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1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课题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教材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处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情景。

诗人站在高处向西望去,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向东望,看到滚滚的黄河流到大海里。

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高些。

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2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一起来读课题《登鹳雀楼》,题目中的斜线处告诉我们要停顿,听老师读,登鹳雀楼,请你再读一遍吧。

2、学习生字“楼”;题目里藏着一个一类字,“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请你观看范写视频后,按下暂停健,在练习本上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吧,注意坐姿哦。

3.读完课题,你一定想了解下鹳雀楼,出示图片:瞧,鹤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鹤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鹤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鹤雀楼》最为有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3)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学生再读古诗。

师强调:“尽”是前鼻音,“层、黄、穷”是后鼻音,“依、欲”是整体认读音节。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 (1)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 (1)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处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情景。

诗人站在高处向西望去,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向东望,看到滚滚的黄河流进大海里。

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等高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诗中生字并会写,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出示图画,生看图,说说图中的内容。

2、你能用“楼”组个词吗?咱们见过的楼都是很高很高的,因为他们都是用钢筋水泥建造的,你知道在遥远的古代,楼是用什么建造的么?3.所以楼是木字旁。

4.学写“楼”5.认识“鹳雀”引出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师范读古诗,生边听边勾出生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生字拼出来多读几遍。

古诗是讲究停顿的,师范读第一句,生试着读第二三四句。

2、谁能连起来读一读。

3、师生接读。

4、登上二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1、简介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处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情景。

诗人站在高处向西望去,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向东望,看到滚滚的黄河流进大海里。

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等高些。

你们也想看一看就要落山的太阳和大海吗?那就跟诗人一起来吧!(看图)2.指导读第一句。

⑴生读“白日依山尽”⑵导读。

太阳下山的速度怎样?(慢慢地下山)⑶试读。

把太阳慢慢下山的那种样子给读出来。

⑷个别读。

(生评价)⑸齐读。

3、指导读第二句。

⑴生读“黄河入海流”⑵导读。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登鹳雀楼》一诗。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见景色的宏伟壮观。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中的字词、句式和意象,通过理解诗句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基本意思,掌握生字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古诗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句的朗读与背诵,生字词的学习。

难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诗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有关鹳雀楼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登鹳雀楼》。

3. 讲解诗句:逐句讲解诗中的字词、句式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例题讲解:挑选一句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如“白日依山尽”,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其他句子。

6. 课堂互动:分组让学生进行诗句接龙,提高他们对诗句的熟练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句,标注生字词。

2. 在诗句下方列出重点词语,如“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3. 在黑板一侧列出诗人的情感表达,如豪情壮志、壮志凌云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请用你自己的话解释《登鹳雀楼》的诗意。

答案:学生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表示太阳落山,山峦轮廓逐渐消失。

2. 作业题目:请尝试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

答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句、互动练习等方式,学生对《登鹳雀楼》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找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借助图画、追溯字源、联系生活等方法学习“依、尽、欲、层”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背诵古诗。

3.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观。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知晓诗题,读通诗句,识写生字1.识楼,知晓诗题。

(1)看图猜诗,做游戏(2)跟着唐诗去旅行:鹳雀楼在何处?出示图片,简单讲解。

(板画+讲解)从前的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边,面对中条山,下面就是奔涌不息的黄河。

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聚在楼顶,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3)了解鹳雀楼,积累词语。

我们古代有四大名楼,在北方的只有鹳雀楼。

鹳雀楼有3层,每层有10米高,楼下的底座就有10米高。

所以这座楼有40米高,相当于我们教学楼的3倍。

这是名副其实的“高楼”。

这座高楼因为一个人的一首诗,变得世界闻名,这个人就是王之涣。

王之涣是个才子,当过官,可是被人诬陷后,就辞官了,做了10年的游客,走遍各种名山川,在好朋友的劝说下,决定再次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在他赶考的路上,路过鹳雀楼,赏美景,心中感慨万千,就写下了这首《登鹳雀楼》。

