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质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测试题

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测试题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1.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

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至20个物种的功能和生存。

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

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

这说明()A.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B.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2.“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对恩格斯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物质概念就是各种物的总和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③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④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有了确切的科学依据。

“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D.认识运动的主体是人的思维4.关于运动的说法有“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以上观点依次属于()A.辩证法、二元论、客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辩证法、主观唯心主义C.辩证法、相对主义、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法、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5.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主要体现了()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B.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6.“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一事例中,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 )①符合唯物主义的要求②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④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7.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2.4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后训练与检测(含解析)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2.4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后训练与检测(含解析)

2.4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1.最近,美国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一颗“超级地球”,它与地球一样由岩石构成,重量是地球的17倍,距离地球约560光年,围绕着一颗名为“Kepler-10”的古老恒星转动。

这表明()①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④“超级地球”与我们的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超级地球”与地球一样由岩石构成,表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符合题意;天文学家发现“超级地球”,表明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③符合题意;①说法与题意不符;④说法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答案:C2.哲理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如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下列与这句诗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C.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解析:“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意思是在船上看天际之云,觉得满天云彩一动不动,其实云彩与人同在运动,表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蕴含的哲理与之相同;A、B表明事物是运动和变化的,D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3.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这是该法自1987年制定以来的第三次修订。

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过程体现了()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④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大气污染防治法自1987年制定以来进行了三次修订,表明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也表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②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③说法错误;静止是有条件的,④说法错误。

第0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解析版)

第0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解析版)

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模拟精练+真题演练)1.(2023·浙江·模拟预测)杭州一名小学生在作文中指出,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有一个很大的“知识漏洞”,那就是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名竟然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其中米饭、蘑菇、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是师徒四人每顿必点菜品。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①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反映方式③意识反映的主动创造性带来内容的多样性④意识的内容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①④: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中涉及的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名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

这表明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①④正确。

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意识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反映方式”的说法错误,故②错误。

③:意识内容的多样性带来意识反映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反映的主动创造性带来内容的多样性”的说法错误,故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2023·海南海口·海南华侨中学校考二模)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苦苦思索如何“振兴中华”,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如今,中国高铁飞驰领先世界,公路纵横遍布城乡,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初的设想。

材料表明( )①正确的理念总是先于社会变革而出现②战略性谋划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③正确的意识对实现改造世界的目标具有积极意义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①:正确的理念可能先于社会变革出现,也可能后于社会变革出现,①说法错误。

②:意识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②说法错误。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单选题1.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

一201路最美寄语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

但从哲学角度看()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②物质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2.40多年的实践证明,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必须顺应历史逻辑与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代同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一论断的依据是①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只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一定能获得成功③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革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19年我们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

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澳门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

这体现的哲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D.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4.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A.①②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④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①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②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③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专题精练(含答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专题精练(含答案)

第三十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1.“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古诗所蕴涵的哲理主要有()。

A.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B.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2.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除了有这种共同属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3..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多次发生特大自然灾害,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③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④观点错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客观实际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发展观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答案】A5.生物进化论指出,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

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慢慢发展到高级哺乳动物,进而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

这说明()。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②自然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物质世界③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④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材料主要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并没有体现人类社会是如何向前发展的,故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A。

探究世界的本质(附答案)

探究世界的本质(附答案)

探究世界的本质(附答案)单项选择题: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 ( C ) A.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B.从社会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C、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菸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2.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C )A、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B.宏观和微观物质的位移C、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D.事物多少的变化3.运动之所以离不开物质,是因为 ( C )A.物质是运动的动力 B、物质在运动中存在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4.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于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 ( A ) A.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B.永恒的、有条件的、相对的C、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D.暂时的、无条件的、绝对的5.我们每一个人在活着的几十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张三和李四。

这表明了 ( D )A.事物有时是运动的,有时是静止的B.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D.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据北回答6-7题。

6、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 A )A.肯定了物质的运动 B.是形而上学的观点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7.克拉底鲁的观点 ( B )A.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8.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这说明 ( C )A.运动都是客观事物的运动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9.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句话说明了( D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10.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B )A.它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B.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它不能被人的感觉直接感知 D.它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11.生命在于运动,但一味蛮干也会损害健康,这表明 ( A )A、规律制约着人的活动B、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存在不利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12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已神秘地消失了。

