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古诗常见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1.用典: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形式。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除了回顾作者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
2.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
3.想象: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想象是经验向未知出发,是经验重新组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
如李白的诗雄奇壮丽,奔放飘逸,往往是充满丰富的想象。
运用想象时,常常把瑰丽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结合起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何等雄奇壮美的景象。
4.联想: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了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5.以乐写哀:乐者,快乐之景也;哀者,悲伤之情也。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写闺怨,却先从“不知愁”写起,春日高高兴兴登楼观景,不料见到阡陌之上的依依杨柳,不由勾起了当初与夫君的惜别之情,见他人对对双双,赏玩春景,于是兴尽悲来,悔恨叫丈夫万里觅封侯了。
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反差,使兴与悲突然逆转,更强烈地表现出闺怨主题。
6.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间接表现所要表达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情态和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诗歌常用艺术手法
诗歌常用艺术手法
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比喻、排比、拟人修辞
注意语境、意境。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融)、对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等。
《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一)表达方式: 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描写(动静、乐哀、远近、上下、白描、细描)
(二)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正侧、欲抑、点面、象征、联想、想像、起兴、用典
(三)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
(四)、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诗歌艺术手法
• 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 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
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 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 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 豁达
三、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 用典、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和想象
• 1.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 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 文。
• 2.铺排 :即《诗经》中的“赋”,它指的是对 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 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 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 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 3.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 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 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 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 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 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 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
• 4.铺垫: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 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 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 情节的发展而延伸。
• 常见的借代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以特征代 本体,例如朱敦儒《相见欢》中“中原乱,簪缨 散”,“簪缨”,用衣饰特征代指统治者。再如 陈羽《从军行》中“红旗直上天山雪”,以军中 特有的“红旗”代指军队。二是以状态、属性代 本体,例如晏殊《破阵子》中“巧笑东邻女伴, 采香径里逢迎”,以花“香”的属性代指花。三 是以部分代整体,例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中“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 矗。”“帆”与“棹(船桨)”,本是船的组成部分, 用以指代船。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概述: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创造来传达情感、思想和体验。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韵律、押韵、意象、比喻等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和总结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以供参考。
1.韵律手法韵律是诗歌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来创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
韵律手法包括:- 抑扬格:一种由长音节和短音节交替出现的韵律模式。
- 对仗:一种通过对称排列相同韵律的词语或短语来创造韵律感。
- 断句:通过在句子中适当的位置停顿,创造出不同的韵律效果。
- 唱和:诗歌中多人参与的对答式韵律演唱。
- 音律:通过特定的音调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押韵手法押韵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来创造出音乐感。
