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数字出版基础》笔记
出版专业基础 2020版 中级 第一章 第三节 考点梳理笔记
第一章出版概论第三节出版物出版物就是已出版的作品,是出版活动的成果。
出版活动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出版物实现。
一、出版物的要素出版物必须是某种精神文化的成果。
出版物必备三个要素:(内容、载体、复本)第一,具有经过编辑加工优化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第二,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而不论其是具有相对固定形态的,还是呈灵活多样形态的。
第三,具有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
二、出版物的种类(一)根据出版物总体特征分类(报期图音电)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数字出版物):物质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交织在一起,没有明显界限,不必先确定出版的复制数量。
成品不须与特定的物质载体结合,可是消费者自备的各种终端设备。
所以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没有产品匹配组合和包装的步骤,产品流通阶段没有运送的过程。
既有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封装型电子出版物等在以实体形态出版的同时,经适当的信息技术处理后,再通过网络传播,也不是具备实体形态的出版物,都直接采用数字化方式存在。
(二)根据出版物内容所属学科的分类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根据出版物所载内容所属学科的不同,对出版物进行分类。
(三)从其他角度所作的分类1.按照所载知识的层次结构分类:学术研究类、知识普及类、大众生活类等。
2.按照内容的表现形式分类:文字类、图画类、图文类、声音类、图像类、多媒体类等。
三、出版物的特殊性(一)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
出版物有思想、知识或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这是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由作者和编辑完成的。
消费者购买出版物,既不为吃,又不为穿,而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
无论从出版物的生产或消费的角度来观察,都应该把它视为精神文化内容为本位的精神产品。
出版物又是物质产品。
最新版《出版专业基础》(中级)教材课程笔记
最新版《出版专业基础》(中级)教材课程笔记1.案例教学。
在讲授每个“知识条目”的时候,原则上不再对非常易懂的条目去着力阐释,而是通过一个“一句话案例”,帮助大家,加深对该条目的理解和记忆,希望做到“务去陈言”、简洁形象。
2.增加“注意点”,扫描和提示可能出现的考点。
3.真题适时再现。
文字稿中相应的知识点后面,插上相应的真题,供大家复习研究,以便将内容与考点结合起来学习,帮助大家找到学习用力之处。
重要真题我还会在讲授过程中作简要分析。
4.每讲安排思考与训练。
学员听完每讲后,回顾一遍思考题,可从另外一条线索来认识教材内容。
训练题都是我最新精心策划与设计的(除综合题型外),基本上抓住了教材内容的要害,可帮助大家掌握知识点,学会如何去把握内容。
综合题的练习当然还可帮助大家解决不会处理稿件审读等主观题的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伴随我的讲授,对照文字稿,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条目的记忆,关注考点,心中有数,轻松愉快地完成备考任务。
考题结构与分析情况请学员朋友看学易网“历年真题”、“在线答题”等栏目,这里不作赘述。
第一章出版概论《基础》第一讲:出版活动通过互联网上的“博客”向社会,上传自己的图片和文章,这样的行为算不算是出版活动呢?它算是“网络出版”吗?若非要从专业理论的角度去界定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此,大家静下心来研究一下“出版”、“出版活动”的概念很有必要。
一、“出版”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这是我国对“出版”的定义,它的一个特点是强调出版的三个要素(编辑、复制、发行)的整体性,强调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
西方人理解“出版”的侧重点则强调“公之于众”。
这个特点可从1989年版《牛津英语大词典》以及许多外文工具书关于“出版”的表述中看出来。
关于“出版”概念,这里提示两个注意点:1.我国明确给出版下定义,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注意这个时间概念。
2.国外把“对书面作品的选择、制作与发行”作为“出版”的基本内涵。
学习资料:《出版专业基础(中级)》笔记【出版资格考试版供参考】
4.掌握出版物固定成本的特性以及固定成本包括的费用项目。
5.掌握出版物变动成本的特性以及变动成本包括的费用项目。
6.掌握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及其应用。
7.熟悉影响出版物定价的因素。
8.了解出版物的定价目标。
9.掌握成本定价法与印张定价法的原理及操作方式。
10.了解理解价值定价法、需求差别定价法与随行旧市定价法的概念。
10.理解价值定价法、需求差别定价法与随行旧市定价法的概念。
六、著作权与著作权贸易
内容包括:著作权与著作权法的基本概念;著作权的内容、归属、保护期和限制;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出版单位著作权管理的要点;著作权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一)基本要求
1.掌握著作权与著作权法的基本概念。
11.关于出版单位岗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知识。
五、出版物的成本与定价
内容包括:出版物成本结构的基本知识;控制出版物成本的途径。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及其在出版物经济效益预测中的应用。影响出版物定价的因素和定价目标。出版物定价的方法及其应用。
(一)基本要求
1.熟悉出版物成本的总体构成。
2.了解控制出版物成本的途径。
(一)基本要求
1.了解汉字的生产和字体的演变。
2.了解我国早期的文献载体。
3.了解纸的发明以及影响。
4.熟悉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5.熟悉我国古代的刻书业。
6.了解我国古代的图书贸易。
