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青铜文化(二)

合集下载

《青铜文化》PPT课件

《青铜文化》PPT课件

春秋晚期 蟠龙洱簠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通高20厘米,长35.6厘米
.
29
.
30
战国中期 平盘豆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高25厘米,宽19厘米
春秋晚期 国子豆
山东省博物馆藏
高40厘米,盘径25.1厘米,底径19.1厘米
.
31
商晚期 兽面纹假腹豆 江西省博物馆藏 高13.4厘米,口径15厘米
春秋~战国 蟠虺纹盖豆 保利艺术博物馆 口径17.6厘米,通高21.5厘米,重1.7千克
.
39
.
40
商晚期 兽面纹角 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利恩博物馆藏 通高19厘米.jpg
商晚期 父癸角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通高22.5厘米.jpg
.
41
夏晚期 乳钉纹角 上海博物馆藏 残高20.6厘米,口长16.3厘米
西周早期 晨肇宁角 河南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通高28厘米
.
42
.
43
商中期 夔纹觚 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藏 高15.8厘米,口径10.6厘米
.
16
盛食器:
.
17
.
18
春秋 蔡侯簋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通高36.7厘米,口径23.9厘米
西周早期 鱼伯簋
宝鸡市博物馆藏
通高31厘米,口径25厘米
.
19
战国中期 陈侯午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33.5cm.jpg
西周中期 伯簋
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
通高25厘米,口径19.1厘米.jpg
商晚期 母乙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通高16厘米,口径长8.4厘米,宽7.4厘米
.
47
西周成王 小巨单觯 上海博物馆藏 通高13.8厘米,口径9.3-11.6厘米

西周青铜器赏析

西周青铜器赏析

西周青铜器赏析博文中展示的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众多周代的考古发现成为我们领略周代典章制度及其演进的桥梁。

第一节西周青铜器概述商朝的统治最终在社会矛盾的浪潮冲击下崩溃,被周朝所取代。

青铜器工艺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到西周建都的陕西关中地区。

西周的青铜文化是在晚商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周人得到了殷商的工艺匠人和先进的冶铸技术,使青铜铸造业迅猛地发展起来。

随着政权的巩固和礼制的不断加强,周人在全面继承殷商青铜工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器类、器形、纹饰和铸造工艺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造和更新,创造出精美的艺术瑰宝,把青铜文化推到了最鼎盛时期。

西周早期的器类、器形和花纹大都是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

这是因为周灭商前,先周文化虽然已经跨入青铜时代,铸造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但还远不如殷商的青铜铸造业发达。

到目前为止,周原和丰镐地区还没有发现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先周青铜器。

从传世和出土的周初青铜器来看,情形比较复杂,这其中混杂有相当一部分商器,有的甚至是商代中期的青铜器。

周灭了商朝之后,把商朝的奴隶主及其所占有的奴隶分赐给自己的大贵族,商人的许多宝器也被分赐给周朝的奴隶主贵族,因此有大量青铜器落到了周人的手中。

至今周初墓中仍然可发现部分商器,其原因就在于此。

灭商之后,周人接收了青铜铸造工业和工艺奴隶,生产为周人服务的手工业产品,在一段时期内还是原来的模式,因此出现了一批商制周铭的青铜器。

因而在讨论周初的青铜器特征时,必须与铸有周初铭文的器物结合起来。

对于时代界限模糊的器物,有些著作称之为“殷周式”,或定为商末周初。

青铜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西周中期已经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早期青铜器上商代特点逐渐被全新艺术所代替,这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的造型设计、纹饰构图等方面。

在器型方面,西周中期酒器迅速衰落,爵、觚、觯、觥、瓿等逐步消失,鬲的种类不断增加,写实风格的鸟兽樽十分流行,而且式样活泼。

浅析西周青铜文化

浅析西周青铜文化

青铜 文 明 , 中国 文化 的发 展 产 生 了 巨大 石器 时代 进 入 了青 铜 时 代 。 铜 时代 在 考 是 以当 时人 类使 用 的工 具 来 区 分 的 。 对 当人 青 影响。
我们称之 古学 上 是 以使 用青 铜 器 为标 志 的人 类文 化 类主要 以石器作 为生产工具时 ,
周早期的青铜文化则达到了中国青铜文化 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对青铜文化的研 究 , 不 尽相 同 ,技 术 发 展 的 道 路也 各 有 千 秋 。 。 的 鼎盛 时期 。 铜 文化 反 映 了青 铜 时 代 社 主要 是 针对 青 铜这 一特 定 物质 而 展 开 的文 青 青 铜 的 发 明与 应 用 标 志 着 人 类 从 新 会政 治、 经济 、 科技 、 文化艺术以及信仰 、 我国青铜文化 化过程 。 各式各样的青铜器 , 是青铜文化 石器时代进入 了青铜时代。 审美等的特征 。 致力于西周青铜文化的研 的终端产 品 ,它们凝聚 着文化过程 所包 的发展始于龙山时代 .在夏 商、西周 、 究对探讨文献贫乏的西周历史意义重大 , 容 、 战 涉及的所有物质因素 和精神 因素。青 春秋 及 战 国早 期 达 到 了鼎 盛 时期 , 国 末
西 周 时 期 青 铜器 的特 点 为技 术 成 熟 . 护 其 奴 隶 制 度 的 历史 真相 。
数量有所增大 , 但纹饰退化。早期常见的
( )西 周 礼 乐 制度 的体 现 二
西周 时代最 显著 的特 征就 是礼 乐制 食器有鼎 、鬲 、簋 、盂 :酒器有觚 、爵、
周代 有 一套 等 级森 严 的礼 乐 制度 .
古老 的中国文 明延续至今 .而 其 中 青铜是红铜、 锡和铅的合金 . 因颜色 中华民族的传统 文化 。 ( )中国青铜文化溯源 二

