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思想
浅谈孔子思想弱点
![浅谈孔子思想弱点](https://img.taocdn.com/s3/m/a9d7e0e24afe04a1b071deac.png)
浅谈孔子思想弱点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仁强调博爱,而礼强调的则是服从于秩序。
因此从秦朝开始,孔子就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推崇的对象。
他们以此作为维护统治的手段,统一思想,以儒学教化天下。
但是统治者的这种推崇,并不是真正的按照孔子的治国思想来治理天下。
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给孔子安排各种不同的形象。
当他们需要仁的知的全面的,孔子就会以博爱的长者,智慧的老师,全能的圣人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孔子还是那个孔子,变化的只是时代罢了。
他们需要一个榜样,所以他们就按自己的需要来树立一个孔子的形象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人们信服他,尊重他,崇拜他。
可以把孔子本身抽象化,可以说他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
而文化和思想正是各个时代统治阶层维系统治,稳定社会的工具。
工具就要服务于统治者本身,于是这种全民信服的文化和思想就被打扮成了统治者心中的摸样。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一点,孔子的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弱点。
孔子认为皇帝是上天选定的领导者,不可推翻。
孔子支持并维护封建制度,因此儒家自古以来一直深得执政者的欢心。
孔子的思想中,没有平等与民主。
他是一种大一统的文化,大家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一直,说出来的话也相差无几。
那么最后就会导致,人们没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而是服从。
这正是诸位统治者所期待的。
所以千百年来孔夫子的思想被统治者们用来教化民众让他们服从让他们不争取来稳固自己的政权。
因此,从思想与教育方面来看,孔子当之无愧的是一个圣人,他提出了许多值得后代千百年来借鉴学习的思想,比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等。
他还打破了封建的教育体系,广办私塾,招收弟子三千,其中贤士七十二人。
他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思想家,却也因为其思想中存在的弱点,成为了众多统治者用以巩固自身权利的工具。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dbe04d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c.png)
当今社会利益冲突、物质泛滥,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怀和对他人的仁爱观念越来越淡,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美德流于形式,甚至逐渐沦丧,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为之捶胸顿足之事。在儒家文化影响极深的我们所谓“筷子文化圈”中,孝的思想一直就被奉为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和礼仪。在现时代,众多关于中国文化断代、中国没有精神支柱的说法日益广泛之时,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为广大国人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思想源头。而我看,这一点上最容易被提倡、被认同的就是孔子思想中关于孝道的提法。因为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亲身体会,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这种思想在我们心中也在已经扎根,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像孔子当年的思想一样,通过教育人们对自己父母慈孝的亲子之爱,而层层外推,逐渐将着这爱推广到社会每一个人的身上,让人们学会“恻隐”和“不忍”,让它成为化洽天下之诚爱。虽然爱有亲疏、远近,但只要在被教育的人们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爱的观念,则很容易将社会中所有的人融合起来,激发人们对于本民族的内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整个民族有了向心力,从而将社会中的所有人员维系起来,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还有和谐。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作为他思想核心的“仁”的思想也是也就是他所认为的人的修养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导人们生活行动和衡量人们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对于这个标准,孔子定的很高,他认为尧、舜都很难做到,自己更是不敢当,所以多数“仁”的思想只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提出,只要求人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孝道被提为“仁”之根本的地位,也足见孔子对孝的思想的重视。况且,孝道也是在孔子思想中能够被实现、被达到的一种行为,体现了人类发展中一种不可推卸的一责任。所以,即使是现在将孝道提出,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意义的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漫长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孔子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宝贵的教育主张和教学原则。这些经验和主张,不仅对过去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是对今天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怎样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以求更好的把握体育教学的规律,促进体育教学的提高。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4e003492b160b4e767fcfc1.png)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第一个提出了“庶、富、教” , 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 ,第一个提出了“为政教民” , 第一个提出了“启发诱导” , 第一个成功地实践了“因材施教”。
他是我们教育的先师,他的教育思想无比精湛、丰富, 两千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教育, 并对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对东亚的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倡导儒学,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孔子的教育智慧对我们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今天从这样几个方面来了解孔子和他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一)社会背景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
经济方面,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井田制开始崩溃,经济发展迅速。
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壮大。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王室无法控制局面,诸侯国之强大者,四出征讨,以图霸业。
与经济、政治变化相伴而行的,便是在思想文化上由西周的“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官学形态向多元化发展。
当时“诸侯力政,百家异说”,“处士横议”,思想家们针对剧烈动荡的社会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阐发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百家争鸣。
(二)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这时期,“天下无道久矣”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db787e80b4e767f5bcfcefc.png)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其一生成就斐然,是享誉古今中外的文化巨人之一。
