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必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

高二语文必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

高二语文必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能够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作出自己对人性美丑的理解。

3、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4、查阅资料,深入研读,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学习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

无数的艺术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

在优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随着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走进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

二、【感受·鉴赏】(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巴黎圣母院》故事梗概;(课本31页注释①)2、《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主要情节。

(二)段落美读,揣摩语言。

请2、3个学生朗诵他们喜欢或感触较深的段落,并说说你的理由三、【思考·领悟】课前思考题展示:①初步朗读课文,写出你的阅读感受,或记下你的疑惑;②美丽的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给丑陋的伽西莫多喂水,这情景会引起看客的很多反应,文中写出了一种,你能合理想像,再写出一种吗?△数据统计:全班共收集问题条,经过整合,现在剩下条。

我们课堂讨论这些问题。

(一)环境1、课文第三段对刑台的描述有什么作用?〖明确〗它既展示了情节开展的环境,又写出了围观群众的无聊、庸俗。

2、刑场是严肃的,神圣的。

但是,我们在伽西莫多受刑的地方,听到了刺耳的笑声,看见了动人的微笑。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这些“笑”的内涵相同吗?(1)群众的“笑”——麻木而嘲讽的笑;(这是黑暗的中世纪的欢笑,这是一种肆虐的、刺耳的噪音,它震慑我的耳鼓,令人不寒而栗。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雨果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1、学习多角度对比体现主题的方法。

2、理清文中各类人物在此事中的表现,从而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及作品的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2、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美与丑的看台”,如何认识真正的美与丑。

教具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

教学安排:两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观看了电影《巴黎圣母院》,知道主人公是外形丑陋、内心纯真善良,被评为“愚人王”的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美丽纯洁、天真善良,“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虚伪狠毒、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的副主教?(克洛德)文学经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反映出来,必然加入编者自己的理解。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让我们来领略文学给我们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生平及背景1、作者: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出身贫民,参加过革命军,后在拿破仑军队当过将军.幼年曾随父亲到过许多国家,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

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

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

高中语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5页

高中语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5页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情节,阅读体会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2.鉴赏体会本文对比写法的艺术魅力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2.了解作者的创作原则:美丑对照原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渺小的肉体,丑陋的形貌并不可悲,只要你拥有宽阔的胸怀、善良的心灵,即使一滴眼泪,一滴水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光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板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二.作家及背景介绍过渡: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31页,看注释①补充:雨果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主要作品除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还有《海上劳工》、《九三年》三.整体感知,理清环境、人物、情节1.理清环境、人物过渡:这篇课文选自雨果29岁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课前让大家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我问下同学们本文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什么地点?故事中又有哪些主要人物?明确:格雷沃广场的刑台伽西莫多(核心人物)爱斯梅拉达(伽伤害过的人)克洛德(伽最亲密的人)观众(与伽毫无关系的人)2.把人物串联,理清情节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笞刑,围观者嘲笑辱骂他,副主教克洛德对他置之不理,爱斯梅拉达为他送水四. 文本研习,人物分析过渡:以上我们对这篇小说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做了梳理,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文本,本文的题目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谁流泪了?(伽西莫多)在什么情况下流泪?请同学们找出“流泪”的段落明确:p39—62自然段,请同学齐读这一部分。

1.伽西莫多在爱斯梅拉达给他送水时,他流泪了,而在喝到水之前,他对爱斯美拉达又怀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来看课文的59—60自然段,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明确:愤怒和轻视详细的写这种情感,跟伽西莫多流泪又有什么关系呢?明确:在喝水之前伽对爱是愤怒和轻视,而在喝水之后,伽因为爱给他送水而流泪,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设计1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上水资源的紧缺性以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2. 掌握基本的小班水处理方法,如:过滤和消毒;3. 增强难忘的联想以及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1、了解水资源的紧缺性以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1.2、掌握基本的水净化处理方法,如:过滤和消毒。

2、教学难点:2.1、珍惜水资源的意识的培养;2.2、如何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小学生珍水意识。

三、教学步骤分析:3.1 活动启动三、两幅相对对比的图:一幅是干旱的沙漠,一个没有水的干航天;另一幅是清澈的河流和一个婴儿喝到清水非常的高兴。

引导学生猜测这两幅图片含义,学生回答时间适当延长。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水资源的非常珍贵!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3.2 理论学习在介绍水资源保护的同时,特别指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无端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危害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办法。

