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和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六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为了加强药品管理,做好药品的安全监测工作,保证病人用药的有效和安全,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
一、监督管理1、成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由药剂科负责宣传、组织、实施和分析、处理、保存报告档案。
2、医院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各科室负责人作为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联络员,负责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掌握,及时督促和帮助临床医生认真地填写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保持与药剂科的密切联系。
药剂科具体承办对临床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鉴别,向临床医师提供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意见,负责汇总本院药品不良反应资料,通过网络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另外负责转发上级下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材料。
3、药剂科内设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小组药师接到临床医师填写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后,必须立即到病人床前询问情况、查阅病历,与医师一起共同进行因果关系评价,提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意见。
填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由药剂科专人负责存档。
二、不良反应监测1、药剂科负责提供对本院全体医务人员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咨询指导,组织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对某些药物在使用中可能出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及时提供给临床医师以便做好防范措施。
2、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____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____日内报告。
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
除一般的病例外,其余病例报告时均要求向药剂科呈报药品说明书和病例摘要,死亡病例还需呈报死亡小结。
三、不良反应上报程序1、患者主诉或护士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或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经治医师(或当班医师),医师分析后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在药剂科处取报告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小组→→进行因果关系评价(提出初步处理意见)→→药剂科,网络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

依据:《GMP》和公司实际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状况目的:建立一个监测不良反应办法,使产品的不良反应能及时收集并上报主管部门范围:所有产品引起的不良反应1.本规程的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局令第七号)。
2.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其范围包括:2.1 所有危及生命、致残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的不良反应。
2.2 新药投产使用后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
2.3 疑为药品所致的出生缺陷、癌变、畸形。
2.4 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
2.5 药物依赖性,特别是尚未列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制范围的药品。
2.6 疑为药品间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2.7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2.8其他一切意外的不良反应。
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定义: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4.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4.1新药监测期骨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
4.2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5.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质量保障部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的收集、报告和管理工作,由质量保障部经理亲自负责。
厂各部门应及时向质量保障部报告所发现或收集到的不良反应情况。
6.报告的程序和要求6.1 用户投诉或本厂职工发现的不良反应均应及时报到质量保障部,由质量保障部经理填写不良反应记录,并组织调查。
6.2质量保障部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进行核对,属不良反应报告范围内的,必须填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编制的报告表。
6.3可疑不良反应病例,按季度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对严重、罕见或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必须在发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6.4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每年汇总报告一次,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在首次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有效期届满当年汇总报告一次,以后每5年汇总报告一次。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范文(3篇)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范文一、目的为了保障医院药品使用安全,及时了解和掌握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监测管理。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药学部、质控科室等相关工作人员。
三、责任部门和人员1. 药学部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2. 临床科室负责及时发现、报告并记录药品不良反应情况。
3. 质控科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要求1. 不良反应的定义: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正常剂量范围内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一切不良症状或不良疾病。
2. 不良反应的报告:临床工作人员在发现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向治疗医生报告,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3. 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过敏史、病情、药品名称、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症状等详细信息。
4. 报告要求: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要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1. 质控科通过对不良反应报告表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及时发现和评估药品的安全性和疗效。
2. 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应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不断更新和保存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
3. 协助药监部门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定期向上级药监部门提供报告数据。
六、不良反应信息的处理1. 临床科室应将不良反应报告表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报告送至药学部,并及时汇总上报质控科。
2. 药学部应负责将不良反应报告信息进行整理和归档,确保不良反应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完整。
七、违规处罚如发现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存在违规行为的,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违规处罚。
八、附件1.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2. 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建立与管理规定以上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范本,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流程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调整。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范文(2)是为了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而设立的。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规定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规定一、监测管理的目的和原则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掌握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不良反应的规律和原因,为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的原则是主动性、科学性、系统性、及时性和可靠性。
二、监测管理的组织与责任三、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与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按照严重程度和预防性进行分类,分为六级。
