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咱今儿个就唠唠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那可老有故事了。
早年间啊,中国电影刚起步的时候,那就是个新鲜玩意儿。
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娃娃,啥都得摸索着来。
那时候的电影技术简单得很,画面也没有现在这么花花绿绿的。
可是呢,就那么几部简单的电影,也能让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儿。
像《定军山》,那可是中国电影的老祖宗了,虽然现在看起来可能觉得有点简陋,但在当时那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啊。
慢慢儿地,中国电影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
一些电影开始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什么家长里短的,特别接地气。
演员们的表演也特别实在,那股子认真劲儿,看着就让人觉得亲切。
不过那时候条件有限,拍电影可不容易,很多场景都是靠演员和工作人员的一股拼劲儿才完成的。
后来啊,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各种类型的电影就像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
武侠片开始盛行,那些大侠们在银幕上飞来飞去的,可把观众们迷得不行。
像《少林寺》,多少人看了之后都想去学武术啊。
这时候的电影制作也越来越精良了,特效虽然比不上现在,但也有模有样了。
再到现在呢,中国电影那可是百花齐放啊。
有超级酷炫的科幻片,能把人带到未来世界;还有特别感人的文艺片,能让你哭成个泪人儿。
电影市场也越来越大,国产电影在国际上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咱中国的电影人也越来越有想法,不断尝试新的东西。
从小小的摄影棚,到现在的大片场,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单的故事到复杂的情节,中国电影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了。
而且啊,现在看电影也成了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家人或者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那是多开心的事儿啊。
中国电影发展史
电影发展史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电影事业日益腾飞。
由于国情的不同, 中国电影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与世界保持一致, 但也有着自身独特之处。
一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的电影人辛勤耕耘, 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崭新又充满困难的事业中, 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无数优秀的电影作品。
从简陋的技术到精准的设备, 从银幕上的黑白人影到彩色灵动的人物展现, 中国近现代的电影事业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和奋斗历程。
本文将阐述这百年来中国电影事业的成长过程, 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电影的诞生、发展与腾飞。
中国电影事业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探究。
一、发展初期1896年, 电影在世界上崭露头角还不到八个月, 上海的“又一村”便开始了最初的影像放映,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放映记录。
之后, “电影”这个名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虽然电影首先在上海登陆, 但真正开启中国电影事业的是北京人。
1905年, 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买了一套法国手摇摄影设备, 后成功邀请到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了数个拿手片段, 由此电影《定军山》诞生。
在此之后, 片子在人民群众中放映, 深受大家的喜爱。
《定军山》的出现也产生了北京城的第一批影迷, 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 由原来去茶馆戏园听戏发展成去电影院看最新的电影。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影的需求, 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 电影票价为一角或两角。
有的地区甚至会在电影结束后为人们提供电车方便回家, 慢慢看电影成为了生活的时尚。
《定军山》一问世便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将最初西方的电影艺术和中国的国粹京剧相融合, 它不仅让谭鑫培先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发展电影事业的表演艺术家, 也将京剧更大范围地推向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其他国家。
由此可见, 任庆泰的这部手摇摄像机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国电影此时还在发展初期, 虽并未构成完整的体系, 但中国电影人一直走在探索的创作道路上, 从一开始简单模仿国外影片到从自身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方法, 在制片拍摄中加以运用。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起初,电影只是作为一种工业娱乐形式引入中国,并在短时间内广受欢迎。
然而,由于各种政治和社会的因素,中国电影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起伏和波折。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回顾。
191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电影走过了摇摇晃晃的初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电影主要以故事片和纪录片的形式呈现。
虽然影片制作技术相对落后,但中国电影工作者通过自主尝试和学习外国电影的经验,逐渐掌握了电影制作的基本技术。
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环境的变化,1950年代至197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创作受到了进一步的政治干预,许多作品都倾向于宣传和宣传共产主义理念。
这段时间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国荣等人,他们的作品深入人心,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然而,由于社会和政治的变化,197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段低迷期。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下,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新的创作风格和技术手段。
一些更加开放的题材和故事开始出现,其中一些作品具有挑战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浮现的导演如张艺谋和陈凯歌等人继续拍摄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199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化的制片业开始崛起,中国电影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文化产业。
伴随着这一发展,中国电影开始不断尝试新颖的题材和风格,包括喜剧、动作片、爱情片等。
