生物群落的动态
基础生态学:第九章 群落的动态
(四)、按演替的基质分类
1.水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 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中 水生群落向陆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2.旱生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开始。如裸 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2)摆动性波动
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变 动(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 关。干旱时旱生植物如羊茅、针茅占优势, 草原旅鼠、社田鼠繁盛;而气温高、降水多 时,以中性植物占优势,同时喜湿性动物普 通田鼠增多。
(3)偏途性波动
气候、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种 明显变更的结果,通过群落自我调节,还可以回复到 接近于原来状态。时期长(5-10年)。草原看麦娘占 优势的群落在缺水时转为葡枝毛茛群落占优势,以后 又会回复到草原看麦娘群落占优势。
四.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 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Secondary Terrestrial Succession
Secondary succession on a plowed, abandoned southeastern farm field.
废弃耕地的演替过程
(三)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
❖ 内因性演替: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 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变了的生境反作用 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不断向前发 展。
Primary Terrestrial Succession
Primary succession on bare rock in upper Michigan.
群落的动态PPT教学课件
❖演替
❖分布
不同植物群落在不 同时间内按照一定 顺序占据同一地段 的过程。
是一种状况,不同群 落在同一时间内按照 一定格局,占据不同 地段的状况。
❖一般从其空间分布来推断演替
❖从空间分布来推断演替
旱 生 演 替 系 列
10.2.5 演替方向
• 进展演替:群落的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 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 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
位置和母质差异的影响 – 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生境中,最后都将是同一的顶极群落 • 认为演替总是向前发展的,是进展演替
非正常的顶极群落
• 亚顶极(subclimax):达到气候顶极以前的一个相
对稳定的演替阶段。
• 偏途顶极(disclimax):一个群落由于长期反复受
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而引起的相对稳定的群落,如 人工生态系统。
(1) 水生演替系列
水生演替系列: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的群落演 替过程。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 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
• 1、自由飘浮植物阶段(裸底阶段):由于光照不足, 湖内无植物和动物,而只有一些小型浮游生物,后期 有一些漂浮的维管束植物(水葫芦、浮萍)大量繁殖, 靠浮游有机体的死亡残体聚集,以及湖岸雨水冲刷所 带来的矿质微粒,引起湖底抬高。
– 水平分布不均匀,优势种不明显,外貌参差不齐,杂乱无章,无层 次分化,采取r-对策,以繁殖取胜,形成混合郁闭群落。
• 5、稳定:
– In contrast, late successional species generally have lower rates of dispersal and colonization, slower growth rates, and are larger and longer-lived (K-selected species).
生物群落的动态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第25页
四.外界环境条件改变
➢ 气候:决定群落外貌及公布,影响群落结构及 生产力
➢ 地貌:影响水分及其热量 ➢ 土壤:与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活密切 ➢ 火烧:产生次生裸地
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活动
➢ 砍伐森林、土地耕作、放火烧山、人工群落
从湖岸到湖心不同距离处,分布着演替系
列中不同阶段群落环带。每一带都为次一
带“进攻”准备了土壤条件。
第9页
4. 按控制演替主导原因划分: ① 内因性演替:生物生命活动改变生境反作 用于群落。 ② 外因性演替:环境原因作用所引起
第10页
5. 按照群落代谢特性划分: 水生演替
① 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所固定生物量积累越
演替最后阶段群落称顶极群落。
第13页
• 克莱门茨(Clements)认为,在任何一个 地域内,普通演替系列终点决定于该地域 气候性质,主要表现在顶极群落优势种, 能够很好地适应于地域气候条件,这么群 落称之为气候顶极群落。
• 在同一气候区内,不论演替早期条件多么 不同,植被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 向顶极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生境适合于更 多植物生长。
• 许多演替早期物种克制以后物种发展
第30页
个体论演替观
➢埃格勒(Egler,1952)提出初始物种构成决定群落演 替系列中以后优势种学说。
➢康奈尔(Connell)和斯拉特耶尔(Slatyer1977)提出了 3种也许物种取代机制:
增进模型;克制模型;耐受模型
第31页
增进模型
A
B
C
D
• 物种替换是由于先来物种活动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 不利于本身生存,而增进了以后物种繁荣;因此物种 替换有顺序性,可预测和具方向性。(A、B、C、D 代表4个物种,箭头代表被替换)
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变化