采访环节:向在座的同学询问是否有无节约使用水的好事,同时在学生们抱怨:家长浪费水,校方对节约水的教育不够深入等话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围绕“水”展开自由讨论,发现了很多节约使用水的好方法和机会。

3.3 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按照同窗组合要求,开始实践小班水净化方法。

通过许多先容和实验后,同学们逐渐地学会了利用水净化法净化水的方法。

如:过滤法用过滤纸、棉纱等道具进行初步去除水中浮质的净化方法。

这样处理后的水,虽然看起来很干净,但是仍然具有细菌、病毒等除微生物之外的杂质。

所以,我们还需掌握杀去水中微生物的消毒处理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石灰消毒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学习相应的消毒法,并掌握紫外线灯的使用。

3.4 归纳总结同学们围绕净化水资源的主题,共同制作了一幅清晰明了的净化水图片,展示给全班其他同学。

同时一起完成下面这个案例设计猜测题: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贪婪的国王,在他国有一个很干净的河流。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2专题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精品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2专题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精品教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能够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作出自己对人性美丑的理解。

3.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性,是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话题。

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瞬间,都在展示着人性的复杂与丰富,美丽与丑陋。

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

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对提高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对净化我们的灵魂,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都是十分重要的。

昨天我们学习了曹禺在《雷雨》中给大家展示的一段灵魂的对话,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美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随着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走进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

二.作家与背景介绍1.雨果雨果(l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是法国文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遗产。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

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2.《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情节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道貌岸然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看到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之后,被禁欲主义压抑的的情欲蠢动起来,疯狂地想占有她。

面目丑陋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也爱上了爱斯梅拉达。

心地善良爱斯美拉达一往情深地爱上了救过自己的贵族公子弗比斯,又为了为救穷诗人的命而宣布愿意和诗人结为夫妻,却保持着自己的纯洁。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主备:陈霞审核:授课人:陈霞备课时间:2010-4-2【学习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理清课文的情节,阅读体会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2.了解作者的创作原则:美丑对照原则;【学习流程】一介绍作者,作品1、维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是法国文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遗产。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

雨果一生坎坷而丰富,19世纪40年代的十年间,主要从事政治活动。

1851年雨果因鼓动民众起义,开始了 19年的流亡生活1870年结束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逝世于巴黎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2.《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情节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道貌岸然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看到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之后,被禁欲主义压抑的的情欲蠢动起来,疯狂地想占有她。

面目丑陋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也爱上了爱斯梅拉达。

心地善良爱斯美拉达一往情深地爱上了救过自己的贵族公子弗比斯,又为了救穷诗人的命而宣布愿意和诗人结为夫妻,却保持着自己的纯洁。

在爱斯美拉达和弗比斯幽会时,道貌岸然的克洛德杀死了弗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把她送上了绞刑架。

从小被克洛德收养、对他惟命是从的伽西莫多,被养父的残暴、无耻所激怒,把他从教堂地高塔上推了下去。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二专题第二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二专题第二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第二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作者生平雨果(1802—1885),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

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

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跟母亲到了巴黎。

他从小喜欢文学,富有才气,初期创作有保守的倾向。

1819年他就和别人一起创办了文学周刊《文学保守者》。

青年时期,他在政治上属于保王党,拥护君主立宪制,以致被封为“法兰西世卿”。

他的一些诗歌颂扬封建专制政权和教会,表现对资产阶级的敌视,受到波旁王朝的褒奖。

1924年,查理十世上台后反动统治变本加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则日趋高涨,雨果的政治态度起了变化,创作思想上也从古典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中摆脱出来。

182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战斗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宣言《<克伦威尔>序》,成为了新文学运动的领袖。

1830年雨果创作的另一剧本《爱尔那尼》的成功上演,敲响了古典主义的丧钟,标志着雨果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和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的胜利。

1830年爆发了七月革命,路易•菲力浦上台,建立了金融家王朝的政权“七月王朝”,雨果一度表现出政治上的现实妥协以及在君主立宪制与共和政体之间的摇摆。

1831年,他完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中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1848年的欧洲革命终于惊醒了雨果,从此他坚定了共和主义的立场。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恢复帝制。

