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方法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古诗 写景 远近结合
古诗写景远近结合
古代的写景诗常常追求远近结合的效果,通过描绘远景和近景,将自然景色的整体与细微之处相结合,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这种手法可以带给读者全景感和立体感,使诗歌更为生动。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诗写景作品,展示了远近结合的写作技巧:
1.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通过描绘远处群山和近处黄河,将远景与近景巧妙结合。
2.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既描绘了床前的明月光,又提到思念故乡,将近处的景色和远方的思念相融合。
3.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中既描绘了原野上的草,又表达了春风带来的新生,将近处的草和远方的季节变化相结合。
这些古诗通过远景和近景的结合,丰富了描写的层次和维度,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古代写景诗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
古代写景诗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引言古代写景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它通过描绘自然风景以及个人感知和情感体验,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理解。
本文将探讨古代写景诗的审美特点以及艺术表现。
1. 物象真实与写意抒怀并重古代写景诗以物象真实性和写意抒怀相结合为特点。
在诗歌中,作者不仅要准确地描绘自然风景的物质形态、色彩和构造,还要通过表达自己对景物的情感和思考,使读者能够共鸣和感悟。
2. 借景抒发情感古代写景诗常常追求“借势抒发”。
作者通过借用自然中所见所闻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中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在描写阳光下山脊上草木的摇曳时,可以联想到人生起伏的坎坷经历,从而唤起读者共鸣。
3. 运用比喻与意象古代写景诗中,运用比喻和意象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社会现象等进行巧妙联系,作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含义。
4. 构图与节奏的重要性古代写景诗在构图和节奏上也非常讲究。
作者通过选择适当的描述顺序和韵律,使得诗歌整体呈现出一种流畅、和谐的美感。
同时,在表达情感时,作者还会根据情绪高潮或转折点来调整语言和节奏,以更好地引导读者进入其心境。
5. 音韵之美音韵之美是古代写景诗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作者通过咏史怀古、描绘风云变幻等手法,利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营造出一种旷世壮丽、气势磅礴的豪迈氛围。
结论古代写景诗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瑰宝,凭借其独特之美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通过以上对于古代写景诗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的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其博大精深之处以及它对于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意义。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情感滋养,领略自然之美以及人类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思索。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古代诗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形容词修饰、物象抒情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一、形容词修饰形容词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描绘物体的色彩、形态、气息等特征来丰富景物描写。
例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形容了严寒的冬天中无人痕迹的山林,给人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明月光”、“地上霜”来形容夜晚的景色,增强了描绘的效果。
二、修辞手法运用古代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使用了夸张法,通过将“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并列,形成明显的对比效果,突出了山河壮丽景色的壮丽和浩瀚。
三、抒情描写抒情描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通过描述春天的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四、运用对比通过对比描写,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例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空山不见人”与“但闻人语响”形成对比,使人感受到山林的幽静与人类的繁忙对比,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感觉。
五、以物抒情古诗中常用景物作为情感的象征,通过物象抒情的手法来描绘丰富的情感。
例如,《忆江南》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江山”用来代指江南地域,抒发了对江南美景的敬仰之情和对英雄豪杰的向往之情。
六、通过节奏表现景物通过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来形象景物的气势和风貌。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运用抑扬格,形象地表现出枫树的丰姿和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丽。
七、运用比喻通过对景物的比喻来丰富描写,使文学形象更加丰满。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琴弦已为语者断”通过将琴弦比喻为已经离散的亲友,来表达对乡音乡情的思念之情。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古代诗歌写景分析
诗人紧扣“春日”二字,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 通过嗅觉、听觉与视觉的转换,将青山、花香、 野草、小鸟、老牛等意象组织在一起,描绘了一 幅清新、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
3、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方法去写景。 李商隐《微雨》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用了拟人、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自己的送别情极 好地融入到了对杨花的描写中,说自己的别情就像那无 赖的杨花一样充满了整个的天际。
7、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
范仲淹的《御街行》中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在这动静的结合写景里于秋夜的寒冷寂静的画面中 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
8、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景。
左纬《送别》: 骑马出门三月暮,杨花无赖雪漫天。
6、色彩烘托、对比、渲染的手法写景。
杨万里的《过杨村》中间两联: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诗歌从绘色的角度,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田园 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 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优美、静谧、绚 丽的田园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问:这首诗是如何去写雨的? 雨随着林霭一起飘落,到了晚上,雨又随着夜色侵 入人家里,将它的凉意同夜的凉意一起给了万千家; 灯虽然离窗户很远,但因为天下了雨,人坐在灯边也感 觉到了雨水带来的冷意;空荡的庭院中雨水掉落下来的 声音听起来是那么近,那么清晰。
4、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张养浩《【中吕】朝天曲》: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 “看鸥鹭闲游戏。农夫渔翁,贪营活计”
1、着眼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角度 来写景。 如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 (颔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
