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生物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生物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过程图解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过程沿食物链(网)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沿食物链(网)联系①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9-4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9-4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高考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四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1)输入 源头:太阳能。 起点:从 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开始。 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传递 传递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①定量不定时(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的最终去路) 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 除外);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②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 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 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 分解利用;d.未利用,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 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 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因此“未利用”是指在有限 的时间“还没来得及被利用的能量”。
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率的区别
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1.能量传递效率=
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10%~20%)
2.能量利用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 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 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考法二 能量流动效率复杂计算归类
1. 涉及一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的最值计算
设食物链为 A→B→C→D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同化量
初级消费者 摄入量
用于生长、 发育、繁殖
粪便量
下一营养级 分解者分解 未利用
注意: ①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②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 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能 量 流 粪便
初级消费者 摄入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系统,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运转的重要过程。

在生态系统内,物质通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循环,使得生物体能够获取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

一、碳循环碳是构成生物体有机物的主要元素,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循环之一。

碳的循环包括两种主要形式:有机碳和无机碳。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CO2)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这是有机碳的来源。

有机碳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生物体内,最终被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同时,有机碳还可以通过灭活作用进入土壤中,形成有机质,经过时间的累积和转化,最终形成化石燃料。

无机碳主要存在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的碳酸盐。

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同时,水体中的碳酸盐也会通过碳酸盐平衡和海洋生物作用而转化为二氧化碳。

此外,自然和人为过程也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如火山喷发、燃烧等。

二、氮循环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元素,氮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中氮平衡的关键循环。

氮的循环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

在生物体内,氮通过食物链传递,最初由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氮(氨、硝酸盐等)转化为有机氮。

有机氮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生物体内,最终通过分解作用返回到土壤中。

在土壤中,有机氮经过腐解和氧化的过程,被微生物转化为无机氮。

无机氮可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酸盐,可被植物吸收;同时也可通过反硝化作用转化为氮气,进入大气中。

三、水循环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循环之一,它将涉及到的物质包括水和溶解在水中的各种溶质。

水循环的过程非常复杂,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渗透、地表径流等。

蒸发是水从地面和水体表面升华为水蒸气的过程,凝结是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形成水滴的过程,降水是水滴以雨、雪、露、霜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地下水渗透是水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层,地表径流则是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圈中,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过程。

这些物质包括水、氧气、二氧化碳、氮、磷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相互流动和转化,起到维持生命平衡和促进各种生物活动的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三个方面来探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水循环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地表水和湿地等环节。

首先,水蒸发是水从地表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

蒸发主要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水体的蒸发来实现。

水蒸气在大气中上升,形成云层。

其次,降水是水从大气中以形式变为液态的过程。

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雪、露、霜等降落到地表。

同时,地下水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水源之一。

降水通过渗透和下渗进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地下水通过泉眼、河流等方式重新回到地表。

湿地作为自然的水过滤器,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具有调节降水和净化水质的功能。

二、碳循环碳循环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一,对维持生物圈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碳循环的起点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其次,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氧气与有机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此外,植物和动物的生死过程中也参与了碳循环。

植物的死亡会将有机物释放到土壤中,进而以土壤有机质的形式长期储存。

而动物的尸体也会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最后,碳循环的结果是将二氧化碳在大气和生物圈之间持续地转化和交换,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三、氮循环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元素循环过程,它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氮的固氮是氮循环的起点。

固氮指的是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氨或硝酸盐等无机形式的氮。

其次,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氮养分来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

动物则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的有机物来获取氮养分。

同时,氮的歧化是氮循环的重要环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2.(必修 3 P96 图 5—9 改编)如图是某湖泊的能量金字塔,下列
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a、b、c、d 表示不同的营养级 B.a、b、c、d 之间形成一条 a 到 d 的食物链 C.a、b、c、d 的大小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的多少 D.a、b、c、d 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1.(必修 3 P94 图 5—7 改编)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 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A.从能量关系来看①=②+⑤ B.⑥都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C.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D.③/②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42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考纲点击] 应用(Ⅱ)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1.补充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甲:__生__产_者__________,乙:___初__级_消__费_者______,
栏目 导引
第9章 生物与环境
3.生态金字塔——能量流动模型
类型 能量金字塔
项目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态
特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 一般为正金字塔
形,有时会出现 形,有时会出现
倒金字塔形
倒金字塔形
高考总复习 ·生物
返回导航
第9章 生物与环境
类型 能量金字塔
项目 能量沿食物链
象征含 流动过程中具 义 有逐级递减的 特性

