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听课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白杨礼赞》这篇诗歌,学生能够了解白杨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象征意义,掌握其中的生词和诗句,并能够正确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白杨树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以及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培养学生对白杨树的了解和欣赏;(2)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诗歌。
2.难点:(1)正确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押韵和节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呈现(学生阅读诗歌,并回答问题)3.讲解(教师讲解白杨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象征意义)4.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5.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6.朗读(学生进行诗歌朗读)7.拓展(教师介绍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8.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作文)四、教具准备1.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2.诗歌《白杨礼赞》的教材3.小组合作讨论的工具和材料4.其他诗歌作品的教材反思:本节课的主题是《白杨礼赞》,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征和象征意义,并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呈现环节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可能是因为诗歌中使用了一些生僻的生词和押韵的句子,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在讲解环节中加强对诗歌的解读,尤其是对押韵和节奏的理解。
同时,在朗读环节中,可以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和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参与度。
另外,在探究环节中,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背景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情感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水平。
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必修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结构,掌握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分析文学作品,把握文化内涵;情感目标:能够从作品中感受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教学难点:掌握作品中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步骤教学方法1.预习导入法;2.合作学习法;3.个别差异化教学法;4.讲授法;5.小组讨论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预习导入在课前10分钟,让学生预习本课文章,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步教师讲解1.先整体性讲解白杨礼赞的文章结构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依次解读文章的每一个段落,分析段落中的词汇、句式、修辞手法,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3.学生可以在讲解过程中进行点评或提问,提高主动参与度和互动性。
第三步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完成一些实用性任务,如词汇拓展、文化背景了解等;2.小组讨论后交换思路,让学生互相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3.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步个别差异化教学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诉求,进行个别差异化教学,提高个别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步总结反思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回顾。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估通过此次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学情评估、效果评估和反馈评估。
其中,学情评估主要是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进行;效果评估主要是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估;反馈评估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进行意见反馈和整改。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文(2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阅读的主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想一想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白杨树象征什么?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文(2)《白杨》是中国革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讲述主人公白杨在大革命时期的故事,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情怀和参与革命的热情。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教育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对《白杨》进行赞美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部作品进行教学。
首先,我要赞扬《白杨》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深刻的情感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白杨为主线,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农村青年的命运和内心世界。
白杨是一个乡村少年,敢于反抗恶势力,勇敢地站出来为父亲申冤。
他的坚定和勇敢激励着广大青年加入了革命队伍,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
通过对白杨等人物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希望,从而激发起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其次,我要反思教学中对《白杨》的运用。
在教学中,我曾经采用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02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_2
202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202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11.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
主要包括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情感变化,欲扬先抑;借助背景,总结升华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环环相扣,符合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尤其是主问题的设计,更能促进学生的探究和思考。
比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个主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生从文中找到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对白杨树有了整体认知,白杨树的形象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再体会开头的境美,对黄土高原下的白杨树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前后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2.注重朗读与品味语言的结合。
本课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必须注重朗读的训练。
朗读不仅是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在体会白杨树外形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词语重读,比如“力争”“绝无”“一律”“绝不”等。
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休会到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外形特征。
学生在体会白杨树神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四个反问句反复朗读,学生的情感迸发出来,深刻体会到白杨树的精神和意志。
朗读带动了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教师带领学生在__里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朗读中触摸语言、赏析语言、涵咏语言,在朗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师生的语言呈现出螺旋式地上升,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素养,达到“师生一心,教学相长”的理想202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2一、取得的成果: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我在本课教学中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思路清晰。
