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知识点总结

集合论部分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4.1 集合的笛卡儿积与二元关系有序对定义由两个客体x 和y,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的二元组称为有序对,记作<x,y>实例:点的直角坐标(3,-4)有序对性质有序性 <x,y>¹<y,x> (当x¹ y时)<x,y> 与 <u,v> 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y>=<u,v> Û x=u Ù y=v例1 <2, x+5> = <3y- 4, y>,求x, y.解 3y- 4 = 2, x+5 = yÞ y = 2, x = - 3定义一个有序n (n³3) 元组 <x1, x2, …, x n> 是一个有序对,其中第一个元素是一个有序n-1元组,即<x1, x2, …, x n> = < <x1, x2, …, x n-1>, x n>当n=1时, <x> 形式上可以看成有序 1 元组.实例 n 维向量是有序 n元组.笛卡儿积及其性质定义设A,B为集合,A与B 的笛卡儿积记作A´B,即A´B ={ <x,y> | xÎA Ù yÎB }例2 A={1,2,3}, B={a,b,c}A´B ={<1,a>,<1,b>,<1,c>,<2,a>,<2,b>,<2,c>,<3,a>,<3,b>,<3,c>}B´A ={<a,1>,<b,1>,<c,1>,<a,2>,<b,2>,<c,2>,<a,3>, <b,3>,<c,3>}A={Æ}, P(A)´A={<Æ,Æ>, <{Æ},Æ>}性质:不适合交换律A´B¹B´A (A¹B, A¹Æ, B¹Æ)不适合结合律 (A´B)´C¹A´(B´C) (A¹Æ, B¹Æ)对于并或交运算满足分配律A´(BÈC)=(A´B)È(A´C)(BÈC)´A=(B´A)È(C´A)A´(BÇC)=(A´B)Ç(A´C)(BÇC)´A=(B´A)Ç(C´A)若A或B中有一个为空集,则A´B就是空集.A´Æ=Æ´B=Æ若|A|=m, |B|=n, 则 |A´B|=mn证明A´(BÈC)=(A´B)È(A´C)证任取<x,y><x,y>∈A×(B∪C)Û x∈A∧y∈B∪CÛ x∈A∧(y∈B∨y∈C)Û (x∈A∧y∈B)∨(x∈A∧y∈C)Û <x,y>∈A×B∨<x,y>∈A×CÛ <x,y>∈(A×B)∪(A×C)所以有A×(B∪C) = (A×B)∪(A×C).例3 (1) 证明A=B Ù C=D Þ A´C=B´D(2) A´C=B´D是否推出A=B Ù C=D ? 为什么?解 (1) 任取<x,y><x,y>ÎA´C Û xÎA Ù yÎCÛ xÎB Ù yÎD Û <x,y>ÎB´D(2) 不一定. 反例如下:A={1},B={2}, C=D=Æ, 则A´C=B´D 但是A¹B.二元关系的定义定义设A,B为集合, A×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当A=B时则叫做A上的二元关系.例 4 A={0,1}, B={1,2,3}, R1={<0,2>}, R2=A×B, R3=Æ, R4={<0,1>}. 那么R1, R2, R3, R4是从A 到B的二元关系, R3和R4同时也是A上的二元关系.计数|A|=n, |A×A|=n2, A×A的子集有个. 所以A上有个不同的二元关系.例如 |A|=3, 则A上有=512个不同的二元关系.设A 为任意集合,Æ是A 上的关系,称为空关系E, I A 分别称为全域关系与恒等关系,定义如下:AE={<x,y>|x∈A∧y∈A}=A×AAI={<x,x>|x∈A}A例如, A={1,2}, 则E={<1,1>,<1,2>,<2,1>,<2,2>}AI={<1,1>,<2,2>}A小于等于关系L A, 整除关系D A, 包含关系RÍ定义:L={<x,y>| x,y∈A∧x≤y}, AÍR,R为实数集合AD={<x,y>| x,y∈B∧x整除y},BBÍZ*, Z*为非0整数集R={<x,y>| x,y∈A∧xÍy}, A是集合族.Í类似的还可以定义大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 大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等等.例如A = {1, 2, 3}, B ={a, b}, 则L={<1,1>,<1,2>,<1,3>,<2,2>,<2,3>,<3,3>}AD={<1,1>,<1,2>,<1,3>,<2,2>,<3,3>}AA=P(B)={Æ,{a},{b},{a,b}}, 则A上的包含关系是R={<Æ,Æ>,<Æ,{a}>,<Æ,{b}>,<Æ,{a,b}>,<{a},{a}>,Í<{a},{a,b}>,<{b},{b}>,<{b},{a,b}>,<{a,b},{a,b}>}二元关系的表示表示方式:关系的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图关系矩阵:若A={a1, a2, …, a m},B={b1, b2, …, b n},R是从A到B的关系,R 的关系矩阵是布尔矩阵M R = [ r ij ] m´n, 其中r ij= 1Û < a i, b j> ÎR.关系图:若A= {x1, x2, …, x m},R是从A上的关系,R的关系图是G R=<A, R>, 其中A为结点集,R为边集.如果<x i,x j>属于关系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x i到x j 的有向边.注意:A, B为有穷集,关系矩阵适于表示从A到B的关系或者A上的关系,关系图适于表示A上的关系A={1,2,3,4},R={<1,1>,<1,2>,<2,3>,<2,4>,<4,2>},R的关系矩阵M和关系图G R如下:R4.2 关系的运算基本运算定义:定义域、值域和域dom R = { x | $y (<x,y>ÎR) }ran R = { y | $x (<x,y>ÎR) }fld R = dom RÈ ran R例1 R={<1,2>,<1,3>,<2,4>,<4,3>}, 则dom R={1, 2, 4}ran R={2, 3, 4}fld R={1, 2, 3, 4}逆与合成R-1 = {<y,x> | <x,y>ÎR}R∘S = |<x,z> | $ y (<x,y>ÎRÙ<y,z>ÎS) }例2 R={<1,2>, <2,3>, <1,4>, <2,2>}S={<1,1>, <1,3>, <2,3>, <3,2>, <3,3>}R-1={<2,1>, <3,2>, <4,1>, <2,2>}R∘S ={<1,3>, <2,2>, <2,3>}S∘R ={<1,2>, <1,4>, <3,2>, <3,3>}定义 F 在A上的限制F↾A = {<x,y> | xFyÙ xÎA}A 在F下的像F[A] = ran(F↾A)实例R={<1,2>, <2,3>, <1,4>, <2,2>}R↾{1}={<1,2>,<1,4>}R[{1}]={2,4}R↾Æ=ÆR[{1,2}]={2,3,4}注意:F↾AÍF, F[A] Íran F基本运算的性质定理1 设F是任意的关系, 则(1) (F-1)-1=F(2) dom F-1=ran F, ran F-1=dom F证 (1) 任取<x,y>, 由逆的定义有<x,y>∈(F -1)-1 Û <y,x>∈F-1 Û <x,y>∈F所以有 (F-1)-1=F(2) 任取x,x∈dom F-1 Û $y(<x,y>∈F-1)Û $y(<y,x>∈F) Û x∈ran F所以有dom F-1= ran F. 同理可证 ran F-1 = dom F.定理2 设F, G, H是任意的关系, 则(1) (F∘G)∘H=F∘(G∘H)(2) (F∘G)-1= G-1∘F-1证 (1) 任取<x,y>,<x,y>Î(F∘G)∘HÛ$t(<x,t>∈F∘G∧<t,y>∈H) Û $t ($s(<x,s>∈F∧<s,t>∈G)∧<t,y>∈H)Û $t $s (<x,s>∈F∧<s,t>∈G∧<t,y>∈H)Û $s (<x,s>∈F∧$t (<s,t>∈G∧<t,y>∈H))Û $s (<x,s>∈F∧<s,y>∈G∘H)Û <x,y>∈F∘(G∘H)所以 (F∘G)∘H = F∘(G∘H)(2) 任取<x,y>,<x,y>∈(F∘G)-1Û <y,x>∈F∘GÛ $t (<y,t>∈F∧(t,x)∈G)Û $t (<x,t>∈G-1∧(t,y)∈F-1)Û <x,y>∈G-1∘F-1所以 (F∘G)-1 = G-1∘F-1幂运算设R为A上的关系, n为自然数, 则R 的n次幂定义为:(1) R0={<x,x> | x∈A }=I A(2) R n+1 = R n∘R注意:对于A上的任何关系R1和R2都有R 10 = R20 = IA对于A上的任何关系R 都有R1 = R性质:定理3 设A为n元集, R是A上的关系, 则存在自然数s 和t, 使得R s = R t.证R为A上的关系, 由于|A|=n, A上的不同关系只有个.当列出R 的各次幂R0, R1, R2, …, , …,必存在自然数s 和t 使得R s=R t.定理4 设R 是A 上的关系, m, n∈N, 则(1) R m∘R n=R m+n(2) (R m)n=R mn证用归纳法(1) 对于任意给定的m∈N, 施归纳于n.若n=0, 则有R m∘R0=R m∘I=R m=R m+0A假设R m∘R n=R m+n, 则有R m∘R n+1=R m∘(R n∘R)=(R m∘R n)∘R=R m+n+1 ,所以对一切m, n∈N有R m∘R n=R m+n.(2) 对于任意给定的m∈N, 施归纳于n.若n=0, 则有(R m)0=I A=R0=R m×0假设 (R m)n=R mn, 则有(R m)n+1=(R m)n∘R m=(R mn)∘R m=R mn+m=R m(n+1)所以对一切m,n∈N有 (R m)n=R mn.4.3 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反自反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1) 若"x(x∈A→<x,x>ÎR), 则称R在A上是自反的.(2) 若"x(x∈A→<x,x>ÏR), 则称R在A上是反自反的.实例:反关系:A上的全域关系E A, 恒等关系I A小于等于关系L A, 整除关系D A反自反关系:实数集上的小于关系幂集上的真包含关系例1 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R={<1,1>,<2,2>}1R={<1,1>,<2,2>,<3,3>,<1,2>}2R={<1,3>}3R自反,2R反自反,3R既不是自反也不是反自反的1对称性反对称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1) 若"x"y(x,y∈A∧<x,y>∈R→<y,x>∈R), 则称R为A上对称的关系.(2) 若x"y(x,y∈A∧<x,y>∈R∧<y,x>∈R→x=y), 则称R为A上的反对称关系.实例:对称关系:A上的全域关系E A, 恒等关系I A和空关系Æ反对称关系:恒等关系I A,空关系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例2 设A={1,2,3}, R1, R2, R3和R4都是A上的关系,其中R={<1,1>,<2,2>},R2={<1,1>,<1,2>,<2,1>}1R={<1,2>,<1,3>},R4={<1,2>,<2,1>,<1,3>}3R对称、反对称.1R对称,不反对称.2R反对称,不对称.3R不对称、也不反对称.4传递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 若"x"y"z(x,y,z∈A∧<x,y>∈R∧<y,z>∈R→<x,z>∈R),则称R是A上的传递关系.实例:A上的全域关系E,恒等关系I A和空关系ÆA小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整除关系,包含关系,真包含关系例3 设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R={<1,1>,<2,2>}1R={<1,2>,<2,3>}2R={<1,3>}3R和R3 是A上的传递关系1R不是A上的传递关系2关系性质的充要条件设R为A上的关系, 则(1) R在A上自反当且仅当I A ÍR(2) R在A上反自反当且仅当R∩I A=Æ(3) R在A上对称当且仅当R=R-1(4) R在A上反对称当且仅当R∩R-1ÍI A(5) R在A上传递当且仅当R°RÍR证明模式证明R在A上自反任取x,xÎAÞ ……………..….……. Þ <x,x>ÎR前提推理过程结论例4 证明若I A ÍR ,则 R在A上自反.证任取x,xÎA Þ <x,x> ÎIÞ <x,x>ÎRA因此R 在A 上是自反的.证明模式证明R在A上对称任取<x, y><x,y>ÎRÞ……………..….……. Þ <y,x>ÎR前提推理过程结论例5 证明若R=R-1 , 则R在A上对称.证任取<x,y><x,y>ÎR Þ <y,x>ÎR-1Þ <x,y>ÎR因此R 在A 上是对称的.证明模式证明R在A上反对称任取<x, y><x,y>ÎRÙ<y,x>ÎRÞ ………..………. Þ x=y前提推理过程结论例6 证明若R∩R-1ÍI A , 则R在A上反对称.证任取<x,y><x,y>ÎR Ù<y, x>ÎRÞ <x,y>ÎR Ù<x,y>ÎR-1Þ <x,y>ÎR∩R-1Þ <x,y>ÎI AÞ x=y因此R 在A 上是反对称的.证明模式证明R在A上传递任取<x, y>,<y, z><x,y>ÎRÙ<y, z>ÎRÞ…..………. Þ <x,z>ÎR前提推理过程结论例7 证明若R°RÍR , 则R在A上传递.证任取<x,y>,<y, z><x,y>ÎR Ù<y,z>ÎRÞ <x,z>ÎR°RÞ <x,z>ÎR因此R 在A 上是传递的.4.4 关系的闭包闭包定义定义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 R的自反(对称或传递)闭包是A上的关系R¢, 使得R¢满足以下条件:(1)R¢是自反的(对称的或传递的)(2)RÍR¢(3)对A上任何包含R的自反(对称或传递)关系R¢¢ 有R¢ÍR¢¢. 一般将R 的自反闭包记作r(R), 对称闭包记作s(R), 传递闭包记作t(R).闭包的构造方法定理1 设R为A上的关系, 则有(1) r(R) = R∪R0(2) s(R) = R∪R-1(3) t(R) = R∪R2∪R3∪…说明:对于有穷集合A (|A|=n) 上的关系, (3)中的并最多不超过R n. 若R是自反的,则r(R)=R; 若R是对称的,则s(R)=R; 若R是传递的,则t(R)=R. 设关系R, r(R), s(R), t(R)的关系矩阵分别为M, M r, M s 和M t , 则M= M + ErM= M + M’sM= M + M2 + M3 + …tE 是和M 同阶的单位矩阵, M’是M 的转置矩阵.注意在上述等式中矩阵的元素相加时使用逻辑加.设关系R, r(R), s(R), t(R)的关系图分别记为G, G r, G s, G t , 则G r, G s, G t 的顶点集与G 的顶点集相等. 除了G 的边以外, 以下述方法添加新边:考察G的每个顶点, 如果没有环就加上一个环,最终得到G r . 考察G的每条边, 如果有一条x i 到x j 的单向边, i≠j, 则在G中加一条x j 到x i 的反方向边,最终得到G s. 考察G的每个顶点x i, 找从x i 出发的每一条路径,如果从x i 到路径中任何结点x j 没有边,就加上这条边. 当检查完所有的顶点后就得到图G t .4.5 等价关系和偏序关系定义设R 为非空集合上的关系. 如果R 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 则称R 为 A 上的等价关系. 设R 是一个等价关系, 若<x,y>∈R, 称x 等价于y, 记做x~y.实例设A={1,2,…,8}, 如下定义A上的关系R:R = { <x,y> | x,y∈A∧x≡y(mod 3) }其中x≡y(mod 3) 叫做x 与y 模3相等, 即x 除以3的余数与y 除以3的余数相等.验证模 3 相等关系R 为A上的等价关系, 因为"x∈A, 有x ≡ x(mod 3)"x, y∈A, 若x ≡ y(mod 3), 则有y ≡ x(mod 3)"x, y, z∈A, 若x ≡ y(mod 3), y ≡ z(mod 3),则有x≡z(mod 3)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得到验证定义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x∈A,令[x]R = { y | y∈A∧xRy }称 [x]R 为x 关于R 的等价类, 简称为x 的等价类, 简记为[x].