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草原》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1课《草原》(共5篇)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1课《草原》(共5篇)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1课《草原》(共5篇)第一篇: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1课《草原》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1课《草原》【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1.谈话导入:教师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留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眼中的草原风光。

2.过渡: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学生自学生字、新词三、检查自学情况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形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动、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

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

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草原风貌及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草原的生态环境及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学会通过描绘、对比等手法,表达自己对草原的认知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描绘草原风貌及特点,学会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草原图片、生字词卡片等。

2. 教学道具:草原模型、草原动植物标本等。

3.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草原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草原知识。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气息。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3)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草原风貌及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1)老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的草原。

(2)对比草原和家乡的景色,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草原的短文。

3. 调查周围环境,了解草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草原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草原的美丽和辽阔。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草原的认识和感受。

3. 读写结合: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草原的理解和情感。

第1课《草原》教案

第1课《草原》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运用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渲染”、“勾勒”等词汇,我会通过实例解释和语境运用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草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草原生态保护、草原旅游开发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草原生态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草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见过美丽的大草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草原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文化背景:学生对草原文化了解有限,对民族团结的意义可能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举例解释:
-对于词汇理解的难点,可以举例“翠色欲流”一词,教师需要解释其意指草原颜色翠绿,如同水流般连绵不断,使学生通过形象的比喻理解词汇的丰富内涵。
-在修辞理解方面,可以分析“骏马在草原上奔跑,就像一阵风”的句子,讲解这里使用的比喻手法,将骏马比作风,突出了其奔跑的速度和轻盈。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但部分小组在成果展示时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组织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但有时讨论的主题可能会偏离课程内容。为了使讨论更加高效,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的主题与课程紧密相关。
五、教学反思

1《草原》(教案)

1《草原》(教案)

1《草原》(教案)【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篇目为《草原》。

该篇目为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体裁,情感表达深刻,具有诗意,整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草原上的游历所感所想,对于草原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以及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感悟,并呼吁人们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手法;2.理解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3.了解草原上蒙古族的历史文化。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的美好和广阔;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散文体裁教学的理解和应用;2.草原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的介绍及感悟;3.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及感悟。

(二)教学难点1.散文语言的表达和理解;2.草原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的感悟。

四、教学步骤与方法(一)引入1.放映图片、视频,帮助学生建立对草原的感性认识;2.分组观察图片,让学生在分组交流中提出对草原的看法和感受,示范学生表现个人观点;3.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形成对草原的概括性认识,引出《草原》的主题。

(二)讲解1.对散文体裁进行简单介绍,比较散文体裁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异同点和特点;2.讲解《草原》中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描述及表达手法,提取关键词语和表达技巧,如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3.通过解读《草原》中表达的意义和感悟,引导学生明确主题和思路,体会草原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以及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三)探究1.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文章中找到与自己有关联的点,进行探讨和分享,以此探究文章中的深意和文化内涵,同时体现个人观点和思考能力;2.实地调查:组织学生进行草原环保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观察,加深对草原自然和文化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主动去探索新事物。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主题编写的开篇课文。

但本篇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课文语言优美,适合美美的朗读;适合在不断的朗读、探索中去感受草原的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感情的直接抒发在课文的末尾一句,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的难点之一。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百度笔画笔顺软件具体化生字的书写训练;利用PPT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知识进行图片阐释;利用视频让学生去了解草原;利用歌曲去营造氛围,增强感情。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草原》,使学生了解草原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2.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

3. 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并回答问题。

4.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草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1. 内容的理解与表达。

2. 通过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3. 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词汇和句型进行简洁的描述。

教学方法:课前导入法、听说读写法、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文《草原》、多媒体教学设备、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草原的基本特点。

2. 利用图片资源或实物展示给学生看草原的景观,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与神奇。

二、导读新课 (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标题《草原》,并询问学生对草原的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标题和插图,推测文章的内容与主题。

三、阅读课文 (20分钟)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尝试回答问题。

2.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重点词汇、句子,找出关键信息。

四、理解课文 (25分钟)1. 听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分段理解,帮助学生求助上下文理解生词和短语。

3.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课文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跟读课文,使其获得更好的语感和音感。

