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摘要《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可以认为是体现中西不同文化特征的代表性作品。

文章结合《中西文化比较》的作者徐行言对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的分类及论述,从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和崇尚力争,内向与开放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从这两部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

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的内容,详细探讨了这些差异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又有何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愚公移山》《老人与海》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无疑是人们熟知的两部作品。

这两部作品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都描写了一个硬汉的形象,一位年过九旬,坚持挖高万仞之山;一位挑战身体极限,孤身一人在大海拼搏数日。

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差异之处也令人深思。

海明威笔下的桑迪亚哥虽然是古巴渔民,但也可以认为是西方普通渔民的缩影,而愚公移山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代名词。

《中西文化比较》的作者徐行言就从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与崇尚力争,内向与开放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不同之处,本文将结合此理论进行阐述。

一、《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结合徐行言对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的论述,《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和崇尚力争;内向精神与开放精神。

本文将根据这三个方面具体进行阐述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

(一)《愚公移山》中群体认同与《老人与海》中个人本位的差异在《愚公移山》中,主要体现了群体认同原则。

群体认同是指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做群体的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为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而会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

在《愚公移山》中,愚公希望举全家之力量进行移山,获得家人同意之后才去行动,而不是孤身一人担负起如此艰难的任务。

第二讲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比较

第二讲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比较
• 柏拉图:理念(idea)
• 康德:墓志铭: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 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 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 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一、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二、人与社会: 群己合一与人我二分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三、人与自身: 身心合一与灵肉二分 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 秦始皇、成吉思汗、努尔哈赤 •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今天。
西方:从“一只鸡”到“两只鸡”
• 在西方人眼中,世界是可分的,分为现实 世界和抽象世界。(超越精神)
• 中国人则重点关注现实世界,对抽象世界 的不大关注。(现实精神)
• 泰勒斯
• 毕达哥拉斯:数
• 巴门尼德:唯一存在
• 赫拉克利特:逻各斯(logos)
第二讲 “和合”与“分争”—中西文
化基本精神比较
中国:“六尺巷”的故事
• 张英: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 安徽桐城 吴家 宅基地 争执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儒家: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人与自然:
•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一)中国: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 “天—地—人”整体宇宙观
(二)西方:物我二分,征服自然
二、人与社会:
• 群己合一与人我二分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一)中国:群己合一,中庸和平Leabharlann (二)西方:人我二分,崇力尚争
三、人与自身:
• 身心合一与灵肉二分 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

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

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

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

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

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

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

中西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文化精神即是指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表现出的思想、观念、理论等,它解决的人根本的生存根据问题。

中西文化精神比拟研究应持的根本态度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展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华,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底。

那么,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是什么呢?第一,宇宙观、世界观。

西方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二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等一分为二,在抽象逻辑思维根底上形成了机械论式的宇宙观,界限清楚,强调二元对立。

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时,以人对物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

西方人总是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进展探索和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并成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西方人虽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更相信人的努力和力量,“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

东方文化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强调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讲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古人强调二元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的根本态度。

第二,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是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人认为,个人生命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

他们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根底和出发点,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一切围绕自我为中心。

在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古希腊,由于重商的传统,经商者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

而中国文化是封闭的农业社会产生的,以家族为本位,家是中国人的一切,是心灵的归宿。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中西文化精神的异同文化通常采取特定的形式或抽象的形式,而文化精神是文化学者用来描述价值系统整合的一般模式和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将每种文化中复杂的价值体系简化为影响价值体系各个方面的几种基本模式,并解释了经济、道德、法律和审美价值之间的一致性。

(例如,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庸”精神与其农耕经济是一致的,并延伸了士大夫阶层“入世”或“出世”的价值观念;古希腊人公开他们的个性,追求他们的生活。

鉴于此,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

(p71)这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核心。

诚然,两者在本质上并不是截然相反的,它们在两种文化体系中的存在也不是截然相反的。

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道主义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然而,这里提到的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启蒙精神并不相同。

后者反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从而将人的地位提升到高于上帝和自然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性、人的主体价值、人权、平等和其他价值。

前者意味着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社会存在而建立的。

它不刻意依赖宗教和神灵的供养,也不追求纯粹的自然知识体系,而是注重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和道德人格的完善。

中西文学的许多概念和范畴都是以此为基础的(这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第二,群体认同和个体标准。

