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理中学八年级力学教案

物理中学八年级力学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力学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平衡与力的合成。

3.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力的定义、单位和分类。

2.力的合成及力的平衡的概念与应用。

3.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及力的平衡的应用。

2.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力的概念与分类1.导入(10分钟)通过观察学生推、拉、挤、托等的动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讲解(20分钟)a)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体积、速度、方向等改变的物理量。

b)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c)力的单位:牛顿(N)。

d)力由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

3.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图示实例,让学生分析各种力的作用效果及分类。

4.练习与讨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力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课时: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衡1.导入(10分钟)通过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衡的概念。

2.讲解(20分钟)a)力的合成:将几个力按一定方向和大小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力的操作。

b)力的平衡:多个力对物体作用,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图示实例,让学生分析力的合成和力的平衡的应用。

4.练习与讨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力的合成和力的平衡的概念与应用。

第三课时: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导入(10分钟)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20分钟)通过实例,讲解力在斜面、滑雪场、乘风飞行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图示实例,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与讨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选择题、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平衡与力的合成的概念与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力》教案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力》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及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能用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及力的作用效果。

3.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力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5.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力的小游戏、实例图片等。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拉力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力的概念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力的作用。

3.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计量单位,让学生了解力的计量方法。

4. 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绘制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及力的示意图的重要性。

三、课堂练习与拓展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及力的示意图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体验力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课后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及力的示意图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及力的示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在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示意图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七、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篇1一、教学设计思想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基础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当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能准确画出这些弹力的方向;知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把握胡克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以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原则,通过观察弹簧,弯曲的木棍,气球,橡皮泥等,来认识形变以及形变的种类。

着重在演示微小形变和推断弹力方向。

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需要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胡克定律,探究过程设计简洁,快速可完成。

再次让学生体会用图处理数据的好处。

二、学习任务分析1.学生凭借生活阅历,已经知道弹力是一种与重力产生缘由不同的力。

本节课通过学生体验形变;观察并分析弹力的产生条件;分析弹力的方向;可以加深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例题点面接触,面面接触,点点接触,知道分析弹力的方向的方法。

通过学生对杆的练习,知道杆的弹力不肯定沿着杆。

三、学习者分析1.学生学完力和重力的概念,并且了解弹力的存在。

强调受弹力的物体,缘由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的。

2.胡克定律本身并不难把握,但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简单误将弹簧长度理解为形变量。

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弹性形变和裂变。

知道什么是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不怜悯况下,上述弹力的方向。

知道常见的形变,能识别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通过试验了解在弹性限度内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通过试验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知道胡克定律;把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放大了的微小形变”,让学生知道把微小变化量进行放大,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试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过程中,熬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体会物理是一门试验学科。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力》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从“课程内容"的要求看,本节课涉及如下条目: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要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人施出力时,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不仅人能施出力,其它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也可以施出力.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举、抬、吸引、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知道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知道有些力需要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才能产生,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有些力不需要物体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如重力、磁铁吸引铁块的力。

力是抽象的,力无法直“看到",通过事例和实验,认识到对于力,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两种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分为改变运动的方向和变运动的快慢两种情况。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这些都是运动快慢的变化。

当我们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这个物体一定受到了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让学生建立力的初步概念,了解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造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理解。

2.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力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拉力机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力的例子,并讨论力的作用和影响。

2.显示问题: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二、理论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产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作用。

2.力的计算方法:使用力的公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常用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一:测量重力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物体的重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对应的重力大小。

2.实验二:使用拉力机测量力的大小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拉力机测量物体受力的大小,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的拉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拉力大小对应的力的大小。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提问: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教师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根据力的公式F=m×a,当物体质量一定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正比;当物体质量不变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反比。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应用实例:出示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目,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订正。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复述,并概括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方法。

八年级物理《力》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力》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力》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八年级物理《力》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也是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

本案例旨在通过实际教学,让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作用,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并能够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同时,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力的概念及性质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

例如,通过推桌子、拉箱子等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让学生了解力的性质。

2、力的表示方法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力的表示方法。

例如,通过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力的测量方法;通过绘制力的图示,让学生了解力的表示方法。

3、实验: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正确地测量力的大小。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及反思1、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和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2、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反思。