Ⅰ.描写方式: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一&8226;侧面描写1.渲染烘托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声”来反衬“庭阶寂寂”的还有用事物状态(或说情态)来渲染的情况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前两句写作者此番归来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2.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二.正面描写1.动静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2.虚实结合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3.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4.观察角度的变化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5.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如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致而又具体的典型情景,加以生动细致描绘和刻画的方法如元稹(唐)《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里,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此时正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环顾左右,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闲坐无聊,一个个数说着玄宗昔时的繁华盛世此诗在塑造意境上主要用三种方法:一是细节描写,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写宫女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又如唐代诗人李端《听筝》:“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时时误拂弦”的细节,把“欲得周郎顾”的微妙心理情态表现得入木三分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虚实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Ⅱ.答题模式:(1)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描写的(3)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Ⅲ.实战练习:(晚练完成前4题,其余作为课外补充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御街行&8226;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施肩吾[注]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读张舜民(宋)《村居》,完成下面两题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2)分析此诗主要用来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6.读欧阳修的《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体会其首句运用色彩渲染的描写方法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8226;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技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词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
2、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到狗叫声, 百姓看不到官吏(扰民了)。
9、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 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 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 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 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 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 之痛自不待言。
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 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 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 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 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 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 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 《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 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 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听觉(声)、 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例: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5、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潇湘:潇水和湘水。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橘柚飘香的日子, 诗人在江边酒楼上为朋友送别,在秋风秋雨中送 友人上船。 后两句是想象:离别之后,朋友夜泊潇湘之上, 孤月高照,难以入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 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宁,摆不脱了愁绪。 虚实结合,写出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 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8、①亭基 渡口 春草 晚照 杨花 杜鹃 ②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寂 静的渡口,杜鹃啼鸣;春草茂盛,杨 花飘落,充满生机,动静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之描写(写景)手法1718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 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 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 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 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 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 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 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 的幸福欢乐。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 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 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 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衬托出人物 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指眼 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 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 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 某种思想感情。
虚实结合
实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 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的神怪世界和梦境 2、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的过去情景 4、由此及彼的联想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调动了哪些感觉?
