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1这是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1979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并多次重印。
我是在阅读了王小波的“不新的《万历十五年》”一文后,才上网购得此书阅读的。
在读书中,通过书里提到的*和人,再去找自己有兴趣的书来读,这种是我自称为“顺藤摸瓜”读书法。
由于这个读书法,我最近重点购买了一些“读书笔记”类的书籍来阅读。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历史学范畴的书。
在我的读书目录里,应该是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三类为主。
在阅读一个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阅读他的传记或者简介,这样,才会对作者写作的立场、背景、动因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这个也是我自称为“摸清背景”的第二个读书法。
由于这第二个读书法,我也购买了比较多的人物传记来阅读。
通过读书,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书目体系。
再来谈谈《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吧。
全书以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为历史时间的横断面,然后讲述了与这个横断面有关的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
最后,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所以,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读了这本书后,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就是我们现在一再提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究竟我们民族历史那个阶段、那种机制值得我们骄傲,更值得我们在当今列强环伺的国际形势下提出“复兴”的口号?如果说中国的汉唐盛世值得我们后人“复兴”,那么,万历十五年的悲剧,不是由汉唐而来的吗?希望通过阅读更多的历史书籍和做历史的思考,能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2以铜为鉴可以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李世民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史学界地位颇高。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厚的书,作者没有写整个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只是截取了其中短短的一年,写了这一年中有深远影响的几个名垂青史的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
万历:《万历十五年》里最少不了的就是这位万历皇帝,这是他的朝代,这是他当皇帝的第十五年。
他是被大多数人所鄙夷的荒唐君主,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三十年不上朝,不承担应有的责任。
可是细究根源会发现,他之所以这样也有着他的无可奈何。
登位之初,他就得到了德高望重的张居正教导和辅佐,处处对他严格要求,希望他能成为一代明君,他也时时这么要求自己,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心目中的这位完美人臣只是对他要求严苛,而对于自己却十分放纵,顿时,他的道德楷模坍塌了,对张居正的信任也一落千丈。
虽为天下之主,万历却发现自己无法对抗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大臣势力,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木偶,处处受限制,动不动就被大臣们搬出来的祖宗法制和先贤道德压制,而他自己又缺乏迂回斗争的技巧和耐心,也不懂得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他采取了一个最简单最无奈的方式——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他用这种负气的方式与他的大臣们做斗争,最后是两败俱伤,为王朝的颠覆埋下了隐患。
申时行:作为万历十五年的首辅,申时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在皇帝看来,他是群臣之首;在大臣看来,他是皇帝的心腹,这是一个两面都不讨好的角色,他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应对着。
他既要否定有恩于他的张居正的所做所为,又要想尽办法报答恩人的知遇之恩;他既要让皇帝相信他的忠诚,以此获得皇帝的信任,从而使政令得以实行,又要让大臣们相信他的耿直,敢于劝诫皇帝,为了祖制和道德敢于奋勇抗争,敢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精选6篇)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精选6篇)《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精选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1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常听老师说起《万历十五年》,读完《万历十五年》,你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可以预见的,中国近代的衰败与腐朽,懦弱与自大,无疑可以从《万历十五年》中品味出来。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平淡无奇,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一年一样平淡,但就在这平淡无奇的一年中,发生了很多细枝末叶的且极容易被忽略的事。
这些事,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发生大事的症结所在,也是将在得以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这一年中发生的事为将来孕育了祸根。
万历皇帝在刚刚9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一成不变的生活,重复的事情,不变的礼仪,令年仅24岁的万历皇帝心生厌恶,权力被束缚,行动言语都受到约束,仿佛一个提线木偶,无法自主。
万历皇帝的一生处于不断的被束缚中,万历皇帝也想做一个好皇帝,但朝堂上的寸步难行,一成不变的生活令万历丧失了信心与激情,到了后期万历的做法是无为而治,不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管理国家事务。
在这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即使你是皇帝,很多事情也是不能做的。
在多年学习中,我们都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封建集权统治在明清空前强化,皇权至高无上。
但是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
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