对一、二、三级的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上报到医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心,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对四、五、六级的药品不良反应,除立即上报到医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心外,还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药品供应商和监管部门。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流程五、药品不良反应的统计和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心应按照要求,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
对于重大药品不良反应,应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对于普遍存在的药品不良反应,应结合临床实际,开展相关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意识。
六、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保密与公开医院在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和分析时,要确保相关信息的保密性,不得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
对于涉及到重大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在合适的情况下对外公开相关信息,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规定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有效地提高药品的使用安全性,减少不良药物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危害。
所有医务人员都应严格按照规定和制度执行,做到主动、及时、准确地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为提高临床用药的质量和安全性做出贡献。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
是指为了及时发现和评估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起的一套监测和报告机制。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目的是发现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监测的方式可以包括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
主动监测方式包括医生、药店、患者自愿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等,被动监测则是通过药品监管机构、医院等途径收集药物不良反应资料。
2.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指监测到的不良反应情况应及时上报给药品监管机构,以便进行评估、处理和跟踪。
报告可以由医生、药师、患者等进行,药品监管机构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收集上报不良反应情况。
3.评估:药品监管机构会对上报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评估该不良反应是否与药品使用有关,以及评估该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
评估结果将会影响到后续的处理和决策,例如是否需要对药品进行进一步的监管和管理措施。
4.处理:根据评估结果,药品监管机构可能会对药品进行一些处理措施,例如调整药品的使用说明、加强药品监管措施等,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提升药品的安全性和适应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的安全问题,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
同时也可以为治疗的个性化提供数据支持,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研发。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7号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正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7号)《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议通过,现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令顺序号发布。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吴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二00四年三月四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应按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三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医疗卫生机构中与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有关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它有关主管部门。
第五条国家鼓励有关单位和个人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第二章职责第六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一)会同卫生部制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管理规章和政策,并监督实施;(二)通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情况;(三)组织检查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会同卫生部组织检查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四)对突发、群发、影响较大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药品不良反应组织调查、确认和处理;(五)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是为了加强药品的上市后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药品的上市后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以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药品生产企业(包括进口药品的境外制药厂商)、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四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地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与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有关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二、职责第六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一)与卫生部共同制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规定和政策,并监督实施;(二)与卫生部联合组织开展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并发布相关信息;(三)对已确认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药品,采取暂停销售、使用、召回等措施,并发布相关信息;(四)组织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和利用;(五)对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进行指导和培训;(六)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进行管理和指导。
第七条地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一)组织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二)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进行指导和培训;(三)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四)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进行管理和指导。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随着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的不断发展,药品不良反应成为医疗安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药品不良反应,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
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1. 报告对象医院内所有医务人员对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均应及时报告,特别是药师、临床药师、临床医生、护士等需要及时报告,以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加重。
2. 报告内容医生或医务人员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需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情、用药史等,并描述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原因,同时注明使用的药品名称、剂量、途径和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后续对该药品的监测和研究。
3. 报告渠道医院应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渠道,报告渠道可以包括纸质报告表、口头报告、电子邮件等,同时鼓励医务人员使用在线版报告系统,以提高报告效率和准确性。
4. 报告审核医院应设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审核组,负责对报告进行审核,认真分析评估每个病例的严重程度和原因,以便对同类药品的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保障。
医院应该定期分析、评估并处理该制度的效果,为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提供支持。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制度1. 定期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数据为了及时有效了解和掌握临床使用的各类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医院应该建立统一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定期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并记录、管理、分析相关数据,以便发现更广泛的问题。
