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中语文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的表达技巧
古诗的表达技巧包括以下几种:
1. 意境:通过对景物、情感等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氛围和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意象: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达抽象的意义和情感。
3.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仗、排比等,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4. 对仗:通过对称的词句结构,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5. 押韵:通过押韵的方式,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6. 节奏:通过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诗歌更加流畅自然。
7. 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情境,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 象征:通过对特定事物的描绘,表达某种抽象的意义和思想。
这些表达技巧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不同的技巧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古诗词的十大表达方式
古诗词的十大表达方式
1.借物抒情:通过对一种事物的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感叹自然: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对自然的感叹和赞美,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慨。
3. 抒发思乡之情:许多古诗词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4. 喜怒哀乐:古诗词可以表达出各种情感,包括喜悦、愤怒、悲哀、欢乐等。
5. 形容美景:许多古诗词都用美丽的词语描绘出了大自然中的美景,让人感受到美的力量。
6. 描写爱情: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对爱情的描写,通过诗人的笔触,表达出对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7. 对历史的回忆:很多古诗词都是诗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回忆和纪念,反映出对历史的重视和关注。
8. 借助人物抒发情感:古诗词中常常通过描写某个具体的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9. 表达人生哲理:许多古诗词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让人感受到诗人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10. 通过对时间的感慨表达情感: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对时间的感慨和反思,表达了对生命和时光的珍视和思考。
- 1 -。
高中古诗词常考表现手法
高中古诗词常考表现手法【直抒胸臆】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间接抒情】中国古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①因事抒情诗人因事而动情,将感情融入叙事之中。
例: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遇赦后的惊喜与欢快之情。
②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例: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看似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
以乐景衬托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哀景写乐情也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以凄凉景物烘托愉悦心情。
例: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古诗手法技巧
古诗的手法和技巧是古代诗人用以表达意境、情感的重要手段。
它们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以下是一些古诗中常见的手法和技巧:
1.比兴:通过对两个事物的比较来抒发情感,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2.象征:使用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概念,如用“梅花”象征高洁,“竹子”象征坚韧。
3.借代: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出现,例如用“宫阙”代指朝廷。
4.夸张: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有意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或特点,如“千军万马避白袍”(杜甫《丽人行》)。
5.对偶:句子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意义相对,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6.衬托:通过对比或烘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如用“烟花三月下扬州”来衬托江南春景的美丽。
7.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情感或行为,如“春风拂面”,“秋水共长天一色”。
8.比喻:直接或间接地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典故引用:在诗中引用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以增强表现力,如引用“姜子牙钓鱼”的故事。
10.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情感,如“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范仲淹《苏幕遮》)。
11.托物言志:通过描写事物来表达作者的志向或情感,如用“松树”来象征坚韧不拔。
12.虚实结合:将真实存在的景物和虚构的景象结合起来,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王维《鹿柴》)。
这些手法和技巧在古诗中灵活运用,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它们,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深深地融入到诗作之中,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智慧。
古诗词手法技巧
古诗词手法技巧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精妙的手法技巧,这些手法就像魔法师的魔法棒,让古诗词充满了魅力。
一、比喻手法。
比喻在古诗词里就像一个超级好用的“形象制造机”。
比如说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把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哇塞,一下子就把瀑布那种雄伟壮观、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展现出来了。
我们一读就仿佛能看到那高高的瀑布像一条闪闪发光的银河一样,从九天之上飞奔而下,这可比直接说瀑布很高、水流很大有意思多了。
通过这个比喻,李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画面,让我们对庐山瀑布的印象深刻得不得了。
二、拟人手法。
拟人呢,就像是给大自然或者事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
像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水会“护”着田,山能“排闼”(推开门)送青来,这就把水和山当成了有感情、会动作的人。
水就像一个忠诚的守护者,环绕着农田;山呢,就像热情的朋友,推门而入送来满眼的青翠。
这样写不仅让诗句变得生动有趣,还让我们感觉到山水都像是有灵性的伙伴,和我们人类有着亲密的关系。
三、夸张手法。
夸张就像是一个放大镜,把事物的特点放大好多好多倍。
还是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谁的头发能有三千丈啊,这明显是夸张嘛。
但是呢,这样一写就把诗人内心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好像他的忧愁多得像那三千丈的白发一样,怎么都理不清,这种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忧愁的程度,简直是愁到了极点。
