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悲剧意蕴(一)
论毕飞宇作品中的悲剧意蕴
论毕飞宇作品中的悲剧意蕴作者:俞蕾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2期摘要:什么是悲剧?悲剧包括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展示的人生悲剧性所构成的一切悲剧审美形态。
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讲到“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毕飞宇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其《平原》《青衣》《玉米》《推拿》等多部小说的创作,使他成为新生代写实派作家。
纵观毕飞宇二十余年的创作过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内容涉及广泛,从早期的先锋叙事,到描写文革乡村生活及展现现代社会城市与人、人与人关系的现实题材书写。
作品中渗透着他对世界以及人生深刻的探寻和思考,他的作品蕴涵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课题写作背景、目的后,首先阐述了有关毕飞宇及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如毕飞宇及其作品简述、发展阶段、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与叙事语言风格;进而深入分析了毕飞宇作品中的相关悲剧形象塑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作品;艺术特征;悲剧意蕴一、前言毕飞宇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其《平原》、《青衣》、《玉米》、《推拿》等多部小说的创作,使他成为新生代写实派作家。
纵观毕飞宇二十余年的创作过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内容涉及广泛,从早期的先锋叙事,到描写文革乡村生活及展现现代社会城市与人,人与人关系的现实题材书写。
作品中渗透着他对世界以及人生深刻的探寻和思考,他的作品蕴涵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知识分子家庭的人格的熏染,中国古典文学继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1],成为毕飞宇小说创作中悲剧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
同时,毕飞宇善用各种形态的悲剧意象,多维的叙述视角,多时空交错的结构加重了这个悲剧世界的悲剧意蕴[2]。
然而,他把笔下人物的人生与命运放置到大的文化背景与历史环境中,书写着平凡小人物的悲情叙事,所以说他的作品中具有的悲剧意识是独树一帜的,有文化与历史的穿透力。
本文希望通过对毕飞宇文学作品创作脉络及生成环境的梳理,深入探讨毕飞宇作品中的悲剧意识的表现手法及形象塑造问题,了解毕飞宇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及对悲剧意蕴的深入解读[3]。
路遥《人生》 ppt课件
路遥:《人生》
ppt课件
1
• 【教学目标】1、了解路遥的
创作概况、创作风格和为文学
史作出的贡献;2、学习路遥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
巧珍:“晤。”加林:“我……想对你说一件事,但很难开
口……”
巧珍:“加林哥,你说吧!既然你心里有话,你就给我说,
千万不要憋在心里。”
加林:“说出来怕你要哭!”
巧珍一愣,但她还是说:“你说吧,我……不哭!”
加林:“巧珍……”
ppt课件
15
巧珍:“唔……”
加林:“我可能要调到几千里路以外的一个地方去工作
了。咱们……”
巧珍一下子把手指头塞在嘴里,痛苦地咬着。
巧珍:“那你……去吧。”
加林:“你怎办呀?”巧珍痛苦地沉默着。加林:“我
主要考虑这事……”
沉默。雪花静悄悄地降落着。
巧珍哽咽地说:“……加林哥,你再别说了。你的意思
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加林哥,
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尽管爱你爱得要
ppt课件
5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 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 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 化的影响.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 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 化,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 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 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 阔却又情深意长。
ppt课件
10
ppt课件
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毕业论文
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引言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创作了一百六十余篇童话,为世界上的儿童打开了一扇丰富多彩的窗户。
尽管这扇窗户外的世界并不是那么明亮的世界。
就像安徒生说的,“当我写一个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得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
”[1]可见安徒生的童话不仅仅是写给儿童的,也是写给成人的。
在其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坚定的锡兵》、《野天鹅》、《老单身汉的睡帽》等等童话中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让人窒息的“悲”,“小女孩”美好的愿望在残酷的现实状况下无情的被毁灭,“小人鱼”为了追求生命的最高形式,历经一切苦难,最终逃不过被毁灭的命运安排……这些都是安徒生童话中共同存在的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性意识,当人们面对生存的挑战、面对非理性的威胁时,以一种理性精神面对残酷现实时,就意味着悲剧意识的生成。
在安徒生童话里,美的对象被毁灭,丑陋的东西被揭露出来引起人们的愤怒;弱小的人在强大的命运面前变得无能为力,最终无可奈何的接受命运的安排。
安徒生这些悲剧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安徒生生活的19世纪初的动荡的社会,更因为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以与对死亡的悲剧美的眷恋,而童话中的这些悲剧意识,给成人与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
一、童话世界里的悲剧安徒生童话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虽然故事简单,但无论是从利斧下血淋淋的残酷惩罚,还是到守望中爱情的幻灭,甚至是到生命如沙砾般的流逝,安徒生都用其凄美而感伤的笔触创造出一个个悲剧的世界。
在安徒生的悲剧世界里,恩格斯提出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2]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表现个人与社会还是个人与命运的冲突都是剧烈的,悲剧就体现在了这种冲突之下。
这种冲突是善与恶的冲突,无法抵抗的命运与人的不断抗争之间的冲突,当人的合理要求、理想在与历史的客观规律发生冲突中而被毁灭的时候,悲剧就此产生了。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周国平作文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周国平作文【篇一:高三期中作文分析及佳作赏析】高三期中作文分析及佳作赏析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题目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二、关于审题(罗宽海撰写)审题立意时,可以从肖伯纳或者周国平的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大致可分为三个角度:从肖伯纳的角度,看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这是用悲剧(消极)的眼光看人生,是从占有欲或者从满足或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的,体现了悲剧的人生观。
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是双重悲剧。
这两种悲剧的根源都关乎欲望,没有实现欲望就痛苦,实现了欲望就无聊、空虚。
这样看来,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与叔本华的悲剧观是一样的。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大的,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是相对的。
