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利用统计图表示数据,能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

教材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另一部分是让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初步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统计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统计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的统计图的绘制。

但是,对于如何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利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他们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让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初步知识,学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3.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统计图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并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生日学习目标: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法:练习法、启发法学法:练习法,调查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激趣促学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二、玩中学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3.调查。

(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5)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生日?三、实践应用我的女儿生日快到,你们说说送给她什么礼物好?(出示书、布娃娃、果冻、鲜花)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1.调查、记录2.汇报、交流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生日3、4、5月是春季6、7、8月是夏季9、10、11月是秋季12、1、2月是冬季课后反思:栽蒜苗(一)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点:1、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在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时。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数据意识——以“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为例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数据意识——以“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为例

一、研究背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

教材在本单元设计了“生日”“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平均数”多个统计活动。

结合这些活动,进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等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渗透统计的思想与方法。

我们对本主题进行了“跨学科融合式”设计尝试。

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本单元原本的教学内容、情境问题已兼具跨学科理念,实践活动性强。

为此,我们尝试以数学为本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强调“整合与融通”。

单元跨学科主题为“春种·成长·收获”,单元驱动问题为:春种一瓣蒜,随着它的成长,蒜苗、蒜薹、新大蒜的成长情况、经济效益如何呢?二、把握学情,精准施教我们从已有经验、认知背景、单元前测三个方面对学情进行了分析,并思考了如下问题:为什么要统计?怎么统计数据?怎么呈现数据?怎么分析统计结果?如何培养数据意识?基于这些思考,我们认为要创设实践、体验情境,让学生产生真实的统计需求;设计科学的研究工具,让学生收集科学的真实数据;展现数据呈现的多种样态,让学生会用图表和符号表达;分析数据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做出科学判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辨析梳理统计的方法,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知道用数据怎么“说话”,怎样用数据“说”出更合理的话,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单元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一)第一课时:春种——认识条形统计图。

活动一:春回大地,你想种下哪些种子?融合语文学科古诗《悯农》里的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劳动,并引入科学老师有关春天气温适宜播种种子的微课,培养学生科学做事的态度。

活动二: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种哪种大蒜,引导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经历两次调查统计过程,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培养数据意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6.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北师大版(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6.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北师大版(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6。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一、单选题1.在一个圆形花坛内种了三种花(如图所示),统计图( )能准确地表示各种花的占地面积。

A. B. C.2.折线统计图表示( )。

A. 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B. 数量的多少C. 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3.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校同学平均每人捐了5本书。

()A. 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5本。

B. 可能有人捐了10本书。

4.要反映一个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用()比较合适。

A. 条形统计图B. 折线统计图C. 统计表D. 以上三种都可以二、判断题5.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看出每个数据的多少。

()6.: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7.条形统计图不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数量的变化情况。

()8.医生通常用扇形统计图记录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

()三、填空题9.常见的统计图有________和________。

10.甲、乙的平均数是86,甲、乙、丙的平均数是77,那么丙数是________.11.下面是3个同学1分钟跳绳情况的统计图。

请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问题.(1)1格代表________次。

(2)________跳的是最快,________跳的是最慢。

你想对他们说________四、解答题12.阳光少儿书店第二季度图书销售统计表。

(1)请把上表填写完整。

(2)________月份出售的书最多。

(3)第二季度平均每月出售科技书________本。

(4)这家书店准备为七月份进书,你有什么建议?13.(1)从统计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2)学校要添置一些新书,你有什么建议?说说理由.14.这是乐园水果店一个星期苹果的销售量。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销售量(千克)100 120 130 150 160 180 210(1)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2)说一说乐园水果店这一周的销量变化趋势?(3)这一周平均每天销售水果多少千克?五、应用题15.6个人加工一批零件,前3个人平均每人加工20个,后3个人共加工66个,平均每个人加工多少个零件?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C【解析】【解答】根据分析可知,统计图C能准确地表示各种花的占地面积.故答案为:C.【分析】观察扇形统计图可知,花坛中一共种了三种花,玫瑰和菊花的占地面积相等,百合的占地面积是玫瑰或菊花占地面积的2倍,据此选择合适的条形统计图即可.2.【答案】A【解析】【解答】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

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复习与测试讲义-第6章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北师大版(含解析)