他对此公开表示坚决反对,并参加了共和党人起义。

遭到失败后,他被迫到国外度过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1859年拿破仑三世发布赦免令,允许雨果回国,但遭到他的拒绝。

他宣称:“自由什么时候回到法国,我就什么时候回去。

”在文学上,他的创作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有揭露和批判“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的《悲惨世界》等重要作品问世。

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凯旋般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

1872年他发表诗体日记《凶年集》,诗体日记以高昂悲壮的笔调赞颂了法国人民在巴黎公社和普法战争中的英勇斗争以及所体现的高贵品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2专题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2专题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3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语言和人物形象所展示出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其中包含的人性光辉。

2.理解对比和细节描写的目的和意义,欣赏对比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有条件的同学通读小说《巴黎圣母院》,尽量弄清楚小说的故事梗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和语言艺术。

2.认真阅读课文,从整部小说的角度和人物关系的角度研读、体会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相关的具体描写。

3.评点相关的描写,尤其是体现人物个性、表达十分精致的部分。

4.在此基础上试着解答文后的相关问题。

5.如有兴趣,还可以将本文与鲁迅先生的《祝福》《孔乙己》等小说进行对比阅读,看能否发现什么。

第一课时一、查看预习情况二、根据预习要求和预习情况,回顾和梳理与本文相关的《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三、师生一起梳理本文的基本故事梗概,在梳理特别是绘制“路线图”的过程中。

理解本文的结构安排,发现其中的音疆分对比关系,最后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一张“对比框图”四、采取多种方式朗读全篇,对某些语言表达在本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价值能获得更深入和清晰的理解五、学生自主理解阶段1.要求在比较宏观的背景下对预习时初步认识、理解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调整,对某些刚刚的印象特别深、感觉特别好的新的语言点进行点评分析。

2.发现问题,准备小组质疑。

3.准备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六、小组交流1.交流各自学习中感觉最有深度和最有价值的体会和收获。

2.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

3.相互帮助解决各自的问题,对交流的体会和收获发表意见。

4.形成本小组在全班研讨交流中的意见和问题。

七、班级交流、研讨1.各小组交流自选点评的语言点和段落。

2.对各小组交流的问题中难度较大、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可集中整理:(1)伽西莫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2)怎样看待“官方”对伽西莫多的施刑?(3)对巴黎市民围观伽西莫多被施以酷刑时的表现,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么分析评价?(4)从本部分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审美视角和批判精神?八、课后继续思考1.集中点评文章第9段、第25~28段、第58~60段、第66~67段。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主要内容模板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主要内容模板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含义。

2.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性格。

3.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曾经感动流泪的故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眼泪”的意义。

2.板书课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邀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和期待。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后题,找出自己认为感人的细节描写,做好批注。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感人细节,组织讨论,体会人物性格。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一滴眼泪”和“一滴水”分别代表了什么?2.布置作业:思考课文的含义,预习第二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感人细节,那么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含义是什么?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眼泪”和“水”分别代表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拓展延伸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

2.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反馈。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描绘课文场景的画。

2.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课文表达技巧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3.学生对生活美好事物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对话,询问他们对“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眼泪与水之间的象征意义,进而理解的含义。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理清课文的情节,阅读体会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2.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呼喊人性美;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他是一个作家,却享受了许多政治家不能享受的殊荣,法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他的灵柩设在凯旋门下让人们瞻仰,他出殡的那一天,整个巴黎万人空巷,2021万人为他送行!一个民族把给予君主的荣誉授予了一位作家,在人类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这位作家就是维多克·雨果。

二、整体感知,理清环境、人物、情节。

这篇课文节选自雨果29岁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讲小说,我们就不得不得不提小说的三要素,那就是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请简要梳理本文的环境、人物、情节。

三、文本研读文中最让你感到震撼的情景是什么?格雷沃广场上的刑台是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着重渲染的看台,在这“美与丑”的看台上,你看到了多少美与丑的对比?四、讨论探究“一滴眼泪唤一滴水”是译者陈敬容先生后加的,请结合全文,试探究文题的合理性及深刻的蕴意。

材料补充:1、雨果对人性的思考:以爱制“恶”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2、“水”之寓意水质透明,清澈见底水往低处流,溶万物而不争。

水随遇而安。

水博大精深的“上善若水”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设计构想:《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课文很长,但情节很简单,学生不难读懂。