押韵手法包括:- 完全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完全一致。
- 半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相似但不完全一致。
- 头韵:诗句中的前几个词语的音韵相同。
3.意象手法意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来唤起读者的感触和想象力。
意象手法包括:- 视觉意象:通过对事物看、听、闻、味、触的描述来创造视觉感知。
- 听觉意象:通过对声音、音乐的描绘来创造听觉感知。
- 嗅觉意象:通过对气味的描绘来创造嗅觉感知。
- 味觉意象:通过对食物味道的描绘来创造味觉感知。
- 触觉意象:通过对物体的质地、触感的描绘来创造触觉感知。
4.比喻手法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联系和类比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手法包括:- 直接比喻:明确地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被描述的事物。
- 隐喻: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或形象来创造一种深层次的比喻关系。
-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具有动态和情感。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可在以下中找到:[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韵律:指诗歌中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停顿的位置等音韵结构。
2.押韵:指诗歌中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
1. 对仗格律:古代诗歌常采用对仗格律,包括平仄对仗、押韵对仗等,用来达到韵味悠远的效果。
2. 比喻修辞:通过比喻手法,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感情抒发:古代诗歌往往借助细腻而含蓄的表达方式,通过描绘景物、描写内心情感等手法来抒发情感。
4. 行文婉转:古代诗歌行文流畅、婉转,常采用修辞手法如借物抒情、借景抒怀等,丰富表达效果。
5. 意象丰富:古代诗人善于描绘意象,通过具象的形象来传达情感、表达思想,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6. 修饰描写:古代诗歌常使用修饰描写手法,通过形容词、修饰词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提升诗歌的美感。
7. 反复运用:古代诗歌常使用反复手法,重复使用某个词句,以达到强调、加深印象的目的。
8. 典故引用:古代诗歌常借用典故,通过引用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来表达情感或展示思想。
9. 象征意义:通过象征手法,将具体的物象转化为抽象的意义,以丰富诗歌的内涵。
10. 对偶对仗:在言辞上通过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对应,音调上通过声音和声音之间的和谐与调和,来表达意象的美感和神韵。
总之,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通过押韵对仗、比喻修辞、情感抒发、意象丰富等方式,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古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
古诗词中常有艺术手法一、抒怀方法古诗词中常有艺术手法.直接抒怀 , 就是直抒胸臆 , 古诗词中常有艺术手法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显贵 , 使我不得高兴颜” , 直接表达了自己歧视显贵、高傲孤单的形象 . 再如徐熙的《三峡吟》中“猿啼不自愁 , 愁落行人心” , 已经明确地告诉给人们诗中的羁旅之愁.间接抒怀 , 就是作者将感情都寄望于客观光景或事物形象之中, 表达得比较委婉委婉的细节表达 , 主要包含即事抒怀、借景抒怀、融情于景、情况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用典抒怀、借古讽今等.1.即事抒怀 . 经过记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 抒发生者心里感受. 如苏轼的《被酒独行 , 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总角黎家三小孩 , 口吹葱叶送迎翁 . 莫作天涯万里意 , 溪边自有舞雩风 . ”诗中写了海南黎族的几个小孩口吹葱叶欢迎诗人的事情, 引起诗人“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触.2.借景抒怀(融情于景、情况交融) . 即借自然光景抒发感情 , 这种诗在高考试卷上是大部分 . 如骆宾王的《夏季游山家同夏少府》、刘禹锡的《秋天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张元 ? 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 ? 行云)》、韩 ??的《残春旅舍》等都是.3.用典抒怀(借古抒怀) . 用典就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 包含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和梦想 . 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本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 .用典,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委婉性, 收到回味无穷的成效 . 近几年用典抒怀在高考试卷上出现得愈来愈多 . 如张元? 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 ? 行云)》最后一句“起舞闻鸡酒未醒 , 潮落秋江冷” , 就是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 , 表现作者胸襟弘愿而壮志未酬的愁闷心情 . 诗人用廉颇自喻 , 老而不服老 , 表现出果断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信心 . 苏轼的《被酒独行 , 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溪边自有舞雩风” , 化用《论语》中“风乎舞雩 , 咏而归”的典故 , 表现自己逍遥自在的情味.4.借古讽今 . 是咏史诗中常有的表现手法 ,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 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牛马放多春草尽 , 原田耕破古碑存 . 云和积雪苍山晚 , 烟伴残阳绿树昏 . ”诗中描绘了古秦国一片萧索荒芜的情况, 寄望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穷感触.5.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己拥有的特点, 来表达某种理想或感情 , 诗中的物带有人品化的色彩 .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 清代饮醴泉 , 日夕栖山冈 . 高鸣彻九州 , 延颈望八荒 . ”诗人在作品中把自己比作凤凰 , 既标榜自己的高傲孤单 , 又说出自己的独出心裁 .6.以小见大 . 以小题材反应大问题的方法 . 如可朋的《种田鼓》:“农民田头鼓 , 王孙筵上鼓 . 敲鼓兮皆为鼓 , 一何乐兮一何必?上有骄阳 , 下有焦土 . 愿我天公降之以雨 , 令桑麻熟, 仓箱富, 不饥不寒, 上下一般足 . ”以小见大, 用农民敲鼓求雨和王孙敲鼓喝酒对照, 表达了诗人关怀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 .