2. 评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制度应对药品的使用进行安全评估和有效性评估,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护患者的安全,并确保药品的有效性。
3. 药品安全教育和培训医院应该定期开展药品安全教育和培训。
医务人员应该清楚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掌握诊断和治疗不良反应的方法,以提高药物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
4. 联合监测为了进一步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的效率和管理质量,医院应加强与政府药品监管部门及药品研发公司等单位的联合监测和管理,增强对全市范围的药品及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管理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管理制度一、引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管理制度是确保药品安全、有效、合理使用的重要环节。
本制度旨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提高药品监管水平。
二、监测范围与对象1. 监测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及医疗机构。
2. 监测对象:所有在中国市场上市销售的药品,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制剂等。
三、组织与管理1.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应设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明确职责,配备专业人员。
2. 职责分工:(1)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政策、标准和规范,组织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价工作,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反馈。
(2)医疗机构: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
(3)药品生产企业:负责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评价、报告和风险控制,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研究,提高药品安全性。
(4)药品经营企业:负责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报告,协助药品生产企业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及时报告。
(2)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应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及时报告。
2. 药品不良反应(1)报告原则:及时、准确、完整、规范。
(2)报告程序:①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应及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提交至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
② 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收集到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后,应及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提交至企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
③ 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对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必要时开展调查核实。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5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为加强我院药品管理,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____年____月新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办法》,修订本制度。
1、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____管理。
医院各科室设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负责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药剂科临床药学室负责对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上报、分析和评价,建立并保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档案。
3、对新药监测期内的国产药品,报告该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其他国产药品,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五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满五年的,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4、院内发生的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____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必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____日内报告。
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
5、发生医院药品不良反应逐级、定期报告。
发生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必须立即报告;必要时可越级报告。
6、医务人员发现可疑药品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用可疑药品,对不良反应给予相应治疗并按规定详细记录,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及时上报药剂科。
7、发生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迅速开展临床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必要时可采取暂停药品的使用等紧急措施;立即通过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所在地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机构,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同时填写《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基本信息表》,对每一病例还应当及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
8、积极配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并提供调查所需的资料。
9、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过程中获取的商业____、个人隐私、患者和报告者信息予以保密。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一、前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目的1. 提高药品安全性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利用,及时发现和控制药品风险。
2. 促进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药品质量。
3.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4.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组织与管理(一)组织架构1. 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设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 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应积极参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二)职责分工1. 企业负责人: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计划、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负责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评价、报告和反馈,组织培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 各部门、各岗位人员:负责报告本部门、本岗位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配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开展相关工作。
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主要内容(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 报告范围:本企业生产、销售的所有药品。
2. 报告时限: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
3. 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表现、药品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处理措施等。
4. 报告方式: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报告。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1. 监测范围:本企业生产、销售的所有药品。
2. 监测方法:采用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3. 监测内容:包括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质量、趋势等。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02
医疗机构
未按照规定报告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的,由所在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给予
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03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
