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平伐其功:炫耀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明察故劳苦倦极:极其C.靡不毕见:没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意旨D.举类迩而见义远:种类推此志也:推广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在楚怀王面前嫁祸、诽谤屈原。
B.屈原诚实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内心忧愤苦闷,因此创作《离骚》。
“离骚”即“遭遇忧患”。
C.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皭.然(jiào)汶.汶(wén)啜其醨.(lí) 博闻强.志(qiánɡ)B. 温蠖.(huò)诡.辩(ɡuǐ)帝喾.(ɡù) 眷.顾楚国(juàn)C. 憔悴.(cuì)惨怛.(dá)枯槁.(ɡǎo) 靡不毕见.(xiàn)D. 濯淖.(nào)屈匄.(ɡài)属.草稿(zhǔ) 谗谄.(xiàn)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4分)A.“离骚”者,犹离忧也B.屈平属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D.亡走赵,赵不内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行列,位次。
C.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5~9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屈原列传》测试卷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测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诸生于是以为能。
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
文帝初即位,谦让未皇也。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遂自投江而死。
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其辞曰:“……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节选自《汉书·贾谊传》)文本二: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指编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屈原列传》测试卷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测试卷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怀石投江①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
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
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
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
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
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
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
”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
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
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
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
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
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
文言文《《屈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1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
屈原列传练习
《屈原列传》练习(一)班级:姓名:一、找出通假字,并翻译1、犹离.忧也通2、人穷则反.本通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5、靡不毕见.通6、屈平既绌.通7、厚币委质.事楚通: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通9、被.发行吟泽畔通二、重点实词解释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王甚任.之3、上官大夫与之同列.4、争宠而心害.其能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6屈平属.草稿未定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8、平伐.其功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10、“离骚”者,犹离.忧也11、人穷.则反本1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13、靡.不毕见.14、其文约.,其辞微.15、举类迩..而见义远16、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7、不获世之滋.垢}1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9、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20、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2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23、然亡国破家相随属.2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25、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2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者乎..,受物之汶汶三、写出下列加点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
今义:下一年。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3、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
今义:无理狡辩。
4、颜色..枯槁..憔悴,形容古义:。
今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彩。
古义:。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
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
四、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和翻译1、蝉.蜕于浊秽活用为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活用为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活用为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活用为5、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活用为五、翻译下列句子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原列传》每课一练(含答案)
3 屈原列传(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皭.然(jiào)汶.汶(wén)啜其醨.(lí) 博闻强.志(qiánɡ)B. 温蠖.(huò) 诡.辩(ɡuǐ)帝喾.(ɡù) 眷.顾楚国(juàn)C. 憔悴.(cuì) 惨怛.(dá)枯槁.(ɡǎo) 靡不毕见.(xiàn)D. 濯淖.(nào) 屈匄.(ɡài)属.草稿(zhǔ) 谗谄.(xiàn)解析A.“汶”应读mén;B.“喾”应读kù;D.“谄”应读chǎn。
答案 C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4分)A.“离骚”者,犹离忧也B.屈平属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D.亡走赵,赵不内解析A.“离”能“罹”;C.“从”通“纵”;D.“内”通“纳”。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行列,位次。
C.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解析A.短:诋毁,说坏话;C.迁:放逐,流放;D.祖:效法。
答案 B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解析A.判断句/被动句。
B.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C.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D.均为被动句。
答案 D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5~9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D.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2.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亡走赵,赵不内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然亡国破家相随属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D.使于齐,顾反齐与楚从亲3.下列选项中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外欺于张仪②举贤以自佐③为降虏于蛮夷④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⑤皆为陛下所成就⑥何以汝为见⑦见犯乃死,重负国⑧战于蓝田⑨此不知人之祸也A.①⑥⑦/②/③⑤⑧/④⑨B.①⑤⑦/②⑥/③⑧/④⑨C.①③⑤/②/④⑥⑨/⑦⑧D.①③⑤⑥/②/④⑨/⑦⑧二、情景默写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山梅花王安石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
【注】上林,指上林苑,皇家园林,暗指朝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梅花生长的环境和状态,以“何所似”发问,意在强调独山梅花的与众不同。
B.即使处在寒日野风中,梅花仍是亭亭而立,虽然孤独寂寞,却依然花开艳丽,花香遍野。
C.尾联写梅花坚守自我,扎根独山直至老去,而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别的花木争奇斗艳。
D.这首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半开半谢的独山梅花喻人喻世,展示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寄托。
6.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形成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即以“香草美人”指代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忠君爱国的思想。
《离骚》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杜甫《佳人》亦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请结合相关知识,对颔联所传达出的情感意蕴进行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既绌.。
《屈原列传》阅读提升训练(含答案)
《屈原列传》阅读提升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练习答案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1)王甚任.之。
信任(2)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3)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4)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改变、更改。
允许,同意(5)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明(6)信而见.疑被(7)盖.自怨生也大概,表推测(8)以刺.世事讽刺(9)靡.不毕见.无现(10)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简约含蓄精深(1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即使(12)屈原既绌.通“黜”,废,罢免。
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职位。
(13)使使如.秦受地到(14)楚大困.困窘(15)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心里舒服(16)秦伏兵绝.其后截断(17)亡.走赵,赵不内.逃往接纳(18)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到,最后(19)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责怪(20)屈平既嫉.之怨恨(2)其存.君兴国思念(21)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资质(2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诋毁放逐(23)颜色憔悴....脸色憔悴,身体干瘦。
....,形容枯槁(2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效法【课后练习】1、A(都是“终于、最终”的意思)2、B(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与今义同。
A.颜色:脸色;今义:色彩。
C.诡辩: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
D.反覆: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今义:一遍又一遍。
)3、C(同“涅”,名词作动词,染黑。
A.名作状,像蝉那样;B.名作状,用厚币;D.名作状,一天天的)4、B(①②③主要表现屈原的忠君爱国和政治才干,与“高洁人品”无关)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怎能没有怨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2)他的语言简约,他的内容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
他文字描述的是小事,但是它的旨趣极大;他例举的是近事,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3)结果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削割,丧失了自己的六郡,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解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专练-------《屈原列传》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屈原列传》讲述了楚国大臣XXX的生平故事。
XXX曾多次劝阻XXX不要与秦国交往,但XXX不听,最终被秦国围困并死去。
XXX虽然被放逐,但一直怀念楚国,希望能够改变当时的政治风气。
然而,他最终还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无奈。
5.XXX为何反对XXX与秦国交往?为什么XXX最终还是前往秦国?