二、描绘手法1.对照 . 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同进行比较,在古典诗歌中有好多表现百姓磨难生活和怀古之情的伟大诗人常常是采纳对照手法,这种手法更能突失事物的特点 , 给人以鲜亮的印象 . 如白居易的《秦中吟 ? 歌舞》:“秦中岁云暮 , 大雪满皇州 . 雪中退朝者 , 朱紫尽公侯 . 贵有风雪兴 , 富无饥寒忧 . 所营唯第宅 , 所务在追游 . 朱轮车马客 , 红烛歌舞楼 . 欢酣促密坐 , 醉暖脱重裘 . 秋宫为主人 , 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 , 夜半不可以休 . 岂知阌乡狱 , 中有冻死囚 . ”全诗共有十八句 , 此中前十六句详写统治者骄豪侈糜的生活, 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的惨状, 就组成了激烈鲜亮的对照 , 震惊人心 .2.虚实联合(联想、想象) .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相互映托 , 交叉在一同 , 表达同同样的感情 . 如杜甫的《月圆》:“孤月当楼满 , 寒江动夜扉” , 写眼前满月的清辉;而“故园松桂发 , 万里共清辉” 完整部是诗人的想象 , 是虚写 , 用来描绘故园桂花开放 . 本诗虚实联合 , 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想念 , 寄望诗人盼望万家团聚的美好梦想 .3.动静联合 .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向描绘和静态描绘 , 一动一静 , 相辅相成 . 如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弯 , 越中山色镜中看 . 兰溪三日桃花雨 , 子夜鲤鱼来上滩 . ”诗中前两句写出了山川的明媚感人和月色的清爽洁白 , 是静景;后两句写出了鱼抢新水 , 涌上溪头浅滩的俏皮 , 是动景 . 全诗动静联合 , 写出了兰溪山川的美好和蓬勃活力 .或以动衬静 , 或以静衬动 , 或乐景反衬哀情 . 如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曾为流浪惯别家 , 等闲挥袂客天涯 . 灯前一觉江南梦 , 难过起来山月斜 . ”“曾为流浪惯别家”表示本诗为羁旅诗, 要表达思乡之苦 . 而“等闲挥袂客天涯”, 是说自己对流浪在外其实不2/15而生 .5.衬着 . 对环境、光景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 , 以突出形象 , 增强艺术成效 .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 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 衬着秋江光景萧杀氛围, 为他下文单独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 抒发感慨万千的复杂心情做好铺垫 . 诗人望中所见, 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风景, 引起了他下文出身飘零的感触 , 渗透了他老病孤愁的悲痛 .6.上下联合、远近联合、点面联合 . 即察看角度的变化与描绘的次序 .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深处有人家 . 泊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前两句描述了秋山远景 , 后两句描述了秋山近景 .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 , 活力勃勃 ,娇艳醒目 , 清爽刚毅 , 形象鲜亮 , 给人一种秋光似春色的美感 . 描绘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上而低等 .7.视觉、听觉、味觉等联合 . 如黄庭坚的《雨过至城中苏家》中的“花飞衣袖红香湿 , 柳拂鞍鞯绿色匀” , “红香湿”分别是视觉、嗅觉、触觉描绘 ,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8.正面描绘和侧面描绘 . 所谓正面描绘 , 就是直接对要表现的对象进行描绘 . 所谓侧面描绘 , 即间接地描绘要表现的对象 , 也就是经过对其余事物的描绘来表现主要描绘的对象 . 如张伯淳的《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 开始“爱当垆年少 , 将雅调 , 寄幽情”,正面描绘乐曲的演奏者. 后边“尽百喙春和 , 群喧夜寂 , 老凤孤鸣 . 都来四条弦里 , 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 运用侧面描绘的手法 , 衬着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 开启了读者的想象力, 填补了正面描绘的不足 .三、修辞手法1.比喻 . 用一种事物或情况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况 ,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 有突失事物特点 , 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 如李白的《古风(其十)》中“齐有倜傥生, 鲁连特高明 . 明月出海底 , 一朝开光曜” , 前两句直接赞叹鲁仲连 , 三、四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 , 光芒闪烁 , 令人仰慕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述的意象更为形象生动外, 还可表现出意象的神态特点 . 如“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山中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以眉喻月, 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表现出了它的俊秀;以镜喻兰溪之水, 写出了兰溪水之清亮明亮, 亦反衬出月光的明亮 .2.比较 . 把物看作人来描绘叫拟人 , 把人看作物来描绘或把甲物看作乙物来描绘叫拟物 . 比较有促进读者产生联想、使描绘的人或事物表现得更形象、重生动的作用.如涨潮的《商调 ? 黄莺儿》:“花落意尴尬 , 向泥中 , 着意衔 , 携归画栋修花口” , 采纳拟人的手法 , 把“花”“燕”都写出人的神态 , 拥有人的感情和思想 .3.借代 . 借用有关事物来取代所要表达的事物 , 借代包含用部分取代全体、用详细取代抽象、用特点取代人和事物 . 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能够使语言更精练 , 更委婉 .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 , 知否 , 应是绿肥红瘦 . ”诗顶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取代叶和花 , “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旺盛和花的凋落 . 词人惜花 , 为花悲喜 , 为花形醉 , 为花憎风恨雨 , 实质是委婉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痛惜之情 .4.夸张 . 对事物的形象、特点、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减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亮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 遗民泪尽胡尘里 , 南望王师又一年 . ”诗中的“三万里”“五仞天”“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 , 正是这些夸张描绘 , 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 对苟且偷生、不去光复失地的乞降派的愤懑, 以及对遗民遭到的磨难的深切怜悯, 表现得酣畅淋漓 .5.象征 . 