万历皇帝是可悲的,他曾竭尽全力想做一个好皇帝,一个好君王,可是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让万历皇帝寸步难行,作为一个皇帝,他是可悲的,作为一个君王,他是不合格的。
在僵硬的体制下,万历皇帝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在祭祖大典上作出正确的礼仪与行为,在朝堂上只需要同意文官集团的奏折,在万历皇帝的身上我们似乎看不到像秦始皇的唯我独尊,看不到唐太宗的不可一世,皇帝似乎成了一个文官集团为了统治国家而推出的傀儡,寸步难行的万历,无法作为的的万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优质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5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的人物事件,上推下演,就是为了通过万历十五年这一年,这一个切片,看到中国历史的一个脉络,一个衰亡失败的总记录。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是一本非常独特的历史类读物,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既有学术又有故事。
在这本书中,作者选去了历史上十分平淡的一个年份,万历十五年作为全书的北京,介绍了皇都明神宗万历,首辅张居正,申时行以及清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人的经历,用过挖掘这些看似风光的人物各自的经历中隐含的悲剧,从中的出他们所处的大明帝国表面繁荣下的无奈。
而且中令我印象颇深的一个人物是万历皇帝,与我们一般人认识中皇帝至高无上,说一不二的形象不同,万历的人生可以说是很纠结甚至是痛苦的。
万历在10岁那年登基成为大明帝国的主宰,由于年纪尚小,其大部分的决定背后都有着首辅张居正的协助。
这是的万历皇帝每天要上早朝,要练习书法,学习历史,以史为鉴,还要学习儒家经典,各种礼教。
(说到这里插一句作者认为礼教是维持封建统治集团统治的极其重要的工具)同时由于他的身份特殊,身边很少有同龄的玩伴,能一起玩的也只有一个太监“大伴”冯保。
这一切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来说的确是一种很强烈的束缚。
成年以后,万历有过两年勤勉治国的时光,他在这两年中意气风发,充满激情,想要在皇帝的位置上干出一番事业,甚至在京城遭遇大旱时亲自步行到天坛祈雨,又观看禁军的训练。
但随后由于张居正的去世,他失去了重要的辅助,更为糟糕的是张居正生前得罪的大臣们集体发难,要求清算张居正,万历在舆论和证据的双重压力下,只能痛苦万分地在张居正死后几年后清算了自己的老师。
这件事也让他深深认识到文官集团斗争的阴暗所在。
而在后来关于立储的问题上,万历又希望废长立幼,立自己最喜欢的贵妃的儿子当太子(他希望立其子做太子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只有太子的母亲才能和皇帝同葬)。
但这件事又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大臣们用尽各种办法阻止他,上奏,辞职,逼得他无可奈何。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想最新10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想最新10篇《万历十五年》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想10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首辅申时行,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张居正时代的改革、做法、措施,以及张居正和文官集团这个群体的矛盾来源和结果,以给申时行和事佬的做法做解释。
申时行下定决心做和事佬,是在吸取前人教训和仔细分析各个利益集团的基础上所做的决定。
作为申时行的前辈和推荐人,张居正一心想要改革,想要以法治国,然而他只能做到强推政令、利用他的门人和私人勉强在部分地区推行。
不仅如此,他深知“为官之道”,自己不做表率,却只想动他人的“馒头”,改革难以推行也是自然的。
况且,一切归根究底是官员的俸禄过低,没有改变这个基本事实,就想要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革没有错,但改革前的分析做的不够。
这就好比没有奠基就像盖摩天大厦、没有铁轨就像要火车跑起来。
申时行深知张居正错在何处和改革行不通的原因,为了与文官集团和解或者向其示好,在上台后就将仅施行一年的改革制度取消了。
作者还花了较大的篇幅来论述文官集团的形成,和伦理道德与行政效率的关系。
文官集团具有双重人格,他们既遵从四书五经的伦理道德,也同样不会放弃吞没百姓的钱财、收受他人的贿赂以维持自己相当标准的生活。
正直,是一件商品,用来在皇帝面前展示的。
在那个普通百姓人微言轻的时代,大多数人将做官看做发财致富的道路,而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多数官员的利益,所以行不通。
制度好与不好,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它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好的;反之则不好。
既得利益者没有评论的权利。
而张居正作为既得利益者,不仅说旧有的制度不好,改了它,还不加遵守。
制定了规矩,只来约束旁人,而不约束自己的,当然就群起而激愤了。
申时行懂这些,他尽量避免惹怒这些个人,尽力做好皇帝和大臣们的传话筒,从不惹是生非,用力维护着平衡,没有出大错,也没有出彩的地方。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7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7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7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真是好喜欢这本书,相见恨晚。
合上书本才知道,曾经学过的那种固话了的历史教科书原来那么的扁平。
比如万历皇帝,在我原来的认知中他只是个非常平庸的皇帝,甚至没有什么影视作品愿意去阐述他的故事。
读过《万历十五年》才明白,在万历皇帝的平庸之下,是他对自己身份的无奈和痛苦。
皇帝在体制中逐渐成了一种象征,他的身份带给他的限制完全不少于任何一个普通人。
他甚至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意去立储,正是意识到了自己只是这强大体制中的一个象征,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只能消极怠工,这是他反抗的一种方式。
而和皇帝对立的文官集团,他们信仰道德礼教,相信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规矩礼法,而在皇帝“无为”的统治之下,他们一腔热血毫无用武之地。
皇帝和文官之间长久的博弈,使得矛盾日渐加深,最终成为双方皆败的悲剧。
另外还有张居正和戚继光,他们是那个时代中璀璨夺目的人,就如黄仁宇先生所说,他们有造反的能力,但没有造反的心思。
但是这种能力终究是让人忌惮的,因此他们最终也是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只能感叹一句“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
还有海瑞,以前他给我的映像就是个十全十美的清官、完人,然而真正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海瑞的局限,真的有点可怜,不合时宜地想要以一己之力去撼动体制,但最终因为能力和智力都不够,只能活成一种正义清廉的象征,而将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
李贽就更复杂了,我大概还要去多看一些书才能真正读懂他。