7.了解我国近代出版机构种类。
8.了解我国近代出版物概况。
9.了解我国近现代印刷也的发展概况。
10.熟悉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活动。
5.掌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以及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
2023年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考点手册
2023年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
(中级)》考点手册
以下是《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考点手册的部分内容,供您参考:
1. 出版物:是指报纸、期刊、书籍、地图、图片、年画、图片、挂历、电子出版物等。
2. 出版物种类:
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品。
期刊: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
图书:以文字或者图画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供读者阅读学习的印刷品。
3. 电子出版物: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
4. 出版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引导社会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综合国力。
5. 电子书阅读器:是一种采用LCD、电子纸为显示屏幕的新式数字阅读器,可以阅读网上绝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如PDF、CHM、TXT等。
若想获取完整的信息,建议您查阅2023年出版的《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教材或联系相关的教辅练习获取更多帮助。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一、出版基础知识1.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传统出版传统出版可以分为印刷出版和手工书写出版。
印刷出版过程包括文稿编辑、样稿设计、排版、印刷、裁切装订等环节。
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是指使用计算机、数字化设备及网络技术,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载体,进行编辑、排版、装帧、制作和发行的出版方式。
数字出版可以分为HTML格式出版、电子邮件格式出版、PDF格式出版、CD-ROM出版和网络出版等。
2. 出版物的版式版式是指出版物的页面排列形式和版面设计。
版式分为标准版式、非标准版式和特种版式三种。
二、出版物的编辑和校对1. 编辑编辑是对文稿进行修改、统一、整合的过程,主要包括删除、添加、移动、改写四个方面。
2. 校对校对是对编辑过的文稿进行语法、用词、标点、格式等方面的修改和检查。
三、版面设计1. 布局版面设计的布局包括基本动线、空间布局、比例、色彩等方面。
其中,基本动线包括自然动线、第一眼动线和走眼路线等。
2. 字体字体是版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不同的字体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和情感。
字体可以分为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等。
3. 色彩色彩可以增强版面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常用的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白等。
四、印刷制作1. 调色调色是印刷制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印刷品的色彩要符合设计师的意图,而调色就是要根据设计师提供的数据、标准样张等信息,将油墨、涂料等按一定比例调配成所需的颜色。
2. 印刷印刷方式有胶版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丝网印刷等。
3. 装订装订是将印刷后的平面作品按照内容和规格进行组合、折页、裁切、印刷和裝binding等工序。
五、出版物的发行和市场营销1. 渠道选择出版物的销售渠道有出版社、书店、网络等。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出版物,选择不同的销售渠道。
2. 宣传宣传是影响读者购买欲望的重要手段。
宣传方式包括海报、传单、广告、网络推广等。
3. 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反馈的重要途径。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第八章 数字出版技术
二、2016年题 1.数字内容资源加工过程中需标引的图书元数据 不包括( )。 A. 图书分类号 B. 出版单位名称 C. 印刷单位名称 D. 作者姓名 答案:C
2.关于数字出版产品制作中的电子文档格式转换, 说法正确的有( )。
A.转换的基本要求是将不同格式的同类型电子文 档转换为通用格式
B.转换的目的之一是使文档适应不同数字阅读终 端的显示需要
二、数字出版平台(掌握)▲
“管加编发权” 1. 数字内容资源管理系统
其主要功能包括对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 类型的数字资源进行存储和分类管理,提供入库 资源的规范性检查、资源的分类存储、资源的检 索与统计、资源间关联管理,以及资源的全文阅 读和审批下载等。
2. 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 主要包括内容资源的文档格式转换、元数据信
(3)音视频资源标引信息包括名称、分类、 载体类型、文件大小、ISRC/ISBN、时长、配套 图书、版权信息、出版时间、制作人等。
3. 结构化加工技术
包括元数据标准、XML技术、PDF版面信息抽取 技术和PDF版面分析技术等。版面分析可采用 “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技术路线。
(二)内容协同编辑技术 1. 面向协同编审的工作流引擎技术 面向协同编审的工作流引擎,为协同编辑系统 提供基础的工作流定义、执行、管理的机制,可 以实现灵活的内容采集编审流程,使得协同作业 更加易于实现,也使工作流程更易于调整以适应 业务环境的变化 工作流引擎是协同编辑系统的调度中心,既可 以操纵内容资源、业务信息和管理流程,也向外 部系统提供流程信息、资源分配、监督管理等服 务。其功能主要包括工作流定义、业务流转、工 作流监控等。