解题导入文本后,明确了文章的情感内涵;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条抒情线索,按“初见”“凝视”“联想”三个情感层次研读文本内容,突出重点;在此基础上,顺势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再通过语言品读学习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2.教学内容依托文本生发。
所有的教学内容均依托文本内容和句段语言展开,体现了以文为本的语文教学原则,使课堂语文味十足。
3.创意解读文本。
在“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环节,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景美”“形美”“神美”梳理文本的大一统方式,而是根据作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认识白杨树的顺序,颇有创意地以“初见”“凝视”“联想”三个情感层次引出“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貌不平凡”“内在精神不平凡”的赞美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4.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在突破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这一难点时,以层层深入的问题为导引,结合文本的句段内容分析体会,既加强了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又把握了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核心要义,可谓拨云见日、步步为营。
5.有零散生拽之失。
在学习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及其表达效果时,只能在相关文句的牵引下亦步亦趋,有失于自然灵动。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共1884字。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白杨礼赞》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篇一: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
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
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
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
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
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篇二:白杨礼赞教学反思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教学,我获得如下启示:(一)散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于西安遇见朱德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
回重庆后于1943年写作《白杨礼赞》。
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当时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反动派势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西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多次粉粹日寇的“扫荡”。
2023最新-《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3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3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白杨礼赞的写作思路。
《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
从1940年5月起,作者矛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这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了这篇文章。
作者笔下挺拔向上,极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便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的精神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教学目标:1、紧扣经典句段进行品析,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象征手法的好处。
3、学习白杨树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刚刚认识,彼此还不太熟悉,可能你有点紧张,那我们先放松一些,先一起背几句诗文怎么样?你能背几句咏物抒怀的诗句或古文吗?(师必要时提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同学们可能不难发现,这几句诗文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借具体事物来写,却赋予了它们特有的精神,赋予了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一《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
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主题,刻画了“力求上进”的白杨树的形象,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的地方英难人民及其正直、质朴的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对于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予以严厉斥责。
执教该课时,我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理解上。
整节课由课前预习、新课导入、整体感知、初读课文、再读课文、把握要旨、课外拓展、领会象征等环节组成,课堂结构严谨、环节紧扣。
然而,课后,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其中有许多方面急需反思。
首先,我觉得自己对这节的课堂问题设计的迹象过浓,缺乏人性化和人文关怀。
如:导入时,我指导学生观察课件的,适当展开联想,说一说画中的白杨树的特点时,问:同学们,哪些词形象的杨树比较适合?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问,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杨树的形态的?今天,如果让我重上该课,在课文导入时,我会问:同学们,由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对于后者我会这样设计:在作者的心目中白杨树的形象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与课堂组织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生的提问家。
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中平均提问达三十余次,由此可知,问题设计是否贴近学生,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关健。
其次,我觉得自己对该课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
5-7自然段是课文的朗读指导重点。
对文体主旨的把握,可以通过语言的品味。
而语言赏析的载体就是朗读。
今天看来,当时的那节课,我对课文朗读指导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有所欠缺的。
第三,拓展延伸的定位不准。
当时,我把拓展延伸定位在对象征意义的领会,并且在课堂中是做为一个独立的版块存在。
而实际上,我发觉,文体的拓展应当是对文本主旨的升华,本文的拓展延伸应该是对白杨树的美的延伸和对白杨树精神的升华。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本(2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本设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
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
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
当小组代表的发言接近尾声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松懈了,因为片断的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
但今天孙燕燕这一组的发言确让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的鼓气了掌声。
孙燕燕因为是一个女孩,她发言的声音相当小,当她读完本小组的杰作后,全班同学都没有听清楚,这时这个女孩显得很腼腆,也相当不好意思,于是我叫她再读一篇,可是全班同学依旧没有听清楚,这时我把她所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遍,顿时,所有的同学鸦雀无声,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于是我再次朗诵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样留芳香于人间,却能留清白于教室”。
全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本(2)《白杨》是中国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中国农村的一个小学里,一位优秀的校长白杨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改变了学校教育的现状,同时也反思了中国农村教育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读完《白杨》后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从小说中,我看到了白杨作为校长的高尚品质和教育理念,也看到了中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篇一」《白杨》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课。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
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
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
