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劳技课实践内容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乡土文化资源是指在乡村地区中孕育和传承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民间艺术、非遗文化等。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乡土文化资源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对当地人民的影响,增加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在乡村地区开展村史研究实践活动,可以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了解乡村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参观农耕工具博物馆或者老农民的家,学生可以实地观摩并学习乡村传统农耕文化的知识,增加他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乡土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创新潜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组织传统音乐演奏或传统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挖掘乡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出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乡土文化资源是乡村地区的独特优势,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可以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挖掘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实践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乡村地区的关注和热爱,培养他们对乡村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乡土文化资源是指传统的文化遗产以及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在乡村地区得以保存下来的本土文化元素。
这些资源富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背景,不仅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宝贵资源。
开展乡土文化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有利于弘扬乡土文化,传承本土文化,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以下是具体的开展方法和课程设计思路:1. 实地考察和调研利用周末时间前往当地的各个文化景区、重要历史遗址和民间艺术团体等,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当地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
比如去古老的庙会参观,了解庙会习俗和历史渊源;到当地的民间艺人那里学习制作民间手工艺品等等。
设计课程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相应的行程计划和调研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出不同的考察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和交流互动。
2. 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在课程开展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针对当地的特色文化元素,组织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比如,组织传统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活动的氛围和趣味;举办乡土音乐比赛,让学生练习乐器演奏、歌唱和舞蹈表演等等。
在设计课程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文化体验项目和活动,让学生在乐趣中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3. 创设实践任务和活动在开展实践任务和活动时,可以以乡土文化为主题,设计相关的实践任务和活动。
比如,设计文化传承图书馆,由学生挑选和整理当地的口述文化、民间故事和传统技艺等内容,进行整理和编纂;开展农技体验活动,让学生学会种植作物、养殖家禽等实用技能,体验农村生活的韵味等等。
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长,创设有针对性的实践任务和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
综上所述,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项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劳技手工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手工制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开展了劳技手工教学实践课程。
本报告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劳技手工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内容1. 基础手工制作:包括剪纸、编织、泥塑等。
2. 创意手工制作: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陶艺、木工、皮艺等课程。
3. 手工制作实践: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家居装饰、礼品制作等实践项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手工制作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方法。
3. 实践法:学生亲自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制作技巧。
4. 交流互动法:学生分组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五、教学效果1. 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实践课程,学生掌握了多种手工制作技巧,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2. 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激发。
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3. 学生审美观念得到培养。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了解和欣赏了各种手工艺术作品,提高了审美水平。
4. 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增强。
在分组合作中,学生学会了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
5. 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得到培养。
通过手工制作,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培养了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六、总结劳技手工教学实践课程在我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是几点建议: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手工制作水平。
2. 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项目,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民俗文化进入劳技课堂
民俗文化进入劳技课堂唐蕊蓉“能动手、会设计、爱劳动”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的劳技总目标。
它要求学生除了动手动脑自主创新之外,还要注重劳动品质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课堂实践中突出这样的教学思路?结合这样的要求和学校正在开展的《民俗文化进入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我在初二年级的劳技课和预备年级的《中国结》拓展课上进行了实践。
首先,我在学生中进行了民俗技能的前期调查,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对我国民俗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如对刺绣、包粽子、中国结、包饺子、做汤圆等传统技艺尤为感兴趣,但是只有不到10%的学生有亲自尝试和参与的经历。
针对这些反馈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和情趣,我选取了制作《中国结》为主线、以传统食品制作体验为辅的内容结构。
历史悠久的中国结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气息的代表性作品,它喜庆祥和的寓意、千变万化的造型正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喜爱。
而通过在欢度中国传统节日时的“包粽子比赛”、“谁做了最成功的水饺”等集体活动,让学生体验了现代的DIY乐趣。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多种形式。
如《中国结》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体验成功作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结中蕴涵的民俗文化的精髓。
