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儒学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变以及当代的影响等五个部分,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兴起并形成了多个流派,如孟子、荀子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多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1.3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

儒学的教育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了社会上层阶级的重要修养方式。

二、儒学的发展2.1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理学强调理性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思辨和理论的研究。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2.2 清代儒学的复兴与变革清代的儒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如王夫之的“格物致知”和黄宗羲的“经世致用”等。

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近现代儒学的转变与挑战近现代,儒学面临了许多挑战和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入,特别是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观念进行了冲击。

儒学学者开始思考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

三、儒学的影响3.1 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石。

3.2 儒学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儒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还扩展到东亚地区。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儒学成为了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传统,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并提倡“仁爱”、“礼治”等思想。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孔子后继者的发展(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则注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

3. 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朝-明清时期):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

儒学经过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例如,汉代的文学家刘向整理了《尚书》,明代的学者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儒学的变革与挑战(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和科学文化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孔子后继者的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儒学到现代的新儒学,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1. 原始儒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原始儒学时期是儒学的起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君子”为人的行为准则。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为了《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

2. 先秦儒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先秦儒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性恶论”。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改革,提倡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3. 儒学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学家成为官员的培养对象。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君主专制、礼仪制度和家族观念等,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影响,如道家、法家等。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复兴,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家如魏征、颜之推等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为了新的学说。

5. 宋明理学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宋明理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

程朱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6.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儒学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儒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孔子。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和唐宋明清时期的儒学。

先秦时期,孔子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主张做一个有德行的君子。

他的学说包括《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著作,强调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的学说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汉代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立太学,系统地推广和发展了儒学。

在此时期,儒学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形成了“六经”(《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和《春秋》)的经典,这些经典对后来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的发展高潮期。

唐代的孟郊、宋代的程朱理学和明清两代的朱熹理学,都对儒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朱理学是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学派,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

而朱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心性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近代以来,中国儒学经历了一段沉寂期。

随着西方文化的介入,传统的儒学逐渐被冲淡,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但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儒学逐渐受到重视和研究。

当代中国儒学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两个方向。

一方面,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对传统儒学进行研究和发扬,重视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社会政治思想,试图通过传统儒学思想的创新来解决当代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儒学与现代科学结合,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总结起来,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和唐宋明清时期的儒学。

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儒学经历了一段沉寂期,但在当代,儒学逐渐受到重视和研究,并以不同的形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影响。

无论是传统的思想继承,还是对其进行创新,都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浮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旺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发展,并在不同的时代中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1. 先秦时期:儒学的起源儒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的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学说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和君主的德行。

2. 汉朝:经学的兴起在汉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经学的兴起。

经学是以经典为基础的学术体系,主要研究经书中的经典文献,如《尚书》、《礼记》、《论语》等。

经学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时期的郑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他对经典进行了注释和解释,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魏晋南北朝:道学与理学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浮现了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其中,道学和理学是两个重要的学派。

道学主张追求超越尘世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是王弼(公元226年-公元249年)和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

他们主张“归根于道”,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

理学则是强调理性和知识的学派,代表人物是北宋时期的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

他提出“理”是宇宙的本原,通过对理的研究来实现人的修养和社会的管理。

4. 隋唐:儒学的复兴与推广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隋朝的文帝杨坚(公元569年-公元618年)重视儒学,推行科举制度,使得儒学成为官方的学术思想。

唐朝的文化繁荣也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唐代的儒学家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和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提倡经世致用,强调儒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5. 宋明清:理学的传承与变革宋明清时期,理学成为主流学派,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的程朱理学是当时的主流学派,代表人物有程颐(公元1018年-公元1074年)和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为核心,通过教育和思想传播,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学的起源、发展到衰落,全面阐述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的学说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后来由他的学生编纂成《论语》等经典著作,成为儒学的重要基石。

二、儒学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初步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

孔子的学说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想,他的弟子们在各地传播儒学思想,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如孟子、荀子等。

儒学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秦汉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儒学受到压制,但儒学的思想并未被彻底消灭。

汉代刘邦执政后,儒学重新兴起,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材,儒学开始在国家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儒学家如司马迁等通过编纂史书和撰写文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学的理论。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分化和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王弼提出了“理气”说,强调理和气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心即理”说,主张心性即是天理;道家的影响也渗透到了儒学中,形成了新的儒学流派。