实例A={ 1, 2, … , 8 }上模 3 等价关系的等价类:[1]=[4]=[7]={1,4,7}[2]=[5]=[8]={2,5,8}[3]=[6]={3,6}等价类的性质:定理1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则(1) "x∈A, [x] 是A的非空子集.(2) "x, y∈A, 如果x R y, 则 [x]=[y].(3) "x, y∈A, 如果x y, 则 [x]与[y]不交.(4) ∪{ [x] | x∈A}=A,即所有等价类的并集就是A.A={ 1, 2, … , 8 }上模 3 等价关系的等价类:[1]=[4]=[7]={1,4,7},[2]=[5]=[8]={2,5,8},[3]=[6]={3,6}以上3 类两两不交,{1,4,7}È{2,5,8}È{3,6} = {1,2, (8)定义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以R的所有等价类作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关于R的商集, 记做A/R, A/R = { [x]R| x∈A }实例A={1,2,…,8},A关于模3等价关系R的商集为A/R = { {1,4,7}, {2,5,8}, {3,6} }A关于恒等关系和全域关系的商集为:A/I= { {1},{2}, … ,{8}}AA/E= { {1, 2, … ,8} }A集合的划分:定义设A为非空集合, 若A的子集族π(πÍP(A)) 满足下面条件:(1) ÆÏπ(2) "x"y (x,y∈π∧x≠y→x∩y=Æ)(3) ∪π=A则称π是A的一个划分, 称π中的元素为A的划分块.例1 设A={a, b, c, d},给定π1,π2,π3,π4,π5,π6如下:π= { {a, b, c}, {d} },π2= { {a, b}, {c}, {d} }1π= { {a}, {a, b, c, d} }, π4= { {a, b}, {c} }3π= { Æ,{a, b}, {c, d} }, π6= { {a, {a}}, {b, c, d} }5则π1和π2是A的划分, 其他都不是A 的划分.为什么?等价关系与划分的一一对应商集A/R 就是A 的一个划分不同的商集对应于不同的划分任给A 的一个划分π, 如下定义A 上的关系R:R = {<x,y> | x,y∈A∧x 与y 在π的同一划分块中}则R 为A上的等价关系, 且该等价关系确定的商集就是π.例2 给出A={1,2,3}上所有的等价关系求解思路:先做出A的所有划分, 然后根据划分写出对应的等价关系.例3 设A={1, 2, 3, 4},在A´A上定义二元关系R:<<x,y>,<u,v>>ÎR Û x+y = u+v,求R 导出的划分.解A´A={<1,1>, <1,2>, <1,3>, <1,4>, <2,1>, <2,2>,<2,3>,<2,4>,<3,1>, <3,2>, <3,3>, <3,4>, <4,1>,<4,2>, <4,3>, <4 ,4>}根据 <x,y> 的x + y = 2,3,4,5,6,7,8 将A´A划分成7个等价类:(A´A)/R={ {<1,1>}, {<1,2>,<2,1>},{<1,3>, <2,2>, <3,1>},{<1,4>, <2,3>, <3,2>, <4,1>},{<2,4>, <3,3>, <4,2>},{<3,4>, <4,3>}, {<4,4>} }定义非空集合A上的自反、反对称和传递的关系,称为A上的偏序关系,记作≼. 设≼为偏序关系, 如果<x, y>∈≼, 则记作x≼y, 读作x“小于或等于”y. 实例集合A上的恒等关系I A 是A上的偏序关系.小于或等于关系, 整除关系和包含关系也是相应集合上的偏序关系.x与y 可比: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x,yÎA, x与y可比Û x≼y ∨y≼x.结论:任取两个元素x和y, 可能有下述情况:x≺y (或y≺x), x=y, x与y不是可比的.全序关系:R为非空集合A上的偏序, "x,yÎA, x与y 都是可比的,则称R 为全序(或线序)实例:数集上的小于或等于关系是全序关系整除关系不是正整数集合上的全序关系覆盖: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 x, y∈A, 如果x ≺y且不存在zÎA 使得x ≺z ≺y, 则称y 覆盖x.实例:{ 1, 2, 4, 6 }集合上的整除关系,2 覆盖 1,4 和 6 覆盖 2.4 不覆盖 1.定义集合A和A上的偏序关系≼一起叫做偏序集, 记作 <A,≼>.实例:整数集和小于等于关系构成偏序集<Z,≤>,幂集P(A)和包含关系构成偏序集<P(A),RÍ>.哈斯图:利用偏序自反、反对称、传递性简化的关系图特点:每个结点没有环,两个连通的结点之间的序关系通过结点位置的高低表示,位置低的元素的顺序在前,具有覆盖关系的两个结点之间连边偏序集的特定元素定义设<A,≼>为偏序集, BÍA, y∈B.(1) 若"x(x∈B→y≼x) 成立, 则称y 为B 的最小元.(2) 若"x(x∈B→x≼y) 成立, 则称y 为B 的最大元.(3) 若Ø$x (x∈B∧x ≺y) 成立, 则称y 为B的极小元.(4) 若Ø$x (x∈B∧y ≺x) 成立, 则称y 为B的极大元.特殊元素的性质对于有穷集,极小元和极大元必存在,可能存在多个.最小元和最大元不一定存在,如果存在一定惟一.最小元一定是极小元;最大元一定是极大元.孤立结点既是极小元,也是极大元.定义设<A, ≼>为偏序集, BÍA, yÎA.(1) 若"x(x∈B→x≼y) 成立, 则称y 为B的上界.(2) 若"x(x∈B→y≼x) 成立, 则称y 为B的下界.(3) 令C={y | y为B的上界}, 则称C的最小元为B的最小上界或上确界.(4) 令D={y | y为B的下界}, 则称D的最大元为B的最大下界或下确界.特殊元素的性质下界、上界、下确界、上确界不一定存在下界、上界存在不一定惟一下确界、上确界如果存在,则惟一集合的最小元就是它的下确界,最大元就是它的上确界;反之不对.4.6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函数定义:定义设F 为二元关系, 若 "x∈dom F 都存在唯一的y∈ran F 使xFy 成立, 则称F 为函数. 对于函数F, 如果有xFy, 则记作y=F(x), 并称y 为F 在x 的值.例1 F1={<x1,y1>,<x2,y2>,<x3,y2>}F={<x1,y1>,<x1,y2>}2F是函数, F2不是函数1函数相等:定义设F, G为函数, 则F =G Û FÍG∧GÍF如果两个函数F 和G 相等, 一定满足下面两个条件:(1) dom F = dom G(2) "x∈dom F = dom G 都有F(x) = G(x)实例函数F(x)=(x2-1)/(x+1), G(x)=x-1不相等, 因为 dom FÌdom G.定义设A, B为集合, 如果f 为函数dom f = Aran f Í B,则称f 为从A到B的函数, 记作f:A→B.实例f:N→N, f(x)=2x 是从N 到N 的函数g:N→N, g(x)=2也是从N 到N 的函数定义所有从A 到B 的函数的集合记作B A,读作“B上A”,符号化表示为B A ={ f | f:A→B }计数:|A|=m, |B|=n, 且m, n>0, |BA|=n m.A=Æ, 则B A=BÆ={Æ}.A≠Æ且B=Æ, 则B A=ÆA= Æ.例2 设A = {1, 2, 3}, B = {a, b}, 求B A.解B A = {f0, f1, … , f7}, 其中f={<1,a>,<2,a>,<3,a>}, f1={<1,a>,<2,a>,<3,b>}f={<1,a>,<2,b>,<3,a>},f3={<1,a>,<2,b>,<3,b>}2f={<1,b>,<2,a>,<3,a>},f5={<1,b>,<2,a>,<3,b>}4f={<1,b>,<2,b>,<3,a>}, f7={<1,b>,<2,b>,<3,b>}6定义设函数f:A→B, A1ÍA.A在f 下的像:f(A1) = { f(x) | x∈A1 }1函数的像f(A)注意:函数值f(x)∈B, 而像f(A1)ÍB.函数的性质定义设f:A→B,(1)若ran f = B, 则称f:A→B是满射的.(2)若 "y∈ran f 都存在唯一的x∈A使得f(x)=y, 则称f:A→B是单射的. (3)若f:A→B既是满射又是单射的, 则称f:A→B是双射的f满射意味着:"y ÎB, 都存在xÎA使得 f(x) = y.f 单射意味着:f(x) = f(x2) Þ x1= x21例4判断下面函数是否为单射, 满射, 双射的, 为什么?(1) f:R→R, f(x) = -x2+2x-1(2) f:Z+→R, f(x) = ln x, Z+为正整数集(3) f:R→Z, f(x) = ëxû(4) f:R→R, f(x) = 2x+1(5) f:R+→R+, f(x)=(x2+1)/x, 其中R+为正实数集.解 (1) f:R→R, f(x)=-x2+2x-1在x=1取得极大值0. 既不单射也不满射.(2) f:Z+→R, f(x)=ln x单调上升, 是单射. 但不满射, ran f={ln1, ln2, …}.(3) f:R→Z, f(x)= ëxû满射, 但不单射, 例如f(1.5)=f(1.2)=1.(4) f:R→R, f(x)=2x+1满射、单射、双射, 因为它是单调的并且ran f=R.(5) f:R+→R+, f(x)=(x2+1)/x有极小值f(1)=2. 该函数既不单射也不满射.构造从A到B的双射函数有穷集之间的构造例5 A=P({1,2,3}), B={0,1}{1,2,3}解 A={Æ,{1},{2},{3},{1,2},{1,3},{2,3},{1,2,3}}.B={ f, f1, … , f7 }, 其中f={<1,0>,<2,0>,<3,0>}, f1={<1,0>,<2,0>,<3,1>},f={<1,0>,<2,1>,<3,0>}, f3={<1,0>,<2,1>,<3,1>},2f={<1,1>,<2,0>,<3,0>}, f5={<1,1>,<2,0>,<3,1>},4f={<1,1>,<2,1>,<3,0>}, f7={<1,1>,<2,1>,<3,1>}.6令f:A→B,f(Æ)=f, f({1})=f1, f({2})=f2, f({3})=f3,f({1,2})=f, f({1,3})=f5, f({2,3})=f6, f({1,2,3})=f74常函数、恒等函数、单调函数1. 设f:A→B, 若存在c∈B 使得 "x∈A 都有f(x)=c, 则称f:A→B是常函数.2. 称A 上的恒等关系I A为A 上的恒等函数, 对所有的x∈A 都有I A(x)=x.3. 设f:R→R,如果对任意的x1, x2∈R,x1<x2, 就有f(x1) £ f(x2), 则称f 为单调递增的;如果对任意的x1, x2∈A, x1< x2, 就有f(x1) < f(x2), 则称f 为严格单调递增的.类似可以定义单调递减和严格单调递减的函数.例8 (1) A的每一个子集A’都对应于一个特征函数, 不同的子集对应于不同的特征函数. 例如A={a, b, c}, 则有= { <a,0>, <b,0>, <c,0> },cÆc= { <a,1>, <b,1>, <c,0>}{a,b}(2) 给定集合A,A 上不同的等价关系确定不同的自然映射, 其中恒等关系确定的自然映射是双射, 其他的自然映射一般来说是满射. 例如A={1, 2, 3}, R={<1,2>,<2,1>}∪IAg(1) = g(2) = {1,2}, g(3) = {3}4.7 函数的复合和反函数函数复合的定理定理设F, G是函数, 则F∘G也是函数, 且满足(1) dom(F∘G)={ x | x∈dom F Ù F(x)∈dom G}(2) "x∈dom(F∘G) 有F∘G(x) = G(F(x))推论1 设F, G, H为函数, 则 (F∘G)∘H 和F∘(G∘H)都是函数, 且 (F∘G)∘H = F∘(G∘H)推论2 设f:A→B, g:B→C, 则f∘g:A→C, 且"x∈A 都有f∘g(x) = g(f(x)).函数复合运算的性质定理设f:A→B, g:B→C.(1) 如果f:A→B, g:B→C 都是满射的, 则f∘g:A→C也是满射的.(2) 如果f:A→B, g:B→C 都是单射的, 则f∘g:A→C也是单射的.(3) 如果f:A→B, g:B→C 都是双射的, 则f∘g:A→C也是双射的.证 (1) "c∈C, 由g:B→C 的满射性, $b∈B 使得g(b)=c. 对这个b, 由f:A→B 的满射性,$a∈A使得f(a)=b. 由合成定理有f∘g(a)=g(f(a))=g(b)=c从而证明了f∘g:A→C是满射的.(2) 假设存在x1, x2∈A使得f∘g(x1) = f∘g(x2)由合成定理有g(f(x1))=g(f(x2)).因为g:B→C是单射的, 故f(x1)=f(x2). 又由于f:A→B也是单射的, 所以x1=x2. 从而证明f∘g:A→C是单射的.(3) 由 (1) 和 (2) 得证.定理设f: A®B,则f = f∘I= I A∘fB反函数存在的条件任给函数F, 它的逆F -1不一定是函数, 是二元关系.实例:F={<a,b>,<c,b>},F -1={<b,a>,<b,c>}任给单射函数f:A→B, 则f -1是函数, 且是从 ran f 到A的双射函数, 但不一定是从B 到A 的双射函数.实例:f : N →N, f(x) = 2x,f -1 : ran f→N, f -1 (x) = x/2反函数定理设f:A→B是双射的, 则f -1:B→A也是双射的.证因为f 是函数, 所以f -1 是关系, 且dom f -1 = ran f = B , ran f -1 = dom f = A,对于任意的y∈B = dom f -1, 假设有x1, x2∈A使得<y,x1>∈f -1∧<y,x2>∈f -1成立, 则由逆的定义有<x1,y>∈f∧<x2,y>∈f根据f 的单射性可得x1 = x2, 从而证明了f -1是函数,且是满射的. 下面证明f -1的单射性.若存在y1, y2∈B 使得f -1 (y1) = f -1 (y2) = x, 从而有<y1,x>∈f -1∧<y2,x>∈f -1Þ <x,y1>∈f∧<x,y2>∈fÞ y1 = y2反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对于双射函数f:A→B, 称f -1:B→A是它的反函数.反函数的性质定理设f:A→B是双射的, 则f -1∘f = I, f∘f -1 = I AB对于双射函数f:A→A, 有f -1∘f = f∘f -1 = IA函数复合与反函数的计算问题描述——多机调度问题:有2台机器c1, c2;6项任务t1, t2, …, t6. 每项任务的加工时间分别为:l(t)=l(t3)=l(t5)=l(t6)=1, l(t2)=l(t4)=21任务之间的顺序约束是:任务t3只有在t6和t5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加工;任务t2只有在t6, t5和t4都完成后才能开始加工;任务t1只有在t3和t2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加工.调度:任务安排在机器上加工的方案截止时间:开始时刻0,最后停止加工机器的停机时刻问题描述集合任务集T={t1, t2, ... , t n}, nÎZ+机器集M={c1, c2, ... , c m},mÎZ+时间集 N函数和关系加工时间——函数l:T®Z+.顺序约束R ——T上的偏序关系,定义为R={<t i, t j>| t i, t jÎT, i=j 或t i 完成后t j 才可以开始加工}可行调度分配到机器:T 的划分 p={T, T2, ... , T m},划分块T j 是T 的非空子集,1由安排在机器c j上加工的所有任务组成.每个机器上的任务开始时间"T jÎp,存在调度函数 s j:T j®N,满足以下条件:(1) 任意时刻i,每台机器上正在加工至多1个任务"i, 0 £ i<D,| { t k| t kÎT j, s j(t k)£i<s j(t k)+l(t k) }| £1, j=1, 2, …, m(2) 任务的安排满足偏序约束"t iÎT i, t jÎT j, <t i,t j>ÎRÛ s i(t i)+l(t i)£s j(t j) i, j=1, 2, …, m机器j 的停止时间D=max{s j(t k)| t kÎT j}+l(t k)j所有任务的截止时间D=max{D| j=1,2,...,m}.j我们的问题就是确定使得D达到最小的可行调度.(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离散数学第四章 - 二元关系和函数-4