同时,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奖项,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
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产业逐渐从单纯的制片业转向了综合性文化产业。
电影产业的学术研究和市场变现的手段更加完善,包括电影学院的设立、电影市场的开放等。
新的科技手段,如3D、4D等技术的引入,也对中国电影制作带来了新的突破。
同时,中国电影的全球化发展也日益成为现实,中国影片作为文化产品开始进军国际市场,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国电影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电影技术刚刚被引进中国,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最早的电影院于1905年开始营业,但当时的电影还主要依赖进口,中国电影还没有独立的发展能力。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1913年,中国第一部独立拍摄的电影《定军山》上映,开始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逐渐成熟。
1922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血战铜鼓》在上海上映。
这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新篇章,有声电影逐渐取代了无声电影成为主流。
然而,中国电影的发展受到了战争的影响。
抗日战争和内战对电影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产业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共中央将电影产业视为国家重要的文化事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电影制作和发行。
1951年,中国第一部大规模影片《武训传》上映,开启了新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电影作品,包括《沙家浜》、《大李小李和老李》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陈凯歌、巩俐等。
然而,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后面临了新的挑战。
由于外国电影的进入和市场经济的引入,中国电影产业面临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中国电影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引入资本和市场机制,鼓励投资方积极参与电影制作。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张艺谋的《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多项大奖,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代表作。
到了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电影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参与国际影展,获得国际认可。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自此中国的电影史开始铺开。
早期的电影,由从英国获得或借用的电影机、投影机而制作成的6分钟至9分钟的短片。
主要表演特色是以宋元布衣戏为基础,然后再通过剪辑的方式组织影片。
早期的南派电影都是经典古装剧和武打片,因为两种电影类型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1920年,中国电影发展有了突破性进展,受到欧洲动画和新闻短片的影响,中国在该时期加入了动物影片、彩色影片、实况新闻短片以及其他样式的电影,中国的电影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0年,由于政治上的稳定,以及由政府鼓励的电影发展环境,中国电影有了长足发展。
此时出现了著名的电影导演魏淑芬、李樵、李秉文等,他们引领着当时的电影行业,形成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中国电影文化。
1949年,中国大陆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开始建设中央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发行公司,统一了影片的制作与发行。
随着新中国政权的初步稳定,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始着重讲述祖国红色的历史,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电影风格”,为中国电影子增添了许多新意。
抗战影片是此时最为流行的,此时出现了著名的导演和影片,如孟克、黄建新等。
1960年,中国电影在政治层面有了重大发展,由中央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发行公司组织的文学影片拍摄任务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此时的电影出现了如关于小镇生活的《我们的故事》、关于忠贞坚定的《放牛班的春天》、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新娘》等电影。
从1970年正式推出“新中国电影运动”开始,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了“新时期”。
中国电影从此向着新思想、新生活方式迈进,中国电影如《金陵十三钗》、《甲方乙方》、《高楼大厦》等电影深入反映了主旋律时代的新思想、新生活。
中国于1978年正式开放,中国的电影发展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由陈可辛、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导演发表的影片如《甲方乙方》、《放牛班的春天》、《摆渡人》、《创业环游记》等展示了新中国时代不同的生活方式,颇具可观的艺术成果,中国电影也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支持。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电影的萌芽期。
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亮相。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由外国人带进来的,主要用于娱乐和展示。
然后,1905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等阶段。
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狂流》、《中华儿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与世界接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物。
我国电影发展历程
我国电影发展历程
我国电影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电影(20世纪初-1949年)
这个阶段的电影制作主要受到外国电影的影响,以商业片为主导,顺应大众娱乐的需求。
在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制片厂,如大中华、国泰等,开始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1949年-1976年)
这个阶段,电影成为政治宣传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工具。
在此期间,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出现,如《武训传》、《智取威虎山》等。
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干预,电影创作受到很大限制,表达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的电影(1978年-2000年)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电影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电影工业开始逐渐规范化,电影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放。