五、互动交流 (15分钟)1. 分组讨论,自由交流对草原的认识和感受。

2. 学生针对一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六、巩固练习 (15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

2.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然后对答案,纠正错误。

七、总结归纳 (5分钟)1. 汇总学生的回答,总结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草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八、布置作业 (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的复述,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五年级语文下册 1《草原》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草原教案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1《草原》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草原教案新人教版

草原引导语:如何设计一份课文《草原》的教学课件?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 2 自然段。

教学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预测:(1)草原的景色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能够描述草原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

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教学难点:对草原美景的描绘和作者感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草原的美景。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草原的印象。

2.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教师逐个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学生跟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4.课文解析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

5.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你觉得草原的美景有哪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写作练习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我的草原之旅”。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完成写作练习。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写作练习:“我的草原之旅”。

3.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图片、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理解课文内容。

在生字词学习环节,教师逐个解释,帮助学生掌握词义。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朗读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文中不同角色的情感。

生字词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生字词。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教学设计
2.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从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方面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采用以下策略:
(1)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查阅课文中的生僻词汇、成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堂上,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欣赏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对《草原》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俗语,如“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语境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
2.技能方面: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学会从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方面分析文章,提高写作水平。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重点词汇、成语,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讲解、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课堂实践:设计相关写作练习,让学生在模仿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写作;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难点。然后,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我还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后复习和巩固。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大自然,学会欣赏和热爱自然之美。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草原风貌及草原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草原的特点。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草原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会珍惜友谊,懂得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草原的特点及变化。

2. 教学难点:(1)描绘草原风貌及草原的变化。

(2)理解并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播放等方式,营造草原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2.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3. 朗读教学法:注重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译文。

2. 与草原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录音机、投影仪等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草原音乐,让学生感受草原的氛围。

(2)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的美。

(3)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讨论交流:课文描绘了草原的哪些特点?草原发生了哪些变化?5. 课堂小结(2)教师补充,强调草原的美及变化。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草原》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草原》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材解读一、五个画面五种美1961年夏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随一批作家、歌唱家、音乐家、舞蹈家共二十来人应内蒙古向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

老舍先生亲眼目睹了内蒙古草原辽阔的自然风光,亲身感受了蒙古族人民的纯朴、热情、开朗和多才多艺,在无限感慨中,写下《内蒙风光》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草原》一文就节选自其中。

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见闻,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各民族间的团结,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挚自然。

概括起来,这篇文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五个优美的画面,分别是:草原风光图:第一自然段,“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远道迎客图:第二自然段,“群马疾驰、襟飘带舞”亲切相见图:第三自然段,“握了再握、笑了再笑”盛情款待图:第四自然段,“举杯敬酒、纵情歌唱”联欢话别图:第五自然段,“套马摔跤、跳舞骑马”总的来说,如果说草原风光图是静态描写的话,那么后几幅图就是动态描写。

这样动静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在这些画面中,呈现出多种形态的美:一是风光之美。

文章开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

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情感也相应变化。

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描述有三个特点。

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优美的情景让作者惊叹、欣喜、流连忘返,怎一个“美”字了得。

二是精笔细描,草原上的每个景物都给作者带来欣喜,因此,作者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绘眼前的草原,特别是对草原上绿色小丘的刻画,让人如身临其境。

三是实景清新、质朴,不露凿痕。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这种记实的描写,真切感人,充分展示了草原草原秀美朴实的民风。

二是人情之美。

草原景美人更美。

老舍先生在精心刻画草原优美风景的同时,还细心描摹草原人物的风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3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3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3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3篇导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欢迎阅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篇1草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景色优美,牛羊成群。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骏()俊()竣()限()驰()峻()唆()梭()垠()弛()蹄()茶()貌()杯()跤()缔()荼()藐()怀()胶()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景象是怎样的?2.理清课文线索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

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板书:1.草原)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ū)渲染(xuàn)迂回(yū)蒙古包(měng)襟飘带舞(jīn)鄂温克(è)(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有关草原教案五篇_1

有关草原教案五篇_1

有关草原教案五篇草原教案篇1一、说教材《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__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

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__表达情感的体会。

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__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备课教材分析:本组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重、难点1.学会每课的生字新词,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提高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课时安排: 15课时1、草原主备人:教学目标:1、认识“渲、勒”等4个生字,会写“渲、吟、毯”等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草原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草原教案