如传统食品制作中,通过学生课前的资料收集、课上的展示和亲身体验,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技能中所包含的勤劳、朴实、亲情和关爱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通过民俗资源展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自从开设了编织中国结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来,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而这些兴趣和热情的长久性都不够,当在制作过程中碰到了一系列困难时,立即退缩、缺乏耐心的学习态度暴露无疑。
而且尤为突出的是学生合作互动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很差,在制作中各管各地做,没有交流和切磋,甚至于以逸待劳,缺乏竞争意识。
如何来改变学生中存在的浮躁不安的情绪?如何利用中国结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改变行为习惯?我采用了广泛收集民俗资源,特别是现代社会中所运用的中国结图形和寓意等事实案例来作为切入点。
“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精选5篇)
“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精选5篇)第一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行动体验:“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任务】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
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就是通过活动的任务设计,让参与者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走访实践中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
【方案设计】宣布任务:明确任务,做好分工,参与者要按照活动要求,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
宣布规则:1.按籍贯或户籍地将全体参与者分成若干个小组。
2.各小组做好到图书馆、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等查阅相关资料和采访亲友、进行社会调查的责任分工。
2.个人或小组进行专题查阅、调查时,作好详细、认真的记录,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汇总。
3.小组内部成员应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各小组要交流收获与体会。
4.可以以日记、作文、实践报告、讨论发言记录、资料展览、成果发布会等形式进行活动的总结。
【行动准备】操作要点:1.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分组。
2.制定查阅与调查计划。
3.作好调查的物质准备,比如照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4.确定谁应该查当地名人遗迹,谁应该查民间工艺,谁应该查民族风俗等,然后再分别查资料。
5.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①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6.开展考察活动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本文将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乡土文化资源的特点乡土文化是指乡村地区固有的文化遗产,包括乡村传统民俗、风土人情、艺术文化等。
乡土文化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传承性强: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自古以来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 地域性强:乡土文化具有地域特色和地方特性,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3. 多样性:乡土文化资源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如传统乡村节庆、民间舞蹈、民俗民间艺术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4. 教育性强:乡土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 丰富课程内容: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增加学习的乐趣。
2. 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增强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创新意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案例】《体悟传统之美:创意劳动实践课》课程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案例——《体悟传统之美:创意劳动实践课》一、课程简介劳动教育是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必要途径。
教学改革深化背景下,本课程围绕“文化自信”,依托传统节日,挖掘劳动具有的育美价值,提升学生劳动教育质量。
课程期间带领学生学习了解传统节日内涵,通过亲自劳动深化感悟,同时以劳育美,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塑造学生劳动素养和美学素养,使劳动价值观在全学院蔚然成风。
二、课程内容介绍(1)日常课程实践依托六个传统节日,围绕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日常课程实践,同时本学期结合“热爱我求学的城市”主题,让传统面塑艺术走进校园,让广大师生更加了解天津文化的同时涵养美育文化。
同步促进劳育美育相辅相成,以劳育美,实现全面培养。
(2)假期自主实践假期期间,学生围绕“生活中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事物”主题,进行自主劳动。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劳动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之美、传统之美,做到以劳育美。
(3)总结与展示对第一部分的日常课程实践和第二部分的假期自主实践进行总结展示,归纳学习收获,对课程提出意见建议。
三、授课特色选取传统节日,针对不同群体,开着手工创意实践课,将传统文化之美融入在传统节日的劳动中,以劳育美。
1.吐故纳新正清明,春游插柳敬英烈。
清明节(4月5日前后)所在周开课,介绍清明节文化背景、文化习俗,选取种树插秧为劳动环节,从选取树苗、种植树苗以及后续的培育树苗开展劳动教育教学。
2.碧艾香蒲处处忙,端阳小粽阵阵香。
端午节(五月初五)所在周开课,介绍端午节文化内涵,在食堂厨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包粽子,感悟美食背后的辛苦付出,体会劳动之美,同时向学生倡导“厉行节约,拒绝浪费”传统美德。
3.七夕鹊桥遥相望,穿尽红丝寄相思。
七夕节(七月初七)所在周开课,了解七夕节背后的文化故事,选取编制中国结为劳动环节,传承七夕乞巧传统习俗,编制中国结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之意。
4.月到中秋偏皎洁,相聚团圆共婵娟。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乡村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和冷落,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承成为当今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生在学校中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课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问题。
乡土文化资源包括乡村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民间故事、手工艺品、传统建筑等丰富多彩的元素。
这些资源承载着乡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可以通过走进农家、参与乡村集市、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多种途径,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课程中,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可以通过参观乡村传统建筑来了解乡土文化。
乡村的传统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传统村落,参观古老的民居、祠堂、庙宇等建筑,感受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
学生在参观的可以进行素描、摄影等活动,记录下美丽的乡村风景和传统建筑的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可以通过乡村走访活动来了解乡土文化的风土人情。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农户,了解农民的生活方式、农田的耕作技艺、农作物的种植养护等内容。
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农事劳作,学习农民的传统手艺和智慧,感受农村的朴实与勤劳。
通过这些走访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当地乡土文化的传统,增强对土地与劳动的尊重,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民俗活动来了解乡土文化的传统习俗。
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庙会、赛龙舟、土鸡公赛等各种传统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亲身体验乡村的传统文化,感受民族的风情和乡土的韵味。
