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解读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解读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解读
进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实验,旨在观察唾液中的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以下是这样一个实验的可能步骤和解读:
实验步骤:
1.准备样本:准备含有淀粉的食物样本,如饼干、面包或淀粉溶液。

将样本分成几组,每组分配相同的淀粉含量。

2.采集唾液:请志愿者吃一小块无味的棉花或咀嚼无味的口香糖,以促进唾液分泌。

然后使用吸管或无菌棉签等工具采集一定量的唾液,并将其加入到淀粉样本中。

3.控制组:设置一个对照组,只将含淀粉的样本加入到试管中,不加唾液。

4.反应时间:将所有试管放置在37摄氏度的恒温水浴中,观察反应一定的时间,通常为10分钟至30分钟。

5.添加碘液:在反应结束后,为了检测淀粉的消化情况,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碘液。

碘液在存在淀粉时呈现蓝黑色,而在淀粉被消化后呈现黄色或无颜色。

6.观察结果:观察每个试管中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淀粉消化的情况。

解读实验结果:
对照组:对照组中的样本只含有淀粉,没有唾液。

因此,如果淀粉被消化,添加碘液后颜色会变为黄色或无颜色;如果淀粉未被消化,则颜色仍然是蓝黑色。

实验组:实验组中的样本含有淀粉和唾液。

如果唾液中的淀粉酶起作用,能够将淀粉分解成糖类,那么在添加碘液后,颜色会由蓝黑色变为黄色或无颜色。

比较结果: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可以确定唾液中的淀粉酶是否起到了消化淀粉的作用。

如果实验组中的样本颜色变化,而对照组中的未变化,那么可以确认唾液中的淀粉酶确实起到了消化淀粉的作用。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理解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淀粉消化的过程和机制。

浅谈“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一课的教学

浅谈“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一课的教学

叶 澜 教 授 在 她 的 “ 基 础 教 育 ” 论 中提 出 了 课 新 理 堂 动 态 生 成 的 观 点 。 成 性 教 学 的特 点 是 : 现 以 学 生 体 生 为 主 体 , 足 学 生 的探 究 欲 望 。 现课 堂 教 学 的 真 满 展 实 性 。 中学 生 物 学 实 验 教 学 中, 师 应 根 据 学 生 的学 在 教 习情 况 灵 活 调 整 , 成 新 的 超 出 原 计 划 的教 学 流 程 , 生 使
课 堂 处 在 动 态 和 不 断 生 成 的过 程 中 。下 面 笔 者 就 以
这 一配 制发 生 了许 多 “ 外 ” 形 成 了一 些 “ 意 , 高潮 ” 。
案例 1淀粉遇碘一定变蓝 吗? : “ 师 , 们 的淀 粉 遇 碘 不 变 蓝 ? 教 室 里 传 来 了学 老 我 ” 生 的 尖 叫声 。 就 是 笔 者 的一 节 实 验 课 。 这 节 课 中 , 这 在 让 学 生 自己 配 制 淀 粉 溶 液 , 是 这 一 配 制 产 生 的 “ 就 意 外 ” 了 笔 者 带来 了 极 大 的 震 撼 : 给
粉 糊 中滴 加 了几 滴 碘 液 , 管 内出 现 了 碘 的棕 色 。 动 试 摇
发现 意外 的通 道 和美 丽 的 图景 , 不是 一 切 都必 须 遵 循 而 固定 的线 路而 没有 激 情 的行 程 。 ( ”叶澜语 ) 这个 理 论 指 在 导 下, 在实 验 教 学 中教 师应 遵 循 一 个 原 则 : 是 学 生 能 凡 发现 的知 识 , 师 决 不 代 替 发 现 ; 是 学 生 能 独 立 解决 教 凡 的 问题 , 教师 决不 暗示 。 在教 “ 究 唾液对 淀粉 的消 化作 探
; ; ; ; ; ; ; ; ; ; ; ; ; ; ; ;

探究实验报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实验报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实验报告: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提出问题:
吃馒头或米饭的时候,如果咀嚼的时间长了,会觉得有甜味,而馒头和米饭里面并没有放
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哪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的呢?
二、做出假设:
馒头或米饭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

