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发酵食品酱油生产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传统发酵豆制品
第一节 酱油的生产技术
目录
1. 概述
2. 原料处理
3. 主要菌种与制曲
4. 酿造(发酵)工艺 5.酱油的浸出和配制 6.现代工艺与改进
1. 概 述
概念:酱油是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麸皮
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 液体调味品;
发展史
酱油的发展史
酱油水煮野生黄花鱼
我国酱油品牌
较多集中在南方区域: 目前我国酱油市场基本形成四分天下的格局,即:
以广东海天、致美斋为主的粤产酱油; 以上海淘大、家乐、老蔡为主的沪产酱油; 以雀巢美极、龟甲万、李锦记、加加、和田宽为主的 外资酱油; 以北京金狮,石家庄珍极、天津天立、福州民天、湖 南双凤等区域性酱油为主的地产酱油;
2. 原料处理
原料处理包括: 粉碎 润水(加水) 蒸煮; 目的:使大豆蛋白适度变性,淀粉糊化,杀死附着微 生物;利于米曲霉生长及原料分解; (1)原料配比
制曲原料的配比,根据酿造目的不同而进行不同配比; 突出鲜味:增加蛋白原料;(谷氨酸) 突出香甜味:增加淀粉质原料;(醇、脂) 常用配比: 8:3;7:3;6:4;5:5.
热榨豆饼是经过高温处理而成,质地较软,易于破碎,适于酿造酱油; 而冷榨豆饼出油率较低,蛋白质基本未变性,故适宜做腐乳。
3.豆粕
经大豆溶剂浸提取油后的产物(大豆经适当的热处理
﹤100℃,调节水分8%-9%,轧扁,然后加入有机溶剂,如清汽油, 浸泡或喷淋,萃取其中的之后所制); 一般成片状,颗粒或小块,豆粕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水分均较 低,易于粉碎,是酿造酱油等的理想材料。 4.其它蛋白质原料 蚕豆,豌豆,绿豆等以及这些原料提取后的黄
3. 制曲
(一)种曲制备流程
试管原菌
原料
混合 蒸料 过筛 摊冷
三角瓶扩大曲
接种
装匾
1次翻曲加水
种曲
现多采用直投式接种
揭去纱布
2次翻曲加水
(二)制曲工艺流程
水 种曲
豆粕
粉碎
混合
润水
蒸料
冷却
接种
通风制曲
成曲
麸皮及辅料
曲料配制: 北京酱油---豆粕:麸皮=7:3 上海酱油---豆粕:小麦片:麸皮=10:4:1 苏州酱油---豆饼:小麦片:麸皮=10:4.5:1.5
蛋白质分解
小分子蛋白 氨基酸 谷氨酸 鲜味 甜味 甘氨酸 丙氨酸 色氨酸
蛋白质
蛋白酶
天冬氨酸
注意:发酵期间要防止pH过低,否则会影响蛋白质分解;
淀粉质糖化
葡萄糖 麦芽糖
淀粉
淀粉酶
糊精
酱油的颜色来源:糖类与氨基酸通过美拉德反应而得; 糖化作用完全,酱油的甜味好,体态浓厚;
脂肪水解
脂肪
• 种类:
按色泽分 浓色酱油——呈棕红色或棕褐色,为我国酱油之大宗。 淡色酱油——又称白酱油,呈淡黄褐色,产量较少。 按体态分 液体酱油——为大宗产品 固体酱油——在液体酱油中加入蔗糖、精盐等,真空浓缩、 加工定型而成。 粉末酱油——直接喷雾干燥而成。
我国传统酱油分类
酱油可以分为酿造酱油、配制酱油和化学酱油三类,它们有本 质上的区别,制作方法不同,口味也不同。
原料处理 加曲霉酵母等酿造而出;
新式酿造酱油
酱醪同氨基酸混合发酵;
氨基酸液混合酱油
讲本酱油同氨基酸混合发酵,再经灭菌等工序处理;
原料 蒸煮 制曲 盐水混合 固态酱醅 发酵
酱油的营养功能
1、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增进食欲。
酱油卤香菇
增进食欲
酱油的营养功能
2、酱油具有解热除烦、调味开胃的功效。
酱油排骨