这两种的矛盾很难调和,因此,人很难得到永恒的快乐,总在痛苦与无聊、空虚之中摇摆。
可以从欲望与痛苦的角度深入思考。
从周国平的角度看,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这是用审美的眼光看人生,为得到而寻求、创造的过程以及得到后品味、体验的过程,都是同样幸福的事情。
周国平的话强调人不应当从功利的角度去审视生活,而应从审美(非功利)的角度去打量人生,从而可以提出:创造(或者体验)的过程就是快乐、幸福;立足于创造,收获快乐人生;艺术的、审美的去看待人生也是快乐和充满激情的。
整体上把握材料,可以从浅层和深层角度来立意。
从浅层次看,肖伯纳和周国平因视角、心态的不同,带来了认识、观念的不同。
悲剧的现实意义
悲剧的【2 】实际意义----------从美学的角度剖析悲剧对人生的积极影响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长的汗青传统,早在古希腊时期,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良的悲剧家,在近代甚至现代,悲剧艺术依旧耐久不衰.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基了悲剧理论基本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体系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周全的深入的商量.他以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正.完全.有必定长度的行为的模拟”,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全的界说.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进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入剖析.他以为,悲剧可以或许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恻隐和恐怖之情来使人们的魂魄得到净化和陶冶.总的来说,悲剧的特点是:经由过程对人生计在的否认性体验,展示对人生计在价值的确定;悲剧的审美冲突表现的是人与天然.社会及自身消失的冲突和超越;悲剧的情绪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消失的深层体验.作为美学对象的悲剧,应是指艺术中的悲剧,而不应包括实际中的悲剧,什么车祸,离婚等等.艺术中的悲剧必须具备几个身分才能成为悲剧.起首,它必须具备相当强的实际意义,从而能使人产生认同或同情;其次,它必须悖逆于人们的主不雅欲望,使人产生掉落;最后,对悲剧成果的"镌刻"不能过于细腻入微,不然不能给人留下辽阔的思虑空间.例如我们熟习的《红楼梦》,从古至今,红学研讨者不计其数,《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美学意义,也就是其悲剧意义.《红楼梦》是曹雪芹所处的谁人时期的真实写照,假如没有曹雪芹本身家庭家族近百年的盛衰悲剧,和本身在悲惨人生际遇中的亲身感触感染,很难假想《红楼梦》的产生,;其次,红楼梦中有太多悖于人们主不雅欲望的情节,如黛玉宝玉的爱情悲剧,黛玉之逝世,贾府的式微,这些情节让人们产生恻隐,掉落,同时,也能促发人们去思虑悲剧背后的原因,这就是悲剧的实际意义.在审美的运动中,人是集感性,理性于一身的贯串全部审美始末的主体,并伴随有一系列心理,心理,情况等方面的身分制约,但无论若何,审美离不开一个客不雅消失的审美对象,也就是说审美是主不雅之于客不雅的进程,并且这个进程是积极的,自动的.像我就爱好悲剧而不爱好乐剧,所以对于我来说,悲剧具有实际意义而喜剧没有,因为只有当人与世界产生审美关系时才会消失审美现象,人才能从审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快感.前些年,韩剧风靡全国,中国人不去看国产剧,偏偏钟情于韩剧,这是为什么呢?就我懂得,这是人的情绪须要.在中国倍受迎接的韩剧大部分都是一些家庭剧,爱情悲剧等,受众大部分是家庭主妇或者出于花季雨季的年青人,他们爱好这类剧,是因为这些剧情大部分来自于生涯,与本身的命运遭受或不谋而合或类似.这里要分两类评论辩论,一类是家庭悲剧,受众是家庭主妇,经由过程剧情中同样身份地位的妇女在大家庭中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委屈,产生恻隐,同时回到实际比较本身,发明生涯其实还没有糟糕到什么程度,世上还有人比本身更惨的,于是对生涯充满欲望.另一类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年青人所钟情的爱情番笕剧,韩国的爱情剧似乎都是一个模型印出来的,都是男女主人公爱得逝世去活来的,然后忽然发明某一方得了绝症或者在家庭的否决下不得已分别,这类剧能让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体验爱情的快感,同时让那些情路坎坷的人在同情事后得到些许安慰.从这些角度看来,即便是一些通俗的作品,它的悲剧后果也是有积极感化的,审美对象没有贵贱之分.人在审美中,平日伴随有较强的主不雅颜色,当审美对象的阅历,命运等与审美主体---人的主不雅欲望不一致时,审美主领会产生一种近乎于兴奋的器械,此时悲剧便产生了.鲁迅师长教师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器械扑灭给人看".是的,有些器械只有在掉去今后才会显得弥足名贵,只有在遭受不幸的摧残,践踏,践踏后才会引起人们的反思和珍爱.悲剧恰是从这层意义动身,经由过程丑与美的抵触冲突,激起人们心中的不平,恼怒,并进一步激起人们的深入思虑,从而指点人们的实际施动.写到这里我就想起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悲剧思惟极其丰硕,他经由过程震动人心的悲剧情节,贯串始终的阴郁氛围.表现通俗人道善恶交混的真实状况,创作思惟意蕴深远,其创作内容关乎全部社会生涯,经由过程主人公的性情及心坎世界把全部社会生涯揭示的无比完善.同时在处理冲突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力气时, 老是把不和力气放在冲突的主导方面, 让其充分表现社会险恶权势或落伍意识的猖撅,从而深入地暴露出社会的阴郁与丑恶.与此同时, 剧中的正面力气, 也就处在受压制.受危害的地步中尽管他们力争转变本身的命运, 但总觉得力有未逮, 事与愿违,不能阁下戏剧冲突的成长,如许的作品在谁人骚乱的时期,大多半人处于被榨取的背景下,可以或许引起大家的共识,激发大家树立协调社会的欲望,这就是悲剧的社会心义.在进修美学之前,我曾疑惑过悲剧的实际意义,把世界上最丑陋的器械展示给人们,把人们的主不雅意愿抹杀与襁褓,不是在打击那些处于一致际遇下的人吗?这有悖于我们所倡导的积极乐不雅面临生涯的立场.如今我知道,事实上,人类汗青就是一部不断创造,积淀实际悲剧的汗青,这就为艺术中的悲剧供给了丰硕的素材,而艺术中的悲剧又使我们沉醉于审美的愉悦,荡漾于一小我的想像世界中,因而艺术须要悲剧.这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崇高美,悲剧美,是美的基本,是汗青的提高".确切,我们说“当局者迷,旁不雅者清”,当你是悲剧的主角时,你会措手不及,当你跳出悲剧这个圈圈,把悲剧当成一个审美对象时,你就能清晰的看到悲剧的启事.假如说挫折能使人成长,那么,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则能使人苏醒.艺术中的悲剧就如同太阳的西落一样.斜阳西下总能让人们产生丝丝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它又振奋人心,因为我们信任,第二天,太阳会从天空的另一头升起.。
论尼采“悲剧人生”的幸福意蕴
论尼采“悲剧人生”的幸福意蕴尼采创立了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生命哲学,他用实践权利意志的超人肯定和超越“悲剧人生”,引导和启发现代人与拒斥感性、惧怕变化无常生命的独断理性主义、颓废基督教信仰、悲观主义不断抗争,用昂扬生命斗志去塑造完整、幸福的意义人生。
标签:悲剧人生;超人;权力意志;抗争;超越弗里德利希·威尔海姆·尼采是一位带有转折色彩的生命哲学家,其权利意志思想和超人哲学影响深远,而又备受争议。
他确立“悲剧人生”生存意义范式,主张新人生观,强调非理性因素,抨击传统理性主义、基督教道德等,试图为丧失精神家园的人们奠定一个超越“悲剧人生”,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基础。
一、悲剧人生的肯定叔本华开启了关切人生的生命哲学大门。
他断言,世界是意志和表象,意志属于操控人生的意欲力量,有限生命经常因无限意欲无法满足而痛苦不堪,而稍纵即逝的意欲暂时实现又让生命倍添无聊,“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1]405。
他认为只有消灭意志和生命,才能从无尽的痛苦和无聊中获得解脱。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吸引了尼采的注意力。
尼采也认同人生易逝多变、痛苦无奈,但他深信人生的意义来源于肯定而不是否定生命意志,痛苦是幸福人生的兴奋剂。
尼采借助希腊文明的“悲剧精神”,扬弃和深化叔本华悲观主义。
他认为古希腊悲剧文化是唯一能表达真正生命意志的审美文化。
尼采强调,悲剧不是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戏剧表现,而是人艺术地审视人生的途径。
它体现了生命本能意志魅力,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相结合的产物。
它内蕴的“悲剧精神”,真切揭示人生痛苦的悲剧本性,展现人战胜痛苦的悲剧态度和超越历程,充分张扬人性的美和尊严。
日神是理性式自我肯定的代表,他在梦境中追求美好人生,不惧怕任何悲苦;酒神是非理性式自我否定的写照,他通过醉态尽情释放受压抑的自然本性和生命意志,消融所有不幸,征服无法抗拒的悲剧命运。
