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参考教案

合集下载

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案

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案
用分子知识解释:
二、水的天然循环
1.意义
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天然的污水处理厂
了解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的污染;农业上化肥、农药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
危害: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危害人体健康等。
小结:
课题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第周
年月日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固、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
重点
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
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关键点
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
教学媒体
多媒体、挂图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
3.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
2.
认识水的天然循环
观察P24图片
P28污水处理过程
认识节水徽记
寓意:人们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珍惜、爱护、节约每一滴水。

《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3

《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3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课时1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准备: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学习过程:1、不变分子的大小分子的排列方式2、改变分子的间隔【投影】: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图片【问题】1、路边的斑斑水渍为什么会消失2、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有什么现象如何解释3、是什么引起了水的状态的改变?【投影相关的问题图片】没有发生改变。

结合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进行讨论。

观察思考、讨论:在固态、液态、气态的水中水分子是怎样存在的,有何异同?思考、讨论、交流学生试着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习【活动天地2-1】【小结】:水分察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逐步养成微观思维。

利用图片对宏观物质存在状态进行解释,形成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加快分子运动【问题】以水分子为例,总结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二、分子【演示实验1】: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演示实验2】:热水、冷水中分别滴加红墨水【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2、分间有间隔3、分子在不停运动【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音质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就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

自主领悟,小组讨论1、分子很小观察、思考、结论:2、分子间有间隔观察、思考、结论:3、分子不停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需要吸收能量(包括加热、风能等),分子获得的能量还会散发给环境。

通过素材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练习作业】:1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事实:(1)加油站里的汽油已贮存在油罐中,但在离油罐一定距离内仍要“严禁烟火”。

(2)湿衣服夏天比冬天干的快,通风处比避风处干的快。

化学《运动的水分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运动的水分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①分析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认识分子的特征②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初步体验宏观与微观的联系;②通过对三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理解,以及对生活中水分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用具】【教师】多媒体投影仪、体积相同的大豆和小米。

(两个相同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学生】量筒(50ml、100ml 各一支)、酒精温度计一支、酒精、水、胶头滴管、烧杯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思考问题:1 、你知道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吗?2、你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几种存在状态?它们之间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3、你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讲授新课(一)、水的三态变化 【探究针筒中的水加热】增大。

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一种可能并解释这种现象0 加热前0 加热后 1我猜想:a.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另一端去了? 【初识水中乾坤】水蒸气封闭在针筒中的水 沸腾后,液态的水会变 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封闭在针筒中的水 *表示水分子水冰0气态的水:水分子 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 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

0 液态的水:水分 子无序排列,在一定 的体积内较自由的运 动;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 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 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水的三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我知道: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 和 —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 和。

教案: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案: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

设计者:索镇一中罗海滨课题: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2.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教学重点:以分子观点描述水的三态变化及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教学难点:从分子的观点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过程:<引入 > 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水分子很小,小的你看不见、摸不着。

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它们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P28,回答: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4.水分子受热都冲到了针筒的另一端去了?<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指导>一定量的水当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发生变化。

[自学指导二]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1.什么原因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水在发生三态变化时,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问题探究> 1.雨后初晴的夏日,路边的斑斑水渍一会儿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2.烧开了水后,揭开锅盖,立即就有许多水滴滴下,这是水蒸汽凝结的结果。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获得能量失去能量液态水————→气态水————→液态水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到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会液态。

[交流共享]P30,学生讨论总结后得出: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地运动。

<补充>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自学检测] P30在线测试[自学指导三]观察下图,你能总结在水循环的每个环节上,水分子是怎样运动的?水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是什么导致了水分子的能量变化?<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太阳为水提供能量,使水分子运动加快,脱离彼此间的束缚变成水蒸汽,高空中遇冷凝结成云,最后变成雨或雪返回地面。

《运动的水分子》名师教案第一课时

《运动的水分子》名师教案第一课时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教材分析】《运动的水分子》是鲁教版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由于学生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已经从宏观上接触到水的三态变化,已经会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来描述水的三态变化,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有关现象也是学生普遍较为熟悉的。

在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已经涉及到了一点水分子的知识,学生已有一个模糊的认识。

因此,教材将物质的微粒性、微粒的运动性、微粒与能量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境中,围绕着“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知识。

