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媒介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媒介暴力的影响日益显现,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媒介暴力主要指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传播的暴力内容。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研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若干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收集了大量关于青少年媒介使用、媒介暴力接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数据。
四、实证研究结果1. 媒介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每天平均使用媒介的时间较长,其中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主。
在接触的媒介内容中,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含有暴力元素的媒介内容较为普遍。
2. 媒介暴力接触情况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曾接触过媒介暴力内容,其中以网络游戏和电影最为常见。
接触媒介暴力的频率和程度与青少年的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3.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1)心理健康方面:长期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2)行为习惯方面:媒介暴力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模仿暴力行为的倾向,导致攻击性行为增加。
此外,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运动习惯。
(3)社会认知方面:媒介暴力可能使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五、讨论与建议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媒介素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媒介暴力的危害,提高抵制暴力内容的能力。
暴力与攻击性
1、媒体暴力对攻击性的影响
第一,从总体情况来看,除了常规学习生活之外,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 看电影/电视节目以及玩视频/电子游戏上,而进行休闲性阅读的时间却相对 较少。 第二,中小学生玩视频/电子游戏的比例较高。 第三,对于电视节目、电影和视频/电子游戏三类媒体,青少年普遍存在低到 中等程度的暴力偏好,尤其是视频/电子游戏的暴力偏好程度最高。 第四,接触暴力媒体量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
实验流程
给每组呈现相应的启动刺激材料
给被试呈现内隐测试问卷,测试言语、攻击图片和控制组对被试内隐攻击性的启动作用。
数据分析
内隐言语攻击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内隐身体攻击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
结果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刺激材料对青少年的内隐言语攻击性和内隐身体攻击性的 启动效应差异显著。在接受攻击性材料的启动后,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显著提高。
3、暴力游戏对攻击倾向的影响
Huesmann (2010)发现暴力视频游戏能够增加个体的攻击性认知;
Saleem, Anderson和 Gentile (2012)发现暴力游戏对被试敌意情感的影响超过中性游戏 和亲社会游戏;
Anderson 等人(2010)的元分析研究表明暴力视频游戏助长了个体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认 知和攻击性情感, 并抑制其同情与亲社会行为;
张学民,李茂,宋艳,李永娜,魏柳青.(2009).暴力游戏中射杀动作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 倾向的影响.心理学报.41(12),1228-1236.
THANKS
谢 谢 聆 听
暴力与攻击性
小组成员:葛妙双、郑圣阳、何涛、陈伊苒
社会化影响老百姓戾气过重的社会问题
社会化影响老百姓戾气过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加速,社会化对人们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与社会化的进步相伴随的是老百姓普遍存在的戾气过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对老百姓戾气过重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社会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一、社会化对老百姓戾气过重的原因1. 媒体暴力现代媒体如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量传播暴力场景和情节。
人们频繁接触到这些暴力元素,导致他们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增加了攻击性和戾气。
2. 竞争压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
这种竞争压力导致人们变得焦躁和不耐烦,进而表现出戾气。
3. 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使人们更容易接触到负面评论和攻击性言论。
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匿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这种负面言论引发了社交冲突和争议,进而加剧了老百姓的戾气。
二、社会化对老百姓戾气过重的社会影响1. 家庭关系紧张老百姓的戾气会对家庭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戾气过重的人往往对家人发脾气、斥责甚至动手,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2. 社会和谐受损当人们的戾气超过一定程度时,社会和谐将受到威胁。
老百姓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争吵甚至暴力事件,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处于紧张和愤怒状态的老百姓容易患上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对个人造成困扰,也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解决老百姓戾气过重的建议1. 加强媒体管理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媒体的管理,限制暴力内容的传播。
此外,家长和个人也应该在媒体选择上更加慎重,尽量避免暴力元素的干扰。
2. 建立健康的竞争文化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健康的竞争文化。
通过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减少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引导正面社交媒体使用政府、社会和个人应该共同努力,引导人们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
初中生如何正确应对社交媒体的网络暴力问题
初中生如何正确应对社交媒体的网络暴力问题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
然而,社交媒体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网络暴力问题尤为突出。
针对初中生面临的这一困境,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应对社交媒体的网络暴力问题,并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认识网络暴力的危害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社交媒体渠道传播、发布具有攻击性、歧视性或侮辱性内容,对他人进行精神或心理上的伤害。
对于初中生来说,网络暴力可能导致自尊心受损、心理压力增加,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等方面。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危害,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更好的应对。