酱油香气主要在后期发酵中形成;包括: 挥发性:醇、醛、酯、酚、有机酸和呋喃酮; 不可挥发:酯类,乳脂肪酸乙酯等; 呈香物质的来源主要是 淀粉原料; 香气浓淡与原料有密切关系; 增加小麦等淀粉原料用量; 增加特定发酵工艺; 低温后熟发酵;
酱油生产原料
蛋白质原料 淀粉质原料 食盐 水 辅料
一、蛋白质原料
1.大豆 为黄豆、青豆、黑豆的统称,多指黄豆;内含蛋白质和脂肪; 要求:颗粒饱满、干燥、杂质少、蛋白质含量高、皮薄、新鲜 ; 2.豆饼 是大豆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由于压榨方式不同,有方车饼、圆 车饼和红车饼(瓦片状饼)之分。
热榨豆饼:在压榨过程中大豆经轧片并加热蒸炒处理,然后榨油所制作; 冷榨豆饼:将生大豆软化轧扁后,直接榨油所做的豆饼;
A 蛋白质适量含水,利于蒸煮变性; B 淀粉吸水,充分膨胀,利于糊化; C 供应米曲霉生长必须水分; 根据工艺、条件不同,加水量也不同; 春秋天---50%左右 夏天---51%左右 冬天---49%左右
2 加水量的确定
加水量多少是制曲成败的关键; 水量适当利于孢子发芽生长; 水分不足,细胞无法膨胀;不利于蛋白变性; 水分充足,成曲酶活力强; 注意,过量用水会引起杂菌污染,出现浑浊;
脂肪酶 解脂酶
甘油 脂肪酸
豆饼脂肪含量3%;麸皮中粗脂肪含量3%; 软脂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是酱油的部分香味成分;
乙醇发酵
空气
葡萄糖
鲁氏酵母
乙醇 甘油 琥珀酸 糠醇 烷基苯酚
嗜盐球菌 球拟酵母
酱油特殊香气
埃契球拟
发酵充分:需要充分的还原糖;pH4.5-5.0;温度30℃; 含甲酸等过多,温度超过35℃,不利于发酵; 高温发酵法:酵母菌失活,不产酒精,想起小勺,风味差;需后期添加酵母;
浆水,花生,芝麻榨油后的豆粕等均可作为酿造酱油的原料;
菜籽饼,棉籽饼经脱酚后也可用于酿造酱油; 酱油中的氮素物有75%来自蛋白质原料。
二、淀粉原料
1.小麦:分为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据质粒又可分为硬质、软质、中间质 小麦;其中以红皮小麦为佳。 作用: (1)酱油中的氮素成分有25%来自小麦蛋白质,小麦蛋白质中又以谷氨 酸为最多,是酱油鲜味的主要来源; (2)小麦淀粉水解后生成的糊精和葡萄糖是构成酱油体态和甜味的重要 成分; (3)葡萄糖又是曲霉,酵母菌生长所需的碳源; 2.麸皮:体轻,质地疏松,表面积大,有多种维生素及钙等无机盐。是曲 霉良好的培养基,使用麸皮既有利于制油,又有利于淋油。 3.其他淀粉及原料:凡含有淀粉而有无毒无怪味的原料均可;(地瓜、玉
米等)
三、食盐
作用:
(1)调味 (2)与谷氨酸化合成氨基酸钠盐(鲜味)
(3)在酱油发酵,保存期中起防腐作用
种类: 海盐,湖盐,井盐与岩盐; 要求:含氯化钠成分高,洁白,杂质少,水分少。
酱油酿造中的微生物
主要包括:曲霉 酵母 乳酸菌 ;
一、曲霉
1.米曲霉
有较强的蛋白质分解能力及糖化能力。有中科3. 324米曲霉 、中科3.951 、 沪琅3.042(应用最广98%) 2.黑曲霉 有多种酶系如淀粉酶,糖化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等。可分解产生有 机酸;其中,黑曲霉F-27;黑曲霉中科3.350;黑曲霉SU97;
羰氨反应 注意:该反应并不需要酶的参与; 非酶褐变
酪氨酸
酚酶 氧化
棕色、黑色色素
酶褐变:原料中的蛋白质被水解为氨基酸,其中的酪 氨酸在酚酶的催化下氧化生成棕色黑色色素;
酿造过程中,酶褐变主要发生在酿造后期; 注意:酶褐变不需要加热;需要酶的参与:
与美拉德反应的不同
3、酱油香气的形成;
酱油起源于中国,在周朝已经开始制作食用有2000多年历史; 目前世界酱油年产量约为800 多万吨;
