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第2章第1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课件 中图版必修1
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b.近地面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相反,近地面 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压。 c .若低空低压,则高空高压;若低空高压,则高空低 压。
d.若等压面凸向高空,则该区域比四周同一水平面气压
高;相反,若等压面凸向低空,则该区域比四周同一水平面气 压低。
(2)常见的热力环流。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 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高空空气由 大陆流向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 因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 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如图一。夜间与白天大 海 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如图二。 陆 风
第 (2) 题,市区人们生产和生活释放大量人为热,气温升高, 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低,空气由郊区流向市区,高空则相 反。]
【例证 3】 图中 M 、 N 为等压线,其气压力,
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 O 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 (1) ~ (3)题。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 梯度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在高 空,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风向最终与等 压线平行 风向偏转角度小于90°,最终斜穿等压 线,指向低气压
运动 规律
高空
近地面
(2)风向表示方法。
风向标 —— 箭头指风的运动方向风向与箭头指向相反 ( 图
一 ) ;风频图 —— 坐标值表示风频率大小 ,方向表示风向 ( 图 二 )。
图一
图二
山谷地区白天山坡增温快,气压低,空气沿山坡上 升,形成谷风,如图三。夜间山坡降温快,气压高, 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如图四。
山 谷 风
图三
图四
由于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人为热,使 城市气温升高,空气上升,与郊区气流下沉,城郊 之间形成城市热力环流,如图五所示。 城 市 风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要点有: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热力过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地理实际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知识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让学生能画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可以解释,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高一学生学情:已有的基本知识,知道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也对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有所了解。
已有的基本技能:对一些景观图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
与此同时,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始进入强劲发展阶段,创造性、参与意识、求知欲、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多,接触面较广,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还缺乏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能力。
大气的内容比较抽象,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多而复杂,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采用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探究式教学法、板图法、案例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2单元 第1节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以此解释全球变暖、玻璃温室等。 关探新 知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 (1) 氮:含量最多,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提示:不能。在飞机上拨打电话会干扰飞机的通信、导航、操 作系统,会干扰飞机与地面的无线信号联系。
[归纳提升]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大气 分层
高度
气温垂直变化
规律
原因
空气 天气 与人类的关系
运动 现象
地面是对
低纬 17~18 随 高 度 增 加 流层大气
km , 中 纬 而递减,大约
对流
主要直接
对流层 10~12 km, 每 升 高 100
(2)各层特征比较
垂直分层
气温特点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
最为密切,天气 A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 运动显著
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水平运动为主 适合飞机飞行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
有 电离层,能反
C 高层大气
—
后升高
射无线电短波
[特别提醒] 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 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的比例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上是不变 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却是因时因地而异的。大气中的水汽含 量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水汽主要聚集在大气的低层, 一般是夏季多于冬季,低纬多于高纬。固体杂质也多集中于大气的 低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化;固体杂质一般是陆上比海 上多,城市比乡村多,冬季比夏季多。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A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1)平流层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 (2)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 (3) 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达到地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上课题目】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新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程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这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从标准可以看出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是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是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运用图表,说明了人教版的课本更注重学生智力发展,而不是灌输知识给学生。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完了第一章《行星地球》这个宏观世界之后,来到相对微观的地球,学习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具有比较大的空间跳跃性。
本课分为两个次级知识点,分别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这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一章的知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基础上的,也是学习后面章节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同时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看,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课件 中图必修1
►强化训练
2.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废气和废
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
的小型热力环流,1)~(2)题。
栏
目
链
接
(1)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B)
A.气温高,气压高
B.气温高,气压低
C.气温低,气压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夜间多云,人们是否还需制造烟雾来防止作物 冻害?为什么? (4)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新疆谚语“早穿棉袄午 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呈现的现象。
栏 目 链
解析:(1)“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一是由 接 于受冷空气的影响,二是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导致气温低,故B选项正确。
(2)“烟气”的成分主要是CO2,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的 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增强,近地面气温较高,
故A选项正确。
答案:(1)B (2)A
(3)不需要。原因是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不
会太低,霜冻出现的几率小。
栏 目
链
(4)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 接
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
链 接
主要是由于(B)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解析:(1)热量的传递过程顺序是太阳—大地—大气;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3)青藏高原因海 栏
目
拔高空气稀薄,空气里的水汽、二氧化碳较少,对地
链 接
面辐射的吸收弱。
知识点二 大气运动
D.气温低,气压高
(2)为了减少对市区空气的污染,该城市火电厂厂址应选择
地理必修一_第二章第一节_大气受热过程
地 面
问题3: 图中空气在A、B、C、D四点的流向如何?