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变化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一种非常丰富的生态系统。
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从细菌到真菌,从原生动物到植物都有。
这些微生物群落能够通过协同作用来维持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是水体中许多生命体的主要食物来源。
随着人类对水资源的不断利用和污染,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时空尺度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时间和空间是微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发生动态变化的两个最重要的尺度。
对于时间尺度来说,不同的季节和天气条件将会对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冬季水温较低,光线较弱,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速率较慢,群落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而夏季则相反,这种时空因素的影响也使得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呈现出动态的特点。
对于空间尺度来说,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也会因为水体内部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异质性而产生变化。
例如,水体深度和位置不同,水生动植物群落的密度也不同,这会影响水体中微生物的分布。
同时,水体中的溶解氧和养分含量也会因为水体位置和深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时空范畴内综合影响了微生物群落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和作用。
原因分析时空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有许多原因。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水体中的生态环境条件。
对于同样的水体环境,不同的微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能力也不同,也因此会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范畴内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升高,会刺激某些细菌群体的生长,而这些细菌则会对其他微生物产生竞争影响,从而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不同的微生物之间也会产生互相依存的关系。
例如,蓝绿藻和浮游生物之间会形成一个食物链关系,而地球表面循环的一些元素则可以在不同的微生物之间循环。
这种协同关系也为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变化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学解释。
应对策略针对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变化,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以保障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群落生态学
• 5.高度:自然高度和绝对高度。 • 6.重量和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
• 在中纬度及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四季分明, 群落的季节变化也最明显。我国北方草原 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就是一个例子,如羊草 草原5月初植物萌动返青,7月份开花结实, 8月中旬地上生物量达到高峰值,9月下旬 植物地上部分枯黄并停止生长。
• 动物也有相似的周期活动:青蛙到了冬季 就进行冬眠,春天来了就苏醒过来。
• 四、决定物种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 (1)时间因素 • (2)空间异质性因素 • (3)气候稳定性因素 • (4)竞争因素 • (5)捕食因素 • (6)生产力因素
时间因素
空间异质性因素
气候稳定性因素
竞争因素
捕食因素
生产力因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结构
•
植物的垂直分布
• 一、垂直结构
• (二)物种多样性的衡量 – 丰富度指数 – 多样性指数
• (三)物种多样性梯度 • (四)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二)物种多样性的衡量
物种多样测度—丰富度指数
• Gleason指数
群落中物种数目
D=(S-1)/lnA
单位面积
群落中总物种数目
• Margalef指
数
D=(S-1)/lnN
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0 1
群落A 群落B
2
3
5
多度等级
(三)物种多样性梯度
• (1)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从热带到两极随 着纬度的增高,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 趋势。
群落的动态
第七章群落的动态生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群落的演替和地球上生物群落的进化。
7.1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主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
由于群落的季节变化在在上一章群落的时间结构一节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讲了。
生物群落的年变化是指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的明显变动。
但是这种变动只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通常将这种变动称为波动(fluetuation)。
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在波动中,群落的生产量、各成分的数量比例、优势种的重要值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群落变化形式,可将波动分为3种类型:1、不明显波动其特点是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这种波动可能出现在不同年份的气象、水文状况差不多一致的情况下。