环境生态学 Chapter9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环境生态学   Chapter9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蓝色:自然过程 红色:人为过程
N循环
蓝色:自然过程 红色:人为过程
硝化作用Nitrificaiton: 氨的氧化过程 NH4+ →NO2-→NO3-
N循环
蓝色:自然过程 红色:人为过程
N摄入Nitrogen uptake: NH4+ 、NO2-或NO3被生物吸收
N循环
蓝色:自然过程 红色:人为过程
2009, 21(2/3):436-457.
– 流动库或循环库(labile or cycling pool),在生物体和环 境之间进行快速循环,是容积较小但更活跃的部分。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 气体型,它的贮存库在大气或水圈(海洋),其分子或化 合物以气体的形式参与循环。例如,H2O、C、N等;
– 沉积型,它的贮存库在岩石圈,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通过 岩石的风化作用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物 质。例如,P。
NH4+ 、NO2-或 NO3-通过淋溶 作用进入水体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NOX(eg. NO, NO2, N2O) 形成酸雨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形成光化学烟雾
蓝色:自然过程 红色:人为过程
N循环
6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复习几个基本概念
•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又称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 指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 收并累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有毒 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生物富集常用富集(浓 缩)系数来表示。
地球系统碳循环
陆地生物圈中的 碳赋存:生物有 机碳

「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类影响:对蓄库的影响。 积极:工业固氮、研究生物固氮机制等。 消极:氧化氮输入大气,污染空气,光化学烟雾;硝酸盐输入水系,富营养化; 人类从事的生产活动,从森林、草原、农田取走大量动植物残体,取走氮元素。 氮污染:人类的粪便,尿。
沉积型循环 – 磷循环图解
磷循环
在自然界中,磷由岩石圈移到水圈,它不是以可溶物移动,磷不存在任何气体 形式的化合物。受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 植物利用磷的方式:磷酸根。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是 水的循环途径,淡水资 源量,全球水循环是平 衡的,但局部地区水分 分布不均匀。生态系统 中的水循环包括截取、 渗透、蒸发、蒸腾和地 表径流。
气体型循环 – 碳循环图解
碳与碳循环
碳存在于生命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中。它最主要的储存库是岩石圈占总量的 99.9%,2.7×10^16吨。多以碳酸盐形式存在,很少一部分以碳氢化合物、碳水 化合物形式存在。 海洋中含有0.1%的CO2,空气中含有0.0126%的CO2 。
→碳循环 →氮循环 3、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水循环的生态学意义
1、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这使营 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地球上的水循环又把陆地和水 域联系在一起使局部生态系统和整个生物圈联系在一起;大量的水防止地球上 温度剧变。 2、水是很好溶剂。水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利用的作用。
沉积型循环 – 硫循环图解
硫循环
硫是原生质的重要组分,它的主要蓄库是岩石圈,但它在大气圈中能自由移动, 因此,硫循环有一个长期的沉积阶段和一个较短的气体阶段。在沉积相,硫被 束缚在有机或无机沉积物中。 岩石库中的硫酸盐主要通过生物的分解和自然风化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是由许多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循环来保持平衡和稳定。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不同组织、生物和环境介质之间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及其重要性。

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与类型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按照一定路径循环流动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主要包括有机物循环和无机物循环两种类型。

有机物循环是指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的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这种循环主要包括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其中,碳循环是最为重要的循环之一。

碳在生态系统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转化,同时还受到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无机物循环是指无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这种循环主要包括水循环、矿物循环、气体循环等。

其中,水循环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循环过程之一。

水循环通过蒸发、降雨、融化等过程,使水从地球表面蒸发升入大气层,形成云雾,最终降雨回流到地面。

二、物质循环的过程与机制物质循环是由一系列过程和机制组成的。

这些过程和机制包括:1.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它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有机物循环的基础。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2.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将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能量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通过呼吸作用,生物体释放出能量,同时还将有机物质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参与到碳循环中。

3. 分解作用:分解作用是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体分解有机物质的过程。

这些分解作用不仅将有机物质还原为无机物质,同时还释放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这些分解产物进一步参与到物质循环中。

