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_全册教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教学设计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2.4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等活动,借助直观图形进行抽象总结,探索平面平行的性质及其证明.学生要能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准确地描述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空间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渗透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要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二)学习目标1.能应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准确地描述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能应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空间几何问题.3.体会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平行关系的相互转化和类比.(三)学习重点1.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数学语言;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四)学习难点1.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抽象概括.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应用.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读一读:阅读教材第66页至第67页,填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可以作为直线和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也可以作为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还可用来作空间中的平行线.(2)写一写: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符号语言:α∥β,α∩γ=a,β∩γ=b⇒a∥b.2.预习自测(1)已知平面α∥平面β,过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a的平面γ,与平面β相交,交线为直线b,则a、b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B.相交C.异面D.不确定【答案】A(2)已知直线a∥平面α,平面α∥平面β,则a与β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答案】a⊂β或a∥β(3)已知α∥β,a⊂α,B∈β,则在β内过点B的所有直线中( )A.不一定存在与a平行的直线B.只有两条与a平行的直线C.存在无数条与a平行的直线D.存在唯一一条与a平行的直线【答案】D(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①相交;②平行.(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①文字语言: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此即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符号语言为:a b a b Pa bαααβββ⊂⊂=⎫⇒⎬⎭,,,.③图形语言为:【设计意图】复习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做铺垫.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建立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前提下,所以学生应巩固和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问题探究探究一结合问题,概括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活动①归纳提炼定理观察长方体ABCD-A1B1C1D1的两个面:平面ABCD及平面A1B1C1D1.(1)平面A1B1C1D1中的所有直线都平行于平面ABCD吗?答案:是的.(2)若m⊂平面ABCD,n⊂平面A1B1C1D1,则m∥n吗?答案:不一定,也可能异面.(3)过BC的平面交面A1B1C1D1于B1C1,B1C1与BC是什么关系?答案:平行.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此即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另外,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我们也可以得到:如果两个平面平行,则一个平面上的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符号语言为:α∥β,α∩γ=a,β∩γ=b⇒a∥b.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图形语言为:【设计意图】以长方体作为实例,从具体问题到抽象的数学结论,让学生在经历直观感知、合情推理、探究说理的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再通过类比、联想、应用使建构的知识得以完善. 活动②辨析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1)若平面α∥平面β,平面β∥平面γ,则平面α∥平面γ.此说法正确吗?答案:正确,因平面α与γ没有公共点.(2)若平面α∥平面β,直线a与α相交,则a与β相交.此说法正确吗?答案:正确.若直线a与平面β平行或直线a⊂β,则由平面α∥平面β知a⊂α或a与α无公共点,这与直线a与α相交矛盾,所以a与β相交.(3)若平面α∥平面β,P∈α,PQ∥β,则PQ⊂α. 此说法正确吗?答案:正确.如图,过直线PQ作平面γ,γ∩α=a,γ∩β=b,由α∥β得a∥b.因为PQ∥β,PQ⊂γ,所以PQ∥b.因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所以直线a与直线PQ重合.因为a⊂α,所以PQ⊂α.(4)若直线a∥平面β,直线b∥平面α,且α∥β,则a∥b. 此说法正确吗?答案:错误.若直线a∥平面β,直线b∥平面α,且α∥β,则a与b平行、相交和异面都有可能.【设计意图】通过概念辨析,加深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中“交线与交线平行”等关键信息的理解,培养学生空间感觉与逻辑推理能力,突出重点.探究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证明活动①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图,平面α、β、γ满足α∥β,α∩γ=a,β∩γ=b. 求证a∥b.证明∵α∩γ=a,β∩γ=b,∴a⊂α,b⊂β.又∵α∥β,∴a,b没有公共点,又∵a,b同在平面γ内,∴a∥b.【设计意图】立足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证明过程中通过“a、b同在平面γ内,a、b 没有公共点”得到a∥b,体现了将空间问题转化成平面问题、将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化归转化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重要作用.探究三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应用●活动①牛刀小试,体会方法例1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N在BD上,点M在B1C上,且CM=DN.求证:MN∥平面AA1B1B.【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如图,作MP ∥BB 1交BC 于点P ,连接NP , ∵MP ∥BB 1,1.CM CPMB PB∴= ∵BD =B 1C ,DN =CM ,∴B 1M =BN ,1,CM DNMB NB∴= ,CP DNPB NB∴= ∴NP ∥CD ∥AB . ∵NP ⊄平面AA 1B 1B , AB ⊂平面AA 1B 1B , ∴NP ∥平面AA 1B 1B .∵MP ∥BB 1,MP ⊄平面AA 1B 1B , BB 1⊂平面AA 1B 1B , ∴MP ∥平面AA 1B 1B .又∵MP ⊂平面MNP ,NP ⊂平面MNP ,MP ∩NP =P , ∴平面MNP ∥平面AA 1B 1B . ∵MN ⊂平面MNP , ∴MN ∥平面AA 1B 1B .【思路点拨】由平行线截比例线段定理得线线平行,进一步得面面平行,最终得线面平行.【答案】见解题过程.同类训练如图,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ABCD为等腰梯形,AB∥CD,AB=2CD,E、E1分别是棱AD,AA1上的点.设F是棱AB的中点,证明:直线EE1∥平面FCC1.【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证明:因为F为AB的中点,所以AB=2AF,又因为AB=2CD,所以CD=AF,因为AB∥CD,所以CD∥AF,所以四边形AFC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FC∥AD,又FC⊄平面ADD1A1,AD⊂平面ADD1A1,所以FC∥平面ADD1A1,因为CC1∥DD1,CC1⊄平面ADD1A1,DD1⊂平面ADD1A1,所以CC1∥平面ADD1A1,又FC∩CC1=C,所以平面ADD1A1∥平面FCC1.又EE1⊂平面ADD1A1,所以EE1∥平面FCC1.【思路点拨】先证面面平行,由其性质可得线面平行.【答案】见解题过程.【设计意图】本设计中的例题,也可以构造平行四边形后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但本解答中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更加简洁明了.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线线平行,还能得到线面平行,这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立体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相互转化的灵活巧妙.活动②深入探究,总结结论例2 如图,α∥β,AB∥CD,且A∈α,C∈α,B∈β,D∈β. 求证AB=CD.【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因为AB∥CD,所以过AB、CD可作平面γ,且平面γ与平面α和β分别相交于AC和BD.因为α∥β,所以BD∥AC.因此,四边形ABDC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CD.【思路点拨】由面面平行得线线平行,得四边形ABDC是平行四边形.【答案】见解题过程.此结论为: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同类训练如图,平面α∥平面β,平面l∩平面α=A,求证l与β相交.【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在β上取一点B,过l和B作平面γ,由于γ与α有公共点A,γ与β有公共点B,所以γ与α,β都相交.设γ∩α=a,γ∩β=b,因为α∥β,所以a∥b.又因为l、a、b都在平面γ内,且l与a交于点A,所以l与b相交,所以l与β相交.【思路点拨】由面面平行得线线平行,然后在同一个平面内讨论直线的关系,进而得到线与面的关系.【答案】见解题过程.此结论为:如果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那么它与另一个也相交.【设计意图】证明抽象的结论是一个难点.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所证问题与知识定义、定理之间的联系.事实上,这也是解决所有数学问题的关键.本设计在应用平面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寻找问题与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同时深刻体会化归转化思维的神奇魅力. 活动③灵活应用,突破思维例3 如图,平面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A、B、C、D均在平行四边形A′B′C′D′所确定一个平面α外,且AA′、BB′、CC′、DD′互相平行.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证明:在□A′B′C′D′中,A′B′∥C′D′.∵A′B′⊄平面C′D′DC,C′D′⊂平面C′D′DC,∴A′B′∥平面C′D′DC.同理A′A∥平面C′D′DC.又A′A∩A′B′=A′,∴平面A′B′BA∥平面C′D′DC.∵平面ABCD∩平面A′B′BA=AB,平面ABCD∩平面C′D′DC=CD,∴AB∥CD.同理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思路点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答案】见解题过程.同类训练矩形ABCD的四个顶点在平面α内的射影分别为A′、B′、C′、D′,直线A′B′与C′D′不重合,求证:A′B′C′D′是平行四边形.【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A′、B′、C′、D′分别是A、B、C、D在平面α内的射影.∴BB′⊥α,CC′⊥α,∴BB′∥CC′.∵CC′⊂平面CC′D′D,BB′⊄平面CC′D′D,∴BB′∥平面CC′D′D.又∵ABCD是矩形,∴AB∥CD,CD⊂平面CC′D′D,∴AB∥平面CC′D′D∵AB,BB′是平面ABB′A′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平面ABB′A′∥平面CC′D′D.又α∩平面ABB′A′=A′B′,α∩平面CC′D′D = C′D′,∴A′B′∥C′D′.同理,B′C′∥A′D′,∴A′B′C′D′是平行四边形.【思路点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答案】见解题过程.【设计意图】通过相似的两个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联想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活动④体验规律,整理方法例4 如图所示,平面α∥平面β,点A∈α,C∈α,点B∈β,D∈β,点E、F分别在线段AB、CD上,且AE∶EB=CF∶FD.求证:EF∥β,EF∥α.【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分类讨论、化归转化【解题过程】分两种情况:①当AB,CD在同一平面内时,由α∥β,α∩平面ABDC=AC,β∩平面ABDC=BD,∴AC∥BD,∵AE∶EB=CF∶FD,∴EF∥BD,∴EF∥AC,又EF⊄β,BD⊂β,∴EF∥β.同理可证,EF∥平面α.②当AB与CD异面时,设平面ACD∩β=l,在l上取一点H,使DH=AC.∵α∥β,α∩平面ACDH=AC,∴AC∥DH,∴四边形ACDH是平行四边形.在AH上取一点G,使AG∶GH=CF∶FD,又∵AE∶EB=CF∶FD,∴GF∥HD,EG∥BH,又EG∩GF=G,BH∩HD=H,∴平面EFG∥平面β.∵EF⊂平面EFG,∴EF∥β.综上,EF∥β.∵α∥β,EF∥β且EF α,∴EF∥α.【思路点拨】当四个点在同一平面上时,易得结论;当四个点不在同一平面上时,则需将原问题向同一辅助平面转化.【答案】见解题过程.同类训练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点D、D1分别为AC,A1C1上的点. 若平面BC1D∥平面AB1D1,求ADDC的值.【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如图,连接A1B交AB1于点O,连接OD1. 由棱柱的性质,知四边形A1ABB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点O为A1B的中点.因为平面BC1D∥平面AB1D1,且平面A1BC1∩平面AB1D1=D1O,所以BC1∥D1O,所以D1为线段A1C1的中点,所以D1C1=12A1C1.因为平面BC1D∥平面AB1D1,且平面AA1C1C∩平面BDC1=DC1,平面AA1C1C∩平面AB1D1=AD1,所以AD1∥DC1.又因为AD∥D1C1,所以四边形ADC1D1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D=C1D1=12A1C1=12AC,所以 1.ADDC.【思路点拨】连接A1B交AB1于点O,连接OD1,由辅助平面A1BC1得BC1∥D1O,得D1为线段A1C1的中点,在平行四边形ADC1D1中可得答案.【答案】1.【设计意图】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得到线线平行,关键是要找到辅助平面,化面面平行问题为线线平行问题.本设计引领学生突破面面平行性质定理应用的关键步骤,借助化归转化思想,培养其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问题解决能力.3.课堂总结知识梳理(1)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2)常用的面面平行的其他几个性质:①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②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平行线段长度相等.③经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④两条直线被三个平行平面所截,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⑤如果两个平面分别平行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3)要灵活应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三)课后作业基础型自主突破1.平面α∥平面β,直线a⊂α,直线b⊂β,下面四种情形:①a∥b.②a⊥b.③a与b异面.④a与b相交.其中可能出现的情形有( )A.1种B.2种C.3种D.4种【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考查定义【解题过程】因为平面α∥平面β,直线a⊂α,直线b⊂β,所以直线a与直线b无公共点.当直线a与直线b共面时,a∥b;当直线a与直线b异面时,a与b所成的角大小可以是90°.综上知,①②③都有可能出现,共有3种情形.【思路点拨】根据面面平行的定义,两直线不可能相交.【答案】C2.已知a、b表示直线,α、β表示平面,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α∩β=a,b⊂α⇒a∥bB.α∩β=a,a∥b⇒b∥α且b∥βC.a∥β,b∥β,a⊂α,b⊂α⇒α∥βD.α∥β,α∩γ=a,β∩γ=b⇒a∥b【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A中α∩β=a,b⊂α,a、b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B中α∩β=a,a∥b,则可能b∥α,也可能b在平面α或β内;C中a∥β,b∥β,a⊂α,b⊂α,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若加上条件a∩b=A,则α∥β.所以应选D.【思路点拨】由面面平行性质定理可得.【答案】D3.已知平面α∥β∥γ,两条直线l、m分别与平面α、β、γ相交于点A、B、C与D、E、F.已知AB=6,2,5DEDF=则AC=______.【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由题可知5615.2DE AB AB DFACDF AC DE=⇒==⨯=【思路点拨】结合面面平行性质定理和平行线截比例线段定理可得.【答案】15.4. 已知点S是正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且SA=SB=SC,SG为△SAB边AB上的高,D、E、F分别是AC、BC、SC的中点,试判断SG与平面DEF的位置关系,并给予证明.【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证明:∵EF为△SBC的中位线,∴EF∥SB.∵EF⊄平面SAB,SB⊂平面SAB,∴EF∥平面SAB.同理:DF∥平面SAB,EF∩DF=F,∴平面SAB∥平面DEF,又∵SG⊂平面SAB,∴SG∥平面DEF.【思路点拨】要证线面平行,可先证面面平行.【答案】见解题过程.5. 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M是A1C1的中点,平面AB1M∥平面BC1N,AC∩平面BC1N=N. 求证:N为AC的中点.【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证明:∵平面AB1M∥平面BC1N,平面ACC1A1∩平面AB1M=AM,平面BC1N∩平面ACC1A1=C1N,∴C1N∥AM,又AC∥A1C1,∴四边形ANC1M为平行四边形,∴AN=C1M=12A1C1=12AC,∴N为AC的中点.【思路点拨】要证线面平行,可先证面面平行.【答案】见解题过程.能力型师生共研6. 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D是棱CC1的中点,问在棱AB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DE∥平面AB1C1?若存在,请确定点E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存在点E,且E为AB的中点时,DE∥平面AB1C1,下面给出证明:如图,取BB1的中点F,连接DF,则DF∥B1C1,因为AB的中点为E,连接EF,则EF∥AB1,B1C1∩AB1=B1,EF∩DF=F,所以平面DEF∥平面AB1C1.而DE⊂平面DEF,所以DE∥平面AB1C1.【思路点拨】先证面面平行,可得线面平行.【答案】E为AB的中点.7. 设α∥β,A∈α,B∈β,C是AB的中点,当A、B分别在平面α、β内运动时,得到无数个AB的中点C,求证:所有的动点C均共面.【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证明:如图所示,A′、B′分别是A、B两点在α、β上运动后的两点,此时AB中点变成A′B′中点C′,连接A′B,取A′B中点E.连接CE、C′E、AA′、BB′、CC′.则CE∥AA′,∴CE∥α. C′E∥BB′,∴C′E∥β.又∵α∥β,∴C′E∥α.∵C′E∩CE=E.∴平面CC′E∥平面α.∴CC′∥α.所以不论A、B如何移动,所有的动点C都在过C点且与α、β平行的平面上.【思路点拨】要证线面平行,可先证面面平行.【答案】见解题过程.探究型多维突破8.如图,在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P-ABCD中,点E在PD上,且PE∶ED=2∶1,在棱PC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BF∥平面AEC?并证明你的结论.【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当F是棱PC的中点时,BF∥平面AEC,证明如下:取PE的中点M,连接FM,则FM∥CE,①由EM=12PE=ED,知E是MD的中点,设BD∩AC=O,则O为BD的中点,连接OE,则BM∥OE,②又FM∩BM=M,CE∩OE=E,OE⊂平面AEC,③由①②③可知,平面BFM∥平面AEC,又BF⊂平面BFM,∴BF∥平面AEC.【思路点拨】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答案】见解题过程.9. 如图①,在直角梯形ABCP中,AP∥BC,AP⊥AB,AB=BC=12AP,D为AP的中点,E、F、G分别为PC、PD、CB的中点,将△PCD沿CD折起,得到四棱锥P-ABCD,如图②. 求证:在四棱锥P-ABCD中,AP∥平面EFG.【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证明:在四棱锥P-ABCD中,E、F分别为PC、PD的中点,∴EF∥CD.∵AB∥CD,∴EF∥AB.∵EF⊄平面P AB,AB⊂平面P AB,∴EF∥平面P AB.同理EG∥平面P AB.又EF∩EG=E,∴平面EFG∥平面P AB.∵AP⊂平面P AB,AP⊄平面EFG,∴AP∥平面EFG.【思路点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答案】见解题过程.自助餐1.已知直线a⊂α,给出以下三个命题:①若平面α∥平面β,则直线a∥平面β;②若直线a∥平面β,则平面α∥平面β;③若直线a不平行于平面β,则平面α不平行于平面β.其中正确的命题是()A.②B.③C.①②D.①③【知识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等价转化【解题过程】①若平面α∥平面β,则直线a∥平面β;因为直线a⊂α,平面α∥平面β,则α内的每一条直线都平行平面β.显然正确.②若直线a∥平面β,则平面α∥平面β;因为当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时候,仍然可以存在直线a⊂α使直线a∥平面β.故错误.③若直线a不平行于平面β,则平面α不平行于平面β,平面内有一条直线不平行于另一个平面,两平面就不会平行.故显然正确.故选D.【思路点拨】逐一排除【答案】D2. 设m、n表示不同的直线,α、β表示不同的平面,且m、n⊂α.则“α∥β”是“m∥β且n∥β”的()A.充分但不必要条件B.必要但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知识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解题过程】当α∥β 时,因为m、n⊂α,故能推出m∥β且n∥β,故充分性成立.当m∥β且n∥β 时,m、n⊂α,若m、n是两条相交直线,则能推出α∥β,若m、n不是两条相交直线,则α与β 可能相交,故不能推出α∥β,故必要性不成立.【思路点拨】作图,按充要条件的定义进行判断.【答案】A.3.过平面α外的直线l,作一组平面与α相交,如果所得的交线为a、b、c,…,则这些交线的位置关系为( )A.都平行或交于同一点B.都相交且一定交于同一点C.都相交但不一定交于同一点D.都平行【知识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分类讨论【解题过程】∵l α,∴l∥α或l与α相交.(1)若l∥α,则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可知l∥a、l∥b、l∥c,…∴a、b、c,…这些交线都平行.(2)若l与α相交,不妨设l∩α=A,则A∈l,又由题意可知A∈a、A∈b、A∈c,…,∴这些交线交于同一点A.综上可知A正确.【思路点拨】分l∥α或l与α相交两种情况讨论.【答案】A4.Α、β、γ为三个不重合的平面,a、b、c为三条不同的直线,则有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①a∥c,b∥c⇒a∥b;②a∥γ,b∥γ⇒a∥b;③α∥c,β∥c⇒α∥β;④α∥γ,β∥γ⇒α∥β;⑤α∥c,a∥c⇒α∥a;⑥α∥γ,a∥γ⇒a∥α.A.④⑥B.②③⑥C.②③⑤⑥D.②③【知识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数学思想】特殊与一般【解题过程】由公理4及平行平面的传递性知①④正确.举反例知②③⑤⑥不正确.②中a、b可以相交,还可以异面;③中α、β可以相交;⑤中a可以在α内;⑥中a可以在α内.【思路点拨】逐一排除【答案】C5.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G 、H 分别为棱CC 1、C 1D 1、D 1D 、CD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点M 在四边形EFGH 及其内部运动,则M 满足________时,有MN ∥平面B 1BDD 1.【知识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数学思想】化归转化【解题过程】连接FH ,∵FH ∥BB 1,HN ∥BD ,FH ∩HN =H , ∴平面FHN ∥平面B 1BDD 1, 又平面FHN ∩平面EFGH =FH , ∴当M ∈FH 时,MN ⊂平面FHN , ∴MN ∥平面B 1BDD 1.【思路点拨】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答案】点M 在FH 上.6.已知平面α∥平面β,P 是α、β外一点,过点P 的直线M 与α,β分别交于点A 、C ,过点P 的直线n 与α、β分别交于点B 、D ,且P A =6,AC =9,PD =8,则BD 的长为( ) A .16 B .24或245C .14D .20 【知识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数学思想】分类讨论【解题过程】因为点P 的位置不确定,应分以下三种情况讨论. (1)当点P 在α上方时,如图,∵P A ∩PB =P ,β∩平面PCD =CD ,α∩平面PCD =AB , 又α∥β,∴AB ∥CD . .PA PBPC PD∴= 又P A =6,AC =9,PD =8, ∴PC =P A +AC =15.6816.155PB ⨯∴==∴BD =PD -PB =16248.55-=(2)当点P 在α、β中间时,如图,∵α∥β,∴AB ∥DC .∴△P AB ∽△PCD ..PA PBPC PD∴= ∵AC =9,P A =6,∴PC =3. 又PD =8,6816.3PD PA PB PC ⨯∴=== ∴BD =8+16=24.(3)当点P 在β下方时,由P A <AC 知不可能.∴BD 的长为245或24. 【思路点拨】分点P 在α上方、点P 在α、β中间、点P 在β下方三种情况讨论. 【答案】B。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二册全套教案
通过物理量路程与 位移引入向量概念, 提高学生的解决问 题、分析问题的能 力。
注意:数量只有大小,是一个代数量,可以进行代数运算、能比较大 小;向量具有大小和方向这双重要素,由于方向不能比较大小,故向 量不能比较大小.
练习:下列量不是向量的是(
)
(1)质量 (2) 速度 (3) 位移 (4)力 (5)加速度
1.有向线段的定义
问题、概括能力。
在线段 AB 的两个端点中,规定一个顺序,假设 A 为起点,B 为终
点,就说线段 AB 具有方向,具有方向的
a
B
线段叫做有向线段.
如图,以 A 为起点、B 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A(起点)
(终点)
记作 AB .
线段 AB 的长度也叫做有向线段 AB 的长度,记作 | AB | .
【解析】 只有④中物理学中的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向 量,①②③错误.④正确.
【答案】 B
2.在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①长度为 0 的向量都是零向量;
②零向量的方向都是相同的;
③单位向量的长度都相等;
④单位向量都是同方向;
⑤任意向量与零向量都共线.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③⑤
【解析】 由定义知①正确,②由于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故 两个零向量的方向是否相同不确定,故不正确.显然③、⑤正确,④ 不正确,故选 D.