2、摆动性波动其特点是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波动(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例如在乌克兰草原上,遇干旱年份,旱生植物(针茅等)占优势,草原旅鼠(Laguruslagurus)和社田鼠(Microtussoeialis)也繁盛起来;而在气温较高且降水比较丰富的年份,群落以中生植物占优势,同时喜湿性动物和普通田鼠增多。
3、偏途性波动这是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变更的结果。
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群落还可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这种波动的时期可能较长(5-10年)。
例如草原看麦娘占优势的群落可能在缺水时转变为匍枝毛莨占优势的群落,以后又会恢复到草原看麦娘占优势的状态。
不同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波动性特点。
一般说来,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植物稳定一些;常绿木本群落要比夏绿木本群落稳定一些。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2.2.2 群落的动态(1)素材
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群落的动态动态〔dynamic〕一词包含的意义十分广泛,按我们的理解,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日、年、季节的变化〕;〔2〕群落的演替;〔3〕地球上生物群落的演化〔见下表〕。
这里只研究前两个问题。
表群落变化的类型一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动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制约,并与生物种的生活周期关联。
群落的季节变化动态是群落本身内部的变化,并不影响群落的性质,有人称此为群落的内部动态。
在中纬度及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四季分明,群落的季节变化也最明显。
如北方草原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就是一个例子。
〔见孙儒泳《生态学》P162〕二生物群落的年变化〔波动〕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
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一般称为波动〔fluctuation〕。
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那么变化而引起的。
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在波动中,群落在生产量、各成分的数量比例、优势种的重要值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群落的变化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三种类型:1不明显波动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这种波动可能出现在不同年份的气象、水文状况差不多一致的情况下。
2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变动〔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3偏途性波动这是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的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更替的结果。
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群落可回复到接近于原来的状况。
这种波动的时间可能比较长〔5~10年〕。
不同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波动性特点★一般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群落稳定一些;★常绿木本群落较夏绿木本群落稳定一些;★成熟群落较之发育中的群落稳定一些;★在一个群落内部,许多定性特征〔如种类组成、种间关系、分层现象等〕较定量特征〔如密度、盖度、生物量等〕稳定一些;★不同的气候带内,群落的波动性不同,环境条件越严酷,群落的波动性越大。
生态学-群落的动态期末考点整理
生态学-群落的动态期末考点整理●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群落的季节动态●很多海洋生物群落(特别是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主要是优势种)表现出季节性的特征,这种季节变化也叫季节演替(scasonalsuccession)●季节演替的原因:外部因素、生物的生态特征(内因)●季节演替的特点:周期性重复●群落的年际变化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内部常有明显的变动,通常称为波动●不明显波动:群落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短期变动(1-5年)●偏途性波动:气候和水分条件长期偏高正常状况而引起,波动的时期可能较长(5~10年)●演替●演替的概念●生物群落演替是指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或者说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生物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原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对于动物来说,植物群落成为它们取食、营巢和紫殖的场所●群落内部环境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生命活动造成的,外界环境条件没有直接关系。
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为自己造了不良的居佳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演替。
如向日葵的分泌物对自身的幼苗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第二阶段的优势种Aristidaoligantha的幼苗不产生任何抑制作用。