未按照规定报告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的,依法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诚信体系建设推进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信用管理制度,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机构、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进行信用评价。
时限要求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应按规定时限提交,其中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 之日起15日内报告,死亡病例须及时报告。
报告途径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药品不良 反应,也可通过纸质报表向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
报告内容填写要求
基本信息
包括患者信息、药品信息、不良反应信息等,应真实、完整 、准确填写。
定量评估方法
利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 手段,对不良反应的发生 率和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 估。
综合评估方法
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 对药品的安全性进行综合 评估。
预警系统构建
预警指标体系
建立包括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程度等指标 在内的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阈值设定
根据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设定各项指标的 预警阈值。
02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工作,对下
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业务指导。
药品检验机构
03
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相关的技术支撑工作,开展药品
不良反应相关的研究。
法律责任界定及处罚措施
01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
未按照规定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或者报告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的,依法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
一、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制定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制度。
二、药学部门和各临床科室在质量管理小组下设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管理小组,具体负责本部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
三、在医疗过程中,如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特别是严重、罕见或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护人员应积极组织救治,最大限度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向医务部门和药学部门报告。
四、医务部门和药学部门应迅速组织有关专家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确认,根据不良反应/事件的严重程度、后果及时进行处理,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上报。
五、发现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及时向所在地ADR监测中心报告,必要时可越级报告。
六、发现群体不良反应,应立即向药监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办法: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原则是“可疑就报”。
各病区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报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如有紧急情况,可进行电话联系。
2、若遇热源反应或危及生命的药物不良反应,将药品留样封存。
3、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按规定将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网络报告。
八、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应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内容之一。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规程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规程一、目的为加强药品的上市后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上市销售药品的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的管理。
三、职责1. 质量管理部:收集本公司所生产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的反馈信息并进行详细记录,负责对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评价、上报,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2. 营销中心:收集本公司销售人员及用户反馈的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有关的信息并进行详细记录,并向质量管理部报告。
3. 公司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小组:负责本单位生产的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收集、报告和管理工作。
严格监测本单位生产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一经发现可疑不良反应,需进行详细记录、调查,按国家规定的表格要求填写并按规定报告。
负责与药品经营单位、医疗单位、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工作联系。
按国家的相关法规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理赔工作。
四、内容1. 定义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事件: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有害的怀疑与药品有关的医学事件。
情形之一的反应:(1)导致死亡;(2)危及生命;(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4)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5)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1)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2)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① 导致死亡;② 危及生命;③ 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④ 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⑤ 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制度(6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制度1.护士、医生或药师等一旦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当立即报告患者的主管医生,并通告医疗主管部门及药剂科。
2.药剂科在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或报告电话后,药师应当即时(至少报告的当日)前往调查,要与临床医师沟通,降低患者用药风险,分析因果,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并按规定程序上报。
3.在病历上记录发生的不良药物反应及采取的措施。
4.临床医师与药师及时跟踪/随访所报告的不良反应,记录不良反应的治疗及预后情况。
评价所报药品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如有重要发现及时通知医疗主管部门(科)。
5.医疗主管部门及药剂科有责任将本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及时通报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同类事件在本院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第四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管理制度目的:规范企业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
适用范围: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
责任人:品保部、销售部。
1、定义:1.1药品不良反应(adr)主要是指。
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1.2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
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1.3药品群体不良反应。
指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
1.4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5药品重点监测。
指为进一步了解药品的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严重程度、发生率等而开展的药品安全性监测活动。
1.6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
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2、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的机构及职责:2.1机构: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管理办公室,由品保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____人员2.3职责:3、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3.1新药监测期内(注册批准日起五年内)及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五年内,报告所有的不良反应;3.2过了新药监测期的及进口满五年的药品,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和药品应用范围的广泛,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也逐渐成为众多药品监管机构和医疗专家关注的重点。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在合理使用剂量和途径下,药物产生的针对除特定作用以外的有害反应。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显得尤为重要。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为了发现、记录和评估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药物安全性和疗效提供相关依据。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药卫生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医务人员的共同参与。
