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以《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等为例,分析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可能性。

2. 个性化解读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个性化解读的价值。

3. 文学鉴赏基本方法:介绍文学鉴赏的四个层面,即字词层面、句子层面、段落层面和整体层面。

4. 实践练习:选取一篇短篇小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概念。

2. 案例分析:以《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为例,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可能性。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体会,互相启发。

4. 文学鉴赏方法讲解:详细介绍文学鉴赏的四个层面,并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5. 实践练习:分组讨论选取的短篇小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实践作业:评估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包括个性化解读的深度和准确性。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彼此的成长。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等经典文学作品。

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鉴赏指南等。

3. 网络资源:优秀文学网站、在线文学论坛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3.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学作品。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倡独立思考。

5.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交流活动,分享阅读心得和解读经验。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阅读一篇短篇小说,每人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将解读结果汇总,形成小组的最终解读。

(完整word版)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

(完整word版)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解读的多样性;2、学习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原则、方法;3、尝试用改编或续写的方式合理解读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因,原则和方法;教学难点: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创意这节课是尽量按照学生了解一个新事物的思路和能力来设计的。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保证教材本身有个性化解读的可能性,又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西游记》中《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作为解读文本,整节课的设计都紧紧围绕这同一个文本展开,并无旁骛。

其次,在课堂设计上,先介绍理论(什么是个性化、文学作品解读个性化的原因、如何进行个性化解读),后进行实践(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改编或续写)。

再者,整节课学生活动充分,让学生在比较中挖掘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更能加深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一个成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一句进口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人们有千差万别的理解,这就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课题。

(二)了解个性化解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呢?事实上,构成文本的所有方面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例如主题主旨、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情感渲染、章法结构、语言风格等等。

(出示课件1)这节课我们就从人物形象这个角度来解读《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这一节故事的情节我们一般概括为“三打白骨精”,相比之下,原著的标题中多了一个关键人物——唐僧。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唐僧的——(出示课件2和3)学生齐读以下诗歌: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1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

解读文学作品是文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该提倡个性化解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作品,从而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理解作品表达的意涵,培养学生意识到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思考作品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在教学前先介绍一下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2)教师在上课前可以预习一下文学作品,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度分析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习方法(1)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的思想倾向、语言风格、时代背景等等。

让学生对一个文学作品有基本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进行个性化解读。

(2)引导学生通过内心感受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学生将会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发现作品的不同之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来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3)通过分析作品的文学技法、修辞技能、音乐性和形式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4)通过多角度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表达达成共识,并且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个性化解读(1)鼓励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根据个人的理解来进行文本的解读。

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运用自己的语言、生活经验等对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成文章,分享给同学和老师,并且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

(3)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来寻找和分享有关的文学作品解读。

4.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一篇文学作品的解读。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分析作品中的文学语言,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以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的作品为例,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2. 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3. 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探讨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展示作品的多义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分享与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解读观点,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解读文学作品过程中的收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等环节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解读观点:评估学生在解读作品时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

3.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文学作品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作为教学案例。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文学作品和相关课件。

3.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作品背景资料等,供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多重解读可能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等,通过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元素,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多义性。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选定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心理分析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细节,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感悟作品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分析同一作品在不同读者心中的不同形象和感受。

2. 个性化解读的方法:从作品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入手,展开深入解读。

3. 实践演练:以一篇文学作品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感悟作品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文学作品为例,进行分析讲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读心得。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案例,引发学生对个性化解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学作品,讲解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读心得。

5. 实践演练:以一篇文学作品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2. 解读能力:评估学生在个性化解读过程中的思考深度和独到见解。

3. 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七、作业设计:2. 要求学生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如何。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2. 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文本细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及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进行个性化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小组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示范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5. 实践演练: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运用所学方法进行个性化解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品解读: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质量,注重观点的独到性和论述的合理性。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具有丰富文学作品的高校语文教材。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文学作品及解读方法的参考书目,供学生拓展阅读。