化学的基本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变化。

正是由于“在原子、分子水平上”使得化学不同于物理学、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等自然科学。

本节课以水分子为例,重点研究了分子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水的认识,获得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特殊视角,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或者游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运动的现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子很小,但真实存在,同时又在不断的运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巧妙的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认识上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已经从宏观上接触到水的三态变化,已经会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来描述水的三态变化,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有关现象也是学生普遍较为熟悉的。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在水的三态变化中的运动特点,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知道分子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现象。

3.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子的基本特征;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有关现象。

三、课型:新授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微视频、课件,提前在一体机安装字库,电脑版微信。

每组实验用品:量筒(50ml,100mL)、烧杯(每组两个250mL)、注射器(两套)、铁架台、滴管
实验药品:热水瓶、热水、常温水、酒精、品红溶液(滴瓶)
其它:智能手机(现场抓拍、录制学生资源,及时通过微信上传以便现场展示,交流共享)。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多了
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一边了
七、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数据记录和描述实验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水分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4.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学会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水分子的运动原理:让学生掌握布朗运动的概念,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以及水分子的运动状态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3.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分子运动: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以及水分子在溶解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水分子运动原理的理解: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例,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在本章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
5.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水分子的结构与组成:使学生深入理解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掌握化学式H2O,并了解水分子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化学_《第二单元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二单元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分析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认识分子的特征②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初步体验宏观与微观的联系;②通过对三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理解,以及对生活中水分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用具】【教师】多媒体投影仪、体积相同的大豆和小米。

(两个相同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学生】量筒(50ml、100ml各一支)、酒精温度计一支、酒精、水、胶头滴管、烧杯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思考问题:1、你知道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吗?2、你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几种存在状态?它们之间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3、你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二、出示教学目标三、讲授新课(一)、水的三态变化【探究针筒中的水加热】封闭在针筒中的水沸腾后,液态的水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一种可能并解释这种现象加热前加热后我猜想:a.水分子本身变大了?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另一端去了?【初识水中乾坤】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水的三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我知道: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________和_________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分子本身没改变,这种变化属于_____变化(二)、水的天然循环阅读课本25页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1.在水循环的每个环节上,水分子是怎样运动的?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2.水分子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3.通过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什么?地球上的水及淡水储量和分布水蒸气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

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案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案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水的组成。

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

内容和学情分析:本单元通过探究水的循环、组成,水分子的变化、结构,学生能够认识物质的转化和组成,能够建立物质的变化观和微粒观。

对于教材设计的内容载体学生有较丰富的生活认知,但停于表面;学生有探究的欲望,但受知识基础少和微观思维弱限制。

学习建议:(参考《助学》之“一周纲要”栏目)1. 通过网络等学习媒介了解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2. 用心观察生活,体会水的三态变化。

例如:水烧开后,掀开锅盖的景象;冰雪融化的情景。

3. 自制或拆组水分子的模型。

4. 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及常用信息。

学习目标:1. 单元目标,整体展示(例如以知识树的形式,见后)2.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是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及其三态变化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分子的特征。

二是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3.通过学习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知识点(重点、难点):①水分子的特征;②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③水天然循环的意义。

重点是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难点是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准备:多媒体;量筒,烧杯,滴管,品红,酒精,水。

[投影]课中检测(可以参考使用《助学》之“课中练习”栏目)1.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

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雪花形成的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间间隔没有发生变化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D.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2.如图,加热时水变成水蒸气,对这一变化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这一变化是物理变化B.水变成水蒸气后,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C.受热后,水分子运动速度加快D.受热后,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3. 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运动的水分子的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的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的教案【篇一: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第一单元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化学真奇妙》中的物质构成的奥秘,指导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从物质的宏观世界跨进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特征,对于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的解释宏观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分两部分: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作为构成物质基本微粒的特征。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于化学研究物质的微观层面有了较强的学习欲望,学习热情高,实验探究欲望强。

他们已知道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其变化的条件,但缺乏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想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思考。

通过学生的分析、总结,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创设条件,利用实验、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水分子的运动过程以及分子的特点。

同时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探究以及分工合作精神;并在其中把化学知识与人生哲理紧密联系,使学生形成虚怀若谷的良好学习心态。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构成和变化,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会利用生活经验联系教材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通过体会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构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树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2.通过对分子间有间隔的故事类比,培养学生永不骄傲,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

