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英文名称:Maching Design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20 讲课学时: 120 实验学时:学分:适用对象: 机电一体化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它在培养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培养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1.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具有设计一般机械的能力;2.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5.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二、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
机械和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特点、应用、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标准和结构工艺性。
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的一般知识。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
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
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防震、减振的途径。
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
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强度、刚度、耐磨性、寿命、热平衡等。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如何运用标准、规范、手册等技术资料,学会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学习本课程应具备《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制工艺学》的基础。
后续课程为机械类专业课。
三、课程特点1、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要求并重;2、对机械原理掌握和机械零件的设计要求并重;3、实验课程是重要的学习和实践环节;四、教学总体要求1、掌握设计的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和标准;2、掌握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失效分析、计算准则、条件性计算和计算载;3、通过实验课,理解常见机械运动特点,增强动手能力;掌握必要的标准技能与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六、教学及教学参考资料高教出版社《机械设计基础》参考资料《机械设计手册》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机器的组成及特征。
2、机器和机构。
3、构件和零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机器的组成及特征;明确机器与机构的差别;掌握零件与构件的概念。
教学建议:1、机器的组成及特征是本章的重点。
2、强调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的概念。
3、讲清机械设计课程的重要性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教学内容:1、平面机构的组成。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教学要求:使学生明确平面机构的组成;理解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教学建议: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是本章的重点。
2、强调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3、讲清虚约束的特点。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教学内容:1、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2、平面机构的力分析3、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4、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5、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平面机构的运动和力分析方法;明确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基本特性;掌握四杆机构设计原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机械设计思维能力,包括需求分析、构思设计、详细设计和验证测试等环节。
2. 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实践能力,包括绘图、CAD建模、工程计算和实验测试等技能。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在机械设计项目中的管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a) 机械工程的概念和发展历史;b)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c) 材料力学和机械结构设计基础;d) 设计过程中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考虑因素。
2. 机械工程图学:a) 三视图和投影法;b) 轴测投影和透视投影;c) 绘图符号和尺寸标注;d) 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3. 机械零件设计:a) 标准零件的选用和设计;b) 摩擦、磨损和润滑的基本原理;c) 轴承和齿轮传动的设计;d) 机械连接件和紧固件的设计。
4. 机械传动:a) 认识各类传动装置的工作原理;b) 了解齿轮传动和皮带传动的设计;c) 了解齿轮箱和减速机的设计;d) 传动的布置和配合。
5. 机械结构设计:a) 熟悉各类机械结构的形式和功能;b) 了解各类机械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c) 利用结构材料和构件进行机械结构设计。
6. 机械设计项目实践:a) 进行机械设计课程实践项目;b) 完成机械设计实践报告;c) 进行设计方案评审和展示。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的讲述和示范,系统全面地介绍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室课程,进行机械设计基础技能的实际操作和练习。
3. 实践项目: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学科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涵盖了机械零件的选择、设计、分析、制造和测试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发机械系统。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机械零件的类型、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基本知识。
2、掌握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和性能特点,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
3、能够应用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本理论进行机械系统的分析和计算。
4、熟悉机械系统的测试技术,能够进行测试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机械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零件的类型、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基本知识。
2、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和性能特点,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
3、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本理论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4、机械系统的测试技术,包括测试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处理。
5、机械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创新设计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和课外作业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外作业和实验成绩等。
2、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
3、设计作品:学生分组完成一项机械系统设计任务,通过作品展示和答辩的方式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和参考书:选用优秀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
2、实验设备:提供各种机械零件和机械系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大纲.doc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适应专业:机械类各专业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108课时总学分:6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帘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及有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计算是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但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综合运用各种机械零件、各种机构的知识以及其它先修课程的知识,掌握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一般机械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机械工程、机电产品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机械设计基本短识和基本技术,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曲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的基本知识。
