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2)
重复的艺术 余华小说的特殊表现手法
![重复的艺术 余华小说的特殊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d6e335bcf84b9d528ea7a82.png)
重复的艺术——余华小说的特殊表现手法摘要:重复是最好的艺术,最真实的艺术,就像没有人会厌倦日升月落交替的一遍遍上演。
但是,重复用得过多,并非每次都能起到匠心独运的效果。
相反,它会使人感到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再具有本质的差异,而是重合。
重复的叙事方式是余华小说中常用的叙事手法。
在先锋作家中,余华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他的小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他的叙事技巧上。
“重复”作为余华小说的一个重要现象,不断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余华的重复叙事既是一种策略又是一种叙事形式。
在他的小说中,重复的旋律构成了全文,也雕琢着细部,从而也成就了余华叙事风格上的单纯和宁静,赋予了叙事惊人的力量。
本文从重复的定义和作用、余华小说中的重复、重复的弊端这三方面来对余华的小说进行简单的梳理,从而找出余华重复的思想渊源。
关键词:余华重复叙事艺术在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们为其富有实验精神的作品所感动。
他的小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他探索小说叙事技巧的形式上。
作为余华小说叙事的一个重要现象,“重复”问题早已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并引发了不少的论争。
本文将从重复的定义和作用、余华小说中的重复、重复的弊端这三方面来对余华的小说进行简单的梳理,从而找出余华重复的思想渊源。
一、重复的定义和作用(一)重复的定义重复,最早是修辞学术语,指依靠重复某一词或短语来表达特定的修辞手法。
关于重复,美国当代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曾有精辟的见解。
他认为,重复有两种形式:“从细小处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言语成分的重复: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描绘;以隐喻方式出现的隐蔽的重复则显得更为精妙;从大处看,事件或者场景在本文中被复制着,由一个情节或者人物衍生的主题在本文中的另一处复制出来,最后,作者在一部小说中可以重复其他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和事件。
”①因此,重复不是罗嗦,而是一种特定的文学表现手法。
(二)重复的作用重复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表现具有其特定的作用。
80年余华小说特点
![80年余华小说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9709ff9be23482fb5da4c4e.png)
80年余华小说特点(一)苦难和“人性恶”之主题八十年代中期先锋小说在中国文坛兴起,先锋作家们在主题上大多都选择了对人生人性的关注,而余华对这种关注似乎显得更惊心动魄,更让人触目惊心。
他把生存苦难作为小说的基本主题,从他八十年代的小说来看,“苦难”就像原罪一样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人类生来就是受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忍受隔膜,忍受伤害,忍受亲情的丧失和理想的破灭,暴力、死亡、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构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征,构成了这个苦难世界的本质。
余华小说中采用了不介入的方式,把世界的苦难加以冷酷地铺排渲染,使苦难获得了某种纯粹透彻,某种与生俱来性和非意志动摇性。
暴力是余华小说的核心命题,是一切苦难的推动力,并将其定位在源于人原始生命力的冲动,在这一冲动下,亲情、友情等的社会关系,变得不堪一击,兄弟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相互争斗和残杀,人的暴力本能超越了人的理智,使人类永远难逃苦海。
(二)循环叙事、时间幻觉等手法的运用。
结构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形式话语,对先锋小说文本的表现形态可以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先锋小说家们既可以通过借鉴了西方形式主义小说,获得相近似的结构品格和文本魅力,又可以把形式作为展示他们才华及智力的舞台。
首先,循环叙事对传统小说实现了文类的颠覆与解构。
余华的小说文本从情节与意义的生成两方面构成了对公案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武侠小说等的解构与反讽,代表作品分别是《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和《鲜血梅花》,仅以对武侠小说的仿作《鲜血梅花》为例,它有着武侠小说的最普通的外在形态,小说主人公一代宗师阮进武之子阮海阔,既无超人的武功,也无除暴安良的大志,在他踏上为父复仇之路后,却发现只是在进行着一次无望的漫游,而漫游的结果是仇人已死,从而复仇不再,于是故事又回到了原点。
比起古代武侠小说以及当代武侠代表作家金庸的作品而言,《鲜血梅花》中根本没有丝毫可称为武侠经典的地方,它将“复仇”变成了“寻找”,剥夺了小说原本应有的因果性动力,人物只是按程式行动,已经不再具有相应的动机,最终小说的悬念(杀父仇人究竟是谁)揭开(己死)之日,也是阮海阔回到原点之时。
浅谈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
![浅谈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ad94dd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a.png)
浅谈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知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著称。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本文将从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入手,探讨他的创作风格和独特之处。
一、题材取材广泛,内容现实深刻余华小说的题材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家庭、校园、城市到乡村、战争、政治等,他的作品展现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的命运和情感。
余华的创作倾向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和探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思考社会道德伦理和人性的真谛。
例如,他的代表作《活着》以农民家庭为背景,叙述了一个人在苦难中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故事。
另一部著名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则以许三观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反映了当时农村缺乏希望和机会的生存状态。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社会的种种现实,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温暖,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
二、叙述风格简洁高效,情感细腻深刻余华的小说文字简单明了,句子通俗易懂,具有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他的叙述方式常常采用回忆和叙述相结合的手法,以一种半自传体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考。
同时,余华小说的情感刻画也是他的创作特点之一。
他能够深入人物内心,透过细节刻画塑造人物情感,为人物赋予了丰富的感情生命。
他的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变迁和社会风云的变革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人物自身的成长和心灵的历程。