2.读好诗题。

登/鹳雀楼。

3.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边读边猜诗句的意思。

4.指导朗读。

(1)指名读,集体读。

(2)听师范读,感受平仄韵律。

(3)借助停顿,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4)齐读全诗。

二、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读出画面每一首写景的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让我们跟随王之涣的诗句,一起去欣赏一千四百多年前,登上鹳雀楼的二楼,放眼望去的美景吧。

1.登楼,读诗想象。

(1)学习一、二两句诗,随机学习“依、尽”。

自由读一、二两句,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展开想象,读好句子。

动作理解“依”“尽”。

(随文识字:依,范写、点评反馈)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看到想到)你们还想看更多、更远的景色吗?那该怎么办?(2)学习三、四两句诗。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1)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1)

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观。

4.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书写4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观。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名胜古迹非常多,每一处风景都是一副如诗般的画卷,瞧,老师这节课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出示图片),请大家观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2、板书“鹳雀楼”:指导书写“楼”“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3、文字介绍黄鹤楼。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整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4、揭题:一处风景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唐代诗人王之涣看到了这处美景就把它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著名的《登鹳雀楼》。

补写诗题。

指导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词。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读,读得对画颗星,读错的帮纠正3、检查读字词和古诗4、师生赛读,读出韵律(1)师配乐示范朗诵古诗。

(2)生评价并练习朗诵。

(3)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诗句,想画面,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1)、理解“依”的意思。

(2)、想象画面练习有感情朗读。

2、过渡:此时的大诗人站在黄河岸边,他想,在这黄河的对岸,在这山的那一边一定还有更美的地方,他多么想看看远处的风景啊,你能想个办法让大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借助图片,指名回答)3、王之涣也是这么想的,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中,学习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哲理。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文字,领略其深刻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2.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古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建筑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让学生观察鹳雀楼的图片,描述其外观特点。

过程二:讲述鹳雀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过程一: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过程二:学生自主朗读,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理解诗意:通过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一: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过程二:讲解诗句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为例,分析其结构,讲解写作技巧。

过程一: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程二:讲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如对偶、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创作。

过程一:学生自主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过程二: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原文,标注韵律和节奏。

2. 列出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

3. 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写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五言绝句。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_1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_1

《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黄、欲、穷、层”6个生字,正确书写,“依、尽、黄、层”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背诵,体会诗中的景色。

4、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古诗,学习新笔画“竖折”。

3、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

4、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磁性田字格,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图片揭示课题。

1、孩子们在中国的古代,有一座很有名气的楼叫鹳雀楼(教师板书:“鹳雀楼”,播放鹳雀楼的图片,学生欣赏。

2、提示课题:有一天,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朋友登上了这座楼,看到非常壮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地,就是今天我们学生的这首诗《登鹳雀楼》,(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3、全班齐读课题,指导停顿:登/鹳雀楼,“登”是登上的意思,就是登上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读古诗,其余的同学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读完了就请学生说说想象的画面和感受。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指导学生看插图,远处的太阳靠近山头,在慢慢的落下去,说明这是傍晚的太阳,傍晚的太阳又叫夕阳。

近处:楼下,黄河水滔滔不绝,奔向大海)。

3、齐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把诗中写到的景物圈出来。

②指名学生说:a、我圈出了白日,白日就是太阳。

b、我圈出了山、黄河、海。

③孩子们真是火眼金睛哪,在十个字里就圈出了四种景物。

四种景物中“太阳和山有什么联系,黄河和大海又有什么联系呢?④指名学生说:我从“白日依山尽”这句诗中就知道太阳快要落山了,从“黄河入海流”中知道黄河水是流向大海的。

⑤是啊,作者登上鹳雀楼,举目远眺,看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听着脚下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此时,作者他在想什么?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7篇

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7篇

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一、导入: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

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1)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1)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随文识字、“加一加”等教学方法,认会“楼、层”等6个生字,规范、正确地书写“尽、层”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在朗读中理解古诗意境及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认识6个生字,写会2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背景音乐【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情引趣1、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号称“天下第一楼”,因为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2、介绍鹳雀。

3、有一天,唐代伟大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把所见所想写成了一首千古名诗-《登鹳雀楼》。