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复习与测试讲义-第6章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北师大版(含解析)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复习与测试讲义第6章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知识点归纳总结】1. 简单的排列、组合1.排列组合的概念:所谓排列,就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进行排序.组合则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仅仅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不考虑排序.排列组合的中心问题是研究给定要求的排列和组合可能出现的情况总数.2.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原理: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1)分类计数原理(也称加法原理):指完成一件事有很多种方法,各种方法相互独立,但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做完这件事.那么各种不同的方法数加起来,其和就是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总数.如从甲地到乙地,乘火车有3种走法,乘汽车有2种走法,每一种走法都可以从甲地到乙地,所以共有3+2=5种不同的走法.(2)分步计数原理(也称乘法原理):指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多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多种方法,各个步骤中的方法相互依存,只有各个步骤都完成才算做完这件事.那么,每个步骤中的方法数相乘,其积就是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总数.如从甲地经过丙地到乙地,先有3条路可到丙地,再有2路可到乙地,所以共有3×2=6种不同的走法.【经典例题】例1:有4支足球队,每两支球队打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A、4场B、6场C、8场分析:两两之间比赛,每只球队就要打3场比赛,一共要打4×3场比赛,这样每场比赛就被算了2次,所以再除以2就是全部的比赛场次.解:4×3÷2,=12÷2,=6(场);故选:B.点评:甲与乙比赛和乙与甲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所以要再除以2.例2:小华从学校到少年宫有2条路线,从少年宫到公园有3条路线,那么小华从学校到公园一共有()条路线可以走.A、3B、4C、5D、6分析:小华从学校到公园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小华从学校到少年宫有2条路线即有两种方法,第二步从少年宫到公园有3条路线即有3种方法,根据乘法原理,即可得解.解:2×3=6,答:小华从学校到少年宫有2条路线,从小年宫到公园有3条路线,那么小华从学校到公园一共有6条路线可以走;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简单的排列组合,分步完成用乘法原理.2. 简单的统计表1.统计表定义:是表现数字资料整理结果的最常用的一种表格.是由纵横交叉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统计调查所得来的原始资料,经过整理,得到说明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数据,把这些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表格中,就形成“统计表”.2.统计表构成及格式:一般由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1)表头应放在表的上方,它所说明的是统计表的主要内容.(2)行标题和列标题通常安排在统计表的第一列和第一行,它所表示的主要是所研究问题的类别名称和指标名称,通常也被称为“类”.(3)表外附加通常放在统计表的下方,主要包括资料来源、指标的注释、必要的说明等内容.统计表分类:统计表形式繁简不一,通常是按项目的多少,分为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两种.只对某一个项目数据进行统计的表格,称为单式统计表,也称之为简单统计表.统计项目在2个或2个以上的统计表格,称之为复式统计表.1.按作用不同:统计调查表、汇总表、分析表.2.按分组情况不同: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1)简单表:即不经任何分组,仅按时间或单位进行简单排列的表.(2)简单分组表:即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的表.(3)复合分组表:即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层叠分组的表.【经典例题】例1:六一儿童节,学校进行歌咏比赛,7位评委给张华的打分如下:评委 1 2 3 4 5 6 7打分92 90 95 88 85 97 90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张华的平均分是91分.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应用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解答即可.解:去掉一个最高分97分,最低分85分;其他五位评委打的平均分是:(92+90+95+88+90)÷5=455÷5=91(分);答:张华的平均分是91分;故答案为:91.点评:此题属于简单的统计和求平均数问题,根据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列式计算即可.3. 以一当五(或以上)的条形统计图制作:(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条,作为纵轴和横轴.(2)在水平射线(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3)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并标出数量的标记和计量单位.(4)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标上标题.(5)若条形太小可适当在条形内画上颜色等区分.作用:可以清楚的反映数量,便于比较.以一当五(或以上)的条形统计图:数据较大,这些数据中,变化的范围也较大,为了节省纸张,美观,选择单位长度较大.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先确定间隔大小,尽可能多的使数据与我们分配的数据重合.【经典例题】例1:如图显示了四个同学的身高.图表中没有学生的名字,已知小刚最高,小丽最矮,小明比小红高,请问小红的身高是( )A 、150厘米B 、125厘米C 、100厘米D 、75厘米分析:运用排除法,去掉最高和最矮,再由小明比小红高判断余下的两个. 解:小刚最高,小丽最矮,那么小红就不是最高的150厘米和75厘米;还剩下125厘米和100厘米,由于小明比小红高,那么高的125厘米就是小明的身高,较矮的100厘米就是小红的身高. 故选:C .点评:本题需要从统计图上找出四个升高数据,再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排除和推理. 提高题:例2:如图是甲、乙、丙三个人单独完成某项工程所需天数统计图.请看图填空.①甲、乙合作这项工程,748天可以完成. ②先由甲做3天,剩下的工程由丙做,还需要20天完成.分析:①设这项工程的工作量为单位1,所以可以写出甲的工作效率和乙的工作效率,然后用单位1除以甲与乙的工作效率之和;②先求出丙的工作效率,然后用总的工作量减去甲3天的工作量,用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丙的工作效率即可;解:①设这项工程的工作量为单位1, 可知甲的工作效率:1÷15=151,乙的工作效率:1÷20=201, 1÷(151+201), =1÷607,=874(天); 答:甲、乙合作这项工程,874天可以完成. ②丙的工作效率:1÷25=251, (1-151×3)÷251, =54÷251, =54×25, =20(天);答:还需要20天完成. 故答案为:874,20. 点评:此题的关键点是设这项工程的工作量为单位1,然后根据工作量与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来做题.4. 两种不同形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1.条形图定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条形,条形的宽度必须保持一致,然后把这些条形排列起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它可以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量.2.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数据的变化情况,比较简单. 【经典例题】例1:看图回答问题.(1)哪个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2)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分析:(1)先分别求出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再比较哪个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进而求出多的具体的数量即可;(2)从统计图中我还能发现以下信息:一月销售120箱,二月销售110箱,三月销售130箱,七月销售195箱,八月销售190箱,九月销售185箱;其中二月销售的箱数最少,七月销售的箱数最多;等等.解:(1)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120+110+130)÷3,=360÷3,=120(箱),第三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195+190+185)÷3,=570÷3,=190(箱),190>120,190-120=70(箱);答:第三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70箱.(2)从统计图中我还能发现以下信息:一月销售120箱,二月销售110箱,三月销售130箱,七月销售195箱,八月销售190箱,九月销售185箱;其中二月销售的箱数最少;七月销售的箱数最多;等等.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信息解决问题;也考查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5. 