三、创作思想鲜明,批判现实余华小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的体现。
他通过对现实的关注,让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具有了深厚的现实内涵,带有批判的思想精神。
在余华的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的命运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因素和社会背景。
此外,余华小说的批判精神也表现在对旧传统和权威的审视上,他勇敢地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用文学的方式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价值的深度层次。
四、形式创新,表现多样余华小说的形式创新一直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和尊重。
在小说的创作中,他不断尝试并发掘新的表述方式和叙述策略,以不同的角度描绘人物和事件,达到了艺术的多样化和表现的广度。
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
![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9512fd3e87101f69e3195ec.png)
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余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
90年代以后,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大都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堅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标签:余华创作风格变化余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出生于浙江杭州,1983年开始创作,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
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大都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余华的创作转型,不仅体现在主题内容上,还体现在故事叙述方式上。
下面笔者试着以余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活着》为例,从主题的变换、人物形象的刻画、叙事艺术等方面来浅析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一、小说主题从“人性恶”转向“人性善”作为中国当代小说“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前期作品带有很明显的先锋派“再叙事”特征作家随心所欲地操纵词语,用再叙事来抗拒日常生活经验强行塞给他们的真是尺度。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黄昏里的男孩》,他的作品无不用一幕幕的悲剧,一场场的血杀,一个个的死亡,用触目惊心的血腥和暴力表达了作者对于“在世”的彻底怀疑。
但是进入90年代,余华在作品中已经意识到了人的精神存在的丰富性,在意识到苦难存在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希望的存在。
把善良、爱等重新上升到了文学审美的范畴之中,以独特的话语运作确证了这些东西从来不曾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消失,而且其在人类的生存中注入了希望之光。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特色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25e725b001f69e31423294a7.png)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特色
。李梦石 刘国文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 斯 154007)
【摘 要】余华作为大陆地 区先锋派 小说 的代表作 家,其作 品叙 事 的语言特色及作 品的写作风 格一直是
独 树 一 帜 的 。《活 着 》作 为余 华 一 生 创 作 的经 典 作 品之 一 ,对 余 华 特 殊 的叙 事 语 言 、叙 事 视 角 和 叙 事 方 法 展 现
《活着》坚持并贯彻了余华一 向的叙事语言 特色 ,那 种真 因失血 过多而死 ,医院的医生 向匆匆赶来 的福贵问 的问题却
实而又冷静的叙述让读者的 内心深受故事情节转折 、起 伏的 是 “你有几个儿 子”和“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 ”。这种语 言上
折磨。余华对作品中彰显人物个性的语言 的描述 ,以及 对语 的描写 不仅仅是对 于医生的冷漠的刻画 ,也是对当时那个社
单单 以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 的视角进行叙 述 ,而是采 用了 时间 ,这些时 间的巧妙拿捏 、取舍总会 在作 品中以各种形 式
以第一人称叙述 为主 、第三人称叙述为辅 的叙事模式 。这两 展现 出来 。比如对福 贵父 亲和母亲 的死亡 描写 ,并没有 泼洒
个视 角便是 去民间采集歌谣 的“我”以及作 为主人公 的福贵 , 过多的笔 墨 ,甚至对福贵母亲 的去世 ,仅仅 用了“我离 家两 个
【4' ̄ 'lWl#l李梦石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 院汉语言文学 (s)专业2013级1班学生。刘 国文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 院教师 。
69
l孽
厂作 冢作 品
但是 ,这种 转变也让 《活着》有 了 自己的特色 。余华 没有 概要 、场景 、停 顿等手法来 调节故事 文本 的叙事 时间和故 事
浅析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
![浅析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0cf1fa6158fafab069dc02fb.png)
浅析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摘要:余华是一位前后时期风格有很大变化的当代小说家,他的小说突破传统模式,带给读者全新的认识与感受,他的创作方面推陈出新,无论是最初的创作思想、创作内涵还是创作手法都有独特风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先锋;转变;思考;美学;形式余华是众多先锋派小说家当中创作风格较为独特的一位作家,在他的小说中,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被彻底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与感受。
他的小说不断展示出对现实世界中人生的迷惑、思考、怀疑,呈现出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怪圈,组成一幕幕人生的悲剧。
余华的小说创作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
1987年至1990年可以说是第一个阶段,在这段时间余华创作完成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中短篇小说。
第二创作阶段是1991年之后,他完成了《在细雨中呼喊》等三部长篇小说,以及《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黄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说,代表作品《活着》在台湾、香港、意大利等地获奖。
作为一名小说家,余华具有强烈的自我挑战意识,他的内心是想要不断超越自我的。
无论是自己的创作思想上还是作品内涵方面,他的作品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和发展。
这使余华在当代作家中像一颗新星脱颖而出,也使文学研究工作者呈现出对其作品态度褒贬不一的态度。
纵观余华的创作风格,首先在选材方面,不能不说暴力美学的体现是余华创作的一个重要风格,这是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最终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