(p81)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的不同看法。

尽管中西文化都把人放在价值体系的中心,但他们对人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拥有理性、尊严和自由意志,并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主要把人看作相似的人,重视他们的社会价值,只把人看作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是他所属的社会关系的衍生物。

他的价值观是存在的,并在群体中得到反映。

因此,他们只能无条件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利益托付给自己的团体。

第三,中庸和平和崇尚力量的学说仍有争议(p90)。

从不同的群体认同原则和个人标准出发,导致了中西文化在民族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与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与比较
24
西方文化对严格规定 性的强调已成为了一 种文化基因,在其社会 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25
但西方文化有时过分强调严格的规定性, 也有可能造成僵化、刻板、机械的思维 方式,在实践活动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 响.
26
4.不同的民族性格
27
中国人:仁爱慈悲,和平宽厚,中庸谦恭 安贫乐道,聪慧灵巧,勤俭耐劳
34
心术的直观体验的性质 有碍认识的深化和理论 体系的形成;
心术过于注重个人体验 和以人为中心,忽略了物 的因素和对自然力的开 发和应用.
中国的心术与西方技术 的差别是不同文化体系 的根本差别.
35
西方文化的技术基本 上是动脑的产物.
西方很多的学者本身 也是出色的工匠,工匠 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 合使得近代技术更多 地依赖通过理性思维 获得了科学原理.
46
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我们 应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 心,珍重自己的优秀文化传 统和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中 国文化的思想精华.同时,我 们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中 存在的弱点,讳疾忌医,而要 努力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 中的先进东西和合理因素, 使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焕
西方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 中华文化是一种静态文化
9
农耕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可以长期地居 住在同一个地方“安居乐业”,居安而不 思动,就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起来.
10
西方古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趋向于流动的生活方 式,地中海地区航运业发达,周围的文化也发达起 来.相对于东方文化而言,西方文化整体趋向于动
西方技术与科学理论 能够互相促进.
36
技术发明在西方社 会得到较多的支持, 有较多的保障,能 得到顺利的推广.
西方的技术具备严 格的标准,因而其 产品精密完美并具 有互换性和流水做 业性.

第四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四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文化精神的根 本不同,中国文化继承了传统的人文传统,而 西方文化则体现出科学精神。下面分别就人文 传统与科学精神作简单概述。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中国的人文传统的主要内容呈现在它 的道德价值上 作为中国人文传统代表的儒家人文精 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个人问题,也就是人的主体性 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群体的问题,群体就是能 从家庭到国家所展开的各种公共领域; 第三个就是自然的问题; 第四个是天,天道的问题。
两种文化产生出两种处世原则
群体原则与个人本位原则
义务本位的群体原则

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结构形式决 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附于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 它在这一切初始亲属团中享有某种在 集团之外无法得到的安全、连续和持 久的地位,于是他被固定在这个关系 网上,在这里满足自己的一切社会性 需要,也履行各种必不可少的义务, 并以一种内外有别的标准去理解和处 理集团之内与外的不同事物。

而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要有独立意 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是为孩子将 来的独立生活做准备观念的影响。18 岁成年后原则上就要离开父母,独立 生活。

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中国父 母管教较严,“玉不琢,不成器”。 西方父母是超然性的包容和关爱,决 不强求子女按父母意愿行事,给孩子 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行为规范上, 中国父母提倡仁、义、礼、智、仪。 而西方文化中法律、法规要高于传统 的道义,西方父母偏重于把“不要违 法”作为教育子女的准则。
历来学者对中西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精
神差异的探讨
维新思想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即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其中严复认为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031D09129 毛鑫鑫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加速前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经济政治活动中,跨文化交往日益增多,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们不自封巨人,也不甘当侏儒;我们先要认知异域文化,必要时也要力行;我们要自强不息,正视危机;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并吸收其有益成分。

我们通过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与比较,使我们的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中国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使其得到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当今世界,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交流,将各个民族纳入到“地球村”中,跨文化交流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西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和重要。

但是,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介绍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可以探索两者之间的基本精神。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饮食重艺术和感性,追求“美味”是中国人对饮食的最高要求。

人们常说的“色香味俱全”,味是最重要的,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也在这个“味”上。