文章写作构思时突出地使用了对比手法,这点学生也容易把握。

但对文章的具体写法,即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学生恐怕容易忽略。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_1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_1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教学时数]两时[正文]一、设计思想如何在阅读中产生问题,在问题的探讨中推动对文本的把握?我想,让学生自己在个人与文本的对话中,置换身份把握情节,进行理性的试探,提出自己的问题,是现实可行的,也比较符合问题探讨这一学习方式的原意。

然后在那个基础上加以引导,解决一些关键问题,讨论时紧扣语言材料本身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内涵,推动对文本的深切探讨。

最后激发起对整部小说乃至对雨果整体创作的爱好,就达到以点带面、帮忙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理想目的了。

二、教材分析《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苏教版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专题中的一篇文。

本专题共分三个版块:“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苏醒”。

三个版块别离突出人性中的真和假、美和丑、善和恶三组矛盾。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属于第二版块,探讨的重点是人性中的美与丑的对立与交织。

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雨果在反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以对社会人一辈子的自觉试探和对文学创作的自觉探讨实践着自己的小说创作理想。

因此他的小说的思想和技术是很鲜明的。

思想上,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切贯穿他的作品始终;技法上,戏剧化的偏向很明显,要紧表现为场面描述集中、人物塑造复杂、情节铺叙多变。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问题探讨这一学习方式已经熟悉;二、学生对外国小说比较陌生,对小说、戏剧、电影文学这几样文学样式的联系与区别很模糊。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查阅资料,深切研读,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创作方式。

(2)理清文的情节,阅读体会文本表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并形成正确的人性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本阅读,明白得“看客”所揭露的人性悲剧。

2.进程与方式:通过朗诵、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看客”所揭露出的人性的悲剧及文本表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

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硕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板块的学习,帮忙学生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育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2专题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2专题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3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语言和人物形象所展示出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其中包含的人性光辉。

2.理解对比和细节描写的目的和意义,欣赏对比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有条件的同学通读小说《巴黎圣母院》,尽量弄清楚小说的故事梗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和语言艺术。

2.认真阅读课文,从整部小说的角度和人物关系的角度研读、体会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相关的具体描写。

3.评点相关的描写,尤其是体现人物个性、表达十分精致的部分。

4.在此基础上试着解答文后的相关问题。

5.如有兴趣,还可以将本文与鲁迅先生的《祝福》《孔乙己》等小说进行对比阅读,看能否发现什么。

第一课时一、查看预习情况二、根据预习要求和预习情况,回顾和梳理与本文相关的《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三、师生一起梳理本文的基本故事梗概,在梳理特别是绘制“路线图”的过程中。

理解本文的结构安排,发现其中的音疆分对比关系,最后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一张“对比框图”四、采取多种方式朗读全篇,对某些语言表达在本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价值能获得更深入和清晰的理解五、学生自主理解阶段1.要求在比较宏观的背景下对预习时初步认识、理解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调整,对某些刚刚的印象特别深、感觉特别好的新的语言点进行点评分析。

2.发现问题,准备小组质疑。

3.准备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六、小组交流1.交流各自学习中感觉最有深度和最有价值的体会和收获。

2.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

3.相互帮助解决各自的问题,对交流的体会和收获发表意见。

4.形成本小组在全班研讨交流中的意见和问题。

七、班级交流、研讨1.各小组交流自选点评的语言点和段落。

2.对各小组交流的问题中难度较大、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可集中整理:(1)伽西莫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2)怎样看待“官方”对伽西莫多的施刑?(3)对巴黎市民围观伽西莫多被施以酷刑时的表现,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么分析评价?(4)从本部分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审美视角和批判精神?八、课后继续思考1.集中点评文章第9段、第25~28段、第58~60段、第66~67段。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70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70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情节,了解时代背景和课文思想内容。

2、把握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副主教克洛德的虚伪自私和围观群众的愚昧冷漠,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3、以课文为引子,探讨人性的丰富可能性,引导学生完善人格。

【重点难点】1、把握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副主教克洛德的虚伪自私和围观群众的愚昧冷漠,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以课文为引子,探讨人性的丰富可能性,引导学生完善人格。