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而不恰当的形式会反过来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在创作中用蜂拥而至的暴力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许多研究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
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真实,想为读者展示一个不能被重复的世界,所以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他倾听到的是来自世界深处分崩离析的声音,因此他的作品中必将出现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837cd2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6.png)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余华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在文学界享有盛誉。
他的小说以其艺术性和诗意的叙事方式而闻名,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余华小说的叙事方式独特而精妙。
他常常借助富有诗意的语言和形象描绘,给人一种幻觉般的感觉。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同义词、反义词和形容词来突出情节的重要性。
他的叙事也往往是非线性的,通过前后呼应、穿插回顾和快速转变的手法,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思考。
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常常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他擅长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感受到他们的苦痛、痛苦和渴望。
他的文字常常带有一种深沉的忧伤和忧郁,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辛酸和不易。
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常常体现了他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他能够通过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展现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他通过对残酷现实的喻意和象征性的描绘,点燃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的小说往往是对现实的深度反思和批判,以强烈的警示性和启示性。
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也经常突出人物形象的鲜明与对比。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塑造了许多独特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使他们在读者心中栩栩如生。
有些是英雄般的人物,有些则是平凡的人物,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和独特的和谐与冲突。
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他的叙事方式独特而精妙,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和情感体验。
他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使得他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不仅仅是文学的创作手法,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艺术表达。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acd92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8.png)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余华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誉。
余华的小说作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创作特点:1.真实而残酷的题材:余华小说中的题材往往是与人性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黑暗面紧密相关的。
他写作的对象往往是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失业者、曾经的文革受害者等。
小说中揭示出的社会现实以及深刻的人性是余华小说的一大特点。
2.铁面无私的讽刺和批评态度:余华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冷静而严厉的讽刺,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余华试图通过讽刺的手法对社会进行批判。
这种犀利的批评态度,悲惨的人物遭遇和节奏明快的叙事风格,使读者不能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作出反思。
3.简洁而犀利的语言风格:余华小说的语言风格始终以简洁、直接的表达为主,他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和富有感染力的短句,使作品犀利而有力,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同时,他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真实感和共鸣。
4.独特的叙事结构:余华小说常常涉及回忆、梦幻和幻觉等元素,他不拘一格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冲击和反思。
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多次经历内心和现实的冲突,通过对内心的深度叙述和变化展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并将人性的多面性与社会现实进行了巧妙的对比和结合。
5.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余华小说中强调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揭示。
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描绘社会现实和人性,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和逼真感。
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社会与人性,使小说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余华的小说作品具有真实而残酷的题材,铁面无私的讽刺和批评态度,简洁而犀利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及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对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示。
论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论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a5090e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3.png)
论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巨匠,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本文将探讨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并列举以下九个提纲标题:一、逆向叙事余华的小说常常使用非线性时间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时间的错乱。
他善于用闪回和预示的手法,将时间线打乱,增加了小说的复杂性和难度。
二、碎片化叙事余华的作品善于运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在文本中穿插着各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碎片,如随机的文字、语句和符号,这一些看似故意的断片式写作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也是他对现实世界的抵抗。