经过特定的、简单惹起联想的详细形象 , 表现与之相像或邻近特点的观点、思想和感情 . 比方松、竹、梅、菊等一类事物被人们给予特定的象征意义 , 诗人常借用它们表达必定的思想感情 , 如辛弃疾的《水调歌头 ? 壬子被召 , 端仁相饯席上作》的“余既滋兰九畹 , 又树蕙之百亩 , 秋菊更餐英” , 以“兰”“蕙”“菊”来象征自己高尚贞洁的品行 . 杜甫的《客从》顶用“客泉”象征广大被盘剥的劳感人们 , 用“客泉珠”象征劳感人民用血汗创建的劳动果实 .古诗词使用的手法还有多种多样, 但高考试卷上一般只考察常有的艺术手法 . 阅读的时候 , 要先理解诗歌内容 , 掌握此中的情理 , 再去思虑手法之妙 . 解答赏析题目时 , 要看清楚问的是抒怀方法仍是描绘手法, 假如对艺术手法(特点、角度)发问, 则是对各样手法的全方向思虑 . 回答时 , 先明确手法 , 再联合诗歌内容加以简单解说 , 最后揭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这种手法的妙处 . 有时一首诗或一句诗 , 使用了不一样的艺术手法 , 解说其主要手法即可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一、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型(一)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1、记述 .2、描绘 . 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描绘.3、谈论 .4、抒怀 . 可分为直接抒怀与间接抒怀. 间接抒怀分为寓情于景借用典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例:1、直接抒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先人 ,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但是涕下 .2、间接抒怀 : 借景或借物抒怀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 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3、托物言志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居大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 ,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己拥有的特点, 来表达某种理想或感情,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品化的色彩 .4、以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劳歌一误解行舟 , 红叶青山川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 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风景, 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 , 以哀景写乐 , 一倍增其哀乐 .5、以景结情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 ,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 山山黄叶飞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 , 山山黄叶飞” , 写诗人在山中看见的实景 , 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情况 , 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 , 也能够说是用来比较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练习: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 韦应物前舟已眇眇 , 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 , 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 , 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 , 广陵哪处在?“全部景语皆情语 . ”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下手, 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给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感情给 3 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 3 分 .评析示例:秋天远山传来寺庙悠久的暮钟, 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 凄凉黯淡的夜晚风景衬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之情;最后, 诗人运用反衬手法, 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 , 归巢了 . 鸟飞东南 , 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去西北 , 去亲愈远 . 这更惹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忧愁 .(三)表现手法:1、动静联合对事物、光景作动向、静态的描绘, 二者相互映托 , 组成一种情味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 ,子夜鲤鱼来上滩.从诗的构造看 , 前二句是静景 , 后二句是动景 , 结句尤其生动传神 , 一笔勾画 , 把整个画面画活了 , 令人感觉美好的兰溪山川充满蓬勃活力, 是全诗最出色的画龙点睛.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任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前一句写山上干干净净的松树, 洁白的月光 , 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空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 , 都给人以明亮幽静的感觉——这是经过静态描绘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分, 流势增大 , 从石上流过 , 淙淙有声——这是动向描绘, 以动衬静 ,更反衬出山中的安静 .2、以动衬静入若耶溪王籍艅艎何平常 ,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 长年悲倦游“蝉噪林逾静 , 鸟鸣山更幽” , 以动衬静 . 是为反衬 .3、正面描绘与侧面描绘对描绘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绘是正面描绘;描绘对象四周的事物 , 使对象更鲜亮、突出的是侧面描绘 .(关羽)出帐提刀 , 飞身上马 .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 叫声大力 , 如天摧地塌 , 岳撼山崩, 众皆失惊 . 正欲打听 , 鸾铃响处 , 马到中军 , 云长提华雄之头 , 掷于地上 , 其酒尚温 . ——节选自《三国演义》夜雪已讶衾枕冷 ,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 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简炼朴素 , 不直接描摹雪的状态 , 而是借人的感觉作侧面描绘 . 首句写触觉 , 二句写视觉 , 三四句写听觉 . 