然而,西方人关注的是科学和理性,特别强调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搭配,追求“营养”是西方人对饮食的最高要义。

这一饮食观念是同西方的文化体系是相适应的,这是由于西方文化追求“形而上学”——对事物之理的研究。

还有,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但是,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西方文化:西方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纽带 切断得比较早,个体觉醒的独立意识也比 较早。商品经济社会使得每个人都有争取 自己利益的权利,强调每个人独特的存在 价值,这种个人本位主义成就了西方崇尚 竞争的文化精神。
(三)人与自身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没有脱离肉体的灵魂,灵 与肉是合二为一的,灵魂与精神仅仅是肉 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真正 旨趣并不在于彼岸世界中的鬼神,而在于 此岸世界中现实人生的幸福。
西方文化中,精神可以游离于物质之外, 灵魂可以与肉体对立。从柏拉图开始以 “纯洁”、“永恒”、“不朽”的理念世 界来蔑视感性世界,到基督教认为肉体是 灵魂障碍,这种以灵魂厌恶肉体的倾向正 是西方文化的传统。
在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上,中国人一般不会 走火入魔,进入宗教迷狂的状态,中国人 的理性紧紧与感性结合在一起,中国的理 性既不是世界的本体,也不是科学分析的 工具,而是与感性的人情水乳交融 。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使人 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和谐统一,将物我两 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文化的追求。
西方文化强调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崇尚 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使人与自然处于一 种紧张、冲突的关系之中。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虽然承认 等级秩序,但分出等级差异并且用礼仪加 以规范后,不是进一步让文化整体走向分 化,而是以“致中和”来消除这种差异, 使整个文明进入一种水乳交融、和乐融融 的文化状态,在礼乐当中使天下一切达到 和谐。
西方文化无论是希腊还是中世纪,理性与 情感的巨大分裂是一致的 。酒神代表的是
感性的沉醉与情欲的放纵,日神代表的是 理性审慎的节制使得西方文化充满 了冲突和斗争。
Apollo And Dionysus
太阳神阿波罗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孔夫子的情理:好德如好色 后世儒家情理:万恶淫为首
大红灯笼:万恶淫为首
爱神和爱情
西方神话:爱神满天飞 中国神话:爱神在哪里 西方文学:爱情是永恒主题 中国文学:爱情是零星点缀 亲情友情乡情恩情忠君之情
儒家不讲夫妇有爱
冯友兰:儒者论夫妇关系时,但言 夫妇有别,从未言夫妇有爱也.
孔子:小子何莫学夫诗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国骂案例分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人权与义务 西方理性精神:人人都有普
遍人格,因此都有人权 儒家血亲情理:人人都是特
殊角色,因此应尽义务
平等与奴性
西方理性精神:人人理性平等,我 思故我在——独立即自主
儒家血亲情理:有父有君是人,我 孝故我在——动不动下跪
不是共时平等,而是历时平等 鲁迅:做稳了奴才与做不稳奴才
情的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情为人之根本 基本概念:情性、性情
西方哲学:知为人之根本 基本概念:理性、知性
天下之大本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情字语义
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 情字本指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 情字可指客观事物的真实状况 日常用语:事情、详情、情形、
理性与情感总是处于冲突之中: 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
中国哲学也是理性精神
西风东渐:按照西方模式诠释中 国哲学
马 克 斯 ·韦 伯 : 中 国 哲 学 是 实 践 理性主义(practical rationalism)
冯友兰、牟宗三、泽厚等:道德 理性、实践理性、实用理性
面向中国哲学自身
先秦哲学的中心问题:有为无为 为——上爪下象:役象以助劳其

中西传统文化精神之对比论文

中西传统文化精神之对比论文

中西传统文化精神之对比摘要:文化是指人类生活的总和,即人类生活的方式,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狭义的文化是人们创造的全部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心态、观念、习惯等等。

文化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做事原则,它深刻地体现为我们对事物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印记着这个民族的特点。

