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的四次博弈

合集下载

关于诸 葛亮的故事20个

关于诸 葛亮的故事20个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20个1、三顾茅庐刘备为了成就大业,一心想要招揽贤才。

听闻诸葛亮才华出众,智慧过人,便决定亲自前往拜访。

第一次去,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仍未见到。

刘备毫不气馁,第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为他分析天下局势,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这成为了刘备日后建立蜀汉政权的基础。

2、初出茅庐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相助后,很快就迎来了第一次考验。

曹操派大将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刘备。

众人都十分担忧,而诸葛亮却镇定自若,调兵遣将。

他巧用火攻,在博望坡大败曹军,让刘备一方的将士们对他刮目相看。

3、舌战群儒曹操大军南下,欲一举吞并江东。

诸葛亮为了实现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孤身一人前往江东。

在江东,面对众多主降的谋士,诸葛亮凭借着他的雄辩之才,一一驳斥,说得他们哑口无言,成功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

4、草船借箭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故意给他出难题,要求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深知这是刁难,但他胸有成竹。

他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在大雾弥漫的夜晚,用二十艘扎满草人的船只驶向曹军水寨。

曹军以为是敌军来袭,纷纷射箭,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借”到了十万多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5、借东风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对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算准了会有东风到来的时机。

他在七星坛上做法,成功借来了东风,为火烧曹军战船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6、智算华容道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故意让关羽在华容道设伏。

关羽念及曹操昔日的恩情,放走了曹操。

虽然放走曹操与诸葛亮的计划有所偏差,但从长远来看,曹操的存在有助于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也为刘备争取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7、三气周瑜周瑜一心想战胜诸葛亮,但每次都被诸葛亮识破计谋。

第一次,周瑜夺取南郡失败,被诸葛亮抢先;第二次,周瑜想以招亲之名扣留刘备,却被诸葛亮将计就计,弄假成真;第三次,周瑜想假借攻打西川之名,袭取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

诸葛亮舌战群儒辩证方法和辩证技巧

诸葛亮舌战群儒辩证方法和辩证技巧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是我国东汉末年蜀汉丞相,也是蜀汉二十四孝的一位。

他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卧龙先生”、“臣亮”。

在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出色的谋略和辩论技巧,以及与群儒舌战的一系列故事而闻名于世。

诸葛亮和群儒舌战的故事,展现了他卓越的辩证方法和辩证技巧,这些技巧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证方法和技巧。

一、深度:诸葛亮的辩证方法诸葛亮在与群儒的辩论中,往往以逻辑缜密、思维敏锐而出乎意料的方式,化解了对方的质疑和挑战。

他善于用“以柔克刚”的方法,善于探究对方的观点,找准破绽,形成有力的反驳。

诸葛亮的辩证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以理服人”。

他善于运用诡辩术,借助鲜明的逻辑和明晰的思维,来反驳对方的观点。

在辩论过程中,他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观点,还能够找准对方的破绽,以直指问题的核心,形成有力的理据,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广度:诸葛亮的辩证技巧在与群儒的辩论中,诸葛亮的辩证技巧主要表现在多方面。

他善于用对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善于找到问题的多方面或多角度,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他擅长用联想和类比的方式,来寻找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他还经常运用引用典故或历史事件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辩论的过程中,诸葛亮的辩证技巧往往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根源,以及深刻地剖析问题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通过这些技巧,他能够更好地阐释自己的观点,使对方无从下手,最终化解对方的质疑和挑战。

总结回顾: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证方法和技巧通过对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证方法和技巧的深度和广度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以其深刻的思维和敏锐的逻辑,展现了卓越的辩证能力。

他深刻洞察问题的本质,善于找准问题的症结,形成独到的见解。

在与群儒的辩论中,他通过各种辩证方法和技巧,始终保持着辩证性的原则和追求,最终达到了以柔克刚的目的。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启示是,辩证方法和技巧在辩论和论证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诸葛亮四出祁山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诸葛亮四出祁山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诸葛亮四出祁山
沽源县第五小学冯国英四出祁山(99——100回):建兴八年秋七月,魏都督曹真上表魏主曹睿,要伐西蜀。

魏主准奏,拜曹真为大司马、征西大都督,司马懿为大将军、征西副都督,刘晔为军师,引军四十万来取汉中。

孔明得报,他算定要有一月秋雨,故坚守不出。

等一月过后,魏兵要退去,孔明用计出斜谷直取祁山,大败魏兵。

曹真因与司马懿赌诸葛亮是否在祁山有埋伏,曹真认为没有,结果大意吃了败仗,气成疾病,卧床为起。

孔明写一书信差归降魏兵带回献于曹真。

曹真看完,气愤填胸,到晚上,死于军中。

孔明引得胜兵回到祁山大寨。

永安城李严派都尉苟安押粮送往军中,不期路上好酒误了十天期限。

孔明要斩,长史杨仪求情,饶苟安一命,但打他八十军棍放走。

苟安怀恨在心,连夜带亲随五六骑投奔魏营。

司马懿叫苟安回成都布散流言,就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要篡位。

后主听宦官报知此消息,大惊并商议后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

波动四法

波动四法

波动四法一、马后炮与事后诸葛亮在正式我们的讲座之前,首先讲一点题外话,就是马后炮与事后诸葛亮的问题。

在股票市场中,为什么上涨与下跌的走势在事后都看的特别清晰,几乎所有的股民朋友在一轮行情之后,都可以高谈阔论这论行情来临之前具有什么特征,这论行情的大牛股是怎么上涨的,启动点在哪里。