这个阶段诞生了许多优秀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陈凯歌、巩俐等,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取得了广泛的认可。
第四阶段:新世纪以来的电影(2000年以后)
在这个阶段,中国电影取得了空前的繁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产业开始多元化发展,涌现出更多不同风格的电影作品。
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相继问世,并在国际电影节上取得高度赞誉,如《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等。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经历了从模仿外国电影到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的发展过程。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创作实力不断提升,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电影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宏观上可以被分为六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宏观上可以被分为六个阶段第一章拓荒期——初创和探索阶段(1896—1931)1、电影传入中国电影传入中国,香港最早,上海其次,台湾为最后。
1896年1月18 日传入香港;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1901年11月传入台湾。
最早以中国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并不是由中国人首先在中国拍摄和放映的,而是由外国人拍摄、并且在外国放映的。
2、中国电影的萌芽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著名谭派京剧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表演的京剧片段《定军山》。
开山之作,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922年《掷果缘》(又名《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
影片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以突出夸张的动作特征为主的滑稽短片,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的短故事片。
3、最初三部长故事片探源(1)《阎瑞生》:编剧杨小仲,导演任彭年、徐欣夫。
(2)《海誓》:导演但杜宇,1921年拍,1922年公映.(3)《红粉骷髅》:导演管海峰,1921年拍,1922年公映就源头而言,《阎瑞生》是第一部剧情长片-凶杀片,《海誓》是爱情片的源头,《红粉骷髅》是侦探片的先声。
总体来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第一批长故事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由短而长的一次飞跃。
4、早期重要的民营制片、发行放映业20年代以后,制片公司蜂拥而起。
“明星”、“天一”、“联华”是最重要的公司。
明星公司早期的拍摄《孤儿救祖记》—明星公司在1923年拍摄的,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主演王汉伦、郑小秋《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第一部以提倡教育为主题的家庭伦理的故事影片,也是一部在艺术和商业上双重成功的影片。
影片自始至终关注人物或喜或悲的命运,情节设计上注重环环相扣、起伏波折、首尾呼应,逐渐成为日后中国电影最重要最普遍的叙事模式。
5、早期重要人物——郑正秋、张石川(1)1913年,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张石川联合导演的《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2)1916年,根据清末作家吴妍人小说及同名舞台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黑籍冤魂》。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历程一、起步阶段(1905年-1949年)中国电影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05年,当时一位叫雷孝思的中国留学生在英国购买了一台摄影机,将其带回国内,并举办了中国的第一场电影放映活动。
从此,电影在中国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
在起步阶段,中国电影业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技术设备落后,很难与国际水平相比。
其次,制片人才匮乏,电影制作水平有限。
最后,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争的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1949年-1976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政府重视电影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电影业的繁荣。
在这个阶段,中国电影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
1950年代,中国电影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歌女红牡丹》、《渔光曲》等,这些作品深受观众的喜爱,也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196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红色娘子军》、《大路》等为代表的一批影片,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中国电影业在1970年代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的现象。
许多电影人受到冲击和迫害,电影创作陷入了低谷。
三、改革开放与现代电影业的崛起(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这对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放宽了对电影产业的限制,鼓励私人资本进入电影市场,为电影业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个阶段,中国电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首先,电影产量大幅增加,每年推出的电影数量逐年增加。
其次,电影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获得了高度认可。
再次,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国际舞台,一些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重要奖项。
现代电影业的崛起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
电影院的建设和改造进一步扩大了电影的观众群体。
电影衍生品的市场也逐渐兴起,如电影周边产品、电影主题公园等,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产物,是突出当时那一社会文化的,每一次的发展伴随着每一次的改革,从起初的普通电影到现在的快播电影,让中国电影有了质的飞跃,每一次的发展都是当时的社会见证,更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1903年中国人第一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定军山》;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
