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堂教学设计的亮点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2019)第二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学习本节内容具有理论联系生活的作用。
教材重点关注了物质文化方面最易于观察和感受的城乡景观,通过大量景观图片的展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城乡景观的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此同时,感受地域文化的美,学会欣赏城乡景观的美,对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弘扬历史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对城镇和乡村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城乡空间结构有初步的认识,已具备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政治课及媒体报刊等多渠道学习,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对地域文化现象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地域文化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有难度,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生产、生活实例,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
2.结合乡村和城镇景观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
3.结合乡村和城镇景观特点认识景观能够体现人地和谐理念及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2.结合实例,对地域文化进行感知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做好文化的保护、传承,形成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板书设计】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自然环境形成地域影响城乡传承文化体现景观发展人类活动。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反思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后反思4月10日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了集体备课比赛,我校获得了二等奖,之后并组织讲课,由一中麻生仓老师和我承担了讲课任务,下面我从两方面将4月15日在二中授课情况反思如下:成功之处:(1)课件精美,在本节授课之前,我搜集了大量文化景观图片,特别是就地取材,自拍了大通明长城遗址和大通公园内部一些亭台楼阁照片,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与欧美西方国家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差异,我觉得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
(2)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众多的资源展示出来,师生共同探究,相互交流补充,有利学生的全员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3)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列举的案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城市的发展。
因此,我在讲授这堂课时,采用大量文化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这样学生简单枯燥的机械记忆少了,通过图片归纳总结探索规律,给学生腾出了自主学习时间,突显了学生主体地位作用,他们既学到了应有的知识,又体验到成功的需要。
(4)教学环节齐全,时间把握较精准。
不足之处:(1)因为本节课内容量大,所以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太过紧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足。
(2)由于本节需要大量的文化景观图片来说明问题,所以我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过于追求完美,使得一些表达意思重复的幻灯片占用了课时。
(3)导入不够新颖,没有做到很好的吸引学生思路,我觉得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遗憾。
(4)由于时间仓促,对个别问题解释不够透彻详细。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后反思大通三中史地组贺金文2014-4-18。
北京第一0一中学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中图版必修2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兴趣,但对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本章节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4.学习方法:学生在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但仍需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引导,使其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紧密结合中图版必修2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合作探究,深度学习:
-设计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共同探讨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提高思维深度。
4.情感教育,价值观培养:
-通过讨论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北京第一0一中学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中图版必修2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征,掌握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识别并分析不同地域文化的典型表现。
2.掌握我国主要城市的地域文化特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如北京的历史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等。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分析城市发展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地方文化特色课程设计
地方文化特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地方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背景、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
2. 学生能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并与所学教材内容相联系。
3.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地方文化特色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传承。
技能目标:1. 学生培养观察和调查地方文化的能力,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方法,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
2. 学生能够运用多媒体工具(如PPT、视频等)展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表达和展示技巧。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认识到多元文化的价值,学会尊重和包容。
3. 学生激发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意识,主动参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活动。
课程性质:地方文化特色课程设计旨在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地方文化,培养其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考虑学生的年级特点,注重激发兴趣,引导实践,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关注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具体可行的学习成果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选取以下方面进行组织和安排:1. 地方文化基础知识:- 教材章节:地方文化概述- 内容:介绍地方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地方民间艺术:- 教材章节:民间艺术赏析- 内容:剖析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特点及代表作品,如剪纸、泥塑、地方戏剧等。
3. 传统习俗与节日:- 教材章节:传统节日与习俗- 内容:解读地方传统节日、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
4. 地方文化特色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地域文化差异- 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案例,分析其独特性、价值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 实践活动:- 教材章节:走进地方文化- 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小组讨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地方文化魅力。