4、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把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3、交流识字方法4、齐读古诗5、检测要求会认字的掌握程度。

三、再读古诗1.划分节奏,自由读古诗。

2、男、女生合作读古诗四、感悟古诗1、老师问:作者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出示《夕阳下山图》,问:你看到了什么?2、出示“白日依山尽”,理解“白日:傍晚的太阳”3、老师问:这幅图美不美?那就再美美地读一读(指名同学读,女生读)4、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出示《黄河图》,黄河入海,气势磅礴,非常壮观。

用诗中的话说是什么?(出示“黄河入海流”)指名读出气势,男生齐读。

5、现在我们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好好地欣赏欣赏这壮丽的风景。

6、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上看到这么壮观的情景,会想些什么呢?(出示:欲穷千里目)7、如果想要看得更远,应该怎么办呢?(出示:更上一层楼)五、拓展延伸1、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也需要我们更上一层楼。

(学生自由说)2、不论是谁,做什么事,如果想要取得更大的进步,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需要不断努力才行。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理解、新感受。

六、指导背诵1、这首诗,先写(学生读)是诗人看见的,再写(学生齐读)是诗人想到的。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明白古诗中的“依、尽、入、欲、穷、千里目、更”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辽阔景象和雄浑气势。
3.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诗的意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
五、学习古诗三四句。
1、引入古诗三四句。(要想看到更远的天际,更远的黄河水,诗人应该怎么做?)
2、我们所想正如诗人所想,不同的是诗人是用诗句来表达,他用的诗句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什么呢?咱们咬文嚼字来说说吧。
4、动作演绎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动作演绎诗句吧。站凳子上——-站桌子上)挖掘诗句表达的内涵。----站得高,看得远;积极向上,不断攀登……
二、读诗找景
出示景物,找含有这些景物的诗句。
这首诗描写(白日、山、黄河、海)这些景物。这些景物藏在哪两句诗里?请同学们赶紧去找找。
三、摆图明意
根据诗句摆图景。
对,同学们眼睛真够亮的,它们就藏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诗里。(出示圈景物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根据诗句来尝试摆图景。孩子们拿出自制的景物图片试着摆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吧。到底怎么摆才对呢?注意诗句中联接景物的词语。借助课文插图和字典上的字义,明白它们在诗中的意思才行。
四、赏景读诗
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向这里,来欣赏诗人王之焕登上鹳雀楼见到的壮阔雄浑景象。天边落日依傍群山一寸一寸下沉,夕阳余晖绚烂无比,近处黄河奔涌而去,流入远方的大海。诗人用短短的10个字就把这壮阔辽远的画面描绘出来。这10个字就是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请孩子们像老师这样读,争取读出画面的辽远,黄河的雄浑气势(范读)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登鹳雀楼》一课。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见景色的壮阔画面。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的每一句,理解其意义,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登鹳雀楼》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意义的理解和体会。

2. 教学重点:诗句的朗读和背诵,以及诗中描绘景象的想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讲述其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4. 想象画面:让学生根据诗句,发挥想象,描绘出鹳雀楼所见的景象。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6. 朗读体会: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怀。

7. 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登鹳雀楼》2. 板书诗句: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板书关键词:壮阔、远望、高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登鹳雀楼》的诗意,发挥想象,写一段描绘鹳雀楼景象的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逐句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登鹳雀楼》的诗意。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如《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实地感受大自然的壮阔美丽。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两首《登鹳雀楼》。

2. 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古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赞美。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首诗的朗读、背诵及情感体验。

难点: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两首诗的对比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鹳雀楼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粉笔。

4.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分享对这座历史名楼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5分钟)学生分享,教师点评,引入课题。

2. 朗读感悟:(10分钟)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5分钟)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的意境。

3. 精讲细读:(15分钟)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景色描写和哲理。

(15分钟)对比学习王安石的《登鹳雀楼》,分析两位诗人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1. 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孤鹜、落霞、绿水、青山。

2. 王安石《登鹳雀楼》:飞阁、流丹、壁立、千寻、星辰。

3. 对比点:景物描写、哲理抒发、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两首《登鹳雀楼》的诗意,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你心中的鹳雀楼。