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两者数量的多少.复式条形统计图分类:根据直条的方向可以分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①一般在数据种类较多,数据又不是非常大时使用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②在数据种类较少,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使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两种统计图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特点】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优点】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多少.复式条形统计图画法:1.准备尺子,铅笔,橡皮等画图工具.2.注意写单位,画纵坐标和横坐标,还有日期名字和横坐标上的“0”.3.假如位置有限,例如说0到10,到20,假如你写到200,位置绝对有限,你可以在0的上面画波浪线,然后写100(当然其他数也可以,但最标准的还是画闪电线).4.例如上图两者要有不同的颜色,假如没有色笔,第一个可以用阴影填充,第二个可以涂得严严实实或一个不涂,一个涂阴影.5.在每个图的上方都要写标题.【经典例题】例1:(1)从图上看出男生人数最多的是科技小组,女生人数最少的是数学小组,科技小组的总人数最多,数学小组的总人数最少.(2)通过计算,三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有39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5人.数学小组再增加22人就和科技小组的人数一样多.分析:由图可知:数学小组男生有20人,女生有16人;文艺小组男生有18人,女生有27人;科技小组男生有39人,女生有19人.由以上数据求解.解:(1)39>20>18;科技小组的男生最多;16<19<27;数学小组的女生最少;数学:20+16=36(人);文艺:18+27=45(人);科技:39+19=58(人);58>45>36;科技小组的总人数最多,数学小组的总人数最少.(2)总人数:36+45+58=139(人);男生:20+18+39=77(人);女生:16+27+19=62(人);77-62=15(人);58-36=22(人);三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有139 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5人.数学小组再增加22人就和科技小组的人数一样多.故答案为:科技,数学,科技,数学;139,15,22.点评:本题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这类题目先根据图例读出出数量,再由问题找出合适的数据求解.6. 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1.标题:根据统计表所反映的内容,在正上方写上统计图的名称;2.画出横、纵轴:根据纸张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横轴跟纵轴(射线),并在交点处写上0,然后注明横、纵轴分别表示什么(还要写上单位);3.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4.在纵轴上,根据数值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5.画图:按照数据大小,在与水平射线互相垂直的射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然后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经典例题】例1:五名学生进行投篮比赛,编号依次是1号、2号…5号,投篮成绩如图.(1)2号投中最多,是14个;5号投中最少,是6个.(2)平均每人投中9个.(3)投中个数比平均数少的学生号码是:3号和5号.分析:观察条形统计图可知:一个长方形格代表一个球,那么1号投中9个球,2号投中14个球,3号投中7个球,4号投中9个球,5号投中6个球;(1)根据直条的长短,确定几号投中的最多或最少,进而确定投中的个数;(2)用5个人投进球的总个数,除以总人数5,即可求得平均每人投进的个数;(3)根据上题的结果,确定出投中个数比平均数少的学生号码.解:(1)2号投中最多,是14个,5号投中最少,是6个;(2)(9+14+7+9+6)÷5,=45÷5,=9(个);(3)因为平均每人投进9个,所以投中个数比平均数少的学生号码是3号和5号.故答案为:2,14,5,6,9,3号和5号.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统计图,能从统计图中获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再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同步测试】单元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共6小题)1.用0、1、2、3四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共有()个.A.3B.9C.12D.182.下面是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不包括主食)统计表.最喜欢的早餐牛奶豆浆粥人数/人61224如果制成条形统计图,每一格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的是()A.1B.2C.5D.103.观察下面的条形统计图,下面对图的分析正确的话有()句.从以上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1)六月份产量最少;(2)五月份产量最多;(3)上半年总产量是20500台.A.1B.2C.3D.04.下面是美华果品店上星期5天卖出苹果和橘子的数量.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各多少箱?()A.8,7B.8,8C.7,8D.8,65.下图表示的是甲班和乙班男、女生人数的情况.如果每个班都是36人,那么甲班的男生比乙班多()人.A.4B.11C.18D.436.小明调查了一些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什么,他把收集的数据记录在如图表内.如果用黑条表示男生,灰条表示女生.如图中()是小明调查的结果.项目男生人数女生人数跑步II III跳高IIII IIIIII游泳IIIIII IIIIII跳远II IA.B.C.二.填空题(共6小题)7.下面是李强家水、电的交费单,算一算各需交多少钱上期读数本期读数实际用量水153吨162吨吨电236千瓦/时386千瓦/时千瓦时8.如图是新星工厂一、二车间1~4月份生产产值情况统计图.(1)一车间产值最高的是月,是万元;二车间产值最高的是月,是万元.(2)两个车间产值相差最多的是月,是万元.(3)一车间的最高产值是最低产值的倍.9.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用0.8厘米表示200吨,要表示750吨的数量,直条应当画厘米.10.如图是四(2)黎慧同学的段考成绩.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格代表分,她这次段考,学科的成绩最好,是分;学科的成绩最低,是分;成绩最好的学科与最低的学科相差分.11.用6、0、2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它们的积是.12.有A,B两个国家,A国的人口增长率为2.5%,B国的人口增长率为﹣1.5%.如图所示,图比较正确地反映了着两国的人口变化情况.三.判断题(共5小题)13.任意两个条形统计图都可以合成一个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判断对错)14.用2、4、6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三位数..(判断对错)15.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用2厘米表示90万吨,那么用4厘米表示180万吨.(判断对错)16.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中,每小格表示的数量多少可以不相等.(判断对错)17.在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总..(判断对错)四.应用题(共3小题)18.爸爸带了1200元钱,买这三种商品够吗?产品名称空调扇学习机护眼灯价格(元)58033526719.期间,王老师要带领小红、小明、小军、小丽4名同学坐火车从青岛到济南参加文艺演出.成人火车票每张120元,请你算一算所有成员买单程票共需多少钱?姓名小红小明小军小丽身高(米) 1.09 1.43 1.64 1.5620.解决问题在“大爱佛山﹣关注贫困家庭”活动中,同学们纷纷捐出了自己的零用钱.四年级三个班的同学捐款如下:班级四(1)班四(2)班四(3)班金额/元508423492你能算出四年级同学一共捐款多少元吗?五.操作题(共2小题)21.德凯小学开展体育活动,小明对五(1)班同学的锻炼情况做了统计,并绘制了下面两幅统计图.(1)五(1)班参加体育锻炼的有人,参加的人数最多.(2)根据条件把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22.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回答问题.(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那些信息?.(2)他们五个人中最有可能入选学校游泳队.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6小题)1.【分析】先先排百位,有3种方法(0不能在首位,只有从1、2、3中选),再排十位,也有3种方法(从排完百位后剩下的数字中选),最后排个位,有2种方法(从排完百位和十位后剩下的数字中选),再根据乘法原理,即可得出要求的答案.【解答】解:先排百位,有3种方法(0不能在首位),再排十位,也有3种方法,最后排个位,有2种方法,一共有:3×3×2=18(种),即可以组成18个不同的三位数.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组成的三位数的每一位数有几种排法,再根据乘法原理即可解答.2.【分析】根据统计表中所提供的数据,用1格代表2人比较合适,在图中绘制出喜欢每种早餐人数的直条图,标出数据等即可完成统计图.