高中地理_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地理_地域⽂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地域⽂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三、教学⽬标1、通过观赏图⽚,感受不同地区的⽂化,培养学⽣理解地域⽂化的含义及特征的学习理解能⼒2、通过⽐较东北商品农业和南⽅梯⽥农业景观,培养学⽣说出各⾃反映的地域⽂化特征的应⽤实践能⼒3、通过中外城市景观⽐较,培养学⽣说出不同城市景观的地域⽂化特征的应⽤实践能⼒4、通过搜集资料,探寻海草房蕴含的地域⽂化,培养学⽣地理实践⼒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域⽂化的含义及特征;地域⽂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难点:地域⽂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五、教学⽅法⽐较归纳法、问题探究法六、教学⼿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通过政治课及媒体报刊等多渠道的学习,对“⽂化”有⼀定的认识与了解,对地域⽂化现象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之前的地理学习,对区域有⼀定的认知,对城乡景观有⼀定了解。
虽然⼤多数学⽣来⾃同⼀个地区,但因⽣活环境不同,有的⽣活在农村,有的⽣活在城市,不同⽣活经历对不同城乡景观认识与体会不同,因此学⽣间存在⼀定学习差异,但总体上已具备⼀定的地理分析能⼒。
针对这种现状,我让学⽣课前进⾏准备,农村的学⽣重点观察农业景观和乡村景观,继⽽分析地域⽂化在这些景观上如何体现;对于城市的学⽣重点观察城市建筑景观,⽐较分析地域⽂化在城市建筑景观上是如何体现。
效果分析为达成教学⽬标,巩固教学效果,本节课设计了两组当堂测评练习。
第⼀组以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剪纸为素材,通过分析剪纸反映的景观特征来推测其所体现的地域⽂化,难度适中,百分之⼋⼗五以上的学⽣能够通过,个别地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就长江三⾓洲和珠江三⾓洲建筑景观特⾊区分不太清楚,两地的地域⽂化特⾊理解不够,经点播后能够理解。
第⼆组以海南岛特⾊民居建筑为考查对象,考查学⽣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通过景观特⾊分析其反映的地域⽂化特征,学⽣基本都能通过。
2020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1.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域文化(1)含义: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特点:①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
②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
③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①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②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a.表现:b.变化: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知识点(一)|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情景导入先思考———————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提示: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提示: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深受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地域文化的含义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教学实施方案
化表
测评内容
学习总结 (20%)
小组讨论 (10%)
网上专题讨论 (5%)
测评要求
1、能够将课程知识与自身工作实际有机 结合; 2、能够就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 某一专题有一定的反思总结; 3、个人学习总结主题突出,观点明确, 课程理解充分; 4、字数达到1000字。
㈣参观考察: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帝陵遗址;唐代帝陵遗址 1、汉唐帝陵的保护研究 2、茂陵石刻的艺术成就
㈤参观考察:陕西历史博物馆;北院门历史文化街 1、历史文化街的现状与发展 2、造纸术与汉文明
㈥参观考察: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城墙;汉长安城国家历史遗址 公园;大唐西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曲江唐城墙遗址公园;北院
附件5:
直属二分校《地域文化》课程小组讨论活
动
记录单
专业级别:
组别: 组长: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辅导员:
参加小组活动学员名单
活 动 内 容 ~~ 主 题 ~~
辅导员 签名
小组 组长 签名
审核意见
注:1、每组每次学习活动应认真填写此表,不得遗漏。 2、讨论内容、讨论结果填写要详细、清楚。
附件6:
直属二分校《地域文化》学习总结(或 者考察报告)
五、成绩上报
各学习中心要按照教学实施过程组织教学,并按相关要求进行考核
和评价,并完成最终成绩(附件3)上报。
联系人:任俊英
联系电话:18066539532
刘雯
联系电话:15502903845
附件:1.《地域文化》教学实施计划 2.《地域文化》课程各类作业参考选题 3.《地域文化》课程过程测评与激励标准量化表 4. 西安电大课程考核成绩表 5.直属二分校《地域文化》课程小组讨论活动记录单 6. 总结、报告格式、封皮要求 7. 直属二分校《地域文化》涉及的班级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文化现象。
在我国,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我国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1.2 课程目标(1)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掌握各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代表元素。
(3)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1 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包括历史传承、民间习俗、传统艺术、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2.2 地域文化的特点(1)地域性: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2)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多样性。
(3)历史性:地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4)传承性:地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三章:地域文化的代表元素3.1 物质文化代表元素(1)传统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四川的川西民居等。
(2)传统工艺:如江苏的刺绣、广东的陶瓷等。
(3)地域特产:如山东的大葱、云南的普洱茶等。
3.2 精神文化代表元素(1)民间习俗:如春节的春联、端午节的粽子等。
(2)传统艺术:如京剧、地方的戏曲、民乐等。
(3)地域精神:如山东的大蒜精神、四川的麻辣精神等。
第四章: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1 地域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进行。
4.2 地域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地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市化、全球化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
4.3 地域文化的创新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艺术等元素,创新地域文化,使其更具活力。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_《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名师教案
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本节内容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
一是介绍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涵。
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实例揭示了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和特性,以及两者的关系。
二是介绍了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分析了地域文化在民居、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特别是重点讲解了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古今、中外、城乡实例很多,最后都是想让人们理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历史传统的见证,合理的开发,保护、传承,创新这些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说明,了解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综合思维:结合资料,指出景观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评价其开发利用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人地协调观:树立开发与自然和谐发展与保护、继承和创新优秀文化传统,突出地域特色。
1.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重点)
2.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
(重点)
3.民居、城市格局、建筑风格如何体现地域文化。
(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一、选择题:
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同时也体现着当地的思想观念、文化和价值观。
读四合院,完成下列小题。
地方文化课程设计
地方文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地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掌握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2. 学生能识别并阐述地方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文化遗产,与相关课本知识相联系。