4. 吸附与释放:吸附与释放是指物质在土壤和水体中的吸附和解吸过程。

土壤和水体中的颗粒和微生物可以吸附和释放许多无机和有机物质,从而影响物质的循环和迁移。

三、物质循环的重要性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 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概念。

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2. 讲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运作。

3. 讨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生物圈的影响。

作业:1. 复习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思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章: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定义和过程。

2. 物质循环的主要途径。

3.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复习物质循环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的过程。

2. 讲解物质循环的主要途径,如水循环、碳循环等,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运作。

3. 讨论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养分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生物圈的影响。

作业:1. 复习物质循环的定义和过程。

2. 思考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三章:能量流动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能量流动的定义和过程。

2. 能量流动的途径和形式。

3.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复习能量流动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能量流动的过程。

2. 讲解能量流动的途径和形式,如食物链、食物网等,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运作。

3. 讨论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能量转换、能量传递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生物圈的影响。

作业:1. 复习能量流动的定义和过程。

2. 思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四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四)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 二者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 割 2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 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 返

生物的富集作用


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 这些污染在生物体内难分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 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事例:水俣病 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 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 一种综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 “水俣病”于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 镇发生,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故称之为水俣病。(三)温 Nhomakorabea效应


1 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 中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 衡 2 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 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物的生 存构成威胁 3 防止和缓解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 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减少CO2 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增加CO2 的去路)
(二)碳循环
无机环境
图解如下:
呼 吸 作 用 ( 分 解 作 用 )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 (含碳有机物) 大气中CO2库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捕食
生物群落
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
分解者
化石燃料
1 碳元素的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渠 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CO2形式传递 2 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CO2 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 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 3 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0.1 物质循环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正是这两个基本过程使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之间和各种成分(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之间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性质不同,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最终以热的形式消散,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因此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

而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各种物质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重返环境(图5-34)。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借助于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而进行的,但这两个过程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因为能量是储存在有机分子键内,当能量通过呼吸过程被释放出来用以作功的时候,该有机化合物就被分解并以较简单的物质形式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去。

图11-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可以用“库”(pools)和“流通率”(flux rates)两个概念加以描述。

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所构成的,如在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水体中磷的含量可以看成是一个库,浮游植物中的磷含量是第二个库。

这些库借助有关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而彼此相互联系。

物质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的移动量就称为流通率。

这些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池塘生态系统(图5-35)加以说明。

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各个库之间的流通量和输入输出生态系统的流通量可以有多种表达方法。

为了便于测量和使其模式化,流通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内通过的营养物质的绝对值来表达,为了表示一个特定的流通过程对有关各库的相对重要性,用周转率(turnover rates)和周转时间(turnover times)来表示更为方便。

周转率就是出入一个库的流通率(单位/天)除以该库中的营养物质总量:图11-2 池塘生态系统中库在流通率的模式在图5-35中,最大的周转率发生在从水体库到生产者库的流通中(0.20)和从生产者库到沉积层库的流通中(0.16)。

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作业(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作业(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定的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大气中的CO2即可维持稳定D。

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2。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循环类型之一.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B.碳循环的“循环"过程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C。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D。

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

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

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运动D。

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4。

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缺少一个由甲到大气中的CO2的箭头B。

③④过程均可产生ATP,且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源相同C。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及乙的数量都可缓解温室效应D.丙是动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并从中获得能量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图解,正确的是( )A。