课程目标
学科素养
A. 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 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
B. 掌握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 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
1.数学抽象:平面向量的概念; 2.逻辑推理: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3.直观想象:向量的几何表示;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全章教案
)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的直观图)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思考4:当两个平面相交时,你认为下列哪个图形的立体感强?你能指出其画法要点吗?(1)画出交线;(2)被遮挡部分画虚线.说明:为了表示和区分平面,我们可以用适当的字母作为平面的名称,如思考5:直线和平面都可以看成点的集合.那么“点P在直线l在平面α内”,用集合符号可怎样表示?“点P在直线l外”,“点A在平面α外”用集合符号可怎样表示?思考3:如图,当点A、B落在平面α内时,直线置关系如何?由此可得什么结论?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思考1:空间中,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两思考1:如图,把三角板的一个角立在课桌面上,三角板所在的平面与桌面所思考2:如果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有公共点,则其公共点只有一个重合的平面有公共点,其公共点有多少个?这些公共点的位置关系如何?l β= ,有哪些理论作用吗?确定两平面相交的依据,判断多点共线的依据例2: 如图,用符号表示下列图形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l P αβ=且(1)平面的概念、画法、表示方法;(2)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描述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范围及应用。
思考2:我们把上图中直线A′B与直线CD怎样理解异面直线?关于异面直线的定义,你认为下列哪个说法最合适?A. 空间中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思考1:设直线a//b,将直线a在空间中作平行移动,在平移过程中a与b思考2:如图, 在长方体ABCD—A′B′C′D′中,BB′∥AA′,DD′∥AA′,那么BB′与DD′平行吗 ?思考3:取一块长方形纸板ABCD,E,F分别为AB,CD的中点,将纸板沿EF 折起,在空间中直线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 ?思考4: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思考1:在平面上,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思考2:如图,四棱柱ABCD--A′B′C′D′的底面是平行四边形,∠ADC与∠A′D′C′, ∠ADC与∠B′A′D′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这两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思考3:如图,在空间中AB// A′B′,AC// A′C′,你能证明∠BAC与∠B′A′C′相等吗?例2: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1. 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2. 异面直线的概念(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3. 异面直线画法及判定;对于两条异面直线a,b,经过空间任一点O作直线a′∥a, b′∥b,则 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或夹角)思考3: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步骤有哪些?思考1:我们规定两条平行直线的夹角为0°,那么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思考3:在平面几何中,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在空间中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例1:如图,在正方体ABCD-A′B′C′D′中.(1)直线A′B和CC′的夹角是多少?(2)哪些棱所在的直线与直线AA′垂直?1、正方体ABCD- A)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思考2:对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就其公共点个数来分类有哪几种可能?思考4:通过上面的观察和分析,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这些位置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思考7:过平面外一点可作多少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若直线思考1:拿出两本书,看作两个平面,上下、左右移动和翻转,它们之间的位思考3:由上面的观察和分析可知,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即两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相交.这两种位置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例1:给出下列四个命题:(1)若直线l上有无数个点不在平面α内,则l∥α.(2)若直线l与平面α平行,则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3)若直线l与平面α平行,则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没有公共点.(4)若直线l在平面α内,且l与平面β平行,则平面α与平面β一、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2)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与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二、两个平面之间有两种位置关系:)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思考3:若将一本书平放在桌面上,翻动书的封面,观察封面边缘所在直线l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思考4:有一块木料如图,P为面思考5:如图,设直线b在平面α内,直线a在平面α外,猜想在什么条件下直线a与平面α平行?思考1:如果直线a与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b平行,则直线a与平面α一定思考2:设直线b在平面α内,直线a在平面α外,若a//b,则直线a与直线b确定一个平面β,那么平面α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如何?此时若直线a思考3: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一个定理,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出该定理的内容吗?定理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思考5: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简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在例2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1)作出过直线AC且与直线BD1平行的截面,并说明理由.(2)设E,F分别是A1B和B1C的中点,求证直线EF//平面ABCD.2.两个平面平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什么简单办法判定两个平面平行呢?思考5: 建筑师如何检验屋顶平面与水平面是否平行?思考3: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一个定理,用文字语言表述出该定理的内容吗?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思考4:上述定理通常称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怎样表述?思考5: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a∥α,b∥β”,可用什么条件例1:在正方体ABCD-A′B′C′例2 :在三棱锥P-ABC中,点D、E、F分别是△PAB、△PBC、△PAC的重心,求证:平面DEF//平面ABC.)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及其应用((。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教案
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用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找出或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会在三角形中求简单的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明确定义中“任意”两字的重要性3.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解决有关线面垂直的问题【教学重难点】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核心素养】1.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2.直观想象【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预习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是什么?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什么?3.异面直线垂直的定理是什么?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是什么?5.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什么?二、基础知识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定义: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经过空间任一点O分别作直线a′∥a,b′∥b,把直线a′与b′所成的角叫做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或夹角).(2)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直线a与直线b垂直,记作a⊥b.(3)范围:设θ为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则0°<θ≤90°.[名师点拨]当两条直线a ,b 相互平行时,规定它们所成的角为0°.所以空间两条直线所成角α的取值范围是0°≤α≤90°.注意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的区别.2.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一般地,如果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法l ⊥α有关概念直线l 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 的垂面.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图示及画法画直线与平面垂直时,通常把直线画成与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垂直名师点拨(1)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与平面相交的特殊情形.(2)注意定义中“任意一条直线”与“所有直线”等同但不可说成“无数条直线”.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文字语言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图形语言符号语言l ⊥a ,l ⊥b ,a ⊂α,b ⊂α,a ∩b =P ⇒l ⊥α名师点拨判定定理条件中的“两条相交直线”是关键性词语,此处强调“相交”,若两条直线平行,则直线与平面不一定垂直.三、合作探究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如图,在正方体ABCD EFGH 中,O 为侧面ADHE 的中心.求:(1)BE 与CG 所成的角;(2)FO 与BD 所成的角.【解】(1)如图,因为CG ∥BF .所以∠EBF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E 与CG 所成的角,又在△BEF 中,∠EBF =45°,所以BE 与CG 所成的角为45°.(2)连接FH ,因为HD ∥EA ,EA ∥FB ,所以HD ∥FB ,又HD =FB ,所以四边形HFBD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HF ∥BD ,所以∠HFO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FO 与BD 所成的角.连接HA ,AF ,易得FH =HA =AF ,所以△AFH 为等边三角形,又知O 为AH 的中点,所以∠HFO =30°,即FO 与BD 所成的角为30°.1.[变条件]在本例正方体中,若P 是平面EFGH 的中心,其他条件不变,求OP 和CD 所成的角.解:连接EG ,HF ,则P 为HF 的中点,连接AF ,AH ,OP ∥AF ,又CD ∥AB ,所以∠BAF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OP 与CD 所成的角,由于△AB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BAF =45°,故OP 与CD 所成的角为45°.2.[变条件]在本例正方体中,若M ,N 分别是BF ,CG 的中点,且AG 和BN 所成的角为39.2°,求AM 和BN 所成的角.解:连接MG ,因为BCGF 是正方形,所以BF═∥ CG ,因为M ,N 分别是BF ,CG 的中点,所以BM ═∥ NG ,所以四边形BNGM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N ∥MG ,所以∠AGM (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AG 和BN 所成的角,∠AMG (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AM和BN所成的角,因为AM=MG,所以∠AGM=∠MAG=39.2°,所以∠AMG=101.6°,所以AM和BN所成的角为78.4°.[规律方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步骤(1)找出(或作出)适合题设的角——用平移法,遇题设中有中点,常考虑中位线;若异面直线依附于某几何体,且对异面直线平移有困难时,可利用该几何体的特殊点,使异面直线转化为相交直线.(2)求——转化为求一个三角形的内角,通过解三角形,求出所找的角.(3)结论——设由(2)所求得的角的大小为θ.若0°<θ≤90°,则θ为所求;若90°<θ<180°,则180°-θ为所求.[提醒]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常把异面直线平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去,通过解三角形求得,但要注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的范围是0°<θ≤90°.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1)直线l⊥平面α,直线m⊂α,则l与m不可能()A.平行.相交C.异面.垂直(2)设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是一个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若l⊥m,m⊂α,则l⊥αB.若l⊥α,l∥m,则m⊥αC.若l∥α,m⊂α,则l∥m D.若l∥α,m∥α,则l∥m【解析】(1)因为直线l⊥平面α,所以l与α相交.又因为m⊂α,所以l与m相交或异面.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可知l⊥m.故l与m不可能平行.(2)对于A,直线l⊥m,m并不代表平面α内任意一条直线,所以不能判定线面垂直;对于B,因为l⊥α,则l垂直于α内任意一条直线,又l∥m,由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知,m与平面α内任意一条直线所成的角都是90°,即m⊥α,故B正确;对于C,也有可能是l,m异面;对于D,l,m还可能相交或异面.【答案】(1)A(2)B[规律方法]对线面垂直定义的理解(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对直线的任意性要注意理解.实际上,“任何一条”与“所有”表达相同的含义.当直线与平面垂直时,该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由此可知,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不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一定不与这个平面垂直.(2)由定义可得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即若a⊥α,b⊂α,则a⊥b.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如图,PA⊥平面ABCD,底面ABCD为矩形,AE⊥PB于点E,AF⊥PC于点F.(1)求证:PC⊥平面AEF;(2)设平面AEF交PD于点G,求证:AG⊥PD.【证明】(1)因为PA⊥平面ABCD,BC⊂平面ABCD,所以PA⊥BC.又AB⊥BC,PA∩AB=A,所以BC⊥平面PAB,AE⊂平面PAB,所以AE⊥BC.又AE⊥PB,PB∩BC=B,所以AE⊥平面PBC,PC⊂平面PBC,所以AE⊥PC.又因为PC⊥AF,AE∩AF=A,所以PC⊥平面AEF.(2)由(1)知PC⊥平面AEF,又AG⊂平面AEF,所以PC⊥AG,同理CD⊥平面PAD,AG⊂平面PAD,所以CD⊥AG,又PC∩CD=C,所以AG⊥平面PCD,PD⊂平面PCD,所以AG⊥PD.1.[变条件]在本例中,底面ABCD是菱形,H是线段AC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求证:BD⊥FH.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BD⊥AC,又P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所以BD ⊥PA ,因为PA ∩AC =A ,所以BD ⊥平面PAC ,又FH ⊂平面PAC ,所以BD ⊥FH .2.[变条件]若本例中PA =AD ,G 是PD 的中点,其他条件不变,求证:PC ⊥平面AFG .证明:因为PA ⊥平面ABCD ,DC ⊂平面ABCD ,所以DC ⊥PA ,又因为ABCD 是矩形,所以DC ⊥AD ,又PA ∩AD =A ,所以DC ⊥平面PAD ,又AG ⊂平面PAD ,所以AG ⊥DC ,因为PA =AD ,G 是PD 的中点,所以AG ⊥PD ,又DC ∩PD =D ,所以AG ⊥平面PCD ,所以PC ⊥AG ,又因为PC ⊥AF ,AG ∩AF =A ,所以PC ⊥平面AFG .3.[变条件]本例中的条件“AE ⊥PB 于点E ,AF ⊥PC 于点F ”,改为“E ,F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PA =AD ”,其他条件不变,求证:EF ⊥平面PCD .证明:取PD 的中点G ,连接AG ,FG .因为G ,F 分别是PD ,PC 的中点,所以GF ═∥ 12CD ,又AE ═∥ 12CD ,所以GF ═∥ AE ,所以四边形AEFG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G ∥EF .因为PA =AD ,G 是PD 的中点,所以AG ⊥PD ,所以EF ⊥PD ,易知CD ⊥平面PAD ,AG ⊂平面PAD ,所以CD ⊥AG ,所以EF ⊥CD .因为PD ∩CD =D ,所以EF ⊥平面PCD .(1)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的相互转化(2)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①线面垂直的定义.②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③如果两条平行直线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④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提醒]要证明两条直线垂直(无论它们是异面还是共面),通常是证明其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一个平面.【课堂检测】1.若直线a⊥平面α,b∥α,则a与b的关系是()A.a⊥b,且a与b相交B.a⊥b,且a与b不相交C.a⊥bD.a与b不一定垂直解析:选C.过直线b作一个平面β,使得β∩α=c,则b∥c.因为直线a⊥平面α,c⊂α,所以a⊥c.因为b∥c,所以a⊥b.当b与a相交时为相交垂直,当b与a不相交时为异面垂直.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与AD1垂直的平面是()A.平面DD1C1C B.平面A1DB1C.平面A1B1C1D1D.平面A1DB解析:选B.因为AD1⊥A1D,AD1⊥A1B1,且A1D∩A1B1=A1,所以AD1⊥平面A1DB1.3.空间四边形的四边相等,那么它的对角线()A.相交且垂直B.不相交也不垂直C.相交不垂直D.不相交但垂直解析:选D.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假设AC与BD相交,则它们共面α,从而四点A,B,C,D都在α内,这与ABCD为空间四边形矛盾,所以AC与BD不相交;取BD的中点O,连接OA与OC,因为AB=AD=DC=BC,所以AO⊥BD,OC⊥BD,从而可知BD⊥平面AOC,故AC⊥BD.4.已知a,b是一对异面直线,而且a平行于△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b 平行于边AC所在的直线,若∠BAC=120°,则直线a,b所成的角为________.解析:由a∥AB,b∥AC,∠BAC=120°,知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BAC 的补角,所以直线a,b所成的角为60°.答案:60°【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含义,并知道其求法2.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能用文字、符号和图形语言描述定理,能应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决有关的垂直问题【教学重难点】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核心素养】1.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2.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预习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是什么?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什么?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4.如何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5.如何求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基础知识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如图,一条直线PA和一个平面α相交,但不与这个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交点A叫做斜足.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P向平面α引垂线PO,过垂足O和斜足A的直线AO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2)规定: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称它们所成的角是90°;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称它们所成的角是0°.(3)范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是0°≤θ≤90°.名师点拨把握定义应注意两点:①斜线上不同于斜足的点P的选取是任意的;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过斜足和垂足的一条直线而不是线段.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文字语言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符号语言Error!⇒a∥b图形语言作用①线面垂直⇒线线平行②作平行线名师点拨(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给出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另一种方法.(2)定理揭示了空间中“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垂直”与“平行”关系转化的依据.3.线面距与面面距(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到这个平面的距离.(2)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它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三、合作探究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DD1的中点,求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解】取AA1的中点M,连接EM,BM.因为E是DD1的中点,四边形ADD1A1为正方形,所以EM∥AD.又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D⊥平面ABB1A1,所以EM⊥平面ABB1A1,从而BM为直线BE在平面ABB1A1内的射影,∠EBM即为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EM=AD=2,BE=22+22+12=3.于是在Rt△BEM中,sin∠EBM=EMBE=23,即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2 3.[规律方法]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如图,已知正方体A1C.(1)求证:A1C⊥B1D1;(2)M,N分别为B1D1与C1D上的点,且MN⊥B1D1,MN ⊥C1D,求证:MN∥A1C.【证明】(1)如图,连接A1C1.因为CC 1⊥平面A 1B 1C 1D 1,B 1D 1⊂平面A 1B 1C 1D 1,所以CC 1⊥B 1D 1.因为四边形A 1B 1C 1D 1是正方形,所以A 1C 1⊥B 1D 1.又因为CC 1∩A 1C 1=C 1,所以B 1D 1⊥平面A 1C 1C .又因为A 1C ⊂平面A 1C 1C ,所以B 1D 1⊥A 1C .(2)如图,连接B 1A ,AD 1.因为B 1C 1═∥ AD ,所以四边形ADC 1B 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 1D ∥AB 1,因为MN ⊥C 1D ,所以MN ⊥AB 1.又因为MN ⊥B 1D 1,AB 1∩B 1D 1=B 1,所以MN ⊥平面AB 1D 1.由(1)知A 1C ⊥B 1D 1.同理可得A 1C ⊥AB 1.又因为AB 1∩B 1D 1=B 1,所以A 1C ⊥平面AB 1D 1.所以A 1C ∥MN . [规律方法](1)若已知一条直线和某个平面垂直,证明这条直线和另一条直线平行,可考虑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另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证明时注意利用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性质.(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其他性质①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任一条直线垂直;②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③若l ⊥α于A ,AP ⊥l ,则AP ⊂α;④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⑤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它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PA⊥平面ABCD ,E 为PD 的中点.(1)证明:PB ∥平面AEC ;(2)设AP =1,AD =3,三棱锥P ABD 的体积V =34,求A 到平面PBC 的距离.【解】(1)证明:如图,设BD 与AC 的交点为O ,连接EO .因为四边形ABCD 为矩形,所以点O 为BD 的中点.又点E 为PD 的中点,所以EO ∥PB .因为EO ⊂平面AEC ,PB ⊄平面AEC ,所以PB ∥平面AEC .(2)V =16AP ·AB ·AD =36AB .由V =34,可得AB =32.作AH ⊥PB 于点H .由题设知BC ⊥平面PAB ,所以BC ⊥AH ,故AH ⊥平面PBC ,即AH 的长就是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因为PB =AP 2+AB 2=132,所以AH =AP ·AB PB =31313,所以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为31313.[规律方法]从平面外一点作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与垂足间的距离就是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当该点到已知平面的垂线不易作出时,可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转化为与已知平面等距离的点作垂线,然后计算,也可以利用等换法转换求解.【课堂检测】1.若斜线段AB 是它在平面α内射影长的2倍,则AB 与平面α所成角的大小为()A .60°B .45°C .30°D .90°解析:选A .斜线段、垂线段以及射影构成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ABO 即是斜线段与平面所成的角.又AB =2BO ,所以cos ∠ABO =OB AB =12,所以∠ABO =60°.2.已知PA ⊥矩形ABCD 所在的平面,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 .PB ⊥BC B .PD ⊥CD C .PD ⊥BDD .PA ⊥BD解析:选C .PA ⊥平面ABCD ⇒PA ⊥BD ,D 正确;Error!⇒BC ⊥平面PAB ⇒BC ⊥PB .故A 正确;同理B 正确;C 不正确.3.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是棱DD 1的中点,则过M 且与直线AB 和B 1C 1都垂直的直线有()A .1条B .2条C .3条D .无数条解析:选A .显然DD 1是满足条件的一条,如果还有一条l 满足条件,则l ⊥B 1C 1,l ⊥AB .又AB ∥C 1D 1,则l ⊥C 1D 1.又B 1C 1∩C 1D 1=C 1,所以l ⊥平面B 1C 1D 1.同理DD 1⊥平面B 1C 1D 1,则l ∥DD 1.又l 与DD 1都过M ,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DD 1一条满足条件.4.如图,已知AD ⊥AB ,AD ⊥AC ,AE ⊥BC 交BC 于点E ,D 是FG 的中点,AF =AG ,EF =EG .求证:BC ∥FG .证明:连接DE .因为AD ⊥AB ,AD ⊥AC ,所以AD ⊥平面ABC .又BC ⊂平面ABC ,所以AD⊥BC.又AE⊥BC,所以BC⊥平面ADE.因为AF=AG,D为FG的中点,所以AD⊥FG.同理ED⊥FG.又AD∩ED=D,所以FG⊥平面ADE.所以BC∥FG.【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二面角的有关概念,会求简单的二面角的大小2.