运动的水分子 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 教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让学生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

②让学生通过对水分子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②通过对不同状态下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地面”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宏观-- 微观--宏观的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问题1:水在发生状态变化时,水分子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1.活动:观察下列实验,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敞口放置的一杯水,长时间后会看到产生的原因可能是②加热针筒中的水,观察的现象是 __ 产生的原因可能是③10mL水和10mL酒精混和,观察到的现象______ 产生的原因可能是2.小结:通过上述分析,由此说明:①水分子总在不停地,水分子之间有。

当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实质上是水分子发生变化。

②物理变化实质上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2:水分子是如何排列的?不同状态的水其分子排列方式有什么不同呢?1.活动: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①固态时水分子排列,分子运动。

②液态时水分子排列,分子运动,水分子间隔③气态时水分子排列,分子运动,水分子间隔2.小结:①在任何状态下,水分子都在不停地。

②在固态时,水分子排列,而在液态和气态时,分子排列。

③状态不同,分子之间的间隙,分子之间间隙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预习诊断:1.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说明水分子()A.本身变大了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D.水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2、“贵州茅台酒,开坛十里香”这句诗说明了()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C、分子有一定的质量D、分子是最小的粒子3、水结成冰时()A、水分子停止运动B、水分子无序排列C、水分子有序排列D、水分子吸收热量预习质疑: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二、反思拓展:影响水分子运动的因素是什么呢?1.活动:解释下列现象,并思考影响水分子运动的因素是什么?①夏日雨后路面的水渍一会就消失了:原因是。

八年级《运动的水分子》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运动的水分子》教案、教学设计
3.教学评价的设想: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个人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注重形成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拓展的设想: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水分子在生物、环境等领域的作用,拓宽知识视野。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科学课程中学习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对分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水分子的学习具备了以下特点:
1.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直观的认识,但对水分子的微观结构和运动特点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和启发。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性质,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分子的奥秘。
2.利用模型和动画展示水分子的结构和运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提高理解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4.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5.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了解我国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感到自豪。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水分子的微观结构和极性特点的理解。

2.1 运动的水分子 第一课时 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1 运动的水分子 第一课时 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实质。

2、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4、通过图示和事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

重、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板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表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潺潺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这些雄伟而美妙的语句描写的都与水密切相关。

水被称为生命之源一、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分析;微观上水分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分子的排列紧密有序松散无序很松散无序分子间的间隔很小较小较大分子运动的自由度固定位置振动不自由一定程度上自由完全自由水的三态变化中:改变的是,不变的是。

设想:把少量的水封闭在注射器内,然后加热,体积会明显增大,其原因?猜想: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体会水的变化,从宏观到微观回答:水在自然界发生怎样的变化?描述水的三态变化情况:(分子的排列方式、间隔的大小、运动的快慢,分子的数目、大小)小组讨论:是因为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使液体水变为气态,且体积使增大的?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分子的排列分子间的间隔分子运动的自由度2、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4、水分子受热都跑到针筒的另一端了?归纳:水分子的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分子的间隔,由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分子间隔,水由气态变为。

应用:引导分析1、雨后路边的水渍一会就消失了:是由于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度加快,挣脱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开液体表面,变成水蒸气逃逸到空气中。

这叫水的蒸发。

2、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水滴滴下:这是水蒸气在锅盖上冷凝的结果,烧水时,部分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离开水面,向锅盖运动,这些水分子遇到冷的锅盖后,失去部分能量,运动减慢,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靠近,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初步认识分子的特征,知道分子
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3、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物理变化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难点:1、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及仪器药品:多媒体,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量筒、水、酒精)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知识贴近生活,学生从宏观上接触到水的三态变化,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角度去分析三态的变化,所以教学时应当把重点放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先通过出示冰雕等图片提出问题:从微观角度分析冰是如何融化成水的?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

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并得出分子的特点。

教学中通过情景表演,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微观理解。

最后让学生利用分子特点来解释日常现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2

《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2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的引导,采取学生自学研究的方法,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述。

2、利用多媒体进行微观的演示,学生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多媒体,量筒,烧杯,滴管,品红,酒精,水。

