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开发方法
论述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五个阶段
论述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五个阶段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SADM)是一种经典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将系统的开发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包括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实施阶段。
下面是对这五个阶段的论述:1. 可行性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包括技术、经济和组织等方面。
重要目标是确定项目是否值得进行以及项目的成功可能性。
这一阶段中需要收集和分析信息,制定初步的项目计划和预算,并进行风险评估。
2. 需求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对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描述。
需求分析的目标是确定用户的业务需求以及系统所需的功能、数据和性能。
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系统需求被记录下来并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便在后续阶段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工作。
3. 逻辑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根据需求分析阶段的结果,进行系统的逻辑设计。
逻辑设计关注系统中各个组件的功能和交互关系。
这个阶段中,可能使用各种图形工具来描述系统的流程、数据流和数据结构。
逻辑设计的结果是一个详细的系统规格说明书,包含了系统的功能、流程、数据结构和接口等方面的描述。
4. 物理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对逻辑设计的进一步细化,确定系统的物理实现方案。
物理设计阶段关注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方面的细节。
在这个阶段,可能需要决定系统的架构、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和安全策略等。
物理设计的结果是一个详细的系统设计文档,用于指导开发人员实施系统。
5. 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根据物理设计阶段的结果,开始编码、测试和部署系统。
开发人员根据系统设计文档进行编码,并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等工作。
当系统通过测试后,可以将其部署到用户环境中。
还可以进行用户培训、文档编制和维护计划的制定等工作。
这五个阶段构成了SSADM方法的基本流程,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活动,可以确保系统的良好开发和交付。
在实际项目中,这些阶段可能会有一定的交叠和迭代,以适应需求的变化和反馈的调整。
简述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内容
简述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内容结构化开发方法的核心是结构化分析。
它是以数据为中心,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使系统设计达到数据驱动,可扩充、重用性强、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的目标。
结构化分析的对象是系统的各个部分,即整个系统模型。
按照用户与软件系统交互的角度,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次,并形成相应的层次模型。
其基本思想是由上而下,逐层进行需求分析,以表示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数据流向和传递关系,以及完成这些功能的算法,把需求分析的结果放入对应的模块,形成对软件系统的总体描述。
1.结构化分析方法是开发一个好软件必不可少的方法,是把握系统需求的有效手段。
在具体应用中主要涉及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编写和测试等四个方面。
( 1)需求分析阶段:用于全面了解所要解决问题的特征,定义用户对该问题的基本要求和约束条件,以及进行用户调查;(2)概要设计阶段:提出软件的逻辑模型、结构设计、数据设计,定义模块及数据结构,输入输出接口等;(3)详细设计阶段:确定算法、模块及外部接口等细节,描述系统实现方案,提出运行时的各种功能和性能要求;(4)测试阶段:包括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 1)需求是系统开发的根本原因和第一步,需求定义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后面的工作量、费用和质量。
( 2)分析系统是否满足用户需求,确定系统的规模和结构,明确软件的功能要求,需求分析的过程就是系统设计的过程。
(3)确定软件系统的算法,它是保证软件正确性和可行性的关键,是系统实现的重要依据。
2.结构化设计方法是软件工程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2.结构化设计方法是软件工程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通常结构化方法又分为瀑布模型法、原型法和螺旋模型法。
3.结构化方法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软件开发方法,是面向对象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具有数据驱动的基本特征,将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看成是一个个的对象,把对象作为处理数据的机制,在数据的驱动下来组织结构化程序设计,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
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Structured Systems Development Methodology)是一种用于开发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方法论。
它侧重于将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引入特定的技术和实践,以确保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包含以下主要阶段和技术:
1. 需求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发团队与用户合作,收集和分析系统需求。
这包括定义业务流程,识别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以及确定系统的范围和目标。
2. 系统设计阶段: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开发团队开始设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包括定义系统的架构,确定模块和组件,以及设计数据库和用户界面。
3. 编码和单元测试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发团队开始编写代码,并对每个单元进行测试。