A、B、C、D四点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列顺序? D>A>B>C
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D G
冷却
注意:
A
风
高 G
低
地面冷热不均 风
根 本 原 因
大气垂直运动
D G
冷却
C
风
D
风
受热
B
地面
大气水平运动 (形成风)
直 同一水平面 接 产生气压差异 原 因
B
地 面
D
A
C、等压面: 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高空
1060hpa
2 1 B A C
1000m
1100hpa
500m
地面
问题1: 比较P1、P2、P3三个高度的气压值大小
P3 900hpa P2 1000hpa P1 1100hpa 气压值相等的点组合而 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P1>P2>P3
1008(hpa) 1004(hpa) 1004(hpa)
1010
1010
1010
A
B 答案:C >B >A
C
3、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 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 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4、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 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 御霜冻)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 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日常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表、模型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共同探究的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设想:
(1)导入新课:展示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讲解: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受热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比冬天热?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着,我会播放一段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4.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或手抄报,进行课堂分享。
5.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的】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教学难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述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为什么说高处不胜寒?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阴天是灰白色的?为什么晴天更晒呢?为什么晴天昼夜温差大于阴天?为什么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今天这节课我们可以得到这些答案。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一个冰冷的星球,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有22亿分之一的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到达地表的过程中是畅通无阻的吗?地球外围有什么呢?(生)一层厚厚的大气层。
我们把几万千米的大气做一个分层,这是有依据的。
我们发现,从地面往上走,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呈现了一定的规律,看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看曲线的变化。
(读“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很明显的我们可以大气做出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层。
对流层和人类关系最密切,我们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接下来我们讲的大气指的都是对流层大气。
太阳辐射能在到达地表前,要穿过这层几万千米的大气层。
会削弱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大气的削弱作用。
在太阳辐射能中按波长由短到长分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这些光线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削弱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紫外线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被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吸收,有一部分会到达地面。
红外线也会被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
可见光中波长短的蓝紫光容易被大气分子散射,水汽云层可阻挡和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到达地面。
所以可以看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体现在:吸收,反射,散射。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保护臭氧层呢?因为过度的紫外线会对我们人类皮肤和眼睛造成危害。
2.1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2.1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第一篇:2.1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地理学知识的兴趣较浓、但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理性思维。
地球大气的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地理课本中曾涉及过,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大气,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同时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运用教材29页的活动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原理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教学难点: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三: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考点突破
1. 掌握太阳辐射及其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2.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 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大气的垂直分层;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4. 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 大气的保温效应。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一)大气圈:环绕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其下部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上部边界约在高空2000~3000千米处。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 中图版必修1
8
反思归纳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如
下图: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9
(2) 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作用较明显,且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如下图: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10
(3) 散射作用: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细 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 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如下图:
时气温比白天晴天时________。 (3)图中臭氧能吸收________,它主要分布在________层。 (4) 图中二氧化碳、水汽能吸收 ________ ,它们主要分布在 ________层。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13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对大气削弱作用原理的理解。解答该题
的关键是理解如下关系: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6
(1)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
答案 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可见光中的蓝色光散射最
强,所以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2)云层对太阳辐射有何影响?
答案 云层能反射太阳辐射。云层越厚,云量越多,
反射作用越强。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7
(3)为什么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四川盆 地却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弱的地区?
