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合集下载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名楼“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并领会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解读和分析崔颢的《黄鹤楼》。

3. 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活动。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PPT展示黄鹤楼的照片,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并进行简单的提问,了解学生对黄鹤楼的初步了解。

第一部分: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建筑风格、历史事件等。

2. 学生们自由讨论黄鹤楼带给他们的印象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第二部分:解读和分析崔颢的《黄鹤楼》。

(30分钟)1. 教师朗读《黄鹤楼》。

2. 学生们自主阅读并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加深对崔颢创作意图的理解。

第三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活动。

(40分钟)1. 学生们分组进行小诗创作,要求以黄鹤楼为主题,表达自己对黄鹤楼的感受和想象。

2. 学生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如绝句、七绝、五言律诗等进行创作。

3. 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四部分:总结与拓展(2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们的学习收获。

2.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3. 教师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和资源,鼓励学生继续了解和探索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对黄鹤楼和《黄鹤楼》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4. 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资源1. 黄鹤楼的图片和PPT素材。

2. 崔颢的《黄鹤楼》的诗歌文本。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诗;(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鹤楼的美景,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 诗歌的鉴赏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描绘;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3. 诗歌创作背景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鹤楼的美景;(2)简介崔颢:引导学生了解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导入诗歌:《黄鹤楼》的朗读,引起学生兴趣。

2. 诗歌学习:(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诗歌,理解诗意;(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3. 诗歌鉴赏:(1)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水平;(2)诗歌仿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仿写诗歌;(3)诗歌欣赏:欣赏历代诗人对黄鹤楼的描写,拓宽视野。

4. 情感体验:(1)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黄鹤楼美景的感悟;(2)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黄鹤楼”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3)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互相借鉴。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强调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全文;2. 了解崔颢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3. 以“我眼中的黄鹤楼”为主题,进行绘画或摄影创作。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黄鹤楼》崔颢 初中语文课教案

《黄鹤楼》崔颢 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黄鹤楼》初中语文课教案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黄鹤楼》的作者和背景。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黄鹤楼》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抒情和感情表达。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材准备:崔颢的诗歌《黄鹤楼》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黄鹤楼》这首诗吗?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作之一。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了解它。

”第二步:介绍背景(10分钟)简要介绍崔颢的背景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介绍《黄鹤楼》的背景,包括诗歌创作的动机和情感背景。

第三步: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阅读《黄鹤楼》的诗歌文本。

讨论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观点,特别关注诗人对黄鹤楼景色的描写和思考。

问学生:“崔颢在诗中如何描述黄鹤楼的景色?他对黄鹤楼和人生有什么样的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这些手法对诗歌观点和情感的支持。

探讨诗歌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如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人生感悟。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黄鹤楼》的主题和意义,以及诗歌对自然景色的讴歌和人生感悟。

与学生讨论他们是否曾经在自然中有类似的感受和体验。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深入研究其中的抒情表达和修辞手法,并进行一次小组分享,以展示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崔颢的诗歌《黄鹤楼》的背景、内容和主题,以及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崔颢及其作品《黄鹤楼》;(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3)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在黄鹤楼的美好时光;(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体验。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1)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2)教学环节是否紧凑,教学方法是否得当;(3)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验是否真实深刻;(3)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优秀教案篇1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

)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

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

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

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

谢谢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

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⑴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⑴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

(自由读)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

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

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⑴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崔颢《黄鹤楼》教案

崔颢《黄鹤楼》教案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示例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示例2: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示例3: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四.小组讨论,质疑疑难句子
问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五、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
美的文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5篇)板书设计篇一(一)情景导入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1、限时背诵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

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

(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所体现的物是人非、人生失意、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唐代的七言律诗——崔颢的《黄鹤楼》。

二、读诗:1.自由朗读;2.学生代表朗读。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质疑答疑。

四、赏析诗歌:1.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名楼黄鹤楼的诗吗?从何处可见?(引导学生关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愁。

)2.“思乡之愁”积聚在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具体感受?(孤独、惆怅、失落?)3.你在诗中何处感受到崔颢思乡的孤独、忧愁?结合具体字词赏析。

关于_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

关于_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

关于_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黄鹤楼是/崔颢写的这首诗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孟浩然也是唐代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的情感,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盛唐诗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三、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黄鹤楼优秀教案(合集8篇)

黄鹤楼优秀教案(合集8篇)

黄鹤楼优秀教案(合集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鹤楼优秀教案(合集8篇)黄鹤楼优秀教案(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三、深入感知古诗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第2篇:崔颢黄鹤楼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及其历史背景;2.了解崔颢及其代表作品;3.学习《黄鹤楼》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结构、意境等;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黄鹤楼及其历史背景的介绍;2.《黄鹤楼》这首诗歌中的意境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呈现黄鹤楼的风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讲解黄鹤楼及其历史背景(10分钟)介绍黄鹤楼的建筑风格、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沿革等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登高望远”的文化现象。

3.讲解崔颢及其代表作品(10分钟)介绍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如《黄鹤楼》、《题西林壁》等,并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何选择在黄鹤楼写下这首诗歌。