这确保了系统的各个组件符合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4. 综合和系统测试阶段:在编码和单元测试完成后,将各个组件集成到一个整体系统,并进行系统级别的测试。
这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性测试等。
5. 部署和维护阶段:在系统测试完成后,系统进入实际运行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团队负责系统的部署和安装,并持续监控和维护系统的运行。
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还包括一些横切技术,如版本控制、缺陷跟踪、项目管理和质量保证等,以保证系统开发过程的可控和可复用性。
总体来说,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逻辑性、可追溯性和可测试性,以提高系统的质量和开发效率。
第4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化开发方法
二、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分析是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工作的最后一步,并通 过数据流程图描绘出来。绘制数据流程图就是将系统内部的 各种实际流动的数据抽象出来,将数据本身的一切属性都舍 去,仅从数据本身的角度去分析数据的处理流程,建立数据 处理模式。 数据流程分析主要是对系统中的主要数据的输入、输出、存 储、传递、转换处理等进行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的结果是新 系统实现业务处理的基础。
6
经济上的可行性
①开发费用的估算。新系统的开发费用主要包括: 硬件设备费用 软件设备费用 人力费用 维护费用
②经济效益的估算。 直接经济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
7
⑶技术上的可行性
在设备方面(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支持),主要指计 算机的主频速度、存储容量、联网能力、输入/输出设 备,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是否满足管 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要求,数据的传送与通讯能否 满足要求,网络和数据的可实现性,软件平台和软件 工具支持如何等。
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的第一步是要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在系 统详细调查阶段,我们已经获取了大量的数据。但因为数据 收集工作是多个人通过各方面的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所以这 些数据缺乏规范性和格式化。
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就是要对上述数据进行汇总、分类、整 理、分析等,甚至成为大量的、各方面的格式化数据集合。
26
数据的汇总步骤
21
组织结构图
组织结构图是一张反映组织内部之间的隶属关系的树状结构 图。
厂长
计划科
生产部
计
统
计划 外 统
划
计
调度 协 计
组
组
组 组组
财务部
供销部
成 会出 本 计纳 组 组组
供 销仓 应售 组 组库源自22⑵组织/业务关系分析
简述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内容
简述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内容简述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内容「篇一」1.简述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及优缺点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优点:(1)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局部性,强调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来考虑具体的分析设计问题。
即自顶向下的观点。
(2)强调开发过程各阶段的完整性和顺序性,强调严格地区分开发阶段,严格地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及时总结,及时问题反馈和纠正,从而避免了开发过程的混乱状态。
缺点:(1)它的起点太低,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手工绘制)落后,致使系统开发周期过长而带来一系列问题。
(2)它要求系统开发者在早期调查中就要充分的掌握用户需求、管理状况以及预见能发生的变化,这是不太符合人们循序渐进地认识事务的客观规律性。
2.结构化开发方法将系统生命周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系统规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明确问题,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
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2)系统分析阶段(“做什么”):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数据与数据流程、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3)系统设计阶段(“怎样做”):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即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4)系统实施阶段: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过程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过程一、引言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一种软件开发的方法论,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注重分析、设计和实现的结构化过程,以确保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结构化开发方法的过程。
二、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是软件开发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确定用户对软件系统的需求。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需求在这个步骤中,需要与用户交流并了解他们对软件系统的期望和需求。
可以通过面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交流。
2. 分析需求在这个步骤中,需要将收集到的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并将其转化为软件系统功能和特性。
3. 确定约束条件在这个步骤中,需要确定一些约束条件,例如时间限制、资源限制等。
4. 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在这个步骤中,需要编写一个详细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以便于后续设计和实现工作。