似乎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也好象在这之后,就可以洞察市场的一切蛛丝马迹了。

然而事实可能不像我们预料的那么好。

当行情再次悄然来临的时候,就在事发现场,绝大多数朋友却还是不知不觉。

以古鉴今,在宋朝的时候,大文豪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圣贤之学是肯肯定定做,不知不觉自然做的彻。

”听起来这些文言文有些绕口,其实这个意思就是,真正的学问可以使人人都能够学会,因为这个学问都是看得见摸的着的,都是肯肯定定的。

不象一些唬弄人的东西那样,总是似是而非的,故弄玄虚,让人无法学会、无法理解。

无法学会、无法理解自然也就无法成为圣贤之人了。

因此朱熹才说“圣贤之学是肯肯定定做”。

而学到了这样的本事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做事情就会做得很好了。

这也就是朱熹的第二句“不知不觉自然做的彻”的意思。

古人的话,长辈的话都是不可能错的,原因是他们说得话都是经过长期历练而沉积下来的阅历,这就象所有的小孩子都不愿意吃蔬菜,任凭长辈怎样教导都没有用,但是成年之后,自己总有一天会认为蔬菜是很好的东西,这都是同一个道理。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之所以我们在股市中不能够洞察先机是因为我们还有一些东西没有认识到,这就象小孩子没有认识到蔬菜更好一样。

二、束缚与舒服由此,一种思维的定式开始束缚了我们的思想,这种束缚将人分为两类。

第一类人愿意去不断的探询到底是什么束缚了自己,当找到了原因,解开了这种束缚,这类人也就感到很舒服了。

注意我的用词,一个词是束缚,就是禁锢的意思;一个词是舒服,就是愉快的意思。

也就是这类人以突破束缚的禁锢而感到很舒服、很愉快。

但是,束缚还造就了一类人,他本身或因为性格或因为资质的关系,不能够突破束缚。

三国演义智谋与胆识的博弈之战

三国演义智谋与胆识的博弈之战

三国演义智谋与胆识的博弈之战在《三国演义》中,智谋与胆识的博弈之战是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人入胜的一大看点。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那些脍炙人口、充满智谋与胆识的博弈之战中进行剖析,揭示出其中的精彩之处。

一、裸衣相斗的刘备、张飞与曹操刘备与张飞与曹操的博弈战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之一。

当时刘备和张飞为了报仇,决意要剥去衣物裸身与敌人一决生死。

这种毅然决然的举动展现了他们的胆识与无畏精神。

而此时曹操面对两位勇士的胆识与决心,不由得心生畏惧,最终选择退让,不敢与他们决战。

这场博弈之战展示了刘备、张飞和曹操之间智谋与胆识的对决,各自的角色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草船借箭的周瑜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一场精巧的智谋之战。

当时曹军正围攻东吴,周瑜通过与诸葛亮的策划,以借箭为名,骗取了大量箭矢,并且趁机对曹军进行了猛烈的反击。

这场博弈之战展示了周瑜和诸葛亮的智谋与胆识,周瑜作为东吴的主帅,不但需要有足够的智谋,还需要有足够的胆识来面对强大的敌人。

而诸葛亮则通过巧妙的计策,帮助周瑜成功骗取了箭矢,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智慧和胆略。

三、火烧赤壁的周瑜、刘备与诸葛亮火烧赤壁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经典的博弈之战之一,也是著名的历史事件之一。

由于曹操兵力过于庞大,周瑜与刘备、诸葛亮等人联合筹划了一场火烧赤壁的计划。

周瑜以孔明的计策为基础,借助南风近乘蜀军的船队,引诱曹操的水军入乱流之中,最终成功火烧了曹军。

这场博弈之战展示了周瑜、刘备和诸葛亮的智谋与胆识,各自的才智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四、木牛流马的蒋干与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作为一个充满智谋与胆识的角色,经常面临各种博弈之战。

其中一场著名的博弈战是曹操与蒋干之间的对决。

面对蒋干使用木牛流马等智慧之物进行攻击,曹操通过巧妙的策略成功对付了敌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博弈之战充分展现了曹操的智谋与胆识,他通过对局势的准确把握和对敌人的精准分析,成功应对了对手的攻势。

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对联

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对联

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六出:(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东和:(东和孙权)北拒:(北拒曹操)排八阵:(摆设八卦阵)八阵这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

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

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

当年诸葛亮是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而诸葛亮之所以智谋过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八阵图》。

后人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之,陈寿也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里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后来因为一些小说如《演义》等的渲染,八阵图变得很神秘,但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里就有《八阵篇》东汉班固的《封燕然山铭》中说“勒以八阵,莅以威神” 可见“八阵”早在诸葛亮以前就有了。

当然,诸葛亮的八阵,又并非前人的八阵。

他是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发展而成,已经是他自己的八阵了,所以“名成八阵图”还是说得很正确的。

夷陵之战,诸葛亮料定刘备必败,就设下石兵八阵,差点把陆逊困死其中,多亏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延带路,才勉强逃出。