【解答】解:(1)你认为一格代表2人比较合适,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如下: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如何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观察条形统计图并从图中获取信息,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注意,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写上标题,标上数据及绘图时间,直条宽度相同,分布均匀,美观大方.3.【分析】由条形的高低可以看到产量,条形最高的产量最高;条形最矮的产量最少,据此判断(1)(2);把六个月的产量相加,判断(3).【解答】解:由条形的高低可以看到产量,可以发现五月份的条形最高所以产量最高;六月份的条形最矮所以产量最少,所以(1)(2)正确;上半年的产量有3500+3000+4000+3000+5000+2000=6500+4000+3000+5000+2000=20500(台),上半年总产量是20500台,(3)正确,所以条形统计图的分析正确的话有3句.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先从条形统计图中读出数据,再根据问题找到合适的数据进行解答.4.【分析】分别每天过表示苹果、橘子的直条图的顶端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的交点处的数值就是该天卖出的箱数.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及求法,分别求出5天卖出的苹果、橘子的总箱数除以5就是平均每天卖的箱数.【解答】解:苹果:(6+7+9+7+11)÷5=40÷5=8(箱)橘子:(4+8+6+7+10)÷5=35÷5=7(箱)答: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的箱数分别是8箱、7箱.故选:A.【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5.【分析】由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甲班表示女生人数的扇形的圆心角为直角,即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或25%),则男生占全班人数的(或75%),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全班人数乘男生人数所占的分率(百分率)就是甲班男生人数.乙班男生人数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用甲班男生人数减乙班男生人数就是甲班的男生比乙班多的人数.【解答】解:36×﹣16=27﹣16=11(人)答:甲班的男生比乙班多11人.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是考查如何根据计算需要从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然后再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相关计算.6.【分析】根据统计表可知,跑步的男生有2人、女生有3人,跳高的男生有4人、女生有6人,游泳的男生有6人、女生有6人,跳远的男生有2人、女生有1人,根据这些数据选择条形统计图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统计表中的数据与选项D的数据相对应.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如何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选择条形统计图即可.二.填空题(共6小题)7.【分析】分别用水、电本期读数减上期读数即可得水、电实际用量.【解答】解:162﹣153=9(吨),386﹣236=150(千瓦时),答:水实际用量9吨,电实际用量150千瓦时.故答案为:9,150.【点评】本题考查了简单的统计表,依据本次读数﹣上次读数=使用数量,分别求出本月李强家水、电的使用数量即可.8.【分析】(1)从统计图中观察可知一车间产值最高的是4月,是160万元;二车间产值最高的是4月,是140万元,(2)从统计图中观察找出产值相差最多的月份,两车间的产值相减就是相差的,(3)从统计图中观察找出一车间的最高产值是最低产值,最高产值除以最低产值即可解答.【解答】解:(1)一车间产值最高的是4月,是160万元;二车间产值最高的是4月,是140万元.答:一车间产值最高的是4月,是160万元;二车间产值最高的是4月,是140万元.(2)两个车间产值相差最多的是4月.160﹣140=20(万元)答:两个车间产值相差最多的是4月,是20万元.(3)一车间的最高产值是160万元,最低产值是80万元160÷80=2(倍)答:一车间的最高产值是最低产值的2倍.故答案为:4,160,4,140;4,20;2.【点评】本题的重点是让学生能从统计图中选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再进行解答的能力.9.【分析】根据题意,可用750吨除以200吨计算出750里面有几个200,然后再乘0.8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750÷200×0.8=3.75×0.8,=3(厘米),答:直条应当画3厘米.故答案为:3.【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750吨里面有几个200吨,有几个200吨就有几个0.8厘米.10.【分析】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根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做题即可.【解答】解:98﹣96=2(分)答: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格代表1分,她这次段考,外语学科的成绩最好,是98分;语文学科的成绩最低,是96分;成绩最好的学科与最低的学科相差2分.故答案为:1;外语;98;语文;96;2.【点评】本题主要运用统计图的特点做题.11.【分析】用6、0、2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是620,组成的最小三位数是206,然后求出它们的积即可.【解答】解:用6、0、2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是620,组成的最小三位数是206,620×206=127720;故答案为:620,206,127720.【点评】写三位数要注意:0不能放在最高位百位上,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12.【分析】A国的人口增长率为2.5%,B国的人口增长率为﹣1.5%.也就是说A国的人口2008年比2007年增长,B国的人口2008年比2007年下降,图(B)正好反映了这一特征.【解答】解:A国的人口增长率为2.5%,B国的人口增长率为﹣1.5%.如图,图比较正确地反映了着两国的人口变化情况.故答案为:(B).【点评】关键抓住A国的人口增长率为2.5%,B国的人口增长率为﹣1.5%及两个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来判断.三.判断题(共5小题)13.【分析】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有时需要把两个有联系的统计图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图.但不是任意两个条形统计图都可以合成一个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据此即可判断.【解答】解: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有时需要把两个有联系的统计图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图.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14.【分析】先从最高位排列,百位上有3种选择,十位上有2种选择,个位上有1种选择,所以共有:3×2×1=6(个),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3×2×1=6(个),即用2、4、6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三位数.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简单的乘法原理:即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就有M1×M2×…×M n种不同的方法.15.【分析】先求出1厘米代表多少吨,用180吨除以4厘米代表的吨数就是180吨应画的长度.【解答】解:90÷2=45(万吨);180÷45=4(厘米);故答案为:√.【点评】本题先求出不变的单一量,然后再根据这个单一量求解.16.【分析】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轴所分成的格数是相同的,每小格所表示的数量是相同的.【解答】解: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中,每小格表示的数量多少是相等的;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同样长的小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所代表的数量可以不同,但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中,每小格表示的数量多少一定相等.17.【分析】根据我们平时统计数据的方法,在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然后再汇总.【解答】解:在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总.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此题是考查统计数据的方法,要记住.四.应用题(共3小题)18.【分析】首先根据整数加法的运算方法,把空调扇、学习机、护眼灯这三种商品的价格相加,求出买这三种商品一共需要多少钱;然后把它和1200比较大小即可.【解答】解:580+335+267=1182(元)1200>1182所以爸爸带了1200元钱,买这三种商品够;答:爸爸带了1200元钱,买这三种商品够.【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统计表的实际应用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求出买这三种商品一共需要多少钱.19.【分析】根据火车票票价的规律,1.50米以上购买成人票,1.10﹣1.150米,购买半票,1.10米以下免票.由此可知:小红免票,小明半票,小军、小丽和王老师购买成人票,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120×3+120×=360+60=420(元),答:所有成员买单程票共需420元.【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

