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6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6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1一、说对教材的解读首先向老师们介绍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因此,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这样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对重点词语能够理解体会意义。
2.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在教学中,我把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定为教学重点。
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作为__教学的难点。
由于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因此我为攻破这一难点,我准备先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紧扣“中华不振”这四个字,通过朗读找出体会中华不振的语句,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课文,在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准备:教师准备:周恩来同志的图片,及有关周恩来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2.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平及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二、说教法学法:由于__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精读课文,它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崛、范、魏”等生字词,理解“崛起、模范、疑惑不解”等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周恩来当时的心境,体会人物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周恩来志向的深远意义。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内涵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
他们对英雄人物有崇敬之情,容易被故事所吸引,这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通过人物描写来理解人物品质,但在深入分析和体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说教法(一)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中华不振’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逐步理解课文内容。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第【1】篇〗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奖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词,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学会把文章的几件事简要地串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阅读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2、学生通过展开想象、情感渲染等方式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追问和思考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根据人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要对一个历史人物有更深的了解,就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中华不振”的含义包括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个远大的理想又是什么意思、“租界地”是什么地方,这些似懂非懂的问题实在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用有针对性的资料,供给学生阅读了解。
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教师的情感渲染来学习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中年段的阅读要求提出: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出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样复杂的文章概括起来,对学生来说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离不开老师有技巧性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围绕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写了三件事,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_教案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针对教材特色,结合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依据新课程理念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1、认识“崛、范、铿、锵”8个生字:会写“帝、义、伯、租”等12个生字。
理解“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受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和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找出课文重点词句。
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二、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出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我主要选用“读中自悟”的教学方式。
通过品读课文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优质教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事情,他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课文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生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其中,教学重点是: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是: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二、说教法学法“教有多法,但无定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资料引入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关键是要在恰当地时机切入历史资料,使学生感受时代背景,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三、说教学过程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默读全文:(1)默读课文,用“”在容易读错的词语下面做好记号,用“”在有特色的词语下面做记号,并把这些词语读给同桌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大家好,我要说课的课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等十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青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租借地受洋人欺凌而无处说理的故事,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因此立下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表现了青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拳拳爱国之心。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让学生了解青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从而引起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树立一种爱国之心;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多读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二、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属于中年级。
根据我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中年级学生跟低年级学生相比,四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强,并且已经初步学会了默读,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且尊重学生的自我表达。
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缺乏经验和锻炼,且本课的历史背景所处的年代,是学生所没有经历过的,所以需要老师适时的进行点拨,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并立志要好好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1.会认“崛、范、魏、晰、效、淮、惑、斥”八个字。
会写“肃、晰、振、胸、怀、赞、效、疑、惑、凡、顾、训、斥十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人物主要思想感情。
3.感受青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拳拳爱国之心,树立为国家繁荣昌盛而不懈学习的远大抱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青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而不懈学习的伟大抱负。
五、说教学方法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对于新奇的事情比较好奇,易于接受,和其活泼开朗、爱表演的性格特点,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以读代教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校精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校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历史人物周恩来为线索,通过讲述他在少年时期立下的宏伟志向,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揭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以及中国人民的痛苦生活和顽强抗争。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但对于中国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教学,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周恩来生平,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周恩来生平的视频资料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分析课文主题。
4.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现实意义。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3篇引导语: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先写 12 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这篇课文的思想内涵深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旧中国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也能让学生从周恩来身上学到从小立志、胸怀天下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但是,由于他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时代,对于旧中国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了解较少,对“中华不振”的含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 9 个生字,会写“肃、晰”等 11 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 15 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
这组课文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洋洋、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说设计理念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了解的比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
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韵。
通过表演,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
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有关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想像,再表演,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精选6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精选6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篇1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针对教材特色,结合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依据新课程理念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1、认识“崛、范、铿、锵” 8个生字:会写“帝、义、伯、租”等12个生字。
理解“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受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和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找出课文重点词句。
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二、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出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我主要选用“读中自悟”的教学方式。