尼采对酒神推崇备至,他说“我不知道还有比这希腊的酒神象征更高的象征意义。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蕴
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一、引言 (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及其体现 (2)(一)苍凉的艺术风格 (2)1、意象表现 (3)2、氛围表现 (3)(二)悲剧性的主题内容,人物和结局 (4)1、爱情的悲剧性 (4)2、亲情的悲剧性 (6)三、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9)(一)社会原因 (9)(二)家庭原因 (9)(三)个人情感原因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3)绵延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勇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生活,将敏锐的目光投注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生灵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苍凉感和虚无感,从而散发出浓郁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本文立足于文学研究,从女性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整体的眼光纵览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全面梳理、剖析和阐释张爱玲小说中所呈现的悲剧意识,追溯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冷冷的撕开生命外表的华美,露出人性深处的自私、阴暗、虚伪和孤独。
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利用意象表现和氛围表现,建构起一种苍凉的艺术格调,再加上主题、人物以及结局悲剧性的叙述和描写,逐步形成她小说的悲剧意识。
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这三个角度简略剖析。
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动荡,父母感情的破裂,家族亲人的爱恨情仇,以及自己与胡兰成的感情的破裂,这一切的经历使其在创作上更加倾向悲凉。
本文力图通过这两个大的方面来了解张爱玲,把握其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苍凉悲剧意识小说张爱玲Not the desolate stretch of Eileen Chang's novels--the tragedy of consciousnessAbstract:Eileen Chang is a writer who has a strong tragedy consciousness and has a brave courage to face the cruel reality and life .Her keen eyes with pain and difficulty tell us the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and the tragedy of the lives, showing the scenes of life tragedyie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ducing deduc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overciew zhang ai-ling's novel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omb make zhang ai-ling's novels with a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tracing her novels of the causes ofthe formation of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described the embodiment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Eileen Chang's tragic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she tore apart the appearance of colorful life coldly, exposing deep human nature of selfish, dark, hypocrisy and lonely. Through the unique artistic techniques using images and atmosphere performance, construct a desolate art style, plusing theme, the character and the tragic end of narrative and the description, and gradually form her novel tragic consciousness.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mainly analzing these factors briefly from social, family and individual. The age of Eileen Chang liv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rest society, with the rupture of her parents’feelings and the rupture of the love of Hu lancheng. A ll these factors lead to the sad tendency of her creation thought..This thesis tries to use two aspects to understand Eileen Chang, grasping the novels tragic consciousnessKey words:Desolate Tragedy consciousness Novel Eileen Chang一、引言:张爱玲是一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
人生-路遥作品
它以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但 它不是单纯抒写高加林和刘巧珍个人的爱情 悲欢,而是着力剖析新旧交错时期农村的诸 多现实关系以及正在积聚着的某种变革的不 可避免的必然趋势。所以《人生》呈现给广 大观众的,是一幅独具风采的当代农村世态 长卷。 从一个特殊的年轻人的视角切入社会, 既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真切的感受 到了生活中朴素的美,又将社会变迁和个人 命运联系起来,把矛盾和困惑交给读者的同 时,也把其实给予了读者。
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
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
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
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 长篇小说奖。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 《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 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路遥因此而荣获茅 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 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巧珍形象:农村姑娘刘巧珍善良、美丽。 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 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 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 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高加林在她 的眼中是完美的,她更大程度上是高加林 失意时找到的精神上的慰籍。被高抛弃, 但依然处处替高着想。从她身上透视出传 统美德的熏陶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浸染,以 及生活环境、传统观念中的糟粕对她文化 素质和精神思维的限制 。
在他人生最得意的时候,黄亚萍主动追 求了他.高加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黄亚 萍是他理想中的对象,他们之间有共同 的话题,他们各方面都很般配,而且高中 时关系就很好.经过痛苦的挣扎,他选择 了黄亚萍.黄亚萍是干部子弟可以帮助 他在事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他做出决 定也是痛心的.虽然他与黄亚萍恋爱了, 但新的爱情并不是美满的.深入接触后, 他才发现黄亚萍太任性了.