1930年12月中国第一部电影插曲《寻兄词》诞生;
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公开上映;
1928年到1931年我国第一部电影长系列《火烧连云寺》出现;
1933年蝴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
1935年3月《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获奖。
中国电影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1931-1937】左翼电影运动时期;代表作,《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民族生存》等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代表作《铁扇公主》、《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还我故乡》等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松花江上》、《还乡日记》、《小城之春》等
【1949-1966】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期;代表作《白毛女》、《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鸡毛信》、《五朵金花》等
【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世界百花凋零,万马齐鸣改
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代表作《人到中年》、《骆驼祥子》、《西安事变》、《红高粱》、《大话西游》等
21世纪以来代表作《英雄》、《风云》、《神话》、《满城尽在黄金甲》、《赤壁》、《夜宴》、《十
月围城》。
中国电影史发展
中国电影史发展中国电影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时期。
最早的中国电影,主要是纪录片和新闻片,表现实际事件和社会问题。
在1920年代,一些新兴的电影公司开始制作故事片,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大班》。
1930年代,中国电影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导演和演员。
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许多电影公司在那里设立。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经典作品,如《神女》、《假面舞会》和《路边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工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中国电影开始倾向于宣传和教育功能,许多电影都是为了表达社会主义价值观而制作的。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以纪实、宣传为主,如《司马青衫泪渐干》和《红色娘子军》。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电影工业遭到严重打击,大部分电影制片人被迫离职或受到迫害。
只有一些政治宣传片被制作和放映。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电影工业开始重新复苏。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逐渐摆脱了政治思想的束缚,开始创作更加多样化和自由的电影作品。
一些新兴导演开始崭露头角,如陈凯歌、张艺谋和刘伟强。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变革和人性困境,如《黄土地》、《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21世纪初,中国电影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电影票房逐年增长,中国电影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些突破。
有些电影也获得了国际奖项的认可,如《卧虎藏龙》和《芳华》。
如今,中国电影工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开始在国际电影节和奥斯卡等国际舞台上获奖和获得认可。
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一个多样化和富有创造力的领域,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电影作品,包括商业片、艺术片和纪录片等。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概要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概要中国电影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些里程碑事件:1. 1905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开始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
2. 192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默片时代”,并且出现了一批杰出导演和演员,如施巴佳、陈石、牛仙儿等。
3. 1930年代:中国电影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经典电影,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聂耳》等。
4. 194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中国电影工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一些抗日主题的电影还是得以制作。
5. 1950年代:建立了中国第一批国营电影制片厂,如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并且出现了一批艺术性较高的电影,如《红高粱》、《大路》等。
6. 1960年代:中国电影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电影制作陷入停滞,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些经典作品,如《林则徐》、《红色娘子军》等。
7. 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电影工业重新开始发展。
一些著名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等开始崭露头角。
8. 198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一轮高潮,出现了一批优秀电影,如《黄土地》、《红楼梦》等。
9. 199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逐渐商业化,宣传片、商业片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票房收入也逐渐增加。
同时,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等开始涌现。
10. 2000年代及以后: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蓬勃发展,票房收入大幅增加。
中国电影也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一些重要的突破,如《卧虎藏龙》、《功夫》等。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经历了起伏不定的发展历程,从默片时代到现代商业片时代,中国电影在内容、技术、市场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国内外影响力逐渐增强。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
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