二、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平台1. 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初中生应当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随意泄露。
不将个人资料发布到公开的社交媒体平台上,避免被陌生人利用。
2. 设定隐私设置: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社交媒体设置为私密模式,只允许亲朋好友查看和互动。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陌生人对个人信息的获取,并且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3. 避免与陌生人聊天: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
如果一些陌生人向你发送消息申请,不要随便回应,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4. 分辨虚假信息:学会识别虚假信息,切勿随意相信或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在遇到可疑信息时,及时与家长或老师取得联系,寻求帮助和指导。
三、维护网络道德和公序良俗1. 尊重他人的意见:每个人的观点和表达方式都可能存在差异,初中生要尊重他人的立场,不要轻易发表有侮辱、攻击或歧视性质的言论。
2. 避免加入网络暴力话题:不要主动加入或炒作争议话题,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传播者和受害者。
3. 认真对待他人的抱怨和指责:如果别人对你的言论有问题或者向你发表抱怨和指责,要冷静面对,理性回应,不要陷入争吵,更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四、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1. 寻求家长或老师的帮助:家长和老师是初中生最亲近的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可以给出准确有效的建议。
如果遇到网络暴力问题,不要内心承受,要及时与家长或老师沟通,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暴力视频游戏和其他暴力媒体(Part I)
暴力视频游戏和其他暴力媒体(部分1)这篇文章出现在两个部分,这个问题包含我和一部分3月/4月的问题将包含在部分2中。
这包含在我的2003年的文章中有关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中,一些媒体学者和我被国家的心理健康研究所选中,回顾了50年来有关媒体暴力和攻击性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或者最早期的研究都集中在两个问题上:1)接触暴力媒体和攻击性行为是否有重大关联?2)这会是因果关系吗?(或者我们可以说暴力电视,视频游戏和其他媒体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孩子攻击性行为吗?)结果总的来说在一些研究类型中(实验,横断面,和纵向)和视觉媒体类型(电视,电影,录像游戏)有相当的一致性。
接触暴力媒体和攻击型性行为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系。
让儿童和青少年(或青年)长时间接触视觉暴力媒体会增加他们从身体上攻击另一个人的可能性。
我们把“物理攻击”定义为在行为上伤害另一个人的身体,如用拳头触及一些对象。
在眼下的情况是一个单一的,短暂的暴露于暴力媒体下可以增加攻击性。
重复的接触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攻击性的增加。
这意味着媒体暴力和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发现早期的有攻击性行为的年轻人是如何学会攻击性行为的。
曾经他们发现观察性学习不仅发生在年轻人在现实当中人们的行为表现,也发生在他们在电影和电视上的角色,他们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因为观看了暴力故事而增加了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换句话说,最近更多的研究关注潜在的心理机制。
最近的研究过去十年有关暴力视频游戏的研究有了一个巨大增长。
基于过去五十年在电视和电影暴力的研究和我们过去十年有关暴力视频游戏的研究,我们现在从长远来看对接触暴力可增加攻击行为的情况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印象。
在接触了一些媒体暴力之后,之所以增加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因素有这么几个:1)侵犯性想法的增加进而增加将一个模棱两可或者温和的挑衅解释为充满敌意行为的可能性;2)增加侵犯或敌对的情绪;3)一般唤醒(如心跳的频率)的增加会有增加主导行为的趋势;4)青年通过观察他们学习攻击性行为的新形式,在他们之后遇到足够相似的情景语境时他们会立刻扮演相同的角色。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是一个广泛涵盖网络空间的现象,它不仅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出现,也在其它网络环境上发生。
该现象涉及到人们在网络上与其他人互动时采用激烈、攻击性的脾气和行为。
这种网络暴力的行为包括恶意评论、谩骂、恐吓、人身攻击、辱骂、骚扰、暴力威胁、网络霸凌、网络犯罪等等。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以及人民群众应有的网络利益和安全。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原因、特征和危害三个方面,深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并探寻如何防范和打击网络暴力。
一、网络暴力的原因1. 匿名性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
匿名性让人们在网络上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和信息,对网络暴力分子而言,这相当于得到了一张“免罪金牌”。
因为缺乏有效的身份信息,网络暴力分子不用担心被责任追究或涉入法律纷争。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导致网络暴力增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人们很容易使用社交媒体来传播恶意言论和攻击性的言论。
网络的便利性和流行程度使得这种攻击性行为瞬间成为全球性,并且在很短时间内产生远超现实世界的影响力。
3.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一种逃避现实生活的途径。
这些人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关注和关心自己的群体,而网络上的某些社群又是以对其他群体的攻击和声讨为主要内容的,这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对现实中的困境进行报复的途径。
4. 社交媒体的运营模式社交媒体的运营模式也有可能是导致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
社交媒体通常为了获得更高的用户流量和更多的广告收入,而会在某些情况下鼓励用户发布粗暴的言论。
这些言论可能会促进网站流量的增加,但却伤害了他人的感情和声誉。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1. 言辞激烈网络暴力多基于言辞攻击,常包含人身攻击、威胁,以及侮辱个人、家庭、职业等等诸如此类的带有恶意的言辞。
这种行为常常会导致被攻击者心理受创,甚至导致抑郁等问题的发生。
应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措施
应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措施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存在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并维护一个和谐、友好的网络环境。
首先,教育是解决网络言论暴力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言论意识。
学生需要明白,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应该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不以伤害和恶意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校可以加强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课程设置,探讨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
其次,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服务提供商也承担着责任。
他们应该建立起严格的审核制度,针对暴力和仇恨言论设立明确的标准,加强对用户的监测和管理。