“爱”,人生命定的困局——论《初吻》的悲剧意蕴
31 8 /3
1518 0 .0
“ ” 人生命定的 困局 爱 ,
— —
论《 吻》 初 的悲剧 意蕴
杨 晓 琴
( 扬州 大学 文学 院 , 州 250 ) 扬 视《 初吻》 在吸纳 ,
前人研 究成果 的基 础上 , 刻体 味《 吻》 悲剧 意 深 初 的
蕴 。指 出作家 以之 反 映 了爱 的 复杂 性 , 露 了爱是 流
说以“ 为聚焦点 , 我” 通过揭示 “ 与妈妈 的关系、 我” “ ” 我 与父 亲 的关 系 , 以及 “ ” 画像 的关 系 , 有 我 与 还 “ 与灵姨 的关系等 , 我” 来对所谓的“ ” 爱 进行演绎与
审视 。 由此小 说 构 成 了 一个 以 “ ” 中心 的辐 射 我 为
量 ! : 2 墨 鱼
CN 2 . 3 2 C 2 1 2 /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1 0 0年 第 1 卷 第 2期 1
JC aghnIs T e. SeS iE i)2 1 V 11 ,o2 . hneu t eh ( o.e. d. ,00,o. 1 N . n.
在那里 , 跟妈送东西 , 都送 到外屋。 作 家呈现这一 ” 切给读者的时候 , 细针密线 , 娓娓打开男童的内心世
16 0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界: 男孩 的恃宠 而骄 , 男孩 的顽 劣本 性 ……男孩 子其 实 不再 可爱 了 , 而 “ 反 可怖 ” 爱 ” 。“ 首先 是利 己的。 再看“ ” 画像 的 “ ” 我 对 爱 。在 父 亲 的 静 室 时 , “ 的心 专 注 在 一 张 画像 上 , 张 画 像 曾使 我 迷 离 我 这 恍 惚 了。我 常 常做 颠 倒 了事 , 是为 了她 , 都 常常 如醉 如 痴 的也都 是为 了她 , 常 听不 见 母 亲 在房 里 喊 我 常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本文概述《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文旨在深入探讨路遥的小说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悲剧意蕴。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他的小说常常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基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叙述,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以及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将关注路遥小说中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这些形象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深度。
我们将分析路遥小说中的悲剧冲突,揭示这些冲突如何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我们将探讨路遥小说悲剧意蕴的成因和价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路遥作品的文学魅力和社会意义。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而深化对路遥作品的理解和研究。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路遥小说悲剧意蕴的探讨,能够为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路遥小说中的悲剧人物路遥的小说世界里,悲剧人物层出不穷,他们如同黄土高原上的风,带着深沉而强烈的情感,穿梭在历史的纵深与现实的横截面之间。
这些人物并非简单的悲剧符号,而是具有深厚内涵和复杂性格的真实存在。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便是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
孙少安,作为家中的长子,承担了过多的家庭责任,他的一生都在为家庭、为土地而辛勤劳作,尽管内心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但却因为现实的束缚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悲剧在于,他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将自己的理想深埋心底,默默承受生活的艰辛。
而孙少平,则是一个有着更为复杂性格的悲剧人物。
他渴望知识,向往城市生活,但却因为家庭背景和社会现实的限制而无法如愿。
他在城市的边缘徘徊,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最终却不得不回到农村,继续父辈的生活。
他的悲剧在于,他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和追求,但却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除了孙氏兄弟外,《人生》中的高加林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01 理解悲剧的意蕴(单元写作指导)高一语文单元写作指导(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理解悲剧的意蕴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窦娥的善良、鲁待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
阅读这样的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看看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悲悯的情憬看待悲剧人物的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阅读剧本,能让我们初步领略戏剧的感染力;登上舞台,亲身体验,则能让我们深入戏剧天地,感受其中的无穷魅力。
从本单元的《雷雨》选段和《哈姆莱特》选段中任选其一,参考以下步骤,在班上组织演出。
1.深入研读剧本。
要牢牢抓住戏剧冲突这一中心,多层次深入理解剧本的丰富意蕴,为排演打好基础。
(1)剧情是如何展开的?发生了哪些戏剧冲突?其中哪些是主要的冲突?如何理解这些冲突?(2)剧本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处境、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彼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剧情发生的特定环境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背景?2.集体讨论,形成演出本。
演出本又叫“台本”,是经过处理,补充适当内容后作为演出依据的剧本。
补充细节时要特别注意那些意蕴丰富、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关键台词或关键动作,悉心体会戏剧情境和人物性格,揣摩最合适的语气、语调,设计最适宜的表演方式。
例如,《雷雨》中“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和“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台词,蕴含着强烈而又复杂的情绪,要考虑怎样说才最合适。
原剧本对于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灯光安排等方面,往往并没有详细的规定,也需要在演出本中加以补充。
通过全班讨论,仔细推敲,初步形成演出本。
进行排演,准备演出。
进入排演阶段后,投入剧情,化身为剧中人物,也许就会发现许多在阅读剧本时没有发现或没有充分考虑的问题。
路遥《人生》课件
加林:“你怎办呀?”巧珍痛苦地沉默着。加林:“我
主要考虑这事……”
沉默。雪花静悄悄地降落着。
巧珍哽咽地说:“……加林哥,你再别说了。你的意思
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加林哥,
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尽管爱你爱得要
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不识字,给你帮不上忙,还要
拖累你的工作……”
巧珍继续哽咽着,说着:“你走你的,到外面找个更好
的对象……到外面你多操心,人生地疏,不像咱本乡田
地……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
巧珍哽咽得说不下去了,掏出手绢堵住自己的嘴巴。
加林的眼里也涌满泪水。他不看巧珍,说:“你……哭
了……”巧珍摇摇头,泪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巧珍突然转过身,说:“加林哥……我走了!”