咀嚼馒头或米饭的时候,主要发生的变化是馒头或米饭被嚼碎了,和唾液混合在了一起,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米饭或馒头中的淀粉变成了别的物质,因此馒头或米饭变甜了呢?
三、设计实验方案:
1、根据假设,要模拟人的口腔中的环境,如口腔中(人体)的温度,唾液等,以及能检
验淀粉是否发生变化的装置和药品等。

还要设计一个对照组,即除了要检验的因素(唾
液)不同外,其他实验因素完全相同,从而检验出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

2、材料用具:淀粉、试管、烧杯、温度计、碘液、清水、开水等。

四、实施实验方案:
实验组:漱口,取唾液,将适量唾液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对照组:将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试管同时放入37度的水中,放10分钟左右。

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组的混合液不变蓝,说明已经没有淀粉,对照组的条件和实验组的变蓝,说明有淀粉,两组的唯一区别是实验组的混合液中有唾液,说明是唾液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六、得出结论:唾液中的物质可以使馒头或米饭中的淀粉变成有甜味的物质,比如可能是变成了糖等。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者: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雷秀芳一、探究实验目标1、通过实验法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结论。

2、通过实验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及其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将淀粉进行分解。

三、实验材料准备淀粉纸、碘液、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清水、标签纸、镊子四、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1、课前制作淀粉纸:将5克小麦粉放入干净的烧杯中,放入20毫升清水搅拌匀,再放入30毫升清水,置于放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边加热边搅拌,至沸腾成糊状。

取一张干净的擦镜纸,用干净的毛笔蘸取浆糊均匀的涂于擦镜纸的两面;取另一张擦镜纸,用毛笔蘸取浆糊,不均匀的较厚的涂在上面,晾干后即成。

说明:使用擦镜纸作淀粉的载体的原因:擦镜纸纤维的含量高,韧度好,杂质少,不易坏,吸附淀粉的能力强;唾液对纤维不具有分解能力;纯白色,有利于观察颜色的变化。

2、将制好的淀粉纸裁剪成1厘米宽,4厘米长的长条,高温灭菌后备用。

3、取支干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置于烧杯中待用。

4、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取出一张涂抹均匀的淀粉纸放入口腔中,待浸透后取出,用镊子贴于1号试管的内壁;取出另一张涂抹均匀的淀粉纸,用滴管滴入清水,使其浸透,用镊子贴于2号试管的内壁;再取一张涂抹不均匀,较厚的淀粉纸放入口腔中,待浸透后取出,用镊子贴于3号试管的内壁。

5、将三只支试管握于手心,注意握住贴有淀粉纸的部分。

6、8分钟后,分别用滴管向淀粉纸上滴入两滴碘液,观察并记录各自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现象:1号中没有变蓝,说明1号中的淀粉被分解了;2号试管中变蓝,说明2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消化。

3号试管变蓝了,说明淀粉的分解还需要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等物理性消化。

结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分解作用,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下,淀粉在口腔中将会被初步消化。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引言消化是人体生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唾液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进一步了解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对人体消化系统的认识。

实验目的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分析唾液对淀粉消化的作用机制;3.提出实验结果的教学反思。

实验方法1.准备所需材料和设备;2.将一定量的淀粉溶解在适量的水中,制备淀粉溶液;3.将一定量的唾液涂抹在手背上;4.将手指蘸取淀粉溶液,然后涂抹在涂有唾液的手背上;5.观察并记录涂抹后的变化。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可以看到涂抹了唾液的地方,淀粉溶液发生了变化。

最初的时候,手背上的淀粉溶液呈现出蓝色或透明的颜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区域逐渐变成了淡黄色。

这表明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发挥作用,将淀粉分解成糖类物质。

实验讨论唾液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其中重要的成分之一是淀粉酶。

淀粉酶是一种能够催化淀粉分解的酶类物质。

当淀粉溶液与唾液中的淀粉酶接触时,淀粉酶能够加速淀粉的分解过程,将其分解为较小的糖类分子。

这是由于淀粉酶能够将淀粉的α-1,4-糖苷键水解,产生葡萄糖和低聚糖。

通过本次实验的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够促进淀粉的消化。

这一结论与我们对人体消化系统的了解是一致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够感受到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当我们咀嚼食物时,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作用,将淀粉分解为可供身体吸收利用的简单糖类分子。

教学反思在本次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了解了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且锻炼了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然而,本实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简单地展示了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并未涉及淀粉消化的更详细的机制和唾液对其他营养物质的作用。

