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P180——186 1 · 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 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客观的 (社会实践)。
※
(2)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歪曲的 反映,是主体对客体认识的歪曲。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对立:是不同性质的认识,在具体
【自学】
2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 辨证关系)P152-155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 实践出真知” ※旬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毛泽东:“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
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 源”与“流”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人们去探索创新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 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材料和认源自文库识工具
使思维的“机器”有“米”可炊;认识的深度和 广度得以扩展。【P129】
•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的反映论:
A、立足于实践解决认识问题(体现了社会性、 主体性、能动性);B、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充满矛盾的辨证运动过程);C、强调主体 对客体反映的创造性、选择性。P158-159
(4)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 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是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从三个方面理解】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心知不如“身之所亲行也” ※对知行关系作了总结:
“知行相资以为用”
王夫之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及非理性 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63-173
【自学】 ★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
理解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三、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观辩 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P173-180
【自学】
※人类的认识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 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也就是 说,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绝对真理。
※柏拉图的“回忆说” ※笛卡尔的“天赋 观念” ※中国古代的“生而知之”、 “良知、良能”等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 想的认识路线,认识是人脑对物质 世界的反映。
(3)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 的原则区别
•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客体直接映
射到大脑,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德谟 克利特:“影像说” ※洛克:“白板说”
条件下泾渭分明,不能混淆。
※统一: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
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见后)。
•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具有特定的适用
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一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就可能使真理转化为谬误。
•
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有其特定的
时效性。落后或超越客观现实条件而照搬以前 的某种真理性认识,反而可能使真理转化为谬 误。
•首先,认识具有摹写性:
※原型—客观事物
认识的摹写性反映了认识的客观性, 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其次,认识具有创造性:
※抽象思维活动 认识并不仅仅是对客体直观反映 的感性形式,而主要是以概念、判断、 推理等抽象形式表现的理论体系来揭 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这就需要主 体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认识的摹写性反映了认识的能动性,
第四讲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P155-16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 认识本质的理解大致存在着三种观点: 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 主义的直观反映论。要全面、准确地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 的科学阐述,应当与这三种观点的比 较中去把握。
★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
恩格斯:“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 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 准
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 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 实践的问题。”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 界的目的。
※就人的现实活动而言
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3 ·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
关于知行的难易问题
※通常强调“知易行难”,“知之非 艰,行之惟艰”。 ※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
•
关于知行的先后问题
※唯心主义一般主张“知先行后” ※唯物主义一般主张“行在知之先”。
•
王夫之的知行观
※提出行是知的基础: “行而后知有道” “知有不统行,而行必统知”
(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不可知论怀疑人的认识的可靠性
※休谟:认识是多次重复感觉后的联想,
无法证明在客观世界中是否存在
※康德:引起认识的“自在之物”是不
可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可知论
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
(2)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 验论的对立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 物的认识路线,认识是先于经验的。
•
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有其理论的整体
性,无视真理的整体性而断章取义、肢解真理, 也必然使真理转化为谬误。
2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182
(1)真理的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标志作主观同客观相符合,都包含
有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也就是说,承认客观真理就 是承认绝对真理。
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认识是通过实践实现了摹 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 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而不是直 观的镜面式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 础的创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编造。
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先 验论(只看创造性)或旧唯物 主义直观反映论(只看摹写 性)。
(5)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 --反映、建构与虚拟P160 -163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 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能动作用的两面性:
正确与错误认识具有不同的作用。
(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行关系
※就认识的发生、发展、目的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就认识的功能、作用看
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