因此,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总体说来,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鲜明的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而西方文化则主要是科学性的或者说是理知性的其内部不同文化传统间的彼此融合,促进了西方文化这个大系统的自我更新,本文从文化的动态与静态,文化的源流传统,文化精神方面以及文化的本体与形态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O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Abstract:Culture is the summation of human life. It is the way of life style and it is a principle of work which reflects the principle of things for us the wrong judgments and value judgments. Different nation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Therefor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espite it has a long history tradition. It still creates a brilliant in the long history process. As a whole, Chinese culture is a kind of ethics with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has the footprint of the distinct personality and mark the Chinese culture character and culture spirit. It also reflects Chinese value and aesthetic pursuit. Based on the thought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nature and human,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dynamic and static culture, the origin and spirit of culture, the ontology and form of culture, etc.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目录前言 (1)1 中西方文化精神特点 (2)1.1中国文化精神特点 (2)1.2 西方文化精神特点 (2)1.3东方文化特质形成因素 (2)1.4西方文化特质形成因素 (3)1.5轨迹不同,相得益彰 (4)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2.1人本精神 (4)2.2宗教文化 (5)3 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6)3.1科学精神 (6)3.2宗教文化 (6)4 中西方文化在精神方面存在的差异 (7)4.1中国文化:内敛 (7)4.2西方文化:超越 (8)5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 (8)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0)后记 (10)。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创造的智慧结晶。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它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旨在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及了解它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

价值观不同中国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人特别看重儒家思想和孔子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追求独立、竞争和成功。

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中西方人在许多事情上持不同的态度,如对待权利、责任、自我表达和社交礼仪等。

信仰和哲学中国和西方文化在宗教和哲学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的对象包括祖先、宗教、命运等等,哲学体系则主要有道家、儒家和佛教等等。

西方则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不少有信徒的宗教体系。

另外,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哲学体系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尤其是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哲学家的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宗教和哲学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生和世界的不同理解。

礼仪和文化习俗尽管中国和西方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的礼仪和文化习俗也存在相似之处。

在中国和西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饮食、娱乐和节日庆祝等方面都有规范和传统的方式。

例如,中国人在新年期间通常会吃团圆饭、贴春联和放鞭炮等,而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也有相应的食物和习俗。

同时两个文化都非常重视礼貌和尊重,比如遵守道德规范、尽可能避免冲突、讲究礼仪和礼节等等。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西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了解彼此文化的异同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除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传统,还可以促进世界和平、跨文化合作和互相尊重。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它们的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发展,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结论在当今世界,中西文化已经深度融合,互相影响。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从学科上看 从国别上看 从成份上看 从效果上看
3、中学西传
文明西传:如道德文化、科举文化、文学艺术等。 思想西进:如儒家思想、道教哲学、中国禅宗等。 方法论西渐:如整体思维、古代兵法、阴阳思想等。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 文化选择及启示
文化选择是指文化交流中采借不同文化因子的过程。
1、当代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新趋势 (1)文化传播全球化趋势
(1)历程
启蒙时期: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 探索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苏联文化影响 曲折时期:封闭与半封闭——几乎中断与悬搁 开放时期:复苏与传播——冲突与重构
——借鉴与创新
(2)内容
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 科学文化被普遍接受 人文文化有选择接纳
(3)特点
——江泽民
2、文化选择的原则和模式 主要原则: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几种模式:
“全盘西化论” “复兴儒学论” “中西互补论” “以我为主论”
3、推进文化交流,发展中华文化 (1)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对未来社会的贡献
文化整合: 文化母体+文化异体+文化主体
谢谢大家!
历史上文化传播的三代模式
第一代是语音文化传播:属于农业文化的“井圈型” 第二代是文字文化传播:属于工业文化的“河流型” 第三代是电磁波文化传播:属于信息文化的“海洋型”
责。 图片访问出处: (欧洲
(接)
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
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样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 定空间特征。
(3)主要特征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执两用中,以和为贵 德能统观,以德为重 诸家兼容,以儒为主 多神并敬,无神为常