答案示例:以学生视角描述登鹳雀楼的感受,以及对古人智慧的赞叹。

2. 拓展作业:查找资料,了解王之涣和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并对比他们的诗歌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和详细说明的。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老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原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宏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发奋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p 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根底上,自己分析^p 字形。

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2(一〕复习引入,提醒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简介作者。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1)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1)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会写“黄、楼、尽”等字,会认“依、欲、穷”等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句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旅游,好不好?(出示图片)(1)看,这是号称“天下第一楼的”的黄鹤楼,这是有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美誉的岳阳楼。

同学们看这座楼,它呀和刚刚的楼阁一样极具民族风格,是我国文的瑰宝。

它的名字叫——(鹳雀楼)。

(2)请你读一读它的名字,名字读正确了,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鹳雀楼吗?(指名说)引导:看看“鹳”这个字它和什么有关呢?是的,鹳雀是一种鸟,你看(出示图片),在这座楼上栖息了很多很多的鹳雀,所以人们把它称为鹳雀楼。

(3)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王之涣一起登鹳雀楼。

谁愿意读一读诗题。

咦,他读诗题的时候有个停顿的地方,你注意到了吗?(指名说)是的,你能按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吗?这个停顿恰到好处,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试题。

二、初读古诗1.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中,请自由地读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师评价(预设:1.字音读的真准,值得表扬。

2.声音可真响亮,但是有个小问题,你听出来了吗?3.声音响亮而且读的还很流利呢,值得大家向你学习。

)2. 古诗读得正确,生字宝宝跳出诗来,想要考考你们呢,谁愿意接受挑战?指名读,师评价(预设:1.有个字音没读准,你发现了吗?2.字音读的真准,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好吗?)生字宝宝加大难度了,它把帽子给摘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开火车读)(预设:第一列火车平稳地抵达目的地啦,第二列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第二列火车开得又快又稳。

)3.生字宝宝又把它们的好朋友带来了,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正确。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

《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

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难点)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

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8课《古诗二首》中,深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观看到的壮丽景色。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字词、句式和寓意,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和诗人情感的升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全文,理解诗中的字词、句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字词、句式,朗读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学习古诗: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字词,讨论诗的意思。

3. 详解诗句:逐句解释诗句,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和语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默写诗句,巩固所学内容。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登鹳雀楼》的练习题,讲解答题技巧。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寓意,分享各自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登鹳雀楼》全文2. 黑板右侧:诗句详解、朗读技巧、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感悟。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表达真情实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学习古诗的字词理解在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时,我特别注意他们对诗中字词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部编版)

课题: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第1课时总计第节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六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五个生字。

2.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 理解古诗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写的画面,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 正确美观地书写“黄”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展开想象,体会诗中描写的意境,懂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1.孩子们,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鹳雀楼课文插图)2.看图说话。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

二、整体感知1.教师讲解(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2.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了解鹳雀楼的来历)3.给“楼”组词。

(引导:很高的房子叫“高楼”。

高楼大厦、楼房)4.指导书写“楼”字。

(左窄右宽)5.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6.小结: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补充课题,齐读)【设计意图】利用文本中的插图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理解古诗,指导朗读。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1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1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正确书写“依、尽、层、黄”四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展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将古诗的内容说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认识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激发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用自己的话翻译。

难点:感受古诗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温故导入出示之前所学古诗插图,引导学生根据插图回忆古诗,感受在中国历史中古诗的魅力。

篇目:江南、小池、池上、寻隐者不遇(二)新课讲授1.观察题目,了解鹳雀楼(1)循序渐进,感受分句登登楼登鹳雀楼(2)出示鹳雀楼的资料,介绍鹳雀楼,观看相关视频过渡语:千年前,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鹳雀楼,于是便有了这首诗,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看看王之涣都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哪些。