三、概要设计阶段概要设计阶段是软件开发的第二步,主要目的是确定软件系统整体框架。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软件系统结构在这个步骤中,需要确定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模块划分、数据流程图等。
2. 设计算法和数据结构在这个步骤中,需要设计软件系统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以确保软件系统的高效性和可维护性。
3. 编写概要设计文档在这个步骤中,需要编写一个详细的概要设计文档,以便于后续实现工作。
四、详细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是软件开发的第三步,主要目的是确定软件系统具体实现方法。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 设计模块接口在这个步骤中,需要设计各模块之间的接口,并对接口进行详细说明。
2. 设计每个模块的实现方法在这个步骤中,需要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并确定其具体实现方法。
3. 编写详细设计文档在这个步骤中,需要编写一个详细的详细设计文档,以便于后续实现工作。
五、编码阶段编码阶段是软件开发的第四步,主要目的是将上述设计文档转化为可执行的软件代码。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 编写代码在这个步骤中,需要根据详细设计文档编写相应的代码。
第4章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图4-20 信息系统切换方法示意图
第4章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4.6系统维护和评价 4.6.1系统维护和管理 1.系统维护的重要性 2.系统维护的主要任务 4.6.2系统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1.目标评价 2.性能评价 3.经济效益评价
4.7小结
结构化方法是目前仍然比较广泛应用的系统开发方法 之一。结构化方法主要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 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评价等5个主要的阶 段。本章按照结构化方法的生命周期,详细介绍了结 构化信息系统设计方法的阶段、步骤、方法和要求。 1.本章学习目标 熟悉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实施过程; 熟练掌握结构化开发方法使用的各种工具的使用; 能够使用结构化方法和相应的开发工具开发信息系统。 2.本章主要内容 3.重要术语
第4章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4.3系统分析 4.3.4信息系统逻辑模型 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表达主要包括: 功能模型:描述新系统的功能; 数据流程图:描述信息和信息的流动; 信息模型:数据字典和数据库结构等。
第4章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4.3系统分析 4.3.4信息系统逻辑模型 1.功能描化系统开发方法 4.4系统设计
4.4.6系统设计阶段的成果 主要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文档。应包括以下主要内 容: (1)控制结构图及每一模块详细说明; (2)数据库设计说明; (3)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设计说明; (4)代码设计说明; (5)用户界面设计说明; (6)计算机处理过程说明; (7)实施费用估计。
第4章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4.3系统分析 4.3.1详细调查 1.调查方法 2.组织结构调查 3.业务流程调查 4.信息调查 5.PIECES方法图 4-2 库存管理业务流程图
第4章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4.3系统分析 4.3.2数据流图 1.DFD的图形符号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9
谢谢观看
原型法是一种实用的开发方法,适合采用C/S模式的、用户目标和需求不很明确的
中小型信息系统的开发。
5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四、原型法的优缺点 优点:
➢ 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有效的避免开发者和用户的认识隔阂所产生的失败 ➢ 用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系统的模样 ➢ 用户与开发者容易合作,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 开发人员少,因此成本较底
二、生命周期法 第二,CASE工具能帮助我们完成将信息转化为新形式的系统开发任务。
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 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有效的避免开发者和用户的认识隔阂所产生的失败
适应用户目标和需求较明确的大型系统开发,注重开发过程的阶段性和全局性。
生命周期 工作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六、面向对象方法的原理
消息等原理和方法对信息系统的进行开发。
七、CASE工具主要以两种方法支持MIS的开发:
用户与开发者容易合作,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用户与开发者容易合作,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类 & 对象:学生&某个学生、教师&某个教师
适应用户目标和需求较明确的大型系统开发,注重开发过程的阶段性和全局性。
3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二、生命周期法
缺点:
➢ 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 ➢ 不适合开发大型MIS ➢ 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 ➢ 如果用户不合作,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6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软件开发过程,它适用于中小型软件项目的开发。
它强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阶段,并在每个阶段中执行特定的任务。
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1. 需求分析阶段:- 定义项目的目标和范围。
- 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编写需求文档。
- 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2. 系统设计阶段:- 根据需求文档设计系统的整体架构。
- 划分系统模块,定义模块之间的接口。
- 设计数据库结构和数据流程。
3. 模块设计阶段:- 定义每个模块的功能和接口。
- 设计模块的内部逻辑和算法。
- 编写模块设计文档。
4. 编码和单元测试阶段:- 根据模块设计文档编写代码。
- 进行单元测试,验证代码的正确性。
- 调试和修复代码中的错误。
5. 集成和系统测试阶段:- 将所有模块集成到一起。
- 进行系统级的功能和性能测试。