第二讲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比较

第二讲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比较

第二讲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比较
孙 峰
主要内容
1.人与自然 2.人与社会 3.人与自身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什么是基本的文化 精神?
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思 维方式和基本价值取 向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基 因
“分争”是西方文化的基 因
释迦牟尼割肉喂鹰
• 那是在释迦佛没有成佛之前,修菩萨道时,在森林里打坐。 正在这时,天空有一只老鹰在追一只鸽子,那只鸽子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就飞到 释迦的衣袖里,那只老鹰飞到释迦面前,让释迦放出这只鸽子,但释迦想救这只鸽 子,就对老鹰说,让老鹰放过这只鸽子,但老鹰说,如果我放了它,它活了,我就 会饿死的,那么谁能救我啊? 释迦为了救这只鸽子,于是对老鹰说,我用我自己的肉来代替这只鸽子。 老鹰说,必须和这只鸽子同等的肉才行。 于是,老鹰从别的地方拿来一个秤,释迦将鸽子放在秤的一边,释迦用刀去割他身 上的肉去放在秤的另一边,释迦这样不断的割,说来也奇怪,无论释迦如何割,但 始终不能使这个秤平衡,释迦在这时,没有太多的犹豫,他自己跳进了秤里面,这 时秤终于平衡了。 这时,老鹰与鸽子都变成佛的形象,原来是佛在考验释迦所幻化出来的。 世间因果,是无人能够改变的,如果想改变一个生命的因果,得必须付出他所有的 一切。
洞穴之喻
•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核心,著名的 “洞穴喻”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明了柏拉图政 治哲学的基本理念,这就是:理想的国家具有 唯一性,真正的哲学家适合做统治者;囚徒缺 少的是自由而不仅仅是知识;理想国家须以宗 教作补充。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标志着古典希 腊城邦公共政治生活时代的结束,哲学与宗教 时代的开始。
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中国: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管仲:“人民鸟兽之草木之生物虽甚多, 皆有均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生态 平衡)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贵和尚中
4、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5、“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 度,也不要不及;此外,中也指对待事物的 态度,既不“狂”,也不狷”。
7
不及 1 2 3 懦怯 吝啬 低下
适中 勇敢 慷慨 高尚
过度 血气之勇 奢侈 虚浮
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5 6
麻木不仁
伪谦 无耻
和蔼
诚恳 谦抑
情感激烈
夸耀 羞涩
7
8 9
冥顽
小气 争攘
节制
宏度 友爱
荒淫
俗气 谄媚
10
11 12
无味
奸诈 同
雅谑
义愤 和
滥谑
嫉妒 乱
8
四、刚健有为
1、刚健有为思想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 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 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2、刚健有为的思想由孔子提出,他十分重视 “刚”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知识分子有 要责任感和奋斗精神。
2
一、天人合一

3 、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 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 一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 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4 、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
3
二、以人为本
1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 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 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 天地之间人为贵。 3、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 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 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之比较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之比较

人 类文化具 有大体 一致 的 内容要素 和基 本结构 .
超 自然神秘 力量 的畏惧 与膜拜 。 同时也 激发 了他们 征 服 和驾 驭 自然的雄 心 。而 要驾驭 自然 , 决条 件就是 先
认 识 和掌握 自然 规律 , 识就 是 力量 , 知 因而 “ 爱智 ” 成 了希腊 人乃 至整个 两 方 民族 的共 同价值 取 向r 2 1 。在 ] 7 这 种条件 下 。 就形 成 了以科 学精神 为主导 的西方 文化 的基 本精 神。 中 围文 化 的人 文传 统 主要 体 现在 中 国文 化较 之
学术政 化之 及则 。 ” … 。李大 钊 曾提 出 , 洋 文明 主 东
静, 西洋 文 明主动汪 张岱 年将 中 国文 化 的基本思想 。
世界其 他文 化更早 地摆脱 了神 的权威 的控制 。 论语 》 《
巾多处记 载孔 子对 于神灵 的漠 视 , “ 如 不语乱 、 、 、 力 怪
们在 两个文 化系统 中的存在 形态 也不 是非此 即彼 的 。
二 、 体 主 义 与 个 人 主 义 集
中国古代社 会是 建立 在农 业经 济基 础之上 的 , 重
中 国文化 的人 文传 统 是指 中国全 部 传统 文 化 的核 心
家庭 和 血缘 关 系 , “ 人 合一 ” 在 天 的思 想影 响下 , 们 人 对集 体或群 体怀 有很强 的归属 感 , 这样 就形 成 了集 体
具体到 不同 民族 、不 同地 区各 种稳 定的 文化 系统 , 则 有 各 自的侧重点 和特点 。关 于中 西文化 的不 同特点 ,
已有众 多学 者探讨 过 。翻译家 严复认 为 , 中西 文化 的 不 同之处在 于 : 中之人好 古而忽 今 , 之人 力今 以胜 “ 两 古; 中之人 以一治一 乱 、 一盛 一衰 为天行 人事 的 自然 . 西之人 一 日进 无疆 , 既盛不 可复 衰 , 既治 不可 复乱 , 为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12月23日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赵林主讲人简介赵林: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

