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动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动的特征: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 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群落波动的可逆性是不完全的, 波动后的复原不是完全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只是向平衡状 态靠近。波动中,群落在生产量、各成分的数量比例、优势种 的重要值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同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波动特点。木本植物占优势的 群落较草本植物稳定一些;常绿木本群落比夏绿木本群落稳定 一些;群落内部定性特征较定量特征稳定一些;成熟的群落较 发育中的群落稳定。 不同的气候带内,群落的波动性不同,环境条件越是严酷, 群落的波动性越大。 处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波动会影响演替变化,促进或阻 碍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波动这种量上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从而 引起群落的演替,即群落根本性质的改变。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群落变化类型 群落演替 演替顶级学说 演替的机制
第一节 群落变化(动态)类型
动植物活动的昼夜节律 (对光周期的适应) 群落内部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
群落的内部动态: 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受环境条件周期性 变化的制约,并与生物的生活周期关联,是群落本身内部的 变化,并不影响群落的性质。气候四季分明的中、高纬度地 区,群落的季节变化最明显。 不同年份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反映于群落内 部的变化,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 同,一般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新种的定向代替),一般成 为波动(fluctuation)。
群落演替的研究是生态系统演变研究中最重要的 课题。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群落环境不断地 改变,使群落内的生物组成发生相应的变化,又直 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实践中,生 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森林采伐更新和营造、牧场管 理、农田耕作制度的改革等,一切有关天然群落或 人工培植群落的建立都与群落演替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群落演替的过程
在每一个群落消亡的过程中,即孕育着一个更适合当时当地环境条件的 新群落的诞生。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 级阶段的演替过程。包括演替初期(先锋期)、演替中期(发展期)和演替 后期(顶级群落)。 演替过程也是物种不断入侵、定居、进化或灭亡的过程。一般在演替中 物种的相互关系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 互不干扰阶段(入侵阶段):群落演替中物种从无到有的最初阶段, 此时物种数目少,种群密度低,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没有什么竞争; 2 互相干扰阶段(定居阶段):主要是指物种间的竞争。在竞争中有的 物种侵入后,能定居下来进行繁殖,而另一些物种则被排斥而趋于消失;
六、群落演替的类型
按照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L.G. Ramensky, 1938):
世纪演替:延续时间长久,以地质年代计。伴随气候的历史变迁或地 貌的大规模塑造而产生。“群落的演化” 长期演替:延续几十到几百年,森林采伐后的恢复演替。 快速演替:延续几年到十几年,草原弃耕地的恢复演替(撂荒面积不 大和种子传播来源就近)。 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F.E. Clements, 1916):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 植物繁殖体,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的群落演替。 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C.F. Cooper, 1913): 水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 旱生演替: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群落 的形成。 中演替生:从中生湿润的基质上开始的演替,如沙丘上群落的形成。
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V.N. Sukachev, 1942):
内因性演替: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 变,然后被改变了的生境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 互相促进,使演替不断向前发展。 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环境因素(气候、地貌、土壤、火、人类 活动)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 按照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自养性演替:自养性演替中,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 越多,如裸岩 地衣 草本 灌木 乔木的演替过程。 异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出现在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细菌和 真菌分解作用特别强,有机物质随演替而减少。 群落光合生产与群落呼吸的比率P/R是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指 标,也是表示污染程度的指标。群落演替的初期和发展期,有机物 质增加, P/R 大于1;多数自然群落衰落期能量或有机物质减少, P/Hale Waihona Puke Baidu小于1; P/R等于或接近于1时,群落中能量或有机物质收支 平衡,是处于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的特征。
随后演替研究深入到测定演替前进时的变化率、物质循 环与能流的趋势,以及不同变化条件下物种的变化和种群调 节机制等。 Margalef(1968):提出演替过程要从景观水平探讨,景观性质 (特别是空间异质性和干扰)与演替的关系极为重要; 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强调干扰在群落演替中的作用。 Rowp(1957) and Ueinselman(1981):提出被干扰有规则打断 的演替序列; 第13届国际植物学大会 (1981):提出把群落演替从以往单一 考虑植被变化进一步扩大到微生物、动物和人类活动以及整 个生物界的物流与能流; McIntosh(1981):从营养动态学和生态系统进化两方面丰富和 发展了现代演替理论,强调生态演替的主要目标是生物生产 力的变化,并借助物种的生活史对策来解释生态学和演替现 象。
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 生物群落的演化(evolution)
波动产生的原因:
(1)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2)生物本身的活动周 期;(3)人为活动影响。 波动的类型: (1)不明显波动: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 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2)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 的短期变动,外貌变化不明显,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 交替有关; (3)偏途性波动: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 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变更,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 群落还可回复到接近于原来的状态。