息标引、结构化拆分等功能,输出符合结构化加 工标准的XML文件,最终将加工后的文档存入资源 管理系统。 3. 协同编辑系统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1.1 出版活动(P1)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
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出版专业中级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详细)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第一节出版活动一、出版: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术语二、出版物的构成要素(一)编辑——复制和发行的前提;(二)复制(三)发行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建筑作品和模型作品不能成为出版前提。
)四、出版物的特征(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三)政治性和思想性;(四)经济性和产业性。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 科技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是通过出版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所施加的影响来实现的。
1.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3.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推动科学发展、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人民素质、培养科技队伍;4.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
第二节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一、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20年版数字出版基础笔记
数字出版是指将纸质书籍、杂志、报纸等内容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等数字化评台进行传播和阅读的一种出版形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出版在出版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于出版行业的发展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2020年,数字出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以下是一些关于数字出版基础的笔记,供大家参考。
一、数字出版的定义数字出版是指将纸质书籍、杂志、报纸等内容数字化,并通过电子书、数字媒体评台等数字化的方式进行阅读和传播。
数字出版不同于传统出版形式的纸质印刷,它利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等数字化评台进行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二、数字出版的优势1. 环保节能:数字出版减少了纸张等资源的消耗,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2. 便捷阅读:读者可以通过电子设备随时随地阅读数字出版物,方便快捷。
3. 多样化呈现:数字出版可以融合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阅读体验。
4. 全球传播:数字出版突破了地域限制,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内容传播。
三、数字出版的挑战1. 盗版问题:数字出版容易受到盗版和侵权行为的影响,对合法版权造成损失。
2. 技术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数字出版需要及时更新技术和评台以适应新的发展。
3. 法律规范:数字出版涉及到版权、著作权等法律问题,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四、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1. 移动阅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阅读将成为数字出版的主要趋势。
2. 内容付费:数字出版将更加重视内容的质量和付费模式,提高内容的付费率和盈利能力。
3. 数据分析:数字出版将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五、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1. 数字阅读评台:各种数字阅读评台如亚马逊Kindle、阿里文学等在数字出版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 电子书市场:电子书市场逐渐壮大,数字出版物的销售和阅读量不断增加。
3. 政策支持:政府对数字出版产业进行支持和规范,促进数字出版的健康发展。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考点要点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中级编辑资格考试一《出版专业基础》考点知识第一章出版概论出版活动概念出版的概念: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发行是目的。
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我国古代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政治制度、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提供活力。
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政治方面:引导社会舆论、培育思想信念。
经济方面: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进度。
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