孔子身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有着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积累总结出了许多教学经验,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
他的教育理念最总成为了珍贵的传统教育思想,并对现代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 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孔子能够在他所处的时代提出:“建国君民,教学力先”的思想,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
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以此终结了奴隶主和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格局。
至此,教育的范围被扩大到了平民,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
他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这里的“性”是指人的素质和禀赋,而“习”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意在说明在教育过程中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对人的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所以他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总是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
据记载,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他的学生来源多,分布广,差异大,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和商人子弟,大多数是平民,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
这充分说明,孔子认为人无论出生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孔子的平等教育观,对当代教育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如今受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当坚持孔子的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公共的学校教育体系(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人(如高校扩招、希望工程),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阶层的教育资助,保证所有学生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
2 关于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当官也;优,余力也。
这体现了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即鼓励人们如果当官有了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了余力就去当官,这样学习就与做官有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281a1f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7.png)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学习孔子德育思想的精髓,实现现代德育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对接,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素质,加强高校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1(一)以“仁”为内核,礼乐结合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仁、义、礼、孝、忠、信”六个方面。
他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礼”为道德规范,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必须以“仁”的道德准则作为指导。
因此,“仁”“礼”思想成为其道德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解释众多。
归纳起来,可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仁”的基本内涵,“为仁”的方法、途径以及“为仁”的成就等。
关于“仁”的基本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并强调亲子之爱是最真实的情感,这里面渗透着孔子力图使人类的血缘因素融汇于社会关系之中的道德构想,也是孔子以人类血缘之爱的品行修养重构社会道德秩序思想的体现。
但真情实感、血缘之爱、孝悌之德等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只是倡导“为仁”的思想前提,要想真正达到“仁”的境界,还必须学会“忠恕之道”。
“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恕之道本身就强调关爱、理解、尊重和包容他人。
另外,经过“礼”与“乐”外在道德规范的塑造,人才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认为,礼乐结合的道德教育是实现“仁”的境界的最主要途径。
(二)正人君子,培养理想人格的德育目标“正”是执政者和从政者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仁”与“礼”恰如其分的表现,也是社会各个阶层生活中的道德标杆。
仁与礼的结合、统一与和谐最终要落实到“正”上。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1d431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4.png)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
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
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
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浅谈
![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8ca106c776a20029bd642d30.png)
有关孔子教育的浅谈孔子是中国一位大圣人。
中国人看人,喜从人的全体看。
如说圣人贤人,君子小人,好人坏人等。
西方人看人,好从人的相互分别的学业、职业、事业上看。
如把此一观点来看孔子,也可说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哲学家。
又可说孔子是一位大史学家,或说孔子是一位政治家或音乐家等。
但总不如说孔子是一位大学问家、大教育家,更为适切。
——摘自《孔子与论语》钱穆孔子关于教育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个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
如孔子的弟子问仁,孔子给颜渊的答案是:“克己复礼”,对仲弓则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对司马牛则是:“仁者其言也訒”,对樊迟则是:“仁者先難而后獲”,又说:“仁者爱人”,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对子贡则是:“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因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之一,我们不妨从仁的角度来探讨孔子的教育观点。
从之前孔子对各弟子关于“仁”的不同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似乎都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关于“仁”的体系。
孔子对弟子的教诲,从来不是抛出一套做人、行事的标准理论,从论语中看,他大多是就事论事、就人论事(即因材施教)。
若是从西方人的观点来看,孔子可能还够不上哲学家的称号。
如钱穆先生说的:“西方一位大哲学家的思想,总见其有线索,有条理,有线索,有系统,有组织。
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关于其所用之名词与观念,必有一番明确的界说。
他们讨论此问题,千回百折,必有一项明确的结论。
读中国书便不然。
即如论语,颇不见孔子有提出问题,反复思辨,而获得结论的痕迹。
”若是西方的学者以孔子的思想来获得结论,那必定不能成一套完整的哲学的思想。
所以我们读论语,应该按照孔子的思路来,才能对孔子的思想有所体悟。
而孔子的思路,就是就事论事、就人论事,从人事中感悟真理。
对仁这个有些难理解的概念,孔子给弟子的答案都是具体的实人实事,显而易知。
相比而言,看朱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会觉得朱子虽在解释孔子的思想,却把它变得玄之又玄,费人脑力也不得解(或是时代不同,但至少我认为朱注实在难懂,很玄乎),而孔子结合人事反而能让人有所启发。