其中: 中国大陆500 万吨,
日本120 万吨, 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为260 万吨。
我国是酱油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大国,1975 年我国酱油产量不
足100 万吨,70年代末达到175 万吨,80 年代末为200万吨, 90年代末猛增到450万吨。
酸类发酵
空气落入 各类细菌
部分糖
乳酸 醋酸 琥珀酸
适量的有机酸对于增加酱油风味非常有益; 嗜盐片球菌、四联球菌给予风味的主要细菌;
2、酱油颜色的形成;
美拉德反应
酶褐变反应
以上两种反应是酱油色素形成的基本途径;
氨基酸 蛋白质
糖
加热
黑褐色类黑素
蛋白质和糖类水解越好,累积的氨基酸和还原糖就越多,适 当提高温度和延长发酵时间可促进色素形成; 酿制红酱油可增加淀粉质原料;
以上过程 注意杂菌污染
4. 酿造(发酵)工艺
(一)
发酵机理
(二) 发酵工艺
酱油发酵:利用米曲霉、酵母菌和乳酸菌所分泌的多 种酶类,将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等物质发生的一系 列生化变化,从而使得酱油具有特殊的色、香、味;
1、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
原料组织分解
脂肪水解
蛋白质分解
乙醇发酵
淀粉质糖化
酸类发酵
原料组织分解
酱油生产原料均为植物性原料,细胞具有细胞壁; 第一步,破除细胞壁;
果胶酶---降解果胶;(半)纤维素酶 --- 降解(半)纤维素
降解过后,细胞壁被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淀粉物 质才会暴露出来;
米曲霉中的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活性不 高,因此有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进行发酵;
我国传统工艺分类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固稀发酵酱油 本酿造酱油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日本发展较快
新式酿造酱油 氨基酸液混合酱油
酱油拌饭
差异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大豆等原料 蒸煮 制曲 盐水混合 成稀醪,发酵;
固稀发酵酱油
大豆等原料 蒸煮 制曲 高盐固态制醅 再成稀醪,发酵;
本酿造酱油
3.甘薯曲霉
甘薯曲霉属于黑曲霉群,原味日本甘薯酒曲中的主要菌种; 淀粉酶系和单宁酶系发达; 中科3.324甘薯曲霉,糖化能力强,与沪酿3.042米曲霉混合制曲蛋白质 利用率提高10%左右。
4.黄曲霉Cr-1 不产毒素菌株,成曲快,酶系全等优点;
酱油生产对曲霉的要求:
产生酶系全,酶活力高; 不产生黄曲霉毒素; 适应强,生长繁殖快,抗杂菌能力强; 酿造出的酱油风味好;
酿造酱油--是指原料经微生物天然发酵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生抽:是以优质的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 并按提取次数的多少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老抽: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特别工艺制成的浓色酱油;适合 肉类增色; 配制酱油--是指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 化学酱油--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原料,经盐酸水解,碱 中和制成百度文库体鲜味调味品。