1.?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

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

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草原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欣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局部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

〔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材解读一、五个画面五种美1961年夏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随一批作家、歌唱家、音乐家、舞蹈家共二十来人应内蒙古向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

老舍先生亲眼目睹了内蒙古草原辽阔的自然风光,亲身感受了蒙古族人民的纯朴、热情、开朗和多才多艺,在无限感慨中,写下《内蒙风光》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草原》一文就节选自其中。

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见闻,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各民族间的团结,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挚自然。

概括起来,这篇文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五个优美的画面,分别是:草原风光图:第一自然段,“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远道迎客图:第二自然段,“群马疾驰、襟飘带舞”亲切相见图:第三自然段,“握了再握、笑了再笑”盛情款待图:第四自然段,“举杯敬酒、纵情歌唱”联欢话别图:第五自然段,“套马摔跤、跳舞骑马”总的来说,如果说草原风光图是静态描写的话,那么后几幅图就是动态描写。

这样动静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在这些画面中,呈现出多种形态的美:一是风光之美。

文章开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

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情感也相应变化。

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描述有三个特点。

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优美的情景让作者惊叹、欣喜、流连忘返,怎一个“美”字了得。

二是精笔细描,草原上的每个景物都给作者带来欣喜,因此,作者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绘眼前的草原,特别是对草原上绿色小丘的刻画,让人如身临其境。

三是实景清新、质朴,不露凿痕。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这种记实的描写,真切感人,充分展示了草原草原秀美朴实的民风。

二是人情之美。

草原景美人更美。

老舍先生在精心刻画草原优美风景的同时,还细心描摹草原人物的风采。

如“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容”,“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着不散”,鄂温克的姑娘“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

寥寥几笔,将草原人民豪爽大方、纯朴热情的性格特点表现了出来。

这些描写不仅让我们爱上草原的景,更让我们深深爱上草原的人。

三是风俗之美。

本文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自然风光图,而且还描绘了蒙古人民独有的风俗物产。

如:“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这是独具特色的蒙古服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这是风味独特的蒙古饮食。

“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这是蒙古族特有的文艺竞技。

四是情谊之美。

文章里写了访问中的三件事——迎客、联欢、话别,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蒙汉情谊。

文章最后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芳草话斜阳”既是文章的中心句,又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

内蒙古草原广袤无边,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到处是翠色欲流,举目皆诗情画意,正与“天涯碧草”相应,令人陶醉!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古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在有机勾连,桴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五是文字之美。

通篇文字,清新优美,本身就宛若一首奇丽的小诗。

全文安排有序,衔接自然,脉络分明。

写景语言优美,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感人,不失纯朴,情景交融。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告别,文字之中处处流露出真挚的情谊。

二、关于“舛互”的修辞格舛互(“舛”,读chuǎn,意为“违背”)这一修辞格,是1983年10月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的《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谭永祥主编)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

肯定,是为了衬托、强调否定部分;否定,是为了衬托、强调肯定部分。

例如:①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诚实的孩子》)②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例①“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全部肯定),是为了衬托、突出“列宁没有笑”(部分否定)。

这样就让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列宁为什么没有笑这个问题上,从而有效地表现了列宁的诚实──没有笑,实际上已承认花瓶是自己打碎的。

例②写大伯“跟爸爸哪儿都像”(全部肯定),是为了强调大伯的“鼻子”不像爸爸(部分否定)。

这样便巧妙而自然地引出了一席对话,从而通过“碰壁”这个双关语,抨击了旧社会的黑暗,歌颂了鲁迅先生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课文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这类运用舛互修辞格的句子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常发现。

如:“阅览室里肃静无声,只听见大家翻书报的声音。

”写连翻书报的声音都听得见,有效地强调了阅览室里的“静”,突出了大家专心致志看书看报的学习气氛。

又如:“今天,全班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小王一个人去了图书馆。

”写全班都去看电影了,是为了突出小王更喜欢看图书。

因此,这些句子都不能算病句。

不过,运用“舛互”写成的句子,要写得含蓄一点,巧妙一点,尽量用一些进行简单的渗透或了解也未尝不可。

“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三、关于两个句子的理解老舍先生的文章向以通俗易懂著称,可是《草原》中有两个句子却必须仔细斟酌。