诗人以不一样感觉 , 不停变换角度 , 到处写人 , 又到处写雪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峙的条件 , 以一些事物为衬托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 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峙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 称反衬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细风岸 ,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 天地一沙鸥 .月夜杜甫今晚鄜州月 ,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子女 ,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 双照泪痕干?用小子女的“不解忆”反衬老婆的“忆”, 突出那个独字 , 又进一层 .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 ,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 更教明月照流黄 .[ 注] “九月”句意思:北风吹落木叶, 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 .“流黄”:一种绢 , 此处指帷帐 .简要剖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立两个特点, 适量睁开) .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单;用“明月照流黄”衬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亮对照, 突出少妇精神上的难过;寒砧声、落叶声衬托少妇想念, 悲伤的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氛围亲密联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 其余说法言之成理 , 自作掩饰即可 .5、渲染对环境、光景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 以突出形象 , 增强艺术成效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滔滔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 , 落魄新停浊酒杯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 , 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 , 衬着秋江光景的特点 .6、用典一般而言 ,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化用古人语句 , 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为杜甫点化 , 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 ”又如《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 引用杜牧诗句 , 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 , 是虚写 .②引用神话故事 , 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 , 有“江娥啼竹素女愁 , 李凭中国弹箜篌” ,②用历史故事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是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 , 《史记 ?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 , 匈奴闻之 , 号曰汉之飞将军 . ”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 ,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 , 曾记 , 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有名的典故 , 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说说你的见解.答案: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 , 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超脱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 , “白白与红红” , 一树花分成、白两色 , 高标逸韵 , 独到新奇 , 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 这首词还用了映托对照写法, 以梨花之白 , 杏花之红既映托又对照 , 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 , 超拔于春季群芳之上 .7、以小见大:由平庸细微的事情反应重要的主题.以小物写大主题以小景传大境地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诗 , 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触 , 堪称大内容 , 大主题 , 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倒是经过 " 小物 "" 小事 " 来显示的 .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 " 折戟", 想到汉末分裂混乱的年月 , 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 , 后二句把 " 二乔 " 未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峙的大主题联系起来 , 写得详细、可感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 ,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乡书哪处达?归雁洛阳边.次联的“潮平两岸阔” ,“阔”, 是表现“潮平” 的结果 . 春潮涌涨 , 江水浩渺 , 放眼望去 , 江面仿佛与岸平了 , 船上人的视线也因之宽阔 . 这一句 , 写得恢弘阔大 , 下一句“风正一帆悬”, 便愈见出色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悬着的样子 .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由于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 风虽顺 , 却很猛 ,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 只有既是顺风 , 又是微风 , 帆才能够“悬” . 那个“正”字 , 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 但还不单这样 , 如王夫之所指出 , 这句诗的妙处 , 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姜斋诗话》卷上) . 能够假想 , 假如在曲波折折的小河里行船 , 老要转弯子 , 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 假如在三峡行船 , 即便风顺而风和 , 却依旧波翻浪涌 , 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 诗句妙在经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 , 把平野宽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虚实关系1、虚实联合2、化虚为实3、化实为虚诗歌中的“虚”诗歌的“虚” ,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 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地 .