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反思其教学,感悟颇深: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儿童诗童年仿写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托物言志”,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注意领会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归纳其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
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我重视引导孩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篇二」一、优点1、镂空式教学设计我把从内容上分成了描写白杨和描写父亲两部分引导学生阅读。
我们先是把所有描写白杨的句子找出来通读,因为白杨和人物在中是穿插描写的,所以我称之为镂空,我的设计是把白杨和人物两部分描写像剪纸一样剔除出来,把描写白杨的和描写父亲的像两幅剪纸一样呈现在学童面前,先整体感知,概括特点。
然后把这些特点变成问题,回文阅读是哪些语言带给你这样的体会?然后加批注品悟语言、交流。
在交流白杨的特点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杨的特点分成外形特点和内在品质两部分。
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写父亲的语句找出来通读,学童很自然的分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体会父亲精神品质特点。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_3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白杨礼赞教学反思1《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__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__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
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__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
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
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四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
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
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
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阅读的主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想一想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白杨树象征什么?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三)设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
《白杨礼赞》的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的教学反思《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给大家提供了白杨礼赞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白杨礼赞的教学反思1《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1.设计了“变序”教学。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
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
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创新从质疑开始。
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
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
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
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6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篇一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
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二、存在的不足1、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
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股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
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
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2、教师自己讲得还是比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
如林老师所说,如能把找象征换种表达,当一回柯南找找其中的蛛丝马迹,也许课堂氛围会更活跃一些,学生更敢于说。
3、在思政渗透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渗透的也较为有限,讲解比较仓促。
学生不理解问题,在回答问题上往往找不到重点,启发引导上存在偏差,在一些讲解上过于笼统,可能并不适合5班的学情。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目标合适的、有足够的自学空间的、效果良好的教案学案,新教师对新教材要有不容缺失的新的思考,新的摸索,思政渗透一定要及时。
篇二:《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篇二《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白杨礼赞》优秀教案及反思
《白杨礼赞》优秀教案及反思《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白杨礼赞》优秀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
颀,高。
[主宰] 支配。
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白杨礼赞》课后反思
《白杨礼赞》课后反思1、主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
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
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
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2、“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如:“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4、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
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
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
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杨礼赞》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篇1《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1.设计了“变序”教学。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
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
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创新从质疑开始。
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
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
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
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听课反思
今天参加了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的“同课异构”活动,听了东外的皇甫老师和郑外的千泽阳老师分别讲授的《白杨礼赞》,真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皇甫老师的可谓是“有设计而不着痕迹”,很有语文泰斗黄厚江老师的风采。
而千老师则是“板块式、主问题”,大有语文顶级人物于映潮老师的身影。
二人虽是各有千秋,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对一节好的语文课认识上更进了一步。
首先,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能发现新的切入点。
就像皇甫老师那样,从相似而又不同的四句话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出了本文的相关要点:朗读的指导,句子的作用,字词的品析,象征手法的妙用等。
其次,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设问精粹,而非碎问碎答。
正如千老师的课堂设问: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仅仅是在写白杨树吗?两个关键问题就引领出文意理解和写作手法,没有满堂问,满堂答,但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再者,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非哗众取宠的,能让学生静心去读书,去思考,去写作。
千老师的语文课就是这样,摒弃无意义的热闹,有的只
是沿着文本的溪流稳稳前行:师生分共合作朗读,整体感知文意;默读部分段落,感知其外形美和精神美;跳读课文,明确手法。
在扎扎实实的活动中带领学生去体悟,去提升素养。
另外,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着眼于集体训练,全员参与课堂,而非大家“陪太子读书”;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富有挑战性,才更能激起学习热情,深化已知,发现未知,以此达到学习语文的实实在在的效果: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方法的改进,或者是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虽说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许多优秀的教育原理是相通的。
当然,语文教学可谓是任重道远,需要我不懈地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