西交文物鉴赏2第二讲器型

西交文物鉴赏2第二讲器型

方形的壶也称为钫。
方形 镶嵌几何纹 战国晚期
圆形 环带纹 西周晚期
椭圆形 蛟龙纹 西周晚期
禁: 承酒尊的器座
多为长方形 青铜禁传世和考古发掘都很少见,最早见于西周 早期,春秋偶尔也有
夔纹禁 西周早期
淅川下寺楚墓铜禁
春秋早期
失蜡法制作
枓: 挹酒器,是一个小杯连铸一条弯曲
形的长柄 ,青铜枓最早见于商代晚期, 西周时代尚有。传世和出土的都很少见。
卫盉 西周中期
逨盉 西周晚期
觯:饮酒器
初见于商代晚期,西周早期 亦甚流行,西周中期以后消失。
器形有椭圆体和圆体两种形式 侈口,束颈、深腹、圈足。
父庚觯 西周早期
壶:盛酒器或盛水器
最早见于商代早期,流行的时间很长, 自商至战国,秦汉以后尚可见到 器形的变化相当复杂,有圆形、方形、 椭圆形、扁形等形式,一般有提梁 及盖,是酒器中的大类。
圆 鼎
圆鼎
西周中期
商代早期
春秋
方 鼎
方鼎
商代晚期 西周晚期
鹿方鼎
牛方鼎
殷墟1104号墓出土
扁足鼎 商代晚期
异 形 鼎
返 回
异形鼎 刖人守门方鼎 西周中期 高17.7cm 口长11.9cm 口宽9.2cm 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 西周窖藏出土
鬲: 形制近似于鼎,也是腹下附三足的容器,
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初期 消失。基本形制为椭圆长方体或圆角长方体,大 多带盖,盖也可仰置盛物。
盨 西周早期 高17.8cm 口纵13.5cm 口横21.4cm 上海博物馆藏
敦:盛放食物的器具。
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期,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 期,秦代以后不见。 其基本形制是上下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有 上下不完全对称,也有完全对称的。

青铜器及文化遗产保护

青铜器及文化遗产保护

试论西周青铜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保护—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器展览有感【摘要】西周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和铭文方面相比于商代都有很大的进展,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的特征。

大学生应认识文化遗产连接古今、传承文化、融会历史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

对文化遗产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肩负起保护与传承的责任。

【关键字】西周青铜器文化特点文化价值传承与保护西周时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西周早期的青铜文化则达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

青铜文化反映了青铜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等的特征。

致力于西周青铜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的艺术瑰宝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而且西周青铜器所反映出的中华传统造物思想与艺术情趣对于我国现代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我们在认清青铜器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地保护各类文化遗产,让他们散发出更持久、更灿烂的光芒。

一、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发展青铜器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中,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或铜锡合金制造的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礼器以及车马饰、铜镜、带勾、度量衡器。

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中,青铜器不仅成了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经济实力。

我国的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商周时期。

其中,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

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总的来说,西周青铜器的特点为技术成熟,数量有所增大,但纹饰退化。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技艺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技艺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技艺西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青铜器制作技艺达到新高峰的时期。

在当时,青铜器不仅被视作一种实用的器具,更被视作一种象征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在这个时期,我们不仅看到了青铜器的数量与品种的增多,还看到了制作技艺的不断突破与改进。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技艺是如何达到如此高度的。

一、青铜器制作的原材料选择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原材料主要是铜、锡、铅三种,其中铜的品质是制作高品质青铜器的关键因素。

铜的纯度越高,青铜器的质量也就越好。

为了保证铜的纯度,青铜工匠们还会在铜矿中寻找少量含有其他金属元素的铜原料,以达到一定的纯度,这些青铜器也可以被视作是一种高品质青铜器。

二、精细化的铸造技术在青铜器生产过程中,铸造技术是很重要的一项技术。

西周的青铜器制作采用“失蜡铸造法”,也即采用蜡烛模型制造铜器,在模型外面涂上一层泥浆,然后用火加热,使蜡模熔化,留下空腔,再将熔的铜液倒入空腔中,经过冷却而成立体铜器的一种鎏金鎏银工艺。

这种方法使得铜器的生产更迅速,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所制造出的铜器只能是单一的形状,不便进行复杂的雕刻与花纹装饰。

三、复杂的花纹装饰尽管雕刻技术在青铜器制作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这并没有影响到青铜器花纹装饰的复杂与精美。

在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花纹装饰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其中最为常见的装饰形式是勾边、刻纹、金银镶嵌、铸雕等。

四、高超的铸造工艺青铜器是一项质量与重量都非常重要的制品,所以铸造工艺的精良程度也必须非常高八卦。

在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者采用了先铸后抛的制作工艺,这使得青铜器更具有整体感。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铸造工艺也变得越来越精细,最终呈现出一种完美且富有艺术感的铜器。

总结:西周时期,青铜器制作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创新,青铜器的数量与品种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物,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民族的辉煌文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我们也能在更好的条件下保存并传承这些文物。

中国青铜器艺术鉴--夏商周

中国青铜器艺术鉴--夏商周

二、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源自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 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 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 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 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 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 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 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 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 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 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 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 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青 铜 器 分 类
闻名铜器的欣赏
人面纹铜鼎 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口宽23.7厘 米 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 鼎为炊器,上有两耳,便于提携,下有 四足,便于加温。商代铜鼎很多,此 鼎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腹部浮雕的四个 人面,浓眉大眼,高鼻梁,凸颧骨, 宽嘴紧闭,表情庄重。在人面的额部 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两侧置兽爪。 表明此人面并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 们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内有 “大禾”二字铭文。中国历史上有关 于夏禹铸九鼎的传说,夏王朝灭亡之 后,九鼎归于商,商王朝灭亡后,九 鼎归于周,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具体到个人来说,鼎又是身份地位的 标志。

青铜器的分期

青铜器的育成期:商代盘庚迁殷以前 青铜器的鼎盛期:殷墟期至西周昭王(商代后期-西周中期 ),青铜 艺术的第一次高潮 青铜的的转变期:西周中期以后至春秋早期,青铜艺术的转变抽象时 期 青铜器的更新期:春秋中期至战国、秦,青铜艺术的更新时期,即又 一次高潮 青铜器的衰退期:两汉时期青铜器在发明之初,是为人所用的,而后, 经历了从神化、礼化再到人化的功能演变。青铜器功能内容的演变, 制约并推动着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以及工艺技术的发展。

夏商西周工艺品-青铜器

夏商西周工艺品-青铜器

传说中“有首无身”的饕餮、面具、神树 造型能力惊人,极巨大
面具(高60,通耳宽134厘米)专家认为,表 现的是古蜀王蚕丛,因史称蚕丛“纵目”。
立人像,高262厘米
江西新干大洋洲
商中晚期 礼器、乐器、兵器、工具 当地制品粗犷,中原制品精美
大洋洲兽面纹盔
征 有流,后有 前流和后尾皆尖 喇叭花状
尾,口缘两 状(原系兽角,
柱,下三足,后仿铜器),可
可温酒
温酒
发 夏:青铜容 展 器主体
商晚期:被 觚取代
商晚期:或方或圆,或高或低, 腰部或柔细或壮硕,扉棱或有或 无,装饰或繁或简;细腰挺拔优 雅,方口方足四棱身曲直变换 西周:细腰装饰简化,造型优美
温酒器
觯(zhi) 斝(jia)
得名自
铭文。出土在王陵区大墓里,应
是后代统治者为祭祀商王武丁或
祖甲的配偶戊铸造的。
“妇好”偶方彝(口长88.2、宽17.5厘米,重71千克) 为两个方彝联体。造型颇 似殿堂,如今的仿商宫殿建筑多受它启发。盖上的鸟纹或为商人的图腾——玄鸟。
西周早期——
发现:主要在歧周、 宗周和成周
风格:似晚商,威严 神秘,延续高峰
2、动物纹
兽面纹—— 形象:鼻梁居中,左右对称 构成:单独纹样 分类:牛头、羊头、虎头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 对这种纹样,
饕餮是常见的又一 称谓,还有专家会 根据不同的形象特 点,分别以牛头、 羊头、虎头命名。
龙纹—— 作用:或做兽面的组成部分,或做独立装饰 发展:商和西周早期盛行,西周中期以后变化较多
2、食器