理解两平面垂直的定义,掌握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理解平面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能用文字、符号和图形语言描述定理,能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决有关的垂直问题【学习重难点】1.二面角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核心素养】1.直观想象、数学运算2.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预习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二面角的定义是什么?2.如何表示二面角?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是什么?4.二面角的范围是什么?5.面面垂直是怎样定义的?6.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内容是什么?7.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二、基础知识1.二面角(1)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2)图形和记法图形:记作:二面角αABβ或二面角αlβ或二面角PABQ或二面角PlQ.2.二面角的平面角(1)定义:在二面角αlβ的棱l上任取一点O,以点O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l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构成的∠AOB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2)图形、符号及范围图形:符号:Error!⇒∠AOB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范围:0°≤∠AOB≤180°.(3)规定: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这个二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名师点拨(1)二面角的大小与垂足O在l上的位置无关.一个二面角的平面角有无数个,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2)构成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三要素:“棱上”“面内”“垂直”.即二面角的平面角的顶点必须在棱上,角的两边必须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角的两边必须都与棱垂直,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三个要素决定了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的唯一性和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棱垂直.3.平面与平面垂直(1)定义:一般地,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平面α与β垂直,记作α⊥β.(2)判定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如果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Error!⇒α⊥β名师点拨定理的关键词是“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所以应用的关键是在平面内寻找另一个平面的垂线.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文字语言两个平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一直线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符号语言Error!⇒a ⊥β图形语言作用①面面垂直⇒线面垂直②作面的垂线名师点拨对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理解(1)定理的实质是由面面垂直得线面垂直,故可用来证明线面垂直.(2)已知面面垂直时,可以利用此定理转化为线面垂直,再转化为线线垂直.三、合作探究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大小的计算(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截面A 1BD 与底面ABCD 所成锐二面角A 1BD A 的正切值为()A .32B .22C .2D .3(2)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垂直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则这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关系为()A .相等B .互补C .相等或互补D .不确定【解析】(1)如图所示,连接AC 交BD 于点O ,连接A 1O ,O 为BD 的中点,因为A 1D =A 1B ,所以在△A 1BD 中,A 1O ⊥BD .又因为在正方形ABCD 中,AC ⊥BD ,所以∠A 1OA 为二面角A 1BD A 的平面角.设AA 1=1,则AO =22.所以tan ∠A 1OA =122=2.(2)反例: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CD ,C 1D 1的中点,二面角D AA 1E 与二面角B 1AB C 的两个半平面就是分别对应垂直的,但是这两个二面角既不相等,也不互补.【答案】(1)C (2)D(1)求二面角大小的步骤简称为“一作二证三求”.(2)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方法一:(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个特殊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如图所示,∠AOB 为二面角αa β的平面角.方法二:(垂线法)过二面角的一个面内一点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过垂足作棱的垂线,连接该点与垂足,利用线面垂直可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如图所示,∠AFE为二面角ABC D 的平面角.方法三:(垂面法)过棱上一点作棱的垂直平面,该平面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产生交线,这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所示,∠AOB 为二面角αl β的平面角.[提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与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无关,通常可根据需要选择特殊点作平面角的顶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角度一利用定义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BD =2a ,AB =AD =CB =CD=AC =a .求证:平面ABD ⊥平面BCD .【证明】因为△ABD 与△BCD 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所以取BD 的中点E ,连接AE ,CE ,则AE ⊥BD ,BD⊥CE .在△ABD 中,AB =a ,BE =12BD =22a ,所以AE = AB 2-BE 2=22a .同理CE =22a ,在△AEC 中,AE =CE =22a ,AC =a .由于AC 2=AE 2+CE 2,所以AE ⊥CE ,∠AEC 是二面角A BD C 的平面角,又因为∠AEC =90°,所以二面角A BD C 为直二面角,所以平面ABD ⊥平面BCD .角度二利用判定定理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若PA ⊥平面ABCD 且四边形ABCD 是菱形.求证:平面PAC ⊥平面PBD .【证明】因为P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所以BD ⊥PA .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BD⊥AC.又PA∩AC=A,所以BD⊥平面PAC.又因为BD⊂平面PBD,所以平面PAC⊥平面PBD.[规律方法]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两种常用方法(1)利用定义:证明二面角的平面角为直角,其判定的方法是:①找出两相交平面的平面角;②证明这个平面角是直角;③根据定义,这两个相交平面互相垂直.(2)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要证面面垂直,只要证线面垂直.即在其中一个平面内寻找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这是证明面面垂直的常用方法,其基本步骤是: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已知P是△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且PA⊥平面ABC,平面PAC⊥平面PBC,求证:BC⊥AC.【证明】如图,在平面PAC内作AD⊥PC于点D,因为平面PAC⊥平面PBC,平面PAC∩平面PBC=PC,AD⊂平面PAC,且AD⊥PC,所以AD⊥平面PBC,又BC⊂平面PBC,所以AD⊥BC.因为PA ⊥平面ABC ,BC ⊂平面ABC ,所以PA ⊥BC ,因为AD ∩PA =A ,所以BC ⊥平面PAC ,又AC ⊂平面PAC ,所以BC ⊥AC . [反思归纳]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应注意的问题若所给题目中有面面垂直的条件,一般要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将其转化为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应注意三点:①两个平面垂直是前提条件;②直线必须在其中一个平面内;③直线必须垂直于它们的交线.垂直关系的综合问题如图,△ABC 为正三角形,EC ⊥平面ABC ,BD ∥CE ,且CE=CA =2BD ,M 是EA 的中点,求证:(1)DE =DA ;(2)平面BDM ⊥平面ECA ;(3)平面DEA ⊥平面ECA .【证明】(1)如图,取EC 的中点F ,连接DF .因为EC ⊥平面ABC ,BC ⊂平面ABC ,所以EC ⊥BC .同理可得BD ⊥AB ,易知DF ∥BC ,所以DF ⊥EC .在Rt △EFD 和Rt △DBA 中,因为EF =12EC ,EC =2BD ,所以EF =BD .又FD =BC =AB ,所以Rt △EFD ≌Rt △DBA ,故DE =DA .(2)取CA 的中点N ,连接MN ,BN ,则MN ∥EC ,且MN =12EC .因为EC ∥BD ,BD =12EC ,所以MN綊BD,所以N点在平面BDM内.因为EC⊥平面ABC,所以EC⊥BN.又CA⊥BN,EC∩CA=C,所以BN⊥平面ECA.因为BN在平面MNBD内,所以平面MNBD⊥平面ECA,即平面BDM⊥平面ECA.(3)由(2)易知DM∥BN,BN⊥平面ECA,所以DM⊥平面ECA.又DM⊂平面DEA,所以平面DEA⊥平面ECA.[规律方法]垂直关系的转化在关于垂直问题的论证中要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每一种垂直的判定都是从某一垂直开始转向另一垂直,最终达到目的,其转化关系如下:【课堂检测】1.给出以下四个命题,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①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②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③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④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A.4B.3C.2 D.1解析:选B.①②④正确.①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②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③这两条直线可能相交或平行或异面;④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在下列关于直线m,l和平面α,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l⊂β,且α⊥β,则l⊥αB.若l⊥β,且α∥β,则l⊥αC.若l⊥β,且α⊥β,则l∥αD.若α∩β=m,且l∥m,则l∥α解析:选B.A项中l与α可以平行或斜交,A项错.B项中,l⊥β且α∥β,所以l⊥α正确.C项中,l可在α内,C项错.D项中,l可在α内,D项错.3.在三棱锥PABC中,PA=PB=AC=BC=2,PC=1,AB=23,则二面角PABC的大小为W.解析:取AB的中点M,连接PM,MC,则PM⊥AB,CM⊥AB,所以∠PMC就是二面角PABC的平面角.在△PAB中,PM=22-(3)2=1,同理MC=PC=1,则△PM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PMC=60°.答案:60°4.已知平面α,β和直线m,l,则下列说法:①若α⊥β,α∩β=m,l⊥m,则l⊥β;②若α∩β=m,l⊂α,l⊥m,则l⊥β;③若α⊥β,l⊂α,则l⊥β;④若α⊥β,α∩β=m,l⊂α,l⊥m,则l⊥β.其中正确的说法序号为W.解析:对于说法①缺少了条件:l⊂α;说法②缺少了条件:α⊥β;说法③缺少了条件:α∩β=m,l⊥m;说法④具备了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所有条件.答案:④5.如图,四边形ABCD,BD=23,AB=2,AD=4,将△CBD沿BD折起到△EBD的位置,使平面EDB⊥平面ABD.求证:AB⊥DE.证明:在△ABD中,因为AB=2,AD=4,BD=23,所以AB2+BD2=AD2,所以AB⊥BD.又因为平面EBD⊥平面ABD,平面EBD∩平面ABD=BD,AB⊂平面ABD,所以AB⊥平面EBD.因为DE⊂平面EBD,所以AB⊥DE.。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及教案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必修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节课。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内容:解析几何介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每一章的第一节课非常重要,所讲内容要体现出“大问题”,“显著问题”,要从全章的角度来看问题。
因此教学内容不仅有倾斜角、斜率的概念,还应当包含坐标法、数形结合思想、解析几何发展史等。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都描述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倾斜角用几何位置关系刻画,斜率从数量关系刻画,二者的联系桥梁是正切函数值,并且可以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表示。
建立斜率公式的过程,体现了坐标法的基本思想:把几何问题代数化,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
本课涉及两个概念——倾斜角和斜率。
倾斜角是几何概念,它主要起过渡作用,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研究斜率、直线的平行、垂直的解析表示等问题时都要用这个概念;斜率概念,不仅其建立过程很好地体现了解析法,而且它在建立直线方程、通过直线方程研究几何问题时也起核心作用,这是因为在直角坐标系下,确定直线的条件最本质条件是直线上的一个点及其斜率,其他形式都可以化归到这两个条件上来。
教学重点:1、使学生经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过程,初步了解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体会坐标法;2、理解斜率的定义,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理解倾斜角的概念,体会在直角坐标系下,以坐标轴为“参照系”,用统一的标准刻画几何元素的思想方法。
2.理解斜率的定义和斜率公式,经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过程,了解解析法的基本步骤,感受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3.通过解析几何发展史的简单介绍,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平面几何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是没有“参照系”的,如何使学生在这一知识的基础上,顺利、自然地过渡到直角坐标系下用一个点和倾斜角确定一条直线,是比较困难的。
事实上,已知直线的倾斜角就相当于已知直线的方向,因此已知“两个点可以确定直线的方向,这与‘一个点和直线的方向确定一条直线’是一致的”。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2《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4.1圆的方程4.1.1圆的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圆的定义,并根据此定义得出圆的标准方程.(二)学习目标掌握圆的定义及圆的标准方程,会利用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三)学习重点利用各种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四)学习难点根据圆的定义推导圆的标准方程以及求圆的标准方程.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读一读:阅读教材第118页到119页,填空:确定一个圆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圆心和半径;圆心为点(,)a b ,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222()()x a y b r -+-=.2.预习自测(1)圆心在点(1,2),半径为5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A.22(1)(2)5x y +++=B.22(1)(2)25x y +++=C.22(1)(2)5x y -+-=D.22(1)(2)25x y -+-=【知识点】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由条件知1,2,5a b r ===,代入标准方程得:22(1)(2)25x y -+-=【思路点拨】熟记圆的标准方程,明确各字母的具体含义.【答案】D(2)若点(15,)M a a +在圆22(1)26x y -+=上,则实数a =( )A.1B. 1±C.2D.【知识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题过程】由条件,将点M 的坐标代入圆的方程得21a =,故1a =±【思路点拨】点000(,)M x y 与圆C :222()()x a y b r -+-=的位置关系:(1)点0M 在圆C 上⇔22200()()x a y b r -+-=;(2)点0M 在圆C 内⇔22200()()x a y b r -+-<;(3)点0M 在圆C 外⇔22200()()x a y b r -+->;【答案】B(3)已知点(1,1),(1,1)A B --,则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A.221x y +=B. 22x y +=C. 222x y +=D. 224x y +=【知识点】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由线段AB 为直径,所以圆心为(0,0),半径12r AB ==圆的标准方程为222x y +=【思路点拨】求圆的标准方程就是要找出圆心坐标和半径.【答案】C(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在直角坐标平面中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有哪些?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一点和倾斜角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横、纵截距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等等. (2)直角坐标平面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点1122(,)(,)A x y B x y 、,则这两点间的距离AB =2.问题探究探究一 圆的定义•活动① 在直角坐标平面中,如何确定一个圆?显然,当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确定后,这个圆也就唯一确定了.因此,确定一个圆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圆心和半径.【设计意图】通过和直线的类比,引导学生分析出圆的基本要素,为后面圆的定义打基础.•活动② 当圆心位置C 和半径r 的大小确定后,如何定义一个圆?平面上到定点C 的距离等于半径r 的点M 的集合,叫做以C 为圆心,为半r 径的圆.【设计意图】从理性分析到感性认识,得出圆的定义.探究二 圆的标准方程•活动① 如果圆心C 的坐标为(a,b ),半径大小为r ,那么圆的方程是什么?设圆上任意一点M (x,y ),则M 到圆心C 的距离等于半径r ,圆心为C 的集合就是{}P M MC r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 适合的条件可以表示为22()()x a y b r -+-=两边平方,得:222()()x a y b r -+-=……………………⑴ 若点M (x,y )在圆上,由上述讨论可知,点M 的坐标适合方程(1);反之,若点M (x,y )的坐标适合方程(1),这说明点M 到圆心C 的距离等于半径r ,即点M 在圆心为C 的圆上.我们就把方程(1)称为圆心为C (a,b ),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设计意图】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圆的定义推导出圆的标准方程,实现从几何到代数的转化.探究三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活动① 由探究二我们知道,如果点000(,)M x y 在圆222()()x a y b r -+-=上,则满足22200()()x a y b r -+-=.那么点000(,)M x y 在圆222()()x a y b r -+-=内又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在圆222()()x a y b r -+-=外呢?点000(,)M x y 与圆C :222()()x a y b r -+-=的位置关系:(1)点0M 在圆C 上22200()()x a y b r ⇔-+-=;(2)点0M 在圆C 内22200()()x a y b r ⇔-+-<;(3)点0M 在圆C 外22200()()x a y b r ⇔-+->;【设计意图】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刻化方法.巩固基础,检查反馈例1. 圆22(2)(3)2x y ++-=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分别为( )A. (2,3),-B. (2,3),2-C. (2,3),-D. (2,3),2-【知识点】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解题过程】由圆的标准方程可知圆心坐标为(2,3)-,半径r =【思路点拨】比较该方程与圆的标准方程即可.【答案】A同类训练 圆22(1)(2)5x y -++=的圆心到直线y x =的距离为( )A. B. C. D. 5 【知识点】由圆的方程得圆的圆心坐标以及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使用.【解题过程】由圆的方程可知该圆的圆心为(1,2)-,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所.【思路点拨】比较方程和圆的标准方程得出圆心坐标,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即可求解.【答案】C例2.已知点A (0,-1),B (2,1),则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A.22(1)1x y -+=B.221)1x y ++=(C.221)2x y -+=(D.22(1)2x y ++=【知识点】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进而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因为线段AB 为直径,所以圆心坐标为(1,0),半径12r AB ==所以圆的方程为221)2x y -+=( 【思路点拨】找圆心坐标和半径大小是求得方程的关键.【答案】C同类训练 圆心在直线:230l x y --=上,且过点(5,2)(3,2)A B -和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A.22(2)(1)10x y -+-=B.22(2)(1)x y -+-=C.22(2)(1)10x y +++=D. 22(2)(1)x y +++=【知识点】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进而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圆过点(5,2)(3,2)A B -和,所以圆心必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即在直线:24l x y '+=上. 由条件圆心必为l 与l '的交点,所以由23022401x y x x y y --==⎧⎧⇒⎨⎨+-==⎩⎩,所以圆心为(2,1)C ,半径r AC ==,所以所求圆的方程为22(2)(1)10x y -+-=【思路点拨】如果圆过两个点,那么圆心一定在过这两点的弦的中垂线上.【答案】A强化提升、灵活应用例3、已知圆与x 轴相切,圆心在直线y =2x 上,且被直线x +y -3=0平分周长,求该圆的标准方程.【知识点】由条件确定圆心坐标和半径大小,进而确定圆的方程.【解题过程】∵圆被直线平分周长,∴圆心必在直线x +y -3=0上,所以由条件可知圆心为直线y =2x 和x +y -3=0的交点,即圆心C (1,2);又圆与x 轴相切,所以半径即为圆心纵坐标,即r =2,故圆的标准方程为22(1)(2)4x y -+-=【思路点拨】直线平分圆周长,则圆心必在该直线上.【答案】22(1)(2)4x y -+-=例4. 已知点1)A 在圆22()(1)15x m y m ++-=-的外部,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32m -<<-B.23m <<C.32m m <->-或D.1325m m <--<<或 【知识点】圆的标准方程以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解题过程】条件等价于2150715m m m->⎧⎨+>-⎩,解得:1325m m <--<<或 【思路点拨】要注意圆的标准方程中等号后面是半径的平方(容易遗漏)【答案】D同类练习 已知过点(1,2)A 的直线始终与圆222()()2C x a y a a -++=:相交,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知识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题过程】条件等价于点A 在圆C 的内部,所以有222(1)(2)2a a a -++<,解得52a -≤ 【思路点拨】过定点的直线始终与圆相交等价于定点必在圆内部. 【答案】52a -≤ 3.课堂总结知识梳理(1)确定圆的基本要素是圆心和半径;(2)圆心为C (a,b ),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222()()x a y b r -+-= (3)点000(,)M x y 与圆C :222()()x a y b r -+-=的位置关系:点0M 在圆C 上22200()()x a y b r ⇔-+-=;点0M 在圆C 内22200()()x a y b r ⇔-+-<;点0M 在圆C 外22200()()x a y b r ⇔-+->重难点归纳(1)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思想和过程;(2)在各种条件下会求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大小,进而求出圆的方程.(三)课后作业基础性 自主突破1.经过点(5,1)P ,圆心为(8,3)C -的圆的方程为( )A.22(8)(3)25x y +++=B.22(8)(3)25x y -++=C.22(8)(3)25x y -+-=D.22(8)(3)25x y ++-=【知识点】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有条件知,圆的半径为5r PC ==,所以圆的方程为22(8)(3)25x y -++=【思路点拨】圆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即为半径.【答案】B2.已知圆22(1)(2)5x y -++=,则点(1,0)M 与该圆的位置关系是( )A.M 在圆内B. M 在圆上C. M 在圆外D.以上都不对【知识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解题过程】由于22(11)(02)45-++=<,所以M 在圆内.【思路点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由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关系决定.【答案】A3.圆22(3)(2)5x y -+-=关于原点(0,0)对称的圆的方程为( )A.22(3)(2)5x y -+-=B.22(3)(2)5x y ++-=C.22(3)(2)5x y +++=D.22(3)(2)5x y -++=【知识点】圆关于点的对称圆.【解题过程】圆22(3)(2)5x y -+-=的圆心(3,2)关于原点(0,0)的对称点(3,2)--即为所求圆的圆心,半径保持不变任为,故所求圆的方程为22(3)(2)5x y +++=【思路点拨】圆关于点的对称圆只是圆心对称,半径不变.【答案】C4.已知点(51,12)A a a +在圆22(1)1x y -+=的内部,则( ) A.1a < B.113a < C.15a < D. 113a < 【知识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解题过程】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可知221(5)(12)113a a a +<⇒< 【思路点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由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关系决定.【答案】D5.已知圆C 的圆心在直线270x y --=上,且圆C 与y 轴交于两点(04)(02)A B --,、,,则圆C 的标准方程为( )A.22(2)(3)5x y -++=B.22(2)(3)25x y -++=C.22(3)(2)5x y ++-=D.22(3)(2)25x y ++-=【知识点】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线段AB 为圆的弦,∴圆心C 在线段AB 的中垂线3y =-上,又圆心C 在直线270x y --=上,∴圆心为(2,3)C -,半径r AC ==,∴圆C 的标准方程为22(2)(3)5x y -++=【思路点拨】求圆的方程就是想办法确定圆心坐标和半径大小.【答案】A6.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分别为(05),(12),(34)A B C ---,,,,则ABC ∆的外接圆的方程为( )A.22(3)(1)25x y -++=B.22(3)(1)5x y -++=C.22(3)(1)25x y ++-=D.22(3)(1)5x y ++-=【知识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线段AB BC 、为所求圆的两条弦,∴圆心在AB BC 、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在直线7100x y -+=和250x y ++=的交点(3,1)M -,半径5r AM ==,所以所求圆的方程为22(3)(1)25x y ++-=【思路点拨】圆的圆心必在弦的垂直平分线上.【答案】C能力型 师生共研7.与圆22(2)(3)16x y -++=有相同的圆心,且过点(11)P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A.22(2)(3)25x y ++-=B.22(2)(3)25x y -++=C.22(2)(3)16x y ++-=D.22(2)(3)16x y -++=【知识点】同心圆问题.【解题过程】由条件知所求圆的圆心为(2,3)C -,半径为5r PC ==另解:由条件设圆的方程为222(2)(3)x y r -++=,将点(11)P -,代入可求得225r = 【思路点拨】同心圆问题可以直接找圆心和半径求解,也可以用同心圆系方程222(2)(3)x y r -++=解决.【答案】B8.