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
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过程
人民币是中国的货币单位,以下是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过程:
1948年-1955年:人民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行了一系列的纸币,用于替代国民党政权时期的货币体系。
1955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人民币进一步发展,并于1955年正式被定为中国的法定货币。
在此期间,人民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包括改变纸币的样式和设计,发行新的纸币和硬币,以及实施价格改革等。
1978年-1999年: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币也逐渐发展壮大。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经济改革政策,包括价格改革、市场化改革等,人民币也逐步实现了外汇兑换的自由化。
1999年-2005年:中国推出了第五套人民币,也就是现在仍在流通使用的人民币。
这一套人民币引入了新的设计和防伪技术,以提高人民币的安全性和防伪性能。
2005年至今: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逐步实现了汇率改革,并逐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货币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人民币的主要发展历史过程的概述,具体的发展细节和政策变化可能更为复杂和详细。
人民币的发展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国际金融环境和货币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本稿刊载于2007年7月上旬出版的第十三期《钱币》报上,本博客转载.硬币,即金属铸造的货币。
用金属铸造货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
由于金属币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
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外,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
新中国发行的硬币,大致可分为流通普通用的硬币;流通用的金属纪念币和收藏用的贵金属纪念币。
其中贵金属纪念币,即一般人俗称金银币,价格昂贵,发行量极少,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创汇上考虑,在销售上目前主要注意开发国际市场同时,也开始培育、立足国内市场、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普及开来,这另有专题论述。
现就话说新中国流通用的普通硬币,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硬币,国家至今共发行有四套。
第一套硬币从1955年开始铸造,于1957年12月1日正式发行,1955年版铝镁合金的流通金属硬币,作为人民币的辅币。
共计有三种面值,分别为壹分、贰分、伍分。
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为铝镁合金。
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组成。
1965年至1970年间,因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况,三种铝分币均停止生产和发行。
有的年代只发行一种或二种,到199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壹分币27种、贰分币26种、伍分币19种,笔者统计三种面值累计共有72种(枚),集全非常不易。
其中有如1979年伍分、1980年贰分、伍分,1981年壹分、伍分计五种,当年只铸造了很少一部份,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给国外游客,市面上基本没有流通过,在国内极为难找,成为集币者寻觅的珍品。
这套铝质硬分币,迄今为止,仍属我国法定的现行货币,可以和第四、第五套人民币等值混用。
没有只收不付和停止流通的通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硬分币,只是在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的今天,货币面额增大了,硬分币已自动失去流通职能,只有银行柜台上支付利息用铝质分币,市场上买卖双方不计硬分币了,这套铝质硬分币流通至今已经历50年,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全部流通硬币及年份大盘点,值得收藏!
我国全部流通硬币及年份⼤盘点,值得收藏!我们现在⽤的硬币是第四套硬币,对于这套天天⽤的硬币,你⼜了解多少呢?它,会不会是你最熟悉的陌⽣⼈?今天⼩编就带⼤家⼀起来盘点⼀下我国的四套流通硬币,资料很齐全,建议收藏。
第⼀套硬币发⾏情况分币真正的铸造时间是从1957年开始,⽽版别的设计从1955年就已经开始。
⼀分从1955年断续发⾏⾄今,已发⾏流通36个年份。
具体年份如下:55、56、57、58、59、61、63、64、71、72、73、74、75、76、77、78、 79、80、 82、 83、 84、 85、86、 87、91、 00、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5⼆分从1956年断续发⾏⾄1991年,计划发⾏流通24个年份,具体年份如下:56、 59、 60、61、 62、 63、 64、 74、 75、 76、 77、 78、 79、 81、 82、 83、 84、 85、 86、 87、88、89、 90、 91展开剩余87%五分从1955年断续发⾏⾄1992年,计划发⾏流通16个年份,具体年份如下:55、56、 57、 74、 76、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硬分币版别情况1、⼀分硬币:82年⼀分有两种版别,有凸版、凹版之分,主要在于分币“分”字横折钩的钩上,⼀个向外凸,⼀个向⾥凹。
还有⼀点⼩区别,⼩写的币值“1”⼀个粗,⼀个微细⼀;其实是字体的区别,⼀个是宋体,⼀个是楷体。