七.全景与特写景: 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结合 (点面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诗人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 体物,还写周围的联系物、背景,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 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 里长。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方法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1
2
古典诗歌
的
表达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01
王维《山居秋暝》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衬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幽”“喧”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2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彩,织成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有色地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景方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景方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运用了多种写景方法,以下是其中几种:
1. 视听结合:诗中既有视觉描写,如“千树万树梨花开”,又有听觉描写,如“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种结合使得景色的层次更加丰富,给读者带来更深的感受。
2. 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实际景色的描绘,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有对想象中景色的描绘,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种结合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灵活,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3. 点面结合:诗人在描写大范围景色时,往往会选取一个或几个点进行具体描绘,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时也会对整体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这种写法能够让读者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感受。
4. 情景交融:诗人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使得景色有了情感,情感也有了景色。
比如“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通过对离别时天山路上雪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写景方法,当然,不同的诗人和不同的诗歌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景方法。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写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不仅能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更能让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生哲理。
本篇文档将介绍七种古诗词写景的方式,帮助高考生深入学习古典诗词。
第一种写景方式:直接描写这是最常见的古诗词写景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表现为作者直接描写自然或人物具体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物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直接描写方式例子:暮色苍茫看势滞, - 《将进酒》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登高》杜甫第二种写景方式:抓住特定景物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一个具体的景物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这个景物的特点来阐述自然美的感受。
通过突出某一个特定的景物,来呈现整个自然景象。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抓住特定景物方式例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木兰诗》匿名木兰当户织, 描述的是一种寂静、空灵的氛围:在静静的夜晚,唯一听见的是温柔、忧伤而又无奈的女子叹息声。
第三种写景方式:借景抒情古典诗词有时借助环境、某个景观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被称为借景抒情。
通过将已知景物与抒情的心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顶峰的诗意效果。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方式例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静夜思》李白这里的月亮完美地借景表达了作者的离愁,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岁月变迁的无常与不可控。
第四种写景方式:意象联想这种方式比较难解释,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空灵、抽象和哲思。
这种写景方式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词汇和意象来暗示和引导读者产生感受。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意象联想方式例子:花底滑钱庄,绿水东流。
桃花不言下自成蹊。
-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这里以花、水、桃花为起点,以抽象化的逻辑来表现自然的诗意。
第五种写景方式:以人为龙头,写自然和社会的交往这种写景方式借助人文元素,将自然和社会幻化成互相交错的场景。
通过人物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尊严。
古代诗词的写景手法
写景手法:典型提问方式是:诗人是如何写景的?是怎样写景的?诗人写景有哪些特点?回答这样的问题,要紧紧扣住作者是如何描写景色的,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把景色描写得特别好的,不涉及思想感情,这是和一般艺术手法最重要的区别,这一点要注意。
如果要问写景的妙处、好处等等,直接将答案后面加上突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好了。
写景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类:层次、感官、修辞、虚实、动静。
(一)层次。
包括远近、高低、点面,还有色彩。
可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说是“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点及面”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诗歌可能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描写顺序,这个时候不要强行的去“安排”,其实,只要说诗人写景“远近结合,高低错落,富于层次感”就可以了,对于色彩,只要点出诗中运用的色彩词,强调色彩艳丽或者对比鲜明就可以了。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①南宋·范成大碧瓦楼头绣幕遮②,赤栏桥外绿溪斜③。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④。
注释:①题目从首句两字截取而来。
②绣幕:彩绣的帷帐。
③赤栏:红栏杆。
④棠梨:又名白棠,蔷薇科。
落叶亚乔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棠梨树似梨而小,……二月开白花。
”请结合诗句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写春日的美景的。
答:答案:诗人先写了近处的阁楼,再写远处的流水、小桥,由近及远;先写漫天的柳絮,再写满地的落花,由上到下,写景富有层次;绿的瓦,锦绣的帷幕,碧绿的溪水,红色的桥栏,五彩绚丽,让人感到春天的繁盛;飘舞的柳絮,满地静静的落花,动静结合,写出了春日特有的美景。
(二)感官。
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注意,触觉不仅仅是主动的去触摸,还可以是被动的感受,比如拂面的春风,等等。
最后说“从多种感觉来写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雪中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没有直接写雪如何大,却能让读者深深地感到这一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写雪的。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一、描写顺序:1.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
(例: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2.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二、多感官写景: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
(例: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三、色彩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的色彩感。
