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3 浙教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1. 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仪器(第1节)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第2节)3.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第3节)4.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4节)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掌握气温的基本概念。
2. 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 掌握气温分布规律,了解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投影仪。
2. 学具:练习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气温学习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基本概念。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讲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6. 知识拓展:介绍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测量方法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4.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测量方法。
(2)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
(3)谈谈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气温计,将气温计放置在通风良好、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测量气温时需保持气温计静止。
(2)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
(3)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分布、能源消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定义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3. 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4. 气温的变化规律5.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
2.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举例说明。
4. 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气温变化。
5. 讲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一周的气温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1.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变化。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天气预报视频、气温变化图表等,增强学生对天气和气温的认识。
3.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天气对气温的影响。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计量和转换。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4. 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5. 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2. 难点: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及特点。
3.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5. 讲解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作用。
6.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7.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悟。
9.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10.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气温测量和表示方法的熟悉程度。
4. 评价学生对天气预报编制和应用的理解。
5.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天气预报视频资料。
2. 气象图标和图表。
3. 气温测量工具模型。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具体内容为第2节“气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气温的测量、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掌握影响气温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地图、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农业等方面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
2. 新课导入:(1)气温的测量:介绍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3)影响气温的因素: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测量2. 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3. 影响气温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测量方法。
(2)描述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3)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2. 答案:(1)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气温计进行测量,单位为摄氏度(℃)。
(2)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3)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气温的相关知识。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方法。
4.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5. 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气温变化和天气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测量和天气预报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变化和气温差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演示实验操作。
4. 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展示天气预报的制作实例。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和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测量实验,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
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观察天气、气温变化方面的不足。
8. 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环节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评价设计评价目标:1. 学生能准确描述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气温测量工具,并解释测量结果。
3.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并简单介绍其制作过程。
4.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数据,展示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和关注。
2021年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
25627 641B搛26966 6956楖39022 986E顮33217 81C1臁0x22948 59A4妤29730 7422琢23394 5B62孢x
26882 6902椂I7
时间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
温度(百叶箱内)
温度(百叶箱外)
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探究实验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教 学 过 程
调控 对策
一.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读图】2-6、2-7感受天气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2、说说当天的天气状况
二、气温
1、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举例】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
出示图或实物,略作讲解构造与原理、用途等
引导学生在课外用连续观测的方法得出结论,而且晴天的观测效果比阴天好。
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学会测量气温;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天气的概念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天气情况;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或其他物体的温度;能根据生活中的动物的行为判断天气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将所学的有关天气的知识善于应用,观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培养学生将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2、难点:对百叶箱内与箱外的气温进行对比,理解为什么要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测量三、课时:一课时四、教材分析: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五、教学方法:提问法六、教学设计新课导入:看动画《天气预报员》师:天气的变化与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天气和气温。
1、天气的概念师:首先来看一则永嘉的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涉及哪些方面?生:降水、风、气温、湿度等。
师:这些是天气的要素。
所以天气就是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师:看图描述天气情况生:大风、暴雪、严寒的天气微风、晴朗、高温的天气师:下列哪些词语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生:阴转多云、晴空万里、和风细雨、雷电交加师: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生:……师:接下来我们看天气的其中一个要素“气温”2、气温师:气温是什么?生:空气的温度。
即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师: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生:温度计师:单位呢?生:摄氏度师:那再气象观测中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呢?展示百叶箱图片,请同学提几个问题生:百叶箱为什么是白色,三支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是1.5米?……师:现在我们一一来解答。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课“天气和气温”中深入学习。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影响气温变化因素;以及气温与生活关系。
我们将重点学习教材中第一、二节内容,详细探讨气温测量和天气现象观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概念,掌握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常见天气现象。
3. 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认识到气温与生活密切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
难点:影响气温变化因素及其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天气现象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给学生展示一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天气情况,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气温概念,引导学生解气温对生活影响。
(2)讲解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演示如何使用气温计。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教材中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气温测量和记录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5分钟)讲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让学生解气温与生活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天气和气温2. 内容:(1)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2)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3)影响气温变化因素(4)气温与生活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概念及测量方法。
(2)观察并描述今天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变化。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将气温计放在通风、遮阳地方,读取温度数值。
(2)请学生根据实际观察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解气候变化对生活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气温计、地球仪、教学课件、气温分布图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气温计(每组一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的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知识。
5. 随堂练习:针对气温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
6. 知识拓展:介绍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2. 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 答案: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原因: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全国普遍高温;原因:太阳直射北半球,全国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等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气温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气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天气和气温”。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天气的概念、天气符号、气温的测量、气温变化等。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以及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能正确解读天气预报。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掌握气温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变化规律。