3. 网络资源:推荐优秀的文学网站和在线阅读平台,方便学生查阅文学作品。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及个性化解读方法。

2.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学会个性化解读。

4. 实践法:学生自主选取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步骤1. 了解文学作品多样性:学习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2. 个性化解读: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价值观去理解作品。

3. 解读方法:文本细读、主旨提炼、情感共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作品的多义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文学作品引出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3. 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部作品,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进行解读。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读心得,互相借鉴。

五、课后作业:1. 选取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3. 提交作业,与同学分享,互相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质量:是否能够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

2. 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3. 学生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能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和效果。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文学作品教材,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解读视角。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的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享等。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和重要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1.2.2 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1.2.3 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和重要性。

1.3.2 教学难点: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意义。

1.4.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和重要性。

1.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1.4.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实践练习。

第二章:个性化解读的方法与技巧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个性化解读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2 教学内容2.2.1 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2.2.2 个性化解读的技巧2.2.3 个性化解读的实践应用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3.2 教学难点:个性化解读的实践应用。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2.4.2 讲解:讲解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解读方法分析文学作品。

2.4.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实践练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的主题解读6.1 教学目标6.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含义和作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以《红楼梦》为例,分析作品中的不同解读。

2. 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个性化解读的价值。

3. 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文本细读、感悟、联想、批判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解读方法,深入挖掘作品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红楼梦》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多义性。

2. 课堂讨论:分析《红楼梦》中的不同解读,探讨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3. 方法指导:讲解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如文本细读、感悟、联想、批判等。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部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5.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解读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汇报中的表现,评价其积极性。

2. 学生个性化解读能力:通过学生的解读成果,评价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汇报中的表达清晰度和语言组织能力。

4. 学生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解读过程中是否能够提出有见地的观点,进行有根据的批判。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

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评论、解读文章。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红楼梦》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多义性。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与多义性2. 个性化解读的意义与方法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4. 实践演练:选取一篇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个性化解读的意义与方法,以及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实践法:让学生选取一篇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个性化解读的意义与方法,以及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分析其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之处。

5. 总结:对学生的解读短文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表达自己观点时的积极性、主动性,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在选取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时,是否能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方法,是否能提出独到见解。

3. 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成果,以及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七、教学资源:1. 文学作品:选取具有多义性和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书籍、论文、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人教版语文必修3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3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3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梳理与探究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

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

“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其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而阅读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

让中学生不再成为“人云亦云”的学舌者,而是初具自我解读文本思维与能力的个性者,是教授此课的核心。

诚然,这一转变与飞跃很难依靠一日之功,但至少在我心中,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学法上的引导,以期达到一份潜移默化的作用。

 2、本课教材的特点、质疑、重点、难点。

 ①特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课时)设计:邓国胜肖群丽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及其原因,初步掌握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2..探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三国演义》之曹操;《西游记》主旨解读;鲁迅先生谈读《红楼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思索其根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

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

(二)第一板块:了解个性化解读的原因1、材料一:某网友读《西游记》:不同时期感受迥异。

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小结第一条原则: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材料二:顾城《感觉》角度各异的解读:①.这首诗表现的是对单调的厌恶,对新鲜美好的欢悦。

②.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正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③.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无私无欲。

④.诗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无主题。

这首诗归纳不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一种感觉。

3、材料三:《篱笆那边》狄金森角度各异的解读:第一种解读:呼唤个性的自由第二种解读:面对代沟的彷徨第三种解读:抵制甜美的诱惑第四种解读:渴望男女的平等现象二: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原因: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各不相同小结第二条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结论一: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4、材料四:后人对《锦瑟》的解读:①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②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诗)③作者的身世自伤(咏怀诗)思考:除了读者的差异性,还有作品的什么特点决定了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结论二: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三)第二板块:探讨解读原则问题探究:1.是否应该承认,一篇作品有一个相对确定的主题?2.阅读要不要尊重作者的原意?3.怎样看待语文老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讲解?4.欣赏文学作品是靠理性分析,还是跟着感觉走?5.个性化阅读有没有价值?1、材料一: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来众多的批判。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读者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2. 个性化解读的意义:发现作品中的独特之处,丰富个人阅读体验。