【文本分析(教学设计出发点)】《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专题二“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的第二篇课文,选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举世闻名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节选片段集中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由于选文较长,要想在一节课内品读,必须选择内涵丰富的重点段落,而这些片段的选择若能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在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概括文章主要情节,找一找自己觉得“最美”和“最丑”的镜头。

根据学生的初读和品味,我设计了这堂课,即在“最美”、“最丑”镜头中品味人性善恶美丑,感知人物形象。

这篇文章出现在“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专题,正如专题序言中所说“无数的文艺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

在优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这一专题教学目的不仅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在学生的人格培育。

因此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他人、理解人性。

因此,对于作品中人物的解读,教师必须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文学情景,使他们能够站在小说人物的角度想问题。

但节选部分,相对全文而言,对人物的表现还是有一定局限的。

课文中对副主教克洛德的描绘,比较简短,容易造成学生标签化的理解。

《巴黎圣母院》全文中,副主教克洛德人物形象较节选部分更加丰满,人性善恶的挣扎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能着眼作品整体,用联系的观点解读和鉴赏作品的情节及具体细节、理解文本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雨果的生平创作及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能够对人性中“美与丑”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并能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领悟本文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特殊技巧——美丑对照原则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创作主张,人道主义思想教学方法:文学欣赏话题讨论教学设计思路:课前预习——把握情节——场景赏析——话题讨论——深层探究——学法总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法国巴黎圣母院因它的哥特式建筑而受到世人的关注,更因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而闻名于世。

多年前,法国作家雨果无意间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发现了中世纪人物手刻的希腊文——“命运”,那难以描状的符号,尤其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于是创作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伟大的著作。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请读过原著的同学介绍《巴黎圣母院》故事梗概、请一生介绍《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主要情节。

伽西莫多在克洛德的唆使下,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

文章的开始是行刑的场面,伽西莫多遭受残酷的鞭笞,渴求喝水,受尽周围人的侮辱诅咒,受他伤害的爱斯梅拉达却给他水喝,伽西莫多流下了生平第一滴眼泪。

三、场景赏析雨果的小说非常善于用场景来叙事。

文章最感人的是哪一个场景?重点品读“她一言不发地走近……好极了,好极了”部分出示:“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

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一段文字讨论:①在前文中伽西莫多经历了哪些长时间的失望?如:残酷的鞭刑、围观者的叫骂、神甫的逃避、要水喝被嘲弄……②爱斯梅拉达给他喂水喝,伽西莫多为什么会滚出一大颗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如:. 感激之泪、自责之泪、悔恨之泪、觉醒之泪……小结:残酷的刑罚没有使他流泪,群众的冷嘲热讽与打骂没有使他流泪,副主教的忘恩负义没有使他流泪……而爱斯梅拉达不计前仇,以德报怨,这滴水使伽西莫多流下了自责和感激的泪,这滴水使伽西莫多有了美丑善恶之分,这滴水唤醒了伽西莫多几近僵化的人性,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32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32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浙江省永嘉中学吴克一、导入有人说,一个教堂成就了一本书,而这本书又复活了这个教堂,是谁赋予了这本书、这个教堂如此鲜活的生命?——PPT:法国作家雨果170多年前,他无意间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发现了中世纪人物手刻的二个字——“命运”,由此他灵感大发,创作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巴黎圣母院》。

我们今天只选取了这部经典的一个小片段,谁来概括一下这个片段讲了什么故事内容?明确:(课文注释里有,略带过)伽西莫多因劫持爱斯梅拉达而受刑。

二.品读题目主问题:对于这部分节选内容,编者给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品读这个题目,你最先关注到的是哪个词?(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谈谈)【设计思路:这个主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开放,将课堂主动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有三种角度:眼泪、水、动词换。

无论哪一种角度切入,都为下一步的主题分析打下基础。

我也预设了三种思路,随机切换】思路一:学生关注到的是“眼泪”1.这是谁的眼泪?聚焦文本中出现眼泪的细节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

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长时间的失望”、“第一次”课堂中可以聚焦伽西莫多受刑的场景,观众对其的辱骂嘲笑,运用群读演绎这“一哄而上,毫无章法、群起而攻之的场景,再现这些“毫无怜悯之心”的中世纪群体,体会观众这种毫无理由的恨意和憎恶,如果真要为他们的恨意寻求一个理由的话,那就是因为他的“丑”。