6个数据的逐差法公式

6个数据的逐差法公式

6个数据的逐差法公式六个数据的逐差法公式是一种用于分析数据之间差异和趋势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变化规律,并预测未来的趋势。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六个数据的逐差法公式,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其应用。

让我们回顾一下逐差法的基本原理。

逐差法是一种通过计算连续数据之间的差异来分析数据变化的方法。

它的公式如下:d1 = x2 - x1d2 = x3 - x2d3 = x4 - x3d4 = x5 - x4d5 = x6 - x5在上述公式中,d1、d2、d3、d4和d5分别表示连续数据之间的差值,x1、x2、x3、x4、x5和x6表示相应的数据。

通过计算这些差值,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的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原始数据的变化趋势。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六个数据的逐差法的应用。

假设我们想要分析某个城市过去六年的人口增长情况。

我们有以下六个年份的人口数据:2000年:100万人,2001年:110万人,2002年:120万人,2003年:125万人,2004年:130万人,2005年:140万人。

我们可以计算出每年的人口增长量:d1 = 110万人 - 100万人 = 10万人d2 = 120万人 - 110万人 = 10万人d3 = 125万人 - 120万人 = 5万人d4 = 130万人 - 125万人 = 5万人d5 = 140万人 - 130万人 = 10万人通过逐差法,我们得到了一系列人口增长量的数据。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城市的人口增长在过去六年中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在前两年,人口增长量都是10万人,说明人口增长比较稳定。

而在第三和第四年,人口增长量减少到了5万人,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最后,第五年的人口增长量又回到了10万人,表明人口增长重新加速。

通过逐差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这个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我们可以看出,在过去六年中,该城市的人口增长呈现出了波动的趋势。

这个趋势可能与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等因素有关。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认知及应用,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在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方面,学生还缺乏系统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深化对统计图的理解,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2.难点: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如统计图的样品、数据分析的案例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如商场促销活动的条形统计图、学校运动会成绩的折线统计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信息?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教师总结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课件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课件
我发现前三天蒜苗长得不快, 中间十天蒜苗长得速度比前面 快,而最后两天长得最快。
探究新知
将每个人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并 说说准备如何整理数据。
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14天后的高度填入统 计表中。
小组蒜苗14天后的高度统计表
姓名 蒜苗高/厘米
把小组同学的数据填入表格内 后,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 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 象地反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每人在纸条上写 出生日的季节。
把纸条整 理一下吧!
也可以把大家生 日所在季节的情 况涂在格子里。
1个格子代表1个人,在格子里涂色。
说一说,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画出来就是条 形统计图。
课堂练习
1.四年级要举行特色运动会,需要调 查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与同学交流你想怎样调查。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 七 )月份,是( 900 )辆;产量最多是( 十 )月
份,是2(100
)辆;最多与最少的月份产量相差1200

)辆汽车,下半年一共生87产00了(
)辆汽
车。
下面是二(1)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统计表
蔬菜种类 萝卜
人数
10
西红柿 15
茄子 5
白菜 ?
(1)喜欢吃白菜的人数是喜欢吃茄子的4倍,喜欢吃白菜的有多少人? (2)完成统计图。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情境导入
笨笨鸡场上星期卖出鸡蛋数量统计表
时间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数量/个 300 600 500 500 700 1200 1000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解决问题(培优专项训练)--2024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答案解析)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解决问题(培优专项训练)--2024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答案解析)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解决问题(培优专项训练)答案解析1.8次【分析】可以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前几次自测的平均成绩是84分,可以看作前几次自测每次李明都得了84分,这次得100分后﹐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说明有(100—86)分补给了前几次,每次补(86—84)分,用一共补的分数除以每次补的分数即可求出前面测试的次数,再加1,即可求出这是第几次测试。

【详解】−÷−(10086)(8684)=14÷2=7(次)+=(次)718答:这次是他第8次自测。

2.16千克;6千克【分析】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因此用三个组回收废纸的总重量分别除以3、三个组的总人数即可解答。

【详解】15+20+13=48(千克)48÷3=16(千克)48÷(2+3+3)=48÷8=6(千克)答:平均每组回收废纸16千克,平均每人回收废纸6千克。

3.(1)94分(2)95分(3)采取第二种方法更公平;计算平均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以获得更准确的平均分。

【分析】(1)把7位评委给她打的分数相加,再除以7,即可解答。

(2)把7位评委给她打的分数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相加,求得的和再除以5,据此列式计算即可解答。

(3)打分具有主观性方面的因素,为避免极端值的影响,采取第二种方法更公平;给出合理的解释即可,【详解】(1)(95+97+96+93+86+95+96)÷7=(192+96+93+86+95+96)÷7=(288+93+86+95+96)÷7=(381+86+95+96)÷7=(467+95+96)÷7=(562+96)÷7=658÷7=94(分)答:这7位评委打出的平均分是94分。

(2)(95+96+93+95+96)÷5=(191+93+95+96)÷5=(284+95+96)÷5=(379+96)÷5=475÷5=95(分)答:笑笑得到的平均分是95分。

小学数学4年级BS北师版下册第6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小学数学4年级BS北师版下册第6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用条形图、饼图或折线图等图表形式展示成绩分布情况。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教学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和规律。
04
数据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
01
02
03
04
平均数
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通 过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
个数得到。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 ,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
数。
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 数即为众数。
标准差
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通 过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 和除以数据个数后开方得到。
相关系数
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 相关程度,取值范围为-1到1 之间,越接近1表示正相关, 越接近-1表示负相关,越接近 0表示无相关。
回归分析
通过找出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 的数学关系,来预测或解释数 据的一种方法。
05
实践应用
在生活中的数据表示和分析
80%
天气预报
通过收集和整理历史天气数据, 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为日 常生活和出行提供参考。
0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收集的方法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直接从数据源获取信息 。
实验法
通过实验获取数据,适用于科学研究和产品测试 。
观察法
通过实地观察、记录数据,适用于不易或无法进 行调查的情况。
文献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数据,适用于历史数据和 已有研究成果。
数据整理的方法
分类整理
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 或属性进行分类,便于
数据的表示
学习如何使用图表、表格和统 计量来表示数据,以便更直观 地理解数据。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案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条形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认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学习本章的内容可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再认识作准备。