4.学习《黄鹤楼》这首诗歌(30分钟)(1)整体感知让学生先读一遍《黄鹤楼》,感受整篇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结构分析让学生分析《黄鹤楼》的结构,如押韵、对仗、排比等,了解其构成要素。

(3)意境解读通过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鹤楼》所表达的意境,如“千里江山图一梦”、“白云千载空悠悠”等。

5.创作活动(20分钟)让学生以黄鹤楼为主题,自由创作一篇小诗或散文,展示个人文学才华。

6.总结与评价(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同学们的创作成果,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探究式教学法3.创新教育法五、教学手段1.图片或视频2.PPT演示3.黑板板书4.课件辅助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的创作成果;3.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范文

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

2.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黄鹤楼》的意境理解。

2.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的原文及其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崔颢和《黄鹤楼》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诵读(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诵读《黄鹤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鹤楼》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鉴赏指导(10分钟)教师教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

5. 实践练习(5分钟)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自由欣赏《黄鹤楼》,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学生对《黄鹤楼》的理解和鉴赏,以及对古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氛围。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

2. 运用所学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欣赏其他古诗词,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以及古诗词鉴赏方法。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歌中的黄鹤楼,增强学生的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 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黄鹤楼》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崔颢的生平简介2. 《黄鹤楼》的诗歌背景3. 《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4.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鹤楼》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引言黄鹤楼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经常光临的地方。

崔颢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文人,他以他的才华和诗词才华而闻名于世。

本次教学设计将以黄鹤楼和崔颢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了解崔颢的生平和他的文学成就;3.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黄鹤楼的历史资料,崔颢的诗歌作品;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音频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介绍黄鹤楼的历史背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崔颢让学生阅读崔颢的一些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意境和艺术表达手法。

然后通过讲解崔颢的生平和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来加深学生对崔颢的了解。

3.艺术欣赏播放录音,给学生欣赏崔颢的诗歌朗诵,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听觉感受和艺术鉴赏能力。

然后,展示一些黄鹤楼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和摄影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评论这些艺术作品。

4.创作表达给学生提供一些黄鹤楼和崔颢的图片,让他们选择一幅图片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首诗,绘画或者摄影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黄鹤楼和崔颢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集体讨论和分享。

5.总结总结本次教学过程,回顾学生对黄鹤楼和崔颢的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和崔颢对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影响。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文化遗产,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品的质量,评价学生对黄鹤楼和崔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可以使用评价表格对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六、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或举办艺术展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创作比赛,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黄鹤楼 崔颢 教案

黄鹤楼 崔颢 教案

黄鹤楼崔颢教案教案标题:黄鹤楼崔颢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黄鹤楼》这首诗的作者崔颢以及他的背景和作品特点;2.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3.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韵律;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Step 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黄鹤楼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黄鹤楼的了解和感受。

Step 2: 介绍崔颢向学生介绍崔颢这位唐代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可以通过PPT、图片或简短的讲解来呈现相关信息,并引导学生思考崔颢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Step 3: 诗歌分析将《黄鹤楼》的诗歌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帮助他们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并与崔颢的作品特点做对比。

Step 4: 朗读技巧训练通过示范和指导,教授学生朗读《黄鹤楼》的技巧。

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调、停顿和节奏感,使他们能够准确地传达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Step 5: 文学鉴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让他们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分享对《黄鹤楼》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Step 6: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黄鹤楼》为灵感,进行创作活动。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与黄鹤楼相关的短文或创作一首与诗意相近的诗歌,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Step 7: 总结和评价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成果。

可以通过小测验、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的方式进行。

Step 8: 课后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崔颢的其他作品,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或阅读分享会。

教学资源:1. 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素材;2. 崔颢的相关资料和作品;3. 课堂展示工具,如PPT或投影仪;4.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黄鹤楼》和崔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阅读反思。

崔颢 黄鹤楼教案

崔颢 黄鹤楼教案

崔颢黄鹤楼教案教案标题:崔颢《黄鹤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崔颢的生平;2. 理解《黄鹤楼》的主题和意境;3. 学习欣赏和朗读《黄鹤楼》。

教学重点:1. 理解《黄鹤楼》的主题和意境;2. 学习欣赏和朗读《黄鹤楼》。

教学准备:1. 《黄鹤楼》的原文及翻译;2. 课件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首诗的好奇心。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释《黄鹤楼》的主题和意境。

可以使用课件或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

Step 3:理解诗意(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黄鹤楼》的原文和翻译,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等。

Step 4:欣赏朗读(1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或朗读《黄鹤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然后,分组让学生轮流朗读诗歌,培养他们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Step 5: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黄鹤楼》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讨论:“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理解?”、“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等。

Step 6: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介绍其他与《黄鹤楼》相关的文化知识,如黄鹤楼的历史、文化背景等。

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搜索相关资料并进行分享。

Step 7: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习收获。

可以提问学生:“你对《黄鹤楼》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这首诗有哪些特点?”等。

Step 8: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读后感或创作一首与《黄鹤楼》相关的诗歌。

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崔颢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长恨歌》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三、深入感知古诗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第2篇:崔颢黄鹤楼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一是意境美当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