必讲问题1:《人生》的主题?
如路遥的 恩师柳青 所言:关 键时刻的 几步,通 常也就是 人年轻则 时候所走 的路,可 以影响人 的一个时 期,甚至 是一生。
《人生》的主题是不尚明确的交叉的,至少不经 过深度思考和反复琢磨是得不到的。但凡伟大的 作品,主题都不是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因为人 生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无疑,《人 生》就是这样的作品。倒是这样恰恰引起了读者 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在思想上得到一种升华, 在人格上得到一种解放。而不是像有些作品那样, 在总体上有一个简单的思想总结,企图用这些来 增加读者的认识深度,这是不好的,或者说是荒 谬的。《人生》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由于生活的 复杂性,才促使了《人生》不是单调的。过去我 评论主题或思想内涵总是被界定在很小的范围内, 什么人物塑造体现主题,矛盾冲突升华主题等等, 总是被人一眼看穿。在《人生》中,无论是在高 加林身上,还是在刘巧珍身上都表现出一种传统 的美德,一种人生的牺牲精神,一种时代促使下 年轻人的价值观。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在每一部分 都有渗透,我认为这更重要。优秀的作品,每一 部分都反映了作家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应该这样 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路遥如是说。
论人生悲剧意蕴
论人生悲剧意蕴作者:潘梦丹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3期摘要:《城南旧事》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为时空背景,通过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童稚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琐事,并用孩子特有的方式去控诉社会的不公和封建社会酿成的人性悲剧。
结合作家的写作背景和身世,对《城南旧事》中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体会作者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之情,从多角度去探讨酿成这些人性悲剧的种种原因;并通过对作品的l艺术手段的运用的分析,解读作家倾注在作品中的淡淡的哀怨和悲悯,深切体味作家对人生悲剧意蕴的体悟。
关键词:林海音;城南旧事;悲剧意蕴及其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215-021人性的深切关怀《城南旧事》是林海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童年在北京的生活为素材而创作出来的作品。
小说由五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五个故事构成了一个主题系列,每一个不同的故事都倾注着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切关怀。
它通过一个孩子纯美的眼光,去关注人性,关注生活在阴影里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呼唤人们放下成见,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用欣赏,包容,怜悯的心态去生活。
《我们看海去》中,贼同样被归入“坏人”一类,而且只要被戴上“小偷”、“贼”的帽子,那么等于“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他们被人抛弃、孤立,还成天怀着沉重的负罪感,比疯子更见不得光。
他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有个聪明的弟弟,“年年考第一”,毕业后还要“漂洋过海去念书”。
但是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个生计无门的哥哥“事非得已”做了小偷。
他不但要承受自己良心的拷问,还要强颜欢笑对哭瞎眼睛的老娘和一直拿他当好哥哥的弟弟隐瞒真情,一个男人做出这种选择是如何的痛苦。
碰到英子后。
“不懂事”的英子又与他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个才七岁的孩子成为了他倾诉内心烦恼的唯一对象,他们彼此都在交流中获得了喜悦。
在这里人性是美好的,内心痛苦的人找到了可以倾诉的对象,这样子至少可以缓解他内心的苦闷。
人生作文之作文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作文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篇一:高三期中作文分析及佳作赏析】高三期中作文分析及佳作赏析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题目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二、关于审题审题立意时,可以从肖伯纳或者周国平的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大致可分为三个角度:从肖伯纳的角度,看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这是用悲剧(消极)的眼光看人生,是从占有欲或者从满足或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的,体现了悲剧的人生观。
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是双重悲剧。
这两种悲剧的根源都关乎欲望,没有实现欲望就痛苦,实现了欲望就无聊、空虚。
这样看来,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与叔本华的悲剧观是一样的。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大的,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是相对的。
这两种的矛盾很难调和,因此,人很难得到永恒的快乐,总在痛苦与无聊、空虚之中摇摆。
可以从欲望与痛苦的角度深入思考。
从周国平的角度看,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这是用审美的眼光看人生,为得到而寻求、创造的过程以及得到后品味、体验的过程,都是同样幸福的事情。
周国平的话强调人不应当从功利的角度去审视生活,而应从审美(非功利)的角度去打量人生,从而可以提出:创造(或者体验)的过程就是快乐、幸福;立足于创造,收获快乐人生;艺术的、审美的去看待人生也是快乐和充满激情的。
整体上把握材料,可以从浅层和深层角度来立意。
从浅层次看,肖伯纳和周国平因视角、心态的不同,带来了认识、观念的不同。
围城·人生·悲剧——《围城》悲剧意蕴刍议
别 林 斯基 在论 述 悲剧 内涵 时 , 及 了“ 心 的 自然欲 论 人
望” 而这种“ 心的 自然欲望” , 人 对普通人来说 , 无外乎体现在