2.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标准。
3.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
2.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徳。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基础模块课题1绪论绪论部分阐述机构和机器的概念和组成,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彖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要求学生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纽•成。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课题2平而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山度了解机构的组成。
理解运动副、平面自山度等概念。
掌握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掌握平面机构的自山度和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教学建议:在本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提供-些典型机构的实物或模型,如缝纫机机头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掌握好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本章教学完成后应及吋完成相应的实验。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一、课程背景与目标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其未来在机械设计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旨在明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学习目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
二、课程大纲1.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2. 课程编号:MEC1013. 学时分配:- 理论课:36学时- 实验课:24学时- 设计实践:12学时4. 先修课程:数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5. 课程内容:- 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概述- 第二章:机械元件的设计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第四章:机械零部件的选材与加工工艺 - 第五章:机械设计中的标准化与规范 - 第六章:机械产品的装配与调试- 第七章:机械设计中的热处理与防腐蚀6. 考核方式:- 平时表现:20%- 期中考试:30%- 期末考试:50%三、教学计划1. 第一周:- 理论课:机械设计基础概述- 实验课: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2. 第二周:- 理论课:机械元件的设计原理与方法 - 实验课:机械元件的制图与仿真3. 第三周:- 理论课: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实验课:机械传动系统的测试与分析4. 第四周:- 理论课:机械零部件的选材与加工工艺 - 实验课:机械零部件的制造与检验5. 第五周:- 理论课:机械设计中的标准化与规范 - 实验课:机械产品的标准件选择与组装6. 第六周:- 理论课:机械产品的装配与调试- 实验课:机械产品的装配与测试7. 第七周:- 理论课:机械设计中的热处理与防腐蚀 - 实验课:机械零部件的热处理实验8. 第八周:- 复习与考试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 教学方法:- 理论课采用讲授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 实验课注重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设计实践通过项目实践、课程论文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代码:54E01325学时分配:32学时赋予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后续课程:毕业设计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它在培养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本课程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中的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开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关于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设计能力,逐渐形成规范的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且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及技能,对于一些机械领域的新成果和开展定向有一定的了解。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课时分配按照课程内容,分成15个教学单元,各单元的课时安排如下表。
2、教学内容安排绪论【教学内容】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基本要求】•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了解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培养的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对机械设计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第1单元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教学内容】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自由度;速度瞬心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265211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 of Machine Design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56/3.5(讲课学时:52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风电方向)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近机类工科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的技术基础课,也是工科学生将来学习专业机械设备课程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设计构思和基本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对机械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所涉及的先修课程有:工程制图:设计的图形表达。
工程材料: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机械制造基础:冷加工工艺,热加工工艺。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解决精度设计问题。
理论力学:解决力分析与动力计算。
材料力学:解决强度分析问题。
本课程所涉及的后续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减速器风电机组机械系统设计及课程设计:风电机组机械系统总体设计及传动部分与执行部分的结构设计。
毕业设计: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提高所学知识、掌握应用的能力和技巧,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专业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技巧。
三、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了解各种机械的传动原理,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设备中基本机构的能力;(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1,1.2,1.3,2.1)2.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等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支撑毕业能力要求2.1,2.2,2.3)3.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支撑毕业能力要求2.3,6.2)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机械设计过程中国家有关的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政策和制约因素;(支撑毕业能力要求6.2)5.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典型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支撑毕业能力要求4.1,4.2)6.了解机械设计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新发展动向。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
具体内容包括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难点: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和传动比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齿轮模型、蜗轮模型、链条和皮带等;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汽车的传动系统,让学生了解机械传动在实际中的应用;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3. 例题讲解:分析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和传动比的计算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行计算一组齿轮传动的传动比;5.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齿轮模型的组装和传动比的实验;7. 课堂作业:布置一道齿轮传动和一道蜗轮传动的计算题目;8.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机械传动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六、板书设计齿轮传动:基本原理:齿轮的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齿轮的形状和啮合方式;传动比:齿轮的齿数比。