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
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
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
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
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
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
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源远流长,从20世纪初期开始发展和完善,以及如今已经形成完整的套路,有其独特的历史脉络。
20世纪初,中国的电影发展起源于上海,这里有大量的外国电影公司聚集,他们拍摄的电影把中国带向了一个新的电影革命,它被称为“上海早期电影时期”。
该时期的电影风格与西方电影有许多相似之处,更多的是受到日本早期电影的影响。
此外,上海早期电影时期特别重视工业美学,把美学和交通两方面进行结合,构成了一种具有城市特色的电影美学。
随后,国内电影发展迎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开始,“五四”电影时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作为一项艺术创作,“五四”电影时期的电影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呈现出一种政治、经济、地理等多方面的复杂性。
电影创作者们主要从党的斗争理论和社会实践出发,把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人民斗争史写入他们的作品,融入历史和文化背景,加上对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实时记录,电影创作成为一种参与式的实践,彰显了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革新特点,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打开了新的革命之路。
接下来,中国电影发展进入了“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电影制作更加归属国家,电影的主题也更加政治化,“革命电影”成为文革时期的代表。
电影被赋予了政治功能,宣传极端思想,强化国家完美控制,同时也毁掉了电影艺术本身。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推行,中国电影又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新兴的电影形式开始发展,纪实、动画、青春等多种电影形式相继出现,这使得中国电影发展越发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进入了“大视野”时代。
自由放映的电影大量出现,潮流电影如《某种爱的记录》等,以及人文话剧类《海上花》等,更是把这一时期的电影风格提升到新的高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开始制作电影,有了丰富的类型,电影的质量也逐渐提高。
中国电影发展曲折重重,历经了多年蜕变,终于成长为一支雄厚的国内电影产业。
中国电影史发展概括
中国电影史发展概括光影流转:一窥中国电影史的波澜壮阔自上世纪初,中国电影这门艺术便如同破晓之曙光,照亮了华夏大地的文化天空,其发展历程犹如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长卷,充满着变迁、创新与辉煌。
追溯至默片时代,中国电影业如蹒跚学步的稚童,在摸索中成长。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定军山》横空出世,被誉为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可谓“一鸣惊人”。
此后的十年间,上海崛起成为电影制作中心,大批优秀影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诸如《孤儿救祖记》等作品,以其深入人心的故事和卓越的表演,成功点燃了大众对本土电影的热情。
步入有声电影时期,中国电影开始了它的“声色犬马”之旅。
从1931年的首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开始,到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的《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承载了社会现实与民族精神的烙印,是"寓教于乐"的生动体现。
那时的电影人们在烽火连天中坚守创作阵地,用镜头记录下历史的沉重与悲壮,令人肃然起敬。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进入了崭新的篇章。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电影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红色经典”系列电影如《林海雪原》、《上甘岭》等,以其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影响了几代人的心灵。
同时,也孕育出了一批如谢晋、陈凯歌等杰出的电影导演,他们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丰富了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迎来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
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电影百花齐放,既有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华语电影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也有冯小刚的贺岁片系列风靡全国,让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电影、微电影等新兴形式更是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无限可能,让观众在光影世界里体验到更为多元化的观影享受。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升级转型,向着工业化、国际化的目标迈进。
从《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到《你好,李焕英》,这些票房神话不仅刷新了国内市场的纪录,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1. 中国电影的起步阶段中国电影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民初时期。
当时,西方电影技术和电影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北京、上海等城市陆续建立了一些电影院。
1913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黄帝大观园》。
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动荡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电影产业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2. 中国电影的发展与抗战时期19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出现了很多电影制片厂。
上海电影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导演、演员和创作人才。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电影产业受到了重创,许多电影人被迫离开上海前往内地或香港等地继续从事电影创作。
3. 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开始推动电影工业化建设,建立了许多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学院。
这期间,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如《武训传》、《晚春》、《活着》等。