最终,黄仁宇先生这本书里的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他们都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在个人之上还有体制,体制之上还有更大的命运,人们身处其中无力反抗,造成了本朝巨大的历史遗憾。
所以,作者提出了自己大历史观里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他说“人世间很多残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义去施行,也是中外古今一律。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5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更加丰富的还原了那个时代和人物。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王……”,“假如元朝大军向日本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言论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
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
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
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
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在地上怎么睡啊?……,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最初的人类公社,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刻,因为那时人常常挨饿,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需求还处于最低层——生理需求。
要吃饱饭这统一的欲望就是团结的基石,同一团队的人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猎取到食物。
但通常这仅局限于内部,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获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协作解决的问题,资源争斗(抢地盘)则成了更能解决问题的手段,战争和掠夺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需求相应而生。
得到尊重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追求。
由于得到尊重的主体必然是个人的,这种欲望彻底破坏了团结,成员之间相互冲突,出现了社会等级。
等级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彻底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欲望的冲突,这种用暴力或者其他强制性力量对冲突进行缓冲,这种冲突急迫地需要解决,同时胜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实际上就是对欲望的抑制,是对欲望冲突最有效的协调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义的法律,法律则意味着工具性,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两大特性同存。
神秘主义是人类思维的黑洞,是超越人类理性思维之外的东西,中间蕴涵着最强大的能量,这就是道德这个工具难以控制的根源。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常听老师说起《万历十五年》,读完《万历十五年》,你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可以预见的,中国近代的衰败与腐朽,懦弱与自大,无疑可以从《万历十五年》中品味出来。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平淡无奇,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一年一样平淡,但就在这平淡无奇的一年中,发生了很多细枝末叶的且极容易被忽略的事。
这些事,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发生大事的症结所在,也是将在得以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这一年中发生的事为将来孕育了祸根。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从《万历十五年》读出的不仅仅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社会更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子,我们需要做更多这样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特殊的问题。
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运,这句话适用于里面每一个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们都试图去追寻他们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诸东流。
万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实际上,从这年起,王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了。
或者并不应该这么说,应该说王朝的覆灭已经注定了,而只是从那时起,端倪更明显罢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4将《万历十五年》断断续续读了两遍,其中几多感慨来不及记录,就已化为烟尘随风而去,却也有一部分润物无声般沉淀为自己的一部分。
那已经离去的,也许要等到再次阅读才能吸收;而这已经沉淀的,却久久萦绕在我心头。
我惊诧,此书中许多人物身上,竟都有自己做教师的影子。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明朝时,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了高峰,废除丞相制度,文官集团日益强大,但是军队建设却极其落后,依靠多次翻修的城墙巩固国防,待倭寇入侵才开始培训新兵。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1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1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1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1去年我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便对明朝历史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接着我又看了《大明王朝1566》,虽然历史上实际没有改稻为桑,但是借用这次改革,深刻剖析了当时自上而下存在的各种矛盾。
《万历十五年》则通过几个不同人物的视角,给大家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给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也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