- 修复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6. 用户验收测试阶段:- 邀请用户参与系统测试,并提供反馈。
- 根据用户反馈修复问题。
- 确保系统符合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7. 系统部署和维护阶段:- 部署系统到目标环境中。
-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
- 定期检查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维护和升级。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步骤,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
通过按照这个方法进行开发,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并确保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当然,在实际开发中,具体的方法会因项目的大小、复杂度和团队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继续写:8. 需求分析阶段是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重要启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团队需要与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如客户、用户、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并明确项目的目标和范围。
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可以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
在需求分析阶段的关键任务包括编写需求文档和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需求文档应该包含详细的需求描述、用例分析、交互设计等内容,旨在确保需求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名词解释结构化开发方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1. 简介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一种软件开发过程中常用的方法论,旨在通过将软件系统分解为多个组成部分,以及对这些部分进行规划、设计和实现的过程,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结构化开发方法强调对软件系统进行结构化的分析和设计,以便于理解、维护和扩展。
2. 特点结构化开发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模块化结构化开发方法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完成特定的功能。
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模块内部具有良好的内聚性和低耦合性。
这种模块化的设计可以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和可维护性。
2.2 自顶向下结构化开发方法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式,即从整体到部分逐步细化。
首先定义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然后逐级细化为子系统、模块和函数等。
这种自顶向下的设计方式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需求,并对软件进行层次化管理。
2.3 逐步求精结构化开发方法强调逐步求精的原则,即通过多次迭代和增量开发来逐步完善软件系统。
在每个迭代中,开发人员可以根据用户反馈和需求变化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2.4 结构图表示结构化开发方法使用结构图来表示软件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关系。
常用的结构图包括数据流图、结构图、层次图等。
这些结构图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清晰地了解系统的架构和功能,并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
3. 开发过程结构化开发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3.1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阶段是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起点,主要目标是明确用户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任务。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与用户进行沟通,收集并分析需求,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3.2 系统设计系统设计阶段是对需求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并定义模块之间的接口和数据流动关系。
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为系统的实现奠定基础。
3.3 详细设计详细设计阶段是对系统设计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设计,包括模块内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设计、界面设计等。
简述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
简述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一种用于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问题的开发方法。
它借鉴了传统的结构化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并将其应用到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致力于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质量和可维护性。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对软件系统的开发进行分层结构的抽象,以降低开发过程的复杂性,并有效地控制开发中的复杂性。
它将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分解为小规模的、可分离的模块,这些模块之间可以形成复杂的关系,从而大大降低软件开发的复杂性。
结构化开发方法通过把一个大规模的复杂的系统拆分成一系列细粒度的分层模块来降低复杂度,这种抽象整合的方式有助于开发者快速理解软件系统的功能及其交互性质。
它也能够帮助开发者在分层模块之间找到明确的界线,从而明确各个模块的作用,有利于保证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结构化开发方法也有助于增强软件的可测试性,它可以把一个复杂的系统拆分为小的、独立的模块,只要对每个模块进行充分的测试,就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整个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此外,结构化开发方法还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使程序员更容易理解和进行调试。