3. 学生能理解地方文化对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分析其与国家文化的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地方文化进行比较、评价和创新,提高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 学生通过报告、展示和写作等形式,有效表达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学生树立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意识,关注文化可持续发展。
3. 学生通过学习地方文化,培养包容、理解和关爱他人的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本课程针对学生年级特点,结合课本知识,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安排如下:1. 地方文化概述:介绍地方文化的定义、特征及其与国家文化的关系,涉及课本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2. 地方文化遗产:分析地方著名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历史遗址等,结合课本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3. 地方民俗风情:探讨地方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引用课本第三章第三节内容。
4. 地方名人故事:讲述地方杰出人物及其贡献,联系课本第四章相关内容。
5. 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分析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参考课本第五章部分内容。
6.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和调研,结合课本实践活动建议。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课时:地方文化概述第二课时:地方文化遗产第三课时:地方民俗风情第四课时:地方名人故事第五课时: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第六课时:实践活动及成果展示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方文化,培养其综合素养。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学案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课程标准 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1.文化:① 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② 基础。
2.地域文化(1)形成:人类在特定的③ 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④ 中创造的。
(2)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在一定阶段内又具有⑤ 。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⑥ 。
2.影响(1)地域文化影响⑦ 、交通工具以及⑧ 、⑨ 、⑩ 、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⑪ 。
a.表现⎩⎪⎨⎪⎧ 影响城市的⑫ 形态影响建筑结构影响建筑⑬b.稳定性: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⑭ 的,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思考】1.我国北京天安门广场周围,很少有高大的现代化建筑,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2.欧洲城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
为什么?(1)中国和西方的建筑形式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__________存在差异。
(2)古希腊广场建筑风格反映了西方文化的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性;而古代中国的广场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________性、________性。
(3)中国古代城市的广场空间形态突出__________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__________占中心地位。
考查点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1.下列有关地域文化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只表现在物质方面B.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大小呈正比关系C.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不会发生变化2.原先生活在洪涝区的居民,即使搬迁到不受洪涝威胁的地区,还会继续兴建高地基房屋,这说明()A.地域文化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B.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就不再变化C.地域文化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D.房屋地基高低与地理环境没有关系考查点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两河流域,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古代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使这里成为古代最早的居民聚居地之一,形成了早期的城市,创造了灿烂文明。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必修其次册教案其次章乡村和城镇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知能素养对标【必备学问一:地域文化】地理事实文化犹如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的影响。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外表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意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制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制造的文化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共性。
核心概念地域文化: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根底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制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景观: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
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指较少受到人类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影响的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外表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意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制造的结果。
【必备学问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理事实1.乡村景观能够表达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才智。
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浇灌。
2.乡村景观能够表达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例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以圆楼和方楼为主的大型民居建筑,这表达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核心概念乡村景观: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
【必备学问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地理事实(1)城镇的色调、颜色表达当地文化底蕴,如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示范教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能通过案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2.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3.结合城乡景观实例,能够说出其主要特点,并能说出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4.对家乡的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评价其开发利用的程度与方向,推出合理化的建议。
5.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视频:师:徽州民居的外部形态主要有大块白色墙体构成。
日出到日落,光的投影变幻无穷,犹如一副丹青水墨画。
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
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
安徽歙县徽派建筑在选色上反差很大,以黑白为主。
这两地的建筑景观风格迥异,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建筑景观的不同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讲授新课】(板书)第二章乡村和城市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出示材料:草原文化图片(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和草原长调歌曲此处使用平台资源【地理探索】草原长调音频师:屏幕上所展示的材料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典型的草原文化,它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思考:1.草原文化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生:(可能的答案)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2.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有何关系?生:(可能的答案)当地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为主,因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饮食为乳肉产品;为方便放牧,民居是便于拆卸的蒙古包;为方便骑马和御寒,服装为蒙古袍……3.你能说说你理解的“草原文化”吗?生:(可能的答案)草原文化是指在草原地区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初中地理的学习,对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应该已经学习了地图阅读、地理数据处理、地理现象的解释等基本地理技能。此外,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地域文化。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们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确保教室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此外,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与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相关的展示品或海报,增加学习氛围。