学生在参与乡土民俗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学习民间歌舞、传统手工艺等技能,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劳动教育中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价值挖掘与实践创新
小学劳动教育中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价值挖掘与实践创新研究方案:小学劳动教育中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价值挖掘与实践创新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髓和灵魂,而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挖掘传统文化节日在劳动教育中的教育价值,并进行实践创新,对于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劳动教育中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价值,提出相应的实践创新方法和观点,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1. 目标:1.1 挖掘小学劳动教育中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价值;1.2 探索传统文化节日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实践创新方法;1.3 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内容:2.1 调研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传统文化节日在教育中的作用;2.2 进行实地调查,采集小学生对劳动教育和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态度数据;2.3 整理和分析数据,挖掘传统文化节日在劳动教育中的教育价值;2.4 创新实践方法,设计劳动教育活动,并进行实施;2.5 结合实际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方案实施情况1. 调研已有研究成果:通过查阅文献、调阅研究报道、采访专家学者等方式,调研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传统文化节日在教育中的作用。
根据调研结果,明确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价值,并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
2. 数据采集:2.1 目标群体:选择某一地区小学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总计约400人。
2.2 数据采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获取学生对劳动教育和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态度数据。
a.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包括关于劳动教育和传统文化节日的问题,如对劳动的认知、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对节日劳动活动的态度等。
b. 访谈:针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劳动教育和传统文化节日的看法,以及对传统文化节日在劳动教育中的期望等。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乡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价值,可以被很好地运用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本文将讨论如何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乡土文化资源是指与某一地域或乡村土地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遗产和创造性活动。
在乡土文化中,人们传承和发展了丰富的民俗、传统技艺、风土人情等等,这些资源可以用来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手工制作活动。
如利用当地特产材料,引导学生制作传统工艺品。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制作的过程,加深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和认识。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手工艺馆或工艺品展览,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传统工艺品,并进行实地观摩和模仿。
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民俗传统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的习俗和活动,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体验。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民间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表演能力,并加强与乡土文化的联系。
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建筑等,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群,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或者带领学生到当地的风景名胜区进行实地考察,开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实验。
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讲座和展览。
邀请当地的历史学者、艺术家等为学生讲解乡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乡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展览,展示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增强他们的教育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乡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促进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创新。
传统文化传承综合实践
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开展了传统文化传承综合实践活动。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1.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
4.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传统文化传承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1. 传统文化教育(1)学校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让学生了解、感受、传承传统文化。
(2)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家族文化,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2.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1)节日庆典:举办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传承节日习俗。
(2)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组织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亲身体验传统技艺,如剪纸、泥塑、刺绣等。
(3)民俗活动:举办民俗文化节、民间艺术展演等,展示民间艺术魅力。
3. 传统文化研究与创新(1)学术研究:鼓励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挖掘其内涵和价值。
(2)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产业相结合,开发文创产品,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4. 传统文化宣传与推广(1)媒体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传统文化,提高公众认知度。
(2)文化交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我国传统文化魅力,增进与世界各国的友谊。
四、传统文化传承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1. 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率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增强。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得到发扬光大。
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乡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是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培养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下面我将就这一主题展开叙述。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选择乡土文化资源。
可以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民间歌舞、地方特产等方面进行选择。
对于春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可以开展剪纸、年画制作、年夜饭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习俗。