由于群落中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而导致群落内光照温度、水分状况的改变,也为演替创造条件●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类的活动●群落演替的特征 @重点●群落演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最后发展为顶极群落●群落演替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表现为: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群落演替过程中结构的变化表现为:营养结构趋向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群落稳定性增强●群落中生物生活史特点表现为: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长且复杂,生态位变窄●群落中物质循环逐渐由开放转为封闭,物质交换速度变慢●P/R值变小P生产量,R呼吸量●●群落演替的类型●按岩体的延续时间划分●世纪演替时间久,常伴随气候的历史变迁或地貌的大规模改造而发生●长期演替几十年到几百年●快速演替几年到十几年●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无植被或无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火山演替●如水生演替第在水域和陆生环境环境的交界处沿着湖泊和池沼边缘开始;旱生演替始于环境条件极为恶劣的岩石表面或砂地●次生演替保留植物繁殖体(种子)的裸地撂荒,火灾重建●按基质的性质划分●水生演替●湖泊或河岸→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莎草与水苔→混生草本→灌木→阳性树木→中性树木→阴性树木●旱生演替●干燥岩石或土壤→壳状地衣→叶状地衣与苔蘚→苔藓与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混生草本→灌木→阳性树木→中性树→阴性树木●中生演替●潮湿岩石或土壤→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混生草本→灌木→阳性树木→中性树木→阴性树木●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内因性演替取决于植物群落所特有的,决定于群落发展的内部矛盾●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因素环境条件改变造成的●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自养性演替其他大多数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等●幼年期P/R值>1 成熟期P/R值≈1●异养性演替细菌分解有机物(腐生) P/R值<1●演替方向●进展演替●简单不稳定→结构复杂更稳定●逆行演替过度放牧与滥砍滥伐●演替顶级学说●单元顶极论(Clements)●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无论初始条件差别多大(水早无限),最终都会趋向于中生生境,发展为相对稳定的气候顶极(climatic climax)●在地表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任何演替都会经过这六个阶段: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除气候顶极外还会出现因地形、土壤、人为因素等决定的稳定群落●亚顶极:达气候顶极前的长时间稳定阶段●偏途顶极(干扰顶极):由强烈频繁干扰引起的相对稳定的群落●前顶极(预顶报):在一个特定气候区域由手局部气候条件较差(热、干燥)而产生的稳定群落●后顶极(超顶极):在一个特定气候区域由于局部气候条件较适宜而产生的较优气候区的顶极●多元顶极论(Tansley)●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井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同一气候区演替结果不一定汇聚于同一顶点。
生态学第9章群落的动态
群落变化的类型
持续时间 天 年 几年 十年到百年 变化类型举例 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过程 植物生长的季节动态 植物生产力的波动 群落演替
百年到千年
万年到亿年
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地带界限的移动
群落的演化
植物群落的波动
波动:限于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 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 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特点:群落区系的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 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原因: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生物本身的活 动周期;人为的活动干扰
Clements认为,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一般的演替系列的终点决 定于该地区的气候性质,主要表现在顶极群落的优势种,能够很好 地适应于地区的气候条件,这样的群落称之为气候顶极群落。 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植被总是 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极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生境适合于 更多的植物生长。
2,波动的类型
• 不明显波动 • 摆动性波动 • 偏途性波动
不同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波动性特点。一般说来,木 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植物稳定一些;常绿木本群落要 比夏绿木本群落稳定一些。在一个群落内部,许多定性特征 (如种类组成、种间关系、分层现象等)较定量特征(如密 度、盖度、生物量等)稳定一些;成熟的群落较之发育中的 群落稳定。
2,多元顶极论(polyclimax theory)
多元顶极论由英国的A.G.Tansley于1954年提出。该学说认为: 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 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 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3,顶极-格局假说 (climax-pattern hypothesis)
第三章第五节群落的动态 动态一词