结构化开发方法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多,它的基本思想是追求新的分层抽象结构,以有效地控制复杂性,降低软件开发的复杂性,提升开发效率和质量。
结构化开发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开发组织技术,它是一种把系统任务特性用适当的抽象结构组织起来的方式,将系统分割成适宜的小块,利用抽象结构归类,以达到有效地理解、控制复杂度,减少开发时间、减少错误等目的。
结构化开发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使开发人员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软件的维护和更新。
总之,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一种有助于控制软件复杂性的开发技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可以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它需要开发人员了解软件系统,有助于使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更加容易。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特点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特点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特点如下: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主要强调以下特点:
(一)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
即在系统分析与设计时要从整体全局考虑,要自顶向下地工作(从全局到局部,从领导到普通管理者)。
而在系统实现时,则要根据设计的要求先编制一个个具体的功能模块,然后自底向上逐步实现整个系统。
(二)用户至上。
用户对系统开发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故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要面向用户,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愿望。
(三)深入调查研究。
即强调在设计系统之前,深入实际单位,详细地调查研究,努力弄清实际业务处理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然后分析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新系统设计方案。
(四)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把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工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和目标。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划分的工作阶段,一步步地展开工作,如遇到较小、较简单的问题,可跳过某些步骤,但不可打乱或颠倒之。
(五)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
系统开发是一项耗费人力、财力、物力且周期很长的工作,一旦周围环境(组织的内、外部环境、信息处理模式、用户需求等等)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开发工作,所以结构化开发方法强调在系统调查和分析时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给予充分的重视,强调所设计的系统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
的适应能力。
(六)开发过程工程化。
要求开发过程的每一步都按工程标准规范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以上就是结构化开发方法的特点说明,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常用的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常用的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常用的开发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开发方法; 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应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一步一步她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每个阶段又划分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作业;每个阶段和主要步骤都有明确详尽的文档编制要求,各个阶段和各个步骤的向下转移都是通过建立各自的软件文档和对关键阶段、步骤进行审核和控制实现的;它是由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三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它的基本思想:把一个复杂问题的求解过程分阶段进行,而且这种分解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使得每个阶段处理的问题都控制在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范围内;以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等图形表达为主要手段,强调开发方法的结构合理性和系统的结构合理性的软件分析方法;结构化方法方法具有如下特点;l遵循用户至上原则;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取得的成果;3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4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该方法的优点是:理论基础严密,它的指导思想是用户需求在系统建立之前就能被充分了解和理解;由此可见,结构化方法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该方法的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并不十分现实;若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造成系统交接过程不平稳,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难度加大;原型法:原型法的基本思想与结构化方法不同,原型法认为在很难一下子全面准确地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首先不要求一定要对系统做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而是本着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开发出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系统模型,用户