离散数学第四章 - 二元关系和函数-4

哈斯图:
a, b
a
b
7
例3、画出 (A), R 的哈斯图,其中A 分别为
(2) A a,b,c
解:P(A) ,a,b,c,a,b, a, c ,b, c ,a, b, c
8
例3、画出 (A), R
(2) A a,b,c
解:哈斯图:
的哈斯图,其中A 分别为
a, b, c
a, b
a,c b,c
上确界——最小的上界 下确界——最大的下界
不一定存在, 若存在必唯一
18
例5、A a,b, c,偏序集 (A), R , a,b,c
求 B的最大、小元,极大、小元,
上、下界,上、下确界。
a, b
a,c b,c
(1) B a,c,b,c
a
b c
解:B 的最大元:无,最小元:无, 极大元:a,b,c ,极小元:a,c,
则称 y为B的下界。
15
二、偏序集中极小元,极大元,最小元,
最大元,上界,下界,上确界,下确界。 2、上、下界,上、下确界。
定义:设 A, 为偏序集,B A ,
(3) 令 C y y为B的上界,称 C 中最小元
为B 的上确界(最小上界)。(记为lub)
(4) 令D y y为B的下界,称 D 中最大元
2
定义2:设 A, 是一偏序集合, x, y A,若x y或y x,则称x与y是可比的。
例1、偏序集合的常见例子。 整数集上的小于等于关系
A 的幂集( A)上的包含关系
集合 A 上的恒等关系
正整数集上的整除关系
Q, R
( A), R
A, I A
Z , R整除
3
2、哈斯图 (Hasse) 。(偏序集合的简化的关系图)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注意:(1) 若 A 是 m元集,B是 n 元集, 则 A B为 mn 元集。
(2) 笛卡儿积是集合,有关集合的运算都适合。
(3) 一般,A B B A 。
5
3、笛卡儿积运算对 或 满足分配律
(1) A(B C) (A B) (AC) (2) (B C) A (B A) (C A) (3) A(B C) (A B) (AC) (4) (B C) A (B A) (C A)
解: (A) ,{a},{b}, A ,
R , , ,{a} , ,{b} ,
, A , {a},{a} , {a}, A ,
{b},{b} , {b}, A , A, A
14
4、A 上二元关系的表示法。
集合表示法 有三种 矩阵表示法
图形表示法
15
一般:设 A {x1, x2, , xn}
1、定义:
(1) 若集合R为空集或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 则称 R 为二元关系。 若 x, y R ,则记作 xRy ,
否则,记作 xRy 。 (2) A B的任何一个子集都称作从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
特别地,当 A B 时,称作 A上的二元关系。
例、 A {a,b} ,B {0,1, 2}
设 R1 a, 0 , b, 0 , b, 2 R2 R3 A B
传递的。
26
例6、判断下图中的关系分别具有哪些性质。
解:R5 既不是自反也不是反自反的,
反对称的,传递的。
27
例6、判断下图中的关系分别具有哪些性质。
解:R6 是反自反的,既不是对称
又不是反对称,不是传递的。
28
例7:设 R1, R2 为 A上的对称关系, 证明R1 R2 也是 A上的对称关系。 证明:对任意 x, y