鼎(ding)
烹煮器 鬲(li)
甗(yan)
用 烹煮肉食,实牲祭祀、燕飨 途 礼器中心,体现等级、礼法

周代铜器铭文

周代铜器铭文

周代铜器铭文
周代铜器铭文是周朝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被称为金文。

这些铭文的内容、形式、数量以及书体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后世学习书法的重要取法对象。

周代铜器铭文按照历史的演变顺序及其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铭文包括武、成、康、昭四个王世,中期包括穆、恭、懿、孝四个王世,晚期则包括夷、厉、共和、宣、幽五个王世。

这些铭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信息,还反映了周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和思想观念。

周代铜器铭文的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其表现出的浑厚、苍茫、自然的金石气味,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重要取法对象。

铭文的字体风格各异,有的雄浑豪放,有的清新秀丽,有的则质朴古拙,展现出了周朝时期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之,周代铜器铭文不仅是周朝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研究周朝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周青铜器的艺术创作与文化内涵

西周青铜器的艺术创作与文化内涵

西周青铜器的艺术创作与文化内涵西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一,在艺术创作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体验。

在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和宗教需求,更是一种表述政治权力、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可以看出西周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意识形态。

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创作是以天人合一为理念,凭借高超的工艺和艺术造诣,展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精髓。

西周青铜器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器形设计西周青铜器的器形设计十分精美,并且十分独具风格。

比如说,青铜鼎、青铜爵、青铜觯等器具形状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器身上雕刻了各种图案和纹饰,其图案种类繁多,包括动物、植物、神话传说等,这些图案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可以展示社会阶层和权力关系等信息。

二、工艺技法西周青铜器在工艺技法上十分高超,包括了铸造技术、雕刻技法、打磨工艺等。

这些工艺让青铜器在艺术价值方面大为提升,是西周青铜器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这些工艺也是青铜器制作师傅的传世技艺,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文化资源。

三、纹饰图案西周青铜器的纹饰图案十分精美,包括了波涛纹、蝼蚁纹、神兽纹等等。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语言,通过这些图案可以推测出西周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特征。

四、器物象征意义西周青铜器在政治象征上也具备了重要的意义。

比如说,青铜鼎是西周重要的礼器,代表着统治者的权力,同时也是尊重祖先的一种表现。

另外,青铜爵、青铜觯等器物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百鸟朝凤纹代表着丰收和物产丰盈,这些象征意义在西周时期十分重要,代表着政治、宗教和文化的统一。

综上所述,西周青铜器不仅仅是一种青铜制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审美的缤纷多彩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和文化瑰宝。

青铜文化-文档资料

青铜文化-文档资料

春秋晚期 绳纹鬲 湖北省博物馆藏 通高36.3厘米,口径40.2厘米.jpg
春秋 王伯姜鬲 通高11.7厘米,宽18.3厘米.jpg
西周早期 鲁侯熙鬲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通高17.1厘米,口径14.5厘米.jpg
商晚期 兽面纹鬲 上海博物馆藏 高21厘米,口径14.8厘米.jpg
春秋早期 龙纹方甗 湖北省博物馆藏 高52厘米,口长36厘米,口宽22.5厘米
商早期 兽面纹觚 河南省新郑县文物保管所藏 高15.5厘米,口径11.3厘米.jpg
商晚期 鸮纹觯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通高17.2厘米.jpg
商晚期 母乙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通高16厘米,口径长8.4厘米,宽7.4厘米
西周成王 小巨单觯 上海博物馆藏 通高13.8厘米,口径9.3-11.6厘米
西周成王 小巨单觯 上海博物馆藏 通高13.8厘米,口径9.3-11.6厘米.jpg
储酒器:
西周中期 兔形尊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通高22.2厘米,长31.8厘米.jpg
商晚期 隹父癸尊 上海博物馆藏 高31.3厘米,口径23.8厘米.jpg
商晚期 牛尊 湖南省博物馆藏。 高14厘米,长19厘米.jpg
春秋晚期 蟠龙洱簠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通高20厘米,长35.6厘米
战国中期 平盘豆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高25厘米,宽19厘米
春秋晚期 国子豆 山东省博物馆藏 高40厘米,盘径25.1厘米,底径19.1厘米
商晚期 兽面纹假腹豆 江西省博物馆藏 高13.4厘米,口径15厘米
春秋~战国 蟠虺纹盖豆 保利艺术博物馆 口径17.6厘米,通高21.5厘米,重1.7千克
战国中期 陈侯午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33.5cm.jpg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1、把血肉除净 2、锯削磨平 3、钻凿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龟甲刻辞与灼后的卜兆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一条完整的卜 辞,包含有叙 辞、命辞、占 辞、验辞四部 分。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合集》137
“癸丑卜,争,贞旬无祸?王占曰:有祟有梦。甲 寅允有来艰,左告曰:又亡刍自益,十人又二”。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袮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 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 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 义也。
——《礼记·大传》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左传·桓公二年》: “古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 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 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 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墨子·耕柱》:
“九,殷人失之,周
人受之。”


“问鼎”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二里冈出土饕餮乳钉纹方鼎
大禾人面方鼎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饕餮纹鼎
司母辛方鼎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商代青铜文化
司母戊鼎,1939年安阳
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
重833千克,是中国目前
发现最重的青铜器。
周人有效控制被征服人 口的方法之一,则是把 商人迁移到周人直接控 制的地区。
“微史刺且来见武王,
武王则令周公舍□ ,

于周卑处”。


西青周铜地图文化与礼乐文明鬼方
严允
宗周

淮夷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西周礼乐文明
宗法制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利用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 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商代已有嫡 长继承的雏形。西周时期,宗法发展成为系统制度。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青铜器制造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青铜器时代,这一时期的文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大多为礼器、祭器,器形以方、圆、角、环等几何图形为主。

其中,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造型更加多样化,形象更为生动,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的青铜器工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制作规模也更加宏大。