剧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嘉靖帝对今后的万历说:“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
这本《万历十五年》,英文名字叫做《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自1566年的嘉靖到1587年的万历,明朝的历史在我眼前展开。
书中明说,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而文官就是这一制度的忠实拥护者。
王朝刚建立,文官集团还未成气候,加之建国的皇帝腥风血雨厮杀手腕强硬,根本不可能为文官所掣肘。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新的皇帝大多生长在宫廷,被约束着成长,在参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则是越来越少。
废除宰相,却有了内阁,本来是集中权利让皇帝做决定,最后却是皇帝被文官所“挟持”。
如果皇帝有着足够的能力,运用权术在文官集团之间互相掣肘,运用文官之间的斗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尚能治民治国。
如果皇帝对此放任自流,那么惨痛的结果必然随之而来,文官集团之间的相互政治倾轧,相互斗争耗尽国家的气运,民众不被放在眼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万历,起初的他励精图治,任用张居正,施行改革,以为自己做主治理国家。
后期,张居正去世遭文官弹劾被抄家,万历似乎开始看清了文官的真实面貌,也看清了自己其实无力做主。
作为皇帝的他想要立三子为太子,却遭到文官们的一致反对。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感悟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感悟5篇《万历十五年》所表达的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绝对大多数的人都穿了件绚丽的外衣,那就是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作者是黄仁宇。
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
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
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
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谈到这本书先说说黄仁宇先生其人。
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曾经学过工科,在报社工作过,当过兵,后来又在美国攻读历史。
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历史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看完《万历十五年》之后的感觉就是佩服作者对历史的所用观察视角。
通常一般的作家,不管是哪类作家写历史总要从整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找这个朝代的衰落过程,然后再从这些研究结果来证明这个朝代的各式人物或成或败的原因。
但是黄仁宇老先生却不同,他是反着来。
他是从各式的人物命运的起落中梳理出当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是以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
并且以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各式人物(如张居正、戚继光、海瑞等)的悲剧结局来推导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且里面引经据典,用的都是在史料中有真实记载的文献资料作为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这就保证了它的可靠性和学术性和来源。
《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独到所在,本书也正是紧紧围绕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一些事一些人对从前和将来的发展展开详细,独到的诉述。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五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五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介绍了万历皇帝在位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三个因素所决定的明朝走向没落的原因。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前些天看完了《万历十五年》一书。
这本书介绍了万历皇帝在位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三个因素所决定的明朝走向没落的原因。
政治上皇帝实质上并没有实权,因为经过近2-年的发展,明朝的内阁权利非常强大,甚至到可以和皇帝抗衡的地步。
其中最为代表的是张居正。
历史上对这个人褒贬不一,一方面他推出的新政很大的促进了明朝整体经济,军事,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这个人是一个大贪官,他死后从家里搜出10余万两白银,政治方面他极力推崇自己的党羽,极力的排斥异党。
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师,他极力得皇帝和皇太后的信任。
当张居正死后被查出种种劣迹,万历皇帝伤心了,自己的老师如此的虚伪,从此他由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变成一个沉迷于后宫美色的君主。
因为他看清楚了一点--------无论张居正,还是后来的内阁首府申时行,都代表的是文官集团的利益。
文官集团的利益于皇权一向对立。
万历皇帝深知自己不能够改变这个已成的制度,索性不管不问任文官集团自己争斗。
军事上明朝的军事相对于外族还是较强的,但是建军制度上文官的权利比武官大;禁军的数目比戍边军队的数目多;军饷朝廷播下来大多数都是发不到士兵手里的。
这种朝代末期亡朝的表现在万历年间得到了种种体会。
但是如果文官和武官搭配良好就会有例外,明朝除了开国有著名的将军,这个朝代有且仅有的民族英雄就是戚继光。
可以说他的成功,和他的上司谭纶,顶级上司张居正不无关系。
如果不是张居正极力推举戚继光,可能他的抗击倭寇的事业没有这么顺利。
当然他本人也是出色的将领。
据《神宗实录》中谈到戚继光在战争前3天彻底研究对手,思索着每一个细节。
他练兵严格,经常搞动员大会,赏罚分明。
再一个,他对兵源也有限制,只招农民。
文化上基本上都是八股文,大文豪基本上和内阁的大学士关系不好,因此大多境遇不好,这里不详谈。
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5篇《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一对于明神宗朱翊钧,历来人们大多持否定态度。
其实不仅如此,说起明朝的皇帝,人们都没有好感:他们不理朝政,就像一个个败家子,折腾着祖宗的基业。
在朱家统治时期,虽然写就了不少的辉煌,也留下了无数的骂名。
鲁迅先生在论及明朝时曾说:“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
”但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黄仁宇先生则明显地表达了他对朱翊钧的同情与悲叹。