蜗轮传动:基本原理:蜗轮的蜗杆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蜗轮的形状和蜗杆的形状;传动比:蜗轮的齿数比。
链传动:基本原理:链条的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链条的方式和链条的强度;传动比:链轮的齿数比。
皮带传动:基本原理:皮带的摩擦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皮带的材质和皮带的宽度;传动比: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齿数比。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组齿轮传动的传动比。
答案:传动比 = 从动轮齿数 / 主动轮齿数;2. 题目二:计算一组蜗轮传动的传动比。
答案:传动比 = 从动轮齿数 / 主动轮齿数;3. 题目三:计算一组链传动的传动比。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综合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方法和选用原则。
2、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的工作原理、特点、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3、掌握常用轴系零部件(如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4、了解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2、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3、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运动副及其分类。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4、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速度瞬心法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2、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对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四)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2、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五)机械的效率和自锁1、机械的效率计算。
2、机械的自锁条件。
(六)机械的平衡1、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和实验。
2、平面机构的平衡。
(七)机械零件设计概论1、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2、机械零件的强度。
3、机械零件的耐磨性。
4、机械制造常用材料及其选择。
5、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
(八)连接1、螺纹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应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与分析,并获取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机械零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和计算原理;3. 熟悉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能够进行零件三维建模和装配设计;4. 能够分析和评估机械设计的性能和可靠性;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1)机械设计的概念与分类(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机械零件的功能、特性和要求2. 机械零件的设计(1)标准零件的选择与使用(3)轴类零件的设计与计算(4)轴承的选择与安装(5)齿轮传动的设计与计算3. 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1)CAD软件的基本操作(2)三维建模与装配设计(3)有限元分析与性能评估4.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1)实际机械设计案例的讲解和分析(2)学生个人或小组设计项目实践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理论讲授、实例演示、案例分析、软件操作实践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 主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参考书目:(2)《机械设计与制图》(3)《机械CAD设计与计算》(4)《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六、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
4. 设计实践项目: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一个机械设计项目,包括设计方案、设计报告和实物展示。
七、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期的周数和课时安排,制定具体的教学进度安排和实施计划,确保课程内容的全面覆盖,并留出一定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
八、其他注意事项为了提高课堂效果,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CAD软件操作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了解螺纹连接结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能 够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的螺纹连接结构。
键连接设计
键连接类型与特点
了解常见键连适用场合。
键的选择与强度计算
熟悉常用键的标准和规范,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键,并 掌握键连接的强度计算方法。
凸轮机构设计
凸轮机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组成、特点和应用场景。
凸轮机构的压力角与基圆半径
了解凸轮机构压力角和基圆半径对机构性能的影 响,能够进行合理选择。
ABCD
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掌握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能够绘制从动 件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
凸轮机构的设计方法
了解凸轮机构的设计步骤和方法,能够根据实际 需求进行机构设计。
链传动设计
设计原理
掌握链传动的工作原理 、类型、特点及应用范
围。
设计计算
能够进行链传动的设计 计算,包括选择链型、 确定链轮齿数、链节距
、中心距等。
结构设计
了解链传动的结构组成 ,能够设计合理的链轮 结构、张紧装置及润滑
方式。
强度校核
掌握链传动的强度校核 方法,能够对设计结果
进行验证。
齿轮传动设计
设计成果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设计成果展示,提高学生的交流能 力和表达能力。
3
经验分享与反思
鼓励学生分享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促进相 互学习和进步。
08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总结与回顾
课程目标与要求
回顾课程的主要目标和 要求,包括掌握机械设 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 技能,以及培养创新思 维和实践能力等。
教学内容与安排
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素质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1.教学单位名称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2.实践环节名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3.实践环节代码
414214
4.实践环节学时
2周
5.实践环节学分
2学分
6.实践环节性质
必修
7.实践环节开设学期
第6学期
8.实践环节面向专业
工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物流工程、交通运输、生物工程9.实践环节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
(1)通过课程设计,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3)掌握机械设计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手册、运用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的能力。
要求每名学生完成以下工作:
减速器装配图草图和装配图各1张(AO);零件工作图2张(轴(A2)、齿轮(A2));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2024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辅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
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 学生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
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
针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 给予解答和指导,确保设计过程顺利进行。
课程设计成果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 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成果展示, 以便互相学习和交流。
根据机械零件的特殊要求,选 择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橡胶、
陶瓷等。
复合材料
根据机械零件的综合性能要求, 选择复合材料,如金属基复合
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等。
材料选择原则
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工艺性能 良好、经济性合理和环境友好。
03 机械零件设计基础
轴承与轴的设计
轴承类型与选择
了解各种轴承类型、特点及应用 场景,掌握轴承选择方法。
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 生的课程设计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进行课程设计答辩 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就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 计成果等方面进行阐述和答辩,以便进一步检验学生的设 计能力和水平。