1.色彩的组合:将接种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副色彩绚丽的画面,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色彩组合的目的是为了让画面的色彩更绚丽,一般描写的是乐景。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色彩对比:把两种在色彩上具有强烈反差的景物放在一起,使其在色彩上形成对比,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色彩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所选取的色彩往往是一冷(冷色调)一暖(暖色调),两者相互映衬,以表达感情。
(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动静处理:即描写具体静态特点又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得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副画面中。
1.化静为动,以静写动:使整个画面变成静态表现环境的静谧安适。
(例:遥看瀑布挂前川。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动衬静,更能突出环境的清幽。
(例:三五银蛇,原驰蜡象。
)3.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既生机勃勃,又宁静安适。
(例: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虚实结合1.实景:眼前之景。
2.虚景: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等。
六、正侧面描写: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侧面景物写起。
(例: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六、对比:色彩、动静、虚实、大小、多少、远近、乐哀、衰荣等。
(例: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八、白描:用朴素平实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
(例: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在古代诗歌中,写景常常是诗人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自然界的描绘,诗人们将景物与人情、思想、感情相结合,达到意境的抒发和情感的表达。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着重讨论古代诗歌中的几种常见的写景手法。
一、借景抒怀借景抒怀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表达手法。
诗人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倾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心情、忧伤或欢愉与之相融合,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来表达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哲思的思考。
二、写物寓情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手法还包括写物寓情。
诗人通过对特定的物象的描绘和抒发,来传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
这些物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可以通过不同的物象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用银烛和画屏代表家庭团圆和温暖的氛围,通过对这些物象的描绘来表达对节日的期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以景映情以景映情是一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衬托诗人情感和思想的手法。
诗人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绘,来凸显自己的情感或者对特定主题的思考。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的下半部分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风雨楼阁现金声,器宇轩昂世不同。
”通过对登高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大抱负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四、以光照喻以光照喻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人们通过对阳光、月光、灯光等不同光源的描绘,来比喻人情、生活或者思想等不同方面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对月光的描绘,将故乡的思念和无尽的边疆之情相结合,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效果和意义。
历代诗人的写景技巧与视觉想象力探索
历代诗人的写景技巧与视觉想象力探索概述写景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传达诗人对世界的感知和情感表达。
历代诗人在写景方面有着独特的技巧和视觉想象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语言表达技巧历代诗人运用精炼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景物的美妙。
例如杜牧以“江城如画,一望数行斜”来描绘长江边的壮丽景色,利用简洁明了却又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语言描述,让人仿佛真切地看到了眼前那幅美丽画卷。
2. 形象比喻手法历代诗人善于运用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比喻手法来描绘自然景物。
如白居易将大雪比作银子:“大都飞雪像撒钱”,以形象鲜明且贴切的比喻方式展现了冬天雪花飘飘的壮观景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 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历代诗人在描绘景物时,善于利用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来增强视觉的冲击力。
例如李白在《阳关曲》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通过使用“黄河”、“白云”等色彩词汇和“一片孤城”、“万仞山”等形容词、名词来描绘景色,使得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明亮的颜色和强烈的光影对比。
4. 视角选择与构图布局历代诗人在写景时还注重选择合适的视角以及构图布局,从而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有致。
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通过描写高处俯瞰江山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一览众山小、无边清澈秋水流淌的壮丽情境。
结论通过对历代诗人的写景技巧与视觉想象力进行探索,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以独特的语言表达技巧、形象比喻手法、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以及视角选择与构图布局等方面的精妙运用,使得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这些写景技巧和视觉想象力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内涵和形式,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意:以上内容为助手自行编写,如需参考请注明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24
例3(2004年吉黑滇川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15
第二种类型:(如何写景,写景方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 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选取哪些典型景物(景中含情) 2、看写景的顺序(时间和空间): 如由低到高、由近
及远、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等等,还可以用上俯下视、仰 望远眺、近观等词语。
9
⑴、首联和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 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首联描写了别筵将尽的画面,颈联描
写了分别时的户外所见之景。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 对精美丰盛的席宴。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 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诗歌借银烛、金樽等意象暗示筵席之精 美,借明月、高树等意象暗示筵席即将结 束。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 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 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 “渐觉”一语。
A
25
A
26
3、看描景的角度(形色动静):如视觉(绘声绘色)、听
觉(摹声)、嗅觉、触觉等,诗人会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景。
A
22
4、看描景的手法:
一是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实景和虚景)
二是简单勾画不加修饰的“白描”和细致的“工描”
三是修辞(比喻、比拟、 夸张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 互文 等
四是其他表现手法(衬托、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 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 描写 比兴手法)
1
高考考查方式:
1、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 特色?