当然,黄先生也从他的“大历史”观向我们展示了万历皇帝的一生,以及万历出发,追溯封建统治的源头,着重剖析了明朝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全面给我时期的文臣武将、思想家。
在高中历史课上,我们都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封建集权统治在明清空前强化,皇权至高无上。
但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
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
我想,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的可悲之处。
封建统治从秦朝到明朝,已经有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所推崇的文官制度,这时已经完备成熟。
皇帝,在这个以程朱理学为根本太子思想的国度里,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货体制。
万历皇帝,只要努力扮演好他的这个皇帝角色,按时参加各种典礼活动,批准内阁大臣的奏议,在全体文官以及程朱理学的协调下,整个国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运转了。
皇帝,似乎已经成了礼制的象征,国家的精神领袖,倒有点类似于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
但这怎么可能呢?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基本上都是呼风唤雨,独揽大权,说一不二的。
可是,在明朝,在以理学为一切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国家里,熟悉掌握了理学的文官集团,却逐渐壮大成熟,甚至达到了与皇权对峙的地步。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6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6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一彼时的四十八年,恐怕会熬老几代人。
然而四十八年的孤独,或许会熬空一个人,大明有这样一位皇帝,便是这样一个孤独患者。
公元1620年,万历皇帝朱翊钧长眠定陵,安详而孤独地结束了他马拉松式的四十八年统治。
昏黄的背景之中,万历皇帝着朝服端居高座。
脸型微胖而方,眉宇挺拔,显得慈善稳重,目微下视显得慵懒颓废,似乎正映衬了他执政后期的生活状态,但是每每当我仔细端详时,总被那深邃得不可测的目光所深深吸引——这不禁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一幅明末宫廷百态的历史轴卷徐徐在眼前展开。
当一位位如低贱的戏子一样的历史人物浮出历史长河时,便可以被台下的人任意涂鸦,肆意戏谑了。
东施的小眼睛或许被涂抹得别有风韵,西施嘴角的微痣可能被放大得不堪入目。
看客们早已忘却原本的角儿的真面目,只会人云亦云,他们拍手嘲讽那个以荒诞不经著称的演员——万历。
然而,万历似乎是一个不太会生气的皇帝,因为它被气惯了。
我们的故事从一位郁郁不得志的S官员开始,有一天他想出了一招火箭式的升官之路,做法便是用死谏强迫皇帝接收其未必高明的建议,从而给其他人种错觉——S忠君爱国。
而真实的S,却是在极其阴损地谋取名利。
因为如果S因为直谏被处死,便会留名青史,这是古代文人最高的荣誉了,同时皇帝便会被认定成一个昏君,这是所有帝王所忌讳的;可皇帝如果采纳了S的建议,造成的后期效应亦只有皇帝一人买单。
总之,这是一项稳赚的生意,重点是不违读书人所谓的“道义”,何乐而不为?于是,大小官员争先恐后地“触龙须”找死,犹如那恐怖的伪道德的洪水,万历被包围了!所有的大小官员都长着一张阴阳脸,万历是被他们包围的,那种悲凉到战栗的恐惧感,恐怕甚于四面楚歌的项王。
此时,我突然看到了刺杀英国皇帝的那张可怕之极的V字形脸!不知原因,只想到那诡异微笑背后的难以名状的悲伤——犹如万历皇帝朝服像中那深邃的目光。
又突然,风云色变,时光穿梭,一个叫苏格拉底的老头置身于由一群暴民组成的陪审团,群情鼎沸,他的眼神凄惨深邃冷眼旁观着这可怕的“大多数人的暴政”,可以颠倒乾坤,恍如世界末日的审判;惊恐中思绪又回归故国故土,碰见已故人屈原,他心灰意散地挪步于汨罗江畔,高歌“着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时,香草美人的沉吟,那深邃的目光又会不会是这位义士对于炎凉世态的最后一瞥呢?曾有过这样的臆想,或许来自于悬疑电影的影响,觉得有一天我所熟识的所有人,都把我当作一个陌生人看待,我的意志在死寂中崩溃,崩溃,崩溃,即使臆想结束还心有余悸。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5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是即我在床头读完《明朝那些事》之后又本一关于中国阶段历史的描述,由于习惯性失眠,书中其中感慨也大多因为深夜的躁动而随风去了,但也却有一部分随着可吸入颗粒物一起沉淀到了我的血液里。
我惊诧,此书中许多人物身上,竟都有当今现实社会的影子。
若将万历儿时看做我们的当代,他原本聪明敏感、乐于上进,也曾经励精图治、喜欢读书,他本不是暮气沉沉、消极厌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为臣僚的老师或家长,从不曾将他当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确切的说是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同样也像像我们的学生时代,很多时候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原本活泼好动、乐于思考,最终却极度厌学。
诸如参加完升学考,要将书本剪碎或早上依旧习惯的坐在写字台前却不知道该干什么。
所以,万历皇帝作为学生,臣僚做为教师,最大的失败之处,是大臣们剥夺了万历作为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应有的个性、思想和活力。
张居正不让他练习书法,申时行不让他练兵,所有人都不让他立三皇子为太子,甚至与他生前形影不离的爱妃都不能与自己埋在一个坟墓里。
失去了如此自由,就算做着皇上,又有什么趣味?但他毕竟是皇上,依然拥有无尽的奢华和整个国家,而当今社会我们的悲哀何至于此。
张居正作为首辅原来言行不一,到我们看见了太多人士的虚伪。
官二代,富二代,军二代,黑二代。
这个社会原来已经并正在真正属于这些有钱有势有权和不要命的,“学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葱”的现象难免出现。
我一直感觉,张先生本不是奸臣,他也是希望明朝国富民强的,他仅仅是一个有缺点的聪明的刚愎自用的大臣而已。
孔子说,“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难养”的岂止是女人和小人?任何人彼此接触久了,都难免“不逊”起来,皇帝如此,张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也难免如此。
事实摆在眼前,改变虽不及万难却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种善的种子,也时刻提醒自己,只要是人都会产生某些偏见和不可避免的缺点,学习如何体谅并选择,哪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那些是“见不善而内自省”的,现实无奈与社会种种幽暗的侧面,但却必须允许这些幽暗的存在,因为他毕竟是“丰富多彩”这个词的重要部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3篇(一)《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以明朝的万历年间为背景,描述了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文化变革等诸多问题。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明朝末期的社会状况,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变迁。