整个单元的知识属于数学教材中比较看重的统计与概率领域,也是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发展数学思维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阵地。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感受数据所蕴涵的信息,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4.通过简单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本单元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的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并在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与比较。

3.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应和认识。

教师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和游戏活动中,运用和巩固知识,发展和深化知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平均数》教案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平均数》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方法,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将平均数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等。
-平均数与数据的关系:理解平均数受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认识到平均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均数与数据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平均数的基本原理,如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并计算平均身高。
举例: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计算某班级学生的身高平均数,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和在实际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平均数为什么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需要通过直观的例子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数的敏感性:学生可能不理解平均数对数据中极端值的敏感性,需要通过对比不同数据集的例子来让学生感受。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本概念。条形统计图是一种用长方形条形表示数据的图表,它能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多少。统计表则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分类整理成表格形式,便于分析和比较。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和处理信息。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来分析班级同学的体重分布情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条形统计图、统计表的基本概念、平均数的计算,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数据表示和分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统计表的制作技巧。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计算步骤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据表示和分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计算平均数。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概念掌握得还不错,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试图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部分同学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但仍有少数同学显得有些迷茫,可能是我提出的问题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够贴近,导致他们无法立即产生共鸣。下次我可以尝试用更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来导入新课。

最新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材梳理

最新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材梳理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教学整合设计与说明材料1:《折线统计图》无生上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可以开始了吗?【环节一】1.信息处理(出示王奶奶雨伞销量介绍)同学们,入秋后,江山出现持续降雨天气,王奶奶小卖部的雨伞销量开始增加,这里有上周小卖部雨伞销量的记录。

(请看)师:这些销量信息是用文字表达的。

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呢?师:你说,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统计表和统计图)师:是的,用统计表或统计图确实会比用文字叙述更简洁。

2.揭示课题师:那这张能表示销量的信息吗?你知道它叫什么图吗?(嗯,真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折线统计图(板贴:折线统计图)。

3.比较分析(大任务驱动)师:仔细观察,这两种用图来整理数据的方式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出示两个大问题)生: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比较好画,而且用点就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师:那为什么还要用线段连接起来?生:可以让我们看到数量多少的变化。

生:可以让我们看到销售量变化的趋势。

师:哪段时间销量下降最快?你们是怎么发现的?生:(你想到了用计算的方法)生:(你觉得可以根据折线的倾斜程度来判断)坡越陡,变化越大,坡越平,变化越小。

师: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在找不同中发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那它们有没有相同点呢?你能在条形统计图上看到折线统计图?是这个意思吗?你们真有眼力。

课件动态演示从条形变成折线的过程。

(课件动态演示)小结:通过对比发现,条形统计图通过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通过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折线统计图还能通过线的升降表示数量的变化趋势:坡越陡,变化越大,坡越平,变化越小。

(板贴、连线)【环节二】1.绘制折线,整体感知师:同学们,上完今天的课我们就迎来的国庆长假,那么即将到来的国庆天气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国庆最高气温)师:请根据信息,自己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并观察假期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

六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栽蒜苗二课件

六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栽蒜苗二课件

实验不足之处
实验过程中,由于缺乏精确的计量 设备,肥料浓度存在一定的误差, 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VS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时间等因素, 未能对蒜苗的生理指标进行测量, 如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这些 指标对于评估蒜苗的生长状况更为 全面。
实验改进建议
建议在后续实验中,使用更精确的计量设备,以减少肥料浓度误差,提高实验的 准确性。
高级习题3
在“栽蒜苗二”实验中, 如何利用主成分分析探究 不同土壤类型对蒜苗生长 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相同的生长周期内,实验组 的蒜苗高度均高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蒜苗 在营养、光照或其他环境因素 方面可能较对照组优越,导致 其生长速度更快。
04
实验总结
实验结论总结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肥料对蒜苗的生长有显著影响。 随着肥料浓度的增加,蒜苗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也相应增加 。
实验中观察到,高浓度肥料处理下的蒜苗生长受到抑制,出 现烧苗现象,这可能是因为肥料浓度过高,导致土壤溶液的 渗透压增大,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受到抑制。
实验结果
数据表格展示
表格标题
栽蒜苗二实验数据
表格列标题
日期、实验组蒜苗高度(cm)、对照组蒜苗高度(cm)
表格行数据
2022年1月1日、实验组蒜苗高度4cm、对照组蒜苗高度3cm;2022年1月15日、实验组 蒜苗高度8cm、对照组蒜苗高度6cm;2022年1月30日、实验组蒜苗高度12cm、对照组 蒜苗高度10cm
进阶习题2
如何利用图形或表格展示“栽 蒜苗二”实验中不同处理方式
的方差和标准差?
进阶习题3
在“栽蒜苗二”实验中,如何 利用回归分析探究蒜苗高度与

四年级下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四年级下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四年级下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据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的考试成绩、身高体重、家庭支出等等,这些都是数据。

而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表示和分析,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信息非常重要。

这也是我们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数据。

简单来说,数据就是对事物的某种描述或者记录。

比如说,一个班级里每个同学的语文成绩就是一组数据。

那么,为什么要对数据进行表示呢?这是因为如果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很难从中快速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通过合适的方式对数据进行表示,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几种常见的数据表示方法。

其中最基础的就是统计表。

统计表就像是一个整理数据的“小盒子”,把相关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分类和顺序整齐地排列在里面。

比如,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班级同学身高的统计表,把每个同学的身高记录下来,然后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

这样一来,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个同学最高,哪个同学最矮,以及同学们身高的大致分布情况。

除了统计表,还有统计图。

统计图又分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条的长短来表示数据的大小。

比如说,要展示一个班级里同学喜欢各种水果的人数,我们就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横坐标表示水果的种类,纵坐标表示喜欢每种水果的人数。

这样,通过长条的长短对比,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哪种水果最受欢迎,哪种水果喜欢的人比较少。

折线统计图则更适合用来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比如,记录一个同学一学期以来数学成绩的变化情况。