第三章第五节群落的动态动态一词群落的动态
1、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1)不明显波动:数量变化较少。
(2)摆动性波动:短期较大波动。
(3)偏途性波动。
2、演替:
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3、裸地:
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和场所。
原生裸地: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裸地。
次生裸地:被覆盖过然后被完全破坏的裸地。
4、植物的繁殖体的传播:
(1)繁殖体:孢子、种子、鳞茎、根状茎。
(2)传播过程:迁移、入侵、定居、竞争。
5、演替的类型:
(1)时间上:
快速演替:指在不长的几年内发生的演替(往往是次生演替)。
长期演替:延续时间较长,几十年到几百年。
世纪演替:一般按照地质年代进行计算。
(2)演替的主导因素:
群落发生演替:常规型演替。
内因生态演替/内因动态演替:已经形成群落内部的优势种的更替。
外因生态演替/外因动态演替:由于外界灾害导致群落结构变化进而发生演替。
(3)基质性质:
水生基质演替系列:
A、黏土生演替。
B、砂生演替。
C、石生演替。
D、水生演替。
旱生基质演替系列:
A、黏土生演替。
B、砂生演替。
C、石生演替。
09-10-群落的动态、分类与排序
4).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 环境因素是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土壤的理化性质的改变势必引起植物、土壤动物和微 生物的生活,导致土壤群落内部物种关系的重新调整。 气候决定着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响到群落 的结构和生产力,气候的变化是演替的诱发因素。 火可以造成大面积的次生裸地,是一个重要的诱发演 替的因子;火也可使耐火的种类更旺盛地发育,而使不耐 火的种类受到抑制,是群落发育的一种刺激因素。 地表形态(地貌)的改变会使水分、热量等生态因子重 新分配,转过来又影响到群落本身。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冰川、地震、火山活动等) ,可使地球表面的生物部分 或完全毁灭,从而使演替从头开始。小范围的地表形态变 化(如滑坡、洪水冲涮)也可以改造一个生物群落。
(5)人类的活动
人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 子,因为人类社会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 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 作用。 人可以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使生物群落 改变面貌。 人可以经营,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 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人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臵于 人为控制之下。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 群系。例如,兴安落叶松群系,羊草群系 。 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凡是层片结构 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 合为群丛 。 羊草+大针茅+黄囊苔草(Carex korshinskyi); 草原和羊草+大针茅+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草原都是不同的群丛 。
有时某一层具共优种,这时用“+”相连。如 兴安落叶松-兴安杜鹃-红花鹿蹄草+苔草
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通常由多个物种组成,这些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生态关系。
这种多样性使得生物群落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提供了更多的生态功能。
2. 生态位:生物群落中的每个物种都具有自己的生态位,即其在生物群落中的特定角色和功能。
物种之间通过资源分配和竞争来避免过度重叠的生态位,从而促进物种多样性的维持。
3. 丰度和分布格局:生物群落中各个物种的相对丰度和分布格局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特征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如资源可用性、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
4.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物群落中的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形式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
这使得生物群落能够保持其生态平衡,并促进能量和物质的流动。
5. 动态变化:生物群落是动态变化的,其物种组成和结构可随着时间和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生物群落通过生物间的竞争、迁移、繁殖等过程来维持其稳定性和适应性。
总而言之,生物群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其物种组成和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稳定与发展。
生态学基础知识群落生态
A
B
更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的生活史对策
,因而难以预测。在该模型中没有一 个物种可以被认为是竞争的优胜者,
而是决定于先到该地,所以演替往往
是从短命种到长命种,而不是由规律 、可预测的物种替代。(A、B、C、D
(Krebs, 1987)
加勒比地 区两栖和 爬行动物 与岛屿面 积的关系 澳大利亚 沙漠泉湖 中鱼类与 泉湖面积 的关系 北美大平 原区分隔 山地中哺 乳动物与 栖息地面 积的关系
MacArthur的平衡说
岛屿上物种数目是迁入和消失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 不断有物种灭亡,也不断有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竞争导制种间的生态位的分化,使群落中物种多样
性增加
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合
The diversity of honeycreeper species found on the Hawaiian islands.