为了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更多的实验探究。

于都县第七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4.8.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

于都县第七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4.8.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

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1)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1.2 教学重点: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1.3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实验过程的完成,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课前准备: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方法.用于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效果很好。

方法步骤如下:一、制备淀粉浆糊取1克干淀粉,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备用。

如无烧杯等,用干净的小锅也可。

二、制备淀粉纸把滤纸(或白报纸)放入浆糊中浸湿,捞起,贴在干净的玻璃或其它物体的平面上,晾干后揭下,贮存备用。

实验用具:自制的淀粉纸、碘液、滴管、塑料袋、彩笔等。

实验过程1、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提问,由平时吃馒头时,细细咀嚼会觉得有甜味,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否淀粉发生了变化?(2)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3)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作用有关?教师引导学生做出假设,并根据实验步骤去验证。

实验步骤1、分别用唾液和清水浸湿淀粉纸分组实验:每个学生发给淀粉纸条两条,其中一条用唾液完全浸湿;另一条用清水完全浸湿,作为对照(唾液也可直接滴在纸条上)。

2、保温.恒温5分钟:将上述两纸条分别放入两个小塑料袋中,作好标记如A、B,折转袋口。

将塑料袋放进37度恒温箱中(也可在贴身的衣袋中,或夹在腋下,以接近体温的温度保温5分钟已足。

如气温较高,(则不必放于衣袋或腋下)。

3、加碘液(或稀释碘酒)观察实验现象:取出两纸条,分别滴加碘液,浸润两纸条,观察纸条颜色变化。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及原因实验说明:实验步骤修改的原因:l、根据教材要求,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这一实验,反应必须在37℃的水浴中 20~30 min。

人体消化实验报告原理(3篇)

人体消化实验报告原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人体消化系统是复杂的生理系统,负责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能够被身体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人体消化过程,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理解消化原理和过程。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 探究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

3. 分析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4. 认识消化过程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1. 消化系统的组成:人体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各部分协同工作,完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2. 消化过程:- 物理性消化: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便于吸收。

3. 消化酶的作用:- 唾液淀粉酶:在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开始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 胃蛋白酶:在胃中,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在小肠中,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将蛋白质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

- 淀粉酶:在小肠中,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4. 消化与吸收: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小肠壁进入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四、实验方法1. 模拟口腔消化:取少量淀粉,加入唾液,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2. 模拟胃消化:取少量蛋白质,加入胃蛋白酶,观察胃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

3. 模拟小肠消化:取少量淀粉和蛋白质,加入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淀粉酶,观察消化酶对淀粉和蛋白质的分解作用。

4. 观察消化过程:通过显微镜观察消化过程中的变化,如食物的形态变化、消化酶的作用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口腔消化: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观察到的现象是淀粉颗粒逐渐减少,溶液颜色变浅。

2. 胃消化: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观察到的现象是蛋白质颗粒逐渐减少,溶液颜色变浅。

3. 小肠消化:消化酶将淀粉和蛋白质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淀粉和蛋白质颗粒消失,溶液颜色变浅。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键入文字]“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内容简介:课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比如含淀粉较多的食物:馒头、米饭、玉米、土豆、粉条、红薯、面粉、粉芡及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豆浆、牛奶、鸡蛋等,让学生不受课本知识的限制进行分组讨论,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并实施自己的方案,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发展个性;教学形式上生动、活泼、多样;教学效果上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整理并分析实验结果等以创新为主的多种能力。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有好奇心,依然是他们的天性。

在学习《食物的消化》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略做了改变:将课本实验名称“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改为“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

更改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将“观察”改为“探究”,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生实验操作方法。

长期以来,中学生做实验往往是在课本上已提供的实验原理、材料、方法步骤的基础上,重复一遍操作即可,将自己的实验结论与课本上提供的结论进行对比一下,就大功告成了。

而没有想到,如果用其他的方法,其他的实验材料,实验会是什么样呢?课本中的实验方法是不是一种偶然性呢?等等。

所以,传统的实验方法在一定范围之内必然会抹杀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限制学生的开阔思维,从而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二,实验中,只是取适量的唾液加入到淀粉液中,观察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而并没有提取“唾液淀粉酶”,至于是唾液中什么成分使淀粉发生了变化,那是直接引用前人的科学结论,本次实验并没有进行这个操作,所以也就不能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