教育德为先浅议孔子的德育思想
![教育德为先浅议孔子的德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b4e77de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64.png)
教育德为先浅议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他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以及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即将品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本文就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中,“德”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注重德育教育,尊重严格的道德规范,才能产生道德良心和情操,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人们的品行、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所以,孔子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修身养性、学习做人的道理,来塑造学生的品格,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采用了一系列的德育方法。
他主张要先以身作则,自己做到认真、谨慎、诚实、宽容、正直等各方面的品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后人。
同时,他也提倡教育要因人而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
孔子还认为,诗、礼、乐、易这些文化传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
这些传统可以用来激发人们良好的情感,增强自我控制和理智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自我修养,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自己的德行高尚,自然就有能力去教育、引导别人了。
在现代社会,德育教育依旧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提供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权威。
这一点在教育中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
他致力于培养一个充满仁爱之心、客观刚毅、自我提升,以及具备领导才能的人物。
这种思想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也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不可替代的记忆。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21038d1ce2f0066f533221e.png)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毫无疑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中国教育史上许多问题的历史渊源及发展递嬗关系都与其有着莫大关系。
今天,我们有责任对孔子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进行学习与研究。
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众多,主要表现在教育范围、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工作道德观等方面。
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教育范围: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下移。
在春秋后期之前,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一直掌握在大奴隶主贵族手里,即“学在官府”。
广大自由民、奴隶,甚至中、小奴隶主都没有资格受教育。
但到春秋末年,旧的奴隶制经济破坏,旧贵族没落,新兴势力兴起。
私学应运而生,孔子创办的私学无论规模还是内容等其他方在当时都是前列的。
实行“有教无类”,子曰:“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孔子招收生源广泛,弟子三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名字者七十七人。
清人朱彝尊作《孔子弟子考》,共收集到九十八人。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年龄、水平、性格各不相同,在出身和社会地位上也各有差异。
如颜回居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曾参耘瓜,其母织布;子路食藜藿,亲自负米养亲......唯子贡是“家累千金”的大商人,但也不是贵族。
据人考证,孔子的学生真正是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和司马牛,或者在加上一个孟懿子。
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适应“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在教育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影响。
二、教育目的:修身从政孔子是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维护贵族世袭制,指出“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他的政治思想的主导是“复礼”,实际含义即恢复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
创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理国家的贤才,子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孔子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因而注重道德教育。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fb5c312a300a6c30c229fe9.png)
有教无类——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提出来的一种教育主张,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
东汉学者马融对这句话注解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意思是不管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
一、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基础是“乐学”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其二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其三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关于学习的方法,他则认为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所以,培养学习兴趣是“有教无类”的出发点和基础。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要落实到因材施教上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
孔子就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
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后来子路成为了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
假如孔子因为子路侮辱过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鲁的人,而少一个贤人。
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国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二”的美谈。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类”,不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个方面,而是包括了其它许多方面。
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老少、贤愚,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
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
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孔门弟子各类人都有,所以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