对于龙舟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龙舟竞赛、制作龙舟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节日的来历和意义,还可以亲身参与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展示。
可以设计乡土文化主题的网站或APP,供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体验。
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乡土文化的音乐、视频等素材,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注重与社区、家长的合作。
可以邀请当地社区的专家、老师或父母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指导教学,分享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研究和体验。
可以安排学生走访社区,了解当地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
可以组织家庭作业,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或准备传统节日的食物。
通过与社区、家长的密切合作,可以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加深乡土文化传承的意识。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培养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通过选择适合的乡土文化资源,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及与社区、家长的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传承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为乡土文化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挖掘文化遗产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挖掘文化遗产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摘要:本文是挖掘文化遗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报告,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各个文化遗产地的历史背景、保护现状以及相关的挖掘方法和技术。
本报告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介绍:文化遗产保护意义与目标、实践活动具体内容以及实践成果与感悟。
一、文化遗产保护意义与目标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代表着过去的辉煌,更是我们未来的根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许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失落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以下目标:增强大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倡导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探索挖掘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技术。
二、实践活动具体内容2.1 参观文化遗产地在实践活动的第一阶段,我们前往了多个文化遗产地进行实地参观。
例如,我们参观了著名的故宫博物院,学习了大量有关明清宫廷文化的知识。
我们还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地长城,深刻领略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参观,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各种珍贵的文物,也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2 深入研究与调研为了了解不同文化遗产地的具体情况,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调研工作。
我们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与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文化遗产地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
通过这些研究和调研,我们掌握了各个文化遗产地的历史背景、保护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这为我们后续的挖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3 挖掘与保护实践在实践活动的最后阶段,我们根据研究和调研的结果,结合专家的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的挖掘与保护实践。
我们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清理和修复了一些文化遗产的受损部分,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
同时,我们也组织了一些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知识,增强公众参与保护工作的意识。
三、实践成果与感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劳动教育与乡土资源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乡,爱家乡,在动手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家乡人民的淳朴民风民俗,为家乡的未来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劳动教育融入乡土资源,可以让学生的思想上提高认知度,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努力成为一个知乡情、爱劳动、爱生活、爱家人的智慧型好少年,在劳动的过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劳动硕果与喜悦。
一、从家乡特产中挖掘素材在我们的家乡比较出名的特产有:大姜、茶叶、牡蛎,特别是牡蛎全国闻名。
劳动教育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乳山三宝相联系,融入它们的特色开发接地气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牡蛎实践基地,了解牡蛎的繁殖过程以及它的食用与药用价值,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好好的利用这一乡土资源,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会收获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有兴趣去研究,去发现,去探索的,在劳动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致,这样不仅我们开发了校本课程,还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创造了很多的宝贵财富。
大姜,是我们周围许多乡镇农村长期种植的植物,我们的劳动人民在种植与收获的岁月里,积累了很多种植经验,同时也为家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大家的生活过的越来越美好。
利用这一乡土资源,让学生走到田野地头,亲自体验一回大姜的种植过程,记录大姜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同时感受到收获后的喜悦。
走进茶园,让学生看一看,学一学采茶的技巧,揉捻、烘焙、紧压等诸多工艺步骤,懂得品茶也是一门艺术。
二、从地方特色中获取素材在我们的家乡地方性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大喜饼”。
巧借“大喜饼”的“名气”,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学校的班级种植园,在播种的季节里,带领学生走进种植园,亲自动手种植麦子,在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的过程中,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同时让学生们在收获之后进行麦子的晾晒,磨面等程序,懂得在经过一系列的工序之后,然后再进行了烹饪操作过程,才能吃上美味可口的“大喜饼”,制作“大喜饼”的一道道工序也可以让学生在劳动课上进行尝试,或者让学生在家里和家长一起进行。
劳技教学中探寻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策略
课程篇)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实践为主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与技术教育状况不甚理想,许多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设处于一种勉强维持、凑合应付的状态。
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通过劳技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争做现代文明人的自律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立志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乡土文化资源在劳技教学中演绎得是否精彩,活动呈现得是否顺利,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是否精彩、是否顺利。
为此,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归纳、总结出教学中有效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一些基本策略。