三、否定权威后现代主义作家反对权威和权力的统治,他们经常使用荒诞和讽刺的手法来质疑既有的权威和主流的话语体系,突出小人物的角度和想法,余华的小说中常常表达出对社会现实、人性弱点或政治话语的反思。
四、文本的自我反思余华的小说经常反思文学创作本身,他对小说的写作形式和创作技巧的探究,使读者发现文本内部的问题和矛盾,这种对文本自身的重视和探究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特点之一。
五、多元观察角度叙述者的切换和人物间的交错,使得小说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察角度。
这种多元的视角展示了小说人物的复杂性、跨越角色和身份的多样性,使得小说的故事更加生动、奇幻、真实和复杂。
六、混杂文本余华的小说常常融合多种文本形式,如情节、传说、新闻等,这种混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和娱乐性,同时也突出了文化碎片的世界化、融合性和流动性。
七、意义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认为意义并非是固定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余华的小说经常在意义上出现多样性,读者往往面临着一种不确定性和困惑,他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历史环境之下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八、自由主义与反知识分子余华的小说探索自由主义的观点,在文本中反映了小人物对自由主义的向往和追求。
另一方面,余华的小说表现出反知识分子的倾向,对那些弱势群体抱有深情和关注,并对富人、权贵持有一定的严肃的态度。
《活着》文体特征
![《活着》文体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97553a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6f.png)
《活着》文体特征《活着》文体特征引言•介绍《活着》是一部由余华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和命运转折。
叙事风格•手法简洁而直接:余华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叙述故事,深入揭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线性叙述: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主线清晰,情节逐渐展开。
•口语化的对话:对话内容简练,质朴自然,真实地还原了农民的生活现实。
文学主题•生命与生存:小说通过贫苦农民福贵的经历,反映出生命的顽强与人在困境中求生的欲望。
•爱与亲情:小说以福贵与儿女的关系为线索,展现了深厚的亲情和父爱。
•社会变迁与个人命运:通过福贵一家在政治和经济变革中的遭遇,揭示出社会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文学特色•细腻的人物描写:余华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内心独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符号象征的运用:小说通过设置象征性的景物和事件,加深了主题的表达,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平实而真实的语言:余华运用平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命运,使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
结论•《活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的文学主题,展现出余华作品的鲜明特色。
通过对中国农民生活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社会变迁的深思。
文本分析•描述福贵一家在农村的贫苦生活,生活艰辛且缺少幸福感。
•福贵的家人相继离世,使得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
•农村的社会环境逐渐发生变化,传统农耕文化被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取代。
感情描写•福贵和儿女的深厚的感情,将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描写了福贵和妻子的温馨瞬间,展现了夫妻之间的爱和默契。
社会思考•揭示了农村贫困和农民生活的艰难,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差距。
•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反思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家庭的责任。
主题表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个体命运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爱和亲情的力量。
文学影响•《活着》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
![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bf30773e45c3b3567ec8bd3.png)
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论余华的小说【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篇小说的创作在我国文坛上形成一股崛起之势,在新潮小说(又叫先锋小说)长足发展的过程中,余华的小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代表意义。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他用内心写作,用极有控制力的语言,本着简洁,生动,流畅,真实,冷漠的特点,从容有序挥洒自如的叙述,成功的营造了小说的文学氛围,展示了一个独特而神秘的世界。
鲜明的个性有别于其他的先锋派小说,在先锋派冷清和退潮之时,他以不懈的创作显示出自己非凡的艺术功底。
【关键词】余华小说语言特色【正文】余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此前他发表了二十几篇小说均没有多少影响,这篇作品发表后,深得李陀等着名评论家的好评,余华于是一举成名。
此后,他在《收获》等国内重要刊物上接二连三的发表了多篇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令文坛和读者震撼,在评论家的密切关注下,他很快成为了马原之后中国先锋派小说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
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
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
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下面就他的语言特色进行阐述。
一、简洁流畅的语言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1]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成功首先要从语言入手。
余华的小说正是抓住了语言,通过语言吸引读者。
他的语言极具控制力,描写深刻,入木三分,却不拖沓繁琐,紧紧抓住人物、景色、环境最突出的特点,进行了深层次的描述。
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简述
![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819476d0da38376bae1fae14.png)
【 关键词 】 余华 小说 ; 创作风格 ; 转型发展 【 作者简介 】 赵 鹏字( 1 9 9 4 . 7 一) , 男, 佳木 斯大学人 文学院学生 【 通讯作者 】 宋凤娟 ( 1 9 7 1 . 9 ~) , 女, 佳 木斯大学人 文学 院副教授 ; 研 究方向 : 汉语 言文学
所欣赏的对象 。 在这一时期 中, 还 有一 种创 作风 格不 可不 提 , 那 就是暴
力美学 , 在《 现实一种》 这 部作 品中 , 较多展 现 出了一 种 肉体
上的暴力 , 与之产生明显差异的要数《 活着》 , 在这部作 品 中, 肉体暴力逐渐转化 为一种 隐忍性 的精 神暴力 , 肉体暴 力无 疑 是更加直观 的 , 让人 们不忍 直视 , 但 是精 神暴 力 产生 的影 响 则是更加深远 的 , 是深深 铭刻 在人们 的记 忆 中的。在 《 现 实