这一时期的儒学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者们对儒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4. 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唐宋时期,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和繁荣。

唐朝的孔颖达、程颐等儒学家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形成了“二程”学派。

宋朝的朱熹则进一步发展了程朱理学,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

儒学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上流行的学问,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 明清时期:儒学的衰落与挑战明清时期,儒学逐渐失去了对社会的主导地位。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是儒学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学派和哲学家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学的奠基人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教育和政治的思想,其核心理念是“仁”,即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和社会。

孔子的学说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

随着孔子学派的兴起,儒学逐渐发展为正统思想,并在秦朝统一中国后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

然而,在后来的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由于政治变革和学术争议,儒学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和边缘化。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对儒学的影响逐渐增强。

这一时期,儒学逐渐转向了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形成了“文人儒学”的特点。

同时,儒学的宗教化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以孟子为代表的理学派强调儒学与宇宙之道的关联。

随着唐朝的兴起和宋朝的称霸,儒学逐渐恢复了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在唐朝,儒学被列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对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宋朝,儒学进一步发展为新儒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以理治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从明朝开始,儒学的地位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

西方科学与哲学的传入使儒学面临了全新的思想冲击,儒学与新学派之间的争论持续了数百年。

即便如此,儒学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直到清朝的结束。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新文化运动,儒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挑战。

新思潮兴起,儒学被质疑其过时和约束性,注重传统道德和礼仪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此后,儒学在中国的地位逐渐边缘化,但在学术界依然存在,并在近年来出现了一定的复兴之势。

总结来说,中国儒学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再到边缘化的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儒学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逐渐演变为独特的中国哲学体系,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复兴和当代影响等五个部份来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创立儒学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在春秋时期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德,奠定了儒学的基本理念。

1.2 孟子的发展孟子是儒学的重要传承者,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1.3 荀子的影响荀子是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利论”,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儒学的发展2.1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兴旺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主流思想,儒家经典被列为国家经典,儒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儒学与道家、墨家、法家的争鸣在战国时期,儒学与其他诸子百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2.3 儒学在汉唐时期的繁荣汉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承,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儒学的衰落3.1 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危机宋明时期,儒学逐渐式微,受到佛教、道教等思想的挑战,儒学陷入了危机。

3.2 儒学在清代的挫折清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使得儒学受到了冲击,传统的儒学教育体系逐渐瓦解。

3.3 儒学在近现代的沉寂近现代,儒学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逐渐式微,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儒学陷入了沉寂。

四、儒学的复兴4.1 新儒家的兴起近现代,新儒家兴起,他们试图重新解读传统儒学,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4.2 儒学在当代的影响当代,儒学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儒家思想被重新关注,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

4.3 儒学的国际传播儒学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关注,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传播。

五、儒学的当代影响5.1 儒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儒学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5.2 儒学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儒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的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倡仁爱、礼仪、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的社会风气和政治文化。

儒学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儒学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其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以下是儒学发展演变的大致历程及其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是儒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

由于当时诸侯国的战乱不断,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概念和“君子”道德规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来的儒学奠定了基础。

2.前秦至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在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但这种思想并未能解决社会问题,因此汉朝时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相结合,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3.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这一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鼎盛阶段。

宋代推崇程朱理学,将其作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在科举考试中推广。

明代时,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个体内心修养和道德实践的统一。

清代则注重经世致用,倡导实践、务实的儒学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动荡和道德危机:中国古代的动荡战乱和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儒学提供了一种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的思想体系。

2.统一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政治体制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统治者通过采纳和推崇儒学思想,加强了对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3.教育制度的推广: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将儒学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使得儒学成为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途径。

儒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提高,也促进了其发展。

4.儒学本身的魅力和适应性: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需求与儒学思想相契合,使其能够在不同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变化,总体来说,儒学的发展演变是与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学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

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誉为儒学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并强调君子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他的弟子们将他的教诲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学经典之一。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压制。

然而,在汉朝建立后,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并开始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被编纂成《四书五经》,成为官方经典。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王充的《论衡》提出了儒家学说与其他学派的对立,并强调了儒家学说的独特性。

王弼的《周易注》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南朝刘宋时期的儒学家刘勰撰写了《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和修辞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儒学家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儒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宋代的程颢和程颐创立了“二程学派”,强调心性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此外,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注重经典文献的研究和理论的系统化。