课程设计总结与反思
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对课程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包括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步骤等方面的总结, 以便在今后的设计中加以借鉴和应用。
学生未来学习方向建议
深入学习机械设计理论 建议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机械设计相关的 理论知识,掌握更加扎实的设计基础。
关注机械设计前沿技术 建议学生关注机械设计领域的最新技 术和发展趋势,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
态度。
拓展现代设计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 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提高设计 能力和水平。
专业必修课-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教师或教学团队中每位教师主要讲授的本科课程,课程受欢迎情况;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
)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名称(英文):Basis of Mechanical Design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2110052周学时:5总学时:80 学分: 4 课内实验学时:10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及CAD、机械制造基础、工程力学等授课对象:汽车服务工程(中德合作)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应用、设计能力,并通过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因此在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高等工科院校中机械类专业一门主干课程,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内容:1.阐述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及设计方法。
2.阐述常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设计方法。
3.介绍机械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对进行机构分析、设计、使用技术资料进行零件计算、制图的能力;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5.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本课程注重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表达设计对象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设计手段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构思和总体把握设计方案的水平。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高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1)性质:学习后续课程,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2)任务: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本课程120学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桥梁,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将本课程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或技术基础课的内容集合起来。
讲课中尽量将机械原理部分和机械设计部分分开讲。
四、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通过观察汽车实物或拆装汽车零部件,使学生能识别汽车上主要零部件的名称和作用,懂得汽车维修常用工、量具及设备的正确使用,了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原理,了解汽车传动系统、转向行驶系统和制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了解汽车充电系统、起动系统、发动机点火系统、汽车空调系统、灯光照明系统、仪表报警系统和附属电器设备等的基本构造和原理。
五、课程内容、学习目标课题或章节主要内容及目标学时分配备注机械设计基础概念§1.1 机器的组合§1.2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1.3 机器应满足的要求和设计制造程序§1.4 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知识§1.5 机械零件的强度§1.6 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1.7 摩擦、磨损和润滑§1.8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简介6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2.1 运动副及分类§2.2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2.3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6螺纹联接§3.1 概述、常用螺纹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6§3.2 螺纹联接的类型和螺纹紧固件§3.3 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3.4 螺栓的强度计算§3.5 螺栓联接的结构设计轴义联接§4.1 键联接§4.2 花键联接§4.3 销联接§4.4 无键联接3带传动§5.1 概述§5.2 V带和带轮§5.3 带传动工作情况分析§5.4 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5.5 V带传动的张紧与维护§5.6 其他带传动简介9链传动§6.1 概述§6.2 滚子链和链轮§6.3 滚子链传动的设计§6.4 链传动的使用和维护6齿轮传动§7.1 概述§7.2 渐开线齿廓§7.3 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基本参数及直齿轮几何尺寸计算§7.4 渐开线标准直齿轮圆柱的齿合传动§7.5 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7.6 渐开线齿轮的根切现象和最少齿数§7.7 渐开线变位齿轮传动简介§7.8 直齿圆柱齿轮的齿厚测量计算§7.9 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7.10 齿轮材料及热处理§7.11 齿轮传动的精度§7.12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计算载荷§7.13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7.14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计算准则及主要设计参数选择§7.15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24§7.16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7.17 直齿锥齿轮传动§7.18 齿轮结构§7.20 齿轮传动的维护与修复蜗杆传动§8.1 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8.2 普通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8.3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和材料选择§8.4 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8.5 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8.6 蜗杆传动的效率及热平衡计算§8.7 蜗杆传动的安装与维护6齿轮系传动§9.1 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9.2 行星轮系传动比的计算§9.3 组合行星轮系传动比的计算§9.4 轮系的功用9平面连杆机构传动§10.1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它应用和特点§10.2 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10.3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10.4 平面四杆机构传动特性9凸轮机构传动§11.1 概述§11.2 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11.3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11.4 盘形凸轮9其他常见机构和组合机构§12.1 间隙运动机构§12.2 螺旋传动机构§12.3 组合机构简介 3轴承§13.1 滑动轴承§13.2 滚动轴承的类型及代号§13.3 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寿命校核和静强度计算§13.4 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12§13.5 滚动轴承的使用与维护轴§14.1 概述§14.2 轴的结构设计§14.3 轴的强度校核§14.4 轴的使用与维修6联轴器、离合器§15.1 概述§15.2 联轴器的安装与维护§15.3 离合器 4考试 2总计120.六、课程考核办法本课程为学期考查课,采用百分制形式计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英文名称:Maching Design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20 讲课学时: 120 实验学时:学分:适用对象: 机电一体化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它在培养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培养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1.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具有设计一般机械的能力;2.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5.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二、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