同时,中国电影也面临了政治运动的影响,许多优秀的电影人受到了打压和迫害。
4. 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的崛起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对于电影产业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中国电影开始接触国际电影市场,引入了许多国外电影的制片技术和商业模式。
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尝试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涌现了一批新生代导演和演员,推出了许多成功的电影作品。
5. 当代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发展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扩大和多样化。
除了大众喜剧、爱情片等传统题材外,中国电影开始尝试各种类型的电影,包括科幻片、动画片、文艺片等。
同时,中国电影也逐渐提高了制作水平,不少电影作品在国际电影界取得了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
6. 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影产业的壮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得大奖,中国导演和演员也逐渐成为国际电影界的重要力量。
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进军海外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海外院线上映并获得成功。
我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电影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西方电影技术和文化进入中国,给中国电影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然而,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动荡使得中国电影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直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电影才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被视为政治宣传与教育的重要工具,而电影制作也开始纳入国家计划和统一管理。
1950年,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武则天》上映,迈入了彩色电影时代。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电影创作遵循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大力宣传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并通过电影展示中国人民的奋斗和胜利。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批判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电影界一度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停滞。
大量的优秀电影人被迫辞职、下放或者遭到迫害,电影制作几乎停滞了十年之久。
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中国电影才开始逐渐复苏。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代,一系列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作品出现,如陈凯歌的《黄土地》和张艺谋的《红高粱》。
这些电影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历史。
到了9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多样化和商业化发展。
国内电影市场逐渐恢复活力,并吸引了外资和合作。
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电影合作也逐渐增多,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开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王家卫、周星驰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电影行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超过了美国。
大量的国产电影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战狼2》、《流浪地球》等。
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电影制作和交流活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然而,中国电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商业化和票房追求导致了一些电影内容的低劣和浅薄,缺乏原创性和艺术性。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起初,中国电影
处于萌芽阶段,主要借鉴西方电影技术和题材,以纪实记录为主要形式。
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在这一时期,中国片商积极引进外国电影技术和设备,并开始制作一些商业片。
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加上侵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电影生产遭受了很大的困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政府
开始提倡以革命题材为主的电影制作,鼓励电影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主义事业。
这个时期的电影作品大多是为了宣传和教育目的,如《武训传》、《白毛女》等。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新的变革。
这是由于中国政府的文化大革命政策,导致电影事业受到了打击和限制。
然而,文化大革命晚期,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思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
政府放松了对电影创作的限制,引进了更多的国外影片,并鼓励外国合作拍摄。
中国电影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出了一批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作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行业不断扩大和创新。
中国电影
制片规模居世界第二位,电影票房收入也位居全球前列。
同时,
中国电影开始涉足国际市场,并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奖。
总而言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发展、变革和崛起的阶段。
从最初摹仿西方电影到以革命题材为主,再到新时期的创新和国际化,中国电影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经历了繁荣和挑战,塑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上)
中国电影从1905年第一部《定军山》诞生至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拓荒时期(1905年—1931年)。
中国电影前辈将西方的电影艺术移植到中国,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京剧《定军山》的几个折子,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