晋朝和唐朝对他的八阵有很深的研究,可惜后来失真。

至于八阵到底是哪八阵,有《小学绀珠》说是洞当阵,中黄阵,龙腾阵,鸟飞阵,折冲阵,虎翼阵,握机阵,连衡阵而另一中在《兵略纂闻》中说是“天地风云龙虎鸟蛇”。

蜀汉的七擒孟获诸葛亮的智慧与计谋

蜀汉的七擒孟获诸葛亮的智慧与计谋

蜀汉的七擒孟获诸葛亮的智慧与计谋蜀汉的七擒孟获:诸葛亮的智慧与计策蜀汉时期,孟获是一个来自南方的蛮族首领,善于操纵毒蛇和野兽,使得不少人都为之心生恐惧。

然而,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巧妙的计谋,七次擒获了孟获,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本文将探究诸葛亮在七擒孟获中所展现的智慧和计策。

一、了解敌情:诸葛亮的前期准备在七擒孟获之前,诸葛亮充分了解了孟获的种种危险举动和威胁。

他派遣密探侦查孟获的人脉关系、战斗能力和兵力分布,并仔细研究了孟获的生活习性和心理特点。

这使得诸葛亮能够事先评估孟获的行动模式,并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朴素外表与精明心智:诸葛亮的谋略诸葛亮暗藏于深山之中,以朴实的外表掩藏其智慧和才能。

他善于运用心计,以掩饰真实意图,同时劝降各部蛮军,使孟获不离不弃。

通过与孟获的互动,诸葛亮逐渐获得了孟获的信任,为接下来的行动积蓄了力量。

三、伪装敌意与趁虚而入:诸葛亮的第一擒孟获蜀汉与南蛮之间一直存在矛盾,诸葛亮便故意示意对南蛮起兵之意,借此消除了孟获对蜀汉的警惕并削弱了其战斗能力。

然后,他暗中调动了大军,趁虚而入,最终将孟获困在木牛流马之中,第一次成功擒获了孟获。

四、利用孟获对权势的渴望:诸葛亮的第二擒孟获孟获对权势和地位有着极大的渴望,诸葛亮利用了这一点。

他以高官厚禄的承诺引诱孟获降服。

同时,为了强化这种诱惑力,他将木牛流马和孟获一同展示给南蛮首领,这使得孟获看到了成为蜀汉重臣的未来。

最终,在权利与地位的诱惑下,孟获再次被诸葛亮擒获。

五、利用孟获的亲信斩首:诸葛亮的第三擒孟获孟获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亲信军队,对其保密措施非常严密。

然而,诸葛亮通过谎称需要见到亲信将领并给予赏赐的方式,成功将孟获的亲信带到蜀军中。

一旦亲信在诸葛亮的掌控下,孟获的部队就陷入了被动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的战斗力大为削弱,最终被诸葛亮再次擒获。

六、利用风水迷信和巧妙布阵:诸葛亮的第四、五擒孟获孟获相信风水迷信,并认为安置房屋和建筑物的位置会对家运产生巨大影响。

古代谋略博弈的故事

古代谋略博弈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谋略博弈的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围魏救赵:这是一个出自《史记》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将领田忌采用了孙膑的计谋,没有直接救援赵国,而是围攻魏国的都城大梁。

这导致魏国军队不得不回援,赵国的危机得以解除。

2. 空城计: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

故事讲述了诸葛亮派兵攻打魏军,只留了少数老弱残兵守城。

司马懿带兵杀来,诸葛亮却令城门大开,并派人去城门口打扫道路。

自己端坐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见此情形,恐怕城中有埋伏,于是退兵而去。

3. 火烧赤壁:这个故事同样出自《三国演义》。

故事讲述了孙刘联军对抗曹操的战争。

周瑜和诸葛亮采用火攻计策,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的军队。

这个故事展示了谋略和智慧在军事战争中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谋略博弈的智慧,强调了在竞争和冲突中运用谋略和计策的重要性。

古代名人诸葛亮知己知彼的故事

古代名人诸葛亮知己知彼的故事

古代名人诸葛亮知己知彼的故事三国名臣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名人诸葛亮知己知彼的故事,欢迎阅读本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忽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万,往西城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众官员听得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上城头,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

诸葛亮当即传令道:”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杀!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

魏兵到时,不可乱动,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演奏。

魏兵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自己飞马向前观望。

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面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少年,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仅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板着脸说:”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从不冒险。

今天大开城门,必定有重兵埋伏。

我们若是冲进去,一定中计。

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哈哈大笑起来。

众官员问他说:”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今统率15万精兵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慌忙撤退,这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我们这样镇定,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

我并非在冒险,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1大家敬佩地说:”丞相的计谋,鬼神也不能预料啊。

如果我们来指挥,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我们只有2500人,如果弃城而走,必定走不远,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诸葛亮知己知彼,用计谋吓退了司马懿,保住了城池,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诸葛亮 四论 《论交》《论光武》《论诸子》《论让夺》

诸葛亮 四论 《论交》《论光武》《论诸子》《论让夺》

诸葛亮四论《论交》《论光武》《论诸子》《论让夺》《论交》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