”孔子讲学兼收并蓄,来去自由,所以人员很杂,而这一“杂”字正是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其人性论上的根据。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习气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差异很大。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d17451e227916888486d7d3.png)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杨晨光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人格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影响着古老的东方乃至世界。
他的影响之大毋庸置疑,我也不想评说,历史自有公论。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感兴趣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其教育思想和理念。
一、“有教无类”孔子以前,学在官府。
《左传》载郑国有鄉校,那是只有大夫及以上及其他人及他们的子弟才能入学。
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自古以至春秋,恐怕孔子是第一人。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鲁的南宫敬叔、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这是有依据的。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冠雄难,佩狎豚”;据《论语》说,子张是“鲁之鄙家”;据《论语》言,颜回“居陋室,箪食瓢饮”·····孔子开设私学,打破学在官府,向下传播文化的功绩无可抹杀。
钱穆曾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这样评说孔子:平民以学术进身贵族之位,自儒而始盛也。
然而,孔子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了吗?显然不完全是,他忽视了一类人群,他忽视了女性。
“有教无类”应当是不分宗族贵贱,不分阶级,不分男女,都是可以应该施教的。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女性的地位大幅上升,接受了教育,男尊女卑算是基本扫除了吧,但是现代教育又陷入了学生的优劣之三六九等,甚至无法自拔。
学生之三六九等在大中小学普遍存在,他们注重升学率,看重好学生。
举一个真实的案例:**学校有一个天文望远镜,一天破天荒的对学生开放了,然而结果你肯定猜到了,去参观的学生都是该校一流的学生,这显然是公平的。
不过有人也许要辩解:“学而优则仕”。
但是我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上学,也许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自我,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话并不是无道理的。
而当今的现实:学校普遍注重升学率,忽视其综合素质。
因此,斯窃将“有教无类”的含义再加上两条:教授的知识不分主次(主科、副科),受教育的人无三六九等之分。
为己之学
![为己之学](https://img.taocdn.com/s3/m/cbed1e8f6529647d272852e9.png)
浅谈孔子的“为学”思想“好仁不好学(礼),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孔子十分强调“学”,将学看成是修身之本,学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好学”是孔门对人的最高评价。
孔子的“为学”思想总的来说分为三个部分:为己之学,快乐之学,践道之学。
第一个,为己之学,是儒学的核心目标,强调一个人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要提升自己内在的修养水平,成就自己的德行。
为自己储备知识,开阔视野,继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不是学给别人看,也不用以装饰门面。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中国儒家重视个体社会型人格的修养,“为己之学”——学成“君子”——最终走向“修齐治平”的道路。
而相比现在的我们,我们的学习目标却是:考上好的初中--进入重点高中--考入理想的大学--继续考学位--找份好工作···我们已经完全偏离了学的目的,一切学习行动都是为了个人利益。
第二个,快乐之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这句话可以用本人的亲身经历来解释。
我本来是理科生,却进入了以文科为主的学校,对于某些公共课程(近代史、毛概)只有死记硬背,无论如何都变不成好之者,考试前几周才开始背,因为根本就不理解,太早背了会忘记,考试时勉强过关。
然而对于其他一些我感兴趣的书籍,我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因为我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会自动的去追根溯源,知识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掌握了。
快乐之学的思想也提醒了我们现代人,要学会一门课,必须要先让自己感兴趣,因此,对现在的教育制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继续进行应试教育,或者该慢慢向素质教育转型了。
填鸭式的教学,我们完全感觉不到“快乐之学”。
第三个,践道之学。
对于孔子的践道之学,我比较肤浅的理解是,先通过自身实践,改变自己,然后再去教化别人,感染别人。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模板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8160823e87101f69e31957d.png)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有教无类思想产生背景及其理论基石有教无类主张出自于《论语卫灵公》。
该思想的提出与孔子所处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由于奴隶制的深入存在,初期所采用的办学形式依然是学在官府, 民间无学。
在这种制度下,只有贵族才可以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随着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现, 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井田制度被破坏, 王权和奴隶主贵族走向了衰落。
正是针对这种紧张的现实情况, 孔子审时度势, 明确提出了以扩大教育对象为特点的有教无类思想,想要通过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达到缓和尖锐局势、巩固统治的目的。
孔子提出这一思想离不开当时尖锐的历史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有教无类主张的形成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首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是在仁的具体论述基础上提出来的。
仁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基本体现是爱人。
这里孔子所指的人是大范围的人,不仅仅指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还包括爱他人、爱众人。
因而爱人与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有教无类,让愈多的人去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是孔子奉行仁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次,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还包括其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这句话是说每个人的先天本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人的品质有所不同。
而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和其接受的教育紧密相关,只有经过习,才能为形成更优的品格奠基。
正是在该理论支持下,有教无类思想应运而生。
二、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关于有教无类思想内涵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首先关于教字,古今同义,作为教育之意,没有分歧。
而历来人们的争论点更多的是在类的解释上。
梳理前人关于类的诠释,大多数将类解释成种类、类别。
正如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所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又如南朝儒家学者黄侃所言人乃有贵贱, 同宜资教, 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差, 本无类也。
二人皆把类解释为种类,而这种解释也历来被更多人所接受。