、
余 华 小 说 主 要 创 作 风 格
在2 o世纪 8 O年代 , 以余华为代表 的一批青年在新时代的 发展下 , 拿起笔杆为中 国文坛带来 了一股 清新 之气 , 因为他们 在创 作小说 的过程 中, 与传 统的小说 创作模 式 以及 写作手 法 都呈 现出截然不同的感觉 , 自此 , 中国文坛上 留下 了他们 的名
不适 应 我 国文 坛 的 发 展 了 , 必须要打破这 一局限性 , 真 正 创 作
面, 这种强烈 的关 系是一 种作 家与 现实 之 间联结 的纽 带 ,
只有将激烈的矛盾 、 复杂的情感 或者是 紧张 的情 绪等 表现 出 来, 才能让作 品表现 得更 加具 有现 实感 。诸如 卡夫 卡 、 福克 纳等作家都是善于将强烈感展现 在作 品中的作 家 , 也 是余华
论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论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21f0cf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6d.png)
论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论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本篇报告旨在探讨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希望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余华对传统叙事的颠覆余华在其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非线性叙事手法,使读者难以理清故事的顺序和时间线。
他在创作中还经常使用站在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观察同一事件的手法,让读者通过多个视角看待同一事件,因此产生了颠覆和扭曲效果,也是余华后现代主义作品的一个典型特征之一。
二、象征意义的运用余华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象征意义的符号或意象,以及具有隐喻意义的描写方式。
通过对这些符号和描写方式的运用,余华创作出的作品常常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增强了小说的韵味和思想性。
三、对历史的反思余华的小说中经常涉及到中国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他通常从人性层面出发对历史进行反思,探讨历史事件对人的影响和启示。
这种对历史的反思体现了他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不断呼唤人们要审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真理和智慧。
四、超越语言的限制在创作中,余华经常打破了语言的一些规则和传统,运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进行描述,有时候更是从意象的层面来反映作品的主题。
这种对语言的超越体现了他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呼唤人们不要受任何语言规则的约束,要善于创造新的表达形式。
五、对权力的质疑余华在小说中经常反应出人们对权力的依赖和渴望,却很少直接表达自己对权力的态度。
他使用许多对比手法、象征手法,体现出人们对权力的盲目追求和对人性的颠覆。
这种反思充分体现出他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六、对精神危机的关注余华的小说中反映出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危机,借鉴了老年人、年轻人、工人等被边缘化的群体的声音,试图探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危机。
他常常用情感化的表达方式来呼唤人们对精神危机的重视,希望人们通过文学去寻找救赎。
七、对道德的质疑余华的小说中经常挑战人们对道德的传统理解和认识,他采用令人难以接受的多重角色构形来呈现人物形象,让读者在道德和悲悯的矛盾中犹豫。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7265561f705cc1754270990.png)
成考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2.山药蛋派3.伤痕文学二、简答题1.简述“第四种剧本”的创作情况。
2.简述北岛诗歌的创作内容。
3.简述建国初合作化小说的创作特征。
三、分析题请结合倪吾诚的身世经历,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四、论述题结合作品,论述改革文学的创作情况。
1答案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旨在指导和促进我国科学文化和文艺繁荣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在文艺方面,“不同风格和形式可以自由发展”,艺术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的自由讨论和艺术实践去解决。
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界思想的活跃和创作的解放,对纠正文艺批评中的简单化庸俗化做法、文艺理论研究的教条主义和左倾实用主义倾向、文艺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端和文艺领导组织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缺陷,起到了很好的纠偏作用。
2.“山药蛋派”:是在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
其特点是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注重文学的社会效应,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民族化、大众化的写作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乡土气息以及幽默的轻喜剧风格。
3.伤痕文学: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性内乱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
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其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有十分明显的局限,如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二、简答题1.简述“第四种剧本”的创作情况。
答案要点:双百方针颁布后,在文学“干预生活”的倾向中,出现了突破既有的“工、农、兵”三种剧本模式、忠实于生活的独有形态的话剧创作。
活着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简单概括(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活着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简单概括(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a7d57e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9.png)
活着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简单概括(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本文目录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余华的《活着》有什么艺术特色余华小说《活着》创作特征具体有哪些求余华《活着》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和艺术特色~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藏克家的《有的人》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艺术特色有:1、充满温情的语言。
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福贵一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通过人物的语言得到很好体现,夫妻之情,姐弟之情以及亲情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2、充满民间特色的语言。