5.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朱熹的理学成为了官方教育的核心内容,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达到了巅峰。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家学派的形成到现代儒学的发展,包括关键人物、主要思想和重要事件等方面的内容。

一、儒家学派的形成(公元前6世纪)儒家学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主张“仁者爱人”,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繁荣与衰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在孔子之后,儒学逐渐繁荣起来。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并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然而,儒学在战国时期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其他学派的思想也开始兴起,儒学逐渐衰落。

三、汉代儒学的复兴(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在汉代,儒学得到了复兴。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被称为“经学”。

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东汉末年的郑玄和西汉末年的董仲舒等。

郑玄注释了《论语》等儒家经典,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仲舒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乾坤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四、宋明理学的兴起(公元10世纪-公元17世纪)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宋代的程朱理学和明代的王阳明心学。

程朱理学强调经典的研究和理性思维,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

王阳明心学则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道德修养,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行统一。

五、现代儒学的发展(20世纪至今)在现代,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新儒家学派兴起,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

近年来,儒学在中国的复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研究和发展儒学思想,试图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学的起源到现代儒学的发展,以及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和思想。

一、儒学的起源与初期发展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其奠基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仁”、“礼”、“忠”、“孝”等核心价值观。

孔子的学说被后来的儒家学者发展和传承,形成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儒学的初期发展主要集中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国相争的时期,儒学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战国时期的儒学代表有孟子、荀子等,他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二、儒学的兴盛与佛道儒三教并立随着秦朝的统一,儒学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学说,并在汉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汉代的儒学主要由两个学派构成,一个是经学派,代表人物是东汉时期的郑玄;另一个是道学派,代表人物是汉代的刘向。

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了社会上的主流思想。

然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佛道儒三教并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儒学仍然保持了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儒学家们开始与佛教和道教展开辩论,试图将佛道二教融入儒学体系中,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三、儒学的复兴与宋明理学唐朝是儒学的又一次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儒学家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代的儒学主要有两个学派,一个是经学派,代表人物是唐代的孔颖达;另一个是理学派,代表人物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

唐代的儒学在思想和理论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儒学的又一次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儒学被称为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主要由两个学派构成,一个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朱熹;另一个是陆王理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最早的儒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及其学派。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并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的弟子们将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二、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初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开始传播。

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其他儒家学派如孟子、荀子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儒家学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君主道德、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理念,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秦汉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官方思想,并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教育体系。

儒学的经典著作《大学》、《中庸》等被列为国家经典,儒学思想被广泛传播和教育。

同时,儒学也与道家、墨家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格局。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复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在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复兴。

南朝刘宋时期的儒学家邵康节提出了“心学”思想,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道德自觉。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宋明清时期:儒学的全盛与变革在宋明清时期,儒学达到了全盛时期,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宋代程朱理学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实践和实用,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代的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发展。

清代的朱熹思想则重视经典注释和学术研究,对儒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总结。

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影响:儒学强调君主道德和仁爱之道,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过程,涵盖其起源、发展阶段、主要思想及其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儒家学派。

孔子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他的学说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分,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与其他学派如道家、墨家等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辩。

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逐渐被接受,儒学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儒学并没有被彻底摧毁,汉朝时期重新兴起了儒学,并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儒学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在这一时期广泛流传。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儒学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儒家学者陆绩提出了“理学”思想,将儒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4. 唐宋时期:唐朝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的地位更加巩固。

程颢、程颐、朱熹等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发展,形成为了儒学的经典体系。

5.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儒学仍然是国家的官方学说,但在清朝时期,儒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儒学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儒学的主要思想儒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其中,仁被认为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

义强调公正和正义,礼则强调社会规范和仪式。

智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信则强调诚信和信任的价值。

四、儒学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

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

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体系之一,它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概述: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和形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包括仁爱、忠恕、礼仪等,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焚书坑儒政策,烧毁了大量儒家经典,禁绝了儒家学术的发展。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武帝恢复了儒家的地位,儒家学术得以重新发展。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学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4.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这一时期由于政治混乱,儒学经历了衰落。

但是,儒学与佛教和道教产生了一些交流和融合。

5.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儒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复兴。

隋炀帝和唐太宗都非常看重儒学,加强了对儒学的推崇和支持。

儒学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并被用于国家的治理和教育。

6. 宋代(960年-1279年):这一时期出现了新儒学的兴起,如程颢、程颐的“二程”学派和朱熹的“理学”。

这些学派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儒学的经典体系。

7. 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1年):元明清三个朝代,虽然通过儒学取得了政权,但儒学逐渐僵化,形成了一种教条主义的倾向。