此后关于类的解释出现的族类、善恶、贵贱等等,皆为后人在类别基础上对类的一种扩展、一种细化。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f2cf50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7.png)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其以“礼仪之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古代中国,也对当今世界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启示。
首先,孔子注重修正学习者的行为习惯,特别强调教学生要讲“重礼、重义、重信”的礼仪性的美德,强调要把学习和道德建设起来,教导学生为民族的积极性价值观和奉献精神做准备。
这些思想仍然对当今社会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甚至今天发达国家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
其次,孔子认为教育应从“学道”"作为起点,表现在要以“老师””和“学生”“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强调以“老师”来教导、指导、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精进,超越自我。
学生在聆听老师的讲解的同时,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志向,努力探索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再者,孔子教育思想重视“尊师切训、孝老还亲”,注重学生的家庭教育,强调以教育来发展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以“爱”为基础,以“信”为根本,给学生们提供有前途、有出路的教育指导,并注重教学生尊老爱幼、爱子孝父母等道德准则。
今天新时代的教育应从实施“以德育人””入手,把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贯彻始终,把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到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以促进国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文明发展。
总之,古今多少世纪以来,孔子教育思想都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其认
为传统文化、礼仪美德以及道德价值观等都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的教育必须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其观点及教育思想对当今新时
代的教育发展大有裨益。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8407c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7.png)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第一篇: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以下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也历来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争论。
文章也将浅要地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现实中逐渐形成的。
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
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
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锁链,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辨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e38c1ec081c758f5f61f6786.png)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有教无类思想产生背景及其理论基石有教无类主张出自于《论语卫灵公》。
该思想的提出与孔子所处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由于奴隶制的深入存在,初期所采用的办学形式依然是学在官府, 民间无学。
在这种制度下,只有贵族才可以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随着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现, 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井田制度被破坏, 王权和奴隶主贵族走向了衰落。
正是针对这种紧张的现实情况, 孔子审时度势, 明确提出了以扩大教育对象为特点的有教无类思想,想要通过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达到缓和尖锐局势、巩固统治的目的。
孔子提出这一思想离不开当时尖锐的历史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有教无类主张的形成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首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是在仁的具体论述基础上提出来的。
仁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基本体现是爱人。
这里孔子所指的人是大范围的人,不仅仅指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还包括爱他人、爱众人。
因而爱人与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有教无类,让愈多的人去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是孔子奉行仁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次,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还包括其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这句话是说每个人的先天本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人的品质有所不同。
而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和其接受的教育紧密相关,只有经过习,才能为形成更优的品格奠基。
正是在该理论支持下,有教无类思想应运而生。
二、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关于有教无类思想内涵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首先关于教字,古今同义,作为教育之意,没有分歧。
而历来人们的争论点更多的是在类的解释上。
梳理前人关于类的诠释,大多数将类解释成种类、类别。
正如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所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又如南朝儒家学者黄侃所言人乃有贵贱, 同宜资教, 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差, 本无类也。
二人皆把类解释为种类,而这种解释也历来被更多人所接受。
此后关于类的解释出现的族类、善恶、贵贱等等,皆为后人在类别基础上对类的一种扩展、一种细化。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b4caf96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3.png)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指的是以普遍的教育以及不分社会阶级的教育为基础,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和国家。
这是孔子西汉时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孔子提倡对待普通民众要诚实和宽容,要尊重那些勤奋努力的民众,并关注他们的精神文明和道义行为,而不要受社会地位的影响。
而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中,将人分为不同地位类别,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以破除以前社会中贵族尊贵地位的思维定势,模糊了贵贱之分,增强了民间大众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还澄清了教育的任务与使命,更好地代表民意。
“有教无类”思想和当代社会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受到孔子的影响,我国已经在公平教育的道路上走了很长的路,“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一直是“义务教育”的原则。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保护少数民族教育权利的运动中,“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也被大力宣扬。