离散数学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离散数学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y, x
x, y R

LA 为 A 上小于等于关系, 例5、 A {2,3,6} ,
1 L 解: A 2, 2 , 3,3 , 3, 2 , 6, 2 , 6,3 , 6, 6
1 1 DA 为 A 上整除关系,分别求出 L 。 , D A A


x, y
x, y A x y
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第一节 二元关系及其运算 内容: 二元关系,关系图,关系矩阵,关系的运算 重点: (1)二元关系的定义及三种表示法,
(2) 一些特殊的二元关系。
(3)二元关系的逆、复合、幂运算
了解:关系的复合运算性质,矩阵法求幂运算
一、二元关系。 1、定义: (1) 若集合 R 为空集或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 则称 R 为二元关系。 若 x, y R ,则记作 xRy , 否则,记作 xRy 。 (2) A B的任何子集都称作从 A 到 B 的关系, 特别,当 A B 时,称作 A 上关系。
则 A A n2 ,
A A 的子集共有 2 个,
n2
n 元集 A 上不同的关系共有 2 个。
n2
3、特殊的关系。 空关系 ,全域关系 EA ,恒等关系 I A 。 对任意集合 A , 空关系 , 全域关系 E A x, y | x A y A A A, 恒等关系 I A x, x | x A 。
一般:设 A {x1 , x2 ,
, xn }
1 xi Rx j M R (rij )nn ,其中 rij 0 xi Rx j
点( n 个顶点)
关系图表示
边(每个有序对对应一条有向弧)
二、逆关系,复合关系。 1、关系的逆。 (1) 定义:关系 R 的逆关系定义为

离散数学 第四章 关系

离散数学 第四章 关系

若ai Rbj 若ai Rbj
矩阵MR 称为R的关系矩阵。
17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例:设A={1,2,3,4},A上的关系R={<x,y>|y是x 的整数倍},故R={<1,1>,<1,2>,<1,3>,<1,4>,<2,2>,<2, 4>,<3,3>,<4,4>}.
1 2 3 4
1 1 2 0 MR 3 0 4 0
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1.1 基本概念
4.1.2 关系的表示
3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1.1 基本概念 1)定义: A×B的子集叫做A到B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A1×A2×A3的子集叫做A1×A2×A3上的一个三元 关系。 A1×A2×…xAn的子集叫做A1×A2×… × An上的 一个n元关系。 A×A×A ×… × A的子集叫做A上的n元关系。
1 1 0 0
1 0 1 0
1 1 0 1
18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3.关系图表示法
关系图由结点和边组成
若A= {x1, x2, …, xm},R是A上的关系,R的关系图是 GR=<A, R>,其中A为结点集,R为边集。如果<xi,xj> 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 xi 到 xj 的有向边;如果<xi,xi> 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 xi 到 xi 的有向边。
1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关系的个数: 2,A×A的子集有 2 n 个。 假设|A|=n,|A×A|=n 2n 所以 A上有 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第4章 集合与关系-二元关系 -4.1-4.2

离散数学第4章 集合与关系-二元关系 -4.1-4.2

证明:x,w(R∘S)∘T(z)(x,zR∘S∧z,wT)
(z)((y)(x,yR∧y,zS)∧z,wT)
(z)(y)((x,yR∧y,zS)∧z,wT)
(y)(z)(x,yR∧(y,zS∧z,wT))
(y)(x,yR∧(z)(y,zS∧z,wT))
(y)(x,yR∧y,wS∘T)x,wR∘(S∘T)
【例4.7】X=1,2,3,4,5,X上的二元关系R和S定义如下:
R=1,2,3,4,2,2
S=4,2,2,5,3,1,1,3
试求R∘S,S∘R,R∘(S∘R),(R∘S)∘R,R∘R,S∘S,R∘R∘R
解:R∘S=1,5,3,2,2,5, S∘R=4,2,3,2,1,4
(R∘S)∘R=3,2,
R∘(S∘R)=3,2
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 2.用描述法表示二元关系 设R是实数集,LR= x,y | xR∧yR∧x≤y, LR是
实数集R上的小于等于关系,是一个二元关系。
3.用矩阵表示二元关系 如果A,B是有限集,
A=a1, a2,„, am, B=b1, b2,„, bn,
R是A到B的二元关系,R的关系矩阵定义为: MR= rij mn
第4章 二元关系
4.2.2二元关系的复合运算(也叫合成运算)
定义4.2.2 (R与S的复合) 设X,Y,Z是集合,RX×Y,
SY×Z,则R与S的复合为:
R∘S = |<x, z> | y (<x,y>R<y,z>S) }
= x, zxX∧zZ∧(y)(yY∧x, yR∧y, zS)
[注]: R∘S 是从X到Z的二元关系,即R∘S X ×Z 。
<{a},{a,b}>,<{b},{b}>,<{b},{a,b}>,<{a,b},{a,b}>} 类似的还可以定义A上的大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 大于关 系, 真包含关系等等.

离散数学笔记总结

离散数学笔记总结

离散数学笔记总结一、命题逻辑。

1. 基本概念。

- 命题: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例如“2 + 3 = 5”是真命题,“1 > 2”是假命题。

- 命题变元:用字母表示命题,如p,q,r等。

2. 逻辑联结词。

- 否定¬:¬ p表示对命题p的否定,若p为真,则¬ p为假,反之亦然。

- 合取wedge:pwedge q表示p并且q,只有当p和q都为真时,pwedge q才为真。

- 析取vee:pvee q表示p或者q,当p和q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vee q为真。

- 蕴含to:pto q表示若p则q,只有当p为真且q为假时,pto q为假。

- 等价↔:p↔ q表示p当且仅当q,当p和q同真同假时,p↔ q为真。

3. 命题公式。

- 定义:由命题变元、逻辑联结词和括号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符号串。

- 赋值:给命题变元赋予真假值,从而确定命题公式的真值。

- 分类:重言式(永真式)、矛盾式(永假式)、可满足式。

4. 逻辑等价与范式。

- 逻辑等价:若A↔ B是重言式,则称A与B逻辑等价,记作A≡ B。

例如¬(pwedge q)≡¬ pvee¬ q(德摩根律)。

- 范式:- 析取范式:由有限个简单合取式的析取组成的命题公式。

- 合取范式:由有限个简单析取式的合取组成的命题公式。

- 主析取范式:每个简单合取式都是极小项(包含所有命题变元的合取式,每个变元只出现一次)的析取范式。

- 主合取范式:每个简单析取式都是极大项(包含所有命题变元的析取式,每个变元只出现一次)的合取范式。

二、谓词逻辑。

1. 基本概念。

- 个体: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如人、数等。

- 谓词:用来刻画个体性质或个体之间关系的词。

例如P(x)表示x具有性质P,R(x,y)表示x和y具有关系R。

- 量词:- 全称量词∀:∀ xP(x)表示对于所有的x,P(x)成立。

- 存在量词∃:∃ xP(x)表示存在某个x,使得P(x)成立。

离散数学-第四章 关系-内容提要

离散数学-第四章 关系-内容提要

{}
传递。
(5)如 果 VJ
:IT{∶ ∶ ∶ ∶ 蚕 ⒈11∶⒈ ∶ Ll ;, 翕 罐 ∶ ∶ ∶ 置 R在 A上
:I∶
:: 1∷
Vj V石

、 、 y,z)∈ R→ 〈 R∧ 〈 J,z〉 ∈ R),则 称 Π ,y,z∈ A∧ 〈 ,j〉 ∈
1亠
判别法
:
利用关系表达式判别 (1)R在 A上 白反 ㈡rA∈ R。
,
系:简 称全胛 蜮 线序 曳

\宀
:'艹
° Γ ˉ叽
抖 ¨ ‰ 艹 渺 冖妒 ”
^讷
p¨ ¨
¨
i


Ⅱ… ¨
=艹
)。
`呻
/
‘ :° f耷

^A’
工 < ′
工 < ′
Ι ⒕
,

\′
I纟
:

/廴

:
h,如 果 J≤ y∨ y※ J,贝 刂 ∈ 称
J与 j可 比。
称 y覆 盖 J。
偏序集中的特殊元素
得 ⒎ 则
:
y,z〉 ∈ S))。 ∈ R∧ 〈
有关基本运算的定理 ・ 定理 4.1 设 F是 任意的关系 ,则
(1)(Fˉ l)ˉ ^l=F。

(2)domFˉ ˉ ∴ =ranF,ranF~l=domF。
定理 4.2 设 F,G,Ⅳ 是任意的关系 ,则 (1)(F° G)° H=Fo(G° H), (2)(FoG)ˉ l=G^loF_ˉ
:
(2)R在 (3)R在 (4)R在 (5)R在 (1)R在 (2)R在 (3)R在 (4)R在
A上 反 自反 ⑶R∩ rA=¤ 。 A上 对称 山R=Rl。 ; A上 反对称 ㈡R∩ R~l∈ A上 传递 ㈡R。 R∈ R。

离散数学(第二版)第4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离散数学(第二版)第4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定义4.2.3 设R是A到B的二元关系。 (1) 用xRy表示 <x,y>∈R,意为x,y有R关系(为使可读 性好,我们将分场合使用这两种表达方式中的某一种)。 xy 表示<x,y> R。 (2) 由<x,y>∈R的所有x组成的集合称为关系R的定义域 (domain),记作Dom R,即
显然A×B与 B×A所含元素的个数相同(A,B是有限集 合),但A×B≠B×A。
定理4.1.1 若A,B是有穷集合,则有 |A×B|=|A|·|B|(·为数乘运算)
该定理由排列组合的知识不难证明。 定理4.1.2 对任意有限集合A1,A2,…,An,有 |A1×A2×…×An|=|A1|·|A2|·… ·|An|(·为数乘运算)
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本节主要介绍关系的基本概念以及关系的表示方法。 定义4.2.1 任何序偶的集合,确定了一个二元关系,并 称该集合为一个二元关系,记作R 。 二元关系也简称关系。 对于二元关系R,如果<x,y>∈R,也可记作xRy。 定义并不要求R中的元素<x,y> 中的x,y取自哪个个体 域。 因此,R={<2,a>,<u,狗>,<钱币,思想>}也是一 个二元关系。
若R={<x,y>|x∈A∧y∈B∧ x|y },则称R为整除关系, 常记为|,其中x|y表示x整除y。
若A是任意集合,R是A上的二元关系,下面的关系也常 见:
若R={<x,y>|x∈P(A)∧y∈P(A)∧x y},则称R为包含
若R={<x,y>|x∈P(A)∧y∈P(A)∧x y},则称R为真包
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与函数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与函数