西周青铜器制作的代表作有著名的“司母戊鼎”、“施公奭簋”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工艺与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统治者和民众。

第三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数量增多,造型更加精致。

此时人们开始将青铜器作为武器来使用,同时青铜器还被广泛应用于礼仪、宗教、农业和手工业等领域。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性的青铜器有“鸟兽纹铜壶”、“鸟文镜”等。

第四个阶段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高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都得到了明显的增加。

同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也更加完善,青铜器的造型也更加细致、生动。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作有“马融方杖器”、“铜灯龙足爵”等。

总的来说,中国青铜器从商代至秦汉时期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不仅是当时物质生活的一部分,更代表了当时人民智慧和审美水准的集中体现,对中国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西周的青铜器文化

西周的青铜器文化

西周的青铜器文化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更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高峰时期,西周时期通过传承前代的青铜器制作技艺,生产了大量的精美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对西周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西周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历程西周历时约500年,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西周的前期和后期。

西周的前期,也叫明代,从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朝后建立周朝开始,持续到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后期,也叫春秋时期,从公元前841年持续到公元前771年。

在西周时期,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和制作工具的改进,青铜器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尤其是在西周的前期,青铜器制作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青铜器成为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青铜器在西周时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制作方法和图案风格,是对西周时期历史和文化的最好注解。

二、西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西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是铸造,即利用熔炉将青铜液注入模型中造型成型。

接下来是修整,将在模型中冷却的器物加以修整,以便达到良好的外形和表面,去除一些废品,增强美感。

通过几个步骤的来回进度,最终将成品凸现出来,凝固完成后就是一件美丽的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要素包括:冶炼技术、技艺传承、图案风格等。

冶炼技术是青铜器制作的基础,同时青铜器的图案,也是反映西周时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技艺传承也是西周青铜器制作的核心之一。

技艺传承指的是自古开始至今,青铜器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所形成的传统工艺。

三、西周青铜器的图案风格西周青铜器的图案风格分为动物纹、花纹、几何纹三种。

其中动物纹是西周青铜器图案风格中的一大特点,出现的动物有:虎、狼、蛇、犬、鸟、龟等等,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当时人们崇拜动物的宗教观念。