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技、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出版工作者应贯彻、执行的几本方针原则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5.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6.坚持质量第一;7.坚持改革创新之路。
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具体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复习笔记及重点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复习笔记及重点一、出版概论一、出版的概念: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二、出版物的构成要素(一)编辑: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是复制和发行的前提;(二)复制: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件活动;(三)发行: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没有作品出版就是无米之炊。
出版三要素就没有作用的对象。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四、出版物的特征(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即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于是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便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性的商业劳动;(三)政治性和思想性: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能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又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还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国民文化素质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四)经济性和产业性:必须在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科技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精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只能来自社会,作者的写作和编辑加工等创造活动,离不开社会已有精神文化的积累,历史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文化需求所形成的合力,是出版活动最重要的活力和动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数字出版基础》笔记
数字出版基础笔记第一章数字出版概述第一节数字出版的概念2005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标志着我国出版业驶入了数字出版的快车道。
一、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其演变(一)数字出版的定义工作定义:指利用数字技术今夕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数字化。
主要形态: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
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1”后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
注意:数字技术如果只用于出版的某些业务环节,并不能被称为数字出版。
按需印刷,可将其视为数字出版的一个环节。
(二)电子出版的含义《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的定义: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删个,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 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等,以及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
2008年发布的ISO9707标准中,对电子出版物的解释是:以数字形式出版并通过互联网访问或物理形态承载的文献,包括电子书、数字期刊和数据库。
(三)网络出版的含义《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中的界定: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1.互联网出版是数字出版活动的形式之一。
与其他出版形式的区别:从根本上说,只是在于A.出版物的载体形式、B.物质生产方式和C.将出版物提供给消费者的方式不同。
出版中级复习指南 实务 数字出版基础
数字出版产品策划知识点一、数字出版产品策划的意义(了解)1.规范数字出版产品研发过程2.明确数字出版产品目标定位3.确定数字出版产品内容导向知识点二、数字出版产品策划的原则(掌握)1.导向性原则:数字出版产品突出党和国家的精神文化导向要求,注意双效统一。
2.先进性原则:编辑应善于发现和勇于使用新技术和新应用,满足用户未曾体验过的新需求。
3.系统性原则:选题要整体、系统策划,分项实施和控制。
4.创新性原则:要打破常规、构想独特,体现新题材、新思想、新角度和新思路。
5.预见性原则:需要对产品研发及营销过程中的各种难点和变化做出充分预案。
6.可行性原则:策划方案的实施应切实可行。
知识点三、数字出版产品策划过程中的三个关系(熟悉)1.用户需求与内容资源的关系编辑需要考虑自身的内容资源储备,是否可以用于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2.产品功能与技术应用的关系编辑在策划报告中应选择应用成熟可靠的技术解决产品功能,提升产品性能,考虑节省成本、可持续改进、实现速度快等。
3.市场需求与服务模式的关系编辑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提供产品的服务模式,而不是产品本身。
注意用服务模式的创新扩大市场需求。
知识点四、数字出版产品策划与传统选题策划的关系(了解)二者关系密切,既相互关联,又有不同。
相互关联:数字出版产品策划,不同于狭义传统出版物选题策划,同广义的传统出版物策划一样,要求整体策划、全程策划。
数字出版产品策划一开始就是整体策划,从创意、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的构思和设计。