三、二元关系的定义
如果一个集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定义 如果一个集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集合非空 且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 )集合非空, (2)集合是空集 ) 则称该集合为一个二元关系 简称为关系 记作R. 二元关系, 关系, 则称该集合为一个二元关系 简称为关系,记作 如<x,y>∈R, 可记作 xRy;如果 ∈ ;如果<x,y>∉R, 则记作 y ∉ 则记作x 实例: 实例:R={<1,2>,<a,b>}, S={<1,2>,a,b}. R是二元关系 当a, b不是有序对时,S不是二元关系 是二元关系, 不是有序对时, 不是二元关系 是二元关系 不是有序对时 根据上面的记法, 根据上面的记法,可以写 1R2, aRb, a c 等.
12
1、从A到B的二元关系与 上的二元关系 、 的二元关系与A上 到 的二元关系与
是两个集合, 是笛卡尔乘积 × 的子集,则称R 定义 A和B是两个集合,R是笛卡尔乘积 A×B 的子集,则称 和 是两个集合 为从A到 的一个二元关系 的一个二元关系。 为从 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 例如: 例如:A={a1,a2,a3,a4,a5} , B={b1,b2,b3} 的二元关系。 若 R={(a1,b1),(a2,b1),(a4,b3)},那么R就是一个从A到B的二元关系。 ,那么R就是一个从A 也可写作a 并称a 相关。 对于R中的元素( 相关 对于 中的元素(a1,b1) R ,也可写作 1Rb1 ,并称 1 , b1 以R相关。 中的元素 ∈ 对于不属于R的有序对,如(a5,b2) R,也可写作 5 对于不属于 的有序对, 的有序对 ∉ 也可写作a 并称a 不以R相关 相关。 并称a5 ,b2 不以 相关。 A上二元关系的一般定义: 上二元关系的一般定义: 上二元关系的一般定义 是集合, 定义 A是集合,R1是笛卡尔乘积 A×A 的子集,则称R1为A上的二元关系 × 的子集,则称R 上的二元关系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例如: ,那么R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例如:A={a,b,c,d,e},R1 ={(a,b), (c,a), (b,b)},那么 1是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 由此可知, 的二元关系R就是笛卡尔乘积 × 的一个子集, 由此可知,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就是笛卡尔乘积 A×B 的一个子集, 到 的二元关系 上的二元关系R 而A上的二元关系 1就是笛卡尔乘积 ×A 的一个子集 上的二元关系 就是笛卡尔乘积A× 的一个子集.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与运算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与运算
C)
(?)
(B∩C)A = (BA)∩(C A)
(?)
我们证明:
A(B∪C) = (AB)∪(AC)
证明思想
要证明两个集合相等,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证两个集合相互包含; 二是利用已有的 集合运算的性质(算律和已证明过的公式),仿 照代数恒等式的证明方法,一步步从左(右)边 推出右(左)边,或从左、右边分别推出同一个 集合式子。一般说来,最基本的集合相等关 系要用第一种证法,比较复杂的集合相等关 系用第二种方法更好,但第二种方法的使用 取决于我们对算律和常用公式的熟练程度。
证明: 用第一种方法 对于任意的<x,y> A ( B∪C ) xAy(B∪C) xA(yByC ) (xAyB)(xAyC) <x, y>AB<x, y>AC <x, y>(AB)∪(AC) A(B∪C)=(AB)∪(AC)
例4.2 设A={1,2},求P(A)A 解: P(A)A
(2) 当AB,且A,B都不是空集时,有ABBA
(3) 当A,B,C都不是空集时,有(AB)C A(BC) 因为(AB)C中的元素< <x,y>, z>,而A(BC)中 的元素为< x, <y, z> > 。
(4) A(B∪C) = (AB)∪(AC) (对∪的分配律)
(B∪C)A = (BA)∪(CA)
一定是一对方向相反的边。
反对称性:若<x, y> R且xy,则<y,x> R
关系矩阵:如果rij = 1,且 i j,
则rji = 0
关系图: 如果两个顶点之间有边, 一定是只有一条有向边。
传递性:若<x, y> R且<y,z> R,则<x,z> R

离散数学第五版第四章(耿素云、屈婉玲、张立昂编著)

离散数学第五版第四章(耿素云、屈婉玲、张立昂编著)

4.1迪卡尔乘积与二元关系
5) 迪卡尔乘积运算对并和交运算满足分配律,即: (3)A×(BC)= (A×B)(A×C) 证明: 对于任意的<x,y> <x,y>A×(BC) xA yBC xA (yB y C) (xAyB) (xAyC) <x,y>A×B <x,y>A×C <x,y>(A×B)(A×C)
A1×A2×……×An ={<x1,x2,……,xn>|x1A1 x2A2 …… xnAn}
4.1迪卡尔乘积与二元关系
例2:设A={1,2},求P(A)×A 解:P(A)={,{1},{2},{1,2}} P(A)×A={<,1>,<,2>, <{1},1>,<{1},2>, <{2},1>,<{2},2>, <{1,2},1>,<{1,2},2>}
4.1迪卡尔乘积与二元关系
(2)(AB)×(CD)=(A×C)(B×D) 证明:设A=、B={1}、C={2}、D={3} (AB)×(CD)={<1,2>、<1,3>} (A×C)(B×D)={<2,1>、<2,3>} 所以:等式不成立
(3)(A-B)×(C-D)=(A×C)-(B×D) 证明:设A={1}、B={1}、C={2}、D={3} (A-B)×(C-D)= (A×C)-(B×D)={<1,2>}
4.1迪卡尔乘积与二元关系
三、二元关系 2. 集合上元素的关系(定义4.6)
设A,B为集合,A×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 从A到B的二元关系,特别当A=B是则叫做A上的二元关系。 例:A={0,1}、B={1,2,3},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知识点总结
《关系的幂》
定义1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nN,那么R的n次幂记为Rn,定义如下:
(1)R0是A上的相等关系,R0={<x, x> | xA}
(2)Rn+1= RnR
RmRn
(5)如果对每一x,y,zA,xRy,yRz蕴含着xRz,那么R是传递的。即
A上的关系R是传递的xyz(xAyAzAxRyyRzxRz)
《关系的合成》
定义1
设R1是从A到B的关系,R2是从B到C的关系,从A到C的合成关系记为R1R2,定义为
R1R2 = {<a, c> | aAcCb [bB<a, b>R1<b, c>R2]}R1R2有时记为R1R2。表示合成运算。
二元关系
《关系》
定义1
AX B的子集叫做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
A1 X A2 X A3…Xan(n>1)的子集叫做A1 X A2 XA3…Xn上的一个n元关系。
An=A X A X… X A(n>1)的子集叫做A上的n元关系。
定义2
设R是Xn t=1Ai的子集,如果R=,则称R为空关系,如果R=Xn t=1Ai。则称R为全域关系。
D(R) = {x |y (<x, y>R)}叫做关系R的定义域。
R(R) = {y |x (<x, y>R)}叫做关系R的值域。
《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矩阵:表达有限集合到有限集合的二元映射。
定义1
给定集合A= {a1, a2, …, an}和B= {b1, b2, …, bn},及一个A到B的二元关系R,使
定义3
设R1是Xn t=1Ai上的n元关系,R2是Xmt=1Bi上的m元关系。那么R1 = R2,当且仅当n=m,且对一切i,1<=i<=n,Ai=Bi,并且R1和R2是相等的有序n重组集合。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和函数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和函数

函数相等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定义 设F, G为函数, 则 F = G FG∧GF 一般使用下面两个条件: (1) domF = domG (2) x∈domF = domG 都有 F(x) = G(x) 实例 函数 F(x)=(x21)/(x+1), G(x)=x1 不相等, 因为 domFdomG.
实例(续) 解 (1) f:R→R, f(x)=x2+2x1 在x=1取得极大值0. 既不单射也不满射. (2) f:Z+→R, f(x)=lnx 单调上升, 是单射. 但不满射, ranf={ln1, ln2, …}. (3) f:R→Z, f(x)= x 满射, 但不单射, 例如 f(1.5)=f(1.2)=1. (4) f:R→R, f(x)=2x+1 满射、单射、双射, 因为它是单调的并且ranf=R. (5) f:R+→R+, f(x)=(x2+1)/x 有极小值f(1)=2. 该函数既不单射也不满射.
x / 2 若x为偶数 f ( x) x 1 若x为奇数
函数的性质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定义 设 f:A→B, (1)若ranf = B, 则称 f:A→B是满射的. (2)若任意x1, x2 A 而且不相等,都有f(x1)与 f(x2)不相等, 则称 f:A→B是单射的. (3)若 f:A→B既是满射又是单射的, 则称 f: A→B是双射的
H 1
自然映射 5. 设 R 是 A 上的等价关系, 令 g:A→A/R g(a) = [a], a∈A 称 g 是从 A 到商集 A/R 的自然映射.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实例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离散第四章 二元关系小结

离散第四章 二元关系小结

21/63
四,关系的闭包运算
定理:给定集合X,R是X中的关系.于是可有 (a) 当且仅当 ,R才是自反的. (b) 当且仅当 s ( R ) = R,R才是对称的. (c) 当且仅当 t ( R ) = R,R才是传递的. 证明:仅给出(a)的证明过程 如果是R自反的,则R具有定义给出的应具 备 R ′的全部性质.因此有 r ( R ) = R .反之,如 果 r ( R) = R ,则由定义的(1)得R是自反的.
1 2 4 A 3 5 6 B
9/63
二,关系矩阵
定义: 给定两个有限集合X={x1,x2,…,xm}和Y= {y1,y2,…,yn},R是从X到Y的二元关系,如果有:
1 rij = 0 如果<xi y j >∈ R 如果<xi y j > R
则称 [rij ] | X ∪Y |×| X ∪Y是R的关系矩阵,记作MR | 例:设A={1,2,3,4},R为定义在A上的二元关系, R={<2,1>,<3,1>,<3,2>,<4,1>},写出关系矩阵. 0 0 0 0 1 0 0 0 M R = [rij ]4×4 = 1 1 0 0 1 0 0 0
13/63
一,关系的合成
合成运算是对关系的二元运算,使用这种运算, 能够由两个关系生成一个新的关系,对于这个新 的关系又可进行合成运算,从而生成其它关系. 定理:设R1是从X到Y的关系,R2是从Y到Z的关 系,R3是从Z到W的关系,于是有
( R1 R2 ) R3 = R1 ( R2 R3 )
14/63
四,关系的闭包运算
定理:给定集合X,R是X中的二元关系.于是可有
2/63
4.1关系的基本概念

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1 什么是二元关系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两个可以分别属于两个集合A和B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它是一种特殊的集合论概念,意味着在某一个函数f上,两个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单一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之为二元关系。

这种二元关系可以用写成集合的形式也可以是表的形式。

2 二元关系表的一般形式一般的二元关系表的形式为:$f=\left\{\left(x,y\right)\inA\times B \mid P(x,y)\right\}$其中,A和B都是集合,P(x,y)是关于它们的关系式,学习中会有各种关系式,比如等于、不等于、大于及小于等。

3 二元关系的类型由于不同的二元关系关系式不同,所以,二元关系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1)等价关系:表示两个可以互换的元素之间的关系,一般以“=”表示,也可以一一对应;(2)全序关系:表示两个元素之间的一种“前大于后”的关系,一般以“>”或“<”表示,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有序的类型;(3)传递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当关系式成立时,如果保持原有的条件不变,则关系式仍然成立”,这种关系一般以“++”表示;(4)偏序关系:和全序关系类似,也是一种前大于后的一种关系,但不代表完全的大小,只是一种大体的参照,一般以“>+”及“<+”表示;(5)子集关系:子集关系是一个集合是某个集合的子集,一般以“⊆”表示;(6)关联关系:此关系也称为满足关系,是指满足一定的关系式,两个或多个元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以“→”表示。

4 二元关系的应用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很重要的概念,与它特殊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数学运算中,二元关系常常被用来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排列组合以及概率等,还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中的图论。

此外,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二元关系也被广泛应用,它有助于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区分概念及表达媒体变化等。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和函数-2-文档资料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和函数-2-文档资料