毅然决然地破坏了方唐的爱情 。
这样关于冲突及丧失的悲剧
~
、
方鸿渐 的悲剧
小说 以方 鸿渐镀金 归国, 求偶求 职的经 历为中心 , 揭示 了人物 活动赖 以生存和 活动的环境 —— 抗战前期上海 及东
南数 省五光十色的非主流的上层知识分子社会 , 刻画 了方鸿
渐由恋爱 丽失恋、 就业而失业 、 结婚而 离婚 的悲剧命运 。 方以
关键词 : 生, 弱点 I 欲 望I 悲剧 人 中囝分类号 : 0 . I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4 1 (0 6 0 一O 5 一O 10 - 3 0 20 ) 1 O 6 3 对 爱情 的追求 、 对事业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构筑上 。作品中方 鸿 渐的爱情追求恰 恰就是性 爱欲望 的表 现 .他 为欲望所 驱 使, 拼命地想冲进爱 情围城。 但悲剧正在于这种欲望与 “ 不可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n l f y n a h r l g ( o ilS in e o r a a g Te c e sCol e S ca ce c ) o Fu e
总 第 19期 0
S m . 0 u No 1 9
路遥《人生》教案
《人生》教案袁平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把握小说主要人物的情感、心理及性格。
3、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与主题。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描写高加林与刘巧珍分手的片段,高加林与黄亚萍的对话理解主要人物的情感、心理及性格。
2、结合课文及整个小说故事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与主题。
教学难点:1、高加林人生成功与悲剧的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角色朗读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了解作者及小说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课文第二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理解小说的主题,通过讨论思考深华学生个人思想,引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导入语:人生苦短,人生无常。
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沈从文先生说“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那么,同学们,你们对人生有什么想法或感慨呢?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路遥的小说《人生》节选的课文,看看他想告诉我们的人生是什么。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了解作者及小说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课文一、简介路遥: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一条伏尔加的鱼——黄依依人物悲剧意蕴分析
一条伏尔加的鱼———黄依依人物悲剧意蕴分析黄琛媛(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摘要】人物黄依依身上具备着三重悲剧意蕴。
首先,她的死亡展现了一个中性天才才情的毁灭与不被理解的深刻孤独。
其次,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个体,其在与集体主义的抗衡中被完全收编,她的个人价值被进行简单化取舍和利用。
最后,其女性身份又使其常处于与男性话语和国家话语共谋的雄性世界的对峙中,并最终难逃被消解被驯化的宿命。
三重悲剧并行使得这位天才女性的陨落具有极致的悲剧渲染力。
【关键词】黄依依;悲剧;女性【中图分类号】I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52(2019)02-0124-03《暗算》称得上是一部颇为深刻的影视剧,不仅因为其艺术表现上平衡了理性与感性而呈现出一种节制美,也不仅因为它以含蓄内敛的诗性格调达到了对红色高压年代的浪漫主义式解读,更至关重要的是其始终保持着一个相对客观的叙述姿态,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现场,复现了一个时代的荣光与悲哀。
借用狄更斯那段著名的开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1来形容建国初期的革命岁月也毫不违和。
称其光明和伟大,是因为彼时朴素赤诚的英雄主义与爱国情怀;称其黑暗与悲哀,则是因为集体主义至高无上的话语之下对个体诉求的漠视,对于个体价值粗暴而简单化的取舍。
这纵然是“特殊时期特殊手段”的策略式发展使然,但如若后继者刻意追随主流话语而不断对此进行美化渲染,那么在历史烟尘的层层掩盖中,众多的个体喜悲就无法在当下形成回声而永远隐匿在前进的洪流中。
如此,历史也将丧失其“自鉴镜”的属性而彻底成为一种“言说史”。
如果说与政治意识形态尚且能保持一定距离的文学作品还为我们存留着最后一点历史真相的话,那么作为始终是被操控对象的传媒工具则难以逃脱为其代言的宿命。
动荡不安:论《终结的感觉》中人物的人生悲剧
妥徽文学ANHUIWENXUE文____学动荡不安:论《终结的感觉》中人物的人生悲剧究李施文石晓杰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摘要: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今英国文学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2011年,巴恩斯凭借新作《终结的感觉》折桂英国文学布克奖,再次蜚声国际,该部作品讲述了几位主人公由于伦理身份的改变、对历史的轻视和对生命崇高性的亵渎所引发的人生悲剧。
本文将从主人公看似平凡的人生经历入手,分析造成几位人物人生悲剧的成因,进而探索巴恩斯该部作品所呈现的深刻人文关怀。
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人生悲剧★基金项目: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6-050)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今英国文学界最杰出的作家 之一,其与马丁 •艾米斯、伊恩•麦克尤恩共同被誉为 英国文坛的“三剑客”。
由于巴恩斯作品颇丰、风格迥 异、意蕴深远,被称为“英国文坛的变色龙”,因此,他 也被视为英国文坛最具挑战性的作家之一。
2011年,巴恩斯凭借新作《终结的感觉》折桂英国文学布克奖,再次蜚声国际。
然而,这位笔下生花的作家在中国文 学界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该部作品中主人公人生 悲剧的成因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本文拟从小说主人 公的人生经历人手,解读该部作品中揭露出的由于伦 理身份的改变,对历史和时间的无视和对人生崇髙性 的亵渎所引发的人生悲剧。