花纹则以饰花为主,包括分枝花、墨荷花等。

几何纹则是将单一形状,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比如水草、菱形等。

青铜器铭文与西周文化

青铜器铭文与西周文化

文章编号: 100025714(2006)052496205青铜器铭文与西周文化3常栓怀(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西安710032)摘 要: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中国金文书法中洋洋大观能够统领一代的金文书体,是研习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西周铭文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神韵,也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在分析青铜器产生、发展的基础上,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的书法特点、书体演变过程、青铜器艺术精神及西周文化进行了简析,以期对西周金文及西周文化特点有更深刻的了解.关键词: 青铜器;铭文;西周;文化中图号: K224;J292.1 文献标识码: A 1 青铜器发展概述人类社会在经过一个漫长的石器时代之后,进入到一个以使用青铜器工具为特征的青铜时代.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率先进入青铜时代.随后,在中亚地区和印度也先后步入青铜时代.近年来中国社科院的考古发现,中国已在50多个地点发现了500多件公元前16世纪以前的早期铜器,主要分布在四个地区,其年代最早者为公元前4500年.中国古代青铜器分别起源于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1].古代文献中有夏禹铸九鼎的传说,《史记・封禅书》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传说中所说的“禹都阳城”所在地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了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青铜容器残片.此外,还在黄河流域夏代初期的遗址中发现了使用多次的熔铜坩埚残片.这些都足以证明我国于夏代便已进入青铜时代[2].商代青铜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代晚期,出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此时,青铜所制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得到了广泛使用,青铜礼器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器类已经具备,其造型精美,纹饰繁缛.一些青铜器皿上出现刻铸文字,即所谓金文或称铜器铭文.因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居多,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钟鼎款识.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青铜器铭文与甲骨文一样,是古代文字的原始遗存,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体现了文字的发展轨迹.原始社会后期以及夏朝的青铜器上尚未发现铭文.商代前期铜器铭文极为罕见,仅一二字.商代后期,有铭文的铜器逐渐增多,常见一二字、二三字、十几字的铸铭,主要是作器人名或所纪念先人的称号.商代后期较晚的阶段,出现了一些篇幅较长的金文,最长的商代金文是殷王帝幸即位第四年所铸的酒器卣,其外底铸铭42字.从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文化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乐制度也更为严格.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朝聘、宴飨、丧葬等各种礼仪活动的青铜器具,其不单是盛物的容器,而且具有表示使用者身分等级的作用,被用以“明贵贱,辨等级”.作为贵族权势与地位的象征,青铜器自然受到贵族阶级的普遍重视,青铜文化也取得了更加灿烂的成果.西周青铜器皿中酒器有所减少,而新出现了盨、匜、钟等食器和乐器.青铜礼器的使用也有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如:“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3],各鼎所盛的肉食也有规定.鼎,原本是一第26卷 第5期 西 安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Vol.26 No.5 2006年10月 J OU RNAL OF XI’AN TECHNOLO GICAL UN IV ERSIT Y Oct.20063收稿日期:2006204205作者简介:常栓怀(19552),男,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书法创作技法与基本理论.EΟmail:jijufang@.种烹煮食物的炊器,后逐渐演变为祭祀和宴享的礼器.西周列鼎制度的产生,昭示出周礼的森严和不可逾越.西周青铜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铭文篇幅增大,如陕西岐山县出土的、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和散氏盘,其在西周宣王时的青铜器“毛公鼎”上,有铭文497字,记录了周王对毛公的五次训诰,是古代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另外康王时的“大盂鼎”,以及西周晚期的“虢季子白盘”等铭文,不仅篇幅长,是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而且铭文造型雄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书法史上著名的金文范本.图1 史墙盘Fig.1 Shi Qiangpan 图2 害夫簋Fig.2 Hu Gui 西周时期比较典型的青铜器铭文是1976年和1978年分别在宝鸡周原地区出土的史墙盘(见图1)和害夫簋(见图2).如图3所示,史墙盘有铭文284个,记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功业和史墙的家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4].害夫簋是周厉王胡所作的重器,为现知商周铜簋中最大的一件,有“簋王”之称.害夫簋腹底有铭文12行124字,如图4所示.铭文大意是:周厉王自称昼夜不敢安逸享乐,率领官吏及百姓宣扬称颂先王并以礼祭于祖庙.厉王胡作此宝簋,以丰富的祭品厚待有文德又有功业的祖辈父亲,希望祖先保佑周王室和胡的王位.这篇祭辞与典籍中所记述的西周祭辞制度,相互印证了周人顺应天命、尊祖敬天的思想[5].图3 史墙盘铭文Fig.3 Inscription on Shi Qiangpan 图4 害夫簋铭文Fig.4 Inscription on Hu Gui 青铜器发展到战国晚期,已摆脱了商周时代重在体现礼制的主旨,原先庄严、厚重、魂丽的风格为之一变.而在制作上转向以轻巧、简素为主.器物类型方面则重在适应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在两汉时期,青铜器不但体现了制作系统和造型式样的多元化,而且成为铜器铭文书法风格多元化的成因.2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书法特点现在能辨认出的西周金文文字约2000个[6].从西周金文书法特点进行分析,一般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约为九十年左右,但是具体分野在学术界存在差别.1)早期(武王、成王时期),铭文书法风格几乎完全沿袭商代晚期金文,其象形程度较高,还保留着比甲骨文更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弯曲的线条较多,笔道粗细不均,还夹杂着一些大块的点团.这类直观性很强的图画文字以书法论,它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象青铜器物造型一样具有狞厉、神秘、威严的色彩;二是象形的性质,图画特点和文字特性无法分开.从这个意义上讲,早期商周图画文字的书法为“具有高度抽象的具象艺术”,是“造型艺术”[7].早期刻有西周金文的青铜器主要有,武王794 第5期 常栓怀等:青铜器铭文与西周文化 时期的《利簋》、《天亡簋》,成王时期的《何尊》如图5所示、《班簋》如图6所示等.这个时期的金文笔道厚重,肥笔较多;结体谨严方整,大小不一;章法错落自然;书风浑厚劲健,充满了质朴凝重的气息,显示出周王朝初建之时雄强蓬勃的风貌.2)中期(康王、昭王、穆王时期),金文字型外廓逐渐趋于整齐方正,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向着线条化、平直化的方向演变,但变化不大.此时金文的典型青铜器有《大盂鼎》如图7所示、《害夫簋》等.铭文的笔道由厚重趋向匀停、圆润、纤瘦,间有肥笔;结体规整;每行字数固定,章法开始着意求工.3)后期(恭王、懿王以后的时代),这个时期金文典型的青铜器有《墙盘》、《卫盉》如图8所示、《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如图9所示等.其铭文的结体发生了剧烈地变化,笔画更为匀细,肥笔完全消失;结体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这个时期的铭文字型基本完成了对金文字体笔道线条的平直化改造,并将前期断碎的笔道线条连为一体.特别是周宣王时期的《虢季子白盘》,用笔圆润遒丽;结体严谨灵秀,在平正凝重中不乏潇洒流动;字间、行间疏旷至极;波捺减少甚至消失,笔画多用粗细等均、首尾不露锋芒的“玉箸”线条,字型的小巧清秀因而越发凸现出来,是“疏可走马、密不通风”布白方式的极佳体现.《虢季子白盘》曲折婉通的用笔、舒朗错落的体势以及整齐划一的章法已发后世《石鼓文》、《秦公簋》之先声,开辟了大篆向小篆发展的道路.西周后期青铜器铭文风格的多样化,也反映了当时文化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造诣.图5 何 尊Fig.5 Hezun 图6 何尊铭文Fig.6 Inscription on Hezun 图7 大盂鼎铭文Fig.7 Inscription on Dayu Ding 图8 卫盉铭文Fig.8 Inscription on Weihe 图9 虢季子白盘Fig.9 Guojizi Baipan 从总体上研究,西周青铜器铭文初期承袭商代的风格,后来不仅铭文的字数显著增多,而且字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新书体.金文同甲骨文相比,更趋规范化和符号化.但与后来的小篆相比,其结构仍未完全定型,一部分字笔画的增减、偏旁部首安放的位置,依然还有一定的随意性[8].西周各时期青铜器铭文在形态上的演变差异,除书法本身随时代的诸多因素演变进化以外,还与894 西 安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26卷书写者的书写水平、刻模工的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考查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过程中,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周代金文多为颂扬功烈及庆祝赏赉之作.在征伐、俘获、锡臣仆、锡土田、锡车马旗服彝器、锡金贝等史事记载上,写得比较具体.对周代的历史,金文提供了直接的珍贵资料.西周晚期涉及册封、战争、诉讼等内容的长篇铭文增多,铭文的内容特别突出了礼器的福佑作用,如铭辞的结尾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话.这当然是指所铭的器物,希望它永垂后世,但同时也意味着这铭辞是为器物的永垂后世而作.在后一意义上,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地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这就比甲骨文前进了一步.3 西周青铜器的艺术精神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极为丰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外形设计、铭文风格和制造工艺,由于受到社会体制和审美观念变化的影响,导致青铜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尤其是酒器和食器最具艺术价值.1)青铜器集雕塑、绘画和书法艺术于一身,其产生、发展、繁荣、转变和消亡深刻地反映出商周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青铜器华美的纹饰、多变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后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青铜器铭文上承甲骨文、下接战国文字,在小篆书体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青铜器铭文的书法风格对后世学者影响甚大.大量的青铜器铭文,字体清晰鲜明,表明雕刻工艺技术的娴熟.铭文书体丰富多彩,其中许多都是书法艺术的撷英,有着艺术形式美和审美愉悦感,富有艺术魅力和生命力.2)青铜器在中国文明进程中的主要作用不是改变生产力,而是在于确立生产关系.商周时期青铜器重在体现礼制的主旨,青铜器更多的种类是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这些用具不仅在奴隶主统治阶级日常生活中使用,更多的是以礼器的身份出现在祭祀、礼制性宴会和丧葬礼仪的场合.通过礼器的等级化规定来协调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统治秩序.这些青铜器在生产关系的确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商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象征作用.鼎是青铜器中等级最高的器物,是王权的象征.所谓重器就是宗庙中具有永久保存意义和特别宝贵的青铜器.“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乃是“亡国灭族”的同义语.3)青铜器在器物造型、铸造工艺、装饰纹样和铭刻文字四个方面记录了它所处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体现了对形式美的着力追求.有的造型给人以怪诞、模糊、不和谐的感觉,但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崇高,是善,让人产生精神震撼,美只是存在于中间环节.它所体现的艺术特点为表现和写意[9].青铜器的发展与礼制的发展密切相关.礼器的衰落导致了青铜器内涵的变化.从春秋开始,青铜器已摆脱了严格的样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它作为礼器的功能受到了削弱,趋向于生活化、实用化,装饰、观赏性的青铜器大量出现.青铜器铭文不再具有历史文本的功能,而注重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蕴,表现出追求书法艺术美的审美倾向[10].4 青铜器铭文书法与西周文化西周金文是以青铜器为载体来反映、服务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及宗教活动的.这种文化思想以“礼”、“乐”,同时辅之以“刑”、“政”.强调“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11]这种思想体现着理性主义精神,且有着实践功能.它“成人伦,助教化”,“惩恶扬善”,以“中和”为“美”.这一“实践理性”的美学思想,不仅贯穿于政治思想、道德伦理、日常生活,而且也渗透到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礼是西周社会的核心和基本特征,是等级制度的一种表象,有相应的器用制度以彰显之.周礼主要表现在宗法制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法制亦即等级制,为了明尊卑,分上下,便派生了列鼎制度.此时鼎的作用也就是礼器,列鼎制度标志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差异.与礼器有关的青铜器乐器也反映了贵族的等级制度.礼与乐的关系是“礼非乐而不履”,也就是说乐是来体现礼的合理性的,乐也是来装饰美化礼的.如此不难看出西周礼制的森严.西周的礼制实际上是为其统治阶级服务的.以“礼”而“法”的统治制度、法律制度在西周的中晚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及铭文内容上得到了体现.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这九刑分别是墨、劓、刖、宫、大辟、扑、鞭、流、赎等刑法.大量出土的铜器铭文就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1975年在宝鸡岐994 第5期 常栓怀等:青铜器铭文与西周文化 山出土的青铜器《亻朕匜》,其铭文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篇诉讼判决书.1988年在宝鸡出土的《刖刑奴隶守门鼎》,证实了《尚书・宫刑》中“刖者使守门的记载”.西周的礼制与其他政治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礼仪制度.由儒家学者整理而成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较详尽地记录和保存了周礼的许多内容.在以后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周礼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的渊源.礼仪活动伴随着早期的文字,为书法文化增添了社会内容.如《小盂鼎》铭文记载了盂征伐鬼方凯旋后获得战利品及进行献捷之礼的情况.以礼乐文化为主流的西周社会,由于器以藏礼,青铜器日益受到重视.青铜器铭文内容符合礼乐之制的要求.西周的礼乐观念为“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则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不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12]在他们看来,祖先有功不颂、有德不传是一种不仁的行为,所以他们要在青铜礼器上刻下称颂之语.由此可见西周青铜器铭文不仅与西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有密切关系,且体现在社会伦理道德关系的诸多方面.青铜器作为载体,反映出西周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特点;西周青铜器铭文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神韵;铭文的形式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参考文献:[1] 白云翔.中国的早期铜器与青铜器的起源[J].东南文化,2002(7):25.[2] 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 任周芳.陕西文物古迹大观[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5] 任周方.周秦文明之光[M].宝鸡: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出版,2000.[6] 何学森.书法学概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7] 钟明善.中国书法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8] 启功.书法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9] 屈健.中国美术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10] 罗坚.青铜器铭文的审美意蕴[J].美术空间,2004(5):39.[11] 颜丙罡.四书五经:乐记・乐本篇[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12] 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Inscriptions on B ronze W ares and Culture of Western Zhou DynastyC H A N G S huan2huai(School of Arts and Propagation Medium,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710032,China)Abstract: Inscriptions on bronze wares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are specified among t he spectacular Chinese calligrap hy.St udy of t he inscription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 udy of t he art of ancient Chinese calligrap hy.The inscriptions on brones wares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represent t he romantic charm and t he unique cult ural implication,as well as t he aest hetic connotation of art of Chinese calligrap hy.On t he basis of t he exploratio n of t 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bronze wares,t his essay is a brief analysis of t he calligrap hy feat ures,t he evolutionary procedure in style,t he gist of art and t he cult ure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shown in t he inscriptions on bronze object s.K ey Words: bro nze wares;inscriptions;Western Zhou Dynasty;cult ure(责任编辑、校对 苗静) 005 西 安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26卷。