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是对经典的解释和注释。

总的来说,儒学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但它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1. 起源和初期发展(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最早的儒家思想家是孔子。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责任。

他的学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被后来的儒家学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学的初步框架。

2. 兴盛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儒学受到压制。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朝的儒学家如董仲舒和贾谊等人,通过解释经典和发展儒家思想,使儒学重新成为主流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巅峰,对后世的儒学影响深远。

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动荡和外族入侵,儒学逐渐衰落。

3. 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

唐代儒学家韩愈和柳宗元等人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儒学的实践价值。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主流,程颢、程颐、朱熹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宋代的儒学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明代的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个体内心的反思和自我修养。

清代的程朱理学逐渐僵化,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

一些儒学家开始反思传统儒学,并试图与西方思想进行对话和融合。

5. 现代儒学的发展(1912年至今)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儒学经历了新的发展和变革。

20世纪初,新儒家学派兴起,如胡适、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同时,一些学者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儒学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对社会和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源和初期发展、兴盛与衰落、唐宋儒学的复兴、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以及现代儒学的发展等阶段。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儒学。

孔子提倡“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展。

除了孔子,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如孟子、荀子等。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仪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这些思想家们的思想和学说对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受到了压制,但仍有一些儒家思想家坚持传承儒学的理念。

其中最重要的是东汉时期的董仲舒,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与乾坤自然相合,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修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段复苏和发展的时期。

儒学家王弼注释了《易经》,将儒学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为了新的学说。

此外,儒学家郭象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在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儒学家程颢和程颐提出了“理学”学说,强调理性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

此外,朱熹提出了“心学”学说,认为人的心灵是最重要的,通过反思和内省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

三、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体制: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一、创立——春秋时期1、时代特征: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2、代表人物: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我国和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地位: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3.主张:(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意义:遏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礼”的思想。

“克己复礼为仁”。

礼,具体指周礼。

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尊卑有序的统治秩序。

以德治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二、发展——战国时期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2、代表人物及主张(1)孟子:政治主张: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伦理上主张“性善论”。

(2)荀子: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治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

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三、低潮——秦朝时期“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四、正统——汉代儒学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③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④针对土地兼并——限田薄敛省役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儒学发展史《中国儒学发展史》绪论一、中国:社会变革与儒学的演进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中国最古老、悠久、博大而且最富影响力的学派。

这个学派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历史上,儒学诞生于“礼废乐坏”的春秋时代,而儒学也是上古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

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

《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贵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王夫之《礼记章句》疏云:“此节言自后圣修火政以来,民知饮食则已知祭祀之礼,致敬于鬼神,一皆天道人情之所不容己,其所从来者远,非三代之始制也。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在原始社会中已有礼乐的萌芽,礼乐并始于夏、商、周三代,而是人类文明长期演进的结果。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唐虞时代已初具礼乐,如:尧命舜摄政,“修五礼”。

舜命伯夷典三礼,为秩宗;夔典乐,教胄子,习诗歌。

但五帝时代仍属于前礼乐的神守时代。

所谓“神守时代”,即是今所通称的巫祝文化时期。

因为中华文明象许多古老文明一样,也经历过原始宗教时期,或者称为巫祝文化时期。

新近发现的辽西红山文化,有五千年前巨大的神庙遗址;与红山文化时代上下相近的浙江良堵文化也出土了大小祭坛和大批供祭祀用的玉器,这都足以表明上古巫祝文化之盛。

据《国语•楚语》记楚大夫观射父的话,上古巫祝文化经历了“民神不杂”,“民神杂揉”,“家为巫史”,“绝地天通”三个阶段。

其中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从神守到社稷守的历史转变时代。

大体说来,三代以前即是巫祝文化期,夏、商、周三代则是礼乐文化期,尤以西周为极盛。

周初封建诸侯,周公制礼作乐,造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

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礼乐文化是从巫祝文化演变而来,故在礼乐文化中保留了巫祝文化的残余,甚至在后起的儒学中仍有明显的巫祝文化痕迹和影响。

孔子虽然不语怪、力、乱、神,但“立卜筮以质神灵”的古老传统,仍然被多少保留在儒学的传统之中。

侯外庐先生指出,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路径是:由氏族而家族而国家,而且国家混合于家族之中,形成以王权为中心的氏族贵族专政。