不仅要做好产品的研发策划,还要特别重视市场营销策划。
知识点五、市场调研的作用和工作内容(掌握)1.市场调研的目的:为数字出版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找到市场依据、资源依据和技术依据。
2.市场调研的作用(1)有助于编辑和出版单位了解相关产品的技术应用背景(2)为数字出版产品的策划立项提供决策依据(3)可以增强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的生存能力3.市场调研的工作内容(1)市场调研可采用的方式:委托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来做;编辑或者单位自己做。
[实用参考]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1.1出版活动(P1)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
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复习笔记及重点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复习笔记及重点一、出版概论一、出版的概念: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二、出版物的构成要素(一)编辑: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是复制和发行的前提;(二)复制: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件活动;(三)发行: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没有作品出版就是无米之炊。
出版三要素就没有作用的对象。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四、出版物的特征(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即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于是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便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性的商业劳动;(三)政治性和思想性: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能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又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还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国民文化素质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四)经济性和产业性:必须在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科技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精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只能来自社会,作者的写作和编辑加工等创造活动,离不开社会已有精神文化的积累,历史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文化需求所形成的合力,是出版活动最重要的活力和动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数字出版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数字出版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中的数字出版部分主要考察数字出版的概念、技术、产品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1. 数字出版的概念: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其核心特征在于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2. 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出版技术包括数字内容的采集、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等环节,其中涉及的技术包括二进制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
3. 数字出版产品: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等,这些产品可以通过各种数字终端(如手机、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进行阅读或使用。
4. 数字出版管理:数字出版管理涉及到版权保护、内容审核、营销推广等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标准,以确保数字出版产品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在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中,考生需要掌握数字出版的基本概念、技术、产品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1:数字出版技术共85页文档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数字出版基础-2015出版考试传统编辑必看-中级、初级
《数字出版基础》基础:中级(掌握)文档格式的种类及其特点:版式文档:版面固定,显示、打印、印刷效果一致,所见即所得。
PDF,XPS,CEB流式文档:以内容逻辑表述为主的文档格式,一般不严格规定内容的版面呈现效果,在输出时需要按照给定的格式信息对文档内容进行布局运算,再动态生成符合当前阅读要求的版面。
版式重排,适应终端显示环境。
TXT,HTML,ePUB。
各种电子书阅读器的首要选择。
结构化版式文档:在文档格式中,同时描述版式信息和文档结构信息,可支持版式显示或屏幕自适应的显示,兼有版式文档的高质量版面显示特点,以及流式文档的屏幕自适应呈现内容的优点。
CEBX初级(掌握)数字出版的定义和特征根据 2010 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数字出版做出的一个工作定义,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掌握)数字出版对出版流程的影响1. 对编辑环节的影响第一,数字化提高了相关信息的采集速度和质量。