3 润水设备
1、人工注水,砌墙,加热水,翻拌;已逐渐淘汰;
2、利用螺旋输送机(绞龙);一边送入原料,一边加 入50-80℃热水,通过螺旋输送进入蒸锅,达到润水目 的;
(4)原料蒸煮
目的:主要使蛋白质原料完成适度变性;称为酶容易 作用的状态;
如果蒸煮压力不足,时间不够,会造成蒸料不熟,原 料中会残存未变性蛋白质; 如果采用高压,会使蛋白质过度变性,形成不易溶解 的物质; 近年来多采用:高温短时蒸料方式,俗称高短法; 常用设备:常压蒸料锅,加压蒸料锅,NK式旋转蒸料 锅,连续蒸煮设备; 熟料符合标准
(2)原料粉碎
1、蛋白质原料粉碎;
豆粕:不需粉碎,筛除大颗粒; 豆饼 花生饼:质地坚硬,要粉碎; 粉碎要求:颗粒以2-3mm(10-8目)为宜。20目以下粉 末不超过5%,8目以上不超过20%; 力求大小均匀,否则会因吸水成都不匀,影响熟化成 都;
2、淀粉原料粉碎;
原 料
1. 2. 3. 4. 焙炒 粉碎
二、酵母
环境中自然落入
酱醪中盐含量很高,因此生存的均为耐盐性酵母; 1.鲁氏酵母菌
是酱油酿造中的主要酵母菌,在发酵前期产生酒精,甘油,琥珀酸。它与 嗜盐片球菌联合作用生成糖醇,形成酱油的特殊香味。能在高盐( 1418%)和含氮(1.3%)的基质上繁殖。
2.结合酵母
是酱油生产中最耐渗透压及耐盐的酵母,常见的有: ①大豆结合酵母 在酱缪发酵初,中期生长较多。 ②酱缪结合酵母 在麦汁中培养形成沉淀及酵母环,在酱缪发酵接近成熟时 生长较多。 ③日本结合酵母俗称白菌,是好气性的产膜酵母,在酱缪发酵接近成熟时
焙炒目的: 使得淀粉易糊化; 使得蛋白质变形; 杀灭附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增加色泽与香气;
要求达到均匀金黄色,颗粒适当膨大,下沉生粒不超过45颗,焦糊麦粒不超过5%-20%;爆花率90%;
3、粉碎设备;
粉碎---扎碎机; 过筛---筛子; 淀粉质原料---石磨 钢磨;
(3)原料润水
1 润水目的
三、乳酸菌
环境中自然落入
酱油中的乳酸菌能够在酱醪中生长、参与酱油的成熟、 可将糖类转化称为乳酸;
常见菌种:酱油片球菌;酱油四链球菌; 乳酸菌会使酱醪的pH下降至5左右,利于鲁氏酵母的生 长; 乳酸菌和酵母可以协同作用使得将由具有特殊的风味 香味; 乳酸菌:酵母=10:1,最宜;
第一节 酱油的生产技术
目录
1. 概述
2. 原料处理
3. 主要菌种与制曲
4. 酿造(发酵)工艺 5.酱油的浸出和配制 6.现代工艺与改进
1. 概 述
概念:酱油是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麸皮
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 液体调味品;
发展史
酱油的发展史
酱油水煮野生黄花鱼
我国酱油品牌
较多集中在南方区域: 目前我国酱油市场基本形成四分天下的格局,即:
以广东海天、致美斋为主的粤产酱油; 以上海淘大、家乐、老蔡为主的沪产酱油; 以雀巢美极、龟甲万、李锦记、加加、和田宽为主的 外资酱油; 以北京金狮,石家庄珍极、天津天立、福州民天、湖 南双凤等区域性酱油为主的地产酱油;
2. 原料处理
原料处理包括: 粉碎 润水(加水) 蒸煮; 目的:使大豆蛋白适度变性,淀粉糊化,杀死附着微 生物;利于米曲霉生长及原料分解; (1)原料配比
制曲原料的配比,根据酿造目的不同而进行不同配比; 突出鲜味:增加蛋白原料;(谷氨酸) 突出香甜味:增加淀粉质原料;(醇、脂) 常用配比: 8:3;7:3;6:4;5:5.