详细说来 , 诗歌中的“虚”包含以下三类:1、仙人鬼魅世界和梦幻 . 诗人常常借助这种虚无的境地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 诗云:“日月照射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李白描述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 这种虚景是作者以前经历过或历史上以前发生过的情况 ,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虞佳人李煜月下花前何时了 , 旧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 .栏杆玉砌应犹在 , 不过朱颜改 . 问君能有若干愁 , 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 ,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 , 一时多少好汉 .遥想公瑾当年 , 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 , 说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 ,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 . 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析:李煜《虞佳人》中“栏杆玉砌应犹在 , 不过朱颜改” , 句中“故国”的“栏杆玉砌”存在 , 但此时其实不在眼前 , 也是虚象 . 作者将“栏杆玉砌”与“朱颜”比较着写 , 很有故国悲凉 , 事过境迁之感 .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云:“说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 .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 明显不是发生在眼前 , 故也是虚景 .3、想的将来之境 . 虚境是没有生的, 它表的情将向来延长到将来而不停.故写愁 , 将倍增其愁;写将倍增其.雨霖柳永寒蝉悲凉 , 亭晚 , 雨初歇 . 都无 , 迷恋、舟催 . 手相看泪眼 , 竟无凝噎 . 念去去 , 千里烟波 , 暮沉沉楚天 .多情自古离 , 更那堪冷淡清秋!今宵酒醒何 ?柳岸、残月 . 此去年 , 是良辰好景虚 . 便有千种情 , 更与何人 ?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 , 暮沉沉楚天”外 , 写的都是眼前景、事 , 写人和心的人不忍分又不得不的心情 , 是写;下片写后生活的想 , 是虚写 , 着意描人孤单孤独的心情 . 虚写 , 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 , 惹起者的想象 . 虚合 , 酣畅淋漓写出了离的恋恋不舍之情 .b 有是相相成形成衬着衬托, 进而突出的中心的 .塞上听吹笛( 高适)雪胡天牧 , 月明羌笛戍楼 .借梅花何落 , 吹一夜天山 .前二句写的是景 : 胡天北地 , 冰雪融化 , 是牧的了 . 夜晚士赶着群来, 天空洒下明月的清⋯⋯开篇就造成一种塞中不多的和平宁的氛围.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 , 又组成一种虚景 , 忧如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 它四散 , 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关山 . 诚然是写声成象 , 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设想 , 以出之 , 虚之又虚 . 而虚景又恰与雪月明的景配搭和 , 虚交 ,组成美好的境界 .踏莎行欧阳修候梅残 , 溪柳 , 草薰暖征 .离愁无 , 迢迢不停如春水 .寸寸柔 , 盈盈粉泪 , 楼高莫近危倚 .平尽是春山 , 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上写 , 通早春色象反“行人”的离愁 . 下写虚 . 通“行人”想老婆凭望 , 想念“行人”的愁苦之象 , 来写愁思 . 妻思夫 , 夫想妻 . 虚相生 , 进而将离愁抒得酣畅淋漓.塞上听吹笛高适雪胡天牧 , 月明羌笛戍楼 .借梅花何落 , 吹一夜天山 .前二句写的是景 : 胡天北地 , 冰雪融化 , 是牧的了 . 夜晚士赶着群来, 天空洒下明月的清⋯⋯开篇就造成一种塞中不多的和平宁的氛围.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 , 又组成一种虚景 , 忧如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 它四散 , 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关山 . 诚然是写声成象 , 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设想 , 以出之 , 虚之又虚 . 而虚景又恰与雪月明的景配搭和 , 虚交 ,组成美好的境界 .化虚:把抽象感情与真理予详细而生的形象, 运用比 .只恐双溪蚱舟 , 不多愁 .君能有若干愁 , 好似一江春水向流 .烟外寒化虚 , 如“化光景情思”?声茅店月 , 人迹板霜 .“ 声茅店月 , 人迹板霜”一 , 把六种形象性的:声、茅店、月、板、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同 , 些描述的形象 , 已不再不过事物的客物象 , 而是融入了作者悲凉悲体的意象了 . 人正是利用些意象的合 , 组成一种“道路辛苦、旅愁思”的境界 .(四)构形式:歌的构形式 , 常的首尾照 , 开山、深入 , 卒章志 , 渡、、伏笔等.1、抑把要抑否认的方面和要必定的方面同出来, 只突出此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彼或抑彼此的目的. 有先后抑和先抑.怨王昌。
中国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鉴赏常用艺术手法大全
记叙【概念】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杜甫《漫成一首》)【赏析】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议论【概念】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概念】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表现手法起兴【概念】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锦瑟》)【赏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虚实结合【概念】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概念】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一、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包含:比喻、夸张、双关、借代、拟人、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通感、比兴、顶针、互文、用典等。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拟人: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之情跃然纸上。
3.夸张:更突出、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4.双关: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
①《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②《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情胜有情”。