1. 临床监测临床监测是通过医务人员在患者用药期间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和记录来进行的。
医务人员应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情况、反应症状和体征,及时向监测机构报告。
2. 主动监测系统主动监测系统是一种碰到不良反应后主动收集病例资料的方法。
对于特定的药物或者特定患者群体,可以建立主动监测系统,以及时掌握并处理不良反应的信息。
3. 无差别监测无差别监测指对特定地区、特定人群进行不良反应的宽泛监测。
通过系统的采集、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药品的安全性和风险。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一项紧急而必要的举措,旨在确保患者权益,提高药品监管的效力。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可以促使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疗效。
以下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内容和相关要求:1. 报告内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应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情等;药品的名称、用量、给药方式等;不良反应的描述、病例发生时间和严重程度等。
2. 报告途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电话报告、邮件报告、在线报告等。
相关部门需要提供方便快捷的报告途径,并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隐私和安全。
3. 报告时限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应在发生后及时进行,以便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可能的风险和危害。
相关部门应明确规定不良反应报告的时限,并进行督促和监管。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意义与作用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可能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
第三条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应当遵循自愿、客观、准确、及时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主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第二章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第五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程序和责任人。
第六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下列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报告:(一)新药上市后首次使用期间;(二)药品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实际发生的不良反应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三)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四)其他可能与药品使用有关的损害。
第七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或者获知药品不良反应,应当立即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和处理,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一式两份,分别在5个工作日内报送给药品生产企业或者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第八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后的15个工作日内,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分析评价报告。
第三章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评价第九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价,及时掌握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趋势。
第十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价结果,采取下列措施:(一)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其改进药品质量;(二)对药品说明书进行修订或者警示;(三)暂停或者撤销药品注册证书或者销售许可;(四)发布药品不良反应警示信息;(五)其他必要的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王雁群王梅第⼀部分概述⼀、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药品不良反应(英⽂Adverse Drug Reaction,缩写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法⽤量下出现的与⽤药⽬的⽆关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事件 ( 英⽂ Adverse Drug Event ,缩写为 ADE), 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的任何不幸的医疗卫⽣事件, ⽽这种事件不⼀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报应关系。
药品不良事件包括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不良反应、⽤药失误以及药品滥⽤。
例如,北京感染“SARS” 被治愈的病⼈⽬前50%出现股⾻头坏死症状,原因是⼤剂量、长时间应⽤激素(连续2-5星期应⽤)。
群体不良事件:对健康⼈群进⾏免疫防治过程中,因使⽤药物出现多⼈⾮正常反应的医学事件。
可疑不良反应:怀疑⽽未确定的不良反应。
新的不良反应: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的反应。
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致或者更严重的,也属于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分类在Davies分类法的基础上,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的关系,⼀般将药品不良反应分A、B、C三型:1.A型药品不良反应⼜称剂量相关型不良反应。
由药物本⾝或其代谢物引起,为固有药理作⽤增强或持续所致,如苯⼆氮卓类引起的瞌睡、抗凝⾎药所致出⾎等。
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率⾼,但死亡率低。
通常包括副作⽤、毒性作⽤、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等。
2.B型药品不良反应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
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关,⽽与药物变性和⼈体特异体质有关。
⼀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率低,但死亡率⾼,如药物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3.C型药品不良反应⼀般在长期⽤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清晰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
其发病机理:有些与癌症、畸胎的发病机理有关,有些机理不清,尚在探讨之中。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范本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范本一、背景和目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及时收集和分析药品的不良反应数据,改进药品监测和管理工作,制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报告的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
三、报告的程序1. 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应由用药人员、医生、药师等相关人员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进行。
2. 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相关人员应立即将情况上报给医院药学部门。
3. 医院药学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初步评估。
4. 如果初步评估认为是药品不良反应,应将不良反应报告上报给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5.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
6. 相关部门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决定是否采取措施,比如暂停使用药品、修改药品说明书等。
7.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报告进行归档和分析,以便后续的药品评价和调查工作。
四、报告的内容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严重程度、相关症状、处理方法和结果等。
2. 报告还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用药史等。
3. 如果有多起相同或类似的不良反应报告,应进行整合和分析,并报告给上级部门。
五、报告的义务1. 医药机构和个人有义务及时报告所有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
2.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义务及时处理和反馈报告的结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公布报告处理情况,并向社会公众公开相关信息。
六、报告的保密和保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涉及患者隐私等敏感信息,相关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保护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
七、报告的监督和评估1.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报告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2. 对于未按规定报告或隐瞒报告信息的医药机构和个人,应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