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PPT,气温计,天气预报图标。
学具:笔记本,气温计,天气预报图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天气变化,思考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 知识讲解: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变化规律。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天气预报。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天气预报案例,判断天气符号和气温变化。
6. 拓展延伸:讨论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2. 气温的测量方法3. 气温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识别给定的天气预报图标,并描述对应的天气情况。
答案:略2. 作业题目:根据实际天气情况,测量气温,并记录变化规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了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但在讲解气温变化规律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拓展延伸: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学知识,提高对天气的认知程度。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本节课中,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气温》【创新教案】
《气温》教案【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二章【主题】第二节气温【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出天气的概念以及什么是气温。
知道用百叶箱测量气温以及注意事项。
说出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讨论、分析生活现象中能感悟到天气和气候、气温的关系。
在实验观测过程中对数据能分析、整理和比较,发现科学道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到关注生活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性。
感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的重要,领悟到科学无处不在二、重点难点重点:气温的观测,天气的判断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1.你认识下列天气预报时的图标吗?(ppt展示相应的图标,让学生辨识)2.谁能说出今天的天气状况?天气状况中你最关心的是哪几项要素?过渡:天气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二)新课教学小组讨论:天气的基本要素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总结:通过学生的已知经验得出天气的概念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秋高气爽雷电交加风和日丽飞沙走石风雪交加风起云涌讨论:天气现象有哪些?学生回答:学生个人根据已有知识回答。
教师讲解: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
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及其它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
提问: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有关,为什么蜻蜓会飞得很低要下雨,蚂蚁搬家要下雨?思考: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
气象站如何测量气温的?什么又是气温?教师讲述: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
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教师提问: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呢?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设问1.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学生回答:能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天气和气温”。
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气温与天气的关系;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2. 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认识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3. 了解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温计、天气预报图、PPT。
学具:学习手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和气温的好奇心,进而引入课题。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晴天、雨天、雪天等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天气现象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气温的定义,演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并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方法。
3. 实践活动:分组测量教室内的气温,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详细过程:学生分组,每组使用气温计测量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气温,将数据记录在学习手册上,分析气温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
4. 例题讲解:讲解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天气预报图,讲解图中的符号和颜色代表的含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
5. 随堂练习:根据天气预报图,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
详细过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观察天气预报图,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并在学习手册上记录。
六、板书设计1. 天气和气温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气温与天气的关系2. 气温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气温和天气现象,分析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2. 作业题目:结合天气预报图,预测未来三天的天气。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气温的测量、记录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2. 学会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记录和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地图、投影仪。
2. 学具:气温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分布规律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并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4.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地图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记录方法。
2.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某地区气温分布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环保建议。
2. 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分析气温分布规律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对此方面的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2.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提出相应的环保建议。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课件3-浙教版
尝试由3组同学进行天气预报,另 3组同学分别对3组同学的天气 预报进行评价.并说明评价的依 据.
天气预报
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午后有短时间阵 雨;
风向:偏北;风力:2级,午后加大到3~ 4级。
气温:最高320C,最低260C; 相对湿度:最大8度、降水、气压等
的气温值,你通过这组数据能得到什么信
息?
单位(摄氏度)
时间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
温度 23.5 25 26
24
(室内)
温度 21
23
24
22
(百叶箱)
思考探究题:
根据平时的观察一天中的气温最高值和最 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
答: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 最低值在日出前后。
世界最冷
中 国 最 热
世界最热
中 国 最 冷
气温对生物的影响:
⒈许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⒉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很 大.
⒈夏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抗高温? 冬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御寒?
⒉高温和严寒有哪些危害?可以采取什么 防范措施?
习题
⒈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
A.上海动季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
C.雨过天晴
D.动暖夏凉
⒉通常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往往出现在 ( )
A.日落前后
B.日出前后
C.清晨2时
D.午夜24时
s
Thank you!
天气的特性: 短时间的变化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
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天气现象:刮风、下雨、雷电等
请你描述一下今天 的天气状况?
气温:空气的温度。即当地空气的冷热程 度,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7讲 天气与气候教案 浙教版
天气与气候内容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是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气体;二氧化碳是光合作D. 1500小结:在气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倘若没有大气压强作用在液体的表面,各种液体就不可能被抽吸起从这个含义上讲,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其实都是大气压强将液体“压”上来的过程。
马德堡半球实验实验现象:两个半球需用很大的力才能拉开结论:是大气的压力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的。
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地球的吸引,即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大气对浸在其内的物体就有压力、压强。
如果半球内为真空,那么要拉开半球需要的力约为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说明大气压是很大的。
用嘴吸空的矿泉水瓶,瓶会变瘪,这是由于矿泉水瓶内的气压_________大气压。
(填“高于”解析:此题考查大气压存在的基本现象。
用嘴吸空的矿泉水瓶,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低于大气压,则空盒气压计上有两行刻度,一行以百帕为单位,一行以毫米汞柱为单位。
水银气压计:大气压支持着玻璃管中的水银柱。
当大气压发生变化的时候,水银柱的高度会发生变化。
读出水银柱高度为多少毫米,大气压即为多少毫米汞柱。
比较两种气压计:空盒气压计的携带比较方便,而水银气压计的测量则比较精确。
)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有关——解释:大气压的产生是由于大气有重力。
)大气压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解释: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而减小。
大气压的大小: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1.01×帕(760毫米汞柱)规定:这个大气压值称为标准大气压。
解释:人对环境的适应,人的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知识点实验探究气流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沿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时,两纸条反而向中间合拢。
)思考:吹气时纸条为什么会向中间合拢呢?分析:肯定是纸条受到了力的作用,而且力的方向是指向内侧。
那么是什么物体施加给纸条力的作用呢?与纸条接触的只有空气。
吹气前,两纸条互相平行,保持一定的间距,没有吸引和推斥,表明它们受到外侧和内侧的力互相平衡;吹气时,两纸条相互靠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天气和气温
教学目标
1、理解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气温的观测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教学设计
一、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读图】2-6、2-7感受天气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2、说说当天的天气状况
二、气温
1、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
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
3、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
【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
【探究实验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
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探究实验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举例】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
教学后记
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提了出来,但是教师真的很
难搞懂,何况学生。
限于学校的实验条件,气温的观测只能放在课后或者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
探究实验的难度较大,学生尽管测出了温度,但很难达到教学所要求的整理和比较能力。
故而也难以得出结论。
如果能够补充气候的有关知识,通过对比教学,学生更易于掌握天气的描述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