一句是“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有人说它“费解”,主要在“并不茫茫”上。

为了弄明白这一点,我们先对全句进行分析。

“一”,全、都,副词。

“碧”,青绿色。

“千里”,面积广阔,视野深远,视线清晰。

合起来是说:站在大草原上,放眼望去,广阔深远,全由绿色主宰着,视线犹为清晰。

“茫茫”,《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不茫茫”就是说有边际不模糊。

不模糊和“一碧千里”的非常清晰没有什么矛盾,可是有边际和“一碧千里”的无边无际却不一致了。

看来这样解释是不合适的。

怎样解释“茫茫”才合适呢?如果把“茫茫”解释为深远,那么不茫茫就是不深远,这不和“一碧千里”又矛盾了吗?这样解释,表面上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绿色能给人以安定舒适之感,所以作者在文中写道:“一碧千里”、“叫人舒服”。

这既描写了大草原的幽雅环境这种客观存在,又抒发了自己对这种幽雅环境的主观感受。

但主观感受和客观存在往往是不一致的。

杜甫的《望岳》有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众山真的小了吗?没有,只是心中感到它们小了。

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说:“野旷天低树”,天怎么会比树低呢?也是心理感觉。

老舍的主观感受是什么呢?辽阔的大草源,没有遮挡之物,没有嘈杂之声,“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晰,天空是那么明朗”,因而作者“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本来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一下子都尽收眼底,似乎一切都近了,也就不显得那么深远了。

这是一种愉快之余的主观感受,并非真的不深远了。

另外,“而”连接分句,不表示顺承,而表示转折。

根据上述分析“一碧千里”是说大草原深远的客观存在,“并不茫茫”是说近在眼前的主观感受,两者意思相悖,用“而”表示转折最恰当。

综上所述,把“茫茫”解释作深远才合适,这样“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作如下解释: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从脚下到云际,全被绿色主宰着,是那么辽阔,又是那么清晰,一切都尽收眼底,一切都显得近了,深远的感觉似乎不存在了。

第二句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既说小丘有线条,又说像“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翠色欲流”是将要流而没有流的意思,又说“轻轻流入云际”。

这些说法是否自相矛盾?这句话不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

用渲染的方法作的中国画虽然不用墨线勾勒,但画面上的景物也有边沿轮廓,小丘线条柔美,最好不那么分明,这种景象和用渲染法画的中国画有相似之处,这样比喻非常恰当。

“轻轻流入云际”紧承上句的“翠色欲流”,补充抒发作者对“翠色欲流”这种情景的感受——“好像要轻轻流入云际”,这样描写十分自然。

第二部分:教材内容(见上,略)第三部分:教学目标一、自由读文,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14个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襟飘带舞”等词语,读懂句子和文意。

二、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体验到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知道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三、通过朗读、听读的方式弄清语文事实(什么样的草原),再通过情境导读,逆序而进、顺序而返,感受作者的观察、写作之序,体悟作者的特殊表达方式。

在读中品味“走”和“飞”等词语,让文字的张力凸显出来,达到指向表达效果的深层理解。

四、体会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第四部分:预习设计1. 自由读课文,读出浓浓的感情。

说说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觉得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与汉族人民有什么不一样?可结合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说一说。

2.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描绘了几幅图:①草原风光图;3. 课文末尾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芳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这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表达的感情十分强烈、感人。

作者抒情,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融情于景或融情于事,请你分别找一个句子写在下面。

并说说这些句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

直接抒情的句子:融情于景或融情于事的句子:第五部分:教学流程一、景与言:美感的联通1,走进文本,弄清“事实”。

师:课文哪个部分写草原景色美呢?生:第1自然段。

师:谁来用朗读把我们带入草原?(指名读第l自然段)师: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

生:我看到了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的草原。

生:我眼中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生:我看到的是四面都有小丘的草原。

生:我看到的是绣上白色大花的草原。

师:这白色大花就是——生:羊群。

2,逆序而“入”,还原写作。

师:是的,咱们看到的是草原上的一景一物,老舍先生看到的却是一种境界。

作者来到草原,忍不住仰望天空,只见——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又忍不住放眼原野,只见——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