经过几个世纪的历史沉淀,“有教无类”思想在当代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发扬,有效地破除了传统社会中“贵贱不分”的概念,使人们更加尊重各阶级之间的 dynamism。
此外,把“有教无类”思想贯彻到实践中,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父母一开始可能还不习惯,但是后来却发现作为亲子的彼此更加的亲昵,也更加的友爱,让子女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在应付教育问题上,今天的家庭可以大胆地使用“有教无类”的方法,并因其出行的家庭公平定位,促进孩子们蓬勃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在当今这一社会走向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环境中,“有教无类”思想能够为社会保持和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提供良好的指导。
总之,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虽然出自于西汉的思想文化,但是它的内涵与意义却深入到当代时代。
它不但催生了平等教育可以成为卓越学习的重要原则,更是提升了社会文明素质的重要基点。
当下,把“有教无类”思想贯彻到实践中,引导社会发展状态,使之在多样化、多元化的时代中,仍能保持着和谐、平等、文明的发展态势,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当代价值。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e724812650e52ea5518983a.png)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电商1101 1203110121 王佳玲1.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隼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隼”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的思想
历史纷纷扰扰,当今世人对孔子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孔子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没人能动摇,随着历史的变迁,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沉淀。
孔子被后人称之为至圣,这就证明了在后人心中地位之高。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理论政治家。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人。
孔子思想核心为“仁”,这个字看似简单,而其内涵丰富。
孔子在讨论中没有明确指出“仁”的具体含义,而我们在读《论语》时或多或少可以从中体会到“仁”的含义,然后汲取所需,用以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增强自身的修养。
孔子所说的“仁”包罗万千:在上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由此推及亲友邻居等;其次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再者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做事不要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仍有许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意思就说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了。
这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末期适用,在相对和平的今天仍然适用。
不论时间流向何处,“孝”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雍也》)意思是:仁人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遇到有名利的事情就退后。
这虽然不被广为接受,可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谦让的美德。
中华民族向来愿意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也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不能逼着别人去承担。
这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必须始终坚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做到这点,我们就能融洽相处,相互尊重和支持,矛盾就会减少。
这同是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教育上,孔子的影响更是突出。
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在一个战乱频繁,教育不被重视的时代,这是不可低估的数字。
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也间接当了孔子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孔子教学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用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也就是说不学是始终有弊端的,而学习就能够弥补这一些弊端,能够改变一切。
而学习中,孔子则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不罔不殆。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这就说明学习与思考二者密不可分,一旦舍弃其中一者,就不能有收获了。
其次,孔子还指出学习要谦虚求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学习中没有全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取得进步。
对于知识,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而对于不知道的知识我们就要谦虚请教,这样才能提升自己。
再者,孔子强调学中作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把学习当作负担,再怎么用功也不会学得很好,而把学习当作爱好,自己就会不知不觉融入其中,那么学习就相对容易很多了。
学习知识,不能就事论事,要将思维扩散,触类旁通。
孔子教学注重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述而》)即要在学生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才去开导他;要在学生心里想说而口头表达不清的时候才去启发他。
告诉学生一个角落的情况而学生不能推断出其他三个角落的情况,就不再教了。
孔子当时的教学就已经注意到不能一味给学生灌输,要让学生自己推导,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当代社会,教育水平提高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都有很高的修养。
孔子注重自身修养,并且为我们留下了其修养之方。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有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提高自身修养,首先就要善于交友,同正直、诚实、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有益处;同奉
迎谄媚、当面恭维,背后诋毁、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有害处。
这就是我们俗话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特别是在现在社会中,在形形色色的人里,要特别注意交友。
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季氏》)快乐也是多种多样的,得到礼乐的调节、宣扬别人的长处、多交贤良朋友,这三者是有益的。
而尊贵骄傲、游手好闲、大吃大喝的快乐是有害的。
在当代社会,有益的和有害的快乐都不止孔子所说的。
社会资源的丰富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伤害。
对于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孔子,他思想有的已经不实用与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但有的就正是现在社会所缺少的。
我们不必对孔子的思想全盘接收,但一定要知道其精髓。
然后取其精华,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递下去,并把它运用到实际,这样才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同时丰富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