而在种嘲辱之下,伽西莫多的反映又是怎样的?明确:伽西莫多在受刑过程中,“长期的失望”是对观众冷漠无情的失望,对神父抛弃的失望,也是对自己的失望,麻木绝望。

而就是这种失望,才会在爱斯梅拉达送水的时候深受触动。

2 联系爱斯梅拉达的以德报怨的行为,品读这滴眼泪的内涵,从眼泪中,你读出了什么?有对爱斯梅拉达的感动、感激,对自己的自责、愧疚,对养父的觉醒……师总结:对比伽西莫多前后的变化我们可以想象,伽西莫多如果一直生活在如此“丑陋”的群众环境中的话,那么他的世界只会是黑暗的,他学到的只会是以恶制恶的行为,所幸,爱斯梅拉达的出现,使得她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也让他体会善意,这就是后来伽西莫多舍命救爱斯梅拉达,以善报善的缘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名师教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名师教案1

繁花初夏,与爱相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爱”的内涵,理解雨果所提倡的大爱。

《巴黎圣母院》中,爱是超越美丑,超越爱情欲望的一种慈悲情怀,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

如艾斯美拉达对诗人的拯救,对卡西莫多的滴水之举,如卡西莫多超越爱情之上的对艾丝美拉达的爱护和关心。

爱带这私心和欲望,那就不是爱,那是罪了。

2、体会小说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对比。

在课文解读中体会对比的手法——由此及彼,由彼显此,彼此交融深化中心。

3、由以上两点,从而感悟课文,从而感悟自我,丰盈内心。

教学重点:1、理解和鉴赏丑,从而理解和赞美大爱。

2、理解对比的手法,在哲学意义上具有意义上的升华,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让作者的大爱思想得以体现。

教学难点:上课思路由丑入美,品丑而鉴美,最后通过对比,升华为一种大爱的赞美。

教学安排:共两课时第1课时,自读课文,介绍《巴黎圣母院》第2课时,解读。

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繁花初夏,和爱相遇。

音乐伴随。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选自《巴黎圣母院》,有人看过吗?那是几十万字的作品,选文只有3、4千字。

但是节选者很智慧、很巧妙,这个短短的选文却能触摸这部伟大小说的心脏。

这是一颗怎样的伟大心脏呢?我们要通过这篇选文来触摸。

二、人物登场,相遇。

选者为这篇课文加了一标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我们一起读一下,想想,这个题目涉及了小说的那些内容,我想请个同学我们交流下。

一滴眼泪是谁滴?加西莫多加西莫多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投影语段:他既不羞愧也不脸红,他太远离社会生活,太接近自然状态,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羞耻。

(学生讨论:外貌的丑陋,心灵的原始,抢劫艾斯美拉达受主教指使,不明白就里)一滴水是谁给的?怎么样的一个女子?投影语段:她翩翩起舞,转圈飞旋,那张光艳照人的脸每次转向你,乌黑的大眼睛都会向你射去一道电光。

周围的人个个张大嘴巴,瞪大眼睛观看。

伴随着舞蹈,那身段修长窈窕,灵活飞动,宛如一只胡蜂。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7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7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情节,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2、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体会主人公身上展现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它是节选自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来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美与丑的看台”中,看台指什么?围绕“看台”,你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做了什么?理清情节。

明确: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笞刑,围观群众嘲笑辱骂他,副主教克洛德对他置之不理,爱斯梅拉达为他送水。

师小结:这其实是一个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四、研习文本,分析人物。

在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中,你认为谁是美的,谁是丑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选取一个人物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1)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她有美丽的外表和善良人性)。

师小结: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2)克洛德是丑的(他虽然披着神甫的外衣,但是道貌岸然,虚伪、自私、无耻)。

(3)伽西莫多是美的(他虽然外表丑陋,但是却有善良的人性)。

他流下了生平第一颗眼泪,这颗眼泪包含了哪些情感?明确:A感激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他极其口渴时喂他水喝,伽西莫多充满了无限感激。

B开心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被他劫持后,自己受鞭刑的时候,能帮助自己,觉得异常的开心。

C自责之泪:他原以为爱斯梅拉达上刑台也是来报复他的,但是他错了,他为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了自责之泪。

D悔恨之泪: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信克洛德•孚罗洛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达。