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总结本案例通过实际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力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作用,掌握了力的表示方法,并能够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编号: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目录一、教学内容1.1 力的概念1.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1.3 力的作用效果1.4 重力1.5 摩擦力1.6 弹力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2 过程与方法2.3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难点3.2 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4.2 学具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探究力的概念5.3 互动讨论5.4 力的作用效果演示5.5 重力、摩擦力、弹力的讲解5.6 课堂练习5.7 小结六、板书设计6.1 力的概念6.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6.3 力的作用效果6.4 重力6.5 摩擦力6.6 弹力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7.3 作业评价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方法改进8.3 学生学习反馈九、拓展及延伸9.1 力的应用实例9.2 力与能量的关系9.3 力的测量工具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其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力的概念,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区分重力、摩擦力、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初中物理力学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章节:第五章力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计量单位,了解力的测量工具。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

4.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力的计量单位。

2. 力的作用效果。

3. 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力的概念的理解。

2. 摩擦力的计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图片中的力的作用现象。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力的作用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力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力的计量单位及测量工具。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教师讲解力的计量单位及测量工具,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3. 教师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能够分析力的作用现象。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计量单位和作用效果。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作用。

2.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让学生能够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初二物理力的教案【6篇】

初二物理力的教案【6篇】

初二物理力的教案【6篇】初二物理力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能依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依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试验探究,了解转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试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掌握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试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热忱。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学问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学问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试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试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试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试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试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生疏,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当增大,有害的摩擦应当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初中物理力的简要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简要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内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 启发式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4. 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

5.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力的字词,引导学生关注力的概念。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力的作用吗?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举例说明。

3. 实验环节:(1)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拉弹簧、抛物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4. 课堂练习:(1)布置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 力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力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9篇力 1复习课的教学一直是令许多老师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在许多复习课上,学生往往很沉闷,老师的教学热情也因此大受挫伤。

如何提高复习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复习课的功能不只是将所学知识进行一种枯燥的回顾和归纳呢?如何让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不仅能将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又能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升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根据各部分知识的不同特征,多次地尝试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试图优化复习课的教学。

我始终认为,上好复习课的难点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下是我所上的一节初三“力”部分知识复习课的教学情况和课后反思。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把旧知识当新问题来思考,我尝试了一种打哑谜的方式来引入复习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进入期末考复习阶段。

这一学期所学的内容不少,我想把这些知识分几个块进行复习,第一块就是力,这部分内容很重要,前一阶段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本达标,但也有一些缺漏,希望通过复习,我们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我们准备用两个课时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复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看(放慢语速),听清了,是“注意看”,老师给你们出一道题。

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有学生急切地问“看什么?看什么?”我笑而不语。

他们满脸困惑,但却个个都在紧张地注视着我,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

我上课是使用扩音器的,我没有把发射器别在腰上,而是用手抓住。

我从讲台的一端缓慢地走下来,故意发出一声较响的脚步声。

然后我一步步从教室的前头走到后头去,再走回到讲台上。

先拿起讲台上一张白纸,将它摊开着用力去擦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字迹,效果不好(这时我转头看着学生,引起他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于是又换用黑板擦先轻擦,效果也不好(我又转头看着学生),后用力地擦去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字迹,然后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而刚劲的“力”字师:好了,我的题目出完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能够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2)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3)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分类、归纳的方法,总结力学基本规律。

(3)学会利用力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勤于动手的品质。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区分。

(3)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2. 重力(1)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重力的方向及其特点。

(3)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 弹力(1)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弹力的应用:弹簧测力计、弹性势能等。

4. 摩擦力(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摩擦力的方向及其特点。

(3)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5. 力学规律的应用(1)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理解及其应用。

2. 难点:力学规律的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知识。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力学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特性。

初中物理力教案

初中物理力教案

一:[初中物理力教案]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

2.知道二力的平衡及二力的平衡的条件。

3.能应用二力的平衡求力的大小或者判断物体的状态。

过程与方法:1. 探索二力的平衡条件。

2. 探索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体静止时合力为0 的现象。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实验探索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具准备】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是静止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并非都不受力。

(例如:悬挂的电灯、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而有受力的物体,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