机械和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特点、应用、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标准和结构工艺性。
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的一般知识。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
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
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防震、减振的途径。
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
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强度、刚度、耐磨性、寿命、热平衡等。
简化计算、当量法、试算法等。
改善载荷和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方法,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改善摩擦学性能的途径。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绘制机构简图,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及工作图的绘制;查阅标准、规范、手册等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2学时)机械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设计的内含与程序。
重点介绍本课的内容,性质和任务,使学生明了本课程是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研究通用零件的设计和计算问题。
扼要介绍本课程的特点和相应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也应随时对学习方法作具体指导。
(一)机械设计概述(4学时)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准则及一般步骤;机械零件常见的失效形式。
重点:机器及其组成;;机械零件常用材料。
难点: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准则。
要求: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二)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4学时)摩擦与磨损、润滑、密封方法及装置。
重点:摩擦的分类;磨损的过程。
难点:磨损的分类原理。
要求:掌握摩擦的分类和磨损过程,了解润滑的方法、密封方法及其装置。
(三)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6学时)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重点:运动副的概念;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难点: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的注意事项。
要求:理解平面运动副和机构自由度的概念,掌握书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和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四)平面连杆机构(6学时)概述;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和几个基本概念;平面四杆机构运动设计。
重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应用;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
难点:平面四杆机构的极位、急回特性。
要求: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曲柄存在的条件。
了解压力角、传动角、死点、急回特性等概念。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运动设计的方法。
(五)凸轮机构(4学时)概述;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用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凸轮机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重点: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
难点: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及其绘制;图解法。
要求:了解凸轮机构的特点和应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凸轮机构。
(六)间歇运动机构(4学时)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
重点: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
难点:棘轮转角大小的调节方法。
要求:了解间隙运动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和应用。
(七)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8学时)螺纹联接的基本知识;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螺栓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螺纹连接件的材料和许用应力;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重点:螺纹连接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
难点:受轴向载荷和倾覆力矩的螺栓组的设计计算。
要求:螺纹联接是本课程重点内容之一。
要求掌握螺纹联接的结构设计和计算。
对提高螺纹联接的结构工艺措施等作一般介绍。
(八)机械传动设计(4学时)常用机械传动机构的选择;机械传动的特性和参数、方案设计、设计顺序。
重点:机械传动机构的选择及其特征参数。
难点:机械传动机构的方案设计和设计顺序。
要求:了解了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之后,掌握常用机械传动机构的选择;机械传动的特性和参数、方案设计、设计顺序。
(九)轴和轴毂连接(6学时)概述;轴的结构设计;轴的强度计算;轴的材料及其选择;轴的设计;轴毂连接。
重点:轴的功用和分类;轴的强度计算。
难点:轴的强度计算和轴毂连接。
要求:理解轴的分类,了解轴的材料,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原则和要求,掌握轴的强度计算。
(十)轴承(8学时)概述;轴承的功用和类型;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和代号;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分析及计算;滚动轴承的选择和组合设计;滑动轴承概述;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性能比较。
重点: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和代号;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分析及计算。
难点:滚动轴承的当量动载荷;向心推力轴承的轴向力。
要求:了解滑动轴承的类型、结构和材料,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了解滚动轴承的类型和代号,掌握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理解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掌握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了解滚动轴承的静载荷能力计算,掌握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十一) 其他常用零部件(4学时)联轴器;离合器;弹簧。
重点:联轴器的选择难点:联轴器、离合器、弹簧的构造要求:了解常用联轴器的性能和类型,联轴器的选择、结构特点;了解常用离合器的类型和特点;了解弹簧的功用、类型、特点和选用。
弹簧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四、实践环节机械设计实验应使学生在2-4小时内亲自动手完成2—3个实验,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获得实验操作的基本训练。
实验内容如下表: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每章均应有适当的作业、习题或思考题,其内容要多样化,使学生掌握和巩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设计、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当安排习题课,习题应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教学的需要,要适当安排习题课(讨论课),课外习题和设计作业。
每个学生至少要完成1个大型设计作业。
每个作业的份量一般为装配图纸一张,设计说明书一份,约需15~20个课外学时。
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最好利用一些能说明问题的教具,实物模型和CAI软件进行电化教学。
将CAD引入课程设计,逐步由手工绘图过度到电子图版。
开展设计大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八、考核方式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成绩评定按照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进行折算记入最终成绩。
1、采用累加式的考核办法由下面几部分构成:平时成绩()+期末考试()2、期末考试注重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的相结合,目的在于使同学们能好地掌握知识,避免死记硬背,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解决实际当中的一些问题。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陈立德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机械设计基础(第四版)》,杨可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十、说明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学习本课程时必须安排在下列课程之后进行: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及技术测量、金工实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算法语言和程序设计等。
除一般的联系与分工外,以下内容能在先修课中落实,以保证衔接与配合。
本课程中大多零件都按疲劳强度计算,因此希望材料力学课对材料在交变应力下的强度计算应加强训练。
螺纹的主要参数,螺纹标准及公差,齿轮公差、粗糙度等内容,应在机械制图,互换性及技术测量等课程中学习。
大纲制订人:大纲审定人:制订日期:2013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