一、伦理身份的改变“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伦理表达形 式,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聂珍钊,《文学 伦理学批评导论》),而伦理身份是文学伦理学的核心 术语,指特定的伦理环境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几位主要人物的伦理身份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小说的 结局走向。
故事伊始,主人公与其他三位髙中同学组 成了四人小团体,其中的最后加人进来的艾德里安是 四人中当之无愧的“理性”与“智慧”担当。
而相较于艾 德里安这种极具哲学头脑的人相比,主人公托尼多次 强调自己倾向于做一个普通人,“普通(average)这个 词从我髙中毕业开始就跟随着我,普通的大学、普通的工作、普通的友谊、普通的爱情,甚至在性方面也是 如此”(Barnes,《TheSenseofanEnding》)。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意蕴-文档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意蕴《古诗十九首》主要表达了游子和思妇的思念、苦闷、彷徨、抑郁、伤感、痛苦以及对人的生死的一些思考。
在这里,不仅有平民百姓生而分离的抱怨,也有知识分子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些情感的表达让《古诗十九首》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悲剧性的意蕴。
一、《古诗十九首》中人物的悲剧性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古诗十九首》中环境的描写给人产生了一种凄凉、萧瑟之感,诗中主人公思想情感的表达更是让人哀伤不止,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对远离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怀才不遇的伤感无不让人心绪沉重。
因此《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意蕴更多的表现为作品中人物的悲剧性。
根据作品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可以将他们分为:平明百姓的悲剧性和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性。
(一)平民百姓的悲剧性《古诗十九首》中的平民百姓主要是旅居在外的游子和深居闺中的思妇。
在诗中,他们主要表达了离别的相思和痛苦。
主要以《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为代表。
这类诗在《古诗十九首》中占的比重最大。
游子客居他乡,远离亲人,面对异地景色不免睹物思人,思念起了家乡和亲人。
《涉江采芙蓉》一诗主要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和妻子的思念,游子渡江去采荷花,江畔兰花丛丛,可是采了这么多荷花和兰花又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回望故乡所在的地方,“长路漫浩浩“,不禁让人产生一种无可奈何之感,无比的凄凉;最后一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将这首诗的悲情推向了高峰,虽然夫妻同心,却不得不分离,只能在忧伤悲苦的思念中来聊日度日,孤独到老。
相对于游子思家的主题,《古诗十九首》中更多描写的是深居闺中的思妇。
思妇题材从《诗经》中就已有,比如《卫风?伯兮》就表达了一个贵妇在家对外出丈夫的思念。
在封建礼教要求女子遵从“三从四德“的时代,闺中少妇们向封建礼教喊出了自己的声音,她们勇敢的表达出了自己对于远行丈夫的思念,乃至有的发出了自己的抱怨之声。
俄狄浦斯王悲剧分析多篇文章集合版
俄狄浦斯王悲剧分析多篇文章集合版《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因素分析《俄狄浦斯王》作为索福克勒斯最为著名的作品无论在希腊文明史上,还是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剧描写了俄狄浦斯为了逃脱神谕“杀父娶母”的预言,不断地与命运抗争,但他愈是反抗命运的安排,愈是不断走向命运的圈套,这种悖谬现象演绎了俄狄浦斯抗争的悲剧性命运。
《俄狄浦斯王》也就自然被定性为悲剧。
本文就是试图分析这部悲剧作品中的悲剧因素。
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诗学》里对悲剧的解释是:用华美的语言模拟生活中的重大行为;它引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完成净化作用。
作为文学形式他必须要有六个部分:布局,人物,语言,思想,壮观的场景和歌唱。
其中以布局与人物最为重要。
所谓布局,对亚氏而言,是指事件的连续。
在这些连续的事件中命运的逆转和真理的确认最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反应。
至于人物,他是行动的媒介。
主角一定要有地位,他的受苦完全是由于他的性格有些瑕疵,或是由于行为上的一些无心之失。
也就是说,人因其所作所为受苦而又对其受苦有必然的责任。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个悲剧人物一定是他所处的受社会所承认的阶级的代表者。
对于俄狄浦斯而言,他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与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是王子,后来成为忒拜的国王。
他具有显赫的身份,符合悲剧中对悲剧人物的显赫地位的要求。
另外,亚氏认为悲剧人物是因自己的行为受苦并常祸及周遭之人的行动者。
悲剧兼顾人同时是祸因又是受害者。
他的跌宕起伏,事之成败,都是他自身活动造成的,错咎与责任也由他自己承担。
俄狄浦斯正是犯了一系列的“悲剧的错误”才招致了他的不幸。
一开始,俄狄浦斯害怕神谕的实现逃离了科任托斯,远离了他的养父母。
但在途中他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又误娶了他的生母为妻。
如果俄狄浦斯不是年轻气盛,做事冲动,他就不会杀死自己的父亲;要不是做事欠考虑,他也不会娶自己的母亲为妻。
俄狄浦斯既然早就知道神谕,他就应该避免杀害和自己父亲年纪相仿的老人,避免与一个可以做自己母亲的人结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生悲剧意蕴(一)
摘要:《城南旧事》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为时空背景,通过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童稚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琐事,并用孩子特有的方式去控诉社会的不公和封建社会酿成的人性悲剧。