(译文)建立在权势和名利之上的交往,是难以持久的。

有修养的人之间彼此深交而心息相通时,就好比花木,温暖时也不会多开花,寒冷时也不会改变叶子的颜色,能够经历一年四季而不衰败,经历艰险日益牢固。

《论光武》曹植曰:“汉之二祖,俱起布衣。

高祖阙于微细,光武知于礼德。

高祖又鲜君子之风,溺儒冠,不可言敬。

辟阳淫僻,与众共之。

诗书礼乐,帝尧之所以为治也,而高祖轻之。

济济多士,文王之所以获宁也,而高祖蔑之不用。

听戚姬之邪媚,致吕氏之暴戾,果令凶妇肆酖酷之心。

凡此诸事,岂非寡计浅虑,斯不免于闾阎之人,当世之匹夫也。

世祖多识仁智,奋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破二公于昆阳,斩阜、赐于汉津。

当此时也,九州鼎沸,四海渊涌,言帝者二三,称王者四五,若克东齐难胜之寇,降赤眉不计之虏,彭宠以望异内陨,庞萌以叛主取诛,隗戎以背信毙躯,公孙以离心授首。

尔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于时战克之将,筹画之臣,承诏奉命者获宠,违令犯旨者颠危。

故曰,建武之行师也,计出于主心,胜决于庙堂。

故窦融因声而景附,马援一见而叹息。

”诸葛亮曰:“曹子建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良、平。

时人谈者,亦以为然。

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

何哉?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

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阔疏,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于外。

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有似二祖之时也。

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

光武称邓禹曰:…孔子有回,而门人益亲。

‟叹吴汉曰:…将军差强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

‟与诸臣计事,常令马援后言,以为援策每与谐合。

此皆明君知臣之审也。

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陈、张、韩、周有焦烂之功耳。

诸葛亮四论 《论交》《论光武》《论诸子》《论让夺》 (1)

诸葛亮四论 《论交》《论光武》《论诸子》《论让夺》 (1)

诸葛四论论光武曹子建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良、平。

时人谈者,亦以为然。

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

何哉?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

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阔疏,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于外。

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有似二祖之时也。

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

光武称邓禹曰:‘孔子有回,而门人益亲。

’叹吴汉曰:‘将军差强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

’与诸臣计事,常令马援后言,以为援策每与谐合。

此皆明君知臣之审也。

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陈、张、韩、周有焦烂之功耳。

附:曹植《汉二祖优劣论》有客问予曰:‚夫汉二帝,高祖、光武,俱为受命拨乱之君,比时事之难易,论其人之优劣,孰者为先?‛予应之曰:‚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长,身自亡徒,招集英雄,遂诛强楚,光有天下。

功齐汤武,业流后嗣,诚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直寡善人之美称,鲜君子之风采,惑秦宫而不出,窘项坐而不起,计失乎郦生,忿过乎韩信,太公是谙,于孝违矣!败古今之大教,伤王道之实义。

身没之后,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钨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亡赵幽囚,祸殃骨肉,诸吕专权,社程几移。

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祸!然彼之雄材大略,似傥之节,信当世至豪健壮杰士也。

又其条将画臣,皆古今之鲜有,历世之希睹。

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流巨功而遗元勋也。

不然,斯不免于间阎之人,当世之匹夫也。

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票贞和之纯精,通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

其为德也,通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

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光厄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

用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

三国演义智谋与权谋的博弈

三国演义智谋与权谋的博弈

三国演义智谋与权谋的博弈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与社会风貌。

作品中,智谋与权谋成为三国时期各位英雄人物角逐权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智谋与权谋的博弈,旨在揭示历史人物们运用智慧与计谋争夺权力的策略。

一、智谋的博弈1. 諸葛亮:智谋之“龙”众所周知,蜀国丞相諸葛亮被称为“卧龙”,正是由于他的高超智谋。

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使蜀国在与魏国的对抗中占得先机。

例如,諸葛亮曾通过借箭与空城计成功击退了魏国大将曹操,展现出其非凡的智慧和胆略。

諸葛亮凭借智谋与计策,巧妙地应对战乱时期的种种挑战,为蜀国赢得了许多胜利。

2. 刘备:智谋与仁德兼备蜀国刘备也是三国演义中备受称赞的智勇双全之人。

他通过与蜀国丞相諸葛亮的联手合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刘备以其仁德和宽厚的胸怀,吸引了许多英雄豪杰的拥护和加入,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力量。

同时,他也运用自己的智谋来策划和谋划,实现了自己的雄图霸业。

二、权谋的博弈1. 曹操:权谋与治国能力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权谋手段狡诈、冷酷无情的代表。

曹操凭借其卓越的治国能力和出色的军事策略,统一了北方,成为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善于运用权谋手段,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也在政治上保持着巨大的控制力。

他运用手中权力,对内严密控制,对外积极扩张,使得魏国在三国时期成为一个强大的势力。

2. 孙权:权谋与外交手段与曹操不同,孙权作为东吴的创建者,更加强调外交手段的运用。

孙权善于利用联姻、交换、走私等手段,保持与他国的友好关系,为东吴拓展了外部资源和影响力。

他通过为周瑜任命荡寇将军,联合刘备等等策略,成功地击败了曹操的联军,确保了东吴的稳固。

三、智谋与权谋的博弈三国演义中,智谋与权谋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英雄角色争夺权力的主要手段。

蜀国丞相諸葛亮运用智谋来为自己的势力争取利益,同时也对魏国和东吴施展一系列权谋手段。

关于能体现出诸 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

关于能体现出诸 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

关于能体现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关于能体现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诸葛亮,这位在三国历史中熠熠生辉的智者,他的智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布局,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谋略。

草船借箭,堪称诸葛亮智谋的经典之作。

当时,孙刘联军与曹操大军在赤壁对峙。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故意刁难他,要求他在十天内制造出十万支箭。