他为自己的荒唐行径感到悔恨。

E觉醒之泪:伽西莫多从爱斯梅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他知道劫持爱斯梅拉达不对,此刻更意识到克洛德•孚罗洛行为的不端。

伽西莫多喝过了水,他又为什么想要亲吻爱斯梅拉达“美丽的小手”?而当爱斯梅拉达“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的时候,他为什么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爱斯梅拉达?明确:①A这就是伽西莫多表示感激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雨果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1、学习多角度对比体现主题的方法。

2、理清文中各类人物在此事中的表现,从而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及作品的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2、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美与丑的看台”,如何认识真正的美与丑。

教具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

教学安排:两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观看了电影《巴黎圣母院》,知道主人公是外形丑陋、内心纯真善良,被评为“愚人王”的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美丽纯洁、天真善良,“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虚伪狠毒、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的副主教?(克洛德)文学经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反映出来,必然加入编者自己的理解。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让我们来领略文学给我们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生平及背景1、作者: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出身贫民,参加过革命军,后在拿破仑军队当过将军.幼年曾随父亲到过许多国家,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

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

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

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

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背景:弃儿伽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8226;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有让他当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

长年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

青年贫诗人尔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

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忽然有一天欣赏到波希米亚姑娘的歌舞,于是千方百计要把她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伽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

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爱斯梅拉达的罪恶企图,最后竟亲手把那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

另一方面,伽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波希米亚姑娘。

她遭到陷害,被伽西莫多巧计救出,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

当她再次处于危急中时,敲钟人为了援助她,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机智。

而当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波希米亚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伽西莫多立即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亲手把克洛德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他摔得粉身碎骨。

三、课文节选部分精读1.观赏影片,理清情节2.分析讨论情节结构全书十一卷六十一章。

节选的部分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

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这些观众……”到“他们并不怎么关心一个刑台是否美观”):行刑前的格雷沃广场。

作者对刑台进行了工笔的描绘。

它既展示了后面情节展开的环境,也是一幅社会风俗画的描绘,同时写出那些“傻瓜们”——围观群众的无聊和庸俗。

第二部分(“犯人终于给绑在一辆车子后面带来了”到“群众终于大笑起来,小孩子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伽西莫多受刑前的表现和围观群众的态度。

伽西莫多近乎麻木地被捆绑到刑场上,任人摆布,丝毫也不反抗。

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他的内心思想一定在激烈地活动着: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有罪的,理应受到这样的惩罚;他也可能觉得自己是受指使的,罪并不在他,但那个指使他的人,是他的养父,是他最感激、最崇敬的人,因此他也觉得受惩罚的就应该是他。

迎接他的是人们无情的嘲笑,笑他是笨蛋,笑他愚蠢,笑他丑陋。

大人在笑,孩子们也在笑;男人在笑,女人们也在笑。

第三部分(“最后刽子手用脚去踏轮盘”到“伽西莫多慢慢地睁开眼睛”):伽西莫多接受笞刑。

小说比较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行刑的全过程。

既描写了沙特雷法庭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8226;多尔得许施行笞刑的具体行为,又描写了伽西莫多受刑时痛苦、“蠢笨”的表情。

第四部分(“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到“向他投石子”):围观群众对伽西莫多的侮辱和诅咒。

这一部分集中写群众对伽西莫多的厌恶,尤其是妇女们对他的憎恨,既有概括的叙述,又有具体的描写。

妇女们为什么最憎恨伽西莫多呢?自然是由于他的丑陋,但又不仅仅如此,作者是通过这些妇女的行为更有力地表现“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和缺少应有的善良。

第五部分(“伽西莫多虽然耳聋”到“甚至被人投石子”):伽西莫多无奈的愤怒和希望的破灭。

在施刑人的鞭子下一直忍耐的伽西莫多,在雨点般的侮辱性的语句以及诅咒、嘲笑、叫骂和石子之中,终于被激怒了。

可是他至多只能“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而得到的是“更加厉害起来”的“嘲骂和叫喊”。

于是他就只能把愤怒、憎恨、失望表现在脸上和眼光之中。

他曾经看到过希望:在他的养父、神甫克洛德&#8226;孚罗洛骑着骡子向他走来的时候。

可是当神甫看到受刑的是伽西莫多的时候,“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

伽西莫多只能继续忍受人们的折磨。

第六部分(“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到“好极了,好极了! ”):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