2、⼆分硬币:83年⼆分有两种版别,区别的地⽅也主要在于分币的“分”横折钩的钩上,⼀个是宋体,⼀个是楷体。
3、五分硬币:56年五分有两种版别,常称粗版、细版,也有叫⼤星版、⼩星版;主要区别在于国徽五星⼤⼩不⼀样,⼀种五星⼤,⼀种五星⼩。
⼩星版珍稀⼀些。
其他年份的分币皆为⼀种版别。
1、全套难求;2、全新难求;3、存世量参差不齐831、872、 882、 902、 865等存世量较⼤。
人民币硬币发行资料及收藏
人民币硬币发行资料及收藏建国后最早的硬币是1955年版1分、5分和1956年版2分铝币,是1957年开始正式发行的。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已经发行了四套硬币。
第一套是新中国发行的1955年版流通金属分币,其面额有1分、2分、5分。
从1955年至1992年,我国共发行这三种面值的硬分币75枚。
1955年版硬币其材质均为铝镁合金。
随着我国集币热潮的高涨,硬分币渐成集币者手中的宠儿,其价格日益见涨。
目前,整套全新硬分币的售价已从1990年的几百元上涨为3000元以上。
部分年份的硬分币发行量非常稀少,只作为旅游纪念品(精装)卖给国外游客,基本上不在国内流通,故现在已踪迹难觅,其价格自然不斐,如1979年5分,1980年2分、5分,1981年1分、5分硬币,号称硬分币“五大天王”,每枚收藏价格都在200元以上,因而成为集币者梦寐以求、备受追捧的“珍品”,因为罕见,所以目前收藏市场上见有伪币,收藏者应谨慎。
从1955年1992年,新中国发行了75枚流通金属分币中,1分币28种,其中1960年、1965年至1970年、1988年至1990年均未发行1分硬币。
2分币27种,其中1955年、1958年、1965年至1973年未发行2分硬币。
5分币20种,其中1958年至1973年,1975年、1977年均未发行5分硬币。
由于发行数量及其流通时间长短不同,有些年份的硬币已很难找到,其收藏价值升值潜力均不可低估。
有关收藏投资人士认为,在具体操作时不必刻意追求“珍品”,宜选择那些发行量较小,正常流通渠道中不太多见,但收集起来又比较容易的品种。
如1955年、1957年、1992年的1分和1959年、1992年的2分这种较为稀罕的品种,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
对于那些发行量较大的品种,若是全品相收集,也可有所收获。
另外,应当指出的是,从1993至2000年,国家又发行了8套精装硬币,内装1、2、5分,1、5角,1元硬币各1枚。
其中的1、2、5分硬币不参与市场流通,是专供收藏用的,应该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并且有可能成为中的珍品。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下面是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古代货币:古代中国货币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在这个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货
币是贝壳、铜制品和布帛等实物货币。
2. 金银货币: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至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中国开始使用金银货币。
这些货币的使用主要源于对金属的认可和接受。
3. 铸币制度的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铸币制度。
汉朝采用铜作为主要的货币材料,铸造了大量铜钱。
4. 纸币的出现:唐朝(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使用纸币的朝代。
唐朝发行了大量的纸币,方便了交易和贸易。
5. 表记货币:从宋朝(960年至1279年)开始,中国开始使
用银锭和铜锭等表记货币。
这些货币通常以一定重量的银和铜为基准,用于计算和结算交易。
6. 元朝(1271年至1368年)发行的大额铜钱:元朝以大额铜
钱的发行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这些大额铜钱通常有较高的含铜量。
7. 近代纸币的发行:清朝(1644年至1912年)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发行纸币。
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纸币逐渐取代了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8.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并发行了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包括货币改革、外汇制度改革和金融市场改革等。
以上是中国货币的主要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货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本稿刊载于2007年7月上旬出版的第十三期《钱币》报上,本博客转载.硬币,即金属铸造的货币。
用金属铸造货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
由于金属币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
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外,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
新中国发行的硬币,大致可分为流通普通用的硬币;流通用的金属纪念币和收藏用的贵金属纪念币。
其中贵金属纪念币,即一般人俗称金银币,价格昂贵,发行量极少,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创汇上考虑,在销售上目前主要注意开发国际市场同时,也开始培育、立足国内市场、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普及开来,这另有专题论述。
现就话说新中国流通用的普通硬币,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硬币,国家至今共发行有四套。
第一套硬币从1955年开始铸造,于1957年12月1日正式发行,1955年版铝镁合金的流通金属硬币,作为人民币的辅币。
共计有三种面值,分别为壹分、贰分、伍分。
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为铝镁合金。