《活着》一文中的俚语口语是很具民间特色的,既贴近人物性格又符合整部作品的背景。
主题思想:在《活着》中,余华摒除了一切知识分子的叙事语调,摒除了一切过度抽象的隐喻性话语,也摒除了一切鲜明的价值判断式的表达,而将话语基调严格地建立在福贵的农民式生存背景上。
故事中接连不断的苦难和余华的《活着》有什么艺术特色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
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
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表现手法一、转折:从人物失语到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活着》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余华的整体创作中呈现出一种过渡的形态,他的前期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作者叙事的符号,人物形象大都飘忽朦胧,幽灵般捉摸不定,人物对话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为书面化语气,带有很强的作者主观态度,缺乏个性化色彩,不具有独立的品格和地位。
到《活着》这种现象有了明显改变,作品中福贵、家珍、有庆、即使是苦根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并且都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
论余华前期小说的创作风格
![论余华前期小说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0d14690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c.png)
论余华前期小说的创作风格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中备受瞩目的作家,他的文学风格奔放、大气,具有浓郁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性。
他的前期小说创作风格别具一格,有着多重独特性。
首先,余华的小说描写手法新颖,独具匠心。
他倡导的写作理念是“不回避”,他不避讳那些晦涩难懂的现象和事件,以最真实、最直接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他的小说常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人和事,渲染出整个社会的现状和思潮。
比如他的小说《活着》,通过一个贫穷农民的遭遇,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苦难。
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方式让他的作品读起来更加饱满生动,更加具有说服力。
其次,余华的叙事风格极具特色。
他的叙事方式简洁明快,语言通俗易懂,让人容易读懂透彻。
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生动,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戏剧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小说情节中去。
《兄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本小说用干净利落的笔调,讲述了两个形迹可疑的中年男子间奇妙的交往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在余华的早期作品中,他所使用的语言更加地犀利,精准到位,在读者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许三观卖血记》这本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生动,通过的是流浪汉的人生历程,让人感到具有强烈的写实意味。
这是余华小说最耳目一新的地方之一。
此外,余华的小说里经常出现极端的人物形象,往往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他的人物形象都是戏剧性、叛逆性、扭曲性、拼命性和反常性的人物形象,这种特点使人在阅读时,感受到的强烈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有强烈的精神冲击,让人不由得感到震撼而赞叹。
如《活着》中的“活树”、“肥仔”等人物,以及《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贪心、狂热、渺小而又扭曲的“许三观”等,都是极具个性、鲜活、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是独特而鲜明的,他的作品往往让人感到强烈的写实性和深刻的人性关怀。
他善于以细节为基础,把社会和人性问题深刻地体现在小说中,可谓是成就精彩、传世巨作。
他的创作不断刺激着年轻一代作家,让他们更加注重写实和心灵深处的表征。
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
![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2245a3a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6.png)
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而备受瞩目。
余华的小说既深邃又富有情感,他的文字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本文将从余华的叙事手法、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探索等方面来探讨他的小说创作风格。
首先,余华的叙事手法独具特色。
他常常运用跳跃式的叙述,将故事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穿插和转换,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错觉。
这种叙事方式犹如一场迷宫,读者需要不断地寻找线索,才能理解故事的真正含义。
例如,他在《活着》中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手法,将主人公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其次,余华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读者产生共鸣。
例如,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坎坷而悲惨,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精神。
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进而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尊严。
此外,余华的小说常常探索人性和社会问题。
他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探讨人性的善恶、生存的意义以及社会的不公等问题。
在《活着》中,他通过福贵的遭遇和奋斗,呈现了人类生存的残酷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这种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得余华的小说具有深度和思想性,引发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独特而深刻。
他的叙事手法跳跃而迷人,人物形象生动而鲜明,同时他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探索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度和思想性。
余华的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对人性的探索。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读者能够被他深邃的文字所触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
论余华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影响
![论余华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97df4bd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7.png)