通过折线的起伏,我们可以看出成绩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以及变化的幅度有多大。

扇形统计图呢,它主要是用来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假如我们要了解一个家庭每月各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扇形统计图就能派上用场。

它能让我们很直观地看到哪一项支出占的比例最大,哪一项占的比例最小。

学会了数据的表示方法,接下来就要学会分析数据。

六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生日课件ppt

六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生日课件ppt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
通过计算信度系数,检验问卷 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效度分析
通过计算效度系数,检验问卷或 量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数据降维
利用降维技术如主成分分析、因子 分析等,将多个指标简化为少数几 个综合指标,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 效率。
04
分析结果
数据分析的结果
描述性统计量
01
通过计算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
六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生日 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介绍 • 六数据的介绍 • 分析六数据的方法 • 分析结果 • 六数据与其它数据的比较 • 总结
01
介绍
目的和背景
生日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保险、健康、市场调研等领域。
通过对生日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取目标群体的特征,为决策 提供数分析
02
利用Cronbach's Alpha系数进行信度检验,同时采用内容效
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效度检验。
数据分布和可视化
03
通过直方图、箱线图、散点图等图形化手段,直观展示数据的
分布特征和相关性。
六数据的分析结果
01
02
03
数据清洗
去除异常值、缺失值和重 复数据,保证数据质量和 准确性。
02
对于不同的数据来源和方法,生日数据的分析和结果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来源和方法。
03
在生日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统计方法和工具,如描述性统 计、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方法和工具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 围,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阿里地区三小四年级数学下册 六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5课时 练习六教案 北师大版

阿里地区三小四年级数学下册 六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5课时 练习六教案 北师大版

第5课时练习六教材第93~95页的内容。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验统计的现实意义。

重点:认识条形、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难点:在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回答一些数学问题。

多媒体课件、直尺、投影仪师: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大家先进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

学生独立整理知识点,在小组内交流补充。

师巡视指导,指名投影展示,点评后补充完善,再用课件出示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1题鼓励学生用1格代表多个单元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并从图中获取信息。

第2题是运用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完成后互相交流。

第3题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讨论交流,感受平均数的特征。

第4题先让学生回顾完整统计过程的基本环节: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

再说说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如画“正”字统计数量的方法。

最后完成画统计图及回答问题。

第5题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画出条形统计图,再交流分享。

第6题指导学生看图思考并交流讨论,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第5课时认识垂线教材第89~90页例6、例7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相互垂直的线段,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建立相交和垂直的概念,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难点:理解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课件、三角尺。

师:老师给你们批改作业时,你们喜欢看到“×”吗?可是今天老师却要重点来介绍这样的形状,因为这里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数学知识。

师:看,这两条直线交叉着,我们可以说这两条直线相交,或者说成这是一组相交的直线;相交的这一个点,叫交点。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相交的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相交现象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六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4课时 栽蒜苗(二)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六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4课时 栽蒜苗(二)
北师版·四年级下册
栽蒜苗(二)
新课探索
探索新知
蒜苗高/厘米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第2天 第4天
第6天
第8天 第10天 第12天 第几天
探索新知
蒜苗高/厘米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第2天 第4天
第6天
第8天 第10天 第12天 第几天
探索新知
21-18=3(℃)
2.环境小调查。【选自教材P89练一练第2题】
你对目前的环境状况满意吗?谈谈 自己的理由,并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课堂小结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清 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便于我们对事 物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 课时的习题。
观察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几天蒜苗的整体生长情况是 怎样的。
蒜苗高/厘米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第2天
第4天
第6天
第8天
第10天 第12天
第几天
想一想,哪段时间蒜苗生长的最快?
蒜苗高/厘米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第2天
第4天 第6天 第8天 第10天
随堂练习
1.笑笑把室内气温的变化画成下面的统计图。
【选自教材P89练一练第1题】
⑴笑笑每隔 1 时测量一次气温。 ⑵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⑶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2)8:00到13:00上升,13:00到14:00不变,14:00到16:00下降。 (3)8:00到10:00气温上升了多少摄氏度?
认一认,说一说,下面这幅图是怎样得到的?

中沙群岛二小四年级数学下册 六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栽蒜苗二教案 北师大版

中沙群岛二小四年级数学下册 六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栽蒜苗二教案 北师大版

栽蒜苗(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关键:学会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在的蒜苗。

(板书栽蒜苗)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栽了一株蒜苗,这是老师每隔3天观察一次,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情况。

(出示表格)天数/天 3 6 9 12 15蒜苗高度/厘米 4 6 10 16 17你能帮助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学生在111页上面的格子图制作。

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问题)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2、(移开小黑板露出折线统计图)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这些线很曲折,所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板书折线统计图)二、进行新课1、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是都有标题,横线上的数都表示时间,竖线上的数都表示蒜苗高度;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

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再仔细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可能回答:这条线是逐渐上升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坡度变化并说明这条线代表着蒜苗的生长趋势,蒜苗从第6天到第12天生长速度很快,过了12天长得慢了。

并板书“线——趋势”)正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⑴估计这株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⑵预测这株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

教科书中设计了多个有效的统计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如统计生日活动、统计蒜苗生长情况的活动、统计记数字情况的活动等。

本单元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及平均数等表示、分析数据方法的学习,均结合在统计过程当中,以利于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如教科书设计了栽蒜苗活动,并对活动记录分别进行了不同的统计。

结合两个统计过程,教科书分别设计了“栽蒜苗(一)”和“栽蒜苗(二)”,分别学习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科书在统计图表方面除了要求学生能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外,还引导学生从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第1课时生日(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教材第83~84页的内容。

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生日所在的季节,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的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2.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量)。

难点:能对条形统计图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师:你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板书课题)生齐答:十月一日。

师:那你知道十月一日是什么季节吗?学生可能会说秋季,有的可能会说冬季。

师:为了方便,我们约定: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师板书)1.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过生日的时候是什么季节了吗?你准备怎么调查同学们的生日分别在什么季节?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汇报。

预设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每人在纸条上写出自己生日所在的季节。

方法二:让不同季节过生日的同学举手,我们分别数一数。

方法三: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方法四:先收集同学的生日所在季节的情况,再分类整理纸条,收集数据。