1999年8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七位评委之一,2000年8月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大专辩论会上夺取冠军,2001年8月率武汉大学辩论队代表中国大陆高校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并获亚军。

在教学方面被武汉大学师生公认为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每次上课均使用武汉大学最大的教室(300多座位),且堂堂课爆满。

在武汉大学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年上学期间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上武汉大学。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内容简介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中西文化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曾创造过辉煌。

一般而言,西方文化至少包含着三种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还有一种是基督教的。

中国文化也具有许多不同的源流传统。

中国文化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条所谓“以夏变夷”的路线发展下来的,各种异质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面前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排拒,从而使儒家文化始终能够保持一种唯我独尊的纯粹性。

在中国文化史上,“以夏变夷”始终就是主导,当然也曾经有过以夷乱夏的情况。

二、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的表现中国文化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西方文化重思辨,尚超越,学以致知。

这种差异早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就初现端倪,在中西文化的两位圣人——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协调的现实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则是“超越的浪漫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彼岸性的神人关系为目的,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

三、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前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超越精神常常提醒西方人注意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和理性本身的缺陷,这种缺憾意识导致了西方哲学中的怀疑论,说到底就是不断地反省自身和批判现实。

中西文化对比结论

中西文化对比结论

06 跨文化交流挑战与应对策 略
语言沟通障碍及解决方法
语言差异
中文和西方语言在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 存在显著差异。
学习对方语言
掌握基础词汇和表达方式,增进相互理解。
翻译工具
使用翻译软件、在线翻译平台等辅助沟通。
非语言沟通
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传递信息。
文化休克现象及心理调适
01
文化休克
初到异国他乡时可能因文化差异而 感到不适应、焦虑。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
西方
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中国
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
西方
企业家精神强调冒险、创新和竞争,同时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
企业家精神逐渐得到重视,强调诚信、务实和创新,同时积 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保和公益事业。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分享感受,寻求心理 安慰和建议。
03
02
心理调适
保持开放心态,积极面对挑战,逐 步适应新环境。
了解当地文化
学习当地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减 少误解和冲突。
04
尊重差异,寻求共同点
尊重对方文化
避免对对方文化进行贬低或嘲笑。
寻求共同点
关注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增进共鸣 和理解。
包容不同观点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曲线、迂回的思 维方式,注重整体和全局,强调通过 间接的方式达到目的。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
西方文化强调逻辑和分析,注重事实和证据,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摘要:1996年日本版的《谈谈情跳跳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年之后美国进行了翻拍却没有再现日本版的辉煌。

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将东方文化直接嫁接到美国本土文化,使得东西方文化发生强烈碰撞而没有结出果实。

本文将把美国版的《谈谈情跳跳舞》和中国的电影《一声叹息》中的男主人公拿出来进行对比,比较两个主人公的中年危机时形成原因,两个主人公在不同国度却面临同样婚姻问题时怎么样化解危机。

因此探讨由两个主人公不同的命运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

关键词:翻拍背景;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年危机;财产分配电影《谈谈情跳跳舞》是日本导演周防正行在1996年拍摄的一部充满温情的喜剧电影,该电影讲述了一名中年男子杉山在遭遇中年危机时,由跳舞而重拾直面人生的信心。

该电影在2004年由好莱坞进行翻拍,但是并没有想象中得到更多的好评。

美国式的商业电影制作模式加上东方男人的戏剧故事,并没有再现当年日本版电影的辉煌,其原因正式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直白的将东方故事进行嫁接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口碑。

电影《一声叹息》由张国立、徐帆和刘蓓主演的关于婚外恋题材的电影。

描述了中年男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无奈。

两部电影都是对中年男子的中年危机问题的描述,本文将把两部电影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精神差异在电影中是如何表现。