严格按照医生处方或药 师建议的用法用量使用药品
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定期检查身体,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妥善保管药品,避免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误服
药品安全宣传
提高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
01
普及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报告不良反应:患者或医生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不良反应
收集不良反应信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中心收集不良反应 信息
分析不良反应原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中心分析不良反应 原因
采取措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采取措施,如暂停使用、召回等
反馈报告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将报告结果反馈给患者或医生
报告内容
03
被动监测:通过收集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等渠道的不良反应信息进行监测
02
主动监测:通过收集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信息进行监测
01
监测数据收集
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收集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数据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收集药品不良反应原因收集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报告流程
发现不良反应:患者或医生发现药品不良反应
风险评估报告:对药品不良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总结和报告
风险控制
0
0
0
风险沟通
4
药品不良反应预防
药品质量管理
建立完善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
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加强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定期对药品进行质量检验和稳定性试验
确保药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符合 规定要求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
药品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A型
B型
C型
剂量相关型
副作用 毒性作用 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
剂量不相关
药物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无清晰时间联系 致癌、致畸.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①
A类(,扩大反应):药物对人体呈剂量
相关的反应,它可根据药物或赋形剂的药理学和
作用模式来预知,停药或减量可以部分或完全改善。
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但死亡 率低。 通常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等。
的毒性 ,导致恶心、呕吐 .增加氨茶碱的排泄, 使药物的平喘作用减退 . (3)烟 (4)醋 含醋酸,可与碱性药物发生作用,亦可改 变体液。 (5)食盐、蛋白质、脂肪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上报
观察对象样本量有限
观察时间短 病种单一
防止不良反应重复发生,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促进医 疗水平的提高,促进药物流
病例数少
行病学研究,并为上市后药
排除老人、孕妇和儿童 品再评价提供依据。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
不良反应事件
①2000年 西沙比利事件 西沙比利对本来有心血管疾病或患有心律失
常病人易发生Q-T间期延长或扭转型心律 失常。 规定2000年起只能在医院药房凭医生处方销 售
② 2004年 罗非昔布事件
③ 默克公司进行为期三年研究发现,万络会 使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危险性增加1倍, 2004年9月30日默克公司宣布10月1日起 全球撤回万络
不定期公告
•参与用药决策 •用药跟踪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和要求
•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 是指药品不良反 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 世界卫生组织 ()官员强调:药品不良反应预 示着继续给药会有危险,需要预防或特定治 疗措施,或减少剂量,乃至停药。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和要求
• 我国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 2011年7月1日,卫生部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认识上的误区 就是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 药物具有二重性,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 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主要是由于医学科学 发展水平的限制导致的。
监测中发现不良反应的药品就是假劣药。 严格的说,药品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的。
• 药品不良反应是个体差异,与医疗行为无关、与 药品无关。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新药研究的局 限、用药方案的合理性等均与药品不良反应有关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糖皮质激素
药理作用
剂量
地高辛引 起心缓
青霉素过敏 反应
药物杂质
药物方面 剂型
红霉素
刺五加注射液事 件
药物的 污染
药物质量
氨苄西林 引起药疹
机体方面
个体差 药效学
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药动学
性别 种药男族物皮女炎
(3 2)
年龄 药物敏感
性
药物代谢酶
病理状态 腹泻影响口
服药吸收
血型 血栓症 A型
较O型多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
王梅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
概述
•定义、分类 •发生的原因
监测与 上报
•监测的意义
•监测中的任务、报告程序和要求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方 法
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 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 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事件 群体不良事件 可疑不良反应 新的不良反应
• ③2006年 鱼腥草注射液
• 于2006年接到众多因使用鱼腥草素钠注射 液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经专家组调查结果 表明静脉使用血腥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修改鱼腥草注射的为肌肉注射。
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任务
指导患者
•遵医嘱
•阅读药品说明书
•及时请教
呈报工作
信息宣传
信息反馈
•讲座、研讨、交流 •新药、特殊药品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② B类(,药物反应):由药物促进某些微生物生长 引起的,这类反应可以预测,它与A类反应的 区别在于B类反应主要针对微生物。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③ C类(,化学反应):该类反应取决于赋形物 或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刺激是其基本形式,这类 反应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浓度。
如静脉炎、注射部位局部疼痛外渗反应等 。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④ D类(,给药反应):反应由给药方式引起, 它不依赖于成分的化学物理性质。给药方式不同会 出现不同的,改变给药方式,消失。
如植入药物周围的炎症或纤维化,注射液中微粒 引起的血栓形成的血管栓塞,片剂停留在咽喉部, 用干粉吸入剂后的咳嗽 。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⑤ E类(,撤药反应):它是生理依赖的表现,只发生 在停药或剂量减少后,再次用药症状改善。
常见的引起撤药反应的药物有阿片类、苯二氮卓类、 三环类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药、可乐定、尼古丁等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⑥ F类(,家族性反应):仅发生在由遗传因子 决定的代谢障碍的敏感个体中,此类反应必须与 人体对某种药物代谢能力的正常差异而引起的 相鉴别.
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引起的镰状细胞性贫血 是F类反应,而细胞色素p4502D6(2D6)缺乏引 起的反应则为A类反应。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⑦ G类(,基因毒性反应):能引起人类基 因损伤的,如致畸、致癌等 。
⑧ H类(,过敏反应):该类反应不是 药理学可预测的,且与剂量无关,必须停药。 如过敏性皮疹、光敏性皮炎等。
环丙沙星光敏性皮炎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⑨ U类(,未分类反应):指机制不明的反应 ,如药源性味觉障碍,辛伐他汀的肌肉疼痛不良反应 及气体全麻药物的恶心呕吐。
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开始实行。 • 药品生产企业 • 药品经营企业 • 医疗机构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和要求
用药方面
药物相互作用:为药物不良反应产生 的重要因素,用药种类越多发生率越高。
合用5种药物
4.2%
6 -10种
7.4%
11-15种 24.2%
16-20种 40.0%
21种以上 45.0%
其他因素的影响
(1)饮酒 A.降低药效 B.增加不良反应几率
(2)喝茶 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增加茶叶中茶碱
概念
,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 不幸的医疗卫生事件, 而这种事 件对不健一康定人与群药进物 行治 免疗 疫有 防因 治果 过报 应程关中系,因使用药物出现多人 非药品正不良常事反件包应括的药 医学事件
品标准缺陷、药品质
量问怀题疑、药而品不未良确反 定的不良反应 应药、用品品药滥说失用误明。以书及药中未载明的不 良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