集合的特征函数
4. 设 A 为集合, A’ A, A’ 的 特征函数
4.6
A’:A→{0,1} 定义为
函 数 的
1, a A'
A'
(a)
0,
a A A'

义 实例 集合:X ={ A, B, C, D, E, F, G, H },

子集:T = { A, C, F, G, H }
性 质
T 的特征函数T :
dom f 1 = ranf = B , ran f 1 = domf = A, 对于任意的 y∈B = dom f 1, 假设有x1, x2∈A使得
构造从A到B的双射函数
有穷集之间的构造
例5 A=P({1,2,3}), B={0,1}{1,2,3}
4.6 函 数
解 A={,{1},{2},{3},{1,2},{1,3},{2,3},{1,2,3}}. B={ f0, f1, … , f7 }, 其中

f0={<1,0>,<2,0>,<3,0>}, f1={<1,0>,<2,0>,<3,1>},
(3) 如果 g, f 都是双射, 则 f∘g:A→C也是双射. 证 (1) c∈C, 由 f:B→C 的满射性, b∈B 使得
f(b)=c. 对这个b, 由 g:A→B 的满射性,a∈A 使得 f(a)=b. 由合成定理 f∘g(a)= f ( g(a))=f(b)=c 从而证明了 f∘g:A→C是满射的.
x ABCDEFGH
T(x) 1 0 1 0 0 1 1 1
自然映射
5. 设 R 是 A 上的等价关系, 令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课后总结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课后总结

第四章二元关系例1 设A={0,1},B={a,b},求A⨯B ,B⨯A,A⨯A 。

解:A⨯B={<0,a>,<0,b>,<1,a>,<1,b>}B⨯A={<a,0>,<b,0>,<a,1>,<b,1>}A⨯A={<0,0>,<0,1>,<1,0>,<1,1>}可见A×B≠B×A例2、关于笛卡尔乘积的几个证明1)如果A、B都是有限集,且|A|=m, |B|=n,则|A⨯B |=mn.证明:由笛卡尔积的定义及排列组合中的乘法原理,直接推得此定理。

2) A⨯Φ=Φ⨯B=Φ3) ⨯对∪和∩满足分配律。

设A,B,C是任意集合,则⑴A⨯(B∪C)= (A⨯B)∪(A⨯C);⑵A⨯(B∩C)= (A⨯B)∩(A⨯C);⑶(A∪B)⨯C= (A⨯C)∪(B⨯C);⑷(A∩B)⨯C= (A⨯C)∩(B⨯C)证明⑴:任取<x,y>∈A⨯(B∪C)⇔x∈A ∧y∈B∪C ⇔x∈A ∧(y∈B∨y∈C)⇔( x∈A ∧y∈B)∨(x∈A∧y∈C)⇔<x,y>∈A⨯B∨<x,y>∈A⨯C⇔<x,y>∈(A⨯B)∪(A⨯C) 所以⑴式成立。