3. 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关键词提取、情感共鸣、思维导图等。

4. 个性化解读的技巧: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经典文学作品的不同解读案例,引发学生对个性化解读的思考。

2. 讲解:分析文学作品的多义性,阐述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部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4. 分享: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积极性。

2. 个性化解读质量:评估学生解读的深度和独特性。

3. 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分享环节的表达清晰度和逻辑性。

五、教学资源1. 经典文学作品案例:提供一组文学作品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 个性化解读方法指导:提供相关方法指南,帮助学生掌握解读技巧。

3. 反馈表:设计一份反馈表,用于收集学生对解读成果的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

2. 思维导图: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记录下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角色的心理和动机。

七、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作品的深层含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2. 互动式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受。

3. 反馈与反思:学生通过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解读进行反思和修正。

八、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帮助学生认识到同一作品可以有多种解读。

2. 表达个性化解读:指导学生如何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解读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与多义性2. 个性化解读的意义与方法3. 文学作品的基本解读方法4. 实践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及文学作品的基本解读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个性化解读的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可能性。

3. 方法指导:讲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解读方法,如情节分析、人物分析、主题分析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文学作品解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实践与拓展:让学生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运用所学方法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在班级分享。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反思自己在文学作品解读方面的收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贡献度。

七、教学资源1. 文学作品选例:准备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2. 解读方法指导:整理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文学作品解读的参考方法。

3. 评价量表:制定针对学生作业的质量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及案例分析,讲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文本细读、感悟、探究等方法,进行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解读的基本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个性化解读。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突破传统观念,培养具有个性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首学生熟悉的诗歌或散文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介绍文学作品的种类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3. 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细读、感悟、探究等方法,进行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

4. 课堂实践:选取一篇文学作品,分组进行个性化解读,分享解读成果。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文学鉴赏实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时表现出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个性化解读能力。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选取适合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书籍,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和鉴赏资源,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实施步骤1. 步骤一:引导发现(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主题、形式和风格。

学生初步感知文学作品,记录下自己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 步骤二:文本细读(10分钟)学生分组对选定的文学作品进行细读,注意细节和语言特点。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

人物传记阅读教学设计
人物传记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总结人物传记中作用题的不同类型
(2)掌握不同作用题的解题方法
(3)利用总结的方法熟练解题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使学生初步掌握鉴赏传记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鉴赏传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传记中常见题型
教学难点:掌握并运用方法解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物传记阅读是高考必考题型,同学们在答传记阅读题的时候总是想起什么答什么没有章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既快速有准确地解答传记阅读中的作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段落的作用
1、一提问方式:(1)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某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答题术语积累
(1)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
①照应题目,
②概括全文内容,
③引起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新人教版必修三《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三《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教案

一、教材解析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研究”模块的一个专题。

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

“梳理研究”重在经过生动开朗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

调换学生的踊跃性和创建性,指引他们注意察看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自己着手采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虑,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其从屡见不鲜的现象中挖掘、研究问题的能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脑筋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而阅读教课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

让中学生不再成为“亦步亦趋”的学舌者,而是初具自我解读文本思想与能力的个性者,是教授此课的核心。

固然,这一转变与飞腾很难依靠一日之功,但起码在我心中,我希望经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赐予学生学法上的指引,以期达到一份耳濡目染的作用。

2、本课教材的特点、怀疑、要点、难点。

①特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主假如以传达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依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

经过鲁迅散文《风筝》中主题“风筝”含义的研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由形象阅读转入抽象方法的介绍,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小说中的人物、场面,依照个人理解,睁开想象,生发开去。

②怀疑:专题的编撰关注了高一学生的理解特点,表现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相依相存的逻辑。