这一历史特点,决定了上古礼乐文化的性质与特徵:(一)礼乐为氏族贵族所专有,并形成为国家政治制度。

所谓“器以藏礼”,“政之大节”(《左传》成公三年),说明礼器是王公贵族地位与权力的象征,故“国之重器,不可以假人”,须“子子孙孙永保用”;故“礼不下庶人”,权力不得为非特权者所分享。

但礼乐对于统治者而言,在威仪之中似乎亦有某些监督作用。

如周召公曾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周本纪》)在西周时代,不仅国家重器为氏族贵族所专及,连同典礼乐、掌卜史的人也都归氏族贵族所掌握。

例如,宗周分封诸侯时,往往是把土地、民人与祝、宗、卜、史一道授予受封者的。

(二)礼乐“用于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所谓“仁近于乐,义近于礼。

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上引均见《史记•乐书》)。

礼乐成为社会政治伦理的衡尺。

如周武王革殷命时,曾宣布殷纣王三条罪状,即:(1) 胗废先王明德;(2) 侮蔑神祗不祀;(3)昏暴商邑百姓。

这三条就是以维护宗庙社稷、尊奉礼乐而提出来的,也是后来宗周敬天法祖、明德保民思想的依据。

与此同时,礼乐用于宗庙社稷,又产生了美仑美奂的古代宫廷贵族文化。

(三)礼乐传授在官府,亦即“学在官府”。

《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朱熹注解说,庠、校、序皆乡学,而“学,国学也”。

宋李觏说:“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为民立师也。

”(《广潜书》十五,《李觏集》卷第二十)章学诚认为,古人治教未分,官师合一,以官为师,以吏为教,如“司徒敷五教,典乐教胄子”(《文史通义•原学中》)。

因为官学中有司徒、师儒等教授礼乐,故《易》、《诗》、《书》、《礼》、《乐》这些古代经典,也是通过官学系统流传下来的。

(四)礼乐文化典籍,如《易》、《诗》、《书》、《礼》、《乐》,兼具神、天(自然)与人文,典章制度、仪表仪规与文化素养、思想风范等等,包罗万象,知识丰富,这是儒学赖以滋生的深厚土壤。

若无此土壤,儒学的发生是难以想象的。

(五)在诸侯国中,礼乐文化的发展并不平衡,其中以鲁国最为完备。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3年),记吴季扎观周礼于鲁,其所见有周乐,有德康叔、武公之《卫风》,有表太公之《齐》,而闻歌《秦》则听夏声,歌《唐》则思陶唐氏等等,确乎是集大成了。

昭公二年(前 540年),晋韩宣子来聘于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赞美“周礼尽在鲁矣”~《庄子•天下篇》也说:“《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可见,《易》《诗》《书》《礼》《乐》等古代经典,便是儒学的本源,而邹鲁缙绅先生则是儒家的先辈。

儒学作为中国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响的学派。

二千多年来,它以其浩瀚的典籍构筑了中华学术的宏伟殿堂;又以其“以世致用”的精神而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圣人,儒学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主要象征。

儒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不断地改变其自身。

社会变革对于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反之,儒学在其演变中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变革。

(一)由周平王东迁而开始地春秋时代(前772476年),就是所谓“礼环乐崩”的社会变革时代。

从西周建立起来的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封建宗法制度,此时怩发生了动摇和分化:一是诸侯国之间接搛并战争连绵不断,促使大国间相互争霸(如“五霸”),周天子的威权与中心地位日渐式微;再是由于财产所有权的多元化,导致公室分裂;政治权力下移出现“陪臣执国命”的局面。

然而,无论小国被兼并,抑或公室分裂乃至国君被弑,都使维护式宗法等级秩序的礼乐制度开始崩坏,于是,原来在官学中教习诗书礼乐的“师儒”们不能不离开官府而流向四方。

《论语•微子》就曾讲到鲁国宫廷乐师们流失的情形:“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据说,襄即是孔子学琴的老师。

由此可见,礼乐崩坏的结果是文化下移,许多没有贵族身份的“庶人”(平民)反而有了接受贵族文化诗书礼乐的机会,从而为私学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清代学者汪中也曾讲到春秋战国时代学术下移的情形,他说: 古之为学士者,官师之长,但教之以其事,其所诵者,《诗》《书》而已。