执法机关和相关部门也应该采取行动,加大对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打击力度,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追究责任。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网络言论暴力的发生,更能够借此提醒用户,让他们意识到违法行为的后果。
此外,个人也要有自律意识和责任心。
每个上网用户都应该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在争论和冲突中保持冷静,不向他人发泄负面情绪或攻击性言辞。
如果有意见分歧,可以采用友好的沟通方式,进行理性的讨论,并尊重不同观点。
在发表言论时,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避免使用恶意、歧视和侮辱性的语言。
另外,媒体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媒体界可以通过宣传故事、实例和报道,向公众普及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危害,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同时,媒体也应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确保自身发布的言论不会引发任何冲突和仇恨,传递正能量。
最后,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保护网络安全和人身权益的法律法规必须得到切实的执行。
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规,明确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
执法机关要加大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和惩罚。
同时,公众也应该加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监督他人的行为,如有必要,主动举报违法行为。
大众媒体暴力呈现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
大众媒体暴力呈现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在当今数字时代,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大众媒体的普及,我们必须意识到媒体对青少年心理以及行为的深远影响。
特别是媒体中所展示的暴力内容,它们带给青少年的潜在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因此,本文将探讨大众媒体暴力呈现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研究。
大众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常常夸大和夸张人们所关心的暴力事件。
这种影响力在青少年尤为明显,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同时也还未完全发展出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暴力呈现的媒体内容对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这些暴力内容可能引起青少年的焦虑、愤怒和恐惧;另一方面,它们还可能导致青少年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增加。
在研究中,心理学家利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探究大众媒体暴力呈现的影响。
实验中,研究者将被试分成观看暴力内容和非暴力内容两组,并测试他们的攻击倾向和情绪状态。
结果显示,在观看暴力内容后,被试的攻击倾向明显增加,同时他们的愤怒和恐惧情绪也有所提升。
类似的实证研究还发现,在暴力游戏中的虚拟暴力体验也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
此外,长期观看暴力内容的青少年往往对暴力事件产生麻木感,这使得他们对于真实生活中的暴力事件变得麻木和冷漠。
心理学家称之为麻木效应。
一项研究发现,当青少年频繁接触到暴力行为后,他们对于他人的痛苦和受伤变得无感,甚至对于祭奠暴力受害者的活动也没有兴趣。
这种麻木效应的存在,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同理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观看大众媒体暴力的青少年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研究表明,个体因素和家庭环境同样重要。
个体因素包括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社交能力等;而家庭环境则包括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家庭内部冲突和暴力行为的存在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青少年对大众媒体暴力呈现的反应和心理行为。
在减少大众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上,政府、媒体以及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
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
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媒体暴力是指在电视、电影、电脑游戏和互联网等媒体形式中展示的激烈、暴力和攻击性内容。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儿童接触媒体暴力的机会也随之增多。
这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否与媒体暴力有关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他们的行为和观念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
媒体暴力作为一种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内容,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研究表明,暴力媒体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积极的预测作用。
当儿童频繁接触到媒体暴力时,他们容易模仿并内化这些暴力行为,从而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
首先,媒体暴力可以激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在观看媒体暴力后,往往会将所见所闻视为行为模式,尤其是当这些暴力行为未受到明确的道德评判和谴责时。
他们可能通过模仿和学习这些媒体暴力行为,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随着暴力行为的增加,儿童对于解决问题的态度也可能变得更暴力和侵略性。
其次,媒体暴力可加剧儿童的攻击性心理。
暴力场景的频繁出现会使儿童处在一种紧张、充满敌意和恐惧的心理状态中。
他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物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同时,暴力媒体的呈现也增加了儿童的冲动性,使他们更难抵制攻击欲望,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第三,媒体暴力可能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儿童较多接触媒体暴力的孩子更容易产生社交问题,例如与同伴发生冲突、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以及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这种行为与媒体暴力对于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干扰有关。
长期处在暴力氛围中,儿童可能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交行为。
此外,媒体暴力可能对儿童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过量暴力内容的接触可能导致儿童的焦虑、抑郁和暴力倾向的增加。
一些研究表明,儿童暴力行为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这种情况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甚至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如何应对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如何应对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的解决方案与策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暴力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往往会因为一时冲动或匿名身份而恣意发泄情绪,给他人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