结合作家的写作背景和身世,对《城南旧事》中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体会作者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之情,从多角度去探讨酿成这些人性悲剧的种种原因;并通过对作品的l艺术手段的运用的分析,解读作家倾注在作品中的淡淡的哀怨和悲悯,深切体味作家对人生悲剧意蕴的体悟。
关键词:林海音;城南旧事;悲剧意蕴及其艺术魅力
1人性的深切关怀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童年在北京的生活为素材而创作出来的作品。
小说由五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五个故事构成了一个主题系列,每一个不同的故事都倾注著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切关怀。
它通过一个孩子纯美的眼光,去关注人性,关注生活在阴影里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呼唤人们放下成见,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用欣赏,包容,怜悯的心态去生活。
《我们看海去》中,贼同样被归入“坏人”一类,而且只要被戴上“小偷”、“贼”的帽子,那么等于“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他们被人抛弃、孤立,还成天怀着沉重的负罪感,比疯子更见不得光。
他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有个聪明的弟弟,“年年考第一”,毕业后还要“漂洋过海去念书”。
但是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个生计无门的哥哥“事非得已”做了小偷。
他不但要承受自己良心的拷问,还要强颜欢笑对哭瞎眼睛的老娘和一直拿他当好哥哥的弟弟隐瞒真情,一个男人做出这种选择是如何的痛苦。
碰到英子后。
“不懂事”的英子又与他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个才七岁的孩子成为了他倾诉内心烦恼的唯一对象,他们彼此都在交流中获得了喜悦。
在这里人性是美好的,内心痛苦的人找到了可以倾诉的对象,这样子至少可以缓解他内心的苦闷。
然而,这一故事的结局却又充满了戏剧性和残忍性。
英子在无意中给便衣警察指了路,竟将小偷送进了监狱,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灾难。
对于他的品学兼优的弟弟,心目中哥哥的美好形象一下子坍塌,对于他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在小说的第五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死亡,对于一个尚未成年的人来说,是令人恐惧的,尤其是面对自己父亲的离世。
然而,对于死亡。
作者诠释的温情而美丽。
在英子笔下,爸爸一直是一个正气凛然的角色,他既严厉又和蔼,一会儿对“我”用鸡毛掸子从床头打到床尾,一会儿却又将花夹袄和铜板送到学校,站在教室窗外默默看着自己的女儿。
然而在女儿完成父亲心愿的时候,却传来了父亲病危的消息,对于这个消息,英子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英子在父亲病榻的那段稚气的对话,以及对父亲往事的回忆,正是作者特意营造出的一种温馨幸福的氛围,让读者和英子一起沉溺下去。
就在英子的幸福里,父亲像是不愿惊动任何人般,静悄悄地离她而去。
这最后的结局,尽管忧伤,但作者和英子都没有因此放弃希望。
她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承担责任。
就像英子爸爸所说的那样,“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几个故事无不体现了人物的悲哀和人性的脆弱,人性需要更深切的关怀,在那样的年代社会里,当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和睦的彼此关心,文章中的悲剧也就会转变成另外一种结局,但是人性的深切关怀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又有多少人能给予呢?
2小说悲剧成因探析
小说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当时的社会环境,加上林海音是一位台湾作家,她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北京风俗画,自然而然,在文学史上我们会把它归为“怀乡文学”一类。
但是,笔者却认为《城南旧事》的城,只是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或故事背景,
作衬托主题之用,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点,任何城市。
如果我们将认识的深度仅仅停留在怀乡文学这一层面,很可能遮挡了它作为一部意蕴丰富的佳作从多角度多方面所折射出的光芒,从而无法抵达作家心灵最深处。
这是一部贴近人物心灵的作品,五个故事,五个悲剧,这不能说是纯属巧合,探析酿成悲剧的原因,其中有太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宋妈为了生计在外面做奶妈,自己的孩子却在丈夫的疏忽下全失去了,面对无能的丈夫,最后还得跟着他回家,继续为他生子养家。
作者通过宋妈从“出来”到“回去”,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遭遇,揭示了传统妇女只能扮演妻、母角色的永恒悲剧命运。
女性的悲剧命运着实让人感到同情,但是《我们看海去》里面的贼的遭遇也足以让读者为之掬一捧同情的泪水。
做小偷的确让人产生憎恶,但如此一个小偷,读者读来却觉得他是多么善良、真诚和忠厚的一个人。
当他“手被白绳子捆上了,一个巡警牵着”(P88),还被许许多多的人拥着看热闹时,笔者的心也好象被揪着,丝毫没有大快人心的感觉,相反是对他的一种同情,一种惋惜。
是什么让他被迫走上了这条道路,是来自于生活的压力。
虽然作者没有正面描述旧时代中国的黑暗势力,但是读完这个故事,我们都很明显的感觉到二、三十年代贫穷、苍凉的旧中国面貌。
小英子拥有一颗善良的童心,但是,由于她的好心,却促成了一个个悲剧高潮的到来,这无疑加剧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秀贞被所有人视为疯子,惟独英子将她当作好朋友。
在一个偶然之中,英子知道了原来妞儿就是秀贞失散多年的女儿。
天真无邪的英子帮助她们母女相认,进而协助她们出逃寻亲,可没想,这一出逃却酿成了她们母女双双惨死车轮下的悲剧。
因为英子的童言无忌,一次将捡到的铜佛像顺手就给了路人,还将“窝脏”的地点毫不隐讳的告诉人家。
殊不知她已经将小偷的行踪无意透露给了便衣警察,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这个可怜的小偷很快被替察逮捕了,还造成了很多爱看热闹的人们像看戏一样看着小偷被警察带走,这是英子和所有读者不愿意看到的场面。
兰姨娘被她老公赶出家门后,一直住在英子家,英子很喜欢她。
然而当父亲抓住兰姨娘朱砂手的那一刻起,英子发现自己母亲的地位会岌岌可危。
于是,鬼灵精怪的她开始为德先叔和兰姨娘牵线搭桥,最终两人终于产生感情,相携出奔。
可是,出奔以后他们的前途究竟是如何,没有人会知道,或许一起过上幸福的日子,但是,这或许也会让兰姨娘又一次跳入命运为她设置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