第二,数字化改变了传统出版的编审校流程。
第三,数字化提高了编辑出版工作的效率。
2. 对设计制作环节的影响第一,在产品形态上,数字化促使出版产品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同一种内容可以制作成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产品。
数字出版产品的自适应、跨终端发布不再要求对出版产品进行固定的版式和开本设计,而要求运用 XML、本体等先进技术对出版物内容进行结构化加工,以适应动态出版和语义出版的需要。
第二,在产品的结构设计方面,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出版产品以“本”或“篇”为基本单元的设计思路,取而代之的是将内容按照一定逻辑关系拆分成可以灵活操作处理的信息单元,以便根据读者需要重组和生成个性化出版产品。
第三,数字出版产品内容的多媒体化、可检索和可交互等特点增加了出版产品设计的复杂性和难度,对产品功能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出版基础笔记第一章数字出版概述第一节数字出版的概念2005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标志着我国出版业驶入了数字出版的快车道。
一、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其演变(一)数字出版的定义工作定义:指利用数字技术今夕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数字化。
主要形态: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
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1”后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
注意:数字技术如果只用于出版的某些业务环节,并不能被称为数字出版。
按需印刷,可将其视为数字出版的一个环节。
(二)电子出版的含义《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的定义: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删个,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 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等,以及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
2008年发布的ISO9707标准中,对电子出版物的解释是:以数字形式出版并通过互联网访问或物理形态承载的文献,包括电子书、数字期刊和数据库。
(三)网络出版的含义《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中的界定: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1.互联网出版是数字出版活动的形式之一。
与其他出版形式的区别:从根本上说,只是在于A.出版物的载体形式、B.物质生产方式和C.将出版物提供给消费者的方式不同。
在出版物的精神生产方面,数字出版与其他出版物的出版时基本相同的。
2.手机出版从内容上分类:包括手机读物、手机动漫游戏、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
从内容获取方式上:分为无线互联网、有线互联网和内置手机芯片三种。
特点:A.传播与更新速度快B.开放性C.隐蔽性D.便携性手机出版使人际传播工具变成了大众传播媒介。
手机出版的实质:内容提供商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经过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制作并通过无线网络传播的数字出版行为。
与通过PC终端发布的数字出版产品相比较,它具有的四个突出的特点:1)移动性2)碎片化3)娱乐性4)个性化3.互联网出版产品经过数字出版单位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作品。
从内容来源,分为:从以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转换而来的作品;经过编辑加工后直接通过数字出版的作品。
从内容本身,设计文学、艺术、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
从产品形态看,有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音像制品、数据库和网络游戏等。
互联网出版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产品数字化。
关于网络出版概念的定义,争议焦点是“口径”问题,即在多宽的范围内认可网络出版。
二、相关概念的关系数字出版、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的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电子出版和数字出版都可以用来指印刷出版的印前部分,涵盖利用计算机进行的编辑加工、排版印刷等活动,网络出版没有这一用法。
数字出版和电子出版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都逐渐趋同。
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也在逐渐趋同。
第二节数字出版产品一、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按照与传统出版物的承继关系,分为:数字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等。
(它们既可以是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形式,也可以完全是原创型数字出版产品,知识承继了某一类传统出版物的某些特点。
)1.数字图书来源:一是从纸质图书转换而来,并以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发布、传输;二是内容直接通过互联网发布的作品,发布形式多为网页或与阅读终端软件相适应的文件格式,发布时往往以篇、节、章为单位。
2.数字报纸以网页形式居多,特点:即时发布、传播快捷、读者面广、回溯性强、全文搜索、编读互动、集合多种媒体。
3.数字期刊来源:一是从纸质期刊转换而来,二是在网络上直接发布的内容。
发布形式:一是以单本期刊为单位发布、传播;二是以数据库方式存储,以但篇文章为单位发布。
4.数字音像制品:通过互联网传宝的音乐、影视和动画节目。
5.网络数据库出版物典型类型:题库、期刊库、文献库等。
特点:根据用户输入的检索要求,即时形成相对独立的内容片段供用户使用。