然而,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应加强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倡导和平、尊重和友善的网络环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下是一些应对社交媒体上网络暴力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1. 提高意识,加强教育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提高人们的意识和认识。
学校、家庭和社区应该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网络暴力对个人和社会的伤害。
教育活动可以包括举办讲座、座谈会和主题班会等,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制定和执行网络道德规范建立一套全面的网络文明和道德规范,规范网络行为、沟通和发表言论。
这些规范应包括对侮辱、诽谤和恶意攻击的定义和处理方式,确保网络暴力行为得到有效防治和制裁。
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道德规范的监管和执行,定期检查和清理违规账号,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和良性发展。
3. 加强技术手段和平台管理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技术投入,研发并实施更加高效、全面的网络暴力检测和屏蔽系统。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能够及时识别和过滤带有攻击性和伤害性的言论和行为,并对肇事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应建立举报机制,鼓励用户积极举报网络暴力行为,加强对举报的处理和追踪,确保及时整治并防范网络暴力。
4. 强调法律意识,加强打击力度针对网络暴力行为,必须强调法律意识,加强打击力度。
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的定义、责任和惩处措施,使得肇事者无处可逃。
同时,司法机关应加大对网络暴力案件的打击,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追责和惩罚力度,提高打击网络暴力的效果和威慑力。
5. 培养健康网络环境的自治力量倡导和培养健康网络环境的自治力量,通过引导和传播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共同维护网络秩序。
可以通过一系列有识之士、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等来组成联盟,共同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和网络支持等活动。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诽谤、污蔑、侵犯名誉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他人造成名誉、权益或精神上的损害。
这种现象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深入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匿名性带来的责任缺失在网络环境中,用户往往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觉得无需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发表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
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隐藏在虚拟的身份背后,逃避现实中的法律和道德约束。
2、信息传播的快速与失真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传遍网络。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可能被误读、夸大或歪曲,从而引发公众的愤怒和不满,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
3、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当一部分人的言论形成一种主流观点时,其他人往往会受到影响而跟随。
在网络上,这种群体效应更为明显。
一些人可能原本没有明确的立场,但看到多数人的言论后,为了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加入到攻击的行列中,从而使网络暴力的规模不断扩大。
4、现实压力的宣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
网络成为了一些人宣泄压力的渠道。
他们将现实中的不满和愤怒转移到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释放。
5、法律监管的不足目前,针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不够明确。
这使得一些实施网络暴力的人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6、媒体的不当引导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对一些事件进行过度炒作和片面报道,误导公众的判断和情绪,从而引发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1、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网络暴力往往会使受害者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暴力视频游戏和其他暴力媒体(PartI)
暴力视频游戏和其他暴力媒体(部分1)这篇文章出现在两个部分,这个问题包含我和一部分3月/4月的问题将包含在部分2中。
这包含在我的2003年的文章中有关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中,一些媒体学者和我被国家的心理健康研究所选中,回顾了50年来有关媒体暴力和攻击性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或者最早期的研究都集中在两个问题上:1)接触暴力媒体和攻击性行为是否有重大关联?2)这会是因果关系吗?(或者我们可以说暴力电视,视频游戏和其他媒体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孩子攻击性行为吗?) 结果总的来说在一些研究类型中(实验,横断面,和纵向)和视觉媒体类型(电视,电影,录像游戏)有相当的一致性。
接触暴力媒体和攻击型性行为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系。
让儿童和青少年(或青年)长时间接触视觉暴力媒体会增加他们从身体上攻击另一个人的可能性。
我们把“物理攻击”定义为在行为上伤害另一个人的身体,如用拳头触及一些对象。
在眼下的情况是一个单一的,短暂的暴露于暴力媒体下可以增加攻击性。
重复的接触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攻击性的增加。
这意味着媒体暴力和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发现早期的有攻击性行为的年轻人是如何学会攻击性行为的。
曾经他们发现观察性学习不仅发生在年轻人在现实当中人们的行为表现,也发生在他们在电影和电视上的角色,他们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因为观看了暴力故事而增加了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换句话说,最近更多的研究关注潜在的心理机制。
最近的研究过去十年有关暴力视频游戏的研究有了一个巨大增长。
基于过去五十年在电视和电影暴力的研究和我们过去十年有关暴力视频游戏的研究,我们现在从长远来看对接触暴力可增加攻击行为的情况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印象。
在接触了一些媒体暴力之后,之所以增加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因素有这么几个:1)侵犯性想法的增加进而增加将一个模棱两可或者温和的挑衅解释为充满敌意行为的可能性;增加侵犯或敌对的情绪;3)一般唤醒(如心跳的频率)的增加会有增加主导行为的趋势;4)青年通过观察他们学习攻击性行为的新形式,在他们之后遇到足够相似的情景语境时他们会立刻扮演相同的角色。
论电视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控制
・3 ・ 1 5
论 电视暴 力对青少年 攻击性 行 为的影 响及控制
刘 小 平