新几内亚食果 鸠鸽的个体大 小与被食果实 大小的关系
代表4个物种,箭头代表被替代)
C
D
忍受模型(tolerance model)
A
B
C
D
介于上述二者之间,认为物种替代决定于物种的竞争能力。先来的 机会种在决定演替途径上并不重要,任何物种都可能开始演替,但 有一些物种竞争能力优于其它种,因而它最后能在顶极群落中成为 优势种。至于演替的推进是取决于后来入侵还是初始物种的逐渐减 少,可能与开始的情形有关。(A、B、C、D代表4个物种,箭头 代表被替代)
保护区的连片
生物群落演替的四种类型
生物群落演替的四种类型生物群落演替,是指生物群落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同时也受到生物群落内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原生演替原生演替也叫初生演替,是指在不被干扰的自然条件下,从无生物群落的状态开始,逐渐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的过程。
这个过程由原生群落向高级群落演变,逐渐形成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比如,裸岩地逐渐被覆盖植被,逐渐形成完整的植被群落。
第二种类型:次生演替次生演替也叫再生演替,它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受到各种干扰或改变后,原来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以后,新的生态系统在原来的生态系统上发育成熟。
这个过程是一个逆生长的过程,逐渐完善,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
比如,森林火灾以后,重新建立森林生态系统。
第三种类型:部分演替部分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内的某一种生物因为被某种外部因素干扰,而逐渐发展演替的过程。
但是其他生物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是由一部分生物向另一部分生物转换的过程。
比如,草原被驯鹿大规模放牧以后,则优势种植物逐渐发生变化。
第四种类型:连续演替连续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的演替不间断地进行,并且不被外部因素所干扰的连续演替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种逐渐适应环境的过程,是生物群落朝着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发展。
比如,海洋中生物群落演替。
总之,生物群落演替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生态系统通过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适应环境和自我调节等过程,向着生态系统趋向完整和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不同的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不管哪一种演替,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是先由低级群落向高级群落演变的过程。
第03章 群落生态学(2)
Edge effect and ecotone
目前,人类活动正在大范围地改变 着自然环境,形成许多交错带,如城市 的发展、工矿的建设、土地的开发、均 使原有景观的界面发生变化。这些新的 交错带可看做半渗透界面,它可以控制 不同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
三、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
3.生活型谱
定义:统计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生物群落内各类生活 型的数量对比关系 所得到的谱。 作用:通过生活型谱可以分析一定地区或某一植物群 落中植物与生境的关系。 方法:首先要搞清整个地区或群落的全部植物种类, 列出植物名录,确定每种植物的生活型,然后把同一 生活型的种类归到一起。按下列公式计算: 某一生活型的百分率= 该地区该生活型的植物种数 / 该地区全部植物的种数×100% 从各个不同地区或各个不同群落的生活型谱的比较,可 以看出各个地区或群落的环境特点,特别是对生物有 重要作用的气候的特点
(三)同资源种团
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 源的物种集团。同资源种团的物种在群落中 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它们中如果 有某个种由于某种原因从群落中消失,其他 种就可能取而代之。因而可利用进行竞争和 群落结构的实验研究。另一方面,同资源种 团作为群落的亚结构单位,它比只从营养级 的划分更为深入。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同资 源种团的研究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一个很有 希望的研究方向。
5.动物的生活型
动物的生活型,例如兽类中有 飞行 的(如蝙蝠), 滑翔 的(如鼯鼠), 游泳 的(如鲸、海豹),地 下 穴居 的(如鼹),地面 奔跑 的(如鹿,马)等, 它们各有各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 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但动物生活型并不能 决定陆地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湖泊演替到森林群落的系列: 1. 裸底阶段 2. 沉水植物阶段 3. 浮叶根生阶段 4. 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 5. 森林群落阶段 美国密执安湖泊沙丘上的群落演替(原生演替): 1. 裸露沙丘 2. 固沙草本植物(滨草、沙拂子茅) 3. 固沙灌木(沙李、沙柳、三角杨) 4. 松柏林 5. 黑栎林 6. 栎-山核桃林 7. 山毛榉-槭树林
云杉采伐迹地开始的次生演替系列: 1 采伐迹地阶段 2 先锋树种阶段(小叶树种阶段) 3 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 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
橡果上的异养演替系列: 1 橡树果提供了生物群落演替的基质; 2 象甲等昆虫侵入橡果,进入橡果胚,在其中产卵,孵化后的 幼虫利用橡果胚作为营养;象甲侵入时,亦把真菌带入橡果; 3 象甲幼虫离开橡果,在果壳上留下洞,食真菌者和食腐动物 进入,橡胚组织被降解为粪便; 4 捕食螨等进入,捕食食腐动物;真菌软化橡果外壳; 5 较大的动物如毛虫、多足类等进入,橡果崩裂,成土壤腐殖 质的一部分。