西周的青铜文化

西周的青铜文化

西周的青铜文化商代末年,居住在渭水流域的周族逐渐强大起来。

由于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十分荒淫暴虐,引起广大平民及奴隶的强烈不满,纣又连年征伐东夷,首都空虚。

公元前1045年3月,周武王乘机率领庸、蜀、羌、髳(máo)、微、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甲子日两军在牧野对阵,商军“前徒倒戈”,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周武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朝。

自周武王建国至周幽王灭亡(前1045—前771),因为其首都在镐京(今陕西长安)等地,史称西周。

周朝建立以后,除对反叛的商人旧部及东方与国等进行征伐以外,还大规模地分封同姓及异姓诸侯,如封周公于鲁、封召公于燕、封康叔于卫、封太公于齐等,建立了较商代版图更为广大的国家。

并“制礼作乐”,加强宗法等级制度,使西周的统治得到迅速的巩固,奴隶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西周时期出现了用鼎(列鼎)制度,奴隶主贵族的墓葬等级分明。

此时青铜酒器大为减少,出现了簠(fǔ)、(xǔ)、匜(yí)及钟等青铜礼器。

青铜器铭文有了高度发展,长篇铭文大量出现,为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大造舆论。

并且,青铜礼器的器形与纹饰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一种质朴粗放的新的风格与面貌。

此外,青铜武器与车马器也有了新的发展;丝织业与建筑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一庄严稳重的西周青铜礼器西周时期的青铜冶铸业较商代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北窑发掘的西周初、中期的铸铜遗址,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发现有用块状土坯砌成的大型熔铜竖炉,直径已达1.6—1.7米。

还发现有陶质鼓风嘴,可能此时已用皮制的橐(tuó)进行鼓风。

经过对炉壁熔点进行测定分析,炉温已达1200℃—1250℃。

在青铜冶铸业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西周的青铜器,尤其是礼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礼器的种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文化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文化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文化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彻底结束商代的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

在西周时期,青铜器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更代表了西周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

一、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器皿、乐器、兵器等几大类。

其中,器皿是最为常见的一类。

当时的青铜器种类包括大大小小的鼎、豆、盂、匜、彝、壶、簋、爵等,最著名的莫过于晋文公鼎。

这些器皿除了具备实用价值,更是用来彰显贵族身份的象征。

至于乐器,则主要有钟、鼓、磬、琴等,用来助兴。

兵器方面,则主要有大刀、戈、戟、箭、弓等,用于防御和攻击。

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工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工艺非常高超,主要包括了青铜器的铸造、精磨、鎏金、雕刻等多个环节。

这些工艺不仅需要很高的技能和技巧,更需要工匠们的刻苦和耐心,因此它往往能显示出当时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高度。

首先,青铜器的铸造是该时期青铜器工艺的关键。

它需要用到高温、铜器模具、铜材和流动力学等原理。

工匠们需要将铜材熔化后,注入到铜器模具中,待其冷却后,再进行下一步的精加工。

精磨是在铸造结束之后进行的,目的是让青铜器表面更加光滑、亮丽,整体效果更加美观。

鎏金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工艺,可以让青铜器更加华丽、富有装饰性,更为凸显贵族身份。