( 内江 师 范 学 院教 育科 学 学 院 , 川 内 江 6 11 ) 四 4 12 摘 要 : 当电视 成 为我 们 生活 中必 不 可 少的 一部 分 时 , 们 逐 渐 i i  ̄ 电视 中 的暴 力 成 分 已对今 天的 青 少年 社 会 性 发 展 构 成很 大 的 人 Z, 1 ..j - 威 胁 。从 班 杜 拉 的社 会 学 习论 出发 , 析 电视 暴 力 对 其 攻 击性 行 为 形成 的 影 响 , 分 冰针 对 青 少 年 心理 发 展 特 点 , 出相 应控 制 方 法 。 提 关键 词 : 电视 暴 力 ; 少年 ; 击 性 行 为 ; 青 攻 影响 及 控 制 攻 Zl a n l ae 对 最近 1 0年来 , 中国有线 电视发展迅速 。 电视的发展加快 了信息 性 认 知 、 击 性情 绪 。 im n 和 Wevr 连 续 四 天 观看 暴 力或 非 结果发 现 , 看 了暴力故事 片的被试 观 传递 , 促进 了社会 的发展 。但是电视的运作基本是 以商业利益 为 目 暴 力故事片 的被试 进行观察 , 与 不 的, 不可避 免地带有很多不 良信息。尤其是 电视 巾普遍存 在的暴力 随后 的行 为更 具 敌 意 , 早 期 的 实 验研 究 结 果 类 似 。 同 之 处 在 于 , 现 和对抗性因素 , 几乎 已经成了司空见惯 的现象 。许多有关 电视暴力 以往 研 究 中 的被 试 只对 事 先 激 惹 自 己 的人 显 示 敌 意 ; 在 则 无 论 事 对 青 少 年 影 响 的 研究 已发 现 , 电 视 暴 力 的 影 响 , 少 年 可 能 变 得 : 先 是否 被 激 怒 过 , 显 示 出 敌 意 。 长 期暴 露 于 暴 力 媒 体 和 攻 击 性 场 受 青 都 对暴力 “ 免疫 ”存暴 力场景前变得无 动于衷 ; , 逐渐认为暴 力是解决 景 中 的 青 少 年 , 仅 身 体 和 言 语 攻 击受 到 影 响 , 且 关 系攻 击 行 为 不 而 问题 的途 径 之 一 ; 仿 电视 节 目中 的暴 力 ; 可某 个 角 色 , 角 色 可 也 会 受 到 影 响 。 H es a 认 为 , 童 观 看 暴 力 电 视 越 多 , 变 得 越 模 认 该 u si n n 儿 将 富 于攻 击 性 , 因 在 于他 们 学 会 了各 种 攻 击 方 法并 记住 了攻 击 的 策 原 能 是 受 害 者 也 可 能足 侵 害 者 。 1电视 暴 力 与 青 少 年 攻 击性 行 为概 念 界 定 略 。 外 , 露 于大 量 的暴 力 电视 或 电影 之 后 , 此 暴 儿童 便 逐 渐 相 信 暴 力 电视 暴 力指 电视 节 目中 出现 的言 语 或 行 为 的 暴力 。 2 纪 3 是 正 当 的 , 击是 英 雄 恰 当 的策 略 ; 0世 0 攻 电视 暴 力使 观 察 者 降 低 敏 感 性 、 年 代 以来 以 美 国 为 主 的研 究 者 对 媒 介 暴 力 进 行 了 多 次 大 规 模 的研 减少 同情心 。 大众媒 体中的暴力情节还会助长本身具有强烈攻击倾 究 。美 国传播学 家葛伯纳将暴力定 义为“ 意伤害或杀害 的公然武 向的个体 的攻击行为 , 有 对那些攻击倾 向较 弱的个体 所施 加的影响则 力表现” 。这 是 相 对来 说 比较 严 格 的定 义 , 包 含 心 理 暴 力 , 不 口语 威 小得 多 ; 与没有 接触大众媒 体中暴力或攻击情 节的被试相 比 , 触 接 胁 , 财 务 的暴 力 等 。 对 较多 的被试表现 出更高程度的攻击 行为。 2 0世纪 7 0年代美 围科学 咨询委员会认为从受 害者角度看 , 只 2 青少 年 的心 理 特 征 . 2 要他们受到伤害就应该算暴力 。 青 少 年 的个 性 特 正 处 于 发展 、 成 阶段 , 很 大 的 可 塑 性 , 形 有 容 美 国加州大学洛杉矶 分校传播政策研 究 中心认 为任何 能导致 易 受 外 界 [素 的 影 响 。 少 年期 作 为个 体 心 理 迅 速 走 向 成 熟 而 又 尚 犬 J 青 身体伤害 的行为 , 无论是故 意的还是非故 意的 , 无论 是伤害 自己还 未 完 全 成 熟 的 一 个 过 渡 期 , 心 理 发 展 方 面 更 是 错 综 复 杂 , 主 要 存 其 是伤害他人 , 均在暴力范用之 内。 特征包括 : 攻击行 为是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巾普遍存在 的一种现象 , 对攻 2. . 1智力 发展 显著 : 2 青少年期 由于大脑机能 的不 断增 强 , 社会 击行为的父 注由来 已久 。最简单的定义是 “ 伤害他人 的任何行 为” 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 , 其认知能力获得 了长足 的发展 。他们 的感 知 (alre a ,0 4, T y ,t 1 20 )此定义强调 了行 为的结果 , o . 却忽 略 了行为 者的 觉 较 为 灵 敏 , 忆 力 、 维 能力 不 断 增 强 , 辑 思 维 能力 逐 步 占据 主 记 思 逻 意图。也有学者强调攻击的意图 , 认为攻击性是 指有 意识 地将伤害 导地位 , 逐渐开始 用批判 的眼光 来看待周 围事物 , 对现实社会他 面 施 加 于他 人 的行 为 (a n ihrsn 19 )B a ( 9) 整 合 多 种 们有时会感到迷茫 、 B r &Rc ado ,9 4。 ri 1 4在 o n9 无助甚至有时会感到孤立无援。 时, 此 如果没有 定 义 的 基 础 上 提 Ⅲ , 攻 击 性 的 界 定 必 须 符 合 四 个 条 件 : 在 的 伤 正确思想 的引导 , 对 潜 往往 会被不健康思 想和错误思想误 导 , 进而误入 害性 , 坏 性 ; 为 的有 意 性 ; 心 的唤 醒 性 ; 害 者 的厌 恶 性 。 毁 行 身 受 歧 途。 攻 击 行 为 是 一 个 人 发展 过 程 中表 现 出来 的一 种 社 会 性 行 为 。 青 2. . 2意志薄弱 : 2 青少年期 的意志特征表 现为意志薄弱 , 自制力 少 年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 面 : 一是 言语 攻击 , 即指通 过 差 , 反复性大等特点。 他们具有很 大的可 塑性 , 极易接受外界客观条 取笑 、 讽刺 、 诽谤 、 谩骂 、 背后说别人 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 行人格欺 件 的影 响, 即所 谓“ 近朱者赤 , 近墨者黑 ” 。 侮, 或者是 恶意造谣 中伤他 人 , 破坏 别人之 问 的关 系 ; 二是 身体攻 23 从 班 杜 拉 的 社 会 学 习 理 论 看 青 少年 的攻 击 性 行 为 的成 . 击, 即用身体 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 可能造成伤害 的] 具攻击他人 身 班 杜 拉 的社 会 学 习理 论 认 为 ,个 体 学 习 攻 击 行 为 的 方 式 有 两 体; 三是 损 害 他 人 财 物 , 比如 用 暴 力 抢 走 他 人 的 东 西 。 种: 直接学 习和观察学 习 , 个体 可以在实际操作 某一行为方式 基础 2 电视 暴 力 对 青 少 年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影 响 上 形 成 攻 击 行 为 , 可 以通 过 观 察 榜 样 的行 为 及 其 结 果 基 础 上 形 成 也 21 电视 中暴 力 内 容 的影 响 的相 关 统 计 调 查 . 攻 击 行 为 。 一理 论 的 提 I 以及 他 做 的关 于 攻 击 性 榜 样 的 观 察 学 习 这 叶 J 自2 0世纪中叶以来 ,人们对媒体暴力 内容与青少年的行为之 实 验 , 更 多人 开 始 关 注 媒 体 暴 力 与 儿 童 攻 击 行 为 之 间 究 。 结 果 表 明 , 少 年 长期 暴露 在 含 有 暴 青 23】电视暴力为青少年提供攻击性榜样 . . 力 内 容 的环 境 中 , 身心 健 康 都 会 受 到 严 重 的不 良影 响 。 这 些 影 响 其 在 班 杜 拉 的 四 阶 段 模 型 中 , 先 要 注 意 榜 样 的攻 击 行 为 , 体 首 媒 包括攻击性思维方式 、 反社会价值观 、 对他人的敌意和敌对行 为, 对 的暴力镜头只有 强烈 引起 人的注意 ,才有 可能进入下面的环节 , 形 暴力产生 的过敏作用 、 恐惧 、 抑郁 以及 睡眠障碍等等 。在我 国, 年轻 成攻击行 为。 如果对媒体 巾的攻击行为不感兴趣 , 不去关注 , 它对人 人之间的暴力是造成身体伤害的最普遍原 因 , 比例达到 3%。尽 的 影 响 就 不 大 。其 次 , 要 记 忆 榜 样 的行 为 , 不住 就无 法 模 仿 。 其 3 需 记 青 管媒体暴力并非是造成 攻击性 、 十 反卒 会观念和少年儿童 问暴力 行为 少 年接 受 新 事 物 快 , 人 生 充 满 希 望 , 往 会 给 自己树 立一 个榜 样 , 对 往 的 唯一 因素 , 它 确 实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危 险 冈 素 。 但 “ 像 崇 拜 ” 这 一 年 龄 段 的突 出特 点 。 和学 校 教 育相 比 , 体 传 递 偶 是 媒 跨 文 化 研 究 、 验室 研 究 以及 自然 状 态 下 的 观 察 研 究 , 有 过 信息快 , 实 还 覆盖面, 能使青少年在短期 内获得新 的行为模式 , , 并且 当 去 十 年 来 的 长 期跟 踪 研 究都 揭 示 : 体 暴 力 内容 的接 触 和 攻 击 行 为 他们认 同媒体 中人物时 , 媒 这种 认同感会促 使他们 记忆 、 模仿其 风度 之 间存在着必然联 系.而且 两者之 间的相关程 度之高是毋 庸置疑 习惯 、 讲话 、 在 行 为 及 服 装 款 式 。 外 的。 此外 , 从近年来青 少年犯罪行 为趋势来看 , 团伙化 和模仿化 的趋 另外 , 有些研究者发现 , 对攻击性较强 的青 少年 来说 , 电视暴力 势 明显
媒体暴力和攻击行为-2019年文档
媒体暴力和攻击行为[编者按]传媒尤其是现代传媒对青少年越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不仅表现为传媒所传播的内容与青少年越轨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且滥用传媒本身也可能被视为一种越轨。
本期选取的三篇文章,既有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模型的理论梳理与总结,又有以暴力电子游戏引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例证,以探究传媒与攻击等越轨行为的相关性。