通过品读课文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有的讲述古代名人的成长故事,有的讲述现代名人的成长经历,有的讲述革命时期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不同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的坚守和追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少年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这篇课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了周恩来鲜明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文中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时代背景,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 9 个生字,会写“肃、晰”等 15 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 20 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
4、能结合实际,交流自己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8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1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魏校长提出“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周生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的他有这样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胸怀、疑惑、训斥、屈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四、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从而让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1.以谈论自己成长中的故事为题,引入少年周恩来的成长故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学习课题中的“崛”字。
通过查字典理解“崛起”及“崛”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
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
1.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6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6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6篇说课稿通常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通过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向观摩者传达教学的核心思想和实施细节,使其能够全面了解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精选篇1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七单元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成长故事”为专题,单元读写训练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本课是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通过三件事写了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体会他立志的原因,从而在阅读中更好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理解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的四个教学环节:一、理清思路,确定重点段;二、体会感悟,领悟感情;三、总结收获,回归整体。
四、课堂作业一、理清思路,确定重点段1、回顾文章写作思路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指生说,师适时板书。
第一件事: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板:听说“中华不振”)第二件事: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板:真正体会中华不振)第三件事: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总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明确学习重点(1)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课后问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2)哪件事最能说明他立志的原因呢?(第二件事-7、8自然段)【这一环节,我通过带领学生回顾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来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有了整体的感知,同时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学有方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第1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教材及学情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该单元围绕“读书故事”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文章。
通过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学习,应起到让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检讨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作用。
编者将本篇课文放在本单元第一课,其初衷就是想通过周恩来这一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以情动人,为学生打开梦想之门。
这篇课文写得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外人欺辱而无处说理,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博大胸襟。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自己读书目的的思考,激励学生将自己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
2.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我班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有高有低。
有的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即能初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在体味文章情感上容易停留于表面,如何真正打动这些学生,使其与文章、作者及文中主人公进行“神交”,仍有待挖掘。
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字不认识,词不理解,句子读不通顺,首先巩固和提高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再行进适当的拔高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因此,我将学优生和学困生“区别对待”,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3.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小学三至四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并能够初步感受文章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因此根据课程安排、课文特点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新课标小学中年段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注意区分形近字、多音字;体会重点词语的意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能联系自身实际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通用14篇)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通用14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篇1教学目的: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周总理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总理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小黑板。
2、有关周总理的图片,有关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二、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总理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人物,引入新课。
1、出示周总理的图片或课件。
(有条件可用不同时代的图片)让学生看后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让学生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教师作补充。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课题生齐读)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总理。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指名读全文,正音。
2、同桌互读,并交流积累的词语。
3、测读生字,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注重对后进生的测读和鼓励。
)4、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如:“崛”、“嚷”等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主学习。
出示有要求的小黑板学习思考:(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3)课文写了少年周总理的几件事?2、合作交流。
人教(部编)四上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人教(部编)四上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精读课文。
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要点。
因此,把这一段作为一个感情的突破口,请多位同学来细读这一段,并且边读边不失时机的加以追问;为什么围观的群众都紧紧的握着拳头?为什么洋人打伤了人还得意洋洋?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你仿佛听见了什么?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十分动情,朗读也一次比一次好,情感表达的也一次比一次强。
在学生感情最为强烈的时候,要不失时机的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材料,这些材料唤起了学生的爱国意识,萌发报国之情。
课堂上,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心情已和当时的周恩来一样,愤愤不平,使孩子真正的融入到课文之中。
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进行小练笔,回顾开始时候的内容,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孩子们纷纷写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嚷”、“巡”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3.引导学生感受近五年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感受新中国的繁荣和富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主题为“成长的故事”这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理念-让课堂生长冥思力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语文课应该有诗意的流淌,更应该有思想的流动。
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
当孩子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境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泼的“悟”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恰恰需要一种丰富的安静,需要读与思、精神澄明的纯净,进而让一种良性、动人的情境乃至意境呈现出来,让孩子与教师一起被文本感动,并体会深深的民族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基于以上的理念以及自己的认识,在本课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读中悟,悟中读。
让孩子读中想,想出情境来;想中读,读出感情;读中悟,悟出东西。
这样层层深入,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去思考自己为何读书,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亲密的触摸文字,体验文本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如:从一个“闯”字,自己的国土为什么还要“闯”,因为中华不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的背后,隐藏着中华不振的哀伤;衣衫褴褛与得意洋洋的对比,有中华不振的影子;国人紧握拳头,却不敢声张,也因为中华不振哪等等。
贴近文字,让孩子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给幼小的心灵根植一颗民族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尽洋人欺凌而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深刻内涵,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是理解句子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让学生通过找句子抓关键词,并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表现,突破教学重点,践行朗读感悟法,落实教学目标一、二。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自由表达,并且落实小组合作的策略。
通过朗读和和出示图片资料,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中表现的情感。教学目标二,突破重点。
3.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的内容汇报交流,谈自己的理解,师生点评。
4.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感情。
5.句式转换,掌握重要知识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因此我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句子,启发学生领悟课文的主旨,践行引导归纳法,落实朗读的要求及教学目标一。
7分钟
三、情景朗读,体会志向伟大
(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1.默读9-17自然段,大家想象,周恩来会想些什么呢?