论余华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影响一、本文概述《论余华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影响》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中外国文学的痕迹和影响。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余华的创作历程出发,分析他的作品中外国文学元素的体现,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外国文学影响如何塑造了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选择。
通过对余华作品的细致解读,以及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对比研究,本文将揭示余华创作中外国文学影响的重要性,从而为中国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余华的创作历程及特点余华,这位当代中国文坛的重量级人物,其创作历程与外国文学的影响紧密相连。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余华开始活跃于文坛,早期作品如《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展现了他对人性、命运和历史的深刻洞察。
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特别是法国和俄国文学对他的影响。
余华借鉴了这些文学传统的叙事手法,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再现,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残酷。
随着创作的深入,余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的小说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往往以平实见长,却又不失深度和内涵。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吸收和转化密不可分。
余华在小说中运用意识流、荒诞等现代主义手法,将传统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余华的创作中,外国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更体现在他对人生哲理和价值的思考上。
余华的作品常常探讨个体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关系,以及人在面对苦难和命运时的选择与坚持。
这种思考方式与欧洲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显示出余华对外国文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余华的创作历程和特点充分展现了外国文学对他的深刻影响。
他通过借鉴外国文学的传统手法和现代主义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并在对人生哲理和价值的思考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人间世》的创作特点和人文关怀研究
![《人间世》的创作特点和人文关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248ade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a.png)
《人间世》的创作特点和人文关怀研究《人间世》是一部由余华创作的小说,其创作特点以及对人文关怀的研究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思考和情感表达。
首先,创作特点方面,《人间世》以其写实而不平庸的笔触,通过描绘普通人的生活与遭遇,展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以一个荒诞可笑的场景开始,主人公高利贷人赵又廷的头被一只鸟击中而死亡,由此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
余华以细腻而犀利的文字,深入描绘了人性的善恶、欲望的盲目和权力的腐败。
他通过对现实的渲染,以及对平凡人命运的关注,呈现了一系列让人无法忽视的真实场景。
此外,小说的语言简练,情节紧凑,以及对细节的精心刻画,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与冲击力。
其次,人文关怀方面,《人间世》关注了普通人的命运与尊严。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生活在贫困和艰辛之中,面对各种困境和不公平的对待。
他们的命运被不公和权力羁绊所制约,但他们依然保持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人的细致描写,不仅让读者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传递出一种深切的关怀和思考。
余华在小说中用心传递了对人性的痛苦和对社会的思索,通过这些人物,他探讨了人性的悲欢离合、权力和压迫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对生活存在意义的思考。
通过这种关怀,余华试图唤起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敏感,引发大众对真实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最后,小说在人文关怀的研究中涉及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的尊严的追求。
在《人间世》中,余华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了人性的不同面貌。
他展示了欲望、虚伪、污秽和人性的脆弱,但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善良和坚守。
在这个充满黑暗与艰辛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依然存在着真实的情感和人性的共鸣。
作者以对人性的思考为基础,试图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内心世界的展示,提高人们对人的尊严的认识和尊重。
他试图让读者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故事和价值,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关注与尊重。
总之,《人间世》的创作特点和人文关怀的研究通过描绘社会现实和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传递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
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
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
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
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
《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
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
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
”[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
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 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
《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
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
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
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二、人性善的渴望与呼唤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
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
