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如何帮助小学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帮助小学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说:孩子一生的幸福在很小时就已经开始奠定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越优秀的人,他们越自律。康德说:“自律使我们与众不同,自律令我们活得更高级。也正是自律,才能使我们获得更自由的人生。”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我们在座多数人是第一次做家长,缺乏科学育儿经验和知识,有部分家长具有一定的育儿经验,但其科学性还值得商榷,很容易走进教育孩子的误区。如果我们能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出发,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法,我想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将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事半功倍。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的教育孩子呢?今天,我想从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这个角度和大家做些交流。

一、自律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什么是自律?自律是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自律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向好的行为,是一种坚持,是一种习惯,也是一个人走向优秀的能力和品质。

自律对人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陕西延安市安塞区

农民吴治保,5个孩子中有4人考入清华、北大,最小的女儿也在准备考研,开创了安塞教育史上的“一门四清北,五子皆才俊”的育人典范。谈起对孩子们的教育,吴治保说:“孩子们从小就很懂事,我也从来没有因为学习打过或者骂过孩子。我和爱人都没什么文化,教育孩子们用的都是一些土办法、笨办法。如果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就领回家让跟着我们一起下地干活,让他们体会父母没有文化要受的苦头。所幸的是,5个孩子从小就很懂事,学习上都是你追我赶,基本不用大人操心。”这里的“很懂事”“不用大人操心”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律。事实证明,一个人有多自律,就有多强大。

前不久,我们在城区一小和三小的教师和家长中做了一次孩子自律情况的调查问卷,当问及“您认为对孩子进行自律意识培养重要吗?”在3986名受访者中,有96.96%的认为“非常重要”,有2.65%的认为“比较重要”;当问及“对于孩子,您认为自律和他律,哪个作用更大”时,有91.2%的认为自律比他律更重要,只有8.8%认为他律更重要。可见,对于培养孩子自律的重要性的认识,各位家长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能。那些成功的人,都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自律。”哈佛大学一个著名的关于自律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有

3%的人25年来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发奋,保持高度自律,在25年后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有87%的人因长期不能很好管控自己,25年后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有的还在工作上怨天尤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周叶中说:“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这里的坚持就是一种自律。由此可见,人一生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律水平决定的。

在心理学上把6—12周岁阶段称为孩子的学龄初期,这是孩子自律习惯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孩子在心理发展上注重权威评价,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因而自律习惯培养的导向性尤为重要;同时,这一时期孩子能逐步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学习能力、自理能力逐渐增强,学习策略逐步完善,所以这一时期孩子能否形成自律意识和习惯就显得尤为关键,这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孩子的行为及心理特征

2019年5月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在《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中指出:小学阶段(6—12岁)儿童的生理发展处在相对平稳、均衡的时期,入学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加速发展;大脑仍在持续快速发展,以具体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情绪总体稳定,偶有较大波动;个人气质更加明显;能逐步客观进行自我评价,注重权威评价;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开始有较为稳定的同伴关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学习策略逐步完

善;自理能力增强。

不难看出,孩子上小学以后,面临着各种变化,变化给孩子带来的是人生必备品质和能力的逐渐形成,如思维、情绪、气质、能力、自我评价等等。做好这一时期孩子的教育将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基础工程。如何准确把握孩子这一时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呢?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认识我们的孩子。

1、信仰权威阶段,1-2年级,6-8岁。

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常常用“好孩子”、“坏孩子”去评价同学,认为听从父母和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其特点是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效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比如学校晨读,孩子只知道是学校的规定,老师的要求,所以大家都得遵守,大家都读,如果不读就是犯错,还不能从带来好处的角度打心底爱上晨读,只能在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中坚持晨读。

2、行为可逆性阶段,3-4年级,8-10岁。

孩子进入这个阶段后,即使生了蛀牙,也会受到糖果的诱惑,在家看电视没完没了,如果你模糊的告诉孩子:“我希望你每天用功读书。”孩子会用找各种理由拖延、推脱等方式来反抗你,即使在礼物的诱导下,他也不会让父母觉得尽善尽美。因为这一时期的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不变的,认为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是可以改变的,表现出合作互惠

的精神。其特点是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也即初步自律道德阶段。

3、崇尚公正阶段,5-6年级,10-12岁。

孩子进入这个阶段后,常常会反驳家长的一些看法,并且能说出理由,即使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也要证明家长的观点站不住脚。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从信仰家长的权威性过渡到追求和家长的平等,其特点是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即俗语“自律”阶段。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培养孩子自我约束上,家长在孩子心里的重要作用在逐渐的弱化,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走向成熟。但家长的主导性依然不容忽视,家长应教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懂得自律,并让他明白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三、孩子是否自律的表现

(一)不自律的表现

典型表现为:干事拖拉、不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不主动洗脸洗脚、不控制饮食,等等。在调查问卷中,当问及家长“您的孩子是否能在长时间且连贯的自主学习中,不受手机、游戏等的干扰”时,回答“偶尔可以,比如考试前学习状态好”的占32.06%,“不能做到,总是会受到周围事物影响而分心”的竟占到41.59%,而“可以做到,能够保持专注、抵制诱惑”的只占到26.35%。

曾听一位老师讲了这么件事:班上有位同学,平时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每次给他爷爷奶奶打电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