这是全文最重要的一个场面,也是最感人的一个场面。

在无法忍耐的情况下,伽西莫多乞求人们给他水喝,可是回应他的仍然是侮辱和嘲笑。

他第一次是用“动物的咆哮”在要求,第二次是“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在喊,然后是“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可见他已经是耗尽了全部的精力,可是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遭到更严重的侮辱:有人把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有人把破瓦罐扔到他的胸脯上,连一个老妇人也向他扔了一块瓦片。

这时候出现了最震撼人的一幕:把装着水的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

小说始终对照着写两个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爱斯梅拉达走上前来,送水给喝,可是伽西莫多却想把刑台打个粉碎;爱斯梅拉达把水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伽西莫多流出了平生的第一滴眼泪(这是自责和感激的泪水);喝完水,伽西莫多想吻一吻爱斯梅拉达美丽的小手,爱斯梅拉达却惊恐地把手缩了回去。

四、作业:1.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2.积累文学常识,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人物形象分析;2.了解小说描写中的对比手法。

[学习内容与步骤]:一、文本研习讨论分析:为什么一滴眼泪可以换来一滴水?1.归纳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描写小说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一组组构成对比的人物形象。

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而心如蛇蝎,唆使不明真相的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事情败露,让伽西莫多承担罪名;伽西莫多受刑,他却漠不关心。

伽西莫多外形丑怪而心地善良,受副主教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事情败露,甘愿承担罪名;爱斯梅拉达给他水喝,他充满自责,心存感激。

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两个人物,都心地仁慈,富有人情味,但一个美丽无比,一个极其丑陋。

爱斯梅拉达与副主教也形成对比:克洛德邪恶,冷酷;爱斯梅拉达善良,富有同情心。

克洛德唆使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受刑,他漠不关心;爱斯梅拉达被伽西莫多拦路劫持,却不计前仇,在众人羞辱伽西莫多的情况下,给他喂水。

爱斯梅拉达的行为还和群众的态度形成对比;在伽西莫多受刑和要水喝时,群众都无情地羞辱他,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

小说通过美和丑,善良和邪恶,崇高和卑下重重对比,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谛。

2.结构特点: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总体上就是一个大的场面描写。

在这个大场面中,又有许多小的场面。

在这些场面中,始终贯穿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伽西莫多受刑的经过和表现,一是围观群众的表现和态度,一是作者的议论。

开始部分写了施刑者的行为,中间穿插了神甫的出现,最后又描写了爱斯梅拉达送水的场景。

结构安排纵横交错,严谨而舒展。

3.讨论:小说中对人性美的描写体现在什么地方:重点分析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伽西莫多(63-67小节)的情节。

⑴爱斯梅拉达“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她既然那么害怕伽西莫多,为什么又送水给他喝呢?⑵说说对“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一句意思的理解。

⑶“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这样写合理吗?小结:小说不仅把外在美内在美统一的爱斯梅拉达与外表丑陋而内心美的伽西莫多进行对照描写,也对照着写群众的表现:起先是嘲笑、侮辱伽西莫多,可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的时候,又为这一动人的情景而欢呼。

那么这到底是欢呼还是起哄呢?从“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观众也都被感动了”等描述可以肯定,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而不是起哄。

那么这样的描写是否和前面群众一贯的态度相矛盾呢?在前文中,作者充分地表现了“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愚蠢和缺乏怜悯同情之心,并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不满和讽刺。

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中世纪的人民”完全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

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写爱斯梅拉达给仇人喂水,写民众为之欢呼,正是对人性之美的呼唤。

三、对话交流:1、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表现,我们能够看出雨果对人性的何种思考?(可适当联系雨果的其他作品)研讨思路:雨果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怀贯穿他的作品始终。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

雨果在不遗余力地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的同时,同样唱出了一曲曲人性美的赞歌。

雨果不仅在揭露、批判和思考,同时他也在憧憬和希望。

应该按照出场人物分类论述,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答案:可结合全书深入全面地分析。

伽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外形丑陋,但内心纯真善良。

爱斯梅拉达——美丽纯洁,天真善良,坦率开朗,多才多艺。

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副主教克洛德——人性恶的标本。

虚伪狠毒,道貌岸然,内心阴险。

观刑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的劣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