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组成。
1965年至1970年间,因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况,三种铝分币均停止生产和发行。
有的年代只发行一种或二种,到199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壹分币27种、贰分币26种、伍分币19种,笔者统计三种面值累计共有72种(枚),集全非常不易。
其中有如1979年伍分、1980年贰分、伍分,1981年壹分、伍分计五种,当年只铸造了很少一部份,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给国外游客,市面上基本没有流通过,在国内极为难找,成为集币者寻觅的珍品。
这套铝质硬分币,迄今为止,仍属我国法定的现行货币,可以和第四、第五套人民币等值混用。
没有只收不付和停止流通的通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硬分币,只是在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的今天,货币面额增大了,硬分币已自动失去流通职能,只有银行柜台上支付利息用铝质分币,市场上买卖双方不计硬分币了,这套铝质硬分币流通至今已经历50年,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硬币发展历程
我国硬币发展历程
中国硬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中国硬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使用的是贝壳、铜锭和刀币作为货币交换的媒介。
在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开始发行标准化的铜质货币,称为"五
铢钱"。
随后,隋唐时期出现了刀、布币等不同种类的硬币。
宋代以后,纸币开始流通,但硬币仍然是重要的交易媒介之一。
明清时期,中国的硬币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
在明代,官方开始发行官银、官铜的硬币。
清朝的硬币则以成色为基准,分为黄铜、白铜、红铜和黄铜通用等不同材质。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开始发行银元和铜元。
随着时
间的推移,国共内战期间,发行了若干特种硬币,如孙中山头像、山西银币等。
194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行了第
一套人民币,硬币使用逐渐减少。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推行市场化经济,也带动了硬币发展的变革。
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以铝合金为主要材质
的一元硬币。
此后,中国硬币的设计和材质都不断改进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国的硬币包括1元、0.5元、0.1元、0.05元、0.01元
等几个面额的币值,并且多数以铜合金为主要材质。
此外,中国也经常发行一些特色纪念币,用以纪念特殊事件或人物。
总的来说,中国硬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最早的贝壳、铜锭到如今的现代硬币,见证了中国货币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本稿刊载于2007年7月上旬出版的第十三期《钱币》报上,本博客转载.硬币,即金属铸造的货币。
用金属铸造货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
由于金属币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
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外,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
新中国发行的硬币,大致可分为流通普通用的硬币;流通用的金属纪念币和收藏用的贵金属纪念币。
其中贵金属纪念币,即一般人俗称金银币,价格昂贵,发行量极少,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创汇上考虑,在销售上目前主要注意开发国际市场同时,也开始培育、立足国内市场、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普及开来,这另有专题论述。
现就话说新中国流通用的普通硬币,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硬币,国家至今共发行有四套。
第一套硬币从1955年开始铸造,于1957年12月1日正式发行,1955年版铝镁合金的流通金属硬币,作为人民币的辅币。
共计有三种面值,分别为壹分、贰分、伍分。
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为铝镁合金。
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组成。
1965年至1970年间,因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况,三种铝分币均停止生产和发行。
有的年代只发行一种或二种,到199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壹分币27种、贰分币26种、伍分币19种,笔者统计三种面值累计共有72种(枚),集全非常不易。
其中有如1979年伍分、1980年贰分、伍分,1981年壹分、伍分计五种,当年只铸造了很少一部份,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给国外游客,市面上基本没有流通过,在国内极为难找,成为集币者寻觅的珍品。
这套铝质硬分币,迄今为止,仍属我国法定的现行货币,可以和第四、第五套人民币等值混用。
没有只收不付和停止流通的通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硬分币,只是在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的今天,货币面额增大了,硬分币已自动失去流通职能,只有银行柜台上支付利息用铝质分币,市场上买卖双方不计硬分币了,这套铝质硬分币流通至今已经历50年,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硬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流通金属币品鉴)