2.周恩来在沉思之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指名说说什么意思。
(2)比较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不同。分角色朗读,并说说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多媒体显示:周恩来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也不是为( )而读书,而是为( )而读书。因为在少年时他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欺辱,就要( )。13Biblioteka 钟五、读练结合,学会才能运用
1.阅读《只是一个普通人》,思考文中是如何运用的反衬写法。
2.运用反衬写法写一个片段。(例如:①描写班上个矮男生打篮球衬托个高男生的场景;②上课喜欢说话的A同学衬托专心听讲、品学兼优的同桌)
3.出示评价标准,师生点评。
阅读
练笔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导入环节简明扼要,直奔文章主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进入课堂的学习。
13分钟
二、精读感悟,明确志向由来
1.自由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中华不振”的?请用横线“_____”画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一: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瞧!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1.掌握重点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学习其优秀的品质。
知识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和交流,抓关键词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讨论法:我们为什么而读书?组织学生深入讨论,班上汇报。
6、教学设计
时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2分钟
一、直入课题,揭秘立志原因
1.齐读课题。
2.老师追问: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要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
3.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1.学生齐读课题,思考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中华不振。
3.提炼反衬写法。(板书:反衬)
4.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引读:因为中华不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出示资料:介绍周恩来为民族振兴所做的贡献。
1.默读课文第9-17自然段,让学生明确周恩来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预设三: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1)读句子,体会妇女的心情,体会“中华不振”。
(2)品读句子,读出对妇女的同情,对中国巡警的憎恨。
预设四: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第二课时
一、直入课题,揭秘立志原因
二、精读感悟,明确志向由来
三、情景朗读,体会志向伟大
四、拓展延伸,畅谈读书目的
五、读练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五、教法学法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
1.引导归纳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归纳出“中华不振”的具体表现,理解课文主旨。
2.通过对比,体会周恩来志向的伟大。
3.提炼写法,学生的志向是为了衬托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4.情景朗读,体会周恩来立志民族振兴、报效祖国的崇高精神。
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周恩来志向的远大,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提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明确少年周恩来的志向,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三,突破难点。
七、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远大志向反衬
?中华不振!!!
提纲式板书涵盖课文主要内容,强化课文主旨理解,一目了然。
5分钟
四、拓展延伸,畅谈读书目的
1.齐读最后一段。
2.谈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孩子们明白少年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此激发孩子们立下为中华繁荣富强而读书的志向,从而使文章的情感得到升华。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我为什么而读书;出示资料,向少年周恩来看齐,树立崇高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学习周恩来的精神,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习惯】
本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好,但学习自主性还不够,提出问题、深入思考的习惯还没有养成。不能够积极思考、勇敢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方面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适当的引导,给他们课堂展示的机会和信心。
三教
学
目
标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我将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单元教学目标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模式
结合我校小学语文积极采用 “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的高效课堂学习方式,结合“以学定教,以生为本,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我将叙事类文体的精读课文新授课(第二课时)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2、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提取及理解重要信息的能力,但在阅读感悟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在课前收集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把握了课文的思路。在第二课时,将会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生活经验】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时期,也会面临着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困惑等诸多的问题,老师应该设计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前因后果。
(1)读句子,读出中国人的愤怒与无奈。
(2)换一个说法: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4.出示资料,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5.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指导朗读。
1.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划上横线,在班上汇报交流。
2.通过具体的词语体会“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部门:小学说课教师:
科目
语文
年级
知识领域
叙事类文体
时间
课题章节名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点评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写的,一共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和语文园地。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受到启发,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2.情境教学法:通过情景朗读、多媒体图片展示,让学生深刻体会文中表现的情感。
3.对比法:通过引导学生将少年周恩来和其他同学关于读书原因的对比,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目标。
学法:
1.朗读感悟法: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读中感悟,体会“中华不振”的具体内涵。
2.合作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习学习“中华不振”的具体原因。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指名读。
(2)从“闯”、“租界”、“租界的繁华热闹”体会“中华不振”。
预设二: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读,通过想像画面理解“衣衫褴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