4)若C≠Φ,,则A⊆B⇔(A⨯C⊆B⨯C) ⇔(C⨯A⊆C⨯B).证明: 必要性:设A⊆B,求证A⨯C⊆B⨯C任取<x,y>∈A⨯C ⇔x∈A∧y∈C⇒x∈B∧y∈C (因A⊆B)⇔<x,y>∈B⨯C 所以, A⨯C⊆B⨯C.充分性:若CΦ≠, 由A⨯C⊆B⨯C 求证A⊆B取C中元素y, 任取x∈A⇒x∈A∧y∈C⇔<x,y>∈A⨯C⇒<x,y>∈B⨯C (由A⨯C⊆B⨯C )⇔x∈B∧y∈C⇒ x∈B 所以, A⊆B.所以A⊆B⇔(A⨯C⊆B⨯C)类似可以证明A⊆B ⇔(C⨯A⊆C⨯B).5) 设A、B、C、D为非空集合,则A⨯B⊆C⨯D⇔A⊆C∧B⊆D.证明: 首先,由A⨯B⊆C⨯D 证明A⊆C∧B⊆D.任取x∈A,任取y∈B,所以x∈A∧y∈B⇔<x,y>∈A×B⇒<x,y>∈C×D (由A⨯B⊆C⨯D )⇔x∈C∧y∈D 所以, A⊆C∧B⊆D.其次, 由A⊆C,B⊆D. 证明A⨯B⊆C⨯D任取<x,y>∈A×B<x,y>∈A×B ⇔ x∈A∧y∈B⇒ x∈C∧y∈D (由A⊆C,B⊆D)⇔<x,y>∈C×D 所以, A⨯B⊆C⨯D 证毕.例3、令A={1,2,3}给定A上八个关系如下:可见这八个关系中R1、R3、R4是自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合论部分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集合的笛卡儿积与二元关系有序对定义由两个客体x 和y,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的二元组称为有序对,记作<x,y>实例:点的直角坐标(3,4)有序对性质有序性 <x,y><y,x> (当x y时)<x,y> 与 <u,v> 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y>=<u,v> x=u y=v例1 <2, x+5> = <3y4, y>,求x, y.解 3y 4 = 2, x+5 = y y = 2, x = 3定义一个有序n (n3) 元组 <x1, x2, …, x n> 是一个有序对,其中第一个元素是一个有序n-1元组,即<x1, x2, …, x n> = < <x1, x2, …, x n-1>, x n>当n=1时, <x> 形式上可以看成有序 1 元组.实例 n 维向量是有序 n元组.笛卡儿积及其性质定义设A,B为集合,A与B 的笛卡儿积记作A B,即A B ={ <x,y> | x A y B }例2 A={1,2,3}, B={a,b,c}A B ={<1,a>,<1,b>,<1,c>,<2,a>,<2,b>,<2,c>,<3,a>,<3,b>,<3,c>}B A ={<a,1>,<b,1>,<c,1>,<a,2>,<b,2>,<c,2>,<a,3>, <b,3>,<c,3>}A={}, P(A)A={<,>, <{},>}性质:不适合交换律A B B A (A B, A, B)不适合结合律 (A B)C A(B C) (A, B)对于并或交运算满足分配律A(B C)=(A B)(A C)(B C)A=(B A)(C A)A(B C)=(A B)(A C)(B C)A=(B A)(C A)若A或B中有一个为空集,则A B就是空集.A=B=若|A|=m, |B|=n, 则 |A B|=mn证明A(B C)=(A B)(A C)证任取<x,y><x,y>∈A×(B∪C)x∈A∧y∈B∪Cx∈A∧(y∈B∨y∈C)(x∈A∧y∈B)∨(x∈A∧y∈C)<x,y>∈A×B∨<x,y>∈A×C<x,y>∈(A×B)∪(A×C)所以有A×(B∪C) = (A×B)∪(A×C).例3 (1) 证明A=B C=D A C=B D(2) A C=B D是否推出A=B C=D 为什么解 (1) 任取<x,y><x,y>A C x A y Cx B y D <x,y>B D(2) 不一定. 反例如下:A={1},B={2}, C=D=, 则A C=B D 但是A B.二元关系的定义定义设A,B为集合, A×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当A=B时则叫做A上的二元关系.例4 A={0,1}, B={1,2,3}, R1={<0,2>}, R2=A×B, R3=, R4={<0,1>}. 那么R1, R2, R3, R4是从A 到B的二元关系, R3和R4同时也是A上的二元关系.计数|A|=n, |A×A|=n2, A×A的子集有个. 所以A上有个不同的二元关系.例如 |A|=3, 则A上有=512个不同的二元关系.设A 为任意集合,是A 上的关系,称为空关系E, I A 分别称为全域关系与恒等关系,定义如下:AE={<x,y>|x∈A∧y∈A}=A×AAI={<x,x>|x∈A}A例如, A={1,2}, 则E={<1,1>,<1,2>,<2,1>,<2,2>}AI={<1,1>,<2,2>}A小于等于关系L A, 整除关系D A, 包含关系R定义:L={<x,y>| x,y∈A∧x≤y}, A R,R为实数集合AD={<x,y>| x,y∈B∧x整除y},BB Z*, Z*为非0整数集R={<x,y>| x,y∈A∧x y}, A是集合族.类似的还可以定义大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 大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等等.例如A = {1, 2, 3}, B ={a, b}, 则L={<1,1>,<1,2>,<1,3>,<2,2>,<2,3>,<3,3>}AD={<1,1>,<1,2>,<1,3>,<2,2>,<3,3>}AA=P(B)={,{a},{b},{a,b}}, 则A上的包含关系是R={<,>,<,{a}>,<,{b}>,<,{a,b}>,<{a},{a}>, <{a},{a,b}>,<{b},{b}>,<{b},{a,b}>,<{a,b},{a,b}>}二元关系的表示表示方式:关系的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图关系矩阵:若A={a1, a2, …, a m},B={b1, b2, …, b n},R是从A到B的关系,R 的关系矩阵是布尔矩阵M R = [ r ij ] m n, 其中r ij= 1 < a i, b j> R.关系图:若A= {x1, x2, …, x m},R是从A上的关系,R的关系图是G R=<A, R>, 其中A为结点集,R为边集.如果<x i,x j>属于关系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x i到x j 的有向边.注意:A, B为有穷集,关系矩阵适于表示从A到B的关系或者A上的关系,关系图适于表示A上的关系A={1,2,3,4},R={<1,1>,<1,2>,<2,3>,<2,4>,<4,2>},R的关系矩阵M和关系图G R如下:R关系的运算基本运算定义:定义域、值域和域dom R = { x | y (<x,y>R) }ran R = { y | x (<x,y>R) }fld R = dom R ran R例1 R={<1,2>,<1,3>,<2,4>,<4,3>}, 则dom R={1, 2, 4}ran R={2, 3, 4}fld R={1, 2, 3, 4}逆与合成R1 = {<y,x> | <x,y>R}R∘S = |<x,z> | y (<x,y>R<y,z>S) } 例2 R={<1,2>, <2,3>, <1,4>, <2,2>}S={<1,1>, <1,3>, <2,3>, <3,2>, <3,3>}R1={<2,1>, <3,2>, <4,1>, <2,2>}R∘S ={<1,3>, <2,2>, <2,3>}S∘R ={<1,2>, <1,4>, <3,2>, <3,3>}定义 F 在A上的限制F↾A = {<x,y> | xFy x A}A 在F下的像F[A] = ran(F↾A)实例R={<1,2>, <2,3>, <1,4>, <2,2>}R↾{1}={<1,2>,<1,4>}R[{1}]={2,4}R↾=R[{1,2}]={2,3,4}注意:F↾A F, F[A] ran F基本运算的性质定理1 设F是任意的关系, 则(1) (F1)1=F(2) dom F1=ran F, ran F1=dom F证 (1) 任取<x,y>, 由逆的定义有<x,y>∈(F 1) 1 <y,x>∈F 1 <x,y>∈F所以有 (F1)1=F(2) 任取x,x∈dom F 1 y(<x,y>∈F1)y(<y,x>∈F) x∈ran F所以有dom F1= ran F. 同理可证 ran F1 = dom F.定理2 设F, G, H是任意的关系, 则(1) (F∘G)∘H=F∘(G∘H)(2) (F∘G)1= G1∘F 1证 (1) 任取<x,y>,<x,y>(F∘G)∘H t(<x,t>∈F∘G∧<t,y>∈H) t (s(<x,s>∈F∧<s,t>∈G)∧<t,y>∈H)t s (<x,s>∈F∧<s,t>∈G∧<t,y>∈H)s (<x,s>∈F∧t (<s,t>∈G∧<t,y>∈H))s (<x,s>∈F∧<s,y>∈G∘H)<x,y>∈F∘(G∘H)所以 (F∘G)∘H = F∘(G∘H)(2) 任取<x,y>,<x,y>∈(F∘G)1<y,x>∈F∘Gt (<y,t>∈F∧(t,x)∈G)t (<x,t>∈G1∧(t,y)∈F1)<x,y>∈G1∘F1所以 (F∘G)1 = G1∘F1幂运算设R为A上的关系, n为自然数, 则R 的n次幂定义为:(1) R0={<x,x> | x∈A }=I A(2) R n+1 = R n∘R注意:对于A上的任何关系R1和R2都有R 10 = R20 = IA对于A上的任何关系R 都有R1 = R性质:定理3 设A为n元集, R是A上的关系, 则存在自然数s 和t, 使得R s = R t.证R为A上的关系, 由于|A|=n, A上的不同关系只有个.当列出R 的各次幂R0, R1, R2, …, , …,必存在自然数s 和t 使得R s=R t.定理4 设R 是A 上的关系, m, n∈N, 则(1) R m∘R n=R m+n(2) (R m)n=R mn证用归纳法(1) 对于任意给定的m∈N, 施归纳于n.若n=0, 则有R m∘R0=R m∘I=R m=R m+0A假设R m∘R n=R m+n, 则有R m∘R n+1=R m∘(R n∘R)=(R m∘R n)∘R=R m+n+1 ,所以对一切m, n∈N有R m∘R n=R m+n.(2) 对于任意给定的m∈N, 施归纳于n.若n=0, 则有(R m)0=I A=R0=R m×0假设 (R m)n=R mn, 则有(R m)n+1=(R m)n∘R m=(R mn)∘R m=R mn+m=R m(n+1)所以对一切m,n∈N有 (R m)n=R mn.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反自反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1) 若x(x∈A→<x,x>R), 则称R在A上是自反的.(2) 若x(x∈A→<x,x>R), 则称R在A上是反自反的.实例:反关系:A上的全域关系E A, 恒等关系I A小于等于关系L A, 整除关系D A反自反关系:实数集上的小于关系幂集上的真包含关系例1 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R={<1,1>,<2,2>}1R={<1,1>,<2,2>,<3,3>,<1,2>}2R={<1,3>}3R自反,2R反自反,3R既不是自反也不是反自反的1对称性反对称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1) 若x y(x,y∈A∧<x,y>∈R→<y,x>∈R), 则称R为A上对称的关系.(2) 若x y(x,y∈A∧<x,y>∈R∧<y,x>∈R→x=y), 则称R为A上的反对称关系.实例:对称关系:A上的全域关系E A, 恒等关系I A和空关系反对称关系:恒等关系I A,空关系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例2 设A={1,2,3}, R1, R2, R3和R4都是A上的关系,其中R={<1,1>,<2,2>},R2={<1,1>,<1,2>,<2,1>}1R={<1,2>,<1,3>},R4={<1,2>,<2,1>,<1,3>}3R对称、反对称.1R对称,不反对称.2R反对称,不对称.3R不对称、也不反对称.4传递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 若x y z(x,y,z∈A∧<x,y>∈R∧<y,z>∈R→<x,z>∈R),则称R是A上的传递关系.实例:A上的全域关系E,恒等关系I A和空关系A小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整除关系,包含关系,真包含关系例3 设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R={<1,1>,<2,2>}1R={<1,2>,<2,3>}2R={<1,3>}3R和R3 是A上的传递关系1R不是A上的传递关系2关系性质的充要条件设R为A上的关系, 则(1) R在A上自反当且仅当I A R(2) R在A上反自反当且仅当R∩I A=(3) R在A上对称当且仅当R=R 1(4) R在A上反对称当且仅当R∩R1I A(5) R在A上传递当且仅当R R R证明模式证明R在A上自反任取x,x A……………..….……. <x,x>R前提推理过程结论例4 证明若I A R ,则 R在A上自反.证任取x,x A <x,x> I<x,x>RA因此R 在A 上是自反的.证明模式证明R在A上对称任取<x, y><x,y>R……………..….……. <y,x>R前提推理过程结论例5 证明若R=R1 , 则R在A上对称.证任取<x,y><x,y>R <y,x>R1 <x,y>R因此R 在A 上是对称的.证明模式证明R在A上反对称任取<x, y><x,y>R<y,x>R………..………. x=y前提推理过程结论例6 证明若R∩R1I A , 则R在A上反对称.证任取<x,y><x,y>R <y, x>R <x,y>R <x,y>R1<x,y>R∩R1 <x,y>I A x=y因此R 在A 上是反对称的.证明模式证明R在A上传递任取<x, y>,<y, z><x,y>R<y, z>R…..………. <x,z>R前提推理过程结论例7 证明若R R R , 则R在A上传递.证任取<x,y>,<y, z><x,y>R <y,z>R <x,z>R R <x,z>R因此R 在A 上是传递的.关系的闭包闭包定义定义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 R的自反(对称或传递)闭包是A上的关系R, 使得R满足以下条件:(1)R是自反的(对称的或传递的)(2)R R(3)对A上任何包含R的自反(对称或传递)关系R有R R. 一般将R 的自反闭包记作r(R), 对称闭包记作s(R), 传递闭包记作t(R).闭包的构造方法定理1 设R为A上的关系, 则有(1) r(R) = R∪R0(2) s(R) = R∪R1(3) t(R) = R∪R2∪R3∪…说明:对于有穷集合A (|A|=n) 上的关系, (3)中的并最多不超过R n. 若R是自反的,则r(R)=R; 若R是对称的,则s(R)=R; 若R是传递的,则t(R)=R. 设关系R, r(R), s(R), t(R)的关系矩阵分别为M, M r, M s 和M t , 则M= M + ErM= M + M’sM= M + M2 + M3 + …tE 是和M 同阶的单位矩阵, M’是M 的转置矩阵.注意在上述等式中矩阵的元素相加时使用逻辑加.设关系R, r(R), s(R), t(R)的关系图分别记为G, G r, G s, G t , 则G r, G s, G t 的顶点集与G 的顶点集相等. 除了G 的边以外, 以下述方法添加新边:考察G的每个顶点, 如果没有环就加上一个环,最终得到G r . 考察G的每条边, 如果有一条x i 到x j 的单向边, i≠j, 则在G中加一条x j 到x i 的反方向边,最终得到G s. 考察G的每个顶点x i, 找从x i 出发的每一条路径,如果从x i 到路径中任何结点x j 没有边,就加上这条边. 当检查完所有的顶点后就得到图G.t等价关系和偏序关系定义设R 为非空集合上的关系. 如果R 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 则称R 为 A 上的等价关系. 设R 是一个等价关系, 若<x,y>∈R, 称x 等价于y, 记做x~y.实例设A={1,2,…,8}, 如下定义A上的关系R:R = { <x,y> | x,y∈A∧x≡y(mod 3) }其中x≡y(mod 3) 叫做x 与y 模3相等, 即x 除以3的余数与y 除以3的余数相等.