圆22:(3)(1)10M x y -++=关于直线20x y -=的对称圆的方程为( )A.22(1)(3)10x y -+-=B.22(1)(3)x y -+-=C.22(1)(3)10x y -++=D.22(1)(3)x y -++=【知识点】圆关于直线的对称圆问题.【解题过程】设对称圆的圆心为(,)a b ,则由条件有31201221323a b a b b a +-⎧-=⎪=⎧⎪⇒⎨⎨+=⎩⎪=-⎪-⎩,【思路点拨】圆关于直线的对称圆,只需将圆心对称,半径不变.【答案】A探究型 多维突破9.已知圆C 过点(12)P ,和(23)Q -,,且圆C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得的弦长相等,则圆C 的方程为( )A.22(1)(1)5x y ++-=B.22(2)(2)25x y +++=C.22(1)(1)5x y ++-=或22(2)(2)25x y +++=D.22(1)(1)25x y ++-=或22(2)(2)25x y +++=【知识点】圆的标准方程和弦长问题.【解题过程】如图,由于截得的弦长相等,即AD EG =,所以它们的一半也相等,即AB GF =,又AC GC =,所以直角ABC GFC ∆∆≌,BC FC =∴,设圆心(,)C a b ,则a b =……①,又圆心(,)C a b 在线段PQ 的垂直平分线34y x =+上,所以34b a =+……②,联立①②解得:11a b =-⎧⎨=⎩或22a b =-⎧⎨=-⎩,半径r =或5.【思路点拨】根据几何关系,用待定系数法求圆心坐标是关键.【答案】C10.已知四点(20),(100),(113),(61)M N P Q ,,,,,那么这四点共圆吗?如果共圆,求出圆的方程;如果不共圆,说明理由.【知识点】圆的方程和点共圆问题.【解题过程】设MNP ∆的外接圆的标准方程为222()()x a y b r -+-=,把点,,M N P 的坐标代入得到:222222222(2)()6(10)()3(11)(3)5a b r a a b r b a b r r ⎧-+-==⎧⎪⎪-+-=⇒=⎨⎨⎪⎪-+-==⎩⎩,即外接圆为22(6)(3)25x y -+-=,将(6,1)Q 代入圆的方程得22(66)(13)425-+-=≠,即点Q 不在圆上,故,,,M N P Q 四点不共圆.【思路点拨】多点共圆问题可以先求三点所共的圆的方程,在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其他的点在不在圆上.【答案】不共圆自助餐1.已知点(32),(54)A B --,,,则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 ) A.22(1)(1)25x y -++= B.22(1)(1)25x y ++-=C.22(1)(1)100x y -++=D.22(1)(1)100x y ++-=【知识点】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由于线段AB 为直径,所以圆心为(32),(54)A B --,,的中点即(1,1)-,半径152r AB ==,所以圆的方程为22(1)(1)25x y ++-= 【思路点拨】【答案】B2.过点(11),(11)A B --,,,且圆心在直线20x y +-=上的圆的方程为( ) A.22(3)(1)4x y -++= B.22(3)(1)4x y ++-=C.22(1)(1)4x y -+-=D.22(1)(1)4x y +++=【知识点】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y x =与直线20x y +-=的交点(1,1)M 即为所求圆的圆心,半径2r AM ==,所以圆的方程为22(1)(1)4x y -+-=【思路点拨】圆的弦的垂直平分线必过圆心.【答案】C3.若点(2,2)在圆22()()16x a y a ++-=的内部,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22a -<<B. 02a <<C. 2a <-或2a >D.2a =±【知识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题过程】由条件有22(2)(2)1622a a a ++-<⇒-<<【思路点拨】点在圆内即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答案】A4.已知圆221:(1)(1)1C x y ++-=,圆2C 与圆1C 关于直线10x y --=对称,则圆2C 的方程为( )A.22(2)(2)1x y ++-=B.22(2)(2)1x y -++=C.22(2)(2)1x y +++=D.22(2)(2)1x y -+-=【知识点】圆关于直线的对称圆.【解题过程】设圆2C 的圆心为(,)a b ,则依题意有11102221211a b a b b a -+⎧--=⎪=⎧⎪⇒⎨⎨-=-⎩⎪=-⎪+⎩,对称圆的半径保持不变任为1,故圆2C 的方程为22(2)(2)1x y -++=【思路点拨】圆关于直线的对称圆,即为圆心的对称,半径不变.【答案】B5.设点(00),(11),(42)A B C ,,,,若线段AD 为ABC ∆外接圆的直径,则点D 的坐标为( )A.(8,6)-B. (8,6)-C. (4,6)-D. (4,3)-【知识点】圆的标准方程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数学思想】【解题过程】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10x y +-=与线段AC 的垂直平分线250x y +-=的交点即为圆心(4,3)-,直径为10,易得点D 的坐标为(8,6)-【思路点拨】圆的弦的垂直平分线一定过圆心.【答案】B6.若圆22()()8x a y 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3,1)(1,3)--B.(3,3)-C. [1,1]-D. (3,1][1,3)--【知识点】圆的定义.【解题过程】若0a ≥,由条件可知圆上距原点最近点d <,最远点d <<,∴最近点(2,2)a a --,最远点(2,2)a a ++,<,<<,解得13a <<;同理当0a <时有31a -<<-【思路点拨】根据圆的定义把存在为题转化为距离问题.【答案】A。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 10.3.1频率的稳定性(教案)
第十章概率10.3.1频率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能让学生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实验频率稳定在某一常数附近,并据此能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频率.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使用数学的良好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3.通过对频率的稳定性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等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区别和联系.2. 大量重复实验得到频率的稳定值的分析.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一般地,随着试验次数n的增大,频率偏离概率的幅度会_________,即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会逐渐_________事件A发生的概率P(A).我们称频率的这个性质为频率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用频率fn(A)估计概率P(A).(2)新知探究问题1:小组合作探究概率与频率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并提出本节课所学内容(3)新知建构概率与频率的区别:频率反映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繁程度,是随机的;概率是一个确定的值,它反映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与频率的联系:频率是概率的估计值,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概率(4)数学运用例1.给出下列说法:①频数和频率都能反映一个对象在试验总次数中的频繁程度;②每个试验结果出现的频数之和等于试验的样本总数;③每个试验结果出现的频率之和不一定等于1;④频率就是概率.其中正确的是()A.①B.①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C【解析】对于①,根据频数和频率的定义知,频数和频率都能反映一个对象在试验总次数中的频繁程度,所以①正确;对于②,每个试验结果出现的频数之和等于试验的样本总数,所以②正确;对于③,每个试验结果出现的频率之和一定等于1,所以③错误;对于④,频率是一个实验值,是随实验结果变化的,概率是稳定值,是不随实验结果变化的,所以④错误.综上知,正确的命题序号是①②.故选:C.变式训练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B.一次试验中不同的基本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C.任意事件A发生的概率P(A)总满足0<P(A)<1;D.若事件A的概率趋近于0,即P(A)→0,则事件A是不可能事件.【答案】AB【解析】频率是较少数据统计的结果,是一种具体的趋势和规律.在大量重复试验时,频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这个常数叫做这个事件的概率.∴随机事件A的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A正确.∵基本事件的特点是任意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一次试验中,不同的基本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B正确.∵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随机事件的概率大于0,小于1,∴任意事件A发生的概率P(A)满足0≤P(A)≤1,∴C错误.若事件A的概率趋近于0,则事件A是小概率事件,∴D错误∴说法正确的有两个,故选:AB.变式训练2:(多选)给出下列四个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有( )A.做100次抛硬币的试验,结果51次出现正面朝上,因此,出现正直朝上的概率是51 100B.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就是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C.抛掷骰子100次,得点数是1的结果有18次,则出现1点的频率是9 50D.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不一定是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答案】CD【解析】对于A,混淆了频率与概率的区别,故A错误;对于B,混淆了频率与概率的区别,故B错误;对于C,抛掷骰子100次,得点数是1的结果有18次,则出现1点的频率是950,符合频率定义,故C正确;对于D,频率是概率的估计值,故D正确. 故选:CD.例2.有一个转盘游戏,转盘被平均分成10等份(如图所示),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的数字即为转出的数字.游戏规则如下:两个人参加,先确定猜数方案,甲转动转盘,乙猜,若猜出的结果与转盘转出的数字所表示的特征相符,则乙获胜,否则甲获胜.猜数方案从以下三种方案中选一种:A.猜“是奇数”或“是偶数”B.猜“是4的整数倍数”或“不是4的整数倍数”C.猜“是大于4的数”或“不是大于4的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你是乙,为了尽可能获胜,你将选择哪种猜数方案,并且怎样猜?为什么?(2)为了保证游戏的公平性,你认为应制定哪种猜数方案?为什么?(3)请你设计一种其他的猜数方案,并保证游戏的公平性.【答案】(1) 应选方案B ,猜“不是4的整数倍数”;(2) 应当选择方案A;(3) 可以设计为:猜“是大于5的数”或“不是大于5的数”【解析】 (1)如题图,方案A中“是奇数”或“是偶数”的概率均为=0.5;方案B中“不是4的整数倍数”的概率为=0.8,“是4的整数倍数”的概率为=0.2;方案C中“是大于4的数”的概率为=0.6,“不是大于4的数”的概率为=0.4.乙为了尽可能获胜,应选方案B,猜“不是4的整数倍数”.(2)为了保证游戏的公平性,应当选择方案A.因为方案A猜“是奇数”或“是偶数”的概率均为0.5,从而保证了该游戏是公平的.(3)可以设计为:猜“是大于5的数”或“不是大于5的数”,此方案也可以保证游戏的公平性.变式训练:某超市为了解顾客的购物量及结算时间等信息,安排一名员工随机收集了在该超市购物的100名顾客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已知这100位顾客中一次性购物超过8件的顾客占55%.(1)求x,y的值;(2)求一位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超过2分钟的概率.【答案】(1)x=15,y=20;(2)0.3.【解析】(1)由已知得2510553045yx++=⎧⎨+=⎩,,所以x=15,y=20.(2)设事件A为“一位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超过2分钟”,事件A1为“一位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为2.5分钟”,事件A2为“一位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为3分钟”,所以P(A)=P(A1)+P(A2)=20100+10100=0.3.例3: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美国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截止2020年6月8日美国确诊病例约为200万人,经过随机抽样,从感染人群中抽取1000人进行调查,按照年龄得到如下频数分布表:(Ⅰ)求a 的值及这1000例感染人员的年龄的平均数;(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组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Ⅱ)用频率估计概率,求感染人群中年龄不小于60岁的概率.【答案】(Ⅰ)250a =,平均数为52.2;(Ⅱ)0.38.【解析】(Ⅰ)由题意知50320300801000a ++++=,∴250a =,年龄平均数1050302505032070300908052.21000⨯+⨯+⨯+⨯+⨯==. (Ⅱ)1000人中年龄不小于60岁的人有380人, 所以年龄不小于60岁的频率为3800.381000=, 用频率估计概率,所以感染人群中年龄不小于60岁的概率为0.38.四、小结:1.频率的稳定性2.概率与频率的区别:频率反映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繁程度,是随机的;概率是一个确定的值,它反映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与频率的联系:频率是概率的估计值,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概率五、作业:习题10.3.1。
高中必修二数学教案(最新8篇)
高中必修二数学教案(最新8篇)高中数学必修2优秀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在上一节认识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本节来学习空间几何体的表示形式,以进一步提高对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认识。
主要内容是: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比较准确地画出几何图形,是学好立体几何的一个前提。
因此,本节内容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教学中应当给以充分的重视。
画三视图是立体几何中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三视图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视图”是将物体按正投影法向投影面投射时所得到的投影图。
光线自物体的前面向后投影所得的投影图称为“正视图”,自左向右投影所得的投影图称为“侧视图”,自上向下投影所得的投影图称为“俯视图”。
用这三种视图即可刻画空间物体的几何结构,这种图称之为“三视图”。
教科书从复习初中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出发,要求学生自己画出球、长方体的三视图;接着,通过“思考”提出了“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学习任务。
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高中阶段的新任务,这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需要,应当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
三视图的教学,主要应当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来完成。
因此,教科书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作图来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三视图的作法,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对于简单几何体的组合体,在作三视图之前应当提醒学生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教材中的“探究”可以作为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后,再把自己的作品带到课堂上来展示交流。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三视图的教学,主要应当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来完成。
另外,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向学生多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辨析它们是平行投影下的图形还是中心投影下的图形。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2019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
(2019新教材)人教A 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6.1 平面向量的概念问题导学预习教材P2-P4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向量是如何定义的?向量与数量有什么区别? 2.怎样表示向量?向量的相关概念有哪些? 3.两个向量(向量的模)能否比较大小?4.如何判断相等向量或共线向量?向量AB →与向量BA →是相等向量吗?1.向量的概念及表示(1)概念: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2)有向线段①定义:具有方向的线段. ②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③表示:在有向线段的终点处画上箭头表示它的方向.以A 为起点、B 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AB →.④长度:线段AB 的长度也叫做有向线段AB →的长度,记作|AB →|. (3)向量的表示■名师点拨(1)判断一个量是否为向量,就要看它是否具备大小和方向两个因素.(2)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要注意AB →的方向是由点A 指向点B ,点A 是向量的起点,点B 是向量的终点.2.向量的有关概念(1)向量的模(长度):向量AB →的大小,称为向量AB →的长度(或称模),记作|AB →|. (2)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记作0. (3)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 3.两个向量间的关系(1)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也叫做共线向量.若a ,b 是平行向量,记作a ∥b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即对任意向量a ,都有0∥a .(2)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若a ,b 是相等向量,记作a =b . ■名师点拨(1)平行向量也称为共线向量,两个概念没有区别. (2)共线向量所在直线可以平行,与平面几何中的共线不同. (3)平行向量可以共线,与平面几何中的直线平行不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两个向量,长度大的向量较大.( ) (2)如果两个向量共线,那么其方向相同.( ) (3)向量的模是一个正实数.( ) (4)向量就是有向线段.( )(5)向量AB →与向量BA →是相等向量.( )(6)两个向量平行时,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一定平行.( ) (7)零向量是最小的向量.( )答案:(1)× (2)× (3)× (4)× (5)× (6)× (7)× 已知向量a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也可以用MN →表示 B .方向是由M 指向N C .起点是M D .终点是M答案:D已知点O 固定,且|OA →|=2,则A 点构成的图形是( ) A .一个点 B .一条直线 C .一个圆 D .不能确定答案:C如图,四边形ABCD 和ABDE 都是平行四边形,则与ED →相等的向量有________.答案:AB →,DC →向量的相关概念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B →=DC →,则A ,B ,C ,D 四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②在▱ABCD 中,一定有AB →=DC →; ③若a =b ,b =c ,则a =c .其中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解析】 AB →=DC →,A ,B ,C ,D 四点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故①不正确;在▱ABCD 中,|AB →|=|DC →|,AB →与DC →平行且方向相同,故AB →=DC →,故②正确;a =b ,则|a |=|b |,且a 与b 的方向相同;b =c ,则|b |=|c |,且b 与c 的方向相同,则a 与c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故a =c ,故③正确.【答案】 ②③(1)判断一个量是否为向量的两个关键条件 ①有大小;②有方向.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理解零向量和单位向量应注意的问题①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所有的零向量都相等; ②单位向量不一定相等,易忽略向量的方向.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数量可以比较大小,向量也可以比较大小B .方向不同的向量不能比较大小,但同向的向量可以比较大小C .向量的大小与方向有关D .向量的模可以比较大小解析:选D.不管向量的方向如何,它们都不能比较大小,故A ,B 不正确;向量的大小即为向量的模,指的是有向线段的长度,与方向无关,故C 不正确;向量的模是一个数量,可以比较大小.故D 正确.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向量AB →∥CD →就是AB →所在的直线平行于CD →所在的直线 B .长度相等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C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D .共线向量是在一条直线上的向量解析:选C.向量AB →∥CD →包含AB →所在的直线与CD →所在的直线平行和重合两种情况,故A 错;相等向量不仅要求长度相等,还要求方向相同,故B 错;C 显然正确;共线向量可以是在一条直线上的向量,也可以是所在直线互相平行的向量,故D 错.向量的表示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纸上(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用直尺和圆规画出下列向量:(1)OA →,使|OA →|=42,点A 在点O 北偏东45°方向上; (2)AB →,使|AB →|=4,点B 在点A 正东方向上; (3)BC →,使|BC →|=6,点C 在点B 北偏东30°方向上.【解】 (1)由于点A 在点O 北偏东45°方向上,所以在坐标纸上点A 距点O 的横向小方格数与纵向小方格数相等.又|OA →|=42,小方格的边长为1,所以点A 距点O 的横向小方格数与纵向小方格数都为4,于是点A 的位置可以确定,画出向量OA →,如图所示.(2)由于点B 在点A 正东方向上,且|AB →|=4,所以在坐标纸上点B 距点A 的横向小方格数为4,纵向小方格数为0,于是点B 的位置可以确定,画出向量AB →,如图所示.(3)由于点C 在点B 北偏东30°方向上,且|BC →|=6,依据勾股定理可得,在坐标纸上点C 距点B 的横向小方格数为3,纵向小方格数为33≈5.2,于是点C 的位置可以确定,画出向量BC →,如图所示.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的步骤已知飞机从A 地按北偏东30°的方向飞行2 000 km 到达B 地,再从B地按南偏东30°的方向飞行 2 000 km 到达C 地,再从C 地按西南方向飞行1 000 2 km 到达D 地.(1)作出向量AB →,BC →,CD →,DA →;(2)问D 地在A 地的什么方向?D 地距A 地多远?解:(1)由题意,作出向量AB →,BC →,CD →,DA →,如图所示.(2)依题意知,三角形ABC 为正三角形,所以AC =2 000 km.又因为∠ACD =45°,CD =1 0002,所以△AC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D =1 000 2 km ,∠CAD =45°,所以D 地在A 地的东南方向,距A 地1 000 2 km.共线向量与相等向量如图所示,O 是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且OA →=a ,OB →=b ,在每两点所确定的向量中.(1)与a 的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有哪些? (2)与a 共线的向量有哪些?【解】 (1)与a 的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有OD →,BC →,AO →,FE →. (2)与a 共线的向量有EF →,BC →,OD →,FE →,CB →,DO →,AO →,DA →,AD →.1.[变条件、变问法]本例中若OC →=c ,其他条件不变,试分别写出与a ,b ,c 相等的向量. 解:与a 相等的向量有EF →,DO →,CB →;与b 相等的向量有DC →,EO →,F A →;与c 相等的向量有FO →,ED →,AB →.2.[变问法]本例条件不变,与AD →共线的向量有哪些?解:与AD →共线的向量有EF →,BC →,OD →,FE →,CB →,DO →,AO →,DA →,OA →.共线向量与相等向量的判断(1)如果两个向量所在的直线平行或重合,那么这两个向量是共线向量. (2)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等向量,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3)非零向量的共线具有传递性,即向量a ,b ,c 为非零向量,若a ∥b ,b ∥c ,则可推出a ∥c .[注意] 对于共线向量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要注意直线平行或重合两种情况.1.已知向量AB →与向量BC →共线,下列关于向量AC →的说法中,正确的为( ) A .向量AC →与向量AB →一定同向B .向量AC →,向量AB →,向量BC →一定共线 C .向量AC →与向量BC →一定相等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解析:选B.根据共线向量的定义,可知AB →,BC →,AC →这三个向量一定为共线向量,故选B.2.如图,四边形ABCD 和BCED 都是平行四边形,在每两点所确定的向量中:(1)写出与BC →相等的向量; (2)写出与BC →共线的向量.解:(1)因为四边形ABCD 和BCED 都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C ∥AD ∥DE ,BC =AD =DE ,所以BC →=AD →=DE →.故与BC →相等的向量为AD →,DE →.(2)与BC →共线的向量共有7个,分别是AD →,DE →,DA →,ED →,AE →,EA →,CB →.1.如图,在▱ABCD 中,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图中与AE →平行的向量的个数为( ) A .1 B .2 C .3D .4解析:选C.图中与AE →平行的向量为BE →,FD →,FC →共3个. 2.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若a ∥b 且|a |=|b |,则a =b ; ②若a =b ,则a ∥b 且|a |=|b |;③若a 与b 方向相同且|a |=|b |,则a =b ; ④若a ≠b ,则a 与b 方向相反且|a |≠|b |.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D .②④解析:选B.两个向量相等需同向等长,反之也成立,故①错误,a ,b 可能反向;②③正确;④两向量不相等,可能是不同向或者长度不相等或者不同向且长度不相等.3.已知O 是正方形ABCD 对角线的交点,在以O ,A ,B ,C ,D 这5点中任意一点为起点,另一点为终点的所有向量中,写出:(1)与BC →相等的向量; (2)与OB →长度相等的向量; (3)与DA →共线的向量. 解:画出图形,如图所示. (1)易知BC ∥AD ,BC =AD ,所以与BC →相等的向量为AD →.(2)由O 是正方形ABCD 对角线的交点知OB =OD =OA =OC , 所以与OB →长度相等的向量为BO →,OC →,CO →,OA →,AO →,OD →,DO →. (3)与DA →共线的向量为AD →,BC →,CB →.[A 基础达标]1.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①单位向量都共线; ②长度相等的向量都相等; ③共线的单位向量必相等;④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单位向量是a|a|.A .3B .2C .1D .0解析:选D.根据单位向量的定义,可知①②③明显是错误的;对于④,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单位向量是a |a|或-a|a|,故④也是错误的.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 与b 平行,b 与c 平行,则a 与c 一定平行B .终点相同的两个向量不共线C .若|a|>|b|,则a>bD .单位向量的长度为1解析:选D.A 中,因为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若b =0,则a 与c 不一定平行.B 中,两向量终点相同,若夹角是0°或180°,则共线.C 中,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不可以比较大小.3.如图,在正六边形ABCDEF 中,点O 为其中心,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AB →=OC →B.AB →∥DE → C .|AD →|=|BE →|D.AD →=FC →解析:选D.由题图可知,|AD →|=|FC →|,但AD →、FC →的方向不同,故AD →≠FC →,故选D.4.设O 是△ABC 的外心,则AO →,BO →,CO →是( ) A .相等向量 B .模相等的向量 C .平行向量D .起点相同的向量解析:选B.因为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所以点O 到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相等,所以AO →,BO →,CO →是模相等的向量.5.若a 是任一非零向量,b 是单位向量,下列各式:①|a |>|b |;②a ∥b ;③|a |>0;④|b |=±1;⑤a|a |=b ,其中正确的有( )A .①④⑤B .③C .①②③⑤D .②③⑤解析:选B.①|a |>|b |不正确,a 是任一非零向量,模长是任意的,故不正确;②不一定有a ∥b ,故不正确;③向量的模长是非负数,而向量a 是非零向量,故|a |>0正确;④|b |=1,故④不正确;⑤a|a |是与a 同向的单位向量,不一定与b 同向,故不正确.6.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O 为其中心,则|OA →|=________.解析:因为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22,所以|OA →|= 2. 答案:27.如果在一个边长为5的正△ABC 中,一个向量所对应的有向线段为AD →(其中D 在边BC 上运动),则向量AD →长度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根据题意,在正△ABC 中,有向线段AD 的长度最小时,AD 应与边BC 垂直,有向线段AD 长度的最小值为正△ABC 的高,为532.答案:5328.已知A ,B ,C 是不共线的三点,向量m 与向量AB →是平行向量,与BC →是共线向量,则m =________.