离地面较远,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气温较低。
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还给地面的热量多,因而气温 较高。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21
(4)大气保温和玻璃温室保温的原理是否相同? 答案 同是保温作用,但二者原理并不相同。大气保温作用 主要依赖大气的逆辐射把地面辐射的热量还给地面;而温室 的玻璃并不能阻截或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在于阻止空气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主要学习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这三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太阳高度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还有生活上对阴天、晴天温度的感受上,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很浓,学习障碍是大气逆辐射的理解,以及晴天的晚上温度比阴天晚上低的原理。
3.设计思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验、讨论交流、争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的愿望。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6.6.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教活教学活动学内容 学 环节 动时间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设计意图太阳辐射一、导入新课1-2分钟问:屏幕上两种图标表示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问:晴天、阴天,你觉得哪种天气情况比较热?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主回答生活例子便于理解 二、过渡 , 回顾上一章知识点4分钟 1.问:我们地球上的热量是谁给的? 课件演示图片2.问:1、太阳的能量以何种方式传到地面? 2、太阳辐射包括哪几类电磁波?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在哪个光区? 4、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大部分是哪种电磁波? 课件演示图片3.问:A 、B 两种情况下,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强度是否一样?4.(过渡)太阳辐射经过厚厚的大气层会被大气削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大气逆辐射并非只存在于夜晚,也不是夜晚的大气逆辐射强于白 天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白天和夜晚都存在,且白天辐射 强度更强。只是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考虑问题时主要侧重于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气温主要受 大气逆辐射强弱的影响,因而容易产生大气逆辐射只有晚上存在的误 解。
合作探究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问题探究
冬季的晴天,当你走进门窗关闭的封闭阳台,会感到异常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 (1)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图1、图2,分析封闭阳台温度较高的原 因是什么? (2)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探讨,中纬度地区的植物园采取什么措 施可以使热带植物安全越冬? 提示:(1)玻璃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 透过玻璃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玻璃阻截地面长波辐射,阻止阳台 内(暖)外(冷)空气以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使得阳台内温度高于阳台 外。 (2)适宜的时间移入温室;加盖薄膜、草帘等。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冬季农民利用
放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上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
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
(3)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 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 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散射是有选择性的,波长 越短,散射能力越强。蓝色光线因波长与空气分子直径差不多,最易被 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4)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这是由于晴朗的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随之降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辐射
1.任何物体都源源不断的向外界辐射能量 2.由实验得知,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
部分的波长就越短;反之则越长
❖常见的三种辐射(太阳辐射、地 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波长范围
地面和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
紫外线
红外线
-2
-1
10
10
1
1
2
3
10 10
10
几种辐射的波长范围
波长(微米)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上界
生活探秘
霜冻
(
《 齐 民 要 术 》 贾 思 勰
煴 : 无 焰 有 烟 的 微 火
则 免 于 霜 矣 。
得 烟 气 ,
放 火此 作 ,煴时 ,
是 夜 必 霜 。
新 晴 寒 彻 ,
则 无 子 ,
花 盛 时 遭 霜 ,
凡 五 果 ,
)
阿拉伯人的服饰传统服饰 有什么特点?
与气候有着怎样的联系?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3湖北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2021年2月25日,生态环境部宣布“打赢蓝
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雾霾现象极大改善。结合所学知识,读
图,完成3~4题。
3.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D )
A.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B.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
D.日,敦煌的光热电站调动了3 700
多面定日镜,拼组巨幅党徽为建党百年献礼
(乙图)。甲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
完成1~2题。
甲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B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2.定日镜拼组出闪亮党徽与甲图中的哪个过程相关?( A ) 乙
探究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情境探究
材料一 某电视剧中的场景:主人公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 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材料二 北非的撒哈拉沙漠白天很热,最高平均温度可达到38 ℃,一旦太 阳落山,撒哈拉沙漠的温度就会骤降,夜间的最低平均温度仅为-4 ℃。如果 你要去沙漠旅游,除了携带大量的水和防晒霜,还必须带上一个足够保暖的 睡袋。
(3)根据材料二,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的 原因。
提示 撒哈拉沙漠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 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故昼夜温差大。
方法突破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地理实践力
1.农业覆膜技术应用的原理即减少地面辐射的损耗,进而增加膜内温度,保 证农作物正常生长。 2.四川盆地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地形,加之气候较湿润,阴雨天气多,污染 物不易扩散,空气密度大,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难点)3.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重点、难点)教材整理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阅读教材P32~P33,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的热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增温。
(3)地面增温的同时,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形式特点反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散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会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散射具有选择性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具有选择性4.太阳辐射分布不均(1)表现: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2)原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的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
高纬度地区相反。
正误判断:(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多。
()【提示】(1)√(2)×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
教材整理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阅读教材P34~P35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的保温作用可分三个过程(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