验证模 3 相等关系R 为A上的等价关系, 因为x∈A, 有x ≡ x(mod 3)x, y∈A, 若x ≡ y(mod 3), 则有y ≡ x(mod 3) x, y, z∈A, 若x ≡ y(mod 3), y ≡ z(mod 3), 则有x≡z(mod 3)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得到验证定义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x∈A,令[x]R = { y | y∈A∧xRy }称 [x]R 为x 关于R 的等价类, 简称为x 的等价类, 简记为[x].实例A={ 1, 2, … , 8 }上模 3 等价关系的等价类:[1]=[4]=[7]={1,4,7}[2]=[5]=[8]={2,5,8}[3]=[6]={3,6}等价类的性质:定理1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则(1) x∈A, [x] 是A的非空子集.(2) x, y∈A, 如果x R y, 则 [x]=[y].(3) x, y∈A, 如果x y, 则 [x]与[y]不交.(4) ∪{ [x] | x∈A}=A,即所有等价类的并集就是A. A={ 1, 2, … , 8 }上模 3 等价关系的等价类:[1]=[4]=[7]={1,4,7},[2]=[5]=[8]={2,5,8},[3]=[6]={3,6}以上3 类两两不交,{1,4,7}{2,5,8}{3,6} = {1,2, (8)定义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以R的所有等价类作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关于R的商集, 记做A/R, A/R = { [x]R| x∈A }实例A={1,2,…,8},A关于模3等价关系R的商集为A/R = { {1,4,7}, {2,5,8}, {3,6} }A关于恒等关系和全域关系的商集为:A/I= { {1},{2}, … ,{8}}AA/E= { {1, 2, … ,8} }A集合的划分:定义设A为非空集合, 若A的子集族π(πP(A)) 满足下面条件:(1) π(2) x y (x,y∈π∧x≠y→x∩y=)(3) ∪π=A则称π是A的一个划分, 称π中的元素为A的划分块.例1 设A={a, b, c, d},给定π1,π2,π3,π4,π5,π6如下:π= { {a, b, c}, {d} },π2= { {a, b}, {c}, {d} }1π= { {a}, {a, b, c, d} }, π4= { {a, b}, {c} }3π= { ,{a, b}, {c, d} }, π6= { {a, {a}}, {b, c, d} }5则π1和π2是A的划分, 其他都不是A 的划分.为什么等价关系与划分的一一对应商集A/R 就是A 的一个划分不同的商集对应于不同的划分任给A 的一个划分π, 如下定义A 上的关系R:R = {<x,y> | x,y∈A∧x 与y 在π的同一划分块中}则R 为A上的等价关系, 且该等价关系确定的商集就是π. 例2 给出A={1,2,3}上所有的等价关系求解思路:先做出A的所有划分, 然后根据划分写出对应的等价关系.例3 设A={1, 2, 3, 4},在A A上定义二元关系R:<<x,y>,<u,v>>R x+y = u+v,求R 导出的划分.解A A={<1,1>, <1,2>, <1,3>, <1,4>, <2,1>, <2,2>, <2,3>,<2,4>,<3,1>, <3,2>, <3,3>, <3,4>, <4,1>, <4,2>, <4,3>, <4 ,4>}根据 <x,y> 的x + y = 2,3,4,5,6,7,8 将A A划分成7个等价类:(A A)/R={ {<1,1>}, {<1,2>,<2,1>},{<1,3>, <2,2>, <3,1>},{<1,4>, <2,3>, <3,2>, <4,1>}, {<2,4>, <3,3>, <4,2>},{<3,4>, <4,3>}, {<4,4>} }定义非空集合A上的自反、反对称和传递的关系,称为A上的偏序关系,记作≼. 设≼为偏序关系, 如果<x, y>∈≼, 则记作x≼y, 读作x“小于或等于”y.实例集合A上的恒等关系I A 是A上的偏序关系.小于或等于关系, 整除关系和包含关系也是相应集合上的偏序关系.x与y 可比: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x,y A, x与y可比x≼y ∨y≼x.结论:任取两个元素x和y, 可能有下述情况:x≺y (或y≺x), x=y, x与y不是可比的.全序关系:R为非空集合A上的偏序, x,y A, x与y 都是可比的,则称R 为全序(或线序)实例:数集上的小于或等于关系是全序关系整除关系不是正整数集合上的全序关系覆盖: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 x, y∈A, 如果x ≺y且不存在z A 使得x ≺z ≺y, 则称y 覆盖x.实例:{ 1, 2, 4, 6 }集合上的整除关系,2 覆盖 1,4 和 6 覆盖 2.4 不覆盖 1.定义集合A和A上的偏序关系≼一起叫做偏序集, 记作 <A,≼>.实例:整数集和小于等于关系构成偏序集<Z,≤>,幂集P(A)和包含关系构成偏序集<P(A),R>.哈斯图:利用偏序自反、反对称、传递性简化的关系图特点:每个结点没有环,两个连通的结点之间的序关系通过结点位置的高低表示,位置低的元素的顺序在前,具有覆盖关系的两个结点之间连边偏序集的特定元素定义设<A,≼>为偏序集, B A, y∈B.(1) 若x(x∈B→y≼x) 成立, 则称y 为B 的最小元.(2) 若x(x∈B→x≼y) 成立, 则称y 为B 的最大元.(3) 若x (x∈B∧x ≺y) 成立, 则称y 为B的极小元.(4) 若x (x∈B∧y ≺x) 成立, 则称y 为B的极大元.特殊元素的性质对于有穷集,极小元和极大元必存在,可能存在多个.最小元和最大元不一定存在,如果存在一定惟一.最小元一定是极小元;最大元一定是极大元.孤立结点既是极小元,也是极大元.定义设<A, ≼>为偏序集, B A, y A.(1) 若x(x∈B→x≼y) 成立, 则称y 为B的上界.(2) 若x(x∈B→y≼x) 成立, 则称y 为B的下界.(3) 令C={y | y为B的上界}, 则称C的最小元为B的最小上界或上确界.(4) 令D={y | y为B的下界}, 则称D的最大元为B的最大下界或下确界.特殊元素的性质下界、上界、下确界、上确界不一定存在下界、上界存在不一定惟一下确界、上确界如果存在,则惟一集合的最小元就是它的下确界,最大元就是它的上确界;反之不对.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函数定义:定义设F 为二元关系, 若x∈dom F 都存在唯一的y∈ran F 使xFy 成立, 则称F 为函数. 对于函数F, 如果有xFy, 则记作y=F(x), 并称y 为F 在x 的值.例1 F1={<x1,y1>,<x2,y2>,<x3,y2>}F={<x1,y1>,<x1,y2>}2F是函数, F2不是函数1函数相等:定义设F, G为函数, 则F =G F G∧G F如果两个函数F 和G 相等, 一定满足下面两个条件:(1) dom F = dom G(2) x∈dom F = dom G 都有F(x) = G(x)实例函数F(x)=(x21)/(x+1), G(x)=x1不相等, 因为 dom F dom G.定义设A, B为集合, 如果f 为函数dom f = Aran f B,则称f 为从A到B的函数, 记作f:A→B.实例f:N→N, f(x)=2x 是从N 到N 的函数g:N→N, g(x)=2也是从N 到N 的函数定义所有从A 到B 的函数的集合记作B A,读作“B上A”,符号化表示为B A ={ f | f:A→B }计数:|A|=m, |B|=n, 且m, n>0, |BA|=n m.A=, 则B A=B={}.A≠且B=, 则B A=A= .例2 设A = {1, 2, 3}, B = {a, b}, 求B A.解B A = {f0, f1, … , f7}, 其中f={<1,a>,<2,a>,<3,a>}, f1={<1,a>,<2,a>,<3,b>} 0f={<1,a>,<2,b>,<3,a>},f3={<1,a>,<2,b>,<3,b>}2f={<1,b>,<2,a>,<3,a>},f5={<1,b>,<2,a>,<3,b>}4f={<1,b>,<2,b>,<3,a>}, f7={<1,b>,<2,b>,<3,b>} 6定义设函数f:A→B, A1A.A在f 下的像:f(A1) = { f(x) | x∈A1 }1函数的像f(A)注意:函数值f(x)∈B, 而像f(A1)B.函数的性质定义设f:A→B,(1)若ran f = B, 则称f:A→B是满射的.(2)若y∈ran f 都存在唯一的x∈A使得f(x)=y, 则称f:A→B是单射的. (3)若f:A→B既是满射又是单射的, 则称f:A→B是双射的f满射意味着:y B, 都存在x A使得 f(x) = y.f 单射意味着:f(x) = f(x2) x1= x21例4判断下面函数是否为单射, 满射, 双射的, 为什么?(1) f:R→R, f(x) = x2+2x 1(2) f:Z+→R, f(x) = ln x, Z+为正整数集(3) f:R→Z, f(x) = x(4) f:R→R, f(x) = 2x+1(5) f:R+→R+, f(x)=(x2+1)/x, 其中R+为正实数集.解 (1) f:R→R, f(x)=x2+2x 1在x=1取得极大值0. 既不单射也不满射.(2) f:Z+→R, f(x)=ln x单调上升, 是单射. 但不满射, ran f={ln1, ln2, …}.(3) f:R→Z, f(x)= x满射, 但不单射, 例如f=f=1.(4) f:R→R, f(x)=2x+1满射、单射、双射, 因为它是单调的并且ran f=R.(5) f:R+→R+, f(x)=(x2+1)/x有极小值f(1)=2. 该函数既不单射也不满射.构造从A到B的双射函数有穷集之间的构造例5 A=P({1,2,3}), B={0,1}{1,2,3}解 A={,{1},{2},{3},{1,2},{1,3},{2,3},{1,2,3}}.B={ f, f1, … , f7 }, 其中f={<1,0>,<2,0>,<3,0>}, f1={<1,0>,<2,0>,<3,1>},f={<1,0>,<2,1>,<3,0>}, f3={<1,0>,<2,1>,<3,1>},2f={<1,1>,<2,0>,<3,0>}, f5={<1,1>,<2,0>,<3,1>},4f={<1,1>,<2,1>,<3,0>}, f7={<1,1>,<2,1>,<3,1>}.6令f:A→B,f()=f, f({1})=f1, f({2})=f2, f({3})=f3,f({1,2})=f, f({1,3})=f5, f({2,3})=f6, f({1,2,3})=f74常函数、恒等函数、单调函数1. 设f:A→B, 若存在c∈B 使得x∈A 都有f(x)=c, 则称f:A→B是常函数.2. 称A 上的恒等关系I A为A 上的恒等函数, 对所有的x∈A 都有I A(x)=x.3. 设f:R→R,如果对任意的x1, x2∈R,x1<x2, 就有f(x1) f(x2), 则称f 为单调递增的;如果对任意的x1, x2∈A, x1< x2, 就有f(x1) < f(x2), 则称f 为严格单调递增的.类似可以定义单调递减和严格单调递减的函数.例8 (1) A的每一个子集A’都对应于一个特征函数, 不同的子集对应于不同的特征函数. 例如A={a, b, c}, 则有= { <a,0>, <b,0>, <c,0> },= { <a,1>, <b,1>, <c,0>}{a,b}(2) 给定集合A,A 上不同的等价关系确定不同的自然映射, 其中恒等关系确定的自然映射是双射, 其他的自然映射一般来说是满射. 例如A={1, 2, 3}, R={<1,2>,<2,1>}∪IAg(1) = g(2) = {1,2}, g(3) = {3}函数的复合和反函数函数复合的定理定理设F, G是函数, 则F∘G也是函数, 且满足(1) dom(F∘G)={ x | x∈dom F F(x)∈dom G}(2) x∈dom(F∘G) 有F∘G(x) = G(F(x))推论1 设F, G, H为函数, 则 (F∘G)∘H 和F∘(G∘H) 都是函数, 且 (F∘G)∘H = F∘(G∘H)推论2 设f:A→B, g:B→C, 则f∘g:A→C, 且x∈A 都有f∘g(x) = g(f(x)).函数复合运算的性质定理设f:A→B, g:B→C.(1) 如果f:A→B, g:B→C 都是满射的, 则f∘g:A→C也是满射的.(2) 如果f:A→B, g:B→C 都是单射的, 则f∘g:A→C也是单射的.(3) 如果f:A→B, g:B→C 都是双射的, 则f∘g:A→C也是双射的.证 (1) c∈C, 由g:B→C 的满射性, b∈B 使得g(b)=c. 对这个b, 由f:A→B 的满射性,a∈A使得f(a)=b. 由合成定理有f∘g(a)=g(f(a))=g(b)=c 从而证明了f∘g:A→C是满射的.(2) 假设存在x1, x2∈A使得f∘g(x1) = f∘g(x2)由合成定理有g(f(x1))=g(f(x2)).因为g:B→C是单射的, 故f(x1)=f(x2). 又由于f:A→B也是单射的, 所以x1=x2. 从而证明f∘g:A→C是单射的.(3) 由 (1) 和 (2) 得证.定理设f: A B,则f = f∘I= I A∘fB反函数存在的条件任给函数F, 它的逆F 1不一定是函数, 是二元关系.实例:F={<a,b>,<c,b>},F 1={<b,a>,<b,c>}任给单射函数f:A→B, 则f 1是函数, 且是从 ran f 到A的双射函数, 但不一定是从B 到A 的双射函数.实例:f : N →N, f(x) = 2x,f 1 : ran f→N, f 1 (x) = x/2反函数定理设f:A→B是双射的, 则f 1:B→A也是双射的.证因为f 是函数, 所以f 1 是关系, 且dom f 1 = ran f = B , ran f 1 = dom f = A,对于任意的y∈B = dom f 1, 假设有x1, x2∈A使得<y,x1>∈f 1∧<y,x2>∈f 1成立, 则由逆的定义有<x1,y>∈f∧<x2,y>∈f根据f 的单射性可得x1 = x2, 从而证明了f 1是函数,且是满射的. 下面证明f 1的单射性.若存在y1, y2∈B 使得f 1 (y1) = f 1 (y2) = x, 从而有<y1,x>∈f 1∧<y2,x>∈f 1<x,y1>∈f∧<x,y2>∈f y1 = y2反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对于双射函数f:A→B, 称f 1:B→A是它的反函数.反函数的性质定理设f:A→B是双射的, 则f 1∘f = I, f∘f 1 = I AB对于双射函数f:A→A, 有f 1∘f = f∘f 1 = IA函数复合与反函数的计算问题描述——多机调度问题:有2台机器c1, c2;6项任务t1, t2, …, t6. 每项任务的加工时间分别为: l(t)=l(t3)=l(t5)=l(t6)=1, l(t2)=l(t4)=21任务之间的顺序约束是:任务t3只有在t6和t5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加工;任务t2只有在t6, t5和t4都完成后才能开始加工;任务t1只有在t3和t2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加工.调度:任务安排在机器上加工的方案截止时间:开始时刻0,最后停止加工机器的停机时刻问题描述集合任务集T={t1, t2, ... , t n}, n Z+机器集M={c1, c2, ... , c m},m Z+时间集 N函数和关系加工时间——函数l:T Z+.顺序约束R ——T上的偏序关系,定义为R={<t i, t j>| t i, t j T, i=j 或t i 完成后t j 才可以开始加工}可行调度分配到机器:T 的划分={T1, T2, ... , T m},划分块T j 是T 的非空子集,由安排在机器c j上加工的所有任务组成.每个机器上的任务开始时间Tj,存在调度函数j:T j N,满足以下条件:(1) 任意时刻i,每台机器上正在加工至多1个任务i, 0 i<D,| { t k| t k T j, j(t k)i<j(t k)+l(t k) }| 1, j=1, 2, …, m (2) 任务的安排满足偏序约束t i Ti, t j T j, <t i,t j>R i(t i)+l(t i)j(t j) i, j=1, 2, …, m机器j 的停止时间D=max{j(t k)| t k T j}+l(t k)j所有任务的截止时间D=max{D| j=1,2,...,m}.j我们的问题就是确定使得D达到最小的可行调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