策略一: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调查表明,目前大部分劳技教师习惯于依赖教材,而忽视利用身边现成的资源,结果课堂教学比较枯燥无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许多传统民间技艺,如剪纸、草编、绣花、泥塑、灯彩、木雕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劳技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活动空间,提供多方位、多角度和更深层次的体验。
比如,上雕刻课时,我就引入我们当地的周岗红木雕刻,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当地不少学生比较熟悉,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还给劳技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策略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调查中我们发现,约95%的学校难以提供必要的用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制作材料,再加上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贴近生活实际的乡土素材,以弥补教材和资源的不足。
例如,教学《盆景制作技术》时,可以把当地的山石、花草树木引入课堂,并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设计、制作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劳动教育的策划案
策划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劳动教育一、概述在当今社会,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渗透已经日益减弱。
拟定一项策划案,通过传统文化浸润劳动教育,旨在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提升学生的劳动教育意识和素养。
二、目标1.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文化自信心。
2. 促进学生学习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实践能力。
4. 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策略1.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在校教育中,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包括国学、子辈书法、古诗词赏析等传统文化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定期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端午龙舟比赛、中秋赏月活动、春节民俗文化体验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传统手工艺实践通过学习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剪窗花、编织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更好地传承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4. 劳动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主题活动组织主题活动,如传统美食制作比赛、传统服饰展示及赏析、传统乐器演奏比赛等活动,使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实施步骤1. 策划小组成立成立专门的策划小组,由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及学生代表组成,共同制定策划方案。
2. 课程开设根据策划案,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包括国学、子辈书法、古诗词赏析等课程。
安排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手工艺制作和体验活动。
3.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学校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端午龙舟比赛、中秋赏月活动、春节民俗文化体验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4. 传统手工艺实践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手工艺制作和实践活动,如剪纸、剪窗花、编织等,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承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幼儿园文化艺术活动中的传统元素挖掘与传承实践案例
幼儿园文化艺术活动中的传统元素挖掘与传承实践案例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备受关注。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在幼儿园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如何挖掘和传承传统元素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实践案例,探讨幼儿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传统元素的挖掘与传承。
一、传统元素的选取在幼儿园的文化艺术活动中,传统元素的选取非常重要。
传统元素包括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等。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选择一些孩子们熟悉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等。
也可以引入一些传统手工艺,比如剪纸、刺绣等。
在选取传统元素时,需要考虑到孩子们的芳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传统元素。
二、实践案例共享1. 传统绘画活动在一所幼儿园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老师们组织了一次传统绘画活动。
他们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和历史,然后让孩子们尝试用毛笔和墨汁来进行传统绘画创作。
在活动中,老师们还邀请了一位当地的民间画家前来指导,让孩子们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
孩子们的作品被展示在学校的艺术展览中,得到了家长和老师们的肯定和赞扬。
2. 传统手工艺体验另外一所幼儿园开展了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
在活动中,老师们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美妙之处,比如剪纸、刺绣等。
他们让孩子们尝试用剪刀和彩纸来进行剪纸创作,或者用针线和布料来进行刺绣活动。
通过这些体验,孩子们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了解,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观点与理解在幼儿园文化艺术活动中,挖掘和传承传统元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些实践案例的共享,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元素的挖掘和传承不仅能够增加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在今后的幼儿园教育中,应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力度,让孩子们在快乐成长的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实践案例的共享,我们深入探讨了幼儿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传统元素的挖掘与传承。
初中劳技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初中劳技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2019/7AB班代永茅经验分享?学科育人初中劳技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文/上海市长桥中学叶丽【摘要】本文依据上海市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过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项目体验,挖掘中国传统技艺之底蕴,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民族自豪感,懂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关键词】劳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背景及意义在初中劳技课中,许多项目都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结的连续和对称之美,剪纸艺术所表达的''吉祥福瑞”的美好寓意,布艺中的刺绣图案彰显地方特色,木工中精巧的樺卯结构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等。
这些传统技艺凝聚了几千年的历史,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目前,中国的传统技艺受到现代文化和艺术的冲击,有的因为无人传承,几乎濒临灭绝。