四、借景抒情手法。
这可是古诗词里的“情感隐藏小能手”。
诗人常常不直接说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描写景色来表达。
比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面几句全是在写景,什么枯藤啊、老树啊、昏鸦啊,这些萧瑟的景色组合在一起,就营造出了一种很凄凉的氛围。
然后最后才点出“断肠人在天涯”,原来前面的景色都是为了烘托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就像我们有时候心情不好,看到阴天都会觉得更郁闷了,诗人就是利用景色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高中古诗鉴赏手法大全
高中古诗鉴赏手法大全
一、直抒胸臆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不加掩饰,不加修饰。
这种手法叫做直抒胸臆。
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直抒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二、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是指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诗,通过描绘清晨的雨和青青的柳色,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三、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助自然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例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这句诗,通过描绘深山中的岩石和壑谷,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志向。
四、用典
用典是指在诗词中引用历史故事、典故或前人诗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某些事物的看法。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诗,引用了刘裕北伐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赞美。
五、衬托
衬托是指在诗词中通过描写与主题相反的事物来突出主题的手法。
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句诗,通过描写昔日繁华的春风十里路上的青青荠麦,衬托出今日的萧条和凄凉。
六、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在诗词中通过虚构和现实的结合来表达情感或思想的手法。
例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这句诗,通过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
寓言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的感慨。
七、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诗,通过描绘蝉声自远而近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清高的品格的崇敬。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梳理(全)知识讲解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梳理(全)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梳理(全)一、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
二、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有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三、表现手法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高考语文知识梳理: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谈谈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谈谈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商女不知亡国十艮,应为:商女不知亡国恨,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飞鸟相与还这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一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古诗词赏析中的那些表达技巧
古诗词赏析中的那些表达技巧诗词赏析表达技巧抒情⼿法1.借景抒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春望》杜甫唐)明写“花”“鸟”,但是“感”“恨”道破了作者的个⼈情怀。
⾯对残破的都城,种种遭遇,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惊⼼呢?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的情感。
2.直抒胸臆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钱塘湖春⾏》⽩居易唐)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喜悦的情感。
“⾏不⾜”是因为作者陶醉在美好的湖光⼭⾊之中了,让诗⼈⾝⼼愉悦,流连忘返。
3.托物⾔志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亥杂诗》龚⾃珍清)以花为喻,以铭⼼志。
⽣动形象的表达了⾃⼰虽然辞官,但是⼼系国家社会的命运前途,以此表明⾃⼰的爱国热情。
4.借古喻今 “折戟沉沙铁未销,⾃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
”(《⾚壁》杜牧唐)即物感兴,使⼈从反⾯落笔,“⼆乔”的命运代表了东吴的命运,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折射出作者抑郁不平,不被重⽤的个⼈命运。
修辞⼿法1.⽐喻 “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采⽤⽐喻的⼿法。
把“北风”⽐作“春风”,把“雪花”⽐作“梨花”,给⼈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出⼀种浪漫壮美的意境。
2.拟⼈ “海⽇⽣残夜,江春⼊旧年。
”(《次北固⼭下》王湾唐)写景的同时点明时间。
“⽣”“⼊”运⽤了拟⼈的⼿法,赋予了“⽇”“春”⼈的情感。
同时这两句诗解释了新旧事物更替的⾃然哲理。
3.夸张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登飞来峰》王安⽯北宋)⽤夸张的⼿法表现塔⾼。
“千寻”正⾯烘托出塔⾼。
作者表达了对前途的憧憬,为下⽂做铺垫。
4.对偶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游⼭西村》陆游南宋)运⽤对偶的⼿法,写出热闹的乡俗和淳朴的村民。
表达了作者对古朴民俗的赞美,和对乡⼈的喜爱。
5.设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望岳》杜甫唐)以设问开篇,写出了作者远望泰⼭的赞叹和惊喜。
高中语文古诗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古诗表现手法高中语文古诗表现手法高中语文古诗表现手法有哪些呢?你是否也很想知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高中语文古诗表现手法●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如李白的不少诗作)●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如:杜甫《春望》)●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比喻●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
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正衬(烘托)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
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
高中语文古诗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古诗表达技巧鉴赏修辞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某情感。