群落演替的研究是生态系统演变研究中最重要的 课题。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群落环境不断地 改变,使群落内的生物组成发生相应的变化,又直 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实践中,生 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森林采伐更新和营造、牧场管 理、农田耕作制度的改革等,一切有关天然群落或 人工培植群落的建立都与群落演替有着密切的关系。
群落动态变化类型
(按变化持续时间划分) 持续时间
天
年 几年 十年到百年 百年到千年 万年到亿年
变化类型举例
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过程, 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 植物生长及动物活动的季节动态 植物生产力及动物种群的波动 群落演替 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地带界线的移动 群落的演化
第二节 群落演替 一、群落演替概念
二、演替的研究历程
John Adlum(1806):首次提出演替; Thoreay(1863): 弃耕农田向森林过渡的变化; Douglas(1875,1888): 详述森林演替和先锋树种的概念; Warming(1896) and Cowles(1901): 研究了沙丘植被发 展的时间序列后提出了演替的定义; Clements(1916): 系统提出了演替学说,认为植被是一个 有机整体,演替是植被通过几个离散阶段发展到顶极的过程; Gleason(1917):植被是由大量植物个体组成的,植被的发 展和维持是植物个体的发展和维持的结果,演替是个体替代 个体进行变化的过程; 20世纪初期对演替的研究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 Lindeman(1942):将Tansley的群落概念应用到演替研究 中,使得对演替规律的研究进入更为宏观的系统水平; Gurtis等(1959):强调了植被时空上连续变化的思想; Daubenmire(1952,1961):强调次生演替的过程;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群落变化类型 群落演替 演替顶级学说 演替的机制
第一节 群落变化(动态)类型
动植物活动的昼夜节律 (对光周期的适应) 群落内部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
群落的内部动态: 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受环境条件周期性 变化的制约,并与生物的生活周期关联,是群落本身内部的 变化,并不影响群落的性质。气候四季分明的中、高纬度地 区,群落的季节变化最明显。 不同年份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反映于群落内 部的变化,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 同,一般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新种的定向代替),一般成 为波动(fluctuation)。
三、群落演替的共同特征 (一)演替的方向性 大多数群落的演替都有着共同的趋向,而且是不可 逆的。群落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物种由少到多,种间 关系从不平衡到平衡,从不稳定趋向稳定,称为进展演 替,反之则为逆行演替。 (二)演替的速度 初级群落的建立极为缓慢,是一个艰难的长期自然 选择过程。此后,每一个定居下的新物种面临繁殖、扩 散、巩固,物种间展开对有限资源、生境空间的竞争, 群落的物种组成不稳定,经常在数年中或数十年中更换 一系列的物种。交错复杂的种间竞争与自然环境的斗争 中,一些优势种获得主导地位,演替速度缓慢下来,最 后在群落的稳定平衡中只存在某种相对的波动。 (三)演替效应 群落中的物种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对生境产 生一些不利于自己生存而有利于其他物种生存的因素, 从而在演替中创造了物种替代的环境条件。
(四)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外界环境条 件诸如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和火烧等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 条件。 (五)人类的活动 影响远超过其他自然因子,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 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逆行演替: 在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污染和过牧) 干扰下,生物群落的演替也可以向反方向进行,使群落逐渐退 化,使群落的结构简单化和群落生产力下降。 偏途演替:人为因素影响下,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 展的道路进行,这种演替称为偏途演替。
随后演替研究深入到测定演替前进时的变化率、物质循 环与能流的趋势,以及不同变化条件下物种的变化和种群调 节机制等。 Margalef(1968):提出演替过程要从景观水平探讨,景观性质 (特别是空间异质性和干扰)与演替的关系极为重要; 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强调干扰在群落演替中的作用。 Rowp(1957) and Ueinselman(1981):提出被干扰有规则打断 的演替序列; 第13届国际植物学大会 (1981):提出把群落演替从以往单一 考虑植被变化进一步扩大到微生物、动物和人类活动以及整 个生物界的物流与能流; McIntosh(1981):从营养动态学和生态系统进化两方面丰富和 发展了现代演替理论,强调生态演替的主要目标是生物生产 力的变化,并借助物种的生活史对策来解释生态学和演替现 象。
四、群落演替的过程
在每一个群落消亡的过程中,即孕育着一个更适合当时当地环境条件的 新群落的诞生。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 级阶段的演替过程。包括演替初期(先锋期)、演替中期(发展期)和演替 后期(顶级群落)。 演替过程也是物种不断入侵、定居、进化或灭亡的过程。一般在演替中 物种的相互关系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 互不干扰阶段(入侵阶段):群落演替中物种从无到有的最初阶段, 此时物种数目少,种群密度低,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没有什么竞争; 2 互相干扰阶段(定居阶段):主要是指物种间的竞争。在竞争中有的 物种侵入后,能定居下来进行繁殖,而另一些物种则被排斥而趋于消失;