雕刻则是体现西周时期青铜器工艺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表现。

西周时期的雕刻针状,细密工整,用黄铜丝在青铜器表面上刺绣出线条,然后在细小的空间内填入各种纹饰。

这些纹饰非常丰富,有狩猎图案、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等等,渗透着当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

三、西周时期青铜器文化的意义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文化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青铜器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它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也是权力和地位的体现。

通过青铜器,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等级和分化。

其次,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和进步。

西周青铜器精神特点

西周青铜器精神特点

西周青铜器精神特点
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文明发展时期,其中,青铜器文化也流行了起来。

青铜器生产不仅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也展示出西周社会的精神特点。

首先,西周青铜器表现出其重视宗教信仰的特点。

在西周时期,宗教信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青铜器的制作也是对神的奉献和拜崇,在青铜器制作的过程中,都表示出对神的尊重和敬畏感,所以,这就是青铜器表达宗教信仰的特点。

其次,西周青铜器也反映了其重视财富的文化特点。

青铜器的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而西周时期,从农业发展到工业经济,青铜器就成为行销商品的重要媒介。

因此,青铜器也反映出社会上对财富地位的重视。

此外,西周青铜器也表现出其强调统治者的贵族文化。

从西周的青铜器来看,他们的制作技术很先进,而且还带有象征性的设计,这不仅体现出其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反映出其贵族文化的特点。

最后,西周青铜器也反映出其重视传统文化的特点。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其形象栩栩如生,色彩细腻,精美绝伦,而且都是以此来表达古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总之,西周青铜器所体现出的文化特点,不仅是西周社会的经济文化,还有财富、宗教信仰、统治者的贵族文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等特点。

它们甚至可以说是西周社会的文化瑰宝,它们既有着历史
意义,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青铜器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显得尤为重要。

西周青铜器的精神特点,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重视宗教信仰,重视财富,强调统治者的贵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视。

而这些特点,都是西周社会的特征,从中可以深刻地理解西周的社会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期的青铜文化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过渡,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兴起,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相继称霸。

此时,铁器开始逐步应用,随着各诸侯国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方的青铜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地方性的青铜文化。

到了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高峰,青铜工艺灿烂辉煌,分铸法有了高度发展,失蜡法出现,镶嵌金银及红铜等工艺也有所提高。

媵(yìnɡ,随嫁)器铭文有了较大发展,反映现实生活的宴乐、狩猎及水陆攻战纹出现。

并且列国城市,尤其是各大诸侯国的都城都有所扩展。

不仅如此,在春秋时期诞生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同时还产生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杰出成就。

一铁器开始逐步应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商代已经发现了用陨铁加热锻打制作的铁刃铜钺,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铁的最初认识与利用。

根据考古发现,到了西周末期和春秋初期,人工冶炼制造的铁器开始出现。

例如1990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玉茎铜芯铁剑,经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冶金史研究室检测鉴定,确认是人工冶铁制品,系用块炼法锻制而成。

又如1978年在甘肃灵台景家庄春秋初期墓葬中出土的铜柄铁剑,剑叶残长9厘米(原长约20厘米),亦为块炼法制成。

块炼法是将铁矿石在约1 000℃的较低的温度下,在固体状态下,用木炭进行还原而得到铁的方法,需要再经锻打除去杂质才能制作器物。

到了春秋晚期,出现了用白口铸铁制作的铁器。

例如1976年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铁鼎,残高6.9厘米,经鉴定为白口铸造生铁。

白口铸铁是用铁矿石在1 146℃的高温下,在液态状态下,用木炭进行还原得到的铁,一般含碳量在2%以上。

白口铸铁的出现是与当时青铜冶铸业的高度发展分不开的。

白口铸铁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它能用来铸造各种铁器,使铁器开始能够较广泛地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在推动生产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上述考古发现说明,中国使用生铁的时间比欧洲早1800余年,这也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

此外,在长沙杨家山同墓中还出土了一柄铜格铁剑,残长38.4厘米。

经金相鉴定,系含碳约0.5%的中碳钢,组织比较均匀,十分坚硬,可能经过高温退火处理,说明当时已产生了块炼渗碳钢。

总之,春秋晚期铁器的开始逐步应用,尤其是坚硬的钢铁工具的出现,不仅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给各种手工业,包括青铜冶铸业提供了坚韧的工具,促使各种手工业,包括青铜冶铸业有了新的飞跃。

二青铜工艺的灿烂辉煌春秋时期,尤其是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铜冶铸业的规模与技术有了一次新的巨大的发展。

首先,青铜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已采用竖井与平巷等结合进行回采,每座冶铜炉日产铜300公斤以上。

根据遗存的炼渣估计,这里曾冶炼出8万—12万吨铜。

据此推论当时全国的铜产量当是十分巨大的。

其次,范铸法有了新的发展。

青铜器胎壁变薄,趋于轻巧。

1959年开始发掘的山西侯马牛村古城南晋国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达20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熔铜炉、烘范窑、工作场地、水井、窖穴等;出土陶模、陶范五万余块,其中配套的达百余件,有鼎、壶、鉴、钟、、戈、带钩、车及货币空首布等。

通过研究发现此时陶模与陶范多系分制、组装而成,外范上的花纹也是采用一块单元花纹的陶模在外范上连续印制而成,这样不仅使产品规格化,而且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并且,此时分铸法有了很大的发展。

分铸法就是将器物的附件,例如耳、足、提梁等预先铸好,然后将其嵌入器身的范中,最后再浇铸器身,使附件和器身铸合在一起。

或是先铸好器身,然后再在其上铸接出附件。

春秋莲鹤方壶(河南新郑出土)分铸法使器形复杂的器物的铸造变得简单易行,因此能够生产出结构复杂、优美生动、艺术价值很高的器物。

例如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壶身下面由两个立雕的伏兽承托,壶腹侧面有四个立雕的兽爬附,盖顶周围呈双层莲瓣形,中间站立一只仙鹤,作引吭长鸣振翅欲飞之状。

器身上又满饰相互蟠绕的龙纹,极其华丽而生动,是分铸法的典型代表作。

再有,此时除分铸法之外,将附件(耳、附饰等)焊接于器体之上的焊接技术也有了普遍的发展与应用,使器物的制作更为简易。

第三,前面我们已经介绍,根据对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的铜禁等的研究,说明在春秋晚期失蜡法铸造工艺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那么,这种工艺的出现理应在更早的时期,也可能在春秋初、中期时已经产生。

并且,1978年在湖北随州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尊盘,由尊与盘各一件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