⑵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3〕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2高中语文古诗词表达技巧1、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主观感情,感情附着于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既描写景物,又表达情感。
我国古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即物抒情:借助咏物,曲折委婉地将情感透露出来,蕴含深厚,情深意远,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
3、托物言志(托物寓理):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采纳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理想、人格、观点等寄托在某种细致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就是咏怀,两者合二为一,这类诗歌常称为咏物诗。
咏物诗有两个特征:一是一首诗只咏一至两个对象;二是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行来,即做到"神似'。
这种委婉含蓄的言志方式能将不便或不愿直说的情感表达出来,隽永深入,耐读而有深意。
在分析咏物诗时一抓对象,二抓对象的特征(特别是内在的品行等),三抓特征中所蕴含的的志向、观点等。
3高中语文古诗词表达的技巧1 即事感怀: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高中必背古诗词各首诗的表达技巧
高中必背古诗词各首诗的表达技巧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表达技巧。
以下是一些高中必背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分析:1. 比喻:比喻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抽象的事物与具体的事物相比较,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将国家破败与山河的永恒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拟人:拟人是将人的情感、行为赋予非人类事物,使它们具有生命力。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将瀑布拟人化,展现了瀑布的壮观和动态美。
3. 排比:排比是通过并列多个相似结构的句子或短语,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强调效果。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排比句式,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4. 对仗:对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通过上下句在字数、词性、意义上的对称,达到音韵和谐、意义均衡的效果。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上下句在意义和音韵上形成对仗。
5.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借秋雨后的清新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6. 设问:设问是诗人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不回答,留给读者思考。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通过设问,引发读者对节日夜晚美景的想象。
7. 用典:用典是引用古代的故事、成语或名言来丰富诗歌的内涵。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引用了“浓睡”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
8. 象征:通过特定的事物来象征某种情感或思想。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用草的枯荣来象征人生的兴衰。
9. 夸张:夸张是故意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以增强表达效果。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严寒的景象。
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
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
1. 古诗中的比喻呀,那可太妙啦!就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剪刀,多么形象生动啊!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春风的锐利和神奇。
2. 夸张的手法在古诗里也常见得很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哇塞,这庐山瀑布真有三千尺吗?当然没有啦,但这样一夸张,那瀑布的壮观不就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了嘛!
3. 拟人也是古诗爱用的技巧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会流泪,鸟会惊心,赋予它们人的情感,这多有意思呀!
4. 反问在古诗中也不少见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不是在问我们吗,征战能回来的人有几个呀,真让人感慨战争的残酷。
5. 还有借景抒情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景色一描写,那思乡之情不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了嘛。
6. 对比在古诗里也用得很棒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贫富的对比多强烈,让人对贫苦百姓充满了同情。
7. 古诗里的动静结合也超厉害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出来是静,鸟叫是动,这画面感一下就有了。
8. 双关也很有趣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不就是情嘛,这巧妙的表达,真让人佩服。
9. 用典也常见呀,“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不了解那些典故还真不容易懂呢!
10. 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真是丰富多彩呀!我们要好好去欣赏和体会,这样才能领略到古诗的魅力呀!
我觉得古诗真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这些语言表达技巧,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太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0.点化:点化也叫化用。
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11.双关: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2.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再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二、表达方式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
1.抒情手法: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寓情于景。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写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托物言志。
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如虞世南的《蝉》:“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情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2.描写方式(1)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
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3)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是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往往能有指出一点,隐托全面的效果。
(5)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6)白描工笔: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三、表现手法1.渲染与烘托: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
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