(完整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含答案

(完整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含答案

C.②④
D.①②
A.运动
B.客观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规律性
9.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
2. 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A.物质和运动是一样的
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②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
18.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的观点
第1页共3页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to only one thing at a time
13.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两寓言反映同一哲理是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
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4.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A.运动是相对的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变害为利。”这个观点
12.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因为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探究世界的本质1.(2023·浙江·高考真题)《尔雅》是由汉初学者编纂的一部术语词典,阐释了4300余个术语的内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会、人事、学习和习俗等,依据其所释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风貌。

由此可知()①时代的进步推动术语研究发展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③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面貌④术语学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23·浙江·模拟预测)下图漫画《学蝉之驴》的哲学寓意是( )A.要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敢于有梦B.要敢于突破客观实际,大胆创新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追梦3.(2023·河北·模拟预测)习近平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新的征程上,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必须认真梳理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材料启示我们()①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②从正确的经验出发,是传承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举措③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动力④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发展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2023·山东烟台·统考模拟预测)ChatGPT,是由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个对话AI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比如写诗、写论文、写周报、写代码……无所不能。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使用后的感受是“好到吓人”,甚至断言,“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AI不远了”。

比尔·盖茨认为,在教育、医疗等方面,AI都将彰显其价值,但是,它可能会失控或走向错误的方向,这将引来大量争议。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有答案).doc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有答案).doc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有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1.(海南卷)达尔文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

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④劳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相关知识。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体现了人类社会是物质性的。

②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内因”;④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选。

答案:A2.下列对哲学上所讲的物质,认识正确的是(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物质的具体形态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④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⑤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⑥是对万事万物共性的反映A.①③④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故选D项。

答案:D3.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宣布,在长岛上演的一次微型“大爆炸”创造了一种新型反物质。

这种新发现的粒子被称之为“反超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

从哲学上看,“反超氚”这种反物质的发现表明( )A.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B.物质是无法被感知的客观存在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解析:此题以“反超氚”的发现为实例背景来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反超氚”的发现表明了世界的物质性。

A、B两项表述错误,C 项表述与材料关系不大。

答案:D4.恩格斯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

高一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答案及解析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答案】D【解析】《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一个字“时”应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要谷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都要遵循“时”而不能违背“时”,到此,我们就可以想到,这个“时”就是规律,材料的意思就是:改造世界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规律。

AC和题意无关,B的说法错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正确答案是D【考点】本题考查遵循客观规律。

2.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着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从方法论上看,这是由于()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③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要提高自觉性,排除干扰④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和创新,又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方法论,首先排除①,因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哲学原理的内容,③的说法与材料不相符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和创新,又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原因,因此本题选B。

高三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

高三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

高三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1.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襄邑道中》有一句诗“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下列与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的是()①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③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A.②④B.①③C.③④D.②③【答案】B【解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入选。

②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是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源于李克强2007年任职辽宁时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

三项指标与经济发展形势高度相关,且几乎不存在作假的可能性。

克强指数自推出后,受到众多国际机构认可。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①经济理论的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②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③价值取向影响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④认识事物必须深刻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题中材料“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与经济发展形势高度相关,且几乎不存在作假的可能性”,既体现了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也说明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实事求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

由此可见,②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③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故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D项。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

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前,我国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依然严峻。

为此,国务院于2014年5月15日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高一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答案及解析1.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答案】A【解析】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是在强调事物是在运动变化的,是辩证法,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是在诡辩论。

诡辩,指为明显的谬误或与公认的合理观念相对立的谬见提供论据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

诡辩所使用的论证手法称作诡辩术。

诡辩论思想方法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研究和批判诡辩论是在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本题选A。

【考点】本题考查辩证法。

2.漫画《渴》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③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④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资源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答案】C【解析】本题是一道漫画题,漫画的题目是渴,观察漫画,地球对资源破坏,造成大地的干涸,这个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而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对漫画的曲解,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资源不属于哲学启示,因此本题选C。

【考点】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答案】B【解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指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

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这反映了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

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

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1. 2013年10月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从预言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到最终探测到该粒子的存在,说明了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C.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从预言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到最终证实它的存在,说明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答案B正确;ACD和题意无关。

2. 2012年6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九号”飞船,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专家的精确控制下,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6月24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先期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进行了手控交会对接。

材料表明 ()①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③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地促进作用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④【答案】C【解析】“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是人们利用规律改造世界的结果,表明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①②符合题意。

③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改变或创造;④错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起促进作用。

故选C。

3.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漫画《事出有因》启示我们,办事情要 ()A.有预见性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承认规律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一定要根据漫画的标题和内容,审清漫画的寓意。