在读完《万历十五年》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之深远。
书中描写的万历年间,朝政腐败、官员贪污腐化、民生困苦,种种问题让人触目惊心。
而在这个时期,文化也发生着巨大变革,传统价值观的动摇和新思潮的兴起,让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通过阅读《万历十五年》,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我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
同时,也让我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探讨如何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历史的不朽价值和深远影响,也让我对未来更加珍惜和思考。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3篇(二)《万历十五年》是明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一本历史著作,通过对明朝万历年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明朝晚期的诸多问题和困境,为我们理解明代末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读完《万历十五年》,我深受启发,对明代晚期的政治萧条、官员腐败、经济困难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万历皇帝的执政风格和对朝政的操纵,以及当时的政府机构和官员体系存在的弊端。
作者还对当时的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明代晚期财政危机的根源和加剧因素。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密切相关。
明代晚期的社会困境并非一时之故,而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同时,我也反思了当代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深刻意识到了重视政治清明、打击腐败、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万历十五年》,我对明代晚期的社会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我们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启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也促使我更加珍惜当下,努力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黄仁宇先生选取了最平淡的一年,去除了一切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帝国的运作面貌,从而归纳出中国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溃。
对万历皇帝更多的是同情。
因为万历同样是一个失去技术手段皇朝的牺牲品。
黄仁宇先生以六个典型的人物、七篇__来解释这一观点。
七篇即是万历年间的七面镜子,黄仁宇用它照出了明朝,照出了中国的二千年。
黄仁宇说:中国的症结无非是用道德代替技术。
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造,皇帝、首辅、军将、地方官员、哲学家、乡绅等等各个层面,都需要一场大的改变,而非局部的改造可以完成。
黄仁宇先生也指出,道德不是解决问题的先头兵,而应该充当社会的最后防线。
当技术,比如行政手段、法律能够解决时,我们不要动用道德。
因为法律诚可贵,道德价更高。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万历十五年》很有名,我也已经读过好几遍了。
近来再重读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鲜明特点是观念治国。
早在国人历史早期,古人便凭借想象将世界和自身进行描述和理解。
这倒也不稀奇,几乎所有文明的早期都有这个特点。
但将想象充分赋予到政治中的,中国却是为数不多的。
最好的例子是周公旦分封诸侯国。
周公同几乎所有的古人一样,不能科学地理解天下的构成;他同时认为周王贵为天子,万民理应万世顺从,但后来的事实表明,并非如此。
周朝人力图使政治体制顺应自然,但由于知识的局限,实际是让自然顺应了他们的意志,这便造成了政府行为自上而下的惯例,而中国人的性格在周朝初年最终形成,后世之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一观念,改都改不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现在的历史书籍,因为大都太单调、太教条、太格式化。
而《万历十五年》简直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
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书让学生乐于走进历史,走进文化,真正的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底蕴,去思考一些过去和未来。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1“以铜为镜可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
”这个寒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完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让我对于当今社会得出了些许感悟。
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生前得志,死后却遭掘官之耻;申时行调和皇上与文官之间的关系,处处当起了和事佬;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张居正死后却被罢官家居;饱受褒扬的“青天”海瑞,最后却被迫开始长达十五年的赋闲生涯,直至死去;名仕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一开始试图冲击礼教束缚的万历皇帝,最后却不得不开始长达十七年的“无为而治”。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
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朝为极限,这就是一定问题的症结。
纵观全书,明朝庞大的文官集团是导致这些的根源。
以万历皇帝为例,为了防止再出现类似于正德皇帝任意妄为的事情,在万历皇帝登极之际,他们决心不再让朝廷的大权放在一个年轻人手里,听凭他任意使用,而是设法把皇帝引进他们崇奉的规范里。
文官们让他从小接受翰林的教育,注意他的家庭生活和私人活动,尤其防止他接受武官和宦官的不良影响。
于是他从小就没有体会到自由的意义,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而获得臣下的尊敬,以至于在后来闹得满城风雨的立储问题,这个孤立无援的皇帝因为缺乏坚强的毅力,一再向强大的文官集团屈服,最后干脆以消极怠工来抵抗,即老子所谓“无为”。
这样一来,皇帝找不到更合适的事情可以消磨时光,只好看宦官掷银为戏。
他的消极怠工使帝国陷入深渊。