注意:一些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等也采用数据库技术来存储内容以方便用户检索,但这些出版物在显示时仍以单本书、单期报刊的形式呈现,一般不把这种形式呈现的数字出版物产品称为网络数据库出版物。
二、按照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分为:单向类和交互类。
对于交互类数字出版物,读者不仅可以与出版物互动,也可以与其他读者互动。
1.网络地图2.网络游戏:由游戏开发运营、网络支撑、销售推广等个多个环节组成。
3.在线知识服务:有内容资源动态更新、即时服务、贴近用户应用场景、用户定制等特征。
包括产品生产、在线服务、运营维护三部分。
14.应用程序(APP):借助只能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发展起来的,由第三方开发的一种数字产品服务形式。
(三)按照载体区分分为:磁带出版物、磁盘出版物、光盘出版物、集成电路卡、网络出版物等。
同一种出版物可以采用多种载体进行出版。
(四)按照信息类型区分分为:文本型、图形图像型、动画型、音频型、视频型和多媒体型一种出版物可以对应一种或几种信息表达类型。
电子书既可以是纯文本的作品,也可以是综合运用多种信息类型的多媒体增强型电子书产品。
(五)按照用户对象区分分为:大众类数字出版产品、教育类数字出版产品、专业类数字出版产品。
(六)按照用途区分分为:计算机软件类、信息检索类、阅读类、素材类、教育类、游戏类等。
APP,往往集多种用途为一身,它既是完成一定功能的软件工具,也是供读者阅读或游戏的一种数字出版产品。
二、数字出版产品的特点1.多媒体性2.超链接(正是由于超链接技术的采用,数字出版产品呈现出更多的阅读和使用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
)、3.开放性(数字出版产品具有开放性,意味着内容的不稳定性),表现:A.除了预设为“只读”形式,数字出版产品通常很难有一个确切的“定本”。
B.数字出版产品单位和容量的变化范围极大。
C.数字出版产品的边界有时候也是可变的。
4.互动性(数字出版产品的典型属性。
)改变了印数出版物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单向传播关系,可以增强读者和用户的融入感及参与性。
5.信息海量(“信息爆炸”:出版的信息与数据急速增加及其冗余造成的效应。
)印刷时代面临的问题是“信息匮乏”;数字出版时代面临的问题是“信息过载”。
6.传播效率高7.使用便捷(虽然打开和使用一种数字出版产品往往比打开和阅读一本印刷图书费事些,但数字出版产品还是为人们带来了新的便捷性,表现在:A.检索方便,B.使用和阅读几乎不受时空限C.保存方便。
8.可获得性第三节数字出版发展历程四大阶段: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封装型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和移动出版。
一、传统出版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可以完全脱离“印刷”概念二存在,但其起步都是始于印前和印刷的数字化。
两条路径:A.编辑加工、文字处理和排版软件的开发与完善B.从制版到印刷技术的数字化。
20世纪后20年,数字技术已经基本贯通了出版物生产的全过程。
(一)从印前到印刷数字化1974年,英国蒙纳公司的Monotype Lasercomp 是第一台获得商业成功的激光照排机,标志着印刷过程中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
汉字计算机输入、输出问题的解决始于1974年8月“华光”激光照排系统(748工程)的研制工作。
1979年7月,在北京大学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计算机房里,科研人员用自己研制的照排系统一次成板输出了一张八开报样。
这是首次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版面。
数字印刷:将数字化的图文信息直接记录到承印材料上进行印刷,输入的是图文信息数字流,输出的也是图文信息数字流。
数字印刷系统由印前系统和数字印刷机组成。
数字印刷流程也需要经过原稿的分析与设计、图文信息的处理、印刷、印后加工等过程,只是减少了制版过程。
CTP技术包含的四种含义:A.从计算机直接得到样张(数字打样)B.从计算机直接到印版(脱机直接制版)C.从计算机直接到印刷机(在机直接制版)D.从计算机直接到纸张或印品。
2000年7月CIP4联盟成立,标志着印前、印刷和印后工作流程综合数字化局面基本成形。
(二)桌面出版技术1983年,美国费城的一家社区报纸用詹姆士柏森开发的软件Type Processor One出版了一份社区报纸。
这是一款用于个人电脑的排版软件,采用图形卡和“所见即所得”的显示技术,代表着桌面出版的开始。
1986年,阿尔杜斯公司总裁保尔。
布雷纳德最先提出了“Desktop Publishing(DTP,桌面出版)这一术语。
(三)按需出版/印刷按需出版(Publishing on Demand,POD)或者按需印刷(Printing on Demand,POD)都是纸受到收到读者和顾客的订单后擦印刷、装订和销售出版物,即使印数很少甚至只有一本。
1997年,美国闪电源公司开始从事按需出版业务,从而将这一新技术逐步扩展到了出版领域。
在出版领域,POD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业务模式,它是数字印刷和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解决了出版业的三个问题:A.印刷、出版需求量较少的出版物B.免去出版商预估印数的难题C.根据顾客个性化的需要进行定制出版。
国外POD企业分为两类:侧重图书的按需印制和发行,服务于出版商和发行商;侧重按需出版,服务于作者。
1998年6月,第6届上海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上,按需印刷设备首次在中国亮相。
年底,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交大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与美国伊克赛尔公司签订按需印刷的合作协议,是国内出版企业较早的按需印刷尝试。
中国的按需印刷及按需出版业务仍处于发展初期。
二、封装型数字出版文摘全文的快报型电子期刊。
可以说,磁带型电子杂志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印刷型出版物的写作、出版、发行和阅读方式。
(二)软盘出版物1967年,IBM推出世界上第一张直径32英寸的软盘。
1987年,美国达拉斯的一家小型出版公司发布《新阿拉丁》的大众消费类双月刊软盘杂志。
2百科全书的发展路线:印刷版>在线版>纯文本光盘版>多媒体光盘版>互联网版。
三、网络出版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联机情报检索服务系统。
(一)联机情报检索早期的联机情报检索系统首先出现于科技出版,尤其是科技期刊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