该漫画是讽刺某些人的汇报材料水分太多,不从实际出发,不实事求是,故选C。

4.(2013·广东卷)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

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1.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答案】D【解析】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故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D说法正确;ABC对运动和静止的认识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这一歌词反映的哲学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答案】A【解析】“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这句歌词是探讨世界是什么的,也就是世界的本源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哲学上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A说法正确;BC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3.2014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Water and Energy)”。

世界水日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

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

我国纪念2014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重视水资源保护?(9分)【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全球水资源危机让我们必须要树立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我们认识到水危机保护水资源,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1.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坠落事件,造成1200多人受伤;次日凌晨,小行星2012DA14近距离与地球“擦肩而过”。

陨石坠落和小行星“撞击”地球等事件表明()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故③错误,①②④正确。

【考点】按客观规律办事2.近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速度加快,沙尘暴次数增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因素所造成。

其中,滥垦、滥牧、滥伐、滥挖、滥用水资源等“五滥”,使得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气候反常,灾害频繁,这种教训告诉我们()①物质决定意识,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②规律是客观的,人类的活动必须按规律办事;③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④尊重客观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人类滥砍滥伐,导致土地沙漠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这说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①②③说法正确;④颠倒了二者关系,应该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该题选A。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世界的本质。

3.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

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1. 2014年3月21日,某海域一搁浅的海豚,因市民救护不当呛水致其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市民的做法()①否认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②忽略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③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④没有做到主客观具体统一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

材料中市民抢救不当以至于海豚死亡是因为忽略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做到主客观具体统一,故本题答案选B。

①③与题意无关,不选。

【考点】本题考查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2.辨析:人类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

(10分)【答案】(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4分)(2)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4分)(3)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2分)【解析】本题题目中的观点有的地方正确,有的地方错误。

即属于正误混杂型辨析题。

即命题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

这类题解题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步骤第一、分析前面一句话对错的原因通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二、分析后面一句话错对的原因同样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第三、对整个内容进行总结。

本题可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不能被改造;规律可以认识和利用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注意要学生知道,只要出现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因为违反了规律的客观性。

【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3.“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时间都去哪了》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是因为它揭示了()①事物发展具有特殊性②运动是绝对的③矛盾具有普遍性④认识具有无限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时光流逝,在不知不觉中人从年轻就慢慢变老了,这说明运动是事物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②说法正确;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时间都去哪了》引起大家的共鸣,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③说法正确;①④与题意不符。

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

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

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通过对所处情景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悲苦哀愁的境界。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所处情景是哀愁情绪的物质载体②哀愁情绪是所处情景的真实再现③哀愁情绪对所处情景具有决定作用④诗人的哀愁情绪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哀愁情绪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意识,所处情景是一种客观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所处情景是哀愁情绪的物质载体,选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正确;②错误,哀愁情绪是诗人的意识对所处情景的能动反映,不是真实再现;③错误,应该是所处情景对哀愁情绪起决定性作用。

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大任务,明确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方向。

据此回答下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这表明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材料中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这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这表明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城镇化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选D。

【2】会议指出,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 探究世界的本质测试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 面的空格内。

每小题 2 分。

共计 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选项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选项1.2006年 6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随州市的兰草生长面广量大,品种繁多,品 位较高, 被誉为继日本、 韩国之后的第三大兰草产地。

兰草资源虽然让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 的道路,可自身却面临巨大的危机。

“地毯式”的扫荡,掠夺性的无序滥采,使兰草资源遭 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这个事实说明A .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B .人类的破坏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C .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牺牲自然D •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2. 2006年 7月 2日《深圳特区报》报道,由于在非洲相继出土了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遗骸 化石,人类“走出非洲”说一度占了上风。

最近几年,亚洲和欧洲考古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 年代并不晚于在非洲发现的那些化石。

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 人类起源于动物界, 人类 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

这表明A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B .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C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D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 2006 年 7 月 18 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 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 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上述观点的哲学 依据是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B •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C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D .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4.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

这是因为B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D .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6. 在高速运行的神舟六号轨道舱内,航天员聂海胜与费俊龙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 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

这说明A •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B •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 .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 .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7. 2006 年 6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客观地说,有的领导干部也确实 把问题的症结认清了, 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了, 在认识的层面展现了应有的领导水平。

但 要求了不等于落实了,规划了不等于实施了, 指出了不等于解决了。

求真了还要务实。

从唯 物论的角度看,材料中的“求真”是指A .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 .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A .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C .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5.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A .运动离不开物质C .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8.哪里失去了求真务实,哪里必然丧失生机,遭遇厄运,受到惩罚。

这是因为A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B.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C.规律能够被人们把握和利用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9.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 。