解析:因为A ,B ,C 不共线, 所以AB →与BC →不共线. 又m 与AB →,BC →都共线,所以m =0. 答案:09.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为边AD ,BC 的中点,如图. (1)在每两点所确定的向量中,写出与向量FC →共线的向量; (2)求证:BE →=FD →.解:(1)由共线向量满足的条件得与向量FC →共线的向量有:CF →,BC →,CB →,BF →,FB →,ED →,DE →,AE →,EA →,AD →,DA →.(2)证明:在▱ABCD 中,AD 綊BC . 又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 所以ED 綊BF ,所以四边形BFDE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BE 綊FD , 所以BE →=FD →.10.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求AD →与BC →分别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BCD 满足下列情况.(1)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 (2)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解:(1)|AD →|=|BC →|,且AD →与BC →不平行.因为AB →∥CD →,所以四边形ABCD 为梯形或平行四边形.若四边形ABCD 为等腰梯形,则|AD →|=|BC →|,同时两向量不平行.(2)AD →=BC →(或AD →∥BC →).若AD →=BC →,即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此时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B 能力提升]11.在菱形ABCD 中,∠DAB =120°,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 .与AB →相等的向量只有一个(不含AB →) B .与AB →的模相等的向量有9个(不含AB →) C .BD →的模恰为DA →模的3倍 D .CB →与DA →不共线解析:选D.两向量相等要求长度(模)相等,方向相同.两向量共线只要求方向相同或相反.D中CB →,DA →所在直线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故共线.12.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交于点P ,点E ,F 分别在腰AD ,BC 上,EF 过点P ,且EF ∥AB ,则( )A.AD →=BC →B.AC →=BD →C.PE →=PF →D.EP →=PF →解析:选D.由平面几何知识知,AD →与BC →方向不同,故AD →≠BC →;AC →与BD →方向不同,故AC →≠BD →;PE →与PF →的模相等而方向相反,故PE →≠PF →;EP →与PF →的模相等且方向相同,所以EP →=PF →.13.如图,在△ABC 中,∠ACB 的平分线CD 交AB 于点D .若AC →的模为2,BC →的模为3,AD →的模为1,则DB →的模为________.解析:如图,延长CD ,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交CD 的延长线于点E . 因为∠ACD =∠BCD =∠AED , 所以|AC →|=|AE →|. 因为△ADE ∽△BDC ,所以|AD →||DB →|=|AE →||BC →|=|AC →||BC →|,故|DB →|=32.答案:3214.某人从A 点出发向东走了5米到达B 点,然后改变方向沿东北方向走了102米到达C 点,到达C 点后又改变方向向西走了10米到达D 点.(1)作出向量AB →,BC →,CD →; (2)求向量AD →的模.解:(1)作出向量AB →,BC →,CD →, 如图所示.(2)由题意得,△BCD 是直角三角形,其中∠BDC =90°,BC =102米,CD =10米,所以BD =10米.△ABD 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BD =90°,AB =5米,BD =10米,所以AD =52+102=55(米).所以|AD →|=5 5.[C 拓展探究]15.如图,A 1,A 2,…,A 8是⊙O 上的八个等分点,则在以A 1,A 2,…,A 8及圆心O 九个点中任意两点为起点与终点的向量中,模等于半径的向量有多少个?模等于半径的2倍的向量有多少个?解:模等于半径的向量只有两类,一类是OA →i (i =1,2,…,8),共8个;另一类是A i O →(i =1,2,…,8),也有8个.两类共计有16个.以A 1,A 2,…,A 8中四点为顶点的⊙O 的内接正方形有两个,一个是正方形A 1A 3A 5A 7,另一个是正方形A 2A 4A 6A 8.在题中所述的向量中,只有这两个正方形的边(看成有向线段,每一边对应两个向量)的长度为半径的2倍,故模为半径的2倍的向量共有4×2×2=16(个).6.2.1 向量的加法运算考点学习目标核心素养问题导学预习教材P7-P10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在求两向量和的运算时,通常使用哪两个法则?2.向量加法的运算律有哪两个?1.向量加法的定义及运算法则对于零向量与任一向量a,我们规定a+0=0+a=a(1)两个法则的使用条件不同.三角形法则适用于任意两个非零向量求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求和.(2)在使用三角形法则时,应注意“首尾连接”;在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时应注意范围的限制及和向量与两向量起点相同.(3)位移的合成可以看作向量加法三角形法则的物理模型.力的合成可以看作向量加法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物理模型.2.|a+b|,|a|,|b|之间的关系一般地,|a+b|≤|a|+|b|,当且仅当a,b方向相同时等号成立.3.向量加法的运算律交换律 a +b =b +a 结合律(a +b )+c =a +(b +c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意两个向量的和仍然是一个向量.( ) (2)两个向量相加实际上就是两个向量的模相加.( ) (3)任意两个向量的和向量不可能与这两个向量共线. ( ) 答案:(1)√ (2)× (3)×已知非零向量a ,b ,c ,则向量(a +c )+b ,b +(a +c ),b +(c +a ),c +(b +a ),c +(a +b )中,与向量a +b +c 相等的个数为( )A .2B .3C .4D .5答案:D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a ,AD →=b ,则AC →+BA →=( )A .aB .bC .0D .a +b答案:B在正方形ABCD 中,|AB →|=1,则|AB →+AD →|=________. 答案:2平面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如图,已知向量a ,b ,c ,求作和向量a +b +c .【解】 法一:可先作a +c ,再作(a +c )+b ,即a +b +c .如图,首先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向量OA →=a ,接着作向量AB →=c ,则得向量OB →=a +c ,然后作向量BC →=b , 则向量OC →=a +b +c 为所求.法二:三个向量不共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作.如图,(1)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2)作平行四边形AOBC ,则OC →=a +b ; (3)再作向量OD →=c ; (4)作平行四边形CODE ,则OE →=OC →+c =a +b +c .OE →即为所求.(1)应用三角形法则求向量和的基本步骤①平移向量使之“首尾相接”,即第一个向量的终点与第二个向量的起点重合; ②以第一个向量的起点为起点,并以第二个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即为两个向量的和.(2)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向量和的基本步骤 ①平移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使之共起点; ②以这两个已知向量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③平行四边形中,与两向量共起点的对角线表示的向量为两个向量的和.如图,已知向量a ,b ,求作向量a +b .解:(1)作OA →=a ,AB →=b ,则OB →=a +b ,如图(1). (2)作OA →=a ,AB →=b ,则OB →=a +b ,如图(2). (3)作OA →=a ,AB →=b ,则OB →=a +b ,如图(3).平面向量的加法运算化简: (1)BC →+AB →; (2)DB →+CD →+BC →; (3)AB →+DF →+CD →+BC →+F A →.【解】 (1)BC →+AB →=AB →+BC →=AC →. (2)DB →+CD →+BC → =BC →+CD →+DB → =(BC →+CD →)+DB → =BD →+DB →=0.(3)AB →+DF →+CD →+BC →+F A → =AB →+BC →+CD →+DF →+F A → =AC →+CD →+DF →+F A → =AD →+DF →+F A →=AF →+F A →=0.向量加法运算中化简的两种方法(1)代数法:借助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向量转化为“首尾相接”,向量的和即为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最后一个向量终点的向量.(2)几何法:通过作图,根据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化简.1.下列等式不正确的是( ) ①a +(b +c )=(a +c )+b ; ②AB →+BA →=0; ③AC →=DC →+AB →+BD →. A .②③ B .② C .①D .③解析:选B.由向量的加法运算律知①正确;因为AB →+BA →=0,故②不正确;DC →+AB →+BD →=AB →+BD →+DC →=AC →成立,故③正确.2.如图,E ,F ,G ,H 分别是梯形ABCD 的边AB ,BC ,CD ,DA 的中点,化简下列各式:(1)DG →+EA →+CB →; (2)EG →+CG →+DA →+EB →.解:(1)DG →+EA →+CB →=GC →+BE →+CB →=GC →+CB →+BE →=GB →+BE →=GE →. (2)EG →+CG →+DA →+EB →=EG →+GD →+DA →+AE →=ED →+DA →+AE →=EA →+AE →=0.向量加法的实际应用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43千米/小时,他在水流速度为4千米/小时的河中游泳.若他垂直游向河对岸,则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解】 如图,设此人游泳的速度为OB →,水流的速度为OA →,以OA →,OB →为邻边作▱OACB ,则此人的实际速度为OA →+OB →=OC →.由勾股定理知|OC →|=8,且在Rt △ACO 中,∠COA =60°,故此人沿与河岸成60°的夹角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8千米/小时.应用向量解决平面几何和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步骤(1)表示:用向量表示有关量,将所要解答的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2)运算:应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将相关向量进行运算,解答向量问题.(3)还原:根据向量的运算结果,结合向量共线、相等等概念回答原问题.如图所示,在某次抗震救灾中,一架飞机从A 地按北偏东35°的方向飞行800 km 到达B 地接到受伤人员,然后又从B 地按南偏东55°的方向飞行800 km 送往C 地医院,求这架飞机飞行的路程及两次位移的和.解:设AB →,BC →分别表示飞机从A 地按北偏东35°的方向飞行800 km ,从B 地按南偏东55°的方向飞行800 km ,则飞机飞行的路程指的是|AB →|+|BC →|; 两次飞行的位移的和指的是AB →+BC →=AC →. 依题意有|AB →|+|BC →|=800+800=1 600(km),又α=35°,β=55°,∠ABC =35°+55°=90°,所以|AC →|=|AB →|2+|BC →|2=8002+8002=8002(km),其中∠BAC =45°,所以方向为北偏东35°+45°=80°,从而飞机飞行的路程是1 600 km ,两次飞行的位移和的大小为800 2 km ,方向为北偏东80°.1.化简OP →+PQ →+PS →+SP →的结果等于( ) A.QP →B.OQ →C.SP →D.SQ →解析:选B.OP →+PQ →+PS →+SP →=OQ →+0=OQ →.2.在四边形ABCD 中,AC →=AB →+AD →,则一定有( ) A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B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C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解析:选D.由AC →=AB →+AD →得AD →=BC →,即AD =BC ,且AD ∥BC ,所以四边形ABCD 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故为平行四边形.3.已知非零向量a ,b ,|a |=8,|b |=5,则|a +b |的最大值为______. 解析:|a +b |≤|a |+|b |,所以|a +b |的最大值为13. 答案:134.已知▱ABCD ,O 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E 是CD 的一个三等分点(靠近D 点),求作:(1)AO →+AC →; (2)DE →+BA →.解:(1)延长AC ,在延长线上截取CF =AO , 则向量AF →为所求.(2)在AB 上取点G ,使AG =13AB ,则向量BG →为所求.[A 基础达标]1.点O 是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则AO →+OC →+CB →等于( ) A.AB →B.BC →C.CD →D.DA →解析:选A.因为点O 是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则AO →+OC →+CB →=AC →+CB →=AB →.故选A.2.如图,四边形ABCD 是梯形,AD ∥BC ,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则OA →+BC →+AB →+DO →=( )A.CD →B.DC →C.DA →D.DO →解析:选B.OA →+BC →+AB →+DO →=DO →+OA →+AB →+BC →=DA →+AB →+BC →=DB →+BC →=DC →. 3.若向量a 表示“向东航行1 km ”,向量b 表示“向北航行 3 km ”,则向量a +b 表示( )A .向东北方向航行2 kmB .向北偏东30°方向航行2 kmC .向北偏东60°方向航行2 kmD .向东北方向航行(1+3)km 解析:选B.如图,易知tan α=13,所以α=30°.故a +b 的方向是北偏东30°.又|a +b |=2 km ,故选B.4.如图所示,在正六边形ABCDEF 中,若AB =1,则|AB →+FE →+CD →|等于( )A .1B .2C .3D .23解析:选B.由正六边形知FE →=BC →, 所以AB →+FE →+CD →=AB →+BC →+CD →=AD →, 所以|AB →+FE →+CD →|=|AD →|=2.故选B.5.(2019·云南曲靖一中检测)已知向量a ,b 皆为非零向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a 与b 反向,且|a |>|b |,则a +b 与a 同向 B .若a 与b 反向,且|a |>|b |,则a +b 与b 同向 C .若a 与b 同向,则a +b 与a 同向 D .若a 与b 同向,则a +b 与b 同向解析:选B.a 与b 反向,且|a |>|b |,则a +b 与a 同向,所以B 错;a 与b 同向,则a +b 与a 同向,也与b 同向.6.化简(AB →+MB →)+(BO →+BC →)+OM →=________.解析:原式=(AB →+BO →)+(OM →+MB →)+BC →=AO →+OB →+BC →=AB →+BC →=AC →. 答案:AC →7.在菱形ABCD 中,∠DAB =60°,|AB →|=1,则|BC →+CD →|=________. 解析:在菱形ABCD 中,连接BD ,因为∠DAB =60°,所以△BAD 为等边三角形, 又因为|AB →|=1,所以|BD →|=1, 所以|BC →+CD →|=|BD →|=1. 答案:18.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设AB →+CD →+BC →+DA →=a ,且b 是一非零向量,给出下列结论:①a ∥b ;②a +b =a ;③a +b =b ;④|a +b |<|a |+|b |.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解析:因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CD →=0,BC →+DA →=0,所以a 为零向量,因为零向量和任意向量都平行,零向量和任意向量的和等于这个向量本身,所以①③正确,②④错误.答案:①③9.根据下列条件,分别判断四边形ABCD 的形状: (1)AD →=BC →;(2)AB →=DC →且|AB →|=|AD →|.解:(1)因为AD →=BC →,所以AD ∥BC ,AD =BC , 所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2)因为AB →=DC →且|AB →|=|AD →|,所以四边形ABCD 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即四边形ABCD 是菱形.10.已知|OA →|=|a |=3,|OB →|=|b |=3,∠AOB =60°,求|a +b |. 解:如图,因为|OA →|=|OB →|=3, 所以四边形OACB 为菱形, 连接OC ,AB ,则OC ⊥AB , 设垂足为D . 因为∠AOB =60°, 所以AB =|OA →|=3. 所以在Rt △BDC 中,CD =332. 所以|OC →|=|a +b |=332×2=3 3.[B 能力提升]11.已知有向线段AB →,CD →不平行,则( ) A .|AB →+CD →|>|AB →| B .|AB →+CD →|≥|CD →| C .|AB →+CD →|≥|AB →|+|CD →| D .|AB →+CD →|<|AB →|+|CD →|解析:选D.由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得||a |-|b ||≤|a +b |≤|a |+|b |,等号当且仅当a ,b 共线的时候取到,所以本题中,|AB →+CD →|<|AB →|+|CD →|.12.若P 为△ABC 的外心,且P A →+PB →=PC →,则∠ACB =______.解析:因为P A →+PB →=PC →,则四边形APBC 是平行四边形. 又P 为△ABC 的外心, 所以|P A →|=|PB →|=|PC →|.因此∠ACB =120°. 答案:120°13.如图,已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A =90°,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①|AB →+AC →|=|BC →|; ②|AB →+CA →|=|BC →|; ③|AB →|2+|AC →|2=|BC →|2.解析:①正确.以AB ,AC 为邻边作▱ABDC ,又∠A =90°, 所以▱ABDC 为矩形,所以AD =BC , 所以|AB →+AC →|=|AD →|=|BC →|. ②正确.|AB →+CA →|=|CB →|=|BC →|.③正确.由勾股定理知|AB →|2+|AC →|2=|BC →|2. 答案:①②③14.如图,已知向量a ,b ,c ,d .(1)求作a +b +c +d ;(2)设|a|=2,e 为单位向量,求|a +e|的最大值.解:(1)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AB →=b ,BC →=c ,CD →=d ,则OD →=a +b +c +d .(2)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AB →=e ,则a +e =OA →+AB →=OB →, 因为e 为单位向量,所以点B 在以点A 为圆心的单位圆上(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点B 在点B 1时,O ,A ,B 1三点共线, |OB →|即|a +e |最大,最大值是3.[C 拓展探究]15.如图,在重300 N 的物体上拴两根绳子,这两根绳子在铅垂线的两侧,与铅垂线的夹角分别为30°,60°,要使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两根绳子的拉力为多少?解:如图,作▱OACB ,使∠AOC =30°,∠BOC =60°, 则∠ACO =∠BOC =60°,∠OAC =90°.设向量OA →,OB →分别表示两根绳子的拉力,则CO →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且|OC →|=300 N.所以|OA →|=|OC →|cos 30°=150 3(N), |OB →|=|OC →|cos 60°=150(N).所以与铅垂线成30°角的绳子的拉力是150 3 N ,与铅垂线成60°角的绳子的拉力是150 N.6.2.2 向量的减法运算考点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相反向量 理解相反向量的概念数学抽象 向量的减法掌握向量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几何意义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问题导学预习教材P11-P12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a 的相反向量是什么? 2.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是什么?1.相反向量(1)定义:与a 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 的相反向差,记作-a ,并且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2)结论①-(-a )=a ,a +(-a )=(-a )+a =0;②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向量,那么a =-b ,b =-a ,a +b =0. ■名师点拨相反向量与相等向量一样,从“长度”和“方向”两方面进行定义,相反向量必为平行向量.2.向量的减法(1)向量a 加上b 的相反向量,叫做a 与b 的差,即a -b =a +(-b ).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2)作法: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则向量BA →=a -b ,如图所示.(3)几何意义:a -b 可以表示为从向量b 的终点指向向量a 的终点的向量. ■名师点拨(1)减去一个向量相当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2)在用三角形法则作向量减法时,只要记住“连接向量终点,箭头指向被减向量”即可. (3)对于任意两个向量a ,b ,都有||a |-|b ||≤|a +b |≤|a |+|b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两个相等向量之差等于0.( ) (2)两个相反向量之差等于0.( ) (3)两个向量的差仍是一个向量.( )(4)向量的减法实质上是向量的加法的逆运算.( ) 答案:(1)√ (2)× (3)√ (4)√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AB →-DC →=0 B.AD →-BA →=AC → C.AB →-AD →=BD → D.AD →+CB →=0答案:C设b 是a 的相反向量,则下列说法一定错误的是( ) A .a 与b 的长度相等 B .a ∥bC .a 与b 一定不相等D .a 是b 的相反向量答案:C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向量AB →的相反向量为________. 答案:BA →,CD →向量的减法运算化简下列各式: (1)(AB →+MB →)+(-OB →-MO →); (2)AB →-AD →-DC →.【解】 (1)法一:原式=AB →+MB →+BO →+OM →=(AB →+BO →)+(OM →+MB →)=AO →+OB →=AB →. 法二:原式=AB →+MB →+BO →+OM →=AB →+(MB →+BO →)+OM →=AB →+MO →+OM →=AB →+0 =AB →.(2)法一:原式=DB →-DC →=CB →.法二:原式=AB →-(AD →+DC →)=AB →-AC →=CB →.向量减法运算的常用方法1.下列四个式子中可以化简为AB →的是( )①AC →+CD →-BD →;②AC →-CB →;③OA →+OB →;④OB →-OA →.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解析:选A.因为AC →+CD →-BD →=AD →-BD →=AD →+DB →=AB →,所以①正确,排除C ,D ;因为OB →-OA →=AB →,所以④正确,排除B.故选A.2.化简下列向量表达式: (1)OM →-ON →+MP →-NA →; (2)(AD →-BM →)+(BC →-MC →).解:(1)OM →-ON →+MP →-NA →=NM →+MP →-NA →=NP →-NA →=AP →.(2)(AD →-BM →)+(BC →-MC →)=AD →+MB →+BC →+CM →=AD →+(MB →+BC →+CM →)=AD →+0=AD →.向量的减法及其几何意义如图,已知向量a ,b ,c 不共线,求作向量a +b -c .【解】 法一:如图①,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OC →=c ,连接BC ,则CB →=b -c .过点A 作AD 綊BC ,连接OD , 则AD →=b -c ,所以OD →=OA →+AD →=a +b -c .法二:如图②,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AB →=b , 连接OB ,则OB →=a +b ,再作OC →=c ,连接CB , 则CB →=a +b -c .法三:如图③,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 作OA →=a ,AB →=b ,连接OB , 则OB →=a +b ,再作CB →=c ,连接OC , 则OC →=a +b -c .求作两个向量的差向量的两种思路(1)可以转化为向量的加法来进行,如a -b ,可以先作-b ,然后作a +(-b )即可. (2)可以直接用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即把两向量的起点重合,则差向量为连接两个向。
新教材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含答案)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第四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 - 2 -4.1指数与指数函数..................................................................................................... - 2 -4.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 2 -4.1.2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 7 -第1课时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 7 -第2课时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应用................................................ - 13 -4.2对数与对数函数................................................................................................... - 19 -4.2.1对数运算 ................................................................................................... - 19 -4.2.2对数运算法则........................................................................................ - 23 -4.2.3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 28 -第1课时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 28 -第2课时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应用................................................ - 33 -4.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 - 39 -4.4幂函数 .................................................................................................................. - 44 -4.5增长速度的比较................................................................................................... - 49 -4.6函数的应用(二) .................................................................................................... - 54 - 第五章统计与概率.............................................................................................................. - 59 -5.1统计 ...................................................................................................................... - 59 -5.1.1数据的收集................................................................................................ - 59 -第1课时总体与样本、简单随机抽样.................................................... - 59 -第2课时分层抽样.................................................................................... - 65 -5.1.2数据的数字特征........................................................................................ - 70 -5.1.3数据的直观表示........................................................................................ - 78 -5.1.4用样本估计总体........................................................................................ - 86 -5.3概率 ...................................................................................................................... - 92 -5.3.1样本空间与事件........................................................................................ - 92 -5.3.2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 96 -5.3.3古典概型 ................................................................................................. - 102 -5.3.4频率与概率.............................................................................................. - 107 -5.3.5随机事件的独立性.................................................................................. - 110 -5.4统计与概率的应用............................................................................................. - 116 - 第六章平面向量初步........................................................................................................ - 121 -6.1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 121 -6.1.1向量的概念.............................................................................................. - 121 -6.1.2向量的加法.............................................................................................. - 126 -6.1.3向量的减法.............................................................................................. - 132 -6.1.4数乘向量 ................................................................................................. - 137 -6.1.5向量的线性运算...................................................................................... - 141 -6.2向量基本定理与向量的坐标............................................................................. - 146 -6.2.1向量基本定理.......................................................................................... - 146 -6.2.2直线上向量的坐标及其运算.................................................................. - 151 -6.2.3平面向量的坐标及其运算...................................................................... - 154 -6.3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的应用................................................................................. - 161 - 第四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4.1指数与指数函数4.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素养目标·定方向课程标准学法解读1.理解n次方根、n次根式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根式运算性质化简求值.2.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含义,能正确运用其运算法则进行化简、计算.3.理解无理数指数幂,了解指数幂的拓展过程.4.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1.通过学习n次方根、n次根式概念及有理数指数幂含义,提升数学抽象素养.2.通过根式运算性质、有理数指数幂运算法则的应用,提升数学运算素养.3.通过学习无理数指数幂,了解无限逼近思想,提升数学抽象素养.4.通过实数指数幂运算法则的应用,提升数学运算素养.必备知识·探新知知识点n次方根(1)定义:给定大于1的正整数n和实数a,如果存在实数x,使得__x n=a__,则x称为a的n次方根.(2)表示:n为奇数n为偶数a∈R a>0a=0a<0 x=__n a__x=__±n a__0不存在思考:对于式子n a中a一定是非负数吗?如不是,其范围是什么?提示:不一定是非负数,其范围由n的奇偶决定;当n为奇数时,a∈R;当n为偶数时,a≥0.知识点根式(1)当na 有意义时,na 称为根式,n 称为__根指数__,a 称为被开方数. (2)性质:①(na )n=__a __;②na n=⎩⎪⎨⎪⎧__a __,n 为奇数,__|a |__,n 为偶数.思考:(n a )n 与na n 中的字母a 的取值范围是否一样?提示:取值范围不同.式子(na )n 中隐含a 是有意义的,若n 为偶数,则a ≥0,若n 为奇数,a ∈R ;式子na n 中,a ∈R .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知识点正分数 指数幂 n 为正整数,na 有意义,且a ≠0时,规定a 1n=__na __ 正分数m n,a m n =__(n a )m __=na m负分数 指数幂s 是正分数,a s 有意义且a ≠0时,规定a -s =__1as __思考:分数指数幂中的mn有什么规定?提示:mn 为既约分数,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总认为分数指数中的分数都是既约分数.知识点无理数指数幂当a >0且t 是无理数时,a t 是一个确定的__实数__. 思考:当a >0时,式子a x 中的x 的范围是什么? 提示:x ∈R . 知识点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a >0,b >0,r ,s ∈R )(1)a r a s =__a r +s __. (2)(a r )s =__a rs __. (3)(ab )r =__a r b r __.关键能力·攻重难题型探究题型n 次方根的概念及相关问题典例剖析典例1 (1)求使等式(a -3)(a 2-9)=(3-a )a +3成立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2)设-3<x <3,求x 2-2x +1-x 2+6x +9的值. [分析] (1)利用a 2=|a |进行讨论化简. (2)利用限制条件去绝对值号.[解析] (1)(a -3)(a 2-9)=(a -3)2(a +3) =|a -3|a +3,要使|a -3|a +3=(3-a )a +3成立,需⎩⎪⎨⎪⎧a -3≤0,a +3≥0,解得-3≤a ≤3,即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3,3]. (2)原式=(x -1)2-(x +3)2=|x -1|-|x +3|,∵-3<x <3,∴当-3<x <1时,原式=-(x -1)-(x +3)=-2x -2;当1≤x <3时,原式=(x -1)-(x +3)=-4.∴原式=⎩⎪⎨⎪⎧-2x -2,-3<x <1,-4,1≤x <3.规律方法:1.对于n a ,当n 为偶数时,要注意两点:(1)只有a ≥0时才有意义;(2)只要na 有意义,na 必不为负.2.当n 为偶数时,na n 先化为|a |,再根据a 的正负去绝对值符号. 对点训练1.(1)若4a -2+(a -3)0有意义,则a 的 取值范围是__[2,3)∪(3,+∞)__; (2)已知x ∈[1,2],化简(4x -1)4+6(x -2)6=__1__.[解析] (1)由⎩⎪⎨⎪⎧a -2≥0,a -3≠0,得a ≥2,且a ≠3.(2)∵x ∈[1,2],∴x -1≥0,x -2≤0,∴(4x -1)4+6(x -2)6=x -1+|x -2|=x -1-(x -2)=1.题型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典例剖析典例2 (1)用根式表示下列各式:a 15;a 34;a -23; (2)用分数指数幂表示下列各式:3a 5;3a 6;13a 2.[分析] 利用分数指数幂的定义求解. [解析] (1)a 15=5a ;a 34=4a 3;a -23=1a 23=13a 2.(2)3a 5=a 53 ;3a 6=a 63=a 2;13a 2=1a 23=a -23.规律方法: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互化的规律(1)根指数化为,分数指数的分母,被开方数(式)的指数――→化为分数指数的分子.(2)在具体计算时,通常会把根式转化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然后利用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解题.对点训练2.(1)用根式表示下列各式:x 35;x -13; (2)用分数指数幂表示下列各式: ①b 3a 2·a 2b 6(a >0,b >0); ②a -4b 23ab 2(a >0,b >0).[解析] (1)x 35=5x 3;x -13=13x. (2)①b 3a 2·a 2b6=b 3a 2·a b 3=a -12. ②a-4b 23ab 2=a -4b 2·(ab 2)13 =a-4b 2a 13 b 23 =a-113b 83=a-116b 43.题型有理(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的应用典例剖析典例3 化简:(1)(5x -23y 12)·⎝⎛⎭⎫-14x -1y 12 ·⎝⎛⎭⎫-56x 13 y -16 (其中x >0,y >0); (2)0.064-13-⎝⎛⎭⎫-780+[(-2)3] -43 +16-0.75; (3)32+3×27-33; (4)(1+2)[(-2-1)-2(2)12 ]12+(2)1-3×(2)1+3.[分析] 利用幂的运算法则计算.[解析] (1)原式=⎣⎡⎦⎤5×(-14)×(-56)·x -23 +(-1)+13·y 12 +12 -16=2524x -43 y 56 . (2)原式=0.4-1-1+(-2)-4+2-3 =52-1+116+18=2716. (3)32+3×27-33=32+3×(33)-33=32+3×3-3=32+3-3=32=9.(4)(1+2)[(-2-1)-2(2)12]12+(2)1-3×(2)1+3=(1+2)[(2+1)-2·(2)12 ]12+(2)1-3+1+3=(1+2)[(2+1)-2×12(2)12 ×12 ]+(2)2 =(1+2)·[(2+1)-1·(2)14]+2 =(2)14+2=2+218.规律方法:指数幂的一般运算步骤是: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无括号先做指数运算.负指数幂化为正指数幂的倒数.底数是负数,先确定符号,底数是小数,先要化成分数,底数是带分数,先要化成假分数,然后要尽可能用幂的形式表示,便于用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点训练 3.化简与求值(1)⎝⎛⎭⎫-338 -23 +(0.002)-12 -10(5-2)-1+(2-3)0; (2)3a 32·a -3·(a -5)-12 ·(a -12 )13. [解析] (1)原式=(-1) -23⎝⎛⎭⎫338-23 +⎝⎛⎭⎫1500-12-105-2+1=⎝⎛⎭⎫278-23 +(500) 12 -10(5+2)+1=49+105-105-20+1=-1679. (2)原式=(a 32·a -23 )13·[(a -5)-12·(a -12)13] 12=(a 0) 13·(a 52·a -23)12=(a -4) 12=a -2.易错警示典例剖析典例4 化简(1-a )[(a -1)-2·(-a ) 12 ] 12.[错解] 原式=(1-a )(a -1)-1·(-a ) 14 =-(-a ) 14.[辨析] 误解中忽略了题中有(-a ) 12 ,即-a ≥0,a ≤0,则[(a -1)-2] 12 ≠(a -1)-1. [正解] ∵(-a ) 12存在,∴-a ≥0,故a -1<0,原式=(1-a )·(1-a )-1(-a ) 14=(-a )14.4.1.2 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第1课时 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素养目标·定方向课程标准学法解读1.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2.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3.初步学会运用指数函数来解决问题.1.通过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发展数学抽象素养.2.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作指数函数的图像,发展直观想象素养.3.通过指数函数的实际应用,提升数学建模素养.必备知识·探新知知识点指数函数函数__y =a x __称为指数函数,其中a 是常数,a >0且a ≠1. 思考:(1)为什么指数函数的底数a >0,且a ≠1? (2)指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特征?提示:(1)①如果a =0,当x >0时,a x 恒等于0,没有研究的必要;当x ≤0时,a x 无意义. ②如果a <0,例如f (x )=(-4)x ,这时对于x =12,14,…,该函数无意义.③如果a =1,则y =1x 是一个常量,没有研究的价值. 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所以规定a >0,且a ≠1.(2)①a >0,且a ≠1,②a x 的系数为1;③自变量x 的系数为1. 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点0<a <1a >1图像定义域 实数集R 值域 __(0,+∞)__ 性质过定点__(0,1)__是__减__函数是__增__函数思考:(1)对于指数函数y =2x ,y =3x ,y =⎝⎛⎭⎫12x,y =⎝⎛⎭⎫13x ,…,为什么一定过点(0,1)? (2)对于指数函数y =a x (a >0且a ≠1),在下表中,?处y 的范围是什么?底数 x 的范围 y 的范围 a >1x >0 ? x <0 ? 0<a <1x >0 ? x <0?提示:(1)当x =0时,a 0=1恒成立,即指数函数的图像一定过点(0,1). (2)底数 x 的范围 y 的范围 a >1x >0 y >1 x <0 0<y <1 0<a <1x >0 0<y <1 x <0y >1关键能力·攻重难题型探究题型指数函数的概念典例剖析典例1 (1)函数y =(a 2-3a +3)·a x 是指数函数,则a 的值为__2__. (2)指数函数y =f (x )的图像经过点(π,e),则f (-π)=__1e __.[分析] (1)根据指数函数解析式的特征列方程求解. (2)设出指数函数的解析式,代入点的坐标求f (-π). [解析] (1)由题意得a 2-3a +3=1, 即(a -2)(a -1)=0, 解得a =2或a =1(舍).(2)设指数函数为y =a x (a >0且a ≠1), 则e =a π,所以f (-π)=a -π=(a π)-1=e -1=1e .规律方法:1.判断一个函数是指数函数的方法(1)把握指数函数解析式的特征:①底数a >0,且a ≠1; ②a x 的系数为1;③自变量x 的系数为1.(2)有些函数需要对解析式变形后判断,如y =13x =⎝⎛⎭⎫13x 是指数函数.2.求指数函数解析式的步骤(1)设指数函数的解析式f (x )=a x (a >0且a ≠1). (2)利用已知条件求底数A . (3)写出指数函数的解析式. 对点训练1.(1)函数f (x )=(2a -3)a x 是指数函数,则f (1)=( D ) A .8 B .32C .4D .2(2)指数函数y =f (x )的图像经过点⎝⎛⎭⎫-2,14,那么f (4)·f (2)=__64__. [解析] (1)因为f (x )=(2a -3)a x 为指数函数,所以2a -3=1,解得a =2,所以f (1)=21=2.(2)设指数函数的解析式为y =a x (a >0且a ≠1), 因为函数的图像经过点⎝⎛⎭⎫-2,14,所以 14=a -2,所以a =2, 所以指数函数的解析式为y =2x , 所以f (4)·f (2)=24×22=26=64. 题型指数函数的图像问题典例剖析典例2 (1)函数y =a x ,y =x +a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像可能是( D )(2)要得到函数y =23-x 的图像,只需将函数y =⎝⎛⎭⎫12x 的图像( A ) A .向右平移3个单位 B .向左平移3个单位 C .向右平移8个单位D .向左平移8个单位[分析] (1)要注意对a 进行讨论,分0<a <1和a >1两种情况讨论判断. (2)先对解析式变形,再进行判断. [解析] (1)函数y =x +a 单调递增. 由题意知a >0且a ≠1.当0<a <1时,y =a x 单调递减,直线y =x +a 在y 轴上的截距大于0且小于1; 当a >1时,y =a x 单调递增,直线y =x +a 在y 轴上的截距大于1.故选D . (2)因为y =23-x =⎝⎛⎭⎫12 x -3,所以y =⎝⎛⎭⎫12x的图像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y =⎝⎛⎭⎫12x -3 , 即y =23-x 的图像.规律方法:1.函数图像问题的处理技巧(1)抓住图像上的特殊点,如指数函数的图像过定点.(2)利用图像变换,如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左右平移、上下平移).(3)利用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奇偶性确定函数的对称情况,单调性决定函数图像的走势.2.指数型函数图像过定点问题的处理策略求指数型函数图像所过的定点时,只需令指数为0,求出对应的x 与y 的值,即为函数图像所过的定点.对点训练2.(1)图中曲线C 1,C 2,C 3,C 4分别是指数函数y =a x ,y =b x ,y =c x ,y =d x 的图像,则a ,b ,c ,d 与1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D )A .a <b <1<c <dB .a <b <1<d <cC .b <a <1<c <dD .b <a <1<d <c(2)若函数y =a x +m -1(a >0)的图像经过第一、三和第四象限,则( B ) A .a >1B .a >1,且m <0C .0<a <1,且m >0D .0<a <1[解析] (1)过点(1,0)作直线x =1,在第一象限内分别与各曲线相交,可知1<d <c ,b <a <1,故b <a <1<d <C .(2)y =a x (a >0)的图像在第一、二象限内,欲使y =a x +m -1的图像经过第一、三、四象限,必须将y =a x 向下移动.当0<a <1时,图像向下移动,只能经过第一、二、四象限或第二、三、四象限,故只有当a >1时,图像向下移动才可能经过第一、三、四象限.当a >1时,图像向下移动不超过一个单位时,图像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向下移动一个单位时,图像恰好经过原点和第一、三象限,欲使图像经过第一、三、四象限,则必须向下平移超过一个单位,故m -1<-1,所以m <0,故选B .题型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问题典例剖析典例3 (1)当x >0时,函数f (x )=(a 2-1)x 的值域为(1,+∞),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D )A .(-2,-1)∪(1,2)B .(-1,1)C .(-∞,-1)∪(1,+∞)D .(-∞,-2)∪(2,+∞)(2)函数y =52x -1的定义域为__⎩⎨⎧⎭⎬⎫x⎪⎪x ≥12__. [分析] (1)根据指数函数的图像,函数值恒大于1,底数应该大于1可得. (2)根据根式的性质,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求解.[解析] (1)当x >0时,函数f (x )=(a 2-1)x 的值总大于1,则底数a 2-1>1,a 2>2,所以|a |>2,所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2)∪(2,+∞).(2)要使函数y =52x -1有意义,则2x -1≥0,所以x ≥12.所以函数y = 52x -1的定义域为⎩⎨⎧⎭⎬⎫x ⎪⎪x ≥12.规律方法:函数y =a f (x )定义域、值域的求法(1)定义域:形如y =a f (x )形式的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得f (x )有意义的x 的取值集合. (2)值域:①换元,令t =f (x ); ②求t =f (x )的定义域x ∈D ; ③求t =f (x )的值域t ∈M ;④利用y =a t 的单调性求y =a t ,t ∈M 的值域.提醒:(1)通过建立不等关系求定义域时,要注意解集为各不等关系解集的交集. (2)当指数型函数的底数含字母时,在求定义域、值域时要注意分类讨论. 对点训练3.(1)已知集合A ={x |y =21x -4},B ={0,2,4},A ∩B =____________;(2)求函数y =312x -4的定义域和值域.[解析] (1)要使y =21x -4有意义需x -4≠0,则x ≠4,即A ={x |x ≠4,x ∈R },所以A ∩B ={0,2}.(2)要使函数y =312x -4有意义,只需2x -4>0,解得x >2;令t =12x -4,则t >0,由于函数y =3t在t ∈(0,+∞)上是增函数,故3t>1.故函数y =312x -4的定义域为{x |x >2},值域为{y |y >1}.误区警示:此题易忽略2x -4≠0,而误认为2x -4≥0从而造成错误.易错警示典例剖析典例4 若函数f (x )=a x -1(a >0,a ≠1)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0,2],求实数a 的值.[错解] ∵函数f (x )=a x -1(a >0,a ≠1)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0,2],∴⎩⎪⎨⎪⎧a 0-1=2a 2-1=0,∴a =3.故实数a 的值为3.[辨析] 误解中没有对a 进行分类讨论.[正解] 当a >1时,函数f (x )=a x -1在[0,2]上是增函数,由题意可知,⎩⎪⎨⎪⎧ a 0-1=0a 2-1=2,解得a = 3.当0<a <1时,函数f (x )=a x -1在[0,2]上是减函数,由题意可知,⎩⎪⎨⎪⎧a 0-1=2a 2-1=0,此时a 无解.综上所述,a =3.第2课时 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应用素养目标·定方向课程标准学法解读1.进一步熟练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2.会求指数型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值,以及能判断与证明单调性.3.能够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比较数的大小、解不等式.1.通过例题进一步深入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应用,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 2.借助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指数型函数的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及数学抽象素养.必备知识·探新知知识点底数与指数函数图像的关系(1)由指数函数y =a x (a >0且a ≠1)的图像与直线x =1相交于点(1,a )可知,在y 轴右侧,图像从__下__到__上__相应的底数由小变大.(2)由指数函数y =a x (a >0且a ≠1)的图像与直线x =-1相交于点⎝⎛⎭⎫-1,1a 可知,在y 轴左侧,图像从下到上相应的底数__由大变小__.如图所示,指数函数底数的大小关系为0<a 4<a 3<1<a 2<a 1. 知识点 解指数型不等式(1)形如a f (x )>a g (x )的不等式,可借助y =a x (a >0且a ≠1)的__单调性__求解;(2)形如a f(x)>b的不等式,可将b化为以a为底数的指数幂的形式,再借助y=a x(a>0且a≠1)的__单调性__求解;(3)形如a x>b x的不等式,可借助两函数y=a x(a>0且a≠1),y=b x(b>0且b≠1)的图像求解.知识点与指数函数复合的函数单调性一般地,形如y=a f(x)(a>0且a≠1)函数的性质有:(1)函数y=a f(x)与函数y=f(x)有__相同__的定义域.(2)当a>1时,函数y=a f(x)与y=f(x)具有__相同__的单调性;当0<a<1时,函数y=a f(x)与y=f(x)具有__相反__的单调性.思考:(1)指数函数y=a x(a>0且a≠1)的单调性取决于哪个量?(2)如何判断形如y=f(a x)(a>0且a≠1)的函数的单调性?提示:(1)指数函数y=a x(a>0且a≠1)的单调性与其底数a有关,当a>1时,y=a x(a>0且a≠1)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当0<a<1时,y=a x(a>0且a≠1)在定义域上是减函数.(2)①定义法,即“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其中,在定号过程中需要用到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②利用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同增异减”的规律.关键能力·攻重难题型探究题型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典例剖析典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1.72.5,1.73;(2)0.8-0.1,0.8-0.2;(3)1.70.3,0.93.1;(4)55,33,2.[分析]底数相同的幂值a b与a c比较大小,一般用y=a x的单调性;指数相同的幂值a c 与b c比较大小,可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a x与y=b x的图像考察x=c时,函数值的大小;底数与指数均不同的一般考虑先化同底.不方便化时,常借助中间量0、1等过渡.[解析](1)考查指数函数y=1.7x,由于底数1.7>1,所以指数函数y=1.7x在(-∞,+∞)上是增函数.∵2.5<3,∴1.72.5<1.73.(2)考查函数y =0.8x ,由于0<0.8<1,所以指数函数y =0.8x 在(-∞,+∞)上为减函数. ∵-0.1>-0.2,∴0.8-0.1<0.8-0.2.(3)由指数函数的性质得 1.70.3>1.70=1, 0.93.1<0.90=1, ∴1.70.3>0.93.1.(4)底数不同、根指数也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其大小,要化为同底数的或化为同指数的再作比较.∵2=212=(23) 16 =816,33=313 =(32) 16 =916 而8<9.∴816 <916,即2<33, 又2=212=(25) 110 =32110,55=515=(52) 110,而25<32,∴55<2.总之,55<2<33.规律方法: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方法:1.把这两个数看作指数函数的两个函数值,再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2.若两个数不是同一个函数的两个函数值,则寻求一个中间量,中间量常选1,两个数都与这个中间量进行比较.对点训练1.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1)0.3x 与0.3x +1; (2)⎝⎛⎭⎫12-2与212 .[解析] (1)∵y =0.3x 为减函数, 又x <x +1,∴0.3x >0.3x +1.(2)化同底为:(12)-2=22,与212 ,∵函数y =2x 为增函数,2>12.∴22>212,即(12)-2>212 .题型形如y =a f (x )类型函数的单调性与值域典例剖析典例2 求函数y =⎝⎛⎭⎫12-x 2+x +2的单调递增区间、值域. [分析] 利用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原则“同增异减”求解 [解析] 令t =-x 2+x +2, 则y =⎝⎛⎭⎫12t ,因为t =-⎝⎛⎭⎫x -122+94,可得t 的减区间为⎣⎡⎭⎫12,+∞,因为函数y =⎝⎛⎭⎫12t 在R 上是减函数, 所以函数y =⎝⎛⎭⎫12-x 2+x +2的单调递增区间⎣⎡⎭⎫12,+∞; 又t ≤94,所以⎝⎛⎭⎫12t ≥⎝⎛⎭⎫1294, 所以函数y =⎝⎛⎭⎫12-x 2+x +2值域为⎣⎡⎭⎫⎝⎛⎭⎫1294,+∞. 规律方法: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值域 (1)分层:一般分为外层y =a t ,内层t =f (x ).(2)单调性复合:复合法则“同增异减”,即内外层的单调性相同则为增函数,单调性相反则为减函数.(3)值域复合:先求内层t 的值域,再利用单调性求y =a t 的值域. 对点训练2.函数f (x )=⎝⎛⎭⎫23x 2-2x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__[1,+∞)__,值域是__⎝⎛⎦⎤-∞,32__. [解析] 令t =x 2-2x =(x -1)2-1,则f (x )=⎝⎛⎭⎫23t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可得函数t 的增区间为[1,+∞),所以函数f (x )=⎝⎛⎭⎫23x 2-2x 的减区间是[1,+∞);因为t ≥-1,所以f (x )≤32,所以函数f (x )=⎝⎛⎭⎫23x 2-2x 的值域为⎝⎛⎦⎤-∞,32. 题型指数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典例剖析典例3 (1)已知函数f (x )=⎩⎪⎨⎪⎧a x,x ≥1,⎝⎛⎭⎫4-a 2x +2,x <1,对任意x 1≠x 2 ,都有f (x 1)-f (x 2)x 1-x 2>0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B )A .(4,8)B .[4,8)C .(1,+∞)D .(1, 8)(2)已知函数f (x )=a ·2x -11+2x 是R 上的奇函数.①判断并证明f (x )的单调性;②若对任意实数,不等式f [f (x )]+f (3-m )>0恒成立,求m 的取值范围. [解析] (1)因为分段函数为增函数,所以满足⎩⎪⎨⎪⎧a >1,4-a 2>0,a ≥6-a 2,解得4≤a <8.(2)①因为f (x )为R 上的奇函数, 所以f (0)=0,即a -12=0,由此得a =1,所以f (x )=2x -12x +1=1-22x +1,所以f (x )为R 上的增函数.证明:设x 1<x 2,则f (x 1)-f (x 2)=1-22x 1+1-⎝⎛⎭⎫1-22x 2+1=22x 2+1-22x 1+1, 因为x 1<x 2,所以22x 2+1-22x 1+1<0,所以f (x 1)<f (x 2),所以f (x )为R 上的增函数. ②因为f (x )为R 上的奇函数.所以原不等式可化为f [f (x )]>-f (3-m ), 即f [f (x )]>f (m -3),又因为f (x )为R 上的增函数,所以f (x )>m -3, 由此可得不等式m <f (x )+3=4-22x +1对任意实数x 恒成立,由2x >0⇒2x +1>1⇒0<22x +1<2⇒-2<-22x +1<0⇒2<4-22x +1<4,所以m ≤2.规律方法:1.关于分段函数y =⎩⎪⎨⎪⎧f (x ),x ≤x 0,g (x ),x >x 0的单调性(1)增函数:f (x ),g (x )均为增函数,且f (x 0)≤g (x 0). (2)减函数:f (x ),g (x )均为减函数,且f (x 0)≥g (x 0). 2.含参数恒成立问题的一种处理方法将参数分离到左侧,根据不等号恒成立的方向,求出右侧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即可得到参数的范围.特别提醒:已知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范围时,容易忽视判断分界点处取值的大小. 对点训练3.(1)若将本例(1)中的函数改为f (x )=⎩⎪⎨⎪⎧(2-a )x +1,x <1,a x ,x ≥1,其他条件不变,试求a 的范围;(2)已知f (x )是定义在[-2,2]上的奇函数,当x ∈(0,2]时,f (x )=2x -1,函数g (x )=x 2-2x +m .如果对于任意的x 1∈[-2,2],总存在 x 2∈[-2,2],使得f (x 1)≤g (x 2),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m ≥-5__.[解析] (1)因为函数f (x )满足对任意x 1≠x 2,都有f (x 1)-f (x 2)x 1-x 2>0成立,所以函数f (x )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 则满足⎩⎪⎨⎪⎧2-a >0,a >1,2-a +1≤a , 即⎩⎪⎨⎪⎧a <2a >1,a ≥32.得32≤a <2. (2)因为f (x )是定义在[-2,2]上的奇函数, 所以f (0)=0,当x ∈(0,2]时,f (x )=2x -1∈(0,3], 则当x ∈[-2,2]时,f (x )∈[-3,3], 若对于∀x 1∈[-2,2],∃x 2∈[-2,2], 使得g (x 2)≥f (x 1), 则等价为g (x )max ≥3,因为g (x )=x 2-2x +m =(x -1)2+m -1, x ∈[-2,2],所以g (x )max =g (-2)=8+m , 则满足8+m ≥3解得m ≥-5.易错警示典例剖析典例4 求函数y =⎝⎛⎭⎫14x +⎝⎛⎭⎫12x+1的值域.[错解] 令t =⎝⎛⎭⎫12x,则y =t 2+t +1=⎝⎛⎭⎫t +122+34,所以t =-12时,y min =34, 所以函数的值域为⎣⎡⎭⎫34,+∞.[辨析] 在换元时,令t =⎝⎛⎭⎫12x,所以⎝⎛⎭⎫12x >0,在误解中忽略了这一点. [正解] 令t =⎝⎛⎭⎫12x ,则y =t 2+t +1=⎝⎛⎭⎫t +122+34. 因为t >0,y =⎝⎛⎭⎫t +122+34在(0,+∞)上是增函数, 所以y >1,即函数的值域为(1,+∞).4.2 对数与对数函数4.2.1 对数运算素养目标·定方向课程标准学法解读1.理解对数的概念.2.知道自然对数和常用对数.3.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1.会用对数的定义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2.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会求简单的对数值,发展数学抽象及数学运算素养.必备知识·探新知知识点对数的概念(1)定义:在代数式a b =N (a >0且a ≠1),N ∈(0,+∞)中,幂指数b 称为以a 为底N 的对数.(2)记法:b =__log a N __,a 称为对数的__底数__,N 称为对数的__真数__. (3)范围:N >0,即__负数和零没有对数__. 思考:(1)为什么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2)对数式log a N 是不是log a 与N 的乘积?提示:(1)因为b =log a N 的充要条件是a b =N ,当a >0且a ≠1时,由指数函数的值域可知N >0,故负数和零没有对数.(2)不是,log a N 是一个整体,是求幂指数的一种运算,其运算结果是一个实数. 知识点对数恒等式(1)a log a N =N . (2)log a a b =B . 知识点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1)常用对数:log 10N ,简写为lg N .