5.借代:用……代……,使被借代的事物更加具体,含蓄生动表达了……感情。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6.对偶:句式更整齐、节奏更明快,富于音乐美,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7.排比:增强语势,更更突出了xx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8.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9.反问:使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10.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诗歌艺术手法归纳大全
诗歌艺术手法归纳大全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诗歌艺术手法归纳大全
诗歌艺术手法归纳大全
一、平仄法:
平仄法是古典诗词最基本的押韵形式,它决定了一首诗的格律结构。
它体现了诗歌古
典美学中最重要的审美观念——“有致”,即“平仄有致”。
平仄指的是古典诗词中押韵时使用的声调,它有上声、中声和下声三种,上声成诗文
中常见的“平”字,而中声和下声则成为“仄”字。
平仄法的核心是以声调分步法构建出
的一系列节奏,这一系列节奏就构成了表达诗歌语义的固定结构和律动time texture。
二、用词艺术:
用词艺术是古典诗歌中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它体现了古典诗歌创作主体的审美能力、艺术造诣和语言表达能力。
用词艺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表现为以构建有模有式的语言句式和精确精准的用词实践,作诗者根据国画所塑造的形象,以及精细的内涵创造出有表现力的词语组合。
在用词过程中,作者灵活利用单韵、双韵、押韵、借韵等手段,通过完美的旨趣要素协控,多层次细
节塑造以及穿插使用比喻拟人等艺术修辞元素来表达一种充满视觉乐趣和意境抒情的“美”气息。
三、反复法:
反复法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音乐性美学手法,也常被称为“返回法”、“重温法”等。
一般而言,反复法是指诗句、词牌,或段落中形式、表现内容、思路结构上存在着相似度
或者关联性的句法,在生动富文辞的前提下,倾力打造出的一种意境的重复性表现。
反复法的作用是使内容鲜活,语言抒情,使作品有悬念,更能表现出一种审美的叠加,令人叹服。
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反复法手段有诗句重叠、句中重复等,它们有助于诗歌的
表达抒情,令人耳目一新。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远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4.反衬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9.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10.伏笔 照应
例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虚实 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7.以小 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例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句子里“二乔命运”——小事,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此乃大事。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点、面结合(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5)远、近、高、低相结合(6)色彩搭配(7)白描手法(1)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远近高低相结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介绍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介绍在语文的古代诗歌学习中,经常会考到艺术手法的使用,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古代古诗歌的常用的艺术手法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1、直抒胸臆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2、融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3、托物言志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4、托物起兴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子规》余靖)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5、巧用衬托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韦庄);侧面烘托如:“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春雨》周邦彦)6、联想巧妙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晚次鄂州》卢纶7、细节逼真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赵师秀8、欲扬先抑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韩愈)9、欲抑先扬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10、以动写静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鹿柴》王维)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王维)11、以静写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王维。
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
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2、以虚写实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13、以实写虚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一、修辞手法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3、通感:运用新颖别致的比喻,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陌生的事物,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
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借代:生动形象,突出特质5、拟人:使物具情,印象深刻如,“人面不知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夸:突出特征,增强感情。
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
7、双关:⑴谐音双关: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⑵一语双关:如“也无风雨也无晴”。
8、对比:如,“旧时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对偶:音节整齐,节奏感强。
10、设问:如,“丞相祠堂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1、反复:增强气势,效果强烈。