然而,诸葛亮深知这是周瑜的阴谋,却坦然接受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观测天象,算准了三天后将会有大雾弥漫。

于是,他悄悄准备了二十艘扎满草人的大船,并在第三天的夜里,趁着大雾驶向曹操的水寨。

曹操生性多疑,看到大雾中突然出现的大批船只,以为是孙刘联军前来偷袭,不敢贸然出兵,便下令弓箭手万箭齐发。

箭如雨下,纷纷射在草人身上。

诸葛亮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从曹操那里“借”到了十万多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空城计更是诸葛亮智谋的神来之笔。

当时,诸葛亮因马谡失了街亭,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直逼西城。

此时,西城之中只有一些老弱残兵,根本无法抵御司马懿的大军。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诸葛亮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心生一计。

他命人将城门大开,自己则坐在城楼上,悠然自得地弹琴。

司马懿来到城下,看到此景,心中生疑。

他深知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城门大开,必有埋伏。

于是,司马懿犹豫再三,最终下令撤军。

诸葛亮凭借着自己对司马懿心理的精准把握,以及过人的胆识,成功化解了一场灭顶之灾。

还有七擒孟获的故事,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仁德。

孟获是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屡次起兵反叛蜀汉。

诸葛亮为了彻底平定南中,决定亲自率军出征。

在与孟获的交战中,诸葛亮七次生擒孟获,又七次将他放走。

每次擒获孟获,诸葛亮都以礼相待,向他讲述蜀汉的仁德和大义。

孟获起初并不服气,但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他被诸葛亮的智谋和仁德所折服,最终心悦诚服地归顺了蜀汉。

诸葛亮通过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不仅平定了南中,还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民心。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经典故事诸葛亮,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大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聪明绝顶的智者形象。

他可是《三国演义》中最闪亮的明星之一,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聊聊他的经典故事。

我们就从他的机智和对蜀汉的贡献入手,来看看这个“卧龙”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的。

1.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1.1 草船借箭首先得说说“草船借箭”的故事。

这可是诸葛亮经典的智谋之一。

话说当时他需要准备打仗的箭,可是蜀汉这边可没有那么多箭,怎么搞?诸葛亮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利用大雾天气,派出一只满载稻草人的船只,假装成自己的人马,驶向敌营。

曹军见状,以为蜀汉来袭,赶紧放箭,结果箭全射到了诸葛亮的船上,几乎是白白送上了几万支箭!这手段,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聪明。

1.2 七擒孟获再来聊聊“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为了统一南方,先是派兵去打孟获,但打了好几次都没能彻底降服他。

结果诸葛亮想,何不换个方式?于是他把孟获抓来,放了他,想让他体会到自己的力量。

没想到孟获觉得诸葛亮非常讲义气,后来果然心甘情愿归顺蜀汉。

真是让人佩服,搞定敌人用的是“以德服人”的招数,这智慧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

2. 诸葛亮的忠诚与奉献2.1 出使东吴接下来我们得说说诸葛亮的忠诚。

他为了帮刘备实现大业,跑去东吴出使,这可是非常不容易的任务。

记得当时孙权手下可是高手如云,诸葛亮要说服他们联合对抗曹操。

他耐心讲述战略,甚至还不惜亲自出面,展现出他的风度与才华,最终成功让孙权答应合作。

这样的情义,不得不让人佩服。

2.2 木牛流马还有就是他发明的木牛流马,这个名字听着就挺有趣的。

想当初,蜀汉士兵缺乏运输能力,诸葛亮脑子一转,造出了这种木制的运输工具,能帮助运送粮草,真是救了大忙。

听说这个木牛流马还能根据需要自动走动,真是为士兵们的行军解决了大问题,效率提升不止一个档次!3. 诸葛亮的遗志与后人影响3.1 诸葛亮的遗嘱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诸葛亮的遗嘱,他对刘备之子的托孤,表达了他对蜀汉未来的深切关怀。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思想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思想

《 三国演义 》 不仅 是一 本很好 的文 学著 作 , 是一本 绝妙 还 的博弈论教材 , 它非 常生 动 的表 达 了博弈 对局 中 的策略 互动 和相互依存 。笔者 本着 忠实 于《 国演义》 著的精 神 , 三 原 不考 虑其历史真 实性 , 用 博弈 分 析 的思想 方 法 来解 读 《 国演 运 三 义》 中的一些人 和事 , 从一个全新 的角度来 诠释 这些事件 背后 的策略思想 。
[ y w r s T r i dm ;g e qi r m Ke od ] h e n o s a ;eui u eK g m li b
在漫长的中 国古 代史 上 , 国史 是人 们 最熟 悉 的一段 历 三 史; 而人们对于这段历史 的了解 , 很大 程度上 要归功 于古典文 学名著《 三国演义》 以及根 据《 国演义》 编的戏 剧 、 , 三 改 曲艺 、
影 视 等作 品 。
起次强者和强 者之 问的争 斗 , 自己就袖 手旁 观坐 收渔人 之 而
利; 如果次强者水平较低 , 么弱者为 了争取更 大的生存机会 , 那
就 应 当首 先 帮 助次 强 者 一 起 对 付 强 者 。否 则 , 强 者 难 以对 强 次 者 构 成 足 够 的威 胁 , 么 弱 者 也 将难 以 自保 。这 就 是 弱 者 在 夹 那
s n sga vr izo )’i tenvlf T reKnd m ” adt soepa ttg s e gapidt tee vnsrmaba dnwapc. t d ur oe nhu ’ n h oe “ he igo s . n e lnsaei i l s et f rn e et a d J o i t x i r e b n p e oh e o s