(2)自然对数:log e N ,简写为ln N ,e =2.718 28….关键能力·攻重难题型探究题型对数的概念典例剖析典例1 若a 2 020=b (a >0,且a ≠1),则( A ) A .log a b =2 020 B .log b a =2 020 C .log 2 020a =bD .log 2 020b =a(2)对数式log (a -2)(5-a )中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C ) A .(-∞,5) B .(2,5) C .(2,3)∪(3,5)D .(2,+∞)(3)下列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不正确的一组是( B ) A .e 0=1与ln 1=0 B .log 39=2与912=3 C .8-13=12与log 812=-13D .log 77=1与71=7[分析] (1)根据对数的定义转化.(2)对数式中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真数大于0. (3)根据对数式的定义判断.[解析] (1)若a 2020=b (a >0,且a ≠1)则log a b =2 020.(2)由题意得⎩⎪⎨⎪⎧a -2>0,a -2≠1,5-a >0,解得2<a <3或3<a <5.(3)由指、对数式的互化可知,A 、C 、D 正确;对于B 选项log 39=2可化为32=9,所以B 选项错误.规律方法: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的思路 (1)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将指数式的幂作为真数,指数作为对数,底数不变,写出对数式. (2)对数式化为指数式:将对数式的真数作为幂,对数作为指数,底数不变,写出指数式. 对点训练1.(1)如果a 5=b (a >0且a ≠1,b >0),则( A ) A .log a b =5 B .log a 5=b C .log 5a =bD .log 5b =a(2)若对数式log (t -2)3有意义,则实数t 的取值范围是( B ) A .[2,+∞) B .(2,3)∪(3,+∞) C .(-∞,2)D .(2,+∞)[解析] (1)如果a 5=b (a >0,且a ≠1,b >0)则化为对数式为log a b =5.(2)由题意得⎩⎪⎨⎪⎧t -2>0t -2≠1,解得t >2且t ≠3.所以t 的取值范围是(2,3)∪(3,+∞) 题型利用指数式与对数式关系求值角度1 利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求值 典例剖析典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 381; (2)log 4116;(3)log 128;(4)lg 0.1.[解析] (1)因为34=81,所以log 381=4. (2)因为4-2=116,所以log 4116=-2.(3)因为⎝⎛⎭⎫12-3=8,所以log 128=-3.(4)因为10-1=0.1,所以lg 0.1=-1. 角度2 两个特殊对数值的应用 典例3 已知log 2[log 3(log 4x )]= log 3[log 4(log 2y )]=0,求x +y 的值. [解析] 因为log 2[log 3(log 4x )]=0, 所以log 3(log 4x )=1,所以log 4x =3,所以x =43=64,同理求得y =16,所以x +y =80. 规律方法:对数性质在求值中的应用1.对数运算时的常用性质:log a a =1,log a 1=0.2.使用对数的性质时,有时需要将底数或真数进行变形后才能运用;对于有多重对数符号的,可以先把内层视为整体,逐层使用对数的性质.对点训练2.(1)log 5[log 3(log 2x )]=0,则x -12等于( C ) A .36 B .39C .24D .23(2)log 3127=__-3__;log 5 625=__4__.[解析] (1)因为log 5[log 3(log 2x )]=0, 所以log 3(log 2x )=1,所以log 2x =3,所以x =23=8,所以x -12=8-12=18=24. (2)因为3-3=127,所以log 3127=-3;因为54=625, 所以log 5 625=4. 题型对数恒等式的应用典例剖析 典例4 计算: (1)71-log 75; (2)412(log 29-log 25);(3)a log a b ·log b c (a 、b 均为不等于1的正数,c >0).[解析] (1)原式=77log 75=75.(2)原式=2(log 29-log 25)=2log 292log 25=95.(3)原式=(a log a b )log b c =b log b c =C .规律方法:对于指数中含有对数值的式子进行化简,应充分考虑对数恒等式的应用.这就要求首先要牢记对数恒等式,对于对数恒等式a log a N =N 要注意格式:(1)它们是同底的;(2)指数中含有对数形式:(3)其值为对数的真数.对点训练3.求31+log 36-24+log 23+103lg 3+(19)log 34的值.[解析] 原式=3·3log 36-24·2log 23+(10lg3)3+(3log 34)-2 =3×6-16×3+33+4-2 =18-48+27+116=-4716.易错警示典例剖析典例5 求满足等式log (x +3)(x 2+3x )=1中x 的值. [错解] ∵log (x +3)(x 2+3x )=1,∴x 2+3x =x +3, 即x 2+2x -3=0,解得x =-3或x =1.故满足等式log (x +3)(x 2+3x )=1中x 的值为-3和1. [辨析] 误解中忽略了对数的真数与底数都必须为正数,且底数不能等于1.[正解] 由对数性质,得⎩⎪⎨⎪⎧x 2+3x >0x +3>0x +3≠1x 2+3x =x +3,解得x =1.故满足等式log (x +3)(x 2+3x )=1的x 的值为1.4.2.2 对数运算法则素养目标·定方向2.知道对数的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为自然对数和常用对数,并能进行简单的化简、计算.值,进一步提升数学抽象与数学运算素养.必备知识·探新知知识点 积、商、幂的对数若a >0,且a ≠1,M >0,N >0,则有 (1)积的对数:__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__. (2)商的对数:__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__.(3)幂的对数:__log a M n =n log a M __.思考:在积的对数运算性质中,三项的乘积式log a (MNQ )是否适用?你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提示:适用,log a (MNQ )=log a M +log a N +log a Q ,积的对数运算性质可以推广到n 项的乘积.知识点 换底公式若a >0,且a ≠1,c >0,且c ≠1,b >0,则有__log a b =log c blog c a __.思考:(1)对数的换底公式用常用对数、自然对数表示是什么形式? (2)你能用换底公式推导出结论log Nn M m =mn log N M 吗?提示:(1)log a b =lg b lg a ,log a b =ln bln a.(2)log Nn M m=lg M m lg N n =m lg M n lg N =m n ·lg M lg N =mn log NM .关键能力·攻重难题型探究题型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求值典例剖析 典例1 计算:(1)log a 2+log a 12(a >0且a ≠1);(2)log 318-log 32;(3)2log 510+log 50.25; (4)2log 525+3log 264; (5)log 2(log 216); (6)62log 63-20log 71+log 4116. [解析] (1)log a 2+log a 12=log a (2×12)=log a 1=0.(2)log 318-log 32=log 3(18÷2)=log 39=2. (3)2log 510+log 50.25=log 5100+log 50.25 =log 5(100×0.25)=log 525=2.(4)2log 525+3log 264=2log 552+3log 226=4+18=22. (5)log 2(log 216)=log 24=2.(6)原式=6log 69-20×0+log 44-2=9-2=7. 规律方法:对于同底的对数的化简,常用的方法: (1)“收”,将同底的两对数的和(差)收成积(商)的对数. (2)“拆”,将积(商)的对数拆成对数的和(差). 对点训练1.计算log 535+2log 22-log 5150-log 514的值. [解析] log 535+2log 22-log 5150-log 514=log 535+2×12+log 550-log 514=log 535×5014+1=3+1=4.题型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化简典例剖析典例2 用lg x ,lg y ,lg z 表示下列各式: (1)lg (xyz );(2)lg xy 2z ;(3)lg xy 3z ;(4)lg xy 2z .[解析] (1)lg (xyz )=lg x +lg y +lg z . (2)lg xy 2z =lg (xy 2)-lg z =lg x +2lg y -lg z .(3)lg xy 3z =lg (xy 3)-lg z =lg x +3lg y -12lg z .(4)lg x y 2z =lg x -lg (y 2z )=12lg x -2lg y -lg z .规律方法:关于对数式的化简首先观察式子的结构、层次特征,确定化简的顺序,其次利用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依次展开.对点训练2.lg 2=a ,lg 3=b ,试用a 、b 表示lg 108,lg 1825.[解析] lg 108=lg(27×4)=lg(33×22)=lg 33+lg 22=3lg 3+2lg 2=2a +3B .lg 1825=lg 18-lg 25=lg (2×32)-lg 10222=lg 2+lg 32-lg 102+lg 22=lg 2+2lg 3-2+2lg 2=3a +2b -2.题型换底公式及其应用典例剖析典例3 (1)已知log 189=a,18b =5,用a 、b 表示log 3645的值; (2)设3x =4y =6z >1,求证:1z -1x =12y.[分析] 在(1)中把所求的换成与已知同底的对数,在(2)中可用整体代换法求出x ,y ,z ,并结合换底公式与对数的运算性质证明.[解析] (1)由18b =5,得log 185=b , ∴log 3645=log 1845log 1836=log 185+log 1891+log 182=b +a 1+1-log 189=a +b 2-a.(2)设3x =4y =6z =t ,∵3x =4y =6z >1, ∴t >1,∴x =lg t lg 3,y =lg t lg 4,z =lg tlg 6,∴1z -1x =lg 6lg t -lg 3lg t =lg 2lg t =lg 42lg t =12y . ∴1z -1x =12y. 规律方法:换底公式的应用(1)一般利用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进行化简求值. (2)注意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在求值中的应用.(3)注意一些常见结论的应用,如对数的倒数公式1log a b =log b A .对点训练3.(1)若3a =7b =21,求1a +1b的值;(2)设4a =5b =m ,且1a +2b =1,求m 的值.[解析] (1)∵3a =7b =21, ∴a =log 321,b =log 721, ∴1a +1b =1log 321+1log 721 =1lg 21lg 3+1lg 21lg 7=lg 3+lg 7lg 21=lg 2112lg 21=2.(2)∵4a =5b =m ,∴a =log 4m ,b =log 5m , 又1a +2b =1,∴1log 4m +2log 5m =1, 即log m 4+2log m 5=1, ∴log m 100=1,∴m =100.易错警示典例剖析典例4 已知lg x +lg y =2lg (x -2y ),求log 2xy的值.[错解] ∵lg x +lg y =2lg (x -2y ),∴xy =(x -2y )2,即x 2-5xy +4y 2=0. ∴(x -y )(x -4y )=0,解得x =y 或x =4y . ∵xy =1或4, ∴log2xy=log 21=0或log 2xy=log 24=4. [辨析] 误解中忽视了对数的真数大于0这一条件.[正解] ∵lg x +lg y =2lg (x -2y ),∴xy =(x -2y )2,即x 2-5xy +4y 2=0. ∴(x -y )(x -4y )=0,解得x =y 或x =4y . ∵x >0,y >0,x -2y >0,∴x =y 应舍去. ∴xy=4,∴log 2xy=log 24=4.4.2.3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第1课时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素养目标·定方向课程标准学法解读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2.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直观想象素养及数学运算素养.必备知识·探新知知识点对数函数函数y=__log a x__称为对数函数,其中a是常数,a>0且a≠1.思考:(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为什么?(2)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何特征?提示:(1)定义域为x>0,因为负数和零没有对数.(2)①a>0,且a≠1;②log a x的系数为1;③自变量x的系数为1.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知识点0<a<1a>1 图像定义域__(0,+∞)__值域__R__性质过__定点(1,0)____是减函数____是增函数__思考:(1)对于对数函数y=log2x,y=log3x,y=log12x,y=log13x,…,为什么一定过点(1,0)?(2)对于对数函数y=log a x(a>0且a≠1),在表中,?处y的范围是什么?底数x的范围y的范围a>1x>1?0<x<1?0<a<1x>1?0<x<1?提示:(1)当x=1时,log a1=0恒成立,即对数函数的图像一定过点(1,0).(2)底数x的范围y的范围a>1x>1y>0 0<x<1y<00<a<1x>1y<0 0<x<1y>0关键能力·攻重难题型探究题型对数函数的概念典例剖析典例1指出下列函数哪些是对数函数?(1)y=2log3x;(2)y=log5x;(3)y=log x2;(4)y=log2x+1.[解析](1)log3x的系数是2,不是1,不是对数函数.(2)是对数函数.(3)自变量在底数位置,不是对数函数.(4)对数式log2x后又加1,不是对数函数.规律方法:判断一个函数是对数函数必须是形如y=log a x(a>0且a≠1)的形式,即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系数为1.(2)底数为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数.(3)对数的真数仅有自变量x.对点训练1.(1)下列函数是对数函数的是(D)A.y=log a(2x) B.y=lg 10x。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教学课件ppt
开
关
答 旋转轴叫做圆台的轴,垂直于轴的边
旋转而成的圆面叫做圆台的底面,斜边旋
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台的侧面,斜边在旋
转中的任何位置叫做圆台侧面的母线.
圆台用表示它的轴的字母表示,如上图的圆台表示为圆台 O′O.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填一填 研一研 练一练
问题 3 圆柱、圆锥、圆台都是旋转体,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
答案 图1是由圆柱中挖去圆台形成的, 图2是由球、棱柱、棱台组合而成的.
答案
返回
达标检测
1.下图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D )
1 23 4
答案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圆锥的母线长等于底面圆直径 B.圆柱的母线与轴垂直 C.圆台的母线与轴平行 D.球的直径必过球心
解析 圆锥的母线长与底面直径无联系; 圆柱的母线与轴平行; 圆台的母线与轴不平行.
答案
球的结构特征
球
图形及表示
定义:以 半圆的直径 所在直线为旋转轴, 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叫做球体, 简称球
相关概念: 球心:半圆的 圆心 半径:半圆的 半径 直径:半圆的 直径
图中的球表示为: 球O
答案
知识点五 简单组合体
思考 下图中的两个空间几何体是柱、锥、台、球体中的一种吗? 它们是如何构成的?
课
时
上看是由八个圆柱组合成的一个组合体,我们周围的很多建筑物
栏 目
和它一样,也都是由一些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组合体.本节我
开 关
们就来学习旋转体与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填一填 研一研 练一练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探究点一 圆柱的结构特征
问题 1 如图所示的空间几何体叫做圆柱,那么圆
高中数学必修2课程教案5篇
高中数学必修2课程教案5篇高中数学必修2课程教案5篇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案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中数学必修2课程教案,方便大家学习高中数学必修2课程教案1一、知识点归纳(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1)多面体——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旋转体——把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形成的封闭几何体。
其中,这条定直线称为旋转体的轴。
(2)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1.1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1.2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柱.2.1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2.2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锥。
3.1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我们把截面与底面之间的部分称为棱台.3.2圆台——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4.1球——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叫做球体,简称球.(二)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1.投影:区分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平行投影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
2.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是观察者从三个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3.直观图:直观图通常是在平行投影下画出的空间图形。
4.斜二测法:在坐标系中画直观图时,已知图形中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保持平行性不变,平行于x轴(或在x轴上)的线段保持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或在y轴上)的线段长度减半。
(三)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①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②圆柱的表面积③圆锥的表面积④圆台的表面积⑤球的表面积⑥扇形的面积公式 (其中表示弧长,表示半径)2、空间几何体的体积①柱体的体积②锥体的体积③台体的体积④球体的体积二、练习与巩固(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及其三视图1.下列对棱柱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两个面互相平行B.所有的棱都相等C.所有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D.两底面平行,且各侧棱也平行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它的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360。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可下载打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空间几何1.1 平面几何基本概念1.2 平面几何图形的度量关系1.3 空间几何基本概念1.4 空间几何图形的度量关系二、教学目标1. 掌握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识别并运用相关的几何图形。
2. 理解并掌握平面几何与空间几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学会运用几何图形的度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间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度量关系的运用。
教学重点:平面几何与空间几何的联系与区别,几何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几何模型、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空间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提问:如何计算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2. 例题讲解讲解例1:求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讲解例2:求一个正四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1: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2:求一个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所学的空间几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空间几何基本概念及图形2. 平面几何与空间几何的联系与区别3. 几何图形的度量关系及计算公式4. 例题解答步骤5. 练习题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计算一个正四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计算一个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计算一个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2. 答案长方体表面积:2ab + 2bc + 2ac,体积:abc正四面体表面积:√3a²,体积:(a³/12)√2圆柱表面积:2πrh + 2πr²,体积:πr²h圆锥表面积:πrl + πr²,体积:(1/3)πr²h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全套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四、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
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
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2020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三、教学用具(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2)实物模型、投影仪四、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四、巩固深化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五、归纳整理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六、布置作业课本P8 练习题1.1 B组第1题课外练习课本P8 习题1.1 B组第2题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四、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二)实践动手作图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三)巩固练习课本P12 练习1、2 P18习题1.2 A组1(四)归纳整理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五)课外练习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1.2.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四、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练习反馈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三、归纳整理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四、作业1.书画作业,课本P17 练习第5题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通过剖析实物几何体感受几何体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教学用具:实物几何体,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1、创设情境(1)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几何体可以求出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教师归类.(2)教师设疑: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圈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引入本节内容.2、探究新知(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正棱柱、正三棱锥和正三棱台的侧面展开图(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图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求? (3)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 3、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的结构,并归纳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22rl l r r r S +++=(圆台表面积πr 1为上底半径 r 为下底半径 l 为母线长(2)组织学生思考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与圆柱及圆锥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变化关系.(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把一个三棱柱分割成三个等体积的棱锥?由此加深学生对等底、等高的锥体与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如图:(4)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比较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之间存在的关系.(s ’,s 分别我上下底面面积,h 为台柱高) 4、例题分析讲解(课本)例1、 例2、 例3 5、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练习1、已知圆锥的表面积为 a ㎡,且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则这个圆锥的底面直径为 . (答案:m a ππ332) 2、棱台的两个底面面积分别是245c ㎡和80c㎡,截得这个棱台的棱锥的高为35cm,求这个棱台的体积. (答案:2325cm 3)6、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柱体、锥体与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结构和求解方法及公式.用联系的关点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方便于我们对空间几何体的了解和掌握. 7、评价设计习题1.3 A 组1.3§1.3.2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2《圆柱、圆锥、圆台、球》教学设计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1.3 圆柱、圆锥、圆台、球(张伟)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通过这节课学习,了解圆柱、圆锥、球的定义,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体会立体几何的特点.(二)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圆柱、圆锥、球的定义和性质.2.会识别圆柱、圆锥的展开图.3.会处理和圆柱、圆锥、球的截面有关的简单问题.(三)学习重点1.圆柱、圆锥、球的概念.2.圆柱、圆锥、球的性质.(四)学习难点1.利用圆柱、圆锥的展开图处理最短路径问题.2.球的截面.3.棱柱、棱锥的外接球和内切球问题.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读一读:阅读教材第4页至第6页,填空:圆柱的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旋转轴的边旋转而成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平行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又称为圆柱面,无论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圆锥的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而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旋转轴叫做圆锥的轴;垂直于旋转轴的边旋转而成的圆面称为圆锥的底面;不垂直于旋转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圆锥的侧面又称为圆锥面,无论转到什么位置,这条边都叫做圆锥侧面的母线.圆台的定义:以直角梯形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台.还可以看成是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截这个圆锥,截面与底面之间的部分.旋转轴叫做圆台的轴;垂直于旋转轴的边旋转而成的圆面称为圆台的底面;不垂直于旋转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台的侧面,无论转到什么位置,这条边都叫做圆台侧面的母线.球的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将半圆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曲面称为球面,球面所围成的旋转体称为球体,简称球.半圆的圆心称为球心,连接球面上任意一点与球心的线段称为球的半径,连接球面上两点并且过球心的线段称为球的直径.大家观察课本第2页的图,结合定义,找出其中的圆柱、圆锥、圆台、球.大家举例说明,生活中那些物体含有圆柱、圆锥、圆台、球?2.预习自测(1)圆柱的轴截面一定为()A.矩形B.正方形C.菱形D.梯形【答案】A.【知识点】圆柱的定义【解题过程】圆柱的轴截面不一定为正方形,B错;但一定为矩形【思路点拨】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柱.(2)以直角梯形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A.圆柱B.圆锥C.圆台D.球【答案】C.【知识点】圆台的定义【解题过程】圆台的有轴、底面、侧面、母线,本题中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是圆台的轴线,另一条腰是母线,故选C.【思路点拨】空间想象出由一平面图形得到的旋转体.(3)球的截面一定是()A.圆B.圆或三角形C.圆或矩形D.圆或椭圆【答案】A.【知识点】球的定义【解题过程】球的任一截面一定是圆,故选A.【思路点拨】空间想象出球的截面.(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棱锥和棱台.我们一起回忆一下:(1)有一面为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锥.