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山的那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山的那边
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困惑和成功的喜悦,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这首新诗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学习诗歌有一定的难度,但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写,而且孩子对未来也充满希望和幻想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在新的学习阶段也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应该借助它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人生的信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并活用新词;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学会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音,有准确停顿和语气。
3.理解“山”与“海”所蕴含的意味,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4.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作用;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2.①诵读法。②联想想像法。③讨论与点拨法。④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人生哲理,学会正确对待困难;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朗诵课文;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PPT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谈“梦”导入新课(5`)
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他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入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伏在窗口向远方眺远,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资料助读——诗歌文体常识简介:(2`)
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投影:——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yún)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
投影:——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它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师:同学们预习生字了吗?谁来朗读加点的生字并疏解词义?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出示课件并点名朗读生字词)
投影: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3`)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yǐn)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铁.青(tiě)扎.下(zhā)
四、诵读感知:(13`)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重音、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2`)
2.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3`)
3.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3`)
第一节“我”童年时期,借与妈妈的对话,表达对“海”渴望、向往,没找到“海”感到失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以后,借与读者的对话写“我”的追寻和奋斗,终于找到了“海”,表达“我”的感悟和信念。
4.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
五.说说第一节的朗读重音,为什么重读,然后再请同学试读。(9`)
重读预设:
“痴想”——诗人小时候有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
“海”——因为是妈妈给我的回答。“是海”——是不是呢,我半信半疑。
“想望”——表示怀有怎样的心理。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终于”——表示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哭”——突出我伤心至极。
“山”——交代失望的原因。“山、铁青着脸”——以景衬情。
“零分”——以比喻表达失望与痛苦;还要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那个海呢?”(强调。埋怨的口气,无限的失望和沮丧,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六.诵读指导:(2`)
正确: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流利: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有感情: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需要注意抑扬顿挫,控制好音量、语速、语气、语调。
七.请说说第二节的朗读重音,为什么重读,然后再请同学试读。(9`)
重读预设:
“用信念凝成”——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