关于能体现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

关于能体现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

关于能体现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诸葛亮谋略取胜的故事有:
1.草船借箭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十万余支箭,立下奇功。

2.空城计
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

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3.预伏锦囊计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标题是“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说的是诸葛丞相预测自己去世之后魏延会造反,为平定魏延的反叛而留下了锦囊妙计。

4.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三国时期,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

魏军主帅司马懿(字仲达)率军追击,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

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

5.七擒孟获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

三国演义之曹操与诸葛亮智斗

三国演义之曹操与诸葛亮智斗

三国演义之曹操与诸葛亮智斗曹操与诸葛亮智斗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诸葛亮则是三国时期的杰出谋士。

两位才华横溢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展开了一系列智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曹操与诸葛亮的智斗,探讨他们的智谋和策略。

一、诸葛亮割须联盟在赤壁之战前夜,曹操以庞大的军队准备攻打刘备。

而此时,刘备却秘密派出使者诸葛亮前往曹营表达割须之盟的诚意。

诸葛亮带着一把大刀,并以保护自己的名义剃去了一些胡须。

这个举动在当时可谓是出人意料,引起了曹营内许多人的惊讶。

诸葛亮通过这一举动,显示了他的勇气和决心,也让曹操意识到他不是一个寻常人物。

二、曹操火烧赤壁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诸葛亮之间智斗的重要篇章。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和周瑜联手,采用火攻的计策打败了曹操。

曹操军队的水军在火攻下溃不成军,被迫败退。

在这个智斗中,诸葛亮与周瑜相互合作,他们利用江流水势和风向,以及曹操的自负和轻敌心态,成功地迷惑了曹军,并在适当的时机放出火攻。

曹操虽然实力雄厚,但在这次智斗中却败在了诸葛亮和周瑜的计谋之下。

这一战的胜利不仅彰显了诸葛亮的智慧,也让曹操颜面无光。

三、诸葛亮七擒七纵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诸葛亮运用了一种称为“七擒七纵”的策略。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多次收放曹操的亲信和将领,以消耗曹军的实力和精神。

每次诸葛亮将曹操的将领擒杀或俘虏后,他都会将他们放回去,以达到疲惫曹军建立士气的目的。

通过这种策略,诸葛亮有效地削弱了曹操的实力,使得曹军内部产生了动摇和不安。

这种看似反常的做法,暗藏着诸葛亮对战争全局和人心的精准洞察,使得曹军处于被动局面。

四、曹操借道草船在攻打蜀国的过程中,曹操遇到了天险,诸葛亮布下了一道防线使其无法前进。

曹操却想出了一个妙计,他决定借道草船。

他先派人将大量的草堆在河面上,模拟草船,然后在夜晚悄悄地引船艄向下游漂流。

曹操的这一行动成功地骗过了诸葛亮的侦查,他收到的情报是曹操已经撤退。

《萌风史记:诸葛亮死前6年与死后46年的世界》作者:紫槿流苏

《萌风史记:诸葛亮死前6年与死后46年的世界》作者:紫槿流苏

《萌风史记:诸葛亮死前6年与死后46年的世界》作者:紫槿流苏关于三国这段历史,从小就一直听说过有那么几种论调,虽然结论不同,但意思都一样,就是“XX死了,三国这段历史就没意思了,就无聊了,就没必要看了。

”观点大概有三种,有的说关羽死了,三国就没什么可看的了。

有的人说曹操挂了,三国就没啥可看的了。

还有一种观点支持的人最多,就是说,诸葛亮死了,这三国就什么可看的了。

直到前一阵的《新版三国》,高希希导演又抛出了“司马懿死了,三国就没什么可看的了。

”的论调,于是《新版三国》里姜维成了酱油,邓艾脸都没露,至于毋丘俭,诸葛诞,文鸯,陈泰,陆抗,羊祜,杜预等人我就不用提了我还就不信这个邪啦!后三国怎么啦?后三国就不是三国了,后三国就没得可说了?如果说前三国是高帅富,后三国就是屌丝,现在让屌丝逆袭高帅富吧日期:2012-09-02 01:22三国从220年开始,280年结束,234年诸葛亮爷爷就挂了,后边还有46年的悠久岁月,这些日子有很多可以说的事情,咱们就从诸葛亮爷爷挂的前6年,就是第一次北伐开始说吧诸葛亮和曹操作为本帖的两个灵魂人物,会不断被提到,不断出现,不管写到什么时代,不管那时候他们俩挂没挂,都会经常出现在文中当然啦,由于剧情需要,本帖采取了蒙太奇的叙述方式,各种倒叙,插叙,所以三国前期的很多事情也都会写的,比如定军山之战,曹操大战匈奴乌桓,演义里被黑成狗的前三国超级名将徐荣等等很多前三国的历史我也都会详细写的喜欢看前三国的朋友也不要错过哦研究历史不短了,所以我写的很多都是我个人的新观点,这些观点很可能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人提出过,所以也就当作和大家分享讨论吧!好啦,不废话了,开说日期:2012-09-02 01:24【第一话子午谷的一场雨】关于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说法很多。