答:XXX认为秦国是一个凶狠的国家,不可信任。
但XXX不听,最终还是前往秦国。
6.XXX的稚子子兰为什么劝XXX前往秦国?结果如何?
答:XXX认为不能绝交秦国,结果XXX被秦国围困并死去。
7.XXX为何被放逐?他对楚国有何愿望?
答:XXX因为反对与秦国交往而被放逐。
他希望能够改变当时的政治风气,挽救楚国。
8.XXX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为什么?
答:最终XXX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无奈。
9.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答:本文主要讲述了楚国大臣XXX的生平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无奈。
他还不到三十岁就做了官,而且官位不低,但不到两年就放弃了。
他的品行不稳定,有时像儒家,有时像墨家,有时像XXX,有时像XXX,没有一种准则可以评价他。
当他的母亲去世时,他觉得世上没有什么值得哭泣的,只有失去母亲才值得哭泣。
这篇自传写的是他一生的经历,文笔奇特,使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屈原列传基础练习及答案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4分)
A.父母者,人之本也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
A.怀王卒行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B.秦,虎狼之国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内惑于郑袖
竟死于秦而归葬
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亡走赵,赵不内 走:逃跑。
B.屈平既嫉之嫉:憎恨。
C.冀幸君之一悟一:一次。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接。
6.解析 一:副词,全部,彻底。
答案C
7.解析 说的是楚怀王,与屈原无关。
答案D
8.答案(1)楚国人责备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国去而怀王没能回来。
(2)这就是怀王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
属草稿(zhǔ)谗谄(xià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屈平属草稿未定
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D.亡走赵,赵不内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行列,位次。
C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皭然(jiào)汶汶(wén)
啜其醨(lí)博闻强志(qiánɡ)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一.1.、下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位次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4、.选出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6.选出划线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材料二: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
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
稍长,从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
”景定元年,登进士第。
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幕中。
二王①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
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
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
张世杰让宜中曰:“此如何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
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属井澳②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
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厚币委质事楚质:抵押B.使使如秦受地如:到、往C.复释去张仪释:释放D.奈何绝秦欢欢:友好关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最不一样的一项是A.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C.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D.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楚国和齐国结盟亲善,秦国不敢侵犯,就采用离间计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B.张仪出尔反尔,失信于楚王,楚王很生气,决定发兵攻打秦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屈原列传练习题(15级第14周末作业)
一.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⑥⑦
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10.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11、解释加点的词语(12分)
(1)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未定()(4)“离骚”者,犹离.忧也()(5)王怒而疏.屈平()(6)可谓穷.矣()
(7)其文约.其辞微.()()(8)惠王患.之()
(9)大兴师
..伐秦()()(10)臣请往如.楚()
(11)奈何绝.秦欢()(12)屈平既嫉.之()
(13)人君无.愚、智()(14)顷襄王怒而迁.之()
(15)楚有宋玉、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16)然亡国破家相随属.()(17)短.屈原于顷襄王()(19)竟.死于秦而归葬()(20)被.发行吟泽畔()
二、翻译下列语句(33分)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4、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8、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9、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0、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三、名句默写(9分)
1、《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评断公允。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其志洁,;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4、以浮游尘埃之外,,。
答案
1.C
2.A
3.①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②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
③(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4.C
5.A
6.B
7.C
8.A
9.C 10.D11.(1)(记忆)(熟悉)(2)(妒忌)(3)(写作)(4)(通“罹”,遭遇)(5)(疏远)(6)(处境困难)
(7)(简约)(含蓄)(8)(担忧)
(9)(发动)(军队)(10)(到,往)
(11)(断绝)(12)(恨)
(13)(无论)(14)(放逐,流放)
(15)(类)(效仿)(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16)(接连)(17)(诋毁)
(18)(保持)(19)(终于)
(20)(通“披”)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