5. 学习任务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梳理学习内容,准备一份学习任务单。任务单应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等。学生可以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进行学习和自我检测。
地域文化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实例,理解并能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明确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能运用实例,说出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交通工具及道路、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及建筑所反映的城市地域文化,锻炼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文化”的思维方式。
2、通过实践,锻炼学生获取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学会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城市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地理环境所造就的城市文化之美。
2、激发学生欣赏世界、发掘文化精髓、做文化人的愿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教材分析:影响城市的因素很多,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文方面的,这在前面两节中已有大量涉及,本节主要从地域文化这一人文因素角度阐述其对城市的影响。
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地域文化,所以本节安排了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显然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其中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应是本节一个重点;二是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而其中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所以教材主要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以此为代表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时要注意与具体的“地域”(范围可大可小)和具体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相结合,把地域文化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利于学生能感性地懂得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先从总体上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广泛影响,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然后用不同地域进行比较的方法着重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的影响。
2024年《《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优秀教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城乡景观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城乡景观变化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3. 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4. 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5. 实践探究:家乡的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特点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城乡景观特点。
3.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城乡景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4. 实践探究法,培养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的认知。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域文化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设计实践探究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城乡景观变化。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变化的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成果。
4. 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的了解及保护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
2. 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城乡景观变化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安排:第1-6课时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第7-12课时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第13-18课时介绍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第19-24课时探讨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第25-30课时进行实践探究活动。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城乡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 讲解地域文化概念与特点:介绍地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为例
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515638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与核心素养理念的兴起,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促使其全面反战成为了当下教师首要面临的问题。
地理是一门复杂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提升学生综合性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此种优势,开展跨学科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问题教学等方式,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跨学科教学;地域文化;城镇景观前言:高中教学各学科之间的关联非常薄弱,壁垒分明,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缺乏合作意识,致使完整全面的知识过于零散,不成整体,学生无法吸收完整无缺的知识,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及知识掌握非常不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各科知识相融合,开展教学教育,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利用教学情境开展跨学科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显示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
对此,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应别具匠心的为学生创建开放且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情境,将教学任务与情境相融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将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教授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时,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相符,乡土地理可以串联全文的案例。
比如潮州隶属于广东,历史悠久,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古城建筑将潮汕文化特色体现的淋漓尽致。
基于此,此次授课以“潮州古城建筑如何体现潮汕地域文化特色”为主要内容,从古城建成完善与后期保护传承两方面进行讲解。
首先,讲解,城市格局与民居特色。
“三山一水绕城廓”很好的展示了潮州的地理环境,古城外曲内方的城市格局充分糅合了宗法礼制、景观布局等因素,它的布局秉承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实现了社会意识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透过青砖红瓦与传统的“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特点可以直观感受到潮汕的民居特色(古民居敞亮明净,古宫祠华丽精致)。