中国硬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流通金属币品鉴)第一套金属流通币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筹备发行流通货币,1955年开始铸造,于1957年12月1日正式发行,这套流通货币被人们称为新中国第一套流通金属币,属于第二套人民币范畴。
这套硬币共计有三种面值,分别为壹分、贰分、伍分。
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为铝镁合金。
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组成。
1965年至1970年间,因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况,三种铝分币均停止生产和发行。
硬分币根据市场流通需要而发行,并不是每一年份都有,有的年代只发行一种或二种。
新中国硬币开门币(币面时间与铸造时间、发行时间均不一致的货币):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生产年号为1955年的铝质流通货币,1957年发行,这是新中国流通金属币的开门币。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承上启下、开拓新局的历史意义,经济、文化意义重大,决定了其收藏意义非同凡响。
新中国最小货币单位:壹分、贰分、伍分,都是银白色,圆形,正面图案中部是国徽,国徽上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背面图案中部分别是“壹分”、“贰分”、“伍分”两字,字的周围是麦穗图案,上方分别有阿拉伯数字“1”、“2”、“5”,下方有铸造年号,边都有直齿。
壹分币直径18毫米,质量0.67克,边厚1.35毫米,丝齿101个;贰分币直径21毫米,质量1.08克,边厚1.60毫米,丝齿115个;伍分直径24毫米,质量1.60克,边厚1.80毫米,丝齿123个.第一套金属流通币——硬分币壹分1分硬币铸造年号起始于1955年,材质为铝铜合金,颜色银白。
圆形,直径18毫米,厚度1.3毫米,重量0.67克。
正面中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部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
背面中部为“壹分”二字,周围是麦穗图案,上部为阿拉伯数字“1”,下部为铸造年号。
侧边缘为连续丝齿。
按铸造年号统计,至今共发行的币种:1955、1956、1957、1958、1959、1962、1963、1964、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第一 二 三 四套硬币
分币(1、2、5分),材质是铝镍合金。
从1955年至1992年,我国共发行这三种面值的硬分币75枚。
1979年5分,1980年2分、5分,1981年1分、5分硬币,号称硬分币“五大天王”。
1分币28种,其中1960年、1965年至1970年、1988年至1990年均未发行1分硬币。
2分币27种,其中1955年、1958年、1965年至1973年未发行2分硬币。
5分币20种,其中1958年至1973年,1975年、1977年均未发行5分硬币。
(1、2、5角,1元),三种角币材质是铜锌合金,一元硬币材质是铜镍合金。
这套硬币从1980年至1986年共七种不同的版别,每年4枚,计28枚。
其中,1982年、1984年、1986年的硬币最为稀少,收藏价值较高。
第四套人民币流通硬币:从1991年至2001年发行的花卉系列硬币,跨度11年,分别是牡丹图案1元硬币(钢芯镀镍材质,1991--2000)、梅花图案5角硬币(铜锌合金材质,1991--2001)、菊花图案1角硬币(铝镁合金材质,1991--2000),其中2001年梅花5角硬币是第三套流通硬币的关门之作。
其中2000年牡丹图案1元和2000年菊花图案1角硬币都未正式发行流通过。
第三套硬币被全世界硬币收藏爱好者亲昵地称之为“花语币”。
币的背面图案的牡丹是我国的国花。
牡丹、梅花、菊花是以象征方式传导吉祥意义的中国名花,它们分别有“物瑞”、“物瑞”、“日精”之称。
(1、5角,1元)是花卉系列为主题。
菊花1角,材质是铝锌合金(1991-1998)。
梅花5角,材质是铜锌合金(1991-2001)。
牡丹1元,材质是钢芯镀镍(1991-2000)。
2000年的较稀少。
以上硬币的背面都是国徽为主图。
第四套硬币(1、5角,1元)也是以花卉系列为主题。
背面兰花1角,材质是铝锌合金(1999-2004),2005年开始材质为不锈钢。
荷花5角,2002年开始材质是钢芯镀铜。
菊花1元,1999年开始材质是钢芯镀镍。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时期。
最初的货币形式是由贝壳、兽牙和铜器等珍贵物品作为交换媒介。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需要一种更方便的交换媒介,这导致了货币的进化。
在金属时代的商周时期,铜币被作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铜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货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代的铜质货币主要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形状,上面刻有不同的印记或符号,代表不同的价值。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货币形式出现了一种青铜贝。
这种以“贝币”为代表的货币形式为后来的货币发展奠定了基础。
贝币的出现使得货币的使用更加普遍,也推动了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
随着秦朝的统一和铸币制度的确立,中国的货币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秦朝的铸币制度为后来的历代王朝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随后的汉代,统一的铸币制度被进一步完善,货币的种类也不断增加。
除了圆形和方形的铜质货币,还出现了骨币、铁币和纸币。
随着唐宋时期的繁荣,货币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代的货币形式非常多样化,包括铁质、铜质、银质和金质等不同材质的货币。
这个时期的货币往往带有精美的纹饰和刻字,反映了当时的匠艺水平。