本人通过初中劳技课堂教学,将教材中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以整合与拓展,引导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研究的目标(1)通过阅读相关历史资料,联系劳技课相关教材内容,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2)通过劳技课教学实践,了解中国传统技艺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学习与掌握传统技艺,将劳技课中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体验古人的聪明才智,联系传统技艺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采用的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网络学习与参考《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探源》等书籍,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2)行动研究法:在劳技课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与研究,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3)经验总结法:梳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成果,撰写课题总结。
四、研究成果本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尝试在劳技课上结合剪纸、木工、布艺等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对渗透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主要形成了以下成果。
挖掘地方课程资源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最新文档资料
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一、挖掘蕴藏于地方资源的文化内涵我们不应单单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纯粹设计一个活动,更应着眼于揭示或暗示综合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文化特质,丰富活动内涵,挖掘活动本身内含的文化和精神实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进行文化探源。
黄梅挑花,历史悠久,始于唐宋,兴于明清,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
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探源黄梅挑花》活动,带领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采访挑花老艺人等方式了解黄梅挑花的起源和历史,感受黄梅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
2.进行文化品味。
黄梅挑花被誉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
它表现手法简练,表达的内容丰富,有吉祥富贵的婚嫁,有娱乐、戏曲、故事等。
黄梅挑花作品品种多样,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
这些作品大多通过图案、文字等表达人们的情感,寄托人们的理想。
在活动中,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挑花公司,欣赏挑花作品,感受挑花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能意识到要将这一民间艺术继承和传扬下去。
二、探索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模式应从地方课程资源入手,通过揭示文化内涵,使学生获得对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以综合主题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以“主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基本活动方式为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研究。
主题探究活动一般有三个阶段:发现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如,开展《家乡的黄梅挑花》主题探究活动设计,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后,抛出主题,启发学生“你想研究黄梅挑花的什么”,让学生从这个主题出发,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帮助指导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共同探究与实践一个大主题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劳技课实践内容——小学劳技课教学资源挖掘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萧山区靖江一小朱玉华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补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教材内容,与校园文化、学校常规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等结合,让学生了解、品味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民俗技能。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俗技能从2008年起,我国将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日与传统节日的结合,是我国政府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积极行动,是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的有效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懂得自己国家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
《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还应注意运用劳技教育中所蕴含的技术文化、艺术性和民族精神等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人文因素,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打动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我们现在使用的劳技教材中,涉及到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内容,如:四年级下册的《菱形风筝的制作》,五年级上册的《小手链》、《缝香袋》,五年级下册《可爱的小陶童》,六年级下册的《漂亮的宫灯》等等。
由此可见,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可以利用自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
从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结合劳动与技术学科特点,我们了解到我校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些现状:虽然各门学科中或多或少都有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但真正全面了解祖国四大传统文化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学生不多,更别提其他的传统节日。
虽然有很多学生对我国民俗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对刺绣、包粽子、中国结、包饺子、做汤圆、剪纸等传统技艺挺感感兴趣,但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尝试和参与。
所以我们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在完善补充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资源,合理增补有关民俗技能实践操作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渗透民族文化,同时也提升老师的劳技技能。
一、立足教材,合理增补,挖深挖透传统文化资源在现行的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编排着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6课《菱形风筝的制作》,五年级上册第3课《小手链》,第10课《缝香袋》,五年级下册第6课《可爱的小陶童》,六年级下册第6课《漂亮的宫灯》等等。
但这些内容分散在各个年级中,没有一个体系,实践时间安排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实践内容,重新编排,适当补充。
1、教材内容的完善补充,形成民俗技能系列教材中安排的实践内容一般是一课时完成,学生刚刚接触这一技能,下节课就是其他的操作内容,不能很好地了解、巩固民俗技能。
所以我们根据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民俗技能,每个学期安排一个主题,进行适当的补充,增加操作的课时。
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小手链》这一课,运用的是中国结的编织技能。
教材中提到的是运用云雀结和平结编织小手链,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介绍中国结的历史;第二部分是介绍云雀结和平结的编结方法;第三部分是课堂实践制作一条小手链。
根据学生的实际,要完成这些内容,一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中国结的内涵和外延是很丰富的,所以五年级上学期我们就确定了“中国结”这一操作主题,安排五课时左右的教学时间。
首先我们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结的装饰性与实用性,然后通过文字资料,了解中国结是我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绳索的装饰品,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结不仅造型优美、色彩多样,同时作品的命名,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风顺”等组配,都表示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是赞颂以及传达衷心至诚的祈求和心愿的佳作。