方法五:把大家生日所在季节的情况涂在格子里。

……教师根据举手的方式实际统计每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数。

2.用涂格子的方法表示数据。

(1)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这个统计图,横轴表示什么?1格代表多少?纵轴呢?生观察后汇报:横轴表示人数,1格代表1人。

纵轴表示四个季节。

(2)师:我们应该怎样用这个统计图来表示出同学们生日所在的季节?请同学们在书中的空白统计图中涂一涂吧。

学生拿出空白统计图,涂一涂,教师巡视(注意涂满格,也可以画斜线)。

小组内互相交流涂的结果。

指名投影展示。

(3)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师小结:像这样,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就叫作条形统计图。

(板书:条形统计图)师:刚才我们把大家生日所在季节的情况涂在格子里,画成了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活动中就是“整理与表示数据”的过程。

(板书:整理与表示数据)3.对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1)师: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们能发现什么呢?生思考后回答。

预设一:能直观地看出各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有多少。

预设二: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少。

师:我们通过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发现了很多信息。

这个学习过程在统计活动中就是“分析数据”的过程。

(板书:分析数据)(2)师:如果我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生:四季都有可能。

师:那你们再看看我们制成的条形统计图,你能说说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为什么?学生独立观察后,指名汇报。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3)师: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样的统计图比较直观,便于数据的比较与分析。

(板书)完成教材第84页“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方案后交流,教师予以指导并点评,若不完整可请学生优化方案。

第2、3题教师引导学生快速自主统计并交流,重点体会统计图的直观性。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

《生日》是初步使学生感受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特别是学生通过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进行数据的调查,体验调查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获得统计数据的经验。

由10月1日国庆节——祖国妈妈的生日过渡到学生们的生日,这样就避免了硬邦邦地直接导入。

课堂学习中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在参与、体验中主动获得知识。

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整节课提倡学生“个性”思维,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所收获。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2课时栽蒜苗(一)教材第85~87页的内容。

1.经历将实验数据画成统计图的过程,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重点: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难点:体会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每人一张12×8的方格纸。

课前14天让学生在教室窗台种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14天的数据记录。

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并且按要求记录了一些数据,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些数据来研究一下与“栽蒜苗”有关的统计知识。

(板书课题)1.交流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1)师:你们是如何得到蒜苗高度的相关数据的?得到的数据是多少?生:我每天到校后认真观察蒜苗,并且用直尺量出蒜苗的高度还把它们记录了下来。

(2)师:这么多数据应该如何整理?生:绘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3)师:请同学们把你们小组每个同学记录的第14天蒜苗的高度填入统计表内。

①以小组为单位,把组内每个同学记录的第14天蒜苗的高度填入统计表中。

②指名小组代表投影仪展示填表情况。

(4)师:我们把小组同学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后,有什么好处呢?生:很容易看出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得最高,谁种的蒜苗长得最矮。

2.绘制条形统计图。

(1)师: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地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生:统计图。

(2)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小组内每个同学栽的蒜苗生长情况,下面请大家试一试。

①教师给每个人发一张12×8的方格纸,学生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

正在涂时,有学生开始举手。

生1: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其他同学认为方格纸上的格子够吗?生2:不够。

师:那么,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生3:我有办法,再补充格子。

生4:我觉得不用补充格子,补充格子的话纸上就画不下。

可以用方格纸上的一个格子表示2厘米,就够涂了。

生5:我用一格表示3厘米,就更够涂了。

……②师:1格表示几厘米合适呢?怎么确定?引导学生数一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得出:一共有8个格子。

若1格表示1厘米,8×1=8(厘米),格子不够;若1格表示2厘米,8×2=16(厘米),格子不够;若1格表示3厘米,8×3=24(厘米),格子够;若1格表示4厘米,8×4=32(厘米),格子够。

师:哪一种更合适?为什么?生汇报:格子不够不行,格子太多也不好看,根据最大的数据来确定:1格表示3厘米。

(3)师:现在大家已经解决了难题,下面请同学们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

学生在方格纸上涂出数据。

教师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自己画的条形统计图,并说明每格表示的数量及具体的画法,集体交流。

课件动态演示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3.解读条形统计图所蕴含的信息。

师:从上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如蒜苗最高多少厘米、最矮多少厘米,这是关于蒜苗高度的信息;如它们之间相差多少厘米,这是关于数量间比较的信息;如小组中蒜苗大约高多少厘米,这是关于蒜苗整体生长水平的信息……4.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统计图,体会1格表示较大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试一试”。

(1)师:你能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吗?你打算怎么绘制?生1:用1格表示100个鸡蛋。

生2:用1个鸡蛋图表示100个鸡蛋。

(2)师: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绘制后汇报。

完成出示教材86~87页“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和画统计图并进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统计意义的认识。

第2、3题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统计图,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第4题是拓展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有关数据表示与分析的方法,自主选择主题进行调查统计活动。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绘制条形统计图,你学会了吗?《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

本节课是学生带着“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相关经验上来学习的,在理解和掌握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在这堂课中,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本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进行教学的。

在讨论交流“格子不够了,该怎么办?”这个环节时,加强引导,突出“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这一方法的优势所在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添格子”等策略的局限所在。

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填表、画图,尝试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体验与情感方面都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第3课时栽蒜苗(二)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栽的蒜苗。

(板书课题)和同学们一样,笑笑也栽了一棵蒜苗,她把蒜苗的生长情况记录成了一张统计表。

(出示教材第88页统计表)从表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回答,如数据是每2天统计一次的;第6天蒜苗高7厘米……师:智慧老人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现出蒜苗的生长变化情况,把蒜苗的生长情况制成了一幅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第88页统计图)1.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观察这幅统计图,有哪些要素?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师:图中还有什么?(还有点。

)这些点表示什么呢?(第一个点表示蒜苗第2天长到了1厘米。

第二个点……)师:这些点都用来表示某一天对应的蒜苗的高度。

(板书:点数量)(2)师:将这些点顺次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条折线,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叫作折线统计图。

(板书:折线统计图)仔细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从这条线可以看出什么?引导学生明确这条线是逐渐上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