明朝是中国货币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国内铸币制度的起点。
明代的货币以铜质货币为主,形状有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状等。
此外,明代还开始铸造贵金属货币,如金质和银质货币。
清朝时期,货币的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
清朝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制度,铸造了铜质、银质和金质货币。
特别是道光年间,清朝开始发行纸币,这标志着中国纸币的诞生和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的货币发展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国货袁世凯银元开始流通。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中国货币的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现代中国的货币主要包括纸币和硬币两种形式。
总的来说,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贝币、青铜贝、铜币、铁币、纸币等不同的阶段。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形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
中国硬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流通金属币品鉴)
中国硬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流通金属币品鉴)第一套金属流通币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筹备发行流通货币,1955年开始铸造,于1957年12月1日正式发行,这套流通货币被人们称为新中国第一套流通金属币,属于第二套人民币范畴。
这套硬币共计有三种面值,分别为壹分、贰分、伍分。
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为铝镁合金。
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组成。
1965年至1970年间,因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况,三种铝分币均停止生产和发行。
硬分币根据市场流通需要而发行,并不是每一年份都有,有的年代只发行一种或二种。
新中国硬币开门币(币面时间与铸造时间、发行时间均不一致的货币):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生产年号为1955年的铝质流通货币,1957年发行,这是新中国流通金属币的开门币。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承上启下、开拓新局的历史意义,经济、文化意义重大,决定了其收藏意义非同凡响。
新中国最小货币单位:壹分、贰分、伍分,都是银白色,圆形,正面图案中部是国徽,国徽上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背面图案中部分别是“壹分”、“贰分”、“伍分”两字,字的周围是麦穗图案,上方分别有阿拉伯数字“1”、“2”、“5”,下方有铸造年号,边都有直齿。
壹分币直径18毫米,质量0.67克,边厚1.35毫米,丝齿101个;贰分币直径21毫米,质量1.08克,边厚1.60毫米,丝齿115个;伍分直径24毫米,质量1.60克,边厚1.80毫米,丝齿123个.第一套金属流通币——硬分币壹分1分硬币铸造年号起始于1955年,材质为铝铜合金,颜色银白。
圆形,直径18毫米,厚度1.3毫米,重量0.67克。
正面中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部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
背面中部为“壹分”二字,周围是麦穗图案,上部为阿拉伯数字“1”,下部为铸造年号。
侧边缘为连续丝齿。
按铸造年号统计,至今共发行的币种:1955、1956、1957、1958、1959、1962、1963、1964、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简述中国汉朝至清朝的纸币和硬币
简述中国汉朝至清朝的纸币和硬币
纸币:中国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汉朝。
此后,随着货币的不断发展,唐
朝开始使用银元、铜钱等货币,宋朝时期开始使用“交子”等纸币。
元朝时,出现了著名的“元宝纸币”,清朝也发行了大量的纸币,比如“宝泉券”、“大清银行券”等。
硬币:钱币史上,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货币交换时代的石斧、贝类、铜
贝及形如牛形、刀剑等器物。
春秋时期是铸钱之始,当时流通的多是黄金、银、铜质货币,这些货币成为古代贵族、商人和官员的代表性品牌。
汉朝
时期是中国钱币史上的黄金时代,汉时流行的主要是铜钱。
唐朝初期,出
现了银钱。
明代时期,银元逐渐成为货币主力,直至清朝时期才逐渐被纸
币所替代。
清朝还铸造过各种不同材质、形制、纹饰的钱币,包括铜器、
慈禧钱等。
我国从1955年开始发行硬币
我国从1955年开始发行硬币,第一套硬币是新中国1955年发行的面额1分、2分、5分硬币,材质均为铝镁合金,三种硬分币共72枚:1分币27种、2分币26种,5分币19种。
其中81年1分、80年2分、79年80年81年5分发行非常稀少,只作为旅游纪念品(精装)卖给国外游客,基本不在国内流通,被称为“五大天王”。
第二套是中国人民银行1980年发行的1角、2角、5角、1元四种面值的硬币,角币材质为铜锌合金,元币为铜镍合金,从1980年至1986年共七种不同的版别(俗称长城币),每年4枚,共28枚,其中82、84、86年的硬币最为稀少。
从1993至2000年,国家又发行了8套精装硬币,内装1、2、5分,1、5角,1元硬币各1枚。
其中的1、2、5分硬币不参与市场流通,相信大多数人手里面都有一些或多或少的硬币,本文搜集一些硬币回收价格,看看您手中的硬币是否有用收藏价值。