教学过程:。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1)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1)
山口二中八年级化学教案
课题
运动的水分子
课时
1
总课时
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
目标
新课标要求:认识水的组成,知道水的三态变化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并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德育融合点
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水的构成、水的三态变化
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26、27页内容,找到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水的三态变化
二、新课导入
PPT展示江河湖泊图片、平时我们喝的水、使用的水龙头、水蒸气、冰川等图片,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水以及水的三种形态
三、课堂学习
1.学生先通过自学课本26页实验及老师课件的flash动画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过程
2.学生小组之间合作交流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蒸发及水的凝结
四、课堂小结
1、水的构成、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水的三态变化中发生改变的有:分子间的间距、分子的排列方式、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自身的能量
没有发生改变的有:分子的数目、大小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五、学生完成当堂达标
学生自主完成当堂达标并订正答案,教师讲解出错较多的习题
板书
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水的三种形态
2、每种形态的分子间隔、能量大小、运动状态
3、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1、水→水蒸气(雨后路边水迹消失)
2、水蒸气→水(烧开水后锅盖上的水滴)
3、水→冰(水放入冰箱变成冰)
4、冰→水(冰在常温下放置变成水)

化学《运动的水分子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运动的水分子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2、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三态变化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的现象。

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能体会到分子很小、有间隔、不停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奇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3.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象。

4.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5.初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6.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7.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引出分子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难点: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提问】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结冰,是什么变化类型?你的理由是什么?
【讲述】我们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
、水结冰都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之间的变化只是物质状态之间的改变。

只是水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很小,小的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这么小的分子我们是如何观察到的?它又有哪些性质呢?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水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
学完这节课,你的问题都能得到答案了。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水的三态变化
【讲述】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为1 mL计算)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
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

通过
计算我们得知水分子的质量约3×10-23g。

一个水分子的体积约3×10-23mL。

【组织讨论】这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总结】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过渡】水变作云、雨、雪是水分子运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设想你把封闭在针管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变大。

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问】如果把封闭在针管中少量的水煮沸,大家猜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究】为什么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
【讲述】老师这里有一份小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1.气体分子的运动特点:气体分子总是会充满他们所占据的整个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不断运动。

2.气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3.液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到底是水分子发生了哪种变化?
【总结】
(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x)
(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
(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x)
(4)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x)
由此我们可总结如下:
水分子间隔
不变
数目
间隔
排列方式不变
运动状态
【结论】针管实验的正确猜想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提问】不同状态的水,分子排列情况怎样?不同状态的水,分子运动状况怎样?
【展示】
【讲述】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

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仍有一定间隔。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

分子运动的更快,分子间隔变大。

【组织讨论】水的三态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其变化实质是什么?
【总结】水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不变,从微观上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隔,运动状态)。

而化学变化:分子种类改变了。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雨后初晴,路边的水渍为什么变得无影无踪?烧开水掀开锅盖会有水滴滴下?
【讲述】在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克服了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离开液体表面,变为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烧开水掀开锅盖会有水滴地下,是水蒸气在锅盖上冷凝的缘故。

烧水时,部分水分子获得足够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变大,便离开水面向锅盖处运动。

这些水分子遇到冷的锅盖后,失去部分能量,运动减慢,彼此靠近,间隔变小,于是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活动天地2-1的内容,读完后课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水分子的变化。

知识点二、分子
【过渡】其实不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我们周围的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那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活动探究2-1,并填写实验表格。

1.取两支25 mL的量筒,一支加入10 mL水,另一支加入10 mL酒精,然后将这两种液体在其中一支量筒混合,静止后观察现象。

2
别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

【展示】展示【教学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插入【教学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总结】同学们我们来总结一些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相互之间有间隔。

(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和液体之间间隔较小。

分子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3)分子有能量,总在不断的运动。

(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失去能量运动减慢)(4)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因此,分子之间聚在一起可以形成物质)
【随堂练习】
1.七月的公园,百花盛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

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答案:A
2.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的是()
A.刮风时尘土飞扬
B.进入花园闻到花香
C.将25m3的石油气装入0.024m3的钢瓶中
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答案:A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分子的性质,能从微观方面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通过活动天地了解了分子的特点是体积小、分子之间有间隔,不断运动的。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只是分子间隔发生改变,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