热榨豆饼是经过高温处理而成,质地较软,易于破碎,适于酿造酱油; 而冷榨豆饼出油率较低,蛋白质基本未变性,故适宜做腐乳。
3.豆粕
经大豆溶剂浸提取油后的产物(大豆经适当的热处理
﹤100℃,调节水分8%-9%,轧扁,然后加入有机溶剂,如清汽油, 浸泡或喷淋,萃取其中的之后所制); 一般成片状,颗粒或小块,豆粕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水分均较 低,易于粉碎,是酿造酱油等的理想材料。 4.其它蛋白质原料 蚕豆,豌豆,绿豆等以及这些原料提取后的黄
3. 制曲
(一)种曲制备流程
试管原菌
原料
混合 蒸料 过筛 摊冷
三角瓶扩大曲
接种
装匾
1次翻曲加水
种曲
现多采用直投式接种
揭去纱布
2次翻曲加水
(二)制曲工艺流程
水 种曲
豆粕
粉碎
混合
润水
蒸料
冷却
接种
通风制曲
成曲
麸皮及辅料
曲料配制: 北京酱油---豆粕:麸皮=7:3 上海酱油---豆粕:小麦片:麸皮=10:4:1 苏州酱油---豆饼:小麦片:麸皮=10:4.5:1.5
蛋白质分解
小分子蛋白 氨基酸 谷氨酸 鲜味 甜味 甘氨酸 丙氨酸 色氨酸
蛋白质
蛋白酶
天冬氨酸
注意:发酵期间要防止pH过低,否则会影响蛋白质分解;
淀粉质糖化
葡萄糖 麦芽糖
淀粉
淀粉酶
糊精
酱油的颜色来源:糖类与氨基酸通过美拉德反应而得; 糖化作用完全,酱油的甜味好,体态浓厚;
脂肪水解
脂肪
• 种类:
按色泽分 浓色酱油——呈棕红色或棕褐色,为我国酱油之大宗。 淡色酱油——又称白酱油,呈淡黄褐色,产量较少。 按体态分 液体酱油——为大宗产品 固体酱油——在液体酱油中加入蔗糖、精盐等,真空浓缩、 加工定型而成。 粉末酱油——直接喷雾干燥而成。
我国传统酱油分类
酱油可以分为酿造酱油、配制酱油和化学酱油三类,它们有本 质上的区别,制作方法不同,口味也不同。
原料处理 加曲霉酵母等酿造而出;
新式酿造酱油
酱醪同氨基酸混合发酵;
氨基酸液混合酱油
讲本酱油同氨基酸混合发酵,再经灭菌等工序处理;
原料 蒸煮 制曲 盐水混合 固态酱醅 发酵
酱油的营养功能
1、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增进食欲。
酱油卤香菇
增进食欲
酱油的营养功能
2、酱油具有解热除烦、调味开胃的功效。
酱油排骨
酱油香气主要在后期发酵中形成;包括: 挥发性:醇、醛、酯、酚、有机酸和呋喃酮; 不可挥发:酯类,乳脂肪酸乙酯等; 呈香物质的来源主要是 淀粉原料; 香气浓淡与原料有密切关系; 增加小麦等淀粉原料用量; 增加特定发酵工艺; 低温后熟发酵;
酱油生产原料
蛋白质原料 淀粉质原料 食盐 水 辅料
一、蛋白质原料
1.大豆 为黄豆、青豆、黑豆的统称,多指黄豆;内含蛋白质和脂肪; 要求:颗粒饱满、干燥、杂质少、蛋白质含量高、皮薄、新鲜 ; 2.豆饼 是大豆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由于压榨方式不同,有方车饼、圆 车饼和红车饼(瓦片状饼)之分。
热榨豆饼:在压榨过程中大豆经轧片并加热蒸炒处理,然后榨油所制作; 冷榨豆饼:将生大豆软化轧扁后,直接榨油所做的豆饼;
A 蛋白质适量含水,利于蒸煮变性; B 淀粉吸水,充分膨胀,利于糊化; C 供应米曲霉生长必须水分; 根据工艺、条件不同,加水量也不同; 春秋天---50%左右 夏天---51%左右 冬天---49%左右
2 加水量的确定
加水量多少是制曲成败的关键; 水量适当利于孢子发芽生长; 水分不足,细胞无法膨胀;不利于蛋白变性; 水分充足,成曲酶活力强; 注意,过量用水会引起杂菌污染,出现浑浊;
脂肪酶 解脂酶
甘油 脂肪酸
豆饼脂肪含量3%;麸皮中粗脂肪含量3%; 软脂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是酱油的部分香味成分;
乙醇发酵
空气
葡萄糖
鲁氏酵母
乙醇 甘油 琥珀酸 糠醇 烷基苯酚
嗜盐球菌 球拟酵母
酱油特殊香气
埃契球拟
发酵充分:需要充分的还原糖;pH4.5-5.0;温度30℃; 含甲酸等过多,温度超过35℃,不利于发酵; 高温发酵法:酵母菌失活,不产酒精,想起小勺,风味差;需后期添加酵母;
浆水,花生,芝麻榨油后的豆粕等均可作为酿造酱油的原料;