可是作为对学法的推介,少了对“个性化解读”的整体解析,比如:什么是个性化,如何个性化等较为透辟清楚的导向。

此外,固然也联合了详细素材作品,但缺少个性化解读的典型性。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何尝不该当拥有一份“个性化”的精神呢?打破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藩篱,才能真切开拓一条通往学问的门路!③要点:指引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育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想能力。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梳理探究”专题人教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想】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往往是把教学参考书中专家的解读和教师本身的阅读体验灌输给学生,课堂即使偶有提问,也是要将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或纠正到所谓的正确答案上来。

这完全是用专家和教师的阅读体验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这不是学生的真实阅读,这种学习必然导致学生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学生的依赖心理、惰性思想越来越重。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正是从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从而彰显学生独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课设计思路主要是就是引导学生以个性化阅读这一理念为核心,通过对以往的文本阅读体验的梳理,探究个性化阅读的角度和途径,进而有意识有方法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开放性多角度的解读。

【教学目标】一、梳理·探究:学会对文章进行系统化梳理的方法;积累教材的个性化解读范例,分析探究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和解读的可行性方法,树立“个性化解读”的观念。

二、启示·应用:能够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适度的个性化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更全面更深入地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领会“个性化解读”在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从《三借庐笔谈》一段记载导入:“许伯谦茂才绍源,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

……己卯春,余与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于是二人誓不共谈《红楼》。

”学生解释文段含义。

无独有偶,鲁迅先生对于《红楼梦》也有过一段评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学生概括文段含义2、问: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发现了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一种怎样的现象?预设答案: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

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

“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其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而阅读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

让中学生不再成为“人云亦云”的学舌者,而是初具自我解读文本思维与能力的个性者,是教授此课的核心。

诚然,这一转变与飞跃很难依靠一日之功,但至少在我心中,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学法上的引导,以期达到一份潜移默化的作用。

2、本课教材的特点、质疑、重点、难点。

①特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

通过鲁迅散文《风筝》中主题“风筝”含义的探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由形象阅读转入抽象方法的介绍,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小说中的人物、场面,按照个人理解,展开想象,生发开去。

②质疑:专题的编撰关注了高一学生的理解特点,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相依相存的逻辑。

但是作为对学法的推介,少了对“个性化解读”的整体剖析,例如:什么是个性化,如何个性化等较为透彻清晰的导向。

另外,虽然也结合了具体素材作品,但缺乏个性化解读的典型性。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何尝不应该具有一份“个性化”的精神呢?突破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藩篱,才能真正开辟一条通往学识的蹊径!③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④难点:把握个性化的度。

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理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寓言新解的内涵。

3、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想⒈教授本文的教学思想有位名人说,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我想:我不能给学生未来,但我可以给学生选择未来的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

2、教法和学法:高一学生大多处于学习的依赖期。

学生多“唯书”“唯师”,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思维,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胆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思路狭窄,思维简单,常常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很难形成思维的开放状态。

教法:(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使抽象的理性化难为易。

(2)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难点,把握“形象感知,激发思维”的导入,突出“感”;明确“动态教学,灵活迁移”的深入,突出“悟”字。

以确保学生由“感”到“悟”浅入深出的理解层次。

(3)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4)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思想和生命的活力。

学法:(1)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2)自学尝试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所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是为其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

(3)个体学习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还必须面向全体,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对于课堂延伸式的拓展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速度,有选择的进行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

(4)合作学习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

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使之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方面互为补充,在学习方法上彼此借鉴。

这样有利于塑造高素质的富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⒊电教手段:CAI课件⒋课时安排:1教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请同学们先来看两幅图片,这是两座雕塑,能否结合它的外形以及下方名称来说说自己直观的理解?”这两幅雕塑的名称分别为:《风凌霄汉》、《奥林匹克风》,均属于抽象型雕塑,但又充分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和寓义。