云杉采伐迹地开始的次生演替系列: 1 采伐迹地阶段 2 先锋树种阶段(小叶树种阶段) 3 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 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
橡果上的异养演替系列: 1 橡树果提供了生物群落演替的基质; 2 象甲等昆虫侵入橡果,进入橡果胚,在其中产卵,孵化后的 幼虫利用橡果胚作为营养;象甲侵入时,亦把真菌带入橡果; 3 象甲幼虫离开橡果,在果壳上留下洞,食真菌者和食腐动物 进入,橡胚组织被降解为粪便; 4 捕食螨等进入,捕食食腐动物;真菌软化橡果外壳; 5 较大的动物如毛虫、多足类等进入,橡果崩裂,成土壤腐殖 质的一部分。
三、群落演替的共同特征 (一)演替的方向性 大多数群落的演替都有着共同的趋向,而且是不可 逆的。群落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物种由少到多,种间 关系从不平衡到平衡,从不稳定趋向稳定,称为进展演 替,反之则为逆行演替。 (二)演替的速度 初级群落的建立极为缓慢,是一个艰难的长期自然 选择过程。此后,每一个定居下的新物种面临繁殖、扩 散、巩固,物种间展开对有限资源、生境空间的竞争, 群落的物种组成不稳定,经常在数年中或数十年中更换 一系列的物种。交错复杂的种间竞争与自然环境的斗争 中,一些优势种获得主导地位,演替速度缓慢下来,最 后在群落的稳定平衡中只存在某种相对的波动。 (三)演替效应 群落中的物种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对生境产 生一些不利于自己生存而有利于其他物种生存的因素, 从而在演替中创造了物种替代的环境条件。
二、演替的研究历程
John Adlum(1806):首次提出演替; Thoreay(1863): 弃耕农田向森林过渡的变化; Douglas(1875,1888): 详述森林演替和先锋树种的概念; Warming(1896) and Cowles(1901): 研究了沙丘植被发 展的时间序列后提出了演替的定义; Clements(1916): 系统提出了演替学说,认为植被是一个 有机整体,演替是植被通过几个离散阶段发展到顶极的过程; Gleason(1917):植被是由大量植物个体组成的,植被的发 展和维持是植物个体的发展和维持的结果,演替是个体替代 个体进行变化的过程; 20世纪初期对演替的研究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 Lindeman(1942):将Tansley的群落概念应用到演替研究 中,使得对演替规律的研究进入更为宏观的系统水平; Gurtis等(1959):强调了植被时空上连续变化的思想; Daubenmire(1952,1961):强调次生演替的过程;
五、控制群落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一)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任何一块裸地上生物群落的形成与发展,或任何一个旧的群落被新 的群落所取代,都必然包括植物的定居过程(发芽、生长、繁殖)。植物 繁殖体的迁移、散布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
植物群落是动物取食、营巢、繁殖的场所。每当植物群落的性质发生 变化时,居住在其中的动物区系也在作适当的调整,使得群落内的动物和 植物以新的联系方式统一起来。
生态学家将生物群落视为一个有机体单元,如同生物 个体一样,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直至衰老消亡的生命过 程。在每一个群落消亡的过程中,即孕育着一个更适合当 时当地环境条件的新群落的诞生。 群落演替就是指地形地质相同或气候相同的区域,由于 物理环境条件的改变,从一个类型群落被另一类型群落所 取代,逐步向稳定群落(生物群落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特别 是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比较适应)发展的顺序过程。是这一地 区中的生物有机体与环境反复地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 空间上的不可逆的动态变化。
从湖泊演替到森林群落的系列: 1. 裸底阶段 2. 沉水植物阶段 3. 浮叶根生阶段 4. 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 5. 森林群落阶段 美国密执安湖泊沙丘上的群落演替(原生演替): 1. 裸露沙丘 2. 固沙草本植物(滨草、沙拂子茅) 3. 固沙灌木(沙李、沙柳、三角杨) 4. 松柏林 5. 黑栎林 6. 栎-山核桃林 7. 山毛榉-槭树林
群落动态变化类型
(按变化持续时间划分) 持续时间
天
年 几年 十年到百年 百年到千年 万年到亿年
变化类型举例
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过程, 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 植物生长及动物活动的季节动态 植物生产力及动物种群的波动 群落演替 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地带界线的移动 群落的演化
第二节 群落演替 一、群落演替概念
七、群落演替系列
指从生物入侵开始直至顶级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 发生在弃耕地上经典的群落演替系列: 1. 一年生杂草 2. 多年生杂草 3. 灌木 4. 早期演替树木 5. 晚期演替树木
从裸岩开始到森林的演替系列: 1. 地衣植物阶段 2. 苔藓植物阶段 3. 草本植物阶段 4. 灌木阶段 5. 乔木阶段
(四)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外界环境条 件诸如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和火烧等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 条件。 (五)人类的活动 影响远超过其他自然因子,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 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逆行演替: 在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污染和过牧) 干扰下,生物群落的演替也可以向反方向进行,使群落逐渐退 化,使群落的结构简单化和群落生产力下降。 偏途演替:人为因素影响下,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 展的道路进行,这种演替称为偏途演替。
(二)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为自己创造了 不利的居住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而引起演替;群落中植物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而导致群落内光照、 温度、水分及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变,也可为演替创造条件。 (三)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组成一个群落的物种在其种群内部以及物种之间都存在特定的相互 关系,并随外部环境条件和群落内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改变群 落特性。
3 共摊阶段(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那些能很好利用自然资源而又能 在物种相互作用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得到发展。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利用共摊自 然资源;
4 进化阶段:物种的协同进化使自然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和有效,群落 结构更趋合理,物种组成及数量维持一定比例。有的物种在竞争中若不能适 应改变了的环境则可能被新入侵的物种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