在运行使用整个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对原型进行修改,统一使用,评价过程反复进行,使原型逐步完善,直到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止;适用范围:处理过程明确、简单系统;涉及面窄的小型系统不适合于:大型、复杂系统,难以模拟;存在大量运算、逻辑性强的处理系统;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处理过程不规范;大量批处理系统原型应当具备的特点如下;1实际可行;2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3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原型法的特点在于原型法对用户的需求是动态响应、逐步纳入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都是随着对一个工作模型的不断修改而同时完成的,相互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也没有明确分工;系统开发计划就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适于用户需求开始时定义不清的系统开发,开发方法更宜被用户接受;但如果用户配合不好,盲目修改,就会拖延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运用对象、类、封装、继承、多态和消息等概念来构造、测试、重构软件的方法;随着应用系统日益复杂庞大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日益成熟,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以其直观、方便的优点获得广泛应用;是以认识论为基础,用对象来理解和分析问题空间,并设计和开发出由对象构成的软件系统解空间的方法; 由于问题空间和解空间都是由对象组成的,这样可以消除由于问题空间和求解空间结构上的不一致带来的问题;简言之,面向对象就是面向事情本身,面向对象的分析过程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面向对象方法从对象出发,发展出对象,类,消息,继承等概念; 面向对象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符合人们通常的思维方式;从分析到设计再到编码采用一致的模型表示具有高度连续性;软件重用性好;敏捷开发方法: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开发方法,相对于“非敏捷”,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认为比书面的文档更有效、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也更注重软件开发中人的作用;敏捷开发的价值观人和人与人的交互优先于过程和工具;可以工作的软件优先于求全责备的文档;客户协作优先于合同谈判;随时应对变化优先于循规蹈矩;敏捷开发的原则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尽早和不断交付有价值的软件满足客户需要;我们欢迎需求的变化,即使在开发后期;敏捷过程能够驾驭变化,保持客户的竞争优势;经常交付可以工作的软件,从几星期到几个月,时间尺度越短越好;业务人员和开发者应该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始终朝夕在一起工作;围绕斗志高昂的人进行软件开发,给开发者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并相信他们能够完成任务;在开发小组中最有效率也最有效果的信息传达方式是面对面的交谈;可以工作的软件是进度的主要度量标准;敏捷过程提倡可持续开发;出资人、开发人员和用户应该总是维持不变的节奏;对卓越技术与良好设计的不断追求将有助于提高敏捷性;简单——尽可能减少工作量的艺术至关重要;最好的架构、需求和设计都源自自我组织的团队;每隔一定时间,团队都要总结如何更有效率,然后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结构化开发方法概念。
结构化开发方法概念。
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旨在通过将程序分解成模块并使用流程图等可视化工具来帮助开发人员更有效地设计、编写、测试和维护软件系统。
该方法的核心理念是把程序分解成小的、可重用的模块,这些模块之间通过定义的接口进行通信。
这样做的好处是,开发人员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整个系统的结构,同时也可以更容易地调试和维护程序的各个部分。
结构化开发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需求分析:确定软件系统的要求和特性。
2. 设计:设计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并定义每个模块的功能和接口。
3. 编码:编写程序代码。
4. 测试:测试系统以确保它符合要求并能够正常运行。
5. 维护:维护程序并进行必要的更新和修复。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优点包括:
1. 可重用性:通过将程序分解成可重用的模块,可以更容易地编写和维护程序。
2. 易于理解:结构化开发方法使用可视化工具,如流程图,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容易地理解系统的结构。
3. 易于调试:结构化开发方法的模块化结构使得调试和修复程序的各个部分更加容易。
4. 相对容易的维护:结构化开发方法使得程序的维护和更新更加容易,因为每个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
总的来说,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软件开发方法,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有效地设计、编写、测试和维护软件系统。
阐述结构化开发方法。
阐述结构化开发方法。
1)初装阶段。
初装阶段指组织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信息系统。
在该阶段,计算机的作用被初步认识到,个别人具有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蔓延阶段。
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使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信息系统的建设进入蔓延阶段。
(3)控制阶段。
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严格的控制阶段便代替了蔓延阶段。
第三阶段将是实现从以系统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
(4)集成阶段。
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连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5)数据管理阶段。
数据真正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
(6)成熟阶段。
成熟的信息系统与组织的目标完全一致,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的要求,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第一层代码
第二层代码
第三层代码
层次码的主要优点是能明确地表示分类对象的类别, 编码本身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同时有较好的柔性。主 要缺点是当层次较多时,编码位数较长,冗余较多。