2.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物,跟随板书太阳、山、河、鹳雀楼……3.出示“白日依山尽”对“白日”进行讲解,即“将要落山的太阳”指导生字书写“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形声字对比学习“尽”和“层”,认识尸字头的不同之处朗读语气指导,太阳慢慢的下山4.出示“黄河入海流”黄河介绍,观看直观地图,了解为何“入海”展示黄河的视频,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通过加一加的方法,学习“黄”字,“共+由”,字扁横舒展朗读语气指导,声音要洪亮过渡语:诗人看到了西下的太阳和滚滚东流的黄河,又想到了哪些,我们接着看。

5.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逐字讲解,了解本句意思。

如果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结合生活感受,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道理(三)拓展延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生活中的应用(四)小结课堂呈现本课的思维导图,了解诗人王之涣的所见、所想,巩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道理四、板书设计登鹳雀楼白日山所见黄河海所想更上一层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两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猜诗句: 1.今天,老师带着大家来做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现在,让我们坐着飞船,穿越时空,来到唐朝诗意的星空,在这里,每一颗星星都有一幅美丽的画,都是一首经典的诗。

2.出示图片,学生猜诗句。

二、看图解诗题: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古诗《登鹳雀楼》。

传说,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来到这个楼上休息,所以叫鹳雀楼。

诗人王之涣来到这儿游玩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2. 请同学们拿出小手书空,跟老师一起写诗题《登鹳雀楼》,随文识“楼”字。

3.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

4.用字换偏旁的方式,图文结合,认识生字“楼”。

三、观图明诗意:【整体感知】 1.你们想和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去学习这首古诗吗?那就请你们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清老师的学习要求:自由读古诗,思考:王之涣看到了哪些景物?请你用笔圈出来。

2.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反馈所圈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3.指名试读古诗。

指导:读古诗的时候,要有停顿,节奏,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4.师范读。

指名读。

【明理知意】1. 学习第一句诗。

a.出示太阳落山图,说说这幅图是哪一句诗?生:白日依山尽 b.出示太阳落山动作,猜猜看这个动作是诗中的哪一个字?。

生:猜“依”字。

“依”字就是挨着,靠着,看图上,太阳落下来的时候,挨着山了。

c..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

d.随文学习范写“依”字,生书空笔顺。

e.师:同学们再看,太阳落山了,还看得到吗?随文学习“尽”字,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笔顺 f.指名看着这幅图,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师总结:夕阳依靠着群山慢慢地消失,就是----(指诗句全班读一遍)2. 学习第二句诗。

a.师出示黄河图,看到了太阳和远山,王之涣还看到了什么?生答。

b.指名问黄河流到哪里去啦?生答。

c.指名是从哪句诗知道的?
d.指名把这句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e.指导学生朗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感情。

3、一、二句连读: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消失了,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现在,谁来看着这幅图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4、学习三、四句:师:王之涣还想要看到更远处的美景,就要_________(生答) ①随文学生字: a.“欲”字,指名教识记方法并组词。

b.出示“穷”字甲骨文,生猜,这是哪个字?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b.数一数鹳雀楼,一共有三层,随机学习“层”字,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②读诗明理: a.你们看老师的字写得好不好?如果我希望自己的字能够写得更好,我就可以用哪句诗来鼓励自己?______(生答) b.我们班同学的学习习惯特别好,如果我们希望他以后能够表现得更好,就会对他说______(生答)③小组合作学习: a.请同学们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和同桌之间相互鼓励。

b.指名两组同学上台交流展示。

小结: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你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你要想有更多的收获,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四、赏图品诗韵:同学们,老师觉得你们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学得更好,你们相信自己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①老师
出示图片,学生说诗句?②老师说诗意,学生猜诗句。

③师生配乐吟诵古诗。

④古诗配乐演唱。

五、生字书写: 1.出示本节课所学生字:“楼、依、尽”。

2.跟老师一起放松,做手部操。

伸伸手臂,转转手腕,动动脖子。

3.拿起笔,在书上把这三个字描红一个写一个,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开始动笔写。

六、拓展延伸,走进诗意的星空:鹳雀楼因为王之涣的古诗,名扬天下,成为中国的四大名楼之一。

中国还有三大名楼,它们分别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出示三座名楼相对应的名句,学生了解。

七、结束:同学们,古诗就像天上的星星多得数也数不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去吟诵中华诗词,品悟诗情画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