年份1分币2分币5分币1955 30.00 980.00 30.001956 10.00 6.00 8.001957 60.00 590.00 10.001958 10.00 567.00 800.001959 4.00 1.00 1893.001960 358.00 2.00 984.001961 1.00 2.00 154.001962 2000 2.00 600.001963 4.00 2.00 1200.001964 2.00 3.001080.0019651368.00 800.00 1320.001966 2100.00 1350.00 800.001967 690.00 860.00 1360.001968 690.00 659.00 168.001969 800.00 1800.00 1680.00 1970 540.00 1000.00 600.00 1971 1.00 124.00 1390.00 1972 2.00 420.00 590.00 1973 1.00 800.00 890.00 1974 1.00 1.00 1.001975 1.001.00 1365.00 1976 2.00 0.20+70.501977 0.20 0.20 20101978 0.500.208001979 1.00 0.50350.001980 1.00+2400.00 400.00 1981 1500.00 1.00+2 1200.00 19820.30+10.301.001983 0.30+2 1.00+4 0.50 1984 3.00 0.30+1 0.501985 0.500.30+40.501986 0.50+60.30 0.20+1 1987 0.300.20+20.301988 1360.00 0.20+20.30 1989 1340.00 60.50+10.30 1990 3500.00 0.500.30 1991 2.00 1.50 0.501992 60.00 60.00 2.001957年1分1元1960年1分80元1962年1分30元1965年1分350元1966年1分180元1967年1分350元1968年1分88元1969年1分150元1977年1分320元1981年1分5元1988年1分300元1989年1分150元1990年1分180元1995年1分0.5元1955年2分15元1957年2分2元1958年2分90元1959年2分0.5元1966年2分50元1967年2分90元1968年2分300元1970年2分180元1971年2分300元1972年2分260元1973年2分15元1980年2分50元。
人民币硬币发展史
人民币硬币发展史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本稿刊载于2007年7月上旬出版的第十三期《钱币》报上,本博客转载.硬币,即金属铸造的货币。
用金属铸造货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
由于金属币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
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外,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
新中国发行的硬币,大致可分为流通普通用的硬币;流通用的金属纪念币和收藏用的贵金属纪念币。
其中贵金属纪念币,即一般人俗称金银币,价格昂贵,发行量极少,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创汇上考虑,在销售上目前主要注意开发国际市场同时,也开始培育、立足国内市场、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普及开来,这另有专题论述。
现就话说新中国流通用的普通硬币,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硬币,国家至今共发行有四套。
第一套硬币从1955年开始铸造,于1957年12月1日正式发行,1955年版铝镁合金的流通金属硬币,作为人民币的辅币。
共计有三种面值,分别为壹分、贰分、伍分。
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为铝镁合金。
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组成。
1965年至1970年间,因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况,三种铝分币均停止生产和发行。
有的年代只发行一种或二种,到199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壹分币27种、贰分币26种、伍分币19种,笔者统计三种面值累计共有72种(枚),集全非常不易。
其中有如1979年伍分、1980年贰分、伍分,1981年壹分、伍分计五种,当年只铸造了很少一部份,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给国外游客,市面上基本没有流通过,在国内极为难找,成为集币者寻觅的珍品。
这套铝质硬分币,迄今为止,仍属我国法定的现行货币,可以和第四、第五套人民币等值混用。
没有只收不付和停止流通的通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硬分币,只是在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的今天,货币面额增大了,硬分币已自动失去流通职能,只有银行柜台上支付利息用铝质分币,市场上买卖双方不计硬分币了,这套铝质硬分币流通至今已经历50年,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币是怎么来的
人民币是怎么来的自古以来,中国都有以种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货币換算体系。
可以说,人民币是中国货币历史中最为经典的产物,源远流长,历经沧桑。
下面为您梳理人民币的形成历史,重温这一重要货币的一生:一、夏商时期的银币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将牛铃、豆类及一些其他的一个个物品流通作交易,这一时期物质兑换力度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夏商积累出一定的财富储备,为人们开始流通货币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夏商时期的银币。
古代银币主要形状有圆形、方形等,中间多刻有文字,表明当时对货币品种和交易数量的要求。
二、秦汉时代的贝币秦汉时期,统一全国货币制度,将流通的物质以及禁用货币统一,使得银币在该时期大量流通。
贝币是秦汉时代使用的货币,圆形,中心有一小孔,正面纹饰中央有练及穿孔,孔中多若有珠,则穿孔者称定饰贝币。
贝币的制作也是相当考究的,久而久之,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研究学者巴结的重要内容。
三、两晋南北朝货币南北朝时期受汉西晋文化和新开始唐朝文化的影响,发展出南北朝的货币。
多种多样的货币铸造都被记载在古籍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货币的多样性,有币命、海底捞、广寒宫等。