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在民居建筑、饮食、服饰、民间艺术、歌舞等方面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3.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及建筑所反映的城市地域文化。
(二)能力目标1.通过实践,锻炼学生获取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学会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
2.锻炼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文化”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各种地域文化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地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及对本国家、本地区地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明概念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自主学习):阅读教材41页~42页内容,完成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文化是______________的产物,形成与一定的地域中,________________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二)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在长期的_________________中创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
【环节二】:析现象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一)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的影响(探究讨论一):北京、伦敦、纽约这三座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有何特点和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各个城市怎样的地域文化?讨论后,完成表格内容。
(二)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归纳总结):根据图片所示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三)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探究活动二):分析下列中国和西方园林图片,分析比较中、西方园林各自的判断下列图片所示文化现象,哪些属于天津?并试分析这些文化现象反映了天津怎样的地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作业就如何保护天津地域文化,谈谈你的想法。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案人大附中丁利 (2)
☆[反思一]:“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
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
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6、诗人在诗中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与地点是三月、黄鹤楼。
目的是广陵。
在哪两句中体现?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反思二]: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
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
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
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7、朗读诗歌:师引导: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在这优美的黄鹤楼,故人归去,依依惜别,这情比江水长,比江水深,比江水远,该怎样读,才能让两位诗人满意?学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课堂反思三]: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互动能力培养
——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堂的教学设计的思考
罗丽华
伴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学实践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素材,让他们通过阅读、观察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将思维主体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思维,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
现以《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内容为例,谈谈我教学设计的思考。
(一)视频导入,层层展开
首先播放两个视频《泼水节》与《骏马奔腾保边疆》让学生猜出这两首音乐分别出自何处,列表比较这两个地区的音乐特点、居民性格、地形。
连线得出傣族传统的民居和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包。
通过展示图片比较这两种民居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蒙古包:北方游牧民族的居所、易拆易装,便于搬迁、圆形结构、主要的建筑材料为羊毛毡、木、绳、门是向东南而开。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住宅,主要建筑材料是竹材,防潮湿,散热通风,避虫兽侵袭,避洪水冲击。
引出问题:蒙古包跟竹楼的位置能否调换?通过展示全国的地形图、降水量图、气温分布图找出原因。
从而得出地域文化概念。
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
形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
导出图片,现代的傣族竹楼图片与传统的图片进行对比,得出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播放视频,直观、通俗、表现力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音乐中导入课堂内容,这一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欲望,达到不愤不启。
笔者将音乐元素融入地理课堂中,不但可以活化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地理学科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抛歌引“玉”,使课堂的导入水到渠成,学生兴趣盎然,为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创造条件。
层层展开,从两个地区音乐的差别入手,拓展比较这两个地区的音乐特点、居民性格、地形。
最后把重点转移到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建筑上。
通过比较两种民居的不同和产生的原因,最后引出地域文化的概念,这时学生理解概念就不在话下了。
(二)南北差异,情景展示
前一部分比较了以云南和内蒙古草原两个地域文化差异,这一部分把范围扩展到南北方,分别从饮食、语言、交通、建筑和运动项目这几个方面做了比较。
比较南北方语言时,借助一个经
典的情节:甲晚上起来上厕所,与正在上厕所的乙发生的对话。
当!当!
乙:是谁呀?甲:是我呀。
乙:什么事情呀?甲:我要上厕所。
学生用几种语言(客家话,东莞话,潮汕话等)来讲述下面的情节,教师用北方话四个字:谁?我,咋?尿。
从中比较南北方语言差异。
(三)学生展示,团结协作
众所周知,新课程的核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其课堂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优化的“生态系统”。
实践证明,教师精心备课,以生为本,让自已的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屏幕上演示小组的学习成果。
此种小组合作形式,形成了师生、生生间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机制,这比比起常规式的教学,内容更广泛、新颖,更受学生们喜欢,因为学生们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
其次也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是一种成就,一种表现,更是一份收获。
再次,学生授课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氛围。
最后,小组合作分工合作,能力互补,大部分所谓的“后进生”能力也并不逊色于优等生,参与热情非常高。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一个获胜的小组成绩,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四)开放教学撞击光花
介绍“云南十八怪”,不仅了解了云南的地域文化,更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形式,把身边熟悉的东莞文化用这种形式概括形式表达出来,这一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思绪飞扬。
学生虽对东莞熟悉,但是要用这种形式表达仍需要动动脑筋,这个探究活动给学生一种跳一跳可获得答案的舞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尽管有的并不完善,并不准确,但是都以“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去积极思考。
笔者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即不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也不撒手不管、放任自由,而是反馈指导、表扬鼓励,保护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使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自我发展,把课堂教学推向另一个高潮。
(五)及时小结,巩固练习
选择课堂的习题也是一门学问,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本身,笔者在本课堂中,也尽可能从生活中找例子,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
如:1、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其主要的目的是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