一、美国版《谈谈情跳跳舞》拍摄背景分析好莱坞历来会翻拍他国成功的电影,因为在本国票房成功的电影可以成功的吸引他原有的观众。

在2000年之后,好莱坞更是经常翻拍亚洲的电影。

好莱坞的类型化电影换汤不换药或许会让许多观众觉得枯燥无味,于是好莱坞开始引进其他国家成功的电影。

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是美国对他国进行文化移植的表现。

21世纪,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那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集装箱,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二、约翰和梁亚洲的中年危机的形成原因“中西方在基本精神差异源于两种文化关于人的不同观念,中西方文化的价值系统中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但是对人的理解截然两样。

”①我们可以从两部电影中的独白可以看出两个人中年危机形成的原因,正式由于两国人对人的理解不一样。

美国的约翰,中年危机形成原因是因为自己对自由的渴望。

中国的梁亚洲由于个人命运的本身太受制于自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

两部电影在开头都加入了男主人公的独白。

《谈谈情跳跳舞》中的约翰是这样说的:每天有一百五十万人搭乘快速运输系统的列车,20年来我大概为其中的8000人写过遗嘱。

他们查清资产时我就坐在旁边,查出是哪个孩子在壁炉上乱画。

最终的感谢,临别的话语,大家试图将一切装配起来。

一旦我解决了,另一种生活将告一段落。

这是约翰对自己枯燥生活的表述。

每天下班回家,都坐同样位置的地铁,路过同样的风景,地铁上到处都是面无表情的上班族。

约翰的妻子也在为自己的事业忙碌,两个人很相爱但是很少有交流。

西方人要求自由,二十年来一层不变的生活对约翰来说是一种煎熬。

但是约翰回到家里之后不能将自己的苦楚告诉妻子,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约翰的行为:他能够招请整个世界的人来庆祝自己的幸福,但却不能让其家庭和亲友分担他的不幸。

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瘾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

约翰的独白是西方人要求独立,个性解放的体现。

约翰是一家大型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体面,妻子能干。

和孩子们生活在郊区的别墅里。

因为他的生活二十年来一层不变加上人到中年已经没有了什么奋斗目标,所以他的生活枯燥无味。

在下班的路上遇到了靠窗凝望的宝琳娜,似乎激起了他内心的涟漪。

他一开始靠近宝琳娜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学习舞蹈,但是他后来确实真正的爱上了舞蹈。

以上可以看出西方个人中心的处世态度,他不依附于家庭,不依赖于个人,倾向自我依赖。

自古以来在中国式的家庭制度中,父亲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不仅仅享有不容触犯的尊严,还掌握着家庭的全部实际权力,以家庭的经济财产到妻女的个人命运都必须接受父权的支配。

《一声叹息》:有些事情隆重的开幕,结果却是一场闹剧;有些事开场时是喜剧,结果却变成了悲剧。

在悲喜交加的经历中我走到了二十世纪的末叶。

一幕幕开场的锣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随风而去,唯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住在我的心里。

梁亚洲是个著名的作家,他在家中拥有绝对的支配权。

当宋晓英知道丈夫出轨之后十分绝望。

首先她的经济来源可能就为少了一大部分。

从宋晓英买房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她自己没有去银行贷款。

她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心理上完全依赖于梁亚洲。

这种依赖在体现出梁亚洲是家里顶梁柱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压力。

在东方国家,男人赚钱养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许多的男人都是在二十多岁就结婚,三十多岁有了孩子然后贷款买房然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

“在人类千差万别的生存模式中,东方与西方两大迥然相异的文明形态的对立与冲突及其妇幼戏剧性的历史命运。

早已激起各国有志之士的认真思索。

而这当中国,古老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同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欧美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歧义与消长则更为关心人类前途的智者所注目。

”②日本版的《谈谈情跳跳舞》中,杉山和妻子的关系也出现了问题,但是周防正行表现的很委婉。

夫妻二人的关系不如刚结婚时那样亲密,周防正行的表现手法是在影片的一开始直接暴露杉山家的卧室――杉山夫妇是分床睡的。

这种表达手法很含蓄,杉山夫妇仍然相敬如宾,但是晚上的生活却不是刚结婚时那样而是分床睡,这样就会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冲击力,证明杉山夫妇遇到了中年危机。

但是美国版的《谈谈情跳跳舞》却没有这个过度的过程,剧情直接就到了约翰到了宝琳娜的舞蹈学校学习跳舞。

(一)与儿女的关系在约翰的生日宴会上,女儿在旁边肆无忌惮的接电话,根本就没有把父亲的生日看的很重要,同样约翰也没有很生气。

这时候约翰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给14岁的女儿买了手机。

在中国注重“孝道”,父亲的生日作为儿女肯定会看的特别重要,俗话说,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