设想,假如文官集团不以“德治”思想处处限制万历的行为,使他保持早期的雄姿英发,励精图治,明朝会不会再出现一次盛世局面?明朝时文官们奉承道德和礼教,他们经常打着道德的幌子满足一己私欲,口中振振有词,背地却瞒天过海,海瑞作为一代清官的模范,却在当时几乎没有人愿意做海瑞,以至于万历十五年丁亥的岁暮,海瑞的死讯传出,使北京的朝廷大大松了口气,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有着尴尬和不安,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接受的官场潜规则。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1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集中考察明朝历史,通过前期大量阅读史实资料及学术研究资料,综合个人历史研究成果,一举将明朝兴衰的前因后果摆在一起斟酌,最终将明朝的历史节点聚焦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暗藏玄机的万历十五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篇一: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万历十五年平淡无奇,明朝注定灭亡。
"也就是说,在平淡无奇的一些日常生活背后,导致了一个不平凡的大帝国的灭亡,这实在是非常经典的。
你仿佛看到冰山上面的一角,然后感觉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冰山,在支撑着它,使你认清一个历史的必然性,明朝的灭亡并不是决定在李自成打进北京城,而是决定在万历十五年。
我们可以把万历十五年这个时期的明朝看作是一个家族企业,万历皇帝就是这个家族企业的继承人、董事长;把第二章所写的首辅申时行当做是他任命的 CEO ;把第三章写的张居正这个人,当作是一个前任的 CEO ,你可以比较前面的 CEO 跟后面的 CEO做法有什么不一样,从而影响了什么样的一个未来;第四章,"活着的祖宗",你可以看作是这个家族企业所遗留下来的一些企业文化、企业的价值观,所带来的一些制约,祖宗虽然已经死了,可是仿佛活着,你的权力和限制都是来自祖宗,但是到底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又与这个人的能力有关系,如果万历是唐太宗或者康熙这样的皇帝,把他摆在同样一个地方,做的肯定是不一样的事情。
第五章所写的海瑞,是一个低阶别的政府官、地方官,有点像我们分公司、办事处的主管。
他们直接接触客户,立即服务,为当地服务。
然后他也会产生书中所讲的困惑:到底是听朝廷的,还是要听老百姓的?类似这种矛盾。
像以服务为导向的部门,自然是以客户为先。
但是,朝廷的意愿与百姓的心声,永远是两难的选择。
接下来戚继光。
戚继光是一个将领,他去打倭寇,这比较像行销部门,跟竞争对手作行销的战争。
例如我从台湾被派到大陆来,就是一个外派的将领,就是要来攻打这个市场。
而在打仗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用掉公司大量的资源,但这个仗要怎么打,公司就要因此决定怎样去分配资源。
如果说"活着的祖宗"代表了历史的包袱、历史的价值观、或者是朝廷上层的价值观,第七章讲到的李蛰正好相反,代表的是下层平民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他比较接近老百姓,可是跟上层的思想体系有一些冲突,是"自相冲突的哲学家".这就好像刚进公司的大学毕业生,感觉公司的上层,就像是"被腐化的知识分子",权力很高,已经萎靡了。
从第一章念到第七章,从"公司董事长"内心的转变,一直看到普通人的思想。
然后你会慢慢醒悟,平淡的"万历十五年"如何决定了几十年后明朝的灭亡。
把它归到你现在的企业里面,或许这一周也是平淡无奇,和以前一样,但可能公司未来的五年就决定在这一周,不是因为这个礼拜产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变局,不是!而是在这一周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冰山、一个很大的体系在运作,有形的官僚体系,加上无形的思想体系在运作,而导致了你五年后的景况。
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
所以很值得我们去品读。
篇二: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洋洋洒洒近三十万字的《万历十五年》今天终于读完了。
一部历史书竟能让我如饥似渴、手不释卷地读完,连我自己都感到些许诧异。
一部书只写了一年——万历十五年,写了几个人,写了几件事,场景不可谓不小,正如该书作者黄仁宇所言: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凡听人言,大师就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
比起许多鸿篇大作,《万历十五年》实不能算是大作,但作者在看似平淡的一年中,却浓缩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兴衰成败,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将整个中国历史映照在平淡而普通的一年,仿佛读完这一年,顷刻间便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建构起清晰的历史脉络一般。
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以知一叶而知全秋的写法,将整个中国历史映耀脑海。
同时黄仁宇先生的文学化写法,使读者丝毫感觉不到干巴枯燥、索然无味的历史书,而是在品味小说,鉴赏诗词般,一泻千里地读完。
读完后还感觉唇齿留香,余香满颊。
细细玩味着,浅浅尝茗似的,在脑海中回味,咀嚼,消化。
简直就是在品尝一道大厨精心制作的文化大餐。
当我们品味这道美食时,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深刻洞察力。
中国是一个有极强文化传统的封建王朝,在秦统一中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来,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发展方向。
以地域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引导中国的发展。
众所周知,先秦哲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可到了汉代却独尊儒术,这并不能归咎于生物的随机选择,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这在以土地为基本生活资料的封建王朝是非常重要的。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的国家是国与家的结合,上至君主下至户主,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是具有绝对权威的。
这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仁".家庭内户主具有权威是生理中产生的,而君臣关系则是一种社会关系,儒家的"仁"很好的调和了个中矛盾,使得家国一体。
家是一国,国是一家。
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万历皇帝是具有绝对权威,自己可以随心所欲,但在儒家思想的拘束下,张居正、申时行等代表的士官阶层对皇权却是一种无形的钳制。
这与西方的三权分力是不同的,三权分力讲究平等,而一士官阶层对皇权的钳制则是不平等的。
士官对皇权要尽忠、尽孝、尽义,是为了辅佐皇帝,而在道德上给予的拘束。
这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士官对自己也是从良心上,道德上要求自己。
这就造成了重礼轻法,重道德轻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围了。