当时的货币种类有大、中、小三种,地方币也分多种,淮安县币也是有个别特点的。
四、宋朝白银制宋朝货币的繁盛尤其值得一提,宋朝的统一采用了白银为主的货币制度。
在宋蓝应时期,全国统一货币制度,可以说宋朝是货币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易币变革。
宋代币制上出现了硬币和纸币,其中纸币原始版式记载了相关记载。
铸造情况下,宋朝全国实行通用货币硬币,发行代号为“宋元通宝”,被誉为中国货币史上的钱币完美结合。
五、明清货币明清时期也是中国货币历史发展的又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自明朝开始,整个国家采用一种货币,曾实行过“一元五十文”的标准。
此外,还出现了匹马银币、元龙通宝等,这些钱币艺术价值也是惊人的。
清代又在之前的基础上发行纸币,但是与明代的纸币有明显的区别,纸币片上面记有多种内容,如年号、印章、文字等,比之前的版式多了许多。
我国硬币发展历程
我国硬币发展历程我国硬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钱币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硬币的使用始于西周时期。
那时,人们使用的是青铜质地的圆形铜钱,又称作“圆钱”,在我国持续使用了几千年。
在古代,铜钱的形制逐渐扩大和创新。
在秦朝时期,铜钱的形状变为了方孔方形,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方孔钱”。
方孔钱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几乎流行了两千年之久。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硬币形制也不断变化。
到明清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银币。
明代的银币多以圆形为主,清代的银币则多以方形为主。
此外,还出现了银洋、洋钱等多种形制的银币。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国钱币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
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发行了第一套纸币,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纸币时代。
此后,我国纸币的面额和种类不断增加,从最初的大洋、元、角、分,扩展到了今天的所有面额。
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设计和发行了各种纪念币和纪念章。
这些纪念币和纪念章通常是为了庆祝和纪念国家和社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纪念币和纪念章不仅是祝福和纪念的象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近年来,我国的钱币设计和发行水平不断提高。
不仅纸币和硬币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设计和图案也越来越精美和符合时代的要求。
例如,我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在设计上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彰显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自信。
此外,我国也积极推行电子钱包和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逐渐减少了人们对硬币的依赖和使用。
这对于提高效率、方便人民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我国硬币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
从古代的圆形铜钱到现代的纸币和电子支付,每一种货币形式都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无论是硬币的形制还是设计,都体现了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欣赏】中国硬币发展史的前世今生
【欣赏】中国硬币发展史的前世今生2017-01-10校铭文创校铭集藏文化【中国第一套硬币】125分币我国的铝质分币自1955年12月1日开始发行,发行和流通共计近六十年,由于这套分币币面色泽光亮,花纹精致,外形及大小轻重适宜,使用方便,所以在流通中一直很受欢迎。
这套分币由铝镁合金铸成,有壹分、贰分、伍分三种面值,它的始铸日期比发行日期整整早了两年。
【中国第一套硬币中的明星】“五大天王”和“四小龙”铝质分币里有五枚特殊的分币被称为“五大天王”,分别是:1979年、1980年、1981年的5分硬币,1980年的2分硬币,1981年的1分硬币。
这些分币发行量很小,而且没有在流通市场上流通过。
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这五枚分币,是做成纪念册作为旅游纪念品向境外出售的,所以说在国内很难见到“五大天王”。
除了“五大天王”分币,还有“四小龙”:55年、57、92年1分,92年2分也是值得收藏的,存世相对较少。
【中国第二套硬币】长城币长城币可谓当代中国流通硬币与流通纪念币的开山鼻祖,又可称之为试机币。
长城流通币包括:1角,2角,5角,1元四种面值。
长城币共发行了7年(1980-1986),其中对社会公开发行只有四年(1980、1981、1983、1985),2角币对社会公开发行仅三年(1980、1981、1983)。
其中1981年和1985年的长城套币比较便宜。
流入到寻常百姓家的数量自然老是最多的。
85年1元长城币还分3个版本:彩虹版、宽版、窄版。
【中国第三套硬币】老三花老三花指的是牡丹1元(1991到1999)、梅花5角(1991到2001)、菊花1角(1991到1999)。
【中国第三套硬币中的明星】2000年牡丹1元、2000年菊花1角样子一模一样,但是出生年份不同,价格天差地别。
这两枚加一块的价格目前应该在1300元左右。
没办法,谁让它们出生就是贵族,压根没出现在流通市场过。
只作为礼品出现【中国第四套硬币】新三花新三花指的是菊花1元(1999至今)、荷花5角(2002至今)、兰花1角(1999到2003,2005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
本稿刊载于2007年7月上旬出版的第十三期《钱币》报上,本博
客转载.