(例如:用力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有些却不能?这些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二)进行新课一、力的平衡请大家思量,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

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

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

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否则这几个力就不能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图6 —26 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

物体将向较大的力的方向加速运动。

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力》的第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学会力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力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图示板、粉笔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力学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拉弹簧测力计、推桌子等,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例题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力的合成与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

3. 随堂练习:(1)判断题:力只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错误)(3)计算题:已知力F1=10N,F2=20N,求它们的合力。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2. 力的测量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4. 实验结果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答题:力的概念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计算题:已知两个力F1=15N,F2=25N,方向夹角为60°,求它们的合力。

2. 答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合力计算:F = √(F1² + F2² + 2F1F2cosθ) = √(15² + 25² + 2×15×25×cos60°) ≈ 27.4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操作指导。

八年级下物理力的教案

八年级下物理力的教案

八年级下物理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基本类型的力。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天平等仪器进行力的测量。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 重力及其测量3. 弹力及其测量4. 摩擦力及其测量5. 力的合成与分解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及其测量。

2.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本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阐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举例说明。

3.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4. 学习重力:讲解重力的定义、产生原因,演示重力实验。

5. 测量重力:指导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力。

6. 学习弹力:讲解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演示弹力实验。

7. 测量弹力:指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8. 学习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定义、产生原因,演示摩擦力实验。

9. 测量摩擦力:指导学生使用摩擦力计测量摩擦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测量方法的掌握。

3. 通过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能力。

4.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下物理》2. 实验器材:刻度尺、天平、弹簧测力计、摩擦力计、多媒体设备3. 教学课件: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4. 参考资料:相关物理文章、视频教程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 第3-4课时:学习重力及其测量3. 第5-6课时:学习弹力及其测量4. 第7-8课时:学习摩擦力及其测量5. 第9-10课时: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进行拓展训练九、课后作业:2. 请描述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并简述其测量方法。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什么是弹力;(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学设计
我们从我国古代文学说起,从从四大名著到水浒传到武松打虎。那么武松对老虎做了什么,为什么能够将老虎打死呢?这里面蕴含了什么物理学原理呢?
教师让学生观察教材101页中六幅图片,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吸引,排斥等情况.
推土机推泥土
渔夫拉鱼网
运动员举杠铃
橡胶棒吸引小纸削
磁铁N极排斥磁铁N极
第一节力
教学课题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产生力的物体不一定要接触。
让学生回忆故事中有关力的一些现象
学生总结共同特点
学生分组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二.力的相互性
让学生实验:1。手拍桌子
2.左手拍右手
3.手拉橡皮筋
4.手提书包
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交流讨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带领学生学生分析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物体作用物体
小组交流讨论结果: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有力产生时一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问:
1让学生说出图6-1涉及到力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学生自己举例
3老师举例“以卵击石”
4观察6-1最后两幅图,他们之间有力吗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导入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导入

情分析
②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认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及作用效果;
学生生活实际中处处有力,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
③通过探索活动,初步体会“概括”、“放大”等科学方法在物理学
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 中的应用。
深度参与课堂;充分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设计突出物理实验
观察、归纳、讨论、阅读和多媒体应用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充
分调动全体同学的非智力因素;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引导者和
解惑者的主导作用,充当学生学习的合
第2页共2页
的观察实验能力。
第1页共2页
3.教学难点: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归纳力的基本特征,利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解释日常现象。
4.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用:课件、奥运会比赛视频片段、手推车、拉力器、水桶、
凳子、小车、磁铁、滑板车、激光笔、平面镜
学生试验用:(分组)2 个气球、一支铅笔、一条橡皮筋
初二物理力教案(教学设计思路)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去探究并认
识物理规律,体会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乐趣,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2.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设计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以实验探究为主,演示、小游戏、
②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1.教材分析
③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按照课标要求,同学们通过学习要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要求学生认识
过程与方法
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静止的物体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1.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概括表述力的概念,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实验探究的意识。

3.通过动手体验感受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归纳出力的三要素,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领略力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会画力的示意图,体会这种将抽象问题、复杂问题形象化、简单化的方法。

4.利用生活经验,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使学生对自然有亲切感。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难点: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讲解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