尊置于盘中。

尊与盘的口沿上均有层次繁复的镂空蟠虺(huǐ)纹附件,亦系失蜡法铸造。

这反映到了战国时期,失蜡法铸造工艺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战国青铜尊盘(湖北随州出土)第四,由于春秋晚期坚硬的钢铁工具的出现,使青铜器表面加工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是金银镶嵌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铸出或刻出凹下的花纹,然后将金银丝或片嵌入,用错石加以磨平。

所以又称为金银错。

这种工艺技术不仅用于花纹,而且也用于铭文,尤其在南方吴、越、楚、宋等国的兵器上更为多见,也起到表面装饰的效果。

其次为嵌红铜工艺。

即将用红铜丝或片作成的花纹嵌在青铜器表面,然后加以错平。

以上这两种工艺都是利用不同金属的不同色泽使青铜器表面的装饰花纹打破过去单一色彩的局限,而收到红黄白相间的绚丽的效果,显得十分富丽而华贵。

此外还有线刻工艺。

春秋末期,除了铸造的青铜器以外,又出现了用纯铜片锤打而成的薄胎铜器,如铜匜、铜缶、铜鉴及铜杯等。

往往在上面用钢刀刻出狩猎纹、宴乐纹和水陆攻战纹等,线条细如毫发,别开生面。

三青铜敦、鉴、缶、盆、钲、于的出现和媵器铭文的增多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兴起,因此,周王及其臣下所铸造的青铜器大为减少,而各国诸侯及卿大夫所制作的青铜器大为发展起来。

此时,青铜器在器类上,新出现的主要有敦、鉴、缶、盆、钲及于等。

敦,盛黍稷的食器。

大多呈圆形,深腹,颈部有二耳,三足。

有盖,盖上有三钮。

有的盖与器身形状相同,上下扣合呈卵圆形。

鉴,盛水(或冰)的大盆。

圆形,大口,敛颈,深腹,平底,有的有圈足。

腹侧有双耳或四耳衔环。

战国时期有方形的。

古代铜镜普遍使用之前,人们常用鉴盛水以照容,因而,古代也称镜为鉴。

缶,盛酒或水的器皿。

圆形,深鼓腹,有盖。

也有方形的。

盛酒的称为尊缶,例如晋国的栾书缶,体较高,腹上部有四个环钮,盖上亦有四个环钮。

颈、肩、腹部有错金铭文五行40字,精美华丽。

盛水的称为盥缶。

例如大孟姬盥缶,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体较矮胖,肩部有二耳。

盆,或称为(zhènɡ)。

盛水或盛血的器皿。

圆形,平缘,敛口,折肩,深腹,平底,肩腹部有双耳。

钲,又名钲(chénɡ)、丁宁或句(diào)。

宴飨或战争中使用的敲击乐器。

形状似铙,体较细长。

钲口呈微下凹的弧形,下为手执之长柄。

有的大小成组,多者可达11件。

南方吴、徐、楚地盛行。

于,打击乐器,主要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也用于宗庙祭祀。

椭圆筒形,上大下小。

顶部有钮,大多呈虎形,又称虎钮于。

春秋时期出现,战国及汉代盛行。

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较多。

其次,此时青铜器铭文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长篇铭文大为减少,而且一般不再具有前述西周时期铭文的书史性质,而出现了大量的媵器铭文。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各国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与力量,需要彼此结成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联盟。

结盟一方面需要举行盟誓,一方面又要借助于婚姻。

正如《左传·成公十三年》所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

”因此,此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姻大为发展,促使青铜礼器中为陪嫁女儿而制作的媵器大为增加,其中以盘、匜、鉴为最多。

并且还要在上面铸上加强两国政治友好的铭文,成为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的一个显著的时代特点。

例如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吴王光(夫差之父)鉴,高35厘米,口径59厘米,内底铸有铭文53字:“唯王五月,既字白期,吉日初庚,吴王光择其吉金玄白,以作叔姬寺吁宗彝荐鉴,用享用孝,眉寿无疆。

往矣叔姬!虔敬乃后,孙孙勿忘。

”大意是:五月的时候,已经临近了出嫁的日子。

在大吉的庚日,吴王光选择上好的铜和铅锡,制作了为三女儿寺吁陪嫁用的青铜鉴。

并叮嘱寺吁说:去吧!要尊敬你的夫君(指蔡侯),后世子孙不要忘记吴蔡两国的友好。

铭文有韵,内容十分生动。

四反映现实生活的宴乐、狩猎和水陆攻战纹的出现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中、晚期,青铜器的纹饰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但商代以来的兽面纹等已很少见到,而且西周中、晚期流行的窃曲纹等也很少见了,而是以蟠螭(chī)纹和蟠虺纹为主了。

螭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虺是小蛇。

这两种纹饰就是分别由两条或多条的螭或虺互相缠绕组成一个纹饰单位,然后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布局。

这和上述春秋时期冶铸工艺出现并盛行印模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即这两种纹饰都是分别用一个单元花纹的陶模在外范上连续印制而成的。

这些纹饰已不再具有神秘的意义,而成为纯粹的图案性的装饰,这也是当时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一种反映。

尤其重要的是,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出现了以人们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青铜器纹饰,这就是宴乐舞蹈、水陆攻战、狩猎、采桑等纹饰。

例如1965年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铜壶,宴乐狩猎攻战纹铜壶纹展开图高40厘米,口径13.4厘米。

壶身从上到下嵌错有四层纹饰。

第一层左边是会射图像,表现贵族们正在张弓布矢、射向布侯(箭靶)的情景,可能是古代乡射礼的写照。

右边是采桑图像,表现贵族妇女正在采桑,有的爬到树上去采,有的在地上接应。

这可能就是《礼记·月令》所载:“季春之月……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的写照。

第二层左边是宴乐歌舞图像。

在上面的殿堂之中,贵族们正在宴饮酬酢,仆侍奉酒献豆,下面则是舞女们正在钟鼓和石磬的伴奏下轻歌曼舞。

总之,表现的是贵族们宴飨宾客的情景。

右边则是弋射及会射图像。

弋射表现的是人们跪在地上正弯弓向天上射鹄,而矢上皆系有缴(zhuó)线。

第三层是水陆攻战图像。

左边是陆战情景,上层是徒兵格斗守城,下层是登云梯攻城的情景。

右边是水战场面。

两舰相遇,下面士兵在奋力划桨,上面船头则是短兵相接正在酣斗。

这无疑是当时兼并战争的真实写照。

第四层是狩猎图像,猎人们正在用矛等来刺杀奔跑中的野兽。

总之,上述宴乐、狩猎、水陆攻战纹的出现不但是古代青铜器纹饰发展上的一大变革,而且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纹饰已从幻想的神的世界走向现实的人的世界,艺术手法也从图案式发展到有了场面和层次,出现了真正的绘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