中国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
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
我们重点教学云雀结、平结的基本编织方法,耐心地讲解示范,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方法,在这基础上编织小手链。
我们还补充了十字结、双钱结、吉祥结等编结方法,并尝试组合,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结、穿、绕、缠、编、抽等编结技术,让学生对中国结有进一步了解,进一步巩固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能。
再比如根据教材内容,我们确定五年级下学期民俗技能的主题是“陶艺”,了解陶瓷的历史,学会对粘土的捏、揉、搓、压等技法;六年级下学期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的灯”,除了学会做宫灯以外,还学习做民间的彩灯、花灯。
2、增补教材,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我们还依托祖国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以传统佳节和季节为主线,充分挖掘各类优秀、健康、向上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并整合成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的自选教材,如清明节选用《包清明果》,端午节增加《包粽子》《做香囊》,春天开设《放飞风筝》课,以多种形式呈现于课堂,每个年级都形成固定的实践内容。
比如中国的剪纸,它是一种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在每学期的劳技课上,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学习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基本的技法开始学习,从模仿到自己创作,每个年级以螺旋式上升,三年级学习简单的折剪法,四年级学习团花剪纸,五年级学习独纹样剪纸,六年级学习欣赏剪纸。
这样坚持四年,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再比如中国的风筝,它绚丽多姿、各具特点,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风筝”融科技、娱乐、文化等要素于一体,又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
每年春季,各年级我们都增补《放飞风筝》这一内容,安排两节课的学习交流实践,(一节课制作,一节课放风筝),让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文化、风筝的材料、风筝的制作、风筝的放飞等各方面作初步的研究。
各个年级制作风筝的要求都不一样,三、四年级要求会做几何形状的风筝,五、六年级要求会做简单动物形状的风筝。
开设这一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扩大视野,体验放风筝的乐趣,更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实践民俗技能的欲望我们安排了这么多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操作这些内容和技能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技能学习,兴趣为先,当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动手操作的欲望。
1、巧用质疑激发情感共鸣在物质相当丰富的今天,粽子、风筝、汤圆、灯笼等具有传统民俗特色的物品,都可以买到,而且质量很好,学生就有可能质疑,为什么我们还要亲自动手做呢?我们如果仅仅采用介绍文化历史的“灌输式”教学,强迫学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效果反而不好。
因此我们要学生的质疑为主线,用事实的依据来解决问题,把开启学生民俗文化认识的钥匙交给学生来亲自打开。
比如在端午节学习包粽子时,我们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发表看法:如何看待在物质相当丰富的今天,学习包粽子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记住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动手能力等等。
之后老师补充资料:韩国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的新闻。
端午节虽然起源于我国,并已经有了2500多年历史,但是它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已经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融入了当地历史和文化血脉,成为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在韩国,端午节传入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其“端午文化”,特别是江陵端午祭,已经加入了那里的山川气息和人文追求。
看了资料后,学生的感受很多,大家交流后,得出结论:韩国以端午的名义申遗成功,给予我们的文化提醒,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包粽子,感受端午节的气氛,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创设情境激发动手欲望“情景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通过精心设计,人为设置和创造的、有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某种情景的物质环境或心理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创设”的方法去激励、培养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声音、图象、色彩能引起学生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兴奋,从而激发动手操作的欲望。
比如在教学《纸杯灯笼》时,我们创设了几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
创设精美的学习场境。
课前精心布置教室,在门上、窗上都挂上灯笼,并用彩条进行美化,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创设欣赏情境。
我们在课前收集了许多优美的灯笼作品以及元宵节赏灯的录像做成课件,让学生在课中欣赏,激发他们做灯笼的欲望;创设美妙的音乐情境,通过连续播放中国传统民乐来营造轻松惬意的制作氛围。
这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灯笼的美观性、实用性,于是便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制作当中。
3、自主探究促进传统民俗技能的创新自主探究学习的教育目的在于起到激发学生迸发开拓创造思维火花的作用。
当学生被激发迸发出思维的火化时,才表现的最有创造力。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他们的知识面广,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所以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时候,我们采用了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示范讲解的教学模式。
比如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特色的食品、物品等,我们让学生先查资料了解,既节约了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时间,同时也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再比如做汤圆的时候,我们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芝麻、肉可以做馅外,还可以用什么材料?风筝的图案可以怎样设计?灯笼可以做成怎样的形状等等。
总而言之,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发挥他们的想象,鼓励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技能领域进行创新。
三、多方结合,传统文化资源的拓展延伸1、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现在每个学校都在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校园文化,因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无形的。
我们劳技课中传统文化技能的学习结果,可以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在教室里专门开设“传统文化园”,在校园内开辟“传统文化长廊”等。
我们也将在劳技课中学生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的照片,制作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进行展出,一方面是对作者的褒奖与激励,另一方面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其他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每逢民族传统节日,我们还组织劳技类社团的学生制作展板,介绍春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佳节的由来、历史、活动,介绍剪纸、中国结、包粽子、汤圆、清明果等民俗技能,供全校师生学习、欣赏。
2、与学校常规活动相结合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举行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展示活动,我们学校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