菜籽饼,棉籽饼经脱酚后也可用于酿造酱油; 酱油中的氮素物有75%来自蛋白质原料。
二、淀粉原料
1.小麦:分为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据质粒又可分为硬质、软质、中间质 小麦;其中以红皮小麦为佳。 作用: (1)酱油中的氮素成分有25%来自小麦蛋白质,小麦蛋白质中又以谷氨 酸为最多,是酱油鲜味的主要来源; (2)小麦淀粉水解后生成的糊精和葡萄糖是构成酱油体态和甜味的重要 成分; (3)葡萄糖又是曲霉,酵母菌生长所需的碳源; 2.麸皮:体轻,质地疏松,表面积大,有多种维生素及钙等无机盐。是曲 霉良好的培养基,使用麸皮既有利于制油,又有利于淋油。 3.其他淀粉及原料:凡含有淀粉而有无毒无怪味的原料均可;(地瓜、玉
米等)
三、食盐
作用:
(1)调味 (2)与谷氨酸化合成氨基酸钠盐(鲜味)
(3)在酱油发酵,保存期中起防腐作用
种类: 海盐,湖盐,井盐与岩盐; 要求:含氯化钠成分高,洁白,杂质少,水分少。
酱油酿造中的微生物
主要包括:曲霉 酵母 乳酸菌 ;
一、曲霉
1.米曲霉
有较强的蛋白质分解能力及糖化能力。有中科3. 324米曲霉 、中科3.951 、 沪琅3.042(应用最广98%) 2.黑曲霉 有多种酶系如淀粉酶,糖化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等。可分解产生有 机酸;其中,黑曲霉F-27;黑曲霉中科3.350;黑曲霉SU97;
羰氨反应 注意:该反应并不需要酶的参与; 非酶褐变
酪氨酸
酚酶 氧化
棕色、黑色色素
酶褐变:原料中的蛋白质被水解为氨基酸,其中的酪 氨酸在酚酶的催化下氧化生成棕色黑色色素;
酿造过程中,酶褐变主要发生在酿造后期; 注意:酶褐变不需要加热;需要酶的参与:
与美拉德反应的不同
3、酱油香气的形成;
酱油起源于中国,在周朝已经开始制作食用有2000多年历史; 目前世界酱油年产量约为800 多万吨;
其中: 中国大陆500 万吨,
日本120 万吨, 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为260 万吨。
我国是酱油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大国,1975 年我国酱油产量不
足100 万吨,70年代末达到175 万吨,80 年代末为200万吨, 90年代末猛增到450万吨。
酸类发酵
空气落入 各类细菌
部分糖
乳酸 醋酸 琥珀酸
适量的有机酸对于增加酱油风味非常有益; 嗜盐片球菌、四联球菌给予风味的主要细菌;
2、酱油颜色的形成;
美拉德反应
酶褐变反应
以上两种反应是酱油色素形成的基本途径;
氨基酸 蛋白质
糖
加热
黑褐色类黑素
蛋白质和糖类水解越好,累积的氨基酸和还原糖就越多,适 当提高温度和延长发酵时间可促进色素形成; 酿制红酱油可增加淀粉质原料;
以上过程 注意杂菌污染
4. 酿造(发酵)工艺
(一)
发酵机理
(二) 发酵工艺
酱油发酵:利用米曲霉、酵母菌和乳酸菌所分泌的多 种酶类,将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等物质发生的一系 列生化变化,从而使得酱油具有特殊的色、香、味;
1、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
原料组织分解
脂肪水解
蛋白质分解
乙醇发酵
淀粉质糖化
酸类发酵
原料组织分解
酱油生产原料均为植物性原料,细胞具有细胞壁; 第一步,破除细胞壁;
果胶酶---降解果胶;(半)纤维素酶 --- 降解(半)纤维素
降解过后,细胞壁被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淀粉物 质才会暴露出来;
米曲霉中的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活性不 高,因此有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进行发酵;
我国传统工艺分类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固稀发酵酱油 本酿造酱油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日本发展较快