有的人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刘备太衰,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在夷陵赔了70万大军,所以诸葛亮是神仙也没办法了,于是现在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多人是亮迷的同时,却是刘黑,很多亮迷喜欢大骂刘备,说我们家丞相瞎了眼,怎么就保了刘备这么个废物,要是跟了曹操,早就……实际上,三国演义这段内容,充分暴露了这本历史演义小说附带的科幻性质,如果刘备有70万大军,那么蜀国起码得有700万人口,事实上在诸葛亮死的时候,算上辽东公孙家,全中国只有700万人口左右(魏国400万,吴国200万,蜀国90万,公孙氏70万)。

空城计博弈

空城计博弈

·空城计博弈·如果我们用博弈论的眼光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完全是一部记载着许多博弈案例的著作。

当然,罗贯中不可能用“博弈”一词。

如果我们用一词来概括《三国演义》,这个词就是“计”。

计,即计策或策略也。

用计,即用策略赢对方。

用计算敌,不仅要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策,而且要算准对方用什么计策,这不就是博弈?现在让我们看《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空城计博弈。

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

当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军士,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士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

孔明传令众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军各收城铺。

打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而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自飞马上远远望之,见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司马懿顿然怀疑其中有诈,立即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速退去。

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

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我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这就是为后人广为传颂的空城计。

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这里,司马懿不知道自己和对方在不同行动策略下的支付,而诸葛亮是知道的,他们对博弈结构的了解是不对称的,诸葛亮拥有比司马懿更多的信息,当然有。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完全是诸葛亮“制造出来的”。

因此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在这里,孔明可以选择的策略是“弃城”或“守城”。

无论是“弃”还是“守”,只要司马懿明确知道他自己的支付,那么孔明均要被其所擒。

孔明惟一的办法就是不让司马懿知道他自己的策略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诸葛亮的四次博弈双田九年制学校毛小雄【摘要】:诸葛亮一生进行了多次博弈,作为一个博弈家,他的博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成功的,但最后以一次失败的博弈来结束一生,让后人十分叹惋。

本文以博弈论的理论来阐释诸葛亮作出的对其自身和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四次博弈行为,探讨四次博弈的原因和成败得失。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博弈理性【ABSTRACT】:Zhuge Liang's life for a number of games as a home game, his game issuccessful in most cases, but to a failure of the last game to end his life, it's a pity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s .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game theory to explain Zhuge Liang made the history of its own, and have a major impact behavior of the four games, four games of the reasons for and success or failure.【Key words】: "Three Kingdoms" Zhuge Liang Game Rational1.导论1950年,纳什(John Nash)写了一篇题为《N人博弈的均衡问题》的论文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

凭借其在博弈论上的非凡成就,他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纳什均衡”就是在假定有n个人参与博弈,在知晓其他人策略情况下,每个博弈参与者都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这n个参与方的最优策略就构成一种均衡【1】。

构成纳什均衡的参与方都以其他方策略不变为前提形成自己的最优策略,理性的博弈者都不会轻易改变自身策略,因为自己要为改变承担风险。

如今博弈论不仅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研究中,而且也被博弈论学者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中。

古代战争小说中所描写的战争也是一种巨大而复杂的博弈,因而我们可以用博弈论对其作出新的阐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有一些学者开始运用博弈论来研究《三国演义》,为《三国演义》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作了可贵的探索。

如王福重的《人人都爱经济学》和吴景泰、赵新良的《“空城计”双赢博弈分析》都是以博弈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空城计。

而李康化先生的《从现代博弈看赤壁之战》和王子宽教授的《华容道新解》则是对赤壁之战的不同看法。

但是,这些研究尚处于尝试和零散阶段,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和内容上的狭窄。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用博弈对诸葛亮一生中的四次重大作一些博弈,以期让读者更全面地把握诸葛亮的形象及其在三国人物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的四次重大博弈如果我们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博弈场,那么人生就是博弈。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进行了四次重大博弈,这四次博弈不仅对他自身而且对蜀汉和当时天下都产生重大影响。

2.1.躬耕陇亩与出山济世的博弈从《三国志》得知: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

先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2】。

诸葛亮多才智和计谋,毛宗岗评其为“智绝”。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写到诸葛亮出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博弈。

当时刘备被曹操大军赶杀,西走荆州依附刘表,希望能借助他的力量和地盘抗曹灭曹。

而刘表有如井底之蛙,不思进取,但得“坐据九郡足矣”。

刘备空怀立国大志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悲叹大业未成,髀肉复生。

而刘表妻蔡夫人素来不满刘备的依附,一心先除之而后快,便在襄阳州衙设计图害刘备。

刘备幸得的卢跃过檀溪,大难不死,途遇徐庶。

刘备本欲借徐庶的帮助兴霸业,无奈曹操抓了徐母逼走徐庶,徐庶临走推荐诸葛亮,因此便有了刘备三顾草庐拜访诸葛孔明,问计天下。

众所周知,诸葛亮隆中决策,答应刘备出山济世【6】。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出山呢?从博弈学的角度来说,诸葛亮是获得完全信息的一种自身思想上的博弈。