同时以青少年网瘾是否构成越轨为话题,界定滥用网络传媒导致网络成瘾与越轨的界限。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个体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媒体(电视、电影、音乐、视频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Anderson等人对之展开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Anderson等人最初研究暴力电影、电视、音乐对个体的影响,后来随着暴力视频游戏的出现,又把研究重点集中在暴力视频游戏对个体攻击行为、敌意认知和负性情绪情感状态的影响上,并在研究过程中先后提出一般情感攻击模型和一般攻击模型。
二、攻击模型(一)一般情感攻击性模型(GAAM)Anderson等人提出的一般情感攻击性模型(Anderson CA,Deuser WE,DeNeve KM,1995;Anderson cA,Anderson KB,DeuserWE,1996a)是对以往情感攻击理论的整合,包括Berkowitz的认知一联结模型(1993),Green的情感攻击模型(1990),zillmann 的兴奋传输模型(1983),Baron的消极情绪逃跑模型(1979)等。
一般情感攻击模型包括四个部分:输入变量、当前内部状态、评估过程和行为结果。
输入变量是在当前情形下影响个体当前状态的任何变量,包括个体变量和情境变量。
个体变量指个人在当前情境中的某些人格特征,如攻击型人格、蛮不讲理的态度。
情境变量即情境中的各种重要特征,如拥挤、高温、挫折事件、暴力媒体、攻击线索等。
例如,如果你在高温、拥挤的场合下遇见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就很有可能发生争吵,这时如果情境中有攻击线索(如刀、枪)就可能导致严重的攻击行为。
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概述近年来,随着儿童侵犯事件的频繁发生,媒体暴力这一名词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的人类是模仿性最强的。
而随着近年来媒体的普及和大量充斥着色情、暴力等诸多可能对幼儿形成不良影响的影视作品不加修饰的出现在儿童的眼前时,幼儿那种与生俱来的模仿特性就造成了一种可怕的后果。
如何减轻这种影响对儿童的影响以及以后的儿童的时候环境应具有何种条件,这两点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一、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一)媒体暴力媒体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
其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真实暴力:即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凶杀、爆炸、强奸、抢劫等暴力案件的报道。
2、幻想中的暴力:即指在一些影视剧和娱乐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暴力游戏等。
(二)儿童侵犯行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1973年为侵犯行为下了一个定义——侵犯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对他人或生物造成身体或情感的伤害,或者是与扼杀生物、损坏或破坏物体相连的行为,如攻击别人、扔东西等。
而儿童侵犯行为则具体表现在:1、取乐性攻击: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以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攻击行为。
有些幼儿追求心理愉悦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而是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有些行为没有导致他人的严重伤害,动机仅仅是为了取乐,但结果却可能给他人心理、精神、肉体增加痛苦。
2、手段性攻击:试图获得某一目的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在幼儿的攻击行为中, 很多属于手段性的攻击行为。
它往往集中于争夺所有权或行使权--幼儿之间相互为玩具而你争我夺,为游戏角色而争吵、谩骂,把别的幼儿从玩具旁边推开,便于独占;或为保护自己的玩具不被别的幼儿夺走而不遗余力等。
但他们的行为在别人眼里则被看作是攻击性的。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媒体暴力”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媒体暴力是指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中呈现的暴力和侵略性内容。
它的普遍存在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较强,容易受到媒体暴力的影响。
暴力镜头和血腥场面不仅可能引起他们的不适和恐惧,还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创伤。
媒体暴力还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暴力冲动。
此外,媒体暴力还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模仿和接受暴力行为。
其次,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社交行为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媒体暴力的影响下,青少年可能对社会中存在的暴力行为麻木不仁,产生冷漠和嗜血的态度。
他们可能误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不去寻求和接受和平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学校和社交场合,这种暴力倾向可能导致冲突和暴力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再次,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学业表现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青少年对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敏感,他们可能在长时间接触媒体暴力后,对学业失去兴趣和专注力。
他们可能更愿意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而不愿投入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
此外,媒体暴力可能导致他们的睡眠质量下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针对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保护他们。
首先,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媒体选择的引导和监管。
家长应该确保他们的孩子接触的是正面积极的媒体内容,限制他们接触和观看暴力内容。
此外,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和课程,教育青少年正确看待媒体暴力、理解其负面影响,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
进一步地,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媒体暴力的传播。
加强对媒体内容的审核和审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和惩罚媒体暴力行为。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互联网、游戏等媒体形式中的暴力内容日益增多,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
然而,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且有争议的问题,涉及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
首先,媒体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过于暴力的媒体内容可能导致青少年模仿暴力行为。
年轻人处于模仿学习的阶段,他们容易受到所见所闻的影响而模仿一些不良行为。
暴力电影、暴力游戏以及网络上的暴力内容不断刺激着青少年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使他们认为暴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可能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其次,媒体对青少年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暴力媒体内容的频繁接触会影响并改变青少年的思考方式,使他们更加倾向于以暴力解决问题。