B。

C。

D。

6。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为什么要向农田中施加N、P、K等肥料?()A。

在没有物质输出的情况下,物质在某一个封闭生态系统中是循环的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自给自足的前提是物质循环的全球性C.一块农田中的一些无机盐会随着农产品输出而导致农田中的无机盐减少D.一块农田不是一个生态系统,物质不能循环利用7。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8.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 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离施 药地区的南极,动植物内也发现了 DDT,该现象说明了: ( ) A.DDT使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 循环 C.科考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药地区觅 食
B
9、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 高,导致温室效应,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B.化石燃料的燃烧和自然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 C. 大量生物遭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稳定
3.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 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4.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 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 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5.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 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6. 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 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土壤中有机 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
7.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 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 生态系统中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 流动 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关注社会
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 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破坏碳循环 的平衡 大气中CO2 含量增加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 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 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径流能够溶解和携带大量的营养物质,将 营养物质从一个生态系统搬运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 水循环的这一特点使得沼泽地和大陆架成为地球上 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水循环还影响地球热 量的收支情况,对能量的传递和利用有重要作用。 三、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包括截取、渗透、蒸发、蒸腾和地表径流等, 植物在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植被类型, 蒸腾作用不同。 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空气污染和降水、改变地面,增加径流、过度 利用地下水、水的再分布。
一般情况下,有毒物质进入环境,常常被空气和水稀释 到无害的程度,以致无法用仪器检测。但是有毒有害物质, 尤其是人工合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不可分解的重金属元 素的循环,在生物体内具有浓缩现象,在代谢过程中不能被 排除,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在生物体内,造成有机体 中毒、死亡。因为: (1)小剂量毒物在生物体内经过长期 的积累和浓集,也可达到中毒致死的水平;(2)有毒物质 在循环中经过空气流动及水的搬运以及在食物链上的流动, 常常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进而造成中毒的过程复杂化。 这正是环境污染造成公害的原因。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向环境中排放的物质 的数量和种类仍在增加,对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生物的影响 也与日俱增,甚至引起生态灾难。对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 循环规律的研究已成为保护人类自身所必须。
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 反硝化作用。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 成氨或氨化合物,可为植物所直接利用。 硝化作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 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 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 回到大气库中。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三、物质循环的模式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可用库和流通两个概念来加以 概括,即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实际上是在库与库之间 彼此流通的。 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种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 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对于某种元素,存在一个或 多个主要的蓄库;元素在库中的数量远远超过正常结合在 生命系统中的数量。库可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前者的特 点是库容量大,元素在库中滞留的时间长,流动速率小, 多属于非生物成分;交换库则容量较小,元素滞留的时间 短,流速较大。 流通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或单位体积)通 过的营养物质的绝对值来表达。周转率是出入一个库的流 通率除以该库中的营养物质的总量;周转时间就是库中的 营养物质总量除以流通率,表达了移动库中全部的营养物 质所需要的时间。 在物质循环中,周转率越大,周转时间就越短。如大 气圈中CO2、分子氮、水的周转时间分别为一年左右、 100万年和10.5天。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分为三大类: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的推动下完成的,没 有水的循环,也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生命也将难以维持。 气体型循环:循环物质(氧、二氧化碳、氮、氯、溴、氟 等)的分子或某些化合物常以气体的形式参与循环过程,循环速 度较快,物质来源充沛,不会枯竭。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循 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联,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 善。 沉积型循环: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化合物主 要是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营养 物质,而海底沉积物转化为岩石圈成分则是一个相当长的(千年 计)、缓慢的、单向的物质转移过程。主要蓄库是土壤、沉积物 和岩石,无气体状态,沉积型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循 环性能也很不完善。该类循环物质包括磷、钙、钾、钠、镁、锰、 铁、铜、硅等。 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能量的驱动,并都依赖于水循
图9-4 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