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V.N. Sukachev, 1942):
内因性演替: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 变,然后被改变了的生境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 互相促进,使演替不断向前发展。 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环境因素(气候、地貌、土壤、火、人类 活动)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 按照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自养性演替:自养性演替中,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 越多,如裸岩 地衣 草本 灌木 乔木的演替过程。 异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出现在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细菌和 真菌分解作用特别强,有机物质随演替而减少。 群落光合生产与群落呼吸的比率P/R是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指 标,也是表示污染程度的指标。群落演替的初期和发展期,有机物 质增加, P/R 大于1;多数自然群落衰落期能量或有机物质减少, P/R小于1; P/R等于或接近于1时,群落中能量或有机物质收支 平衡,是处于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的特征。
3 共摊阶段(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那些能很好利用自然资源而又能 在物种相互作用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得到发展。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利用共摊自 然资源;
4 进化阶段:物种的协同进化使自然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和有效,群落 结构更趋合理,物种组成及数量维持一定比例。有的物种在竞争中若不能适 应改变了的环境则可能被新入侵的物种所取代。
波动的特征: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 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群落波动的可逆性是不完全的, 波动后的复原不是完全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只是向平衡状 态靠近。波动中,群落在生产量、各成分的数量比例、优势种 的重要值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同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波动特点。木本植物占优势的 群落较草本植物稳定一些;常绿木本群落比夏绿木本群落稳定 一些;群落内部定性特征较定量特征稳定一些;成熟的群落较 发育中的群落稳定。 不同的气候带内,群落的波动性不同,环境条件越是严酷, 群落的波动性越大。 处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波动会影响演替变化,促进或阻 碍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波动这种量上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从而 引起群落的演替,即群落根本性质的改变。
(二)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为自己创造了 不利的居住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而引起演替;群落中植物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而导致群落内光照、 温度、水分及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变,也可为演替创造条件。 (三)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组成一个群落的物种在其种群内部以及物种之间都存在特定的相互 关系,并随外部环境条件和群落内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改变群 落特性。
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 生物)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2)生物本身的活动周 期;(3)人为活动影响。 波动的类型: (1)不明显波动: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 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2)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 的短期变动,外貌变化不明显,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 交替有关; (3)偏途性波动: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 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变更,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 群落还可回复到接近于原来的状态。
生态学家将生物群落视为一个有机体单元,如同生物 个体一样,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直至衰老消亡的生命过 程。在每一个群落消亡的过程中,即孕育着一个更适合当 时当地环境条件的新群落的诞生。 群落演替就是指地形地质相同或气候相同的区域,由于 物理环境条件的改变,从一个类型群落被另一类型群落所 取代,逐步向稳定群落(生物群落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特别 是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比较适应)发展的顺序过程。是这一地 区中的生物有机体与环境反复地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 空间上的不可逆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