不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可能被灌输给他们,导致他们对暴力行为产生误导性认知。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青少年都会受到媒体暴力的影响,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如家庭、教育环境等也需要考虑。
此外,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单一、直接的。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家庭环境关注暴力问题并严格限制青少年接触不良媒体,可能会减缓媒体暴力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此外,学校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加强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媒体暴力,并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
然而,有关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并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结论。
有些研究认为媒体暴力是导致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增加的原因之一,而其他研究则认为媒体暴力只是一个相对较弱的因素,影响被其他因素所主导。
研究者们指出,个体的心理和个性特质、社会支持以及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无法简单地将媒体暴力作为唯一的影响因素来解释。
网络暴力案例分析
网络暴力案例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上发布、传播攻击性、侮辱性言论、图片或视频等不当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辱骂、恶意攻击等手段,给被害人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几个典型的网络暴力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对应的解决方法。
案例一:言论泛滥引发网络暴力某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校园环境问题的个人观点,但这篇观点遭到了众多网友的质疑和攻击。
网友们纷纷在公开评论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造成该大学生严重的心理伤害。
该案例中网络暴力的主要原因是言论泛滥。
互联网平台上信息的传播与分享速度非常快,并且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导致了信息的纷杂和冲突的产生。
针对这种情况,互联网平台应加强审核制度,规范用户言论,减少不当言论的传播。
案例二:网络谣言导致人际关系破裂某名人在社交媒体上被爆出携同他人通奸的消息,随后一系列关于名人的不实信息在网络上疯传。
这些谣言导致了该名人的形象受损,同时也对名人和其家人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严重困扰。
这个案例中,网络暴力的原因是信息真假难辨。
网络上的谣言往往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让人们难以分辨真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对信息的核实,减少谣言的传播。
同时,个人也应保持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以避免为谣言所害。
案例三:个人隐私曝光引发网络暴力某女子的个人隐私被网友无端曝光在互联网上,遭到大量的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
这个事件对女子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
个人隐私泄露是网络暴力的常见形式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应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并加强互联网平台的管理,严禁发布他人的个人隐私。
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既需要从个人角度加强自我约束,提升网络素养,也需要社会、政府和互联网平台共同努力。
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的关系
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对于媒体的接触日益增多。
然而,媒体中存在的暴力内容是否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特别是在校园暴力频发的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之间的联系,并提供一些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首先,媒体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需要明确。
媒体暴力指的是媒体中对暴力行为的展示和描述,包括电影、电视剧、游戏、音乐和互联网等媒体形式。
媒体暴力常常表现为暴力场景的描绘,暴力行为的赞美和模仿,以及对暴力事件的大肆渲染等。
这样的媒体暴力内容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他们对暴力的接受和模仿。
其次,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
青少年作为社会中较为脆弱的群体,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而媒体暴力作为外界的一种因素,往往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情绪状态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长期接触媒体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暴力倾向,甚至参与校园暴力事件。
另一方面,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或其周边环境中发生的一系列暴力行为。
校园暴力往往是源于对权力、地位、资源的争夺,也可能是受到家庭和社会背景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青少年长期接触媒体暴力,产生的暴力倾向会进一步引发和强化校园暴力。
在处理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的关系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引导青少年主动选择优质的媒体内容,并教育他们正确评估和抵制媒体暴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媒体应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减少暴力内容的传播和渲染。
媒体机构应该加强自律,制定相关规范,避免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潜在伤害。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来应对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问题。
政府可以加强对媒体产业的监管,推出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标准,以减少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是否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辩论辩题
社交媒体是否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社交媒体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和负面内容,如暴力、色情、恐怖等,这些内容容易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据美国心理协会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到的负面信息会增加其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其次,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青少年容易被误导和欺骗。
比如,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社交媒体上就出现了大量虚假信息,这些信息对青少年的政治认知和判断能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再者,社交媒体的使用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其中,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据调查,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就越差。