1913年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问世之后,开始有电影摄制机构出现,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的《孤儿救祖记》有了丰厚的票房收入,吸引了一批投资者对民族电影的关注,相继成立了电影企业,1925年在上海就有100多家,后明星、联华和天一三家初具规模。
拓荒时期的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纯娱乐性和纯商业性,出现了混乱、变幻不定的局面。
二、民族电影探索时期(1932年—1949年)。
这时期的电影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电影创作转向现实生活,面向劳苦大众。
左翼电影运动蓬勃兴起,《三个摩登女郎》、《大路》、《渔光曲》、《新女性》、《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等都是这时期的优秀影片。
还有一些影片反映现实生活,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很好,《八千里路云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万家灯火》和《乌鸦与麻雀》等都及时地表达了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下民众的痛苦与呼声,奠定了民族电影的基础。
第六章:中国电影百年
(一)中国电影业的百年历史
发展
十年后的1905年,中国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用纪录片的形式拍摄了第 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记录了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的四个片断, 中国电影由此诞生了。中国电影诞生在北京,发祥于上海,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在长 春。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郑正秋导演的《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片是1931 年张石川导演的《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彩色片是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生死 恨》。1932年,党的骨干力量进入电影界,发起了进步的“左翼电影运动”,1933 年3月,党中央文委批准成立了夏衍同志任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标志着党领导下 的电影事业开始走上进步的道路。 据可记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从1905年到2004年底,中国电影共拍摄了故事片 约6961部(其中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4751部),舞台艺术片约468部(468部), 美术片约642部(642部),新闻纪录片约12448部(6487部),科教片约4745部 (4745部),电视电影约630部(630部),总计约25008部(16728部)。(统计 数字中,1949年后不包括香港、台湾地区单独拍摄的影片)
赵丹
阮玲玉
胡蝶
朱飞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
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 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 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 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 奖的影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代导演:谢晋(1923-2008)《天云山传奇》《芙蓉镇》 • 第四代导演:黄健中、郑洞天、吴贻弓、吴天明
• 《城南旧事》《沙鸥》《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
谢晋(1923-2008)
• 如果把二十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五十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 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 • 《女篮五号》获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和1960年墨西哥国际电 影节角帽奖;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 • 《红色娘子军》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 • 《舞台姐妹》1980年获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 • 《天云山传奇》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 • 《牧马人》1983年获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 《高山下的花环》1985年获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 《芙蓉镇》1987年获第十届电影百花奖和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①有一系列影像活动,有电影创作意识;
②具备了戏剧电影样式的雏形; ③具有干预社会、批判现实的创作倾向。
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 ——郑正秋
• 1917年,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 • 1922年2月,张石川、郑正秋等人 筹建“明星影片公司”。 两部重要影片: 1、《劳工之爱情》(《掷果缘》 ) (1922年) 2、《孤儿救祖记》( 1923年)
第六章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一、形成时期(1905-1931)
•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 “游艺村”(又一村)首 次放映了第一部西洋影戏。 • 1905年,《定军山》—— 标志中国电影正式诞生 • 【关键词】:任景丰;丰 泰照相馆;舞台戏曲短片, 谭鑫培主演。
电影《定军山》剧照
• 1913年,《难夫难妻》 (原名《洞 房花烛》)郑正秋,张石川导演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 内容:反对包办婚姻。 特点:
陈凯歌的沉浮之路
• 1987《孩子王》入围戛纳,败北 • 1991《边走边唱》再度入围,再度败北 • 1993《霸王别姬》终获戛纳金棕榈大奖
• ——如果陈凯歌(中国文化)不能征服嘎纳,
的关注,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 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 非人道的人性弱点。其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 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响往,以其深厚的文化 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 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独特的沉重 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
(一)建国十七年的电影(1949-1966)
• 共摄制了600多部题材相当丰富的故事片,在数量与质量上较 建国前的影片都有一些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 这时期的电影发展随着建国初期政治运动的起伏而数度发生转折 。
• 1951年3月,文化部在全国26个城市举办“国营电影厂出品新 片展览月”,参加这次展览的共有26部影片,其中由王滨、 水华编导的《白毛女》,成荫导演的《钢铁战士》分别在国 际电影节上获得“特别荣誉奖”和“和平奖”。