基于上述两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教学目标的确定:1. 1 认知目标:(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2)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1.2 能力目标:(1)初步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探究实验教学及反思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探究实验教学及反思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探究实验教学及反思“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探究实验教学及反思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探究实验教学及反思广州市第四十中学谢砚春1 教学目标1.1 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1.2 情感态度教育目标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3 教学难点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课前准备1)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的实验环境:将所有实验器材放置在教室的两边,让学生可自主选取器材,并精心布置了两个小陷饼:100 ℃、37 ℃、0 ℃的水浴;大小不一的试管。

2)前一节课教师已向学生介绍了几种收集唾液的方法,让他们回家练习,并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好唾液。

5 教学方法合作式探究教学法。

6 教学过程步骤及目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l)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教师提问,由平时吃馒头时,细细咀嚼会觉得有甜味,引入探究问题:1)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否淀粉发生了变化?2)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3)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作用有关?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假设2)学生进行设计与交流,提出质疑,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实验的原理,培养其思考能力l)教师引导学生参考书本上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2)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分工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3)教师设置实验陷阱,学生自主地选取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

部编版2022-2023年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二节《消化与吸收》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共四套

部编版2022-2023年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二节《消化与吸收》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共四套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提问:食物被消化后,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吸收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功能是
否相同呢?
教师列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不同。
消化
吸收功能


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小肠 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
生素
大肠
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 30 页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
学法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指导学 生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图表和生活体验,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同时创造 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淀粉消化过程的动画片,有关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的视频。 (一)、导入新课
部编版 2022-2023 年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二节 《消化与吸收》 说课稿(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消化和吸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8 个 方面依次进行。 一、说教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 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体合作能力、思维能 力。
2.通过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回顾上一节,食物中都含有哪些人体生命活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对照组
未加入唾液的淀粉样品,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
结果分析
实验组淀粉含量降低,说明唾液中的 消化酶能够分解淀粉,实现消化作用 。
对照组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没 有消化酶的作用,淀粉未被分解。
对理论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实际应用价值
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有助于指导人们合理安排饮食,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等需要控制淀粉摄 入的人群。此外,对于口腔健康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唾液分泌不足或消化酶活性降低可能影响淀 粉的消化,进而影响营养吸收和口腔健康。
唾液对淀粉消化过程的调节
唾液分泌量受到神经和 体液因素的调节。
当食物进入口腔时,通 过神经反射可以刺激唾 液腺分泌更多的唾液。
此外,一些激素和神经 递质也可以调节唾液的 分泌量,从而影响淀粉 的消化过程。
除了调节唾液分泌量外 ,神经和激素还可以调 节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淀粉的消化效 率。
05 实验设计与方法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 化作用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引言 • 唾液的生理功能 • 淀粉的消化过程 •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生物学和生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淀粉是食物 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之一,其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对于能量供应和身体健康具 有重要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
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
在设定的时间点,使用离心机将淀粉 颗粒与消化液分离,收集上清液。使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中淀粉的含 量。
数据分析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 淀粉含量变化,分析唾液对淀粉的消 化作用。