二、硫循环 硫是原生质体的重要组分。主要蓄库是岩石圈(硫 酸盐岩),但大气中也有少量存在,能自由移动。因此, 硫循环有一个长期的沉积阶段和一个较短的气体阶段。
岩石库中的硫酸盐主要通过生物的分解和自然风化 作用进入生态系统。(1)化能合成细菌能够在利用硫 化物含有的潜能的同时,通过氧化作用将沉积物中的硫 化物转变为硫酸盐,部分为植物直接利用;(2)通过 侵蚀和风化,从岩石中释放的无机硫由细菌作用还原为 硫化物,又被氧化成植物可利用的硫酸盐;(3)自然 界中,火山爆发可将岩石蓄库中的硫以硫化氢的形式释 放到大气,化石燃料的燃烧也将蓄库中的硫以二氧化硫 的形式释放到大气,可为植物吸收。
在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磷酸盐能够迅速地被 浮游植物所吸收,而后又转移到浮游动物和其他动物 体内。浮游动物所排出的磷又有一部分是无机磷酸盐, 可被植物所利用,水体中其他的有机磷酸盐可被细菌 利用,细菌又被其他的一些小动物所食用。一部分磷 沉积在海洋中,随着海水的上涌被带到光合作用带, 并被植物所吸收。动植物残体的下沉,使得水表层的 磷被耗尽而深水中的磷积累过多。除了鸟粪和对海鱼 的捕捞,磷没有再次回到陆地的有效途径。深海处的 磷沉积,只有发生海陆变迁,才有可能因风化而再次 释放出磷,否则将永远脱离循环。因此,陆地的磷损 失越来越多,大量开采磷矿加速了损失,磷的循环为 不完全循环,现存量越来越少。磷将成为人类和陆地 生物生命活动的限制因子。
人类对全球氮循环的改变: 降低相关植物和真菌的 多样性,改变植物和共生菌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威胁整 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改变环境 条件,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污染环境,危害人的健康。
图9-3 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第四节 沉积型循环
一、磷循环 磷是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生物的代谢过程 都需要磷的参与。 磷循环的起点源于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 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和人类的开采,磷被释放出来,由于 降水成为可溶性磷酸盐,经由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 物而在生物之间流动,待生物死亡后被分解,又使其回 到环境中。溶解性磷酸盐也可随着水流,进入江河湖海, 并沉积在海底。其中一部分长期留在海里,另一些可形 成新的地壳,在风化后再次进入循环。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含磷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为磷 酸盐,部分被植物吸收;同时,陆地的一部分磷由径流 进入湖泊和海洋。
图9-2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二、氮循环
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
大气中的氮必须通过固氮作用被固定,将游离氮与氧 结合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能为大部 分生物所利用,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 固氮作用的途径有三种:高能固氮(闪电、宇宙射线、 陨石、火山爆发)、工业固氮和生物固氮(占地球固氮 90%,固氮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蓝藻等)。 氮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态的氮,主要是硝酸 盐,用作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植物中一部分氮为草食动物 取食,合成动物蛋白质。动物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 分解为含氮的排泄物,再经过细菌的作用,分解释放出氮。 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有机态氮转 化为无机态氮,形成硝酸盐,可为植物再利用继续参与循 环,也可被反硝化细菌作用,形成氮气,返回大气库。
五、物质循环的特点
(1 (3) 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 (4) 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调节能力 (5) 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 (6)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7) 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 态
尽管生物对硫的需要并不多,但硫循环中涉及许 多微生物的活动,生物体需要硫合成蛋白质和纤维素。 植物所需的硫来自土壤中的硫酸盐和空气中的二氧化 硫。植物中的硫通过生物链被动物所利用,或动植物 死亡后,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分解将硫释放在土壤中, 再被微生物利用,以硫化氢或硫酸盐形式而释放硫。 人类对硫循环影响很大,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向 大气输送二氧化硫,遇水蒸气反应形成硫酸,硫酸对 环境有许多方面的影响。浓度过高,就成为灾害性空 气污染,可将硫的浓度作为空气污染严重程度的指标。 如伦敦1952年、纽约和东京1960年的二氧化硫灾害。
图9-5 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
第五节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一、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有毒有害物质(toxic substance)又称污染物 (pollutant)按化学性质分两类。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指重金 属、氟化物、和氰化物;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有酚类、有机 氯等。其循环是指那些对有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生态 系统,通过食物链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 按污染物的作用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前者由 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 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后者是由前者转化而成,排 入环境中的一次性污染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 与环境中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形成新的物理化学性状的污染 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图9-1 全球和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第三节 气体型循环
一、碳循环 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有机体干重的45%以 上是碳。 所有生命的碳源均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或存在于大气 中或存在于水中。碳的主要循环形式是从大气的二氧化碳蓄库 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包括合成多糖、脂 肪和蛋白质,而储存于植物体内,然后经过消费者消化合成, 通过一个一个营养级,再消化再合成。在此过程中,部分碳通 过呼吸回到大气中;另一部分成为动物体的组分,动物排泄物 和动植物残体经分解者,其中的碳分解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 碳的另一蓄库是海洋,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含碳量作 用重大。水体中碳的循环始于水生植物对扩散到水上层的二氧 化碳的固定。但此过程中,动植物残体埋入水底,其中的碳暂 离循环。但经地质年代,又以石灰岩或珊瑚礁的形式再露于地 表,借助于岩石的风化、溶解、火山爆发、化石燃料燃烧等过 程,碳返回大气中。
二氧化碳在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界面上通过扩 散作用而相互交换。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过高 或过低都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而得到调 整,并回到原来的水平。在陆地和大气之间,碳 的交换也是平衡的。 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速度很快,最快几分 钟到几小时,一般在几周或几个月返回大气。 温室效应: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使得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呈上升趋势,导致大气层低 处的对流层变暖,而高处的平流层变冷。
六、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