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12、互文:如,“时明月汉时关”。
二、表现手法1、衬托烘托:⑴以人衬人(侧面烘托):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
⑵以物衬物(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⑶以景衬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勾勒景物的大致轮廓。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和虚实相间。
如,商隐《夜雨寄北》、煜《浪涛沙•窗外雨潺潺》。
4、动静结合:《沁园春。
》5、众星拱月:以压低众人(其他人)来突出一个人。
如,“春风十里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6、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和情景相生。
如,杜甫《旅夜抒怀》。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首句就凭空起势,不事铺,写得大气磅礴,状黄河之水于天际滚滚而来,如海雨天风,势不可挡,既是夸亦为写实。
7、以乐写哀:以和谐优美的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忧思愁绪。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托物言志:既不停留在物上,又要切合咏物。
如,汉乐府《怨歌行》。
9、象征:如,“红豆生南国”。
10、用典:⑴援引史实:如“持节云中,日遣唐?”。
⑵化用前人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11、落笔对: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着笔。
⑴把写自己与写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
如,柳永《八声甘州》。
⑵通篇纯从想象对展开艺术构思。
如,杜甫《月夜》。
12、移情别恋: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
如,皂《渡桑干》。
13、反弹琵琶: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
如,韦庄《菩萨蛮》。
14、无理而妙:在看似违背常理的描写中,深刻地表现各种复杂的感情。
如,“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15、以少总多:用精练的文笔概括景物所共有必有的特征,触发读者的联想。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6、抑扬结合:⑴欲扬先抑,如愈《春雪》。
⑵欲抑先扬,如商隐《贾生》。
三、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开头)开门见山、先总后分、铺垫伏笔;(中间)一句一景、层层深入、自然过渡;(结尾)首尾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1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三比反象偶代”"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
"拟人" 使物具情,印象深刻"反复"增强气势,效果强烈。
"象征":深入浅出,创造意境,引人联想,增强效果。
"对偶":音节整齐,节奏感强。
"借代":生动形象,突出特质"夸":突出特征,增强感情。
2、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对比衬托、白描渲染、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反语用典、语序倒置、以乐景衬哀情3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开头)开门见山、先总后分、铺垫伏笔;(中间)一句一景、层层深入、自然过渡;(结尾)首尾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4表达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景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视听(嗅、触,感)结合、位结合(从上到下,从远及近)正侧结合抒情式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两种式。
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式1. 分析意境类提问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面,答题时三面缺一不可。
答题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全国卷的第12题)春行即景(华)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
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有“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
(点氛围),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
2. 分析技巧型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效果?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法。
答题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卷第16题)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3. 分析语言型提问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特色?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唱、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三检)观祈雨(约)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明确: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
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
第四句写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
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4. 炼字型提问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过香积寺(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处钟。
泉水咽危,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5. 一词(句)统领全诗型提问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卷第16题)东坡(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轼贬官时所作。
东坡,是轼在居住与躬耕之所。
荦头:山多大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6. 观点不同型提问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卷第16卷题)菩萨蛮(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7 情感主旨型提问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