③特征组合码(区间码):它是将分类对象按其
特征或属性分成若干个“面”,每个面内的诸类目按
其规律分别编码,“面”与“面”之间的编码没有隶
特征组合码又可分为以下类型
■多面码。一个数据项可能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如果 在码的结构中,为这些特性各规定一个位置,就形成 多面码。例如,上表的机制螺钉编码
属关系。例如,若将螺钉按材料、直径、形状及表面
处理四个方面分类,则螺钉的编码就是这四个方面编
码材的料集合。 螺钉直径
螺钉形状
表面处理
1-不锈钢
1-Ф0.5
1-圆头
1-未处理
2-黄铜
2-Ф1.0
2-平头
2-镀铜
3-铜
3-Ф1.5
3-六角形3-镀锌4-四角形4-镀铬
例:“2123”表示黄铜,直径0.5,平头,镀锌
1)编码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唯一地标识 对象,二是便于系统进行分类统计工作,三是 将定性的东西定量化。
2)编码的原则
■惟一性
■规范性
■柔性(灵活性)
■兼容性
■简短性
■可识别性
3)编码的方式
①顺序码:即将顺序的自然数或字母赋予编码对象。 如:“1”表示男性,“2”表示女性。 顺序码的优点是 短而简单 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但这种码
(B)
A、主要内容包括对现行系统的目标、主要功能、组织 结构、业务流程、数据流程的调查和分析
B、目的是明确系统开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目标,论 证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C、重点在于对系统内容进行详细具体了解 D、主要任务在于理解现有业务问题和信息需求
结构化开发方法
系统设计
本讲主要内容
系统设计的目标 系统设计的步骤及内容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子系统划分 代码设计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 模块功能与处理过程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 系统设计报告
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都处在不 断发展变化之中,这也要求软件系统随计算机软、硬 件的更新换代而更新换代。
3)系统本身存在不足和错误。
二、系统设计的步骤及内容
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系统分析报告, 采用的方法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结 构化设计方法,其基本步骤 如下:
明确人 机分工
没有逻辑基础,它本身不能说明任何信息的特征,不
便于分类统计。此外,新加的代码只能列在最后,删
除则造成空码。因此,该码适用于无须进一步分类的 对象,或作为其他码分类中细分类的一种补充手段。
②层次码:它是按对象的从属、层次关系为排列顺
序的一种编码方式。编码时将代码分成若干层级,并 与分类对象的分类层级相对应,代码从左至右,表示 层级由高到低。每个层级的编码可采用顺序码。
3)提供检错及纠错功能。 4)提供简洁、明了的操作提示或在线帮助功能。
4、易维护性
系统的易维护性指系统容易修改的程度。它是目前软 件设计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系统是否具有生命力 的保证。引起系统维护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系统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市场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发展目标 等都将随之而变化,因而必然导致企业对软件的需求 发生变化;
系统信 息设计
软件结 构设计
模块 设计
1、明确人机分工
系统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系统需求并非都适合用计算机 来完成,因此在系统设计阶段应依据人与计算机各自 的特点,合理进行人机分工,使系统的总效用达到最 优。依据人与计算机各自的特点,在进行人机分工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对大量重复性的数学运算、统计、汇总、分类等工 作,应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
上讲复习测试题
系统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B )
A、计算机设备性能 B、管理业务状况 C、资金来源 D、MIS的运行效率
上讲复习测试题
U/C矩阵方法的主要作用是( D )
A、简化设计工作 B、对原系统数据流程图进行分析 C、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D、划分子系统
上讲章复习测试题
下面对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描述不正确的是
3、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主要指用户操作系统的方便程度,具体指人 机接口是否友好、方便、简捷。因此,在设计界面人 机接口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设计的界面及操作方式应尽可能直观、逼真、清晰, 且又符合用户的习惯,操作方便。
2)尽可能减少系统的输入量,尤其是汉字的输入量, 做到一次输入,多次使用。其好处有两点:一可减少 输入量,二可减少输入错误。
2、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抵抗异常情况的 干扰、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能力。从设计的角度来说, 提高系统可靠性就是要提高系统的检错、纠错、容错 及排错的能力,同时还应保证系统具有故障恢复的能 力。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通常应考虑以下问题:
1)设计中应避免软件中的逻辑错误; 2)在人机接口中要提供检错、纠错的功能; 3)对可能的错误应进行容错设计; 4)必要时可提供日志及信息跟踪功能; 5)设置必要的权限控制,防止越权操作。
一、系统设计的目标
1、运行效率 运行效率主要指系统的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响
应时间。处理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所能处理 事务的多少;运行时间是指系统完成某种任务所 花费的时间;响应时间是用户向系统发出一项请 求后到系统返回结果所需的时间。
影响系统运行效率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硬件 和软件两部分。在硬件方面,主要是CPU的速度、 内外存配置及系统结构。在软件方面,主要是体 系结构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软件结构或程序调 用关系、系统数据的结构及分布、临时文件的组 织和数量等。
2)对各种成熟的、标准化的、规范化的工作,即概念 精确的工作,应由计算机来完成。
3)对于那些概念模糊的、或依据人的不稳定性经验而 进行的处理工作应由人来完成。
2、信息设计 ——编码设计
编码就是以数或字符来代表各种客观实体。在 系统开发过程中,编码设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 问题。一个良好的编码系统可以减少对信息进 行重复采集、加工、存储的情况,最大限度地 消除因对信息的命名、描述、分类不一致所造 成的误解和分歧,减少一名多物、一物多名等 混乱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