其中的哲理是A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B .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C.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D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10.2006 年7月18 日,成都市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组织人员在邛崃、龙泉驿、青白江、新都、彭州等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随着增雨炮弹的升空,成都市区及周边都下起了中到大雨,终于给数日持续高温的成都带来了阵阵凉意。

这说明A •认识和改造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B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C.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就无法促进事物的发展D •人们可以把握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11.连日来成都高温不下,市民都期盼来场大雨退凉。

为此成都周边的45 个人工降雨炮点早已做好准备,24 小时待命,只等天气条件一成熟,便放炮催雨。

但一直等了一个星期,才等到了充分的降雨云团。

这表明A •人们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然界B.自然界是客观的C.自然界和人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D .离开人的影响,自然界才具有客观实在性1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二、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格内。

每小题3 分。

共计15 分。

题号13 14 15 16 17答案13.200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沙尘暴的成因除了自然因素外,还包括人为因素的作用: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式的利用、水资源滥用等。

沙尘暴的治理要因地制宜,根据生物气候带的特点,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

这启示我们A •只能认识自然,不能改造自然B •必须懂得自然界的物质性C.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 •应尊重自然规律14.2006年5 月26日人民网载文指出,中国农业目前依然是以小农经济的小生产为主体,小农经济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直接结合的经济制度,面对社会化大生产,有其脆弱性;而在社会变迁中,又有其稳固性。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相对滞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仍然是个薄弱环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经历较长的时间逐步演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B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C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D .物质世界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5.地理学家对新疆哈密茫茫戈壁中奇特的、规模浩大的雅丹地貌群的野外考察,揭开了这片死亡之地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的神秘面纱。

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和始祖鸟化石, 地理学家推 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森林。

此后又发现了大量的时间更为久远的珊瑚化石, 依据珊瑚的生活200米、水温在 18 摄氏度以上的热带浅海域中。

这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16. 2006 年 6 月,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疫苗研制和诊断技术研究取得突破。

三种新型禽 流感疫苗研制和一项禽流感诊断技术研究获得成功。

上述事实说明A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B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 .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17. 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 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 2 万亩。

“沙进人退”趋势如不得到遏制, 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

上述材料说明A .规律是客观的B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D •规律和规则是有区别的三、简答题 (9 分)18. 2006 年 7月 17 日《人民日报》报道,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郭川乡宋川村位于半干旱浅山区.长期以来,这里干旱少雨,条件严酷,群众吃水难、发展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2003 年,这个村开始实施“母亲水窖”项目工程,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

此后宋川村以“母 亲水窖''项目为核心,发展庭院经济、果园“一室六配套”和养殖业, 2005 年底,这个村 人均纯收入从 2002 年的 960 元提高到 2200 元。

(1)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中的哲学道理。

(4 分) (2)分析宋川村实施“母亲水窖”项目工程的正确性。

(5 分 )四、辨析题 (11 分。

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19. 背景材料: 2006 年 7 月 17 日下午,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南部海域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已 经造成至少 357 人丧生, 160多人失踪, 3. 5 万多人无家可归。

辨题: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习性判断,它应该是生活在水深不超过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 .科学家在不断地探究自然之谜 C •事物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五、论述题(16 分)20.2006 年7月19 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过去,我们在发展问题上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有时甚至违背规律,搞“一刀切''和“想当然” 。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为什么?(8 分)(2)说明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的意义。

(8 分)训练与检测(三十五)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I.D 。

A 不合题意。

BC 观点不正确。

2.D 。

AB 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应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联系,故C 排除,D 人选。

3.A 。

B 不是哲学依据。

CD 不符合题目要求。

4.B 。

材料强调的是物质在运动,并不是强调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故 A 不选。

事物存在着相对静止,事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故CD 错误。

5.B。

成语的意思是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故弃A而选B。

C错在“惟一” 。

D是运动的含义,不合题意。

6.C。

AB 观点错误;D 不被材料说明。

7.A。

8.D。

ABC 观点虽正确,但不是原因。

9.A。

BD 观点错误。

C 不是哲学道理。

10.D 。

A 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 不合题意。

C 观点不正确。

II. B 。

A 是不可知论,CD 观点错误。

12.、B二、选择题H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3.BCD。

A 不符合实际,是消极态度。

14.CD。

A 与题意无关。

B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5.BD。

A 不是哲理。

C 观点不正确。

16.ACD 。

B 不符合题意。

17.ABC。

D 不为材料所说明。

三、简答题(9 分)18.(1)材料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 分)(2)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