其他典籍,则皆官府藏而世守之,岂闻无有也。

……其所谓士者,非王侯公卿大夫之子,外此则乡学小学而已。

自辟雍之制无闻,太史之官失守,于是布衣有授业之徒,草野多载笔之士,教学之官,记载之职,不在上而在下。

及其衰也,诸子各以其学鸣,而先王之道荒矣。

古人学在官府,人世其官,故官世其业。

官既失守,故专门之学废。

(1)官学废了,私学兴起来了。

孔子(前551479年)开创的儒学,就是当时首家私学学派。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之众。

他教弟子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教),而以礼乐为先。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但是,孔子甩注重的,不止是“陈阻豆,设礼容”这些形式,更主要是礼的思想文化内涵。

孔子熟悉夏、商、周三代礼制的因革损益,更钦羡盛极一时的西周礼乐文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即以其绍继者自许。

孔子还以其渊博知识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述《易》、《诗》、《书》、《礼》、《乐》、《春秋》,号称《六经》。

经过孔子的笔削手定,《六经》变成了儒学经典,孔子也变成了古代礼乐文明的集大成者。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是礼和仁,或称之为礼学和仁学,二者是互相联系的。

礼学是孔子对于诗书礼乐传统的继承,但他又不拘守于礼制的某些形式,而对之加以修正,更充实以仁的精神,从而使礼学突破旧式礼制、礼仪的框架,成为一门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政治伦理学;仁学则是孔子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是反映社会变革时代精神的一种新的哲学。

(二)战国时代(前475221年)即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战乱纷纷而又开始酝酿新的统一的大变革时代。

此时,儒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世的显学。

儒学之徒或是干诸侯,从事政治活动;或是周游列国,从事讲学活动;或是传授儒学经典,从事理论创造活动。

但孔门弟子及其后学又不可避免地出现分化。

《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孔子死后,儒学分面了八派。

其中子思及其凝子孟轲一派和荀卿一派,是各具特色的学派,也是先秦诸子中的佼佼者。

大体上说,思孟学派主要是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仁学,在哲学上有更多的创造;而荀卿学派则是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礼学,在政治上对“一天下”则有更多的设计。

荀子学说影响及于汉儒,而思孟学派影响则及于宋儒。

这表现出先秦儒学在后世的不同走向。

在“百家异说”的战国时代,早期是儒墨对立,两家的争论主要在礼乐问题上;中期以至不惜以战争夺取天下。

儒家则重视仁义,讲以德服人。

如孟子反对视民如草芥的君主,反对争城争地而杀人流血的战争。

荀子讲礼法,在思想理论上虽已近于法家,但他仍然主张行五道,兴礼义,反对霸道权谋。

荀了曾入秦,看到一个尊尚法术的秦国在各方面都治理得很好,他感到不足的是秦国不用儒术,不行王道,是缺乏远见的。

在群雄割的战国时代,要消除战乱,实现统一,光靠行王道是难以达到的。

秦始皇挥百万之师,翦灭六国旧贵族政权,统一了全国。

就此而言,法家学说适应了这一历史进程的需要,表明法胜于儒。

(三)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封建,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这是空前的社会大变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的国家,秦统治者在思想理论上和政策上都有许多重大失误。

他们尊尚法术,迷信权力,更迷信暴力,以强力压制人民,“焚书坑儒,”设挟书之令,实施文化***政策,最终导致了广大人民的普遍反抗,促使***皇朝迅速覆灭。

秦灭汉兴。

汉高祖从马上得天下到接受陆贾以《诗》、《书》治天下的建议,又亲自去曲阜以大牢祭祀孔子,预未着儒学将要东山再起。

及至汉惠帝废除秦代挟书之令,使儒学典籍流播合法化,为汉初儒学复兴揭开了序幕。

制度。

然后,秦二世而亡的历史阴影长期笼汉承秦制。

汉朝统一大帝国继承了君主***罩着汉初的统治集团。

总结秦亡教训,寻找长治久安的治国理论和方策,从陆贾的《新语》到贾谊的《新论》,再到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历时半个多世纪,终于认识到治国必须以礼义德教为主,法令刑罚为辅。

事实上这是舍弃了为秦所用的法家,选择了儒家。

汉武帝与董仲舒经过三次对策,确定了儒学的“独尊”和“独占”地位:“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由是儒学由诸子学变而为“独尊”之学,由私学变而为官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