新式酿造酱油 氨基酸液混合酱油
酱油拌饭
差异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大豆等原料 蒸煮 制曲 盐水混合 成稀醪,发酵;
固稀发酵酱油
大豆等原料 蒸煮 制曲 高盐固态制醅 再成稀醪,发酵;
本酿造酱油
3.甘薯曲霉
甘薯曲霉属于黑曲霉群,原味日本甘薯酒曲中的主要菌种; 淀粉酶系和单宁酶系发达; 中科3.324甘薯曲霉,糖化能力强,与沪酿3.042米曲霉混合制曲蛋白质 利用率提高10%左右。
4.黄曲霉Cr-1 不产毒素菌株,成曲快,酶系全等优点;
酱油生产对曲霉的要求:
产生酶系全,酶活力高; 不产生黄曲霉毒素; 适应强,生长繁殖快,抗杂菌能力强; 酿造出的酱油风味好;
酿造酱油--是指原料经微生物天然发酵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生抽:是以优质的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 并按提取次数的多少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老抽: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特别工艺制成的浓色酱油;适合 肉类增色; 配制酱油--是指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 化学酱油--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原料,经盐酸水解,碱 中和制成百度文库体鲜味调味品。
3 润水设备
1、人工注水,砌墙,加热水,翻拌;已逐渐淘汰;
2、利用螺旋输送机(绞龙);一边送入原料,一边加 入50-80℃热水,通过螺旋输送进入蒸锅,达到润水目 的;
(4)原料蒸煮
目的:主要使蛋白质原料完成适度变性;称为酶容易 作用的状态;
如果蒸煮压力不足,时间不够,会造成蒸料不熟,原 料中会残存未变性蛋白质; 如果采用高压,会使蛋白质过度变性,形成不易溶解 的物质; 近年来多采用:高温短时蒸料方式,俗称高短法; 常用设备:常压蒸料锅,加压蒸料锅,NK式旋转蒸料 锅,连续蒸煮设备; 熟料符合标准
(2)原料粉碎
1、蛋白质原料粉碎;
豆粕:不需粉碎,筛除大颗粒; 豆饼 花生饼:质地坚硬,要粉碎; 粉碎要求:颗粒以2-3mm(10-8目)为宜。20目以下粉 末不超过5%,8目以上不超过20%; 力求大小均匀,否则会因吸水成都不匀,影响熟化成 都;
2、淀粉原料粉碎;
原 料
1. 2. 3. 4. 焙炒 粉碎
二、酵母
环境中自然落入
酱醪中盐含量很高,因此生存的均为耐盐性酵母; 1.鲁氏酵母菌
是酱油酿造中的主要酵母菌,在发酵前期产生酒精,甘油,琥珀酸。它与 嗜盐片球菌联合作用生成糖醇,形成酱油的特殊香味。能在高盐( 1418%)和含氮(1.3%)的基质上繁殖。
2.结合酵母
是酱油生产中最耐渗透压及耐盐的酵母,常见的有: ①大豆结合酵母 在酱缪发酵初,中期生长较多。 ②酱缪结合酵母 在麦汁中培养形成沉淀及酵母环,在酱缪发酵接近成熟时 生长较多。 ③日本结合酵母俗称白菌,是好气性的产膜酵母,在酱缪发酵接近成熟时
焙炒目的: 使得淀粉易糊化; 使得蛋白质变形; 杀灭附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增加色泽与香气;
要求达到均匀金黄色,颗粒适当膨大,下沉生粒不超过45颗,焦糊麦粒不超过5%-20%;爆花率90%;
3、粉碎设备;
粉碎---扎碎机; 过筛---筛子; 淀粉质原料---石磨 钢磨;
(3)原料润水
1 润水目的
三、乳酸菌
环境中自然落入
酱油中的乳酸菌能够在酱醪中生长、参与酱油的成熟、 可将糖类转化称为乳酸;
常见菌种:酱油片球菌;酱油四链球菌; 乳酸菌会使酱醪的pH下降至5左右,利于鲁氏酵母的生 长; 乳酸菌和酵母可以协同作用使得将由具有特殊的风味 香味; 乳酸菌:酵母=10:1,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