(2)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3)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中心的棱锥叫正棱锥.(4)由正棱锥截得的棱台叫做正棱台.2.问题探究探究一认识圆柱、圆锥、圆台,球★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圆柱、圆锥、圆台:静态的观点:底面为圆,侧面是曲面(圆锥的顶点可以看作退化的点圆).动态的观点:平面图形绕某条边旋转形成的面围成的旋转体.OO圆柱的表示方法:用表示它的轴的字母表示,如圆柱'圆锥的表示方法:用表示它的轴的字母表示,如圆锥SO.OO圆台的表示方法:用表示轴的字母表示,如圆台'球的表示方法:用表示球心的字母表示,如球O●活动①性质分析通过定义,我们分析一下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性质.类比上节课我们对棱锥和棱台的分析,大家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比较.大家讨论完毕之后,老师总结如下:结构特征圆柱圆锥圆台球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以直角梯形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台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将半圆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曲面称为球面,球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称为球体,简称球底面两底面是平行且半径相等的圆圆两底面是平行但半径不相等的圆无侧面展开图矩形扇形扇环不可展开母线平行且相等相交于顶点延长线交于一点无【设计意图】类比棱柱、棱锥、棱台,培养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活动②辨析概念请大家判断正误:(1)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锥.(2)圆柱、圆锥、圆台都有两个底面.(3)以直角梯形的一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4)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扇形,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半径等于圆锥底面圆的半径.分析与解答:根据圆锥的定义,(1)正确;圆锥仅有一个底面,所以(2)不正确以直角梯形垂直于底的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才是圆台,所以(3)不正确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扇形,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所以(4)不正确大家做对了吗?【设计意图】通过概念辨析,加深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突破重点.●活动③简单的组合体问题:矿泉水塑料瓶由哪些几何体构成?灯管呢?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大多是简单组合体.简单组合体的构成有两种方式: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将下列几何体按结构特征分类填空:(1)集装箱;(2)运油车的油罐;(3)排球;(4)羽毛球;(5)魔方;(6)金字塔;(12)三棱镜;(8)滤纸卷成的漏斗;(9)量筒;(10)量杯;(11)地球;一桶方便面;(13)一个四棱锥形的建筑物被飓风挂走了一个顶,剩下的上底面与地面平行;①棱柱结构特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棱锥结构特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圆柱结构特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圆锥结构特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棱台结构特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圆台结构特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球的结构特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简单组合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棱柱结构:(1)、(5)、(7)棱锥结构:(6)圆柱结构:(2)、(9)圆锥结构:(8)棱台结构:(13)圆台结构:(10)、(12)球结构:(3)、(11)简单组合体:(4)请指出下列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观察上图,结合生活实际经验,简单组合体有几种组合形式?请你总结长方体与球体能组合成几种不同的组合体.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仔细观察上图,教师适当时候再提示.图中的三个组合体分别代表了不同形式.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教师可以制作有关模型展示.讨论结果总结: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图(1)是一个四棱锥和一个长方体拼接成的,这是多面体与多面体的组合体.图(2)是一个圆台挖去一个圆锥构成的,这是旋转体与旋转体的组合体;图(3)是一个球和一个长方体拼接成的,这是旋转体与多面体的组合体.【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直观的理解. 探究二 多面体和旋转体的整体比较★●活动① 理清我们学过的多面体和旋转体的关系⎪⎪⎪⎪⎪⎩⎪⎪⎪⎪⎪⎨⎧⎪⎪⎩⎪⎪⎨⎧⎪⎩⎪⎨⎧球圆台圆锥圆柱旋转体棱台棱锥棱柱多面体简单几何体【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深对多面体和旋转体的认识.●活动② 截面问题请想一想正方体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请同学积极思考,发言对于正方体的分割,可通过实物模型,实际切割实验,还可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切割实验.对于切割所得的平面图形可根据它的定义进行证明,从而判断出各个截面的形状. 探究:本题考查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尝试、归纳,可以有如下各种肯定或否定性的 教师总结如下:(1)截面可以是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2)截面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截面三角形不能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3)截面可以是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截面为四边形时,这个四边形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 (4)截面不能是直角梯形.(5)截面可以是五边形:截面五边形必须有两组分别平行的边,同时有两个角相等;截面五边形不可能是正五边形.(6)截面可以是六边形:截面六边形必须有分别平行的边,同时有两个角相等. (7)截面六边形可以是等角(均为120°)的六边形,即正六边形. 截面图形如图12中各图所示:【设计意图】培养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联想、尝试、归纳,构造的能力.活动③巩固基础,检查反馈例1 圆台的上底面和下底面是()A.全等的圆B.不全等的圆C.全等的多边形D.相似的多边形【知识点】棱台和圆台的区别.【数学思想】【解题过程】由圆台的定义可知B正确.【思路点拨】对比定义逐一分析即可.【答案】B.同类训练圆锥的轴截面一定是()A.等腰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圆D.直角三角形【知识点】圆锥的定义.【数学思想】【解题过程】圆锥的轴截面是等腰三角形,圆锥的母线为其两腰.【思路点拨】准确理解圆锥定义.【答案】A.例2 下列几个命题中,①两个面平行且相似,其余各面都是梯形的多面体是棱台;②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四个面都是等腰梯形的六面体是棱台;③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四棱柱一定是正方体;④分别以矩形两条不等的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将矩形旋转,所得到的两个圆柱是两个不同的圆柱.其中正确的有()个.A.1B.2 C.3 D.4【知识点】多面体和旋转体的综合问题.【数学思想】【解题过程】①中两个底面平行且相似,其余各面都是梯形,并不能保证侧棱会交于一点,①错误.②中两个底面互相平行,其余四个面都是等腰梯形,也有可能两底面根本就不相似,②错误.③中底面不一定是正方形,所以③不正确根据定义④是正确的.【思路点拨】使用定义逐一分析.【答案】A.●活动④强化提升、灵活应用例3 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盒子展开后的平面图,如下图所示,A、B、C是展开图上的三点,则在正方体盒子中∠ABC=____________.【知识点】多面体的展开图.【数学思想】构造.【解题过程】如下图所示,折成正方体,很明显点A、B、C是上底面正方形的三个顶点,则∠ABC=90°【思路点拨】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将正方体还原.【答案】90°同类训练有一粒正方体的骰子每一个面有一个英文字母,如下图所示.从3种不同角度看同一粒骰子的情况,请问H反面的字母是___________.【知识点】柱体性质.【数学思想】【解题过程】正方体的骰子共有6个面,每个面都有一个字母,从每一个图中都看到有公共顶点的三个面,与标有S的面相邻的面共有四个,由这三个图,知这四个面分别标有字母H、E、O、p、d,因此只能是标有“p”与“d”的面是同一个面,p与d是一个字母;翻转图②,使S面调整到正前面,使p转成d,则O为正下面,所以H的反面是O.【思路点拨】空间想象,还原正方体六个面上的字母.【答案】O.3.课堂总结知识梳理(1)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柱.(2)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而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3)以直角梯形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台.(4)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将半圆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曲面称为球面,球面所围成的旋转体称为球体.重难点归纳(1)圆柱和圆锥的轴截面性质.(2)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三)课后作业基础型自主突破1.圆台的轴截面一定是()A.矩形B.三角形C.直角梯形D.等腰梯形【知识点】圆台的定义.【数学思想】【解题过程】由定义可知圆台的轴截面为等腰梯形.【思路点拨】准确理解圆台的定义.【答案】D.2.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度为2,则圆锥的高为()A .1B .2C .3D .5【知识点】圆锥的高与母线的区别.【数学思想】 【解题过程】由勾股定理,高等于31222=-.【思路点拨】分离局部图形,立体几何问题平面几何化.【答案】C .3. 球O 与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所有面均相切,则球O 的半径为( )A .1B .2C .21D .22【知识点】简单的内切球问题.【数学思想】 【解题过程】正方体的内切球直径等于正方体的棱长,故半径为21.【思路点拨】想象出球与正方体相切的状态. 【答案】C .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锥;②以直角梯形的一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③一个圆绕其直径所在的直线旋转半周所形成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是球;④用一个平面去截圆锥,得到一个圆锥和一个圆台.A .0B .1C .2D .3【知识点】柱体和锥体的定义. 【数学思想】【解题过程】①错误.应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②错误.应以直角梯形的垂直于底边的腰为轴;③错误.应把“圆”改成“圆面”;④错误,应是平面与圆锥底面平行时.【思路点拨】紧扣定义,逐一判断.【答案】A . 5.请描述下图所示的组合体的结构特征.【知识点】识别简单的组合体.【数学思想】 【解题过程】 图(1)是由一个圆锥和一个圆台拼接而成的组合体;图(2)是由一个长方体截去一个三棱锥后剩下的部分得到的组合体;图(3)是由一个圆柱挖去一个三棱锥剩下的部分得到的组合体.【思路点拨】准确理解简单多面体的定义,对简单的多面体有直观的判断.【答案】见解题过程. 6.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截这个圆锥,截得圆台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16,截去的圆锥的母线长是3cm ,求圆台的母线长.【知识点】圆台轴截面的性质.【数学思想】 【解题过程】设圆台的母线为,截得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r ,4r .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l 33=rr 4,解得l =9. 所以圆台的母线长为9cm .【思路点拨】分离出圆台的轴截面,利用相似三角形求解.【答案】9cm . 能力型 师生共研 7.连接正方体的相邻各面的中心(所谓中心是指各面所在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所得的一个几何体是几面体?并画图表示该几何体.【知识点】构造多面体.【数学思想】构造 【解题过程】如上图(1),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O 1、O 2、O 3、O 4、O 5、O 6分别是各表面的中心.由点O 1、O 2、O 3、O 4、O 5、O 6组成了一个八面体,而且该八面体共有6个顶点,12条棱.该多面体的图形如图(2)所示.【思路点拨】先画出正方体,然后取各个面的中心,并依次连成线观察即可.【答案】见解题过程.8.下图为某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代表队被授予的奖杯,试分析这个奖杯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组成的?【知识点】简单的组合体.【数学思想】【解题过程】奖杯由一个球,一个四棱柱和一个四棱台组成.【思路点拨】熟悉各种简单多面体的直观图. 【答案】见解题过程.探究型 多维突破9.设圆锥母线长为2,高为1,过圆锥的两条母线作一个截面,求截面面积的最大值.【知识点】圆锥轴截面的性质.【数学思想】数形结合 【解题过程】由已知圆锥轴截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120,截面面积θsin 21⋅⋅⋅=l l S , 其中l 为圆锥的母线,θ为截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且 1200<<θ故当 90=θ时面积最大,最大值为221max =⋅⋅=l l S .【思路点拨】写出截面的函数解析式,再求它的最大值.【答案】2.10.将一个半径为R 的木球削成尽可能大的正方体,求正方体的棱长.【知识点】正方体的外接球.【数学思想】构造 【解题过程】正方体的体对角线为球的直径,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则R x R x x x 3322222=⇒=++.【思路点拨】想象出内接正方体的状态,再列方程求解. 【答案】R 332. 自助餐1.把直角三角形绕斜边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是( )A .圆锥B .圆柱C .圆台D .由两个底面贴近的圆锥组成的组合体【知识点】旋转体.【数学思想】【解题过程】可以想象出几何体是两个“背靠背”的圆锥.【思路点拨】画出图形分析即可.【答案】D . 2.下列几何体的轴截面一定是圆面的是( )A .圆柱B .圆锥C .球D .圆台【知识点】旋转体.【数学思想】【解题过程】由球的定义可知,它的轴截面一定是圆面.【思路点拨】按照定义,逐一分析.【答案】C . 3.下列几个命题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①圆锥的截面一定是三角形;②棱台的侧面一定是等腰梯形;③棱柱的上下底面一定是全等的多边形;④圆台截面可能是圆面.【知识点】多面体和旋转体的定义与性质.【数学思想】【解题过程】与圆锥底面平行的截面为圆,故①错误;棱台的侧面一定是梯形,未必等腰,故②错误;由棱柱定义可知③正确;与圆台底面平行的截面为圆,故④正确.【思路点拨】按照定义,逐一验证.【答案】③④.4.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截这个圆锥,截得圆台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16,截去的圆锥的母线长是3 cm,圆台的上底面半径为1 cm,则圆台的高为.【知识点】圆台轴截面.【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解题过程】∵圆台的上底半径为1,故下底半径为4,根据相似三角形可知圆台的母线长度等于9,如下图所示,在Rt△A′HA中A′H=AA′2-AH2=92-32=62.故圆台的高为62cm.【思路点拨】分离出轴截面,用平几知识求解.【答案】6 2 cm.5.已知AB是直角梯形ABCD中与底边垂直的一腰,如下图所示.分别以AB,BC,CD,DA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试说明所得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知识点】旋转体. 【数学思想】 【解题过程】(1)以AB 边为轴旋转所得旋转体是圆台.如图①所示.(2)以BC 边为轴旋转所得旋转体是一组合体:下部为圆柱,上部为圆锥,如图②所示(3)以CD 边为轴旋转所得旋转体为一个组合体:上部为圆锥,下部为圆台,再挖去一个小圆锥.如图③所示(4)以AD 边为轴旋转得到一个组合体:一个圆柱上部挖去一个圆锥,如图④所示.① ② ③ ④【思路点拨】以直角梯形的不同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所得到的几何体是不同的. 【答案】见解题过程.6.若母线长是4的圆锥的轴截面的面积是8,求该圆锥的高.【知识点】圆锥的轴截面. 【数学思想】方程思想.【解题过程】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则圆锥的高h =42-r 2.所以由题意可知12·(2r )·h =r 42-r 2=8,∴r 2=8,∴h =22.【思路点拨】设字母表示未知量,列方程求解.【答案】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第一章课文目录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知识结构: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
棱柱与圆柱统称为柱体;(2)锥棱锥:一般的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底面是三角锥、四边锥、五边锥……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旋转轴为圆锥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形成的面叫做圆锥的底面;斜边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棱锥与圆锥统称为锥体。
(3)台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棱台也有侧面、侧棱、顶点。
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原圆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圆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圆台也有侧面、母线、轴。
圆台和棱台统称为台体。
(4)球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为球;半圆的圆心叫做球的球心,半圆的半径叫做球的半径,半圆的直径叫做球的直径。
(5)组合体由柱、锥、台、球等几何体组成的复杂的几何体叫组合体。
几种常凸多面体间的关系一些特殊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和主要性质:名称棱柱直棱柱正棱柱图形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而其余每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互相平行的多面体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侧面的形状平行四边形矩形全等的矩形对角面的形状平行四边形矩形矩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形状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与底面全等的正多边形名称棱锥正棱锥棱台正棱台图形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由正棱锥截得的棱台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的多面体面的射影是底面的射影是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侧棱相交于一点但不一定相等相交于一点且相等延长线交于一点相等且延长线交于一点侧面的形状三角形全等的等腰三角形梯形全等的等腰梯形对角面的形状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梯形等腰梯形平行于底的截面形状与底面相似的多边形与底面相似的正多边形与底面相似的多边形与底面相似的正多边形其他性质高过底面中心;侧棱与底面、侧面与底面、相邻两侧面所成角都相等两底中心连线即高;侧棱与底面、侧面与底面、相邻两侧面所成角都相等几种特殊四棱柱的特殊性质:名称特殊性质平行六面体底面和侧面都是平行四边行;四条对角线交于一点,且被该点平分直平行六面体侧棱垂直于底面,各侧面都是矩形;四条对角线交于一点,且被该点平分长方体底面和侧面都是矩形;四条对角线相等,交于一点,且被该点平分正方体棱长都相等,各面都是正方形四条对角线相等,交于一点,且被该点平分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三视图是观测者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
他具体包括:(1)正视图:物体前后方向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它能反映物体的高度和长度;(2)侧视图:物体左右方向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它能反映物体的高度和宽度;(3)俯视图:物体上下方向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它能反映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三视图画法规则:高平齐:主视图与左视图的高要保持平齐长对正:主视图与俯视图的长应对正宽相等:俯视图与左视图的宽度应相等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斜二测画法①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已知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OX ,OY ,建立直角坐标系;②画出斜坐标系,在画直观图的纸上(平面上)画出对应的O ’X ’,O ’Y ’,使'''X OY ∠=45(或1350),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面;③画对应图形,在已知图形平行于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X ‘轴,且长度保持不变;在已知图形平行于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Y ‘轴,且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④擦去辅助线,图画好后,要擦去X 轴、Y 轴及为画图添加的辅助线(虚线)。
(2)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互相平行的,中心投影的投影线相交于一点。
注意: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
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例题讲解:[例1]将正三棱柱截去三个角(如图1所示A B C ,,分别是GHI △三边的中点)得到几何体如图2,则该几何体按图2所示方向的侧视图(或称左视图)为( )[例3]正方体A BCD_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点M 是BC 的中点,点P 是平面A BCD 内的一个动点,且满足PM=2,P 到直线A 1D 1P 的轨迹是( ) A .圆B.双曲线C.两个点D.直线解析: 点P 到A 1D 1P 到A D 的距离为1,满足此条件的P 的轨迹是到直线A D 的距离为1的两条平行直线,又2PM =,∴满足此条件的P 的轨迹是以M 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这两种轨迹只有两个交点.故点P 的轨迹是两个点。
选项为C 。
点评:该题考察空间内平面轨迹的形成过程,考察了空间想象能力。
[例4]两相同的正四棱锥组成如图1所示的几何体,可放棱长为1的正方体内,使正四棱锥的底面ABCD 与正方体的某一个平面平行,且各顶点...均在正方体的面上,则这样的几何体体积的可能值有( )A .1个B .2个C .3个D .无穷多个E FDIA H GBC EF D AB C侧视 图1 图2 BEA .BEB . BEC .BED .解析:由于两个正四棱锥相同,所以所求几何体的中心在正四棱锥底面正方形ABCD 中心,有对称性知正四棱锥的高为正方体棱长的一半,影响几何体体积的只能是正四棱锥底面正方形ABCD 的面积,问题转化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内接正方形有多少种,所以选D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正四棱锥的体积。
正方体是大家熟悉的几何体,它的一些内接或外接图形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要学会将空间问题向平面问题转化。
[例9]画正五棱柱的直观图,使底面边长为3cm 侧棱长为5cm 。
解析:先作底面正五边形的直观图,再沿平行于Z 轴方向平移即可得。
作法:(1)画轴:画X ′,Y ′,Z ′轴,使∠X ′O ′Y ′=45°(或135°),∠X ′O ′Z ′=90°。
(2)画底面:按X ′轴,Y ′轴画正五边形的直观图ABCDE 。
(3)画侧棱:过A 、B 、C 、D 、E 各点分别作Z ′轴的平行线,并在这些平行线上分别截取AA ′,BB ′,CC ′,DD ′,EE 。
′(4)成图:顺次连结A ′,B ′,C ′,D ′,F ′,加以整理,去掉辅助线,改被遮挡的部分为虚线。
点评:用此方法可以依次画出棱锥、棱柱、棱台等多面体的直观图。
[例10]C B A '''∆是正△ABC 的斜二测画法的水平放置图形的直观图,若C B A '''∆的面积为3,那么△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
解析:62。
点评:该题属于斜二测画法的应用,解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实物图元素与直观图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特别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逻辑思维能力。
[例12]多面体上,位于同一条棱两端的顶点称为相邻的,如图,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 在平面α内,其余顶点在α的同侧,正方体上与顶点A 相邻的三个顶点到α的距离分别为1,2和4,P 是正方体的其余四个顶点中的一个,则P 到平面α的距离可能是: ①3; ②4;③5; ④6; ⑤7以上结论正确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 解析:如图,B 、D 、A 1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1、2、4,则D 、A 1的中点到平面α的距离为3,所以D 1到平面α的距离为6;B 、A 1的中点到平面α的距离为52,所以B 1到平面α的距离为5;则D 、B 的中点到平面α的距离为32,所以C 到平面α的距离为3;C 、A 1的中点到平面α的距离为72,所以C 1到平面α的距离为7;而P 为C 、C 1、B 1、D 1中的一点,所以选①③④⑤。
点评:该题将计算蕴涵于射影知识中,属于难得的综合题目。
[例13](1)画出下列几何体的三视图ABCDA 1B 1C 1D 1α解析:这二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2)如图,设所给的方向为物体的正前方,试画出它的三视图(单位:cm )点评:画三视图之前,应把几何体的结构弄清楚,选择一个合适的主视方向。
一般先画主视图,其次画俯视图,最后画左视图。
画的时候把轮廓线要画出来,被遮住的轮廓线要画成虚线。
物体上每一组成部分的三视图都应符合三条投射规律。
[例14]某物体的三视图如下,试判断该几何体的形状解析:该几何体为一个正四棱锥分析:三视图是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看同一物体得到的三个视图。
点评:主视图反映物体的主要形状特征,主要体现物体的长和高,不反映物体的宽。
而俯视图和主视图共同反映物体的长要相等。
左视图和 俯视图共同反映物体的宽要相等。
据此就不难得出该几何体的形状。
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多面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名称 侧面积(S 侧) 全面积(S 全) 体 积(V) 棱 柱 棱柱 直截面周长×lS 侧+2S 底S 底·h=S 直截面·h直棱柱 ch S 底·h棱 锥 棱锥 各侧面积之和S 侧+S 底 31S 底·h 正棱锥 21ch ′ 棱棱台各侧面面积之和S 侧+S 上底+S 下底31h(S 上底+S 下底表中S 表示面积,c ′、c 分别表示上、下底面周长,h 表斜高,h ′表示斜高,l 表示侧棱长。
2表中l 、h 分别表示母线、高,r 表示圆柱、圆锥与球冠的底半径,r 1、r 2分别表示圆台 上、下底面半径,R 表示半径。
3.探究柱、锥、台的体积公式:1、棱柱(圆柱)可由多边形(圆)沿某一方向平移得到,因此,两个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棱柱(圆柱)应该具有相等的体积.柱体(棱柱、圆柱)的体积等于它的底面积S 和高h 的积,即V Sh =柱体. 2、类似于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两个锥体,它们的体积也相等.棱锥的体积公式可把一个棱柱分成三个全等的棱锥得到,由于底面积为S ,高为h 的棱柱的体积V Sh =棱锥,所以13V Sh =锥体.3、台体(棱台、圆台)的体积可以转化为锥体的体积来计算.如果台体的上、下底面面积分别为S S ',,高为h ,可以推得它的体积是1()3V h S S '=+台体. 4、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之间关系如下:11()()(0)33V Sh S S V h S S S V Sh '''=⇐===⇒=柱体台体锥体.4.探究球的体积与面积公式:1.球的体积:(1)比较半球的体积与其等底等高的旋转体的体积 结论:(2)利用“倒沙实验”,探索底面半径和高都为球半径的圆柱、圆锥与半球三者体积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结论:(3)得到半径是R的球的体积公式: 结论:2.球的表面积:由于球的表面是曲面,不是平面,所以球的表面积无法利用展开图来求.该如何求球的表面积公式?是否也可借助分割思想来推导呢?(课件演示)半球圆锥圆柱V V V <<332231221R R R R R V V V πππ=⋅-⋅=-=圆锥圆柱球334RV π=球图1(1)若将球表面平均分割成n 个小块,则每小块表面可近似看作一个平面,这n 小块平面面积之和可近似看作球的表面积.当n 趋近于无穷大时,这n 小块平面面积之和接近于甚至等于球的表面积.(2)若每小块表面看作一个平面,将每小块平面作为底面,球心作为顶点便得到n 个棱锥,这些棱锥体积之和近似为球的体积.当n 越大,越接近于球的体积,当n 趋近于无穷大时就精确到等于球的体积.(3)半径为R 的球的表面积公式:结论:例题讲解:[例1]一个长方体全面积是20cm 2,所有棱长的和是24cm ,求长方体的对角线长.解析: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对角线长分别为xcm 、ycm 、zcm 、lcm 依题意得:⎩⎨⎧=++=++24)(420)(2z y x zx yz xy )2()1(由(2)2得:x 2+y 2+z 2+2xy+2yz+2xz=36(3)由(3)-(1)得x 2+y 2+z 2=16 即l 2=16所以l =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