第六代:一批1960年代或70年代出生,80年代在北 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受教育,90年代崭 露头角的电影人。 代表人物: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娄烨、朱文…. 相对于第五代导演将题材限制在民俗文化中的情况, 第六代新生导演将目光投向当下中国人的原生 态,反映中国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境,传达自 我的生命体验。 第六代导演与传统文化意识的对立立场决定了他们 在国内短时间内难以被主流文化和大众所接受, 因此他们的作品大多在国内没有市场,但却蜚 声国际,获得了不少国际大奖。
白毛女
(三)中国电影的恢复期(1978-1984)
• 1979年,电影界全面复苏,65部故事片,电影再次回归现实主 义传统,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题材来表现文革后人们对历史的 反思,对新生活的向往。 • 《苦恼人的笑》《小花》 《瞧这一家子》 等等
第三代导演与第四代导演交相辉映的格局
• 1980年后,电影产量逐年激增,电影语言现代化倾向日渐明晰,题材大 胆开掘,技巧手段越来越灵活自如。
• 一是以拍摄进步电影为主的昆仑影业公司,以《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丽人行》、《希望在人间》、 《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为代表, • 特点:以巨大的规模和容量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具有史诗风格。
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千里路云和月
• 二是以拍摄精品电影为主的文华影业公司,以《不了情》、《假凤虚 凰》、《太太万岁》、《艳阳天》、《夜店》、《小城之春》等影片为 代表, • 特点:执著追求电影艺术品格。
王小帅
路学长
2、挖掘底层的情感压抑及底层与主流价值观念的断裂 影片极力传达这一游离在社会体制外的群体动荡不安、迷离驳杂却真实 感性的生存体验,注重挖掘人物迷乱、困惑、无奈等压抑的情感。
(二)抗战及战后电影
• 1945—1949年对于中国电影史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 阶段,在这短短的六年里,涌现了一大批经典作品,这 是一次集大成的、总结性艺术创作。 • 这些作品融会了四十年左右的中国电影创作的大部分精 华,将中国电影传统的全部要素再次确定,并升华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
两大拍摄基地
三项主要工作:
一是抓队伍建设。 二是抓电影评论。
三是抓剧本创作。
• 1933年3月5日,明星公司推出了由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 第一部左翼影片《狂流》。同年,夏衍又将茅盾的《春蚕》 改编成电影。
夏
衍
《 春 蚕 》 剧 照
其他电影艺术家创作上的转变
• 由吴永刚导演和阮玲玉主演的无 声片《神女》(1934年)。
• 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 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 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 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 观。
• 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 上不断探索、创新,代表 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1990年代以后影视商业化现象
1、第五代导演的转型 2、知名作家与知名导演的合作 《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 《阳光灿烂的日子》(王朔《动物凶猛》 《霸王别姬》《色,戒》 3、表现百姓人家的平常情怀 宁瀛《找乐》孙周《漂亮妈妈》 黄建新《脸对脸,背靠背》 4、引进国外十部大片 5、借鉴好莱坞商业电影运作模式 《英雄》《十面埋伏》《无极》 《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
1947《太太万岁》 桑弧导演,张爱玲编剧
1948 费穆 《小城之春》
2002 田壮壮 《小城之春》
战后中国电影的两大特点
1、将视点对准洪流之后疲惫的小生命。
2、写实的风格。
①纪实性手法的自觉运用。 ②结构方式的多样化。 ③自然光的运用。 ④对白的口语化。 ⑤细节的细腻与真实。 大量使用长镜头增添作品的纪实性,使作品更具有现代性。
郑正秋《姊妹花》( 1933年)
阮 玲 玉
1935年,由许幸之导演,夏衍、田汉编剧, 王人美主演的《风云儿女》, 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1937年,由袁牧之导演、编剧, 赵丹、周璇主演的《马路天使》 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
• 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1934年)
获莫斯科国际 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电影史上 有记载的第一个 国际奖
贾 樟 柯
王小帅
新生代与当代独立制片现象的发生密切相关
霍 建 起
朱共同主题:叙述底层人物的生活、情感和遭遇,企图通过影像建构关于中 国现代化过程中普通人生存状态的记录历史。塑造“城市边缘人”的群像, 呈现写实主义的纪实风格。 1、表现底层的生活困境及底层与社会主流的断裂。 影片触及当下社会底层普通民众、 弱势群体的个人性生存状态, 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怜悯 以及对被遮蔽的社会现实的掘进。
6、1998年贺岁片:构造新的日常生 活的意识形态。 • 冯小刚走红 •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 完没了》《大腕》《一声叹息》 《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 扰》 • 风格:善于将平常百姓的生活加 以惊喜化和幽默化,片中调侃性 的话语句句经典,深得人心,赢 得惊人的票房。
中国电影新生代(第六代、第七代导演)
孤 儿 救 祖 记
劳工之爱情
• 1927年,明星电影公司 武侠神怪片 《火烧红莲寺》 (张石川导演) 燃起中国武侠片第一把火 三年内拍出18集 1935年,香港拍出第19集, 武侠电影传统在香港得到传承
• 1926年8月6日,有声电影在美国 诞生。 • 同年12年16日在上海虹口新中央 大戏院进行了试映。
• 1930年,明星电影公司
《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导演) ——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蜡盘配音) 著 名 影 星 — — 胡 蝶
中国电影形成时期:
在中国放映电影
中国人自己拍摄电影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筹资金 成立制片机构
有声电影在中国诞生
二、成熟时期(1931—1949)
(一)左翼电影运动
• 1932年—1933年前后,根据瞿秋白的指示,在“左 联”下属剧联内建立了由夏衍负责的党的电影小组。
第26届卡罗维· 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 。
•
1997《鸦片战争》获第十七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
“美洲特别大奖”。
节
(四)中国电影的繁荣期(1984年至今)
• 1984年 张军钊《一个和八个》(摄影:张艺谋) • 标志中国第五代导演开始笑傲中国乃至国际影坛 • 1982年以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83年以后开始投入创 作的一批青年导演。 • 不仅以作品加入文化反思运动,而且创作了独立的电影语 言,使电影摆脱对文学、戏剧的追随。 • 主要领军人物: 一个和八个 • 张军钊、张艺谋、陈凯歌、 • 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 1954-1955:高潮的形成期。
《渡江侦察记》《董存瑞》《鸡毛信》《平原游 击队》《梁山伯与祝英台》。
• 1956年-1959:高潮的发展、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