2、 请赏析写景两联的表达 特色?
A
2
学习目标: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技巧 1、时空的转换:远近 高低 俯仰 内外 (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 2、动静结合、试听结合、虚实结合 3、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等 4、色彩鲜明:使画面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
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正侧结合
⑵、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
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静结合
⑶、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
笠翁,独钓寒江雪” 点面结合
⑷、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11
问题:请简要分析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色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③,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备注:①写于唐肃宗 761 年安史之乱时期, 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 韩十四去江东 探亲。 ②传说老莱子 70 多岁彩衣娱亲 ③ 黄牛 峡是韩十四回乡探亲必经之地
家,古道西风瘦马” 白描(意象叠加)
⑸、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
⑹、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夸张
14
1、时空角度:时空转换 2、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 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衬托、白描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感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等 5、观察角度:远近、上下等
⑴、诗歌的写景句哪两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
明确:颔联和颈联。
A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早春图。
B、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梅柳渡过 了长江,显示出盎然春意。和暖的春气催促着 黄莺欢快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
C、 这四句抓住了朝霞、梅柳、黄鸟、绿 萍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
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A 抒情。
5
㈠、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⑴、诗歌的写景句哪两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达特色。
6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3、看描景的角度(形色动静):如视觉(绘声绘色)、听
觉(摹声)、嗅觉、触觉等,诗人会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景。
A
16
4、看描景的手法:
一是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实景和虚景)
二是简单勾画不加修饰的“白描”和细致的“工描”
三是修辞(比喻、比拟、 夸张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 互文 等
四是其他表现手法(衬托、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 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 描写 比兴手法)
D、表达了早春的美景,借以衬托思乡的 哀情。
⑵、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达特色。
明确: 远近结合: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
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
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
春”“晴光转绿萍”从视觉角度写色彩,“淑气催 黄鸟”从听觉角度写黄鸟鸣叫之声,照应江南“物 候新”,点出惊的原因。
12
问题:请简要分析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色。 明确:①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
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 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 之景。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 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 感之情。
A
4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 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 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 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 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
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
21
第二种类型:(如何写景,写景方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 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选取哪些典型景物(景中含情) 2、看写景的顺序(时间和空间): 如由低到高、由近
及远、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等等,还可以用上俯下视、仰 望远眺、近观等词语。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 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⑴荣辱。六朝旧事随 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20
问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这几句 在写法上的特点。
明确:①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 修辞手法;②远近结合(由远而近); ③动静结合(静中有动);④描画景物 的浓淡相宜。
5、看层次安排:如总分、照应
6、看词语的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的词)
当然在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从中选两三点这首诗歌写
景最主要的方法作答即可。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要结
合诗中的词句来分析。
A
23
例2:(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色彩鲜明艳丽:以“黄”“绿”分别描绘黄鸟、 绿萍之色,使画面鲜明艳丽,富有美感更有意蕴 。 ④以乐景衬哀情:以生机勃勃的江南早春美景衬 托思乡的哀情。 ⑤拟人:“渡”以物拟人,“渡”字生动地表现了梅柳
由南到北次第开放的迁移。“催”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
㈡、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5、看层次安排:如总分、照应
6、看词语的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的词)
当然在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从中选两三点这首诗歌写
景最主要的方法作答即可。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要结
合诗中的词句来分析。
A
17
18
19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 足。
更有意蕴。
5、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修辞手法)
3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 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 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一色”。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 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 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都表现了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之情。
⑵、本诗写景有何特色? 明确:时空的转换:诗人先写饯别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