父亲对于儿子来说是威严的,父爱是深沉稳重的。

在西方的家庭关系中,抚养模式和中国不一样。

西方人不用养父母,也不会有中国人一样的“啃老族”。

在西方,每个人的独立意识是很强的。

西方家庭会照顾儿女到成年,中国家庭会照顾儿女一辈子。

在《一声叹息》中,梁亚洲与女儿的关系要亲密的多。

比如约翰的儿子在交女朋友时,只让约翰去见一见那个女孩子,约翰却因为跳舞在中途离开。

要是在中国,父母肯定觉得这次与未来儿媳的会面特别重要。

大部分中国人会尊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西方家长是比较尊重儿女的选择的,也很尊重儿女的隐私中国的家长会替儿女决定一切,比如梁亚洲女儿学小提琴一事就可以看出,小孩子明明不想练琴,家长却逼着小孩子练琴,没有尊重小孩子的意愿。

中国的“孝”文化体现着人性的光辉,但是西方完善的养老制度会给儿女减轻许多的麻烦。

同样,西方完善的养老制度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财产分配问题的不合理约翰和梁亚洲相比,约翰的生活压力要小太多。

约翰是美国的中产阶级,美国的中产阶级大概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③,美国的通产家庭年收入在3万-20万就可以算作中产阶级,这说明会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在经济问题上不会有温饱问题的压迫。

剧中他有车住着别墅,这说明约翰受金钱控制的可能性很小,就算有贷款,也要比梁亚洲的压力小很多。

买房子是中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

《一声叹息》中梁亚洲和妻子生活在一个狭窄破旧的房子里,宋晓英一心想要买大房子,甚至预支了梁亚洲的稿费来装修房子。

梁亚洲虽然为著名作家,但是仍然被生活所迫。

梁亚洲完全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钱放在房子上,如果宋晓英不逼迫着梁亚洲买房子,不攀比着用最好的材料装修房子,或许梁亚洲就不会卖命的写剧本,也不会以为去海边的别墅遇到李晓丹。

三、Mrs Clerk和宋晓英面对丈夫出轨后的反应有何不同Mrs Clerk在发现丈夫每周三晚上总是晚回家并且肢体行为奇怪之后并没有马上揭穿丈夫的行为,而是去找了私人侦探。

宋晓英在梁亚洲出轨的第一天就向梁亚洲发问。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两种人对提倡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爱人不离不弃。

西方人更注重彼此的私人空间和隐私,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一旦发现婚姻是个错误,就有权利做出第二次的选择。

如果双方发现其中有一个人爱上了第三者,那么就会离婚,他们都认为不想爱的人在一起是残忍的。

但是在中国,讲究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试想如果约翰的妻子选择了与约翰大吵大闹,那么约翰可能就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尊重自己因此与她离婚。

宋晓英甘心在家里伺候女儿并且承担一切家务劳动,梁亚洲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承担着家里的经济责任。

中国人讲究男主外,女主内。

所以在两国文化背景差异下,宋晓英的境遇看起来要比约翰妻子的境遇差一些。

四、结束语《一声叹息》在2000年11月第24届开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5项大奖,这是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最多的一次,被评为最佳影片。

日本版的《谈谈情跳跳舞》的票房大卖与美国版的《谈谈情跳跳无》票房惨淡。

由此可以总结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民族应该确立自己的文化定位与认同,同时也要确立多元共生的原则,保持以民族性、地域性和多样性为基础的人类文化生态。

注释:①《中西方文化比较》徐行言第81页第3-5行②《中西方文化比较》徐行言第5页第12-18行③以上数据来自百度百科参考文献:[1]徐行言.中西方文化比较[A].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2]王平,汪献萍.拿来主义与全球攻略[J].福建艺术,2007(4).[3]佚名.涅??的中年―[N].火线快评,2005(8).[4]王广宜.无奈的人生,沉重的叹息――评故事片[J].福建艺术,2001(01).[5]李宝江.冯小刚断言只要有人类讯在婚外恋就不会绝迹――围绕与冯小刚的尖锐对话[J].电影文学,20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