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有自己的良心,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从这里看,张居正死后被谏,乃至于被鞭尸,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家国同构的社会,讲究尊上敬祖。
尊上为忠,敬祖为孝。
自古以来,忠孝占据着封建王朝的最高地位,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儒家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中的礼可以用于治国,孝可以上升为忠。
观其《万历十五年》一书,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等,哪个不是先强调家,再来治国的呢?《万历十五年》展示了一幅封建王朝的全景图。
它就是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饕餮怪兽。
它要吃人,它将人变成怪兽。
张居正死后被吃,海瑞被吃,申时行被吃,戚继光被吃……还有无数人都被这张沾满鲜血,腥臭无比的大嘴吞下。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这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
篇三: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一本改变了人们历史观念的书,它的大历史观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该书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呕心力作。
最早在美国出版,从1999 年第一版到现在,《万历十五年》出版二十余次,这在学术上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无疑是罕见的。
书中介绍了受制于他人事事不能自己做主的万历皇帝,深谙为臣之道,处事圆滑的首辅申时行,出色的改革家张居正,孤独的将领戚继光,古怪的模范官吏海瑞,还有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
作者写这本书时说"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点".书中所写的人物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其中缘由并非其个人所致,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他们只是制度的牺牲品。
对于万历皇帝,所有人都认为他昏庸无能,但他也值得同情。
他虽贵为天子却事事被他人压制,群臣在立储问题上与他针锋相对,使他最后被迫妥协。
在无奈下,他用沉默向百官反抗,开始了长达三十二年的罢工。
因此,使中国的国力不断衰败,这让人十分扼腕。
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地皇帝没有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利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着活着的祖宗。
几百年之后,他带着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体现着命运的残酷。
在儒家的道德中做官要清廉,做人得正直,孝顺。
但现实却是做官的贪污腐败,做人背信弃义。
张居正想改变现状,但无奈根基太深无法撼动。
海瑞为官清廉与体制格格不入,最终导致了悲剧命运。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以道德维系的体制,但这种道德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大部分人都不是圣人,所以当道德与现实相差过大时,人们选择放弃道德,成为"两面派",开始了明着一套,背着一套。
正是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人们虽然口口声声说着道德,但私底下却没有人这么做。
现代社会道德的缺失也正是如此,老人跌倒了不敢扶,以及"小悦悦"事件正是这种道德缺失的具体体现。
只加强道德建设并不够,还需要健全法律制度。
学习西方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完善我国的法制,这才是改变现状的必由之路。
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律是一种失败的,但现在很多西方人士,认为西方法律才是道德的根源,这也是不正确的。
正如作者所说:西方所谓的"自由"与"民主"都是抽象的观念,务必经过每一个国家的地理及历史上的因素才行得通。
英国之民主即不可能与日本之民主相同,而法国的自由也和美国的自由有差别,所以要具体分析。
书中指出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观点应当远大。
凡能先用法律和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扯上一个道德的问题,因为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能妥协。
所以,在现代应加强法制建设,同时重视道德作用。
只不过不要把道德技术化,要优先考虑法律的作用,这样便不会重走以前的老路。
篇四:《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最初对这个书感兴趣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作者黄仁宇的传奇人生,我是赞同人生要有不同体验的。
所以一个当过军人的学者,一个颠沛流离远走异国的历史学家,这本身对我就是有吸引力的;二是因为评论说这个书和我们以往看待历史的视角不一样啦,研究的很深入啦什么的。
能从和我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这一点也是很吸引我的。
我对这个书最大的感受,还是从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看到的,吴晓波说,只有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才可能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光芒和美丽,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错误,被日后的人们认真地记录和阅读。
(说实话,我认为对于离我们远的历史,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节,因为抽离和宏观天然就多。
但是对于激荡三十年这样的书,仅仅才过去三十多年,当事人都还在,这种时候细节就显的不是很重要,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视野和宏观上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才是最难得的。
在这一点上我有些苛求了)黄仁宇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源于他对历史第一手资料的潜心研究,这种态度在现在浮躁的年代越来越少了,虽然我们并不是一代人。
这个书语言平实生动,并没有晦涩之处,所以一般人都看的明白。
但是其中所表现的逻辑却不像他的语言那么简单。
我读历史也不算少了,但是我对这个书最多明白了六成。
如何去认识历史,怎么去认识历史,这个东西我现在也还不知道,但黄仁宇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觉得这样也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