这些信息包括自身的,刘备的和天下形势的。

他思想中的隐世躬耕与出山济世就是决策策略相对抗的两个方面。

诸葛亮需要从这些信息环境中等待并寻找出自己亲近的、需要的甚至是功利的适己行为和时机。

诸葛亮可以选择两个策略的任何一个,但无论他选择哪一个都要计算得失,这也就是行为支付,通常理性的博弈者会尽量让自身或自己亲近方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信息在博弈中尤显重要。

下面我们就从诸葛亮获得的三个方面信息来分析诸葛亮作出出山决策的原因。

就其自身条件来看,诸葛亮作为一个“士”便有出与隐的抉择。

至东汉末年,中国文化经历了“轴心时代”【注1】(春秋战国)和一统时期(秦汉)。

春秋战国百家兴起,学说众多,士人奔走天下,以求诸侯国重用。

对此胡适作出解释是“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注2】,这也概括了“士”的使命有忧世救国这一条。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记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和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和道德修养,儒家创立的目的是强调建功立业、实践济世。

诸葛亮受儒学的影响,当然在潜意识里有出山济世的思想,而躬耕拢亩只是在等待时机。

而秦汉时期的一统思想特别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就是告知天下士子,惟读圣贤书才能被重用,受一统思想影响,“士”是不希望分裂的局面出现的,国家一旦分裂,谋士便要为自己认定的君王出谋划策,统一天下【3】。

因而诸葛亮一旦认定有值得自己辅佐的君王出现,便会出山安天下。

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我们知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古人多以诗言志,那么诸葛亮“好为”的《梁父吟》又是怎样的呢?《梁父吟》其实是“三士”之死与“晏子”之谋,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相晏婴设谋“二桃杀三士”的做法。

诗的作者对于“三士”,是赞叹、惋惜、伤悼;对于“晏子”,则是严谴。

叹惋“三士”,言外寓含士人如何立身处世之思考;严谴“晏子”,言外寓含为相者如何用人及治国之思考。

有大抱负及大智慧的人,读史观世,才能如此思考问题。

诸葛亮自比乐毅、管仲,当然是希望像他们一样受重用辅佐君王。

既然诸葛亮在隆中所思考的是士人如何立身及用世的问题,那么他的出山便是他博弈的必然选择,而他的淡泊躬耕只是修己之事,修己不是目的,安人、安百姓才是最终目的【4】。

再来看诸葛亮博弈信息的第二个方面:刘备的条件。

刘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让诸葛亮动了心?《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云:“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2】”从这点来看,刘备的身世背景相当好,是正宗的汉室之后,符合了广大士人的择主条件。

西周时期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礼制都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伦理思想深入人心,正统观念难以撼动。

东汉末年,董卓、袁绍、袁术、孙权都是些手握兵权划地割据之流,名不正言不顺,难得民心,不符合诸葛亮的择主条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北方,实力最盛,但诸葛亮视之为窃国奸贼。

当时有皇室血统的有献帝刘协,荆州刘表和依附他的刘备,献帝刘协空有帝号,手无实权,有如木偶傀儡,刘表无能且病重将去,他们更没有三顾草庐之举,所以诸葛亮将他们排除了。

当时的刘备怎么样呢?刘备早年四处漂泊,他依附了袁绍、曹操、吕布、刘表,总之是居无定所,亡命天涯。

论实力,曹操最强,孙权次之,就是刘表、刘璋都比刘备强。

因为他要地盘没地盘,要人才少人才:暂居新野,武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尚堪大用,谋臣也仅孙乾、糜竺、糜芳等,能力也是一般,刚来了个智囊徐庶也被曹操“请”走了,这样看来刘备与光杆司令无异,但就是这样的一光杆司令,诸葛亮愿出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原因就在于诸葛亮看到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刘备,也就是诸葛亮博弈的必需信息。

刘备是帝王之后且拥有英雄之气,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

少年丧父的刘备“与母贩履织席为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生存策略就是忍。

曹操曾青梅煮酒与他共论天下英雄并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相逼,刘备恁是以借惊雷掩饰自己的失态,其坚忍如此,可见一斑。

尽管刘备早年四处漂泊,以打游击战寻找生存,但是这并不能磨灭他的意志和图谋大业的决心。

曹操看出了他的这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英雄之气,诸葛亮当然也看出来了。

他还从刘备为徐庶入曹营而泪如雨下、“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看出他的求贤若渴,只有礼贤下士的君王才是明君,是明君才值得他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是刘备的三顾草庐便成了他的出山时机和台阶。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也就诸葛亮为何看中刘备论述了一通,他分析出刘备有建立新政权的可能,并且刘备具有帝王之志、帝王之术、帝王之福,这些足以让孔明心动作出出山济世的博弈【5】。

第三个博弈信息就完全体现在他著名的《隆中对策》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重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诸葛亮是这样剖析天下大势的:“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

【6】”作为一个杰出的博弈者,诸葛亮足不出隆中便通晓天下风云变化,根据这些信息,他为刘备谋划了最佳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只可用于援而不可图。

这种策略简单说来就是联吴抗曹。

而从博弈学角度来看就是势力均衡的问题:曹操集团太强,孙权占尽地利,但孙权无法抗衡曹操,两者不能形成均衡;现在我刘备如果攻下了西南的荆州和益州,天下大势就是三分了,尽管我最弱小也没关系,我的存在就是一种信息,曹操和孙权都还得考虑我,因为他们也是理性的博弈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这是一个生存机会,荆州、益州的老百姓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信义著于四海,如果能攻下这些用武之地就“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并且是得民心的大业可成之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