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

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

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

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

崔颢南下漫游。

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

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

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

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

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

“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

”(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

)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

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04~754),字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

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

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

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神话。

昔人即指费祎。

昔人已乘黄鹤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以及那楼的上空终日飘浮无所依归的白云,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凉,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

前四句两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一气呵成,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

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汉阳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鹦鹉赋》的作者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因此鹦鹉洲显然并非单纯的景象,而是带有的诗人的浓厚的情感因素。

最后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

第3篇: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崔颢(hao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作背景]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青年崔颢给人的印象不好,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怎么个不好?偷鸡摸狗了?喝酒不给钱了?调戏妇女了?没有记载,书上只是说“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

”我猜小崔可能是喜欢写情诗,描写大胆,情呀爱呀地挤在诗里扎堆儿,让人感觉不正经。

遗憾地是,小崔的这些不正经现在找不到,没留传下来。

但他有才,723年的进士科举,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小崔录取了。

又一个标签接踵而至:有才无行。

京城工作的崔颢,在士大夫们的眼皮底下,继续上演一幕幕“无行”节目。

1.喜欢赌博。

(没有欠债记录)2.经常喝酒。

(没有耍酒疯记录)3.离婚频繁。

(离婚4次,没有狎妓嫖娼记录)总之,小崔另类。

如果长此以往,崔颢也就是崔颢了,像无数人一样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当无名分母。

查不到为什么?不正经的他从军了,从军入幕的小崔结果让我们眼前一亮。

阅历真的改变人,从此崔颢粗犷的眼神里经常闪出不易察觉的愁,他变了。

刚参加工作时住单身,有一次拉肚子,拉得我浑身疲软,无精打采,在办公室里偶尔哼哼唧唧,领导同情俺,“回家养几天再来,不算旷工。

”推开家门,姐姐高兴地说:“真巧,咱家今天插稻秧,正缺人手。

”俺立刻大义凌然,捋胳膊往袖子,出发。

经过一天在水中的较量,没了,完好如初,从此一经验,“小病儿就是个屁。

”从军期间,诗人游历江面,到了黄鹤楼,豪放崔颢情不自禁,题笔写下这首名作。

[本诗简析]解释题目。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汉市的蛇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乘鹤的仙人。

这2句说明了黄鹤楼名字的由来,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停留,还有一传说是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

总之,是因为有人曾经乘鹤光临而命名。

这2句就是简单的介绍,初读一般。

细读,感觉就不只是介绍,还有一种沧桑在内,这种沧桑的表现,作者用了一个“空”字。

仙人乘鹤,那是何等的激动壮观,站在黄鹤楼上,诗人应该很憧憬那种场面,可惜今非昔比。

我们一般读诗,只是读字面,很少会带上文字的声调,除非这首诗的气场太强,令我们不得已,读李白时常常这样。

这2句有气场吗?有。

表现如下:1.“乘”和“去”字都是仄调中的入声,入声字读起来有一种急促感,所谓“入声短促急收藏”(古典诗词中的入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去声),尤其是一句中的最后一个字是入声时,顿挫感会比较明显。

2.“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字是理解这句整个字面意思的重点,它的发音是平声,有一种低沉的感觉,与“乘”和“去”形成反差。

3.最重要的是“黄鹤”的重复出现,这在诗中是比较忌讳了,但这首诗不同,它不仅是简单的字面重复,而是代表的意思不同,第1次“黄鹤”只是黄鹤,第2次代表的是“楼”,在读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区别,基本不会形成障碍。

仔细体会,2次“黄鹤”的出现,有了一种语感,再加上有“乘”和“去”2个入声字配合。

还有一个原因,“鹤”也是入声字。

想像着诗人写完这2句,肯定亢奋,好句子靠灵感,而灵感可遇不可求。

写字的人都有体会。

律诗往往首联点题,习惯思维,这首诗是想表达人世的沧桑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有了前2句垫场,这2句想软下来也不可能了,看诗人是如何保持坚挺?“黄鹤”再一次出现,而且是在句头,这是最关键的,气场再次扬起。

因为第1、第2两句刚刚读完,“黄鹤”的重复,还在余音袅袅。

就像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字一样,前后紧连,语感突强。

尤其是又出现了入声字“去”,再一次加强,而且没完没了,低沉的“空”也如法重复,在后1句抑扬顿挫。

“黄鹤”、“去”、“空”竟然连续重复,由字识人,崔颢绝不是蔫蔫之辈,“放荡”的回肠。

还有,通过入声字“复”推波助澜,气场完全扬起后,“白云千载空悠悠”中没有一个入声字,与前1句造成强烈反差,而且最后用“悠悠”收尾,“悠悠”这2个字还是重复,让人意犹未尽。

恰当的重复和入声字的运用,是加强气场的主要手段。

难怪李白登黄鹤楼时也想题诗,看见了崔颢的这首后,把手缩了回来。

李白诗气场最强,他是超级内行,能读出其中的奥妙,最后不得已怏怏而去。

(没有一丁点小视李白的意思。

)一时想不起,有谁敢像他这样,在前4句里,竟反复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