硬币,即金属铸造的货币。
用金属铸造货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
由于金属币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
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外,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
新中国发行的硬币,大致可分为流通普通用的硬币;流通用的金属纪念币和收藏用的贵金属纪念币。
其中贵金属纪念币,即一般人俗称金银币,价格昂贵,发行量极少,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创汇上考虑,在销售上目前主要注意开发国际市场同时,也开始培育、立足国内市场、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普及开来,这另有专题论述。
现就话说新中国流通用的普通硬币,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硬币,国家至今
共发行有四套。
第一套硬币从1955年开始铸造,于1957年12月1日正式发行,1955年版铝镁合金的流通金属硬币,作为人民币的辅币。
共计有三种面值,分别为壹分、贰分、伍分。
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为铝镁合金。
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组成。
1965年至1970年间,因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况,三种铝分币均停止生产和发行。
有的年代只发行一种或二种,到199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壹分币27种、贰分币26种、伍分币19种,笔者统计三种面值累计共有72种(枚),集全非常不易。
其中有如1979
年伍分、1980年贰分、伍分,1981年壹分、伍分计五种,当年只铸造了很少一部份,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给国外游客,市面上基本没有流通过,在国内极为难找,成为集币者寻觅的珍品。
这套铝质硬分币,迄今为止,仍属我国法定的现行货币,可以和第四、第五套人民币等值混用。
没有只收不付和停止流通的通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硬分币,只是在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的今天,货币面额增大了,硬分币已自动失去流通职能,只有银行柜台上支付利息用铝质分币,市场上买卖双方不计硬分币了,这套铝质硬分币流通至今已经历50年,在流通领域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第二套硬币于1980年4月15日发行,面值分别为壹角、贰角、伍角和壹元四种,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以铜、镍等有色金属,壹角、贰角、伍角面值,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
壹元面值正面图案为国名、国徽和发行年份,背面图案为万里长城和面值。
到198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七个不同年份的硬币,由于我国当时铜、镍资源相当少,不能满足大量发行需要,只能在1980年至1986年间进行了少量的铸造,只能象征性发行,没有真正发挥流通作用。
其中1981年版元角币铸量较多:80年、83年、85年版元角币铸量较少;82年、84年、86年版元角币基本装配于当年密封硬币版(本)内。
仅仅满足国外旅游观光者购集中国硬币纪念品需要而出售,故极为少见,目前已成为收藏者寻觅的珍
品,集全者可谓“风毛麟角”。
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从2000年7月1日起停止80—86年共有七个不同年份的硬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第三套新版硬币从1991年开始铸造。
于1992年6月1日起在全国发行91年版新的壹角、伍角、壹元三种流通金属币,均呈圆形,材质壹角为铝镁合金,取消了边缘齿,采用内九边形。
伍角为黄铜合金,边形由周边连续丝齿改为间断丝齿。
壹元为钢芯镀镍,边形由周边连续丝齿改为无丝齿外形。
这套硬币元角币的图案设计注重货币特征和结构艺术的有机结合,正面图案均以国徽为主景,国徽下边有国名和铸造年份,国徽上方增加汉语拼音国名。
在元角币背面图案突出货币面值的同时,分别表现了壹元币牡丹、伍角币梅花、壹角币菊花。
图案以盛开的某一花卉为主,配以绿叶或少许花苞,在构图上采用非对称艺术手法。
这套硬币从1991年至2000年共有十个不同年份硬币发行。
除十个年号外,仅见2001年伍角币一种在市场上流通。
这套硬币目前很易收集得到、但其中1996年、2000年壹元币、1991年和1998年、2000年版壹角币较为少见,有心者不妨留意找找看。
第四套硬币从1999年开始铸造。
从99年新版流通硬币与前三套所发行铸造流通硬币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自2000年10月16日起,新版流通硬币铸有“中国人民银行”行名,正式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流通硬币的发行银行。
于2000年10月16日先发行99年新版壹元、壹角币二种,2002年11月18日发行新版伍角币,全套计三种。
均呈圆形,材质壹元币为钢芯镀镍,币外缘为圆柱面,并印有“RMB”字符标记。
伍角币为钢芯镀铜合金,外缘为间断丝齿。
壹角币
为铝合金,边无齿,自2005年8月31日起,发行05版年号壹角币,材质由铝合金改为不锈钢。
该套三枚硬币正面图案均突出面值,面值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下方为发行年份。
背面图案壹元币为菊花及行名的汉语拼音字母、伍角币图案为荷花及行名的汉语拼音字母、壹角币图案为兰花及行名的汉语拼音字母。
我国发行的流通硬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不同的时期发行货币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灿,成就卓着,为硬币的图案设计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花卉艺术中国有着悠久历史。
第三、第四硬币,采用花卉作为设计主题,即庄重大方,又轻松活泼,设计风格突破了呆板沉重格局,突出了民族风格。
体现了民族文化和精神面貌的艺术品。
流通硬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当然要求图案设计完美,铸造工艺精细,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价值,同时又具备收藏保管价值,这对收藏“新中国硬币”的人来说,无疑可以提高兴趣,增加知识,当前喜爱收藏新中国流通硬币的人将越来越多。
在此,笔者将新中国流通硬币概况一览表附于本文之后,提供集藏者参考。
新中国流通硬币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