最后,许多名人也曾就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发表过看法。
比如,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曾表示,“社交媒体使我们的孩子们更孤独,更焦虑,更不安全。
”这也说明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一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反方观点,社交媒体不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可以帮助青少年扩大社交圈子,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
通过社交媒体,青少年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拓展人脉,这对于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是有益的。
其次,社交媒体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在社交媒体上,青少年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新闻资讯、学术知识和文化信息,这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再者,社交媒体可以帮助青少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增强自我认同和自信心。
通过社交媒体,青少年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最后,有些名人也曾对社交媒体的积极影响进行过评价。
比如,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曾表示,“社交媒体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世界更加紧密。
”这说明了社交媒体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并不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它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成瘾者
攻击性网络游戏者
攻击性网络游戏成瘾者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研究:生态化设计
生态化设计思路。 媒体暴力材料的选择,游戏情景的选择,研究
程序的设定。 真实攻击行为的测量。
研究一:网络暴力视频游戏对玩家攻击性的影响
被试:有一定游戏历史,和稳定游戏频率和时 间的CF玩家,排除网络游戏成瘾者。
结论:“网络游戏使用者接触攻击性游戏内容30分钟 到一个小时 ,与非网络游戏者相比 ,网络游戏接触者的 内隐攻击性显著提高 ,表明网络游戏攻击性内容可以 即刻影响个体内隐攻击性。”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
崔丽娟,胡海龙,吴明证等.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 攻击性研究. 心理科学,2019,29(3):570-573
攻击性测量指标:特质攻击问卷,对攻击的态度,同 伴评定的攻击性,自我报告的敌意情绪,自我报告的 攻击性过失行为(如打人),教师评定的攻击行为, 内隐联想测验。
暴力游戏与攻击性:其它变量的影响
游戏者的特质攻击性也会对暴力视频游戏的效 果产生影响,暴力视频游戏对高特质愤怒的个 体比低特质愤怒的个体影响更大。 (Anderson,Dill,2000;Giumetti,Markey, 2019)
Anderson和 Morrow(2019)的研究发现:竞争 情景中的个体比合作情景中的个体实施更多攻 击行为,他们会消灭更多的没有必要被杀掉的 游戏角色。
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研究发展
暴力视频游戏
攻击性
人格,情景
暴力视频游戏
攻击性
问题提出
研究测量的攻击性与真实世界的攻击行为。 Buss攻击性问卷:朋友提名与自我主效应显著:立即测量组的攻 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H2:性别的主效应显著:男性的攻击性高于 女性。
H3:交互作用显著:游戏后,男性攻击性增 加更多。
攻击性问卷
外显攻击性:采用由Arnold H. Buss 和 Mark Perry在1992年编制的攻击性问(Aggression Questionnaire,简称AQ)进行测量。量表共 29个题目,提供总分及身体攻击、语言攻击、 愤怒和敌意四个分量表的得分。问卷修订后其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5~0.94,重测信度0.81。 本研究以量表总分作为外显攻击性的指标,总 分越高,攻击性越强。
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
对于男性和女性,成年人和儿童,暴力视频游 戏的接触和攻击性的增加都有关联 。 (Bushman,Anderson,2019)
从1983到2019的15年间,有关视频游戏与攻 击性的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的结果,大部分研究 者发现暴力视频游戏会增加攻击性,但一些研 究者没有发现暴力视频游戏的这种负面影响 。 (Griffiths,2019)
暴力视频游戏的长期影响
暴力视频游戏的长期影响
“长期玩暴力电子游戏会改变游戏者5种相关的知识结 构(攻击信念和态度、攻击知觉图式、攻击期望图式、 攻击行为图式、对攻击的麻木)并导致攻击人格的增 加,再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的相 互作用影响游戏者攻击行为的产生。”(郑宏明 ,孙 延军 ,2019)
被试:网络成瘾者,非网络成瘾者。 实验程序:分别测量两组的内隐和外显攻击性 结论:网络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高于非成瘾者,两组
在外显攻击性上没显著差异。 讨论:网络游戏成瘾者经常性地接触攻击性内容,导
致个体攻击性和可能自我(Possible Self)概念联结不断 增强。
网络成瘾者与攻击性网络游戏者的关系
中国网络游戏渗透率排名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
吴静. 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倾向激发作用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19.
被试:选取每星期接触暴力游戏超过十小时的青少年 为实验组,选取不玩游戏的青少年为控制组。
实验程序:实验组在网吧玩游戏30分钟到1小时,然 后进行内隐联想测验和问卷测量;控制组直接测量。
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理论解释
暴力视频游戏的短期影响
暴力电子游戏通过激活游戏者的攻击认知,增 加其生理唤醒和攻击情感来增加游戏者的攻击 行为。 (郑宏明 ,孙延军 ,2019)
攻击性测量指标:CRT(竞争任务反应时), 内隐联想测验,特质攻击问卷,状态敌意量表, 感觉温度计,语义区分量表 ,故事情景反应 , 生理唤醒(心率),朋友提名的身体、言语和 关系攻击 。
结论:使用暴力游戏会导致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增加。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
陈美芬,陈舜蓬. 攻击性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 影响. 心理科学, 2019, 28(2): 458-460
选取攻击性网络游戏使用者为实验组、 选取未接触过 网络游戏的个体为对照组。
实验程序:实验组在网吧玩游戏30分钟到1小时,然 后进行内隐联想测验;控制组直接测量。
研究准备:游戏习惯调查问卷。 每次游戏时间(n),游戏时间间隔(m),
游戏后的活动……
实验设计:2(性别)×3(实验处理)组间设计。
材料:CrossFire (穿越火线) 是韩国Smile Gate公司在 2019年推出的次时代网络枪战游戏大作,在中国大陆 由腾讯公司运营。
研究程序:被试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被试玩游戏n 分钟后马上进行攻击性测量,第二组被试玩游戏n分 钟后,间隔m分钟测量攻击性,第三组被试直接测量 攻击性。要求第三组被试记录间隔m分钟内的主要活 动。
关为(0.20~0.45)。 媒体暴力的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媒体暴力的选择 实验研究中的暴力视频游戏:Doom3;
Unreal Tournament;Mortal Kombat ; Return to castle Wolfenstein;Time Crisis 3 ; Manhunt 2 ;Tekken ……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魏华
内容
1 2 3 4
以往研究综述 问题提出 研究设计
未来研究展望
研究综述: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媒体暴力(电影,电视)与攻击性 媒体暴力的长期影响 相关研究,媒体暴力的接触(时间,暴力程度)
和个体攻击性的相关 媒体暴力的短期影响 实验室研究,接触暴力游戏后攻击性的变化 班杜拉:观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