第一幅既像出航远行的船又像搏击长空的鸟,洋溢着作者内心一份强烈的希望与拼搏的激情。

第二幅中间的线条像火像风又像人,在象征着世界的光环下传承着奥林匹克不熄的精神。

此时,学生中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都积极踊跃的发表个人见解。

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的图像解读,表扬其个性化的欣赏视角与品味。

引导学生从雕塑世界步入文学世界,揭开课堂主题。

此环节运用直观图文,变抽象概念为形象感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消解其在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破重、难点。

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名家感言,初识原则通过多媒体,插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思索其根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

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

如此则可以水到渠成的由教师为学生投影出第一条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环节从学生已学的文学作品入手,激发学生所积累的阅读感受,使之与文豪鲁迅也“心有灵犀一点通”,引导其关注文学作品中这一常见的现象,并思考根源。

可谓之“以小见大”!(三)牛刀小试,感悟方法在学生浅层次理解个性化解读原则下,教师从旁给予一定的辅助,通过钱钟书老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指导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

“说到个性化解读,当代文坛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极具个性和思想的作家——钱钟书。

他创作的一篇散文《读<伊索寓言>》给读者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究其缘由,莫过于他超越了古希腊作家伊索的寓言本意,赋予其更新颖更独特的含义。

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并思考:你觉得作者借鉴伊索的寓言里,有哪几则的感想几乎是颠覆性的新见解?”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故事:蚂蚁和促织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狼和驴子的故事。

教师通过适当点拨,学生很快能够分析出钱钟书新解的寓言含义。

然而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思索钱钟书本人是如何做到个性化解读的,分析它实现的途径可总结以下两点:1、逆向思维,即求异。

2、着眼现实,即社会。

此环节通过学生的个体学习,实践解读原则,并将规律细化为具体可行的途径、方法,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在阅读的成功体验中,去感受这份收获的乐趣。

(四)名作重读,合作探究1.确定选题:组织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名负责的同学,从老师所投影的题目中选择一个论题。

2、活动方式:组长负责小组在收集整理中的合作协调情况和交流情况的记录,教师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向小组同学展示交流体会,组员在讨论的基础上推荐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参加课堂成果展示。

探究选题:1)《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探究:有人认为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兰芝“自请遣归”;有人认为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焦母刁难 ;有人认为是焦仲卿软弱……,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2)《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小说结尾,主人公“我”经受了一系列的遭遇后,在支离破碎的汽车中睡着了,你认为他今后的道路会怎样?假使再次遇到这样的“苹果事件”他又会如何面对呢?3)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掉刘邦的极佳时机,导致刘邦最终得以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获得胜利。

有人认为项羽输在“义气”上,也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性格”上,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时运”上,你对此有何看法?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积淀感悟的四重境界。

(五)点评小结,再识原则“刚才同学们的解读十分精彩,可谓是见仁见智。

有的同学语带锋芒,犀利尖锐;有的同学温文尔雅,如涓涓溪流。

虽各具风格,但都勇敢的展现了自我的真实想法,并且还结合了前面所涉及的方法,举一反三。

不过也有些同学的解读,过于主观性,忽视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氛围,这样的解读容易曲解作品的创作本意。

因此,并非否定作者、标新立异就是个性化。

下面,我们再来接触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第二条原则: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我们在个性化解读时也需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能将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解读成性格泼辣的王熙凤,将多情善良的宝哥哥解读成好色风流的琏二爷。

否则作品的人物或主题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以及其固有的特色了!犹如曲调高潮之后往往归于平静。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多次解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以极大的张扬,然而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大步流星的向前走,也需要提醒他们路上会有陷阱。

严重歪曲文本的解读并非我们倡导的个性化,人物角色有其生长的土壤与环境,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与本专题的宗旨是相背离的。

此环节的安排,恰如其分的避免了前一原则易给学生造成的解读极端,给个性化打上了限制的烙印,使之更加符合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想。

(六)引经据典,总结专题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曾提出:“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

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

”“有关于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两条原则,似乎就像此法中的一‘出’一‘入’,要知其玄妙,必先‘入’,否则岂不落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遗憾?但‘入’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出’,否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学是什么?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文学塞进一个概念的口袋里,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文学的神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