(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2.意义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表附近的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从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正误判断:(1)地面辐射温度比太阳辐射温度低,为短波辐射。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寒带地区终年严寒,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
()【提示】 (1)× 地面辐射温度较太阳辐射低,为长波辐射。
(2)√(3)×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对全球而言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合作探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赞歌更嘹亮,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探讨1:根据材料分析,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 【提示】 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可见光中的蓝色光散射最强。
探讨2:云层对太阳辐射有何影响?【提示】 云层能反射太阳辐射。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探讨3: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并不多?【提示】 因为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而大气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部分和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对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
[核心点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作用 形式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削弱的波长范围作用特点实例吸收臭氧(平流层) 紫外线吸收强烈,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上升水汽、CO2(对流层)红外线反射较大颗粒尘埃、云层各种波长同样被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偏低)散射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波长较短的可见光(蓝光、紫光)向四面八方散射,有选择性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无选择性阴天的天空灰蒙蒙的[体验评价]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时要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下列四组连线中正确的是()A.对流层—水汽—紫外线B.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红外线C.平流层—臭氧—红外线D.对流层—二氧化碳—可见光(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导学号:32980063】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解析】第(1)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第(2)题,A项所叙述的现象,原因是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因而气温较高,所以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
B 项所叙述的是云层的反射作用。
C 、D 两项所叙述的现象是大气的散射作用。
【答案】 (1)B (2)A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合作探讨]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广寒宫”终年深冷幽寂,实际上“广寒宫”并不是一直都是深冷幽寂的。
在有太阳照射时,“广寒宫”可以达到130℃的高温,在没有太阳照射时,温度下降到-180℃~-170℃。
探讨1:月球上的气温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剧烈呢? 【提示】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
探讨2:地球、月球与太阳的距离相当,为什么地球上的气温比较稳定呢? 【提示】 地球上有大气层,大气具有保温作用。
[核心点击]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如下图所示: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图示 名称 具体过程热量来源 Ⅰ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辐射 Ⅱ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对大气逆辐射地面起到保温作用Ⅲ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辐射[体验评价]2.下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A.④B.③C.②D.①(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热量的箭头是()A.②B.①C.④D.③【解析】第(1)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而能够吸收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图示箭头④表示地面辐射。
第(2)题,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相反,有效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图示箭头③表示大气逆辐射。
【答案】(1)A(2)D大气的“温室效应”图探讨1:地面和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否相同,为什么?【提示】不同。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地面和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对流层大气通过吸收少量太阳辐射和大量地面辐射而实现受热过程,即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探讨2:大气是如何对地面保温的?【提示】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弥补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探讨3:大气保温和玻璃温室保温的原理是否相同?【提示】同是保温作用,但二者原理并不相同。
大气保温作用主要依赖大气的逆辐射把地面辐射的热量还给地面;而温室的玻璃并不能阻截或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在于阻止空气在室内外对流或湍流发生的热交换。
据研究,这种阻止空气在室内外热交换的作用,比大气的保温气体吸收长波辐射致暖作用大3~4倍。
[读图指导]判读此图,要注意以下几点:1.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微弱,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烈。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
4.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体验评价]3.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以下有关①~④序号的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32980064】A.①——地面辐射B.②——大气辐射C.③——太阳辐射D.④——大气逆辐射(2)古人有“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防御霜冻的做法,该做法使()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
第(2)题,烟雾能吸收地面辐射,然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所以④增强。
【答案】(1)D(2)D[课堂·小结]对点训练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下列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导学号:32980065】A.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B.能够调节地表温度C.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D.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能够调节地表温度。
【答案】 B2.拉萨与重庆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前者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后者大得多。
其主要原因在于拉萨()A.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B.冰川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C.海拔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光照充足D.气候寒冷,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强烈【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的尘埃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答案】 A对点训练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下面的左图为某同学做的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示意图,右图为太阳辐射略图。
据此完成3~4题。
3.左图中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一刻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读数与瓶外的相比()A.大B.小C.相同D.难以判断4.右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透明玻璃瓶具有保温作用,故透明玻璃瓶中的温度比瓶外的温度高。
④为大气逆辐射,它与全球变暖有关。
【答案】 3.A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