试图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一个不被试验重复的世界,因而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他倾听到的是世界崩溃的声音,这种怀疑的态度导致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了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
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
余华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甚至自残。
余华为何如此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图景,一次次暴露人性之恶呢?面对世事的险恶与人性的可怕,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不遗余力地刻画了人性之恶正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渴望人性之善。
正如鲁迅先生在讲述阮籍嵇康反封建的行为时所说:“表面上毁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于是老实人认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
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是相信礼教。
当作宝贝”。
【3】这也足以说明为何余华前期作品中避而不谈人性之善,一味去展示人性之恶.余华正是因为把“善"当作宝贝,而看透了现实社会中善的虚伪与不真实,因而就用一种异态的眼光去看世界,用一种异态的方式去反映现实。
其实,细读余华前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余华那双焦灼的企盼善良人性的眼睛。
《十八岁出门远行》写“我”被欺骗与抛弃之后有这样一段文字“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起风了,风很大。
山上树叶摇动时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
使我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遭到遗弃的孤独无助的“我”多么地需要一份关爱,一份温暖,一份帮助……现实不是如此吗?在《活着》中。
作者把人性善良表现得那么充分与突出。
福贵年轻时放荡不羁,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用他的话来说是“什么浪荡的事都干过",但其后却是浪子回头,迷途知返,善良人性回归于他的身上。
他的女人家珍忍辱负重。
吃苦耐劳,善良美丽,女儿虽又聋又哑,但心地却很好,偏头女婿二喜更是忠厚老实,有情有义……富贵经历的所有死亡事件,几乎都是善良人性的一次次夭折,令人心生同情.但也正是由于善的毁灭,更强化了人性善的弥足珍贵.读来虽令人心酸,但却又能感到丝丝温馨,而富贵之所以面对种种灾难而顽强的活下来,也许正式因为他周围洋溢着善良的人性。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卖血几乎都是为了别人,一个普通的人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存状态只有靠卖血,尤为感人的是他为给儿子治病在去南京的路上卖血是痛苦的历程,这都表现出了人性的光辉.《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再担以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直到她的丈夫被村长殴打后,她便一级级上告讨个公道,跋扈的村长始终给她以屈辱,直到她生孩子村长帮了大忙,她才与村长化解了冤仇。
正当村长在一片欢乐的气氛纵喝秋菊的满月酒的时候,秋菊的不断上告起了作用,法律降临了,村长被警察带走了。
发人深省的是最后秋菊又走在打官司的路途上,不过这次是为了放村长回来。
结局很感人,一种温情的感动,正如村长冒着大雪与其他人一起将告他的秋菊送进医院的温情一样,都是人与人之间在苦难之时的善的散发。
也正是那人性善所产生的温情化解了秋菊往日的屈辱。
余华往往通过一些特殊的事情将人性善揭示出来。
而记述这类事件时,他通常保持冷漠的叙述态度,成为一名平静的叙说者。
三、平静的叙说者为与死亡、暴力的叙事相呼应,余华还采取了冷漠低调的叙述态度,并常常使用非常人的视角,如《一九八六年》、《死亡叙述》,前者通过精神病患者的经历把暴力用原生态式展示,把历史的残酷性呈现出来,而后者却用死者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常有感情,这种方式更强化了故事残酷荒诞的意味。
余华说自己是“愤怒而冷漠"的叙述者,作者个体的情感高度抽空,“我”只作为叙述的需要而存在。
正如巴赫金所说:“小说的语言正如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不把自己束缚在任何一种已有的统一的语调之中,不把自己完全交给任何一个表示评价的语调体系,即使在小说语言不事模拟讽刺,不表讥笑的情况下,它也宁愿完全不带任何情绪,只是冷静地叙述。
”【4】无论是展示鲜血淋漓的残酷世界还是叙写小人物的凄凉处境,余华的叙说都是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听到一个个人物自己的声音,这是余华一贯于全部作品之中的叙述风格。
《现实一种》是余华描写血腥与暴力的极致之作,无论是自残还是兄弟间的相残,他都是把残暴近于原生态地展示出来,而不作任何的主题道德评价与判定,甚至叙述的口吻带又一种冷漠,他这种对于死亡及血腥场面不动声色的叙述使许多评论家都指出他的创作具有一种自然主义倾向。
到《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他的这种叙述丰富而仍然是如一的。
《活着》中的福贵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
而余华只是以一种平实的笔调和口吻去讲述着福贵一生中一个又一个凄凉的悲剧故事,以至于让人感觉到他的叙说几乎是小心翼翼地、谨慎地使用每一个词语,尽量避免和控制自我感情的暴露。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卖血的痛苦经历,也被余华原生态地展示出来。
余华的这种叙述方式与他创作态度和目的又直接关系,他的小说创作,想为人们展示一个本真的世界,是一个剥离了层层掩盖完全裸露的世界。
为了加强这种逼真感,他就要极力减少主观干预,甚至隐藏叙述者.正如现代小说修辞学的理论开拓者布斯所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直接向读者说话,避免写任何提醒他是在读小说的语句"。
【5】余华的小说叙述正在努力地实现这一原则,因为他正努力地使自己的作品接近世界的本真,平静甚至有点冷漠的叙说就成了他前后期作品中统一的叙述风格。
其实,无论是血腥场面的展现还是凄凉命运的诉说,在余华平静抑或冷漠的口吻中都隐藏着一种悲天怜人的情怀,他一直在苦苦思索着人的命运,探究焦虑着人生苦难的生存状态四、苦难意识的表达苦难意识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们所极力表现的。
他们认为,苦难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并且是永远不可逾越的生存状态。
如艾略特就将现代文明看成是一片精神荒原,人类在其中忍受着一种永无止境的苦难历程;卡夫卡笔下的人物永远是那么孤独与绝望,他们在生活中找不到一些光明与幸福。
深受西方现代派特别是卡夫卡影响的余华,他的创作中苦难意识几乎贯穿了所有的作品。
“余华的小说明显在展示苦海无边,无可逃避的图景”。
【6】余华的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不同还在于对苦难的不同态度。
在中短篇中,苦难是无边丑恶和黑暗,人只能咬牙切齿地诅咒和揭露;在长篇中,苦难是人必须生存的环境,人活着必须忍受苦难。
余华在《<活着〉前言》中写道:“我感到我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这句话宣布了余华对苦难的不同态度,“人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别的东西活着”.余华在作品中赞美人忍受苦难的韧性和对世界的乐观——苦难成了人被赞美的必要条件。
从《世事如烟》到《难逃劫数》再到《偶然事件》,作品中每个人在命运面前是那么的渺小与无力,他们在命运中安排下走向了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结局,这就是人的悲剧与软弱,人永远地在痛苦与不幸这个怪圈中挣扎,幸福对于人生来说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通话,即使偶尔出现,也是稍纵即逝.而之后则要面临更大的灾难与不幸,“我于黄昏时分独行,正感到孤独无助之时,有幸搭乘上一辆汽车.在得到短暂的温馨之后,我重新又被遍体鳞伤地抛弃.”这是《十八岁出门远行》里18岁的主人公初次出门远行时感受到外面世界。
而后期的《活着》中的富贵一生就生活在灾难与不幸之中,这个贫困而温馨的家庭每次都会有突如其来的、毁灭性的灾难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