中考专题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如图,请完善实验方案

中考专题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如图,请完善实验方案

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如图,请完善实验方案:(1)实验步骤:第一步:取一小块馒头切成碎屑,分成两等份,分别加入到甲、乙两试管.第二步:向甲、乙两试管分别注入2mL 清水和唾液,搅拌均匀.第三步:将两支试管放入37℃温水中,8分钟后取出,各滴加2滴稀碘液,摇匀.第四步:观察并记录试管中的颜色变化.(2)预期结果:乙试管内的物质不变蓝色,原因是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了.(3)预期结论: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在实验过程中,向甲试管加清水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2)、(3)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可以把淀粉消化分解为麦芽糖,淀粉可使碘液变蓝色.甲试管注入的是清水,不能分解淀粉,试管内的淀粉没有被分解,所以滴入几滴碘液变蓝;乙试管注入了唾液,试管内的淀粉被分解,所以滴入几滴碘液不变蓝;该实验说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故答案为:(1)清水;(2)乙;(3)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注意找出实验设置中的变量和对照实验.知道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碘液遇到淀粉变蓝色.2.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了甲、乙两个探究方案如下:(每套培养皿中放等量来自同一木头的锯木屑,且保持湿润.)方案分组培养皿锯木屑是否灭菌处理是否接种细菌培养环境方案甲A组一套5克灭菌不接种无菌条件B组一套5克不灭菌不接种自然环境方案乙A组一套5克灭菌不接种无菌条件B组一套5克灭菌接种无菌条件请分析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你认为方案乙更能说明问题,并简述理由:设计了对照实验、控制了单一变量.考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实验中对照实验的设计.解答:解:由题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应设置是否存在该种细菌,方案甲内不能确定细菌种类.方案二中单一变量为是否接种该种细菌,同时控制环境条件是无菌条件保持了变量一致.故乙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因其设计了对照实验、控制了单一变量、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故答案为:乙;设计了对照实验、控制了单一变量、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3.某同学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置了如下实验:Ⅰ、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C块不做处理.Ⅱ、取3克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为①、②、③号,然后做如下处理:将A馒头碎屑放入①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②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将C馒头块放入③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搅拌.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1)该实验尽管用了三支试管,但必须每两两一组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进行对照.(2)该同学将A块和B块馒头用刀细细地切碎,目的是为了模拟咀嚼作用.(3)将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作一组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4)10分钟后,滴加碘液,①号试管不变蓝,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消化.分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据此解答.解答: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的目的是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该实验中1号试管起对照作用.(2)将A块和B块馒头用刀细细地切碎,目的是为了模拟咀嚼作用.(3)将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作一组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4)①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因此①号试管内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③号试管中的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没有被完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也变蓝色.②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故答案为:(1)对照;(2)咀嚼;(3)唾液;(4)①;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消化.4在1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质量分数为0.01%的高锰酸钾溶液和滴入适量的果蔬提取液;在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蒸馏水和滴入适量的果蔬提取液;在3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馒头碎屑和2滴碘液;在4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馒头碎屑和2滴碘液。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以“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为例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以“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为例
米饭变甜是因为唾液中的某种物质吗?
2. 做出假设
做出假设。
。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后做出假设:
米饭变甜可能是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米饭只起到了物理性辅助
消化的作用。
3. 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
。 学生学习思考“实验指导”中导
学问题:①如何获取淀粉溶液?②如何获取唾液?
生物·教学研究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以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为例
福建龙岩市第五中学(364000) 沈素芳
[摘 要]以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的实验为例,
从实验探究、
设置问题情境及构建思维导图三个方面阐述学生科学思维
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科学思维;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生物科学素养
实验的探究目标比较简单,而真正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实
验探究设计的能力及观察、思考、动手、合作的能力,训
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本节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以“科学探
究的一般过程”为依据,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原
则,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验指
导”

思考导学问题、
上网查阅资料、
小组合作等途径自主
设计探究实验,全程参与完成实验探究过程。教师只是
实验分析、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全班 8 个小组,实验结果与
预测完全相同的有 5 组,实验结果与预测不同的有 3 组。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与交流、重新实验与论证,分析出实
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是淀粉溶液浓度偏高;滴加的唾液量
不够;实验操作不规范,唾液滴至试管壁上或没有摇匀

初中生物_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介绍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消化和吸收的内容,在上本课时,首先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而了解消化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然后再通过剪贴图、挂图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归纳正确的结论,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曲线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消化液对食物消化作用。

教学疑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能全部进入人体内吗?如果不能是什么原因呢?教学准备:实验用具:馒头、刀、消毒棉絮、镊子、烧杯、试管、碘液等挂图:消化系统模式图课时按排: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被消化吸收;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都必须通过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它的结构怎样?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学生活动:讨论后,归纳出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牙齿有咀嚼食物的作用,舌主要是起搅拌的作用,而唾液腺则分泌唾液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

师提示:在学生体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描绘馒头在口腔中的遭遇,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应注意。

[教师]: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步骤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通用8篇)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通用8篇)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通用8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篇11、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基于生活经验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本节课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挂图、模型等形象直观。

从生活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设疑导入。

3、本节课突出“先学后教”教学方式,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教师引导学生动眼观察挂图、模型,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动手思考完成自学检测,然后大家动口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4、贯彻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出示挂图和模型展示各消化器官的结构以直观的教具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积极思考各器官的功能,教师出示课前制作的模拟小肠结构以及配合“资料分析”,能够顺畅地推测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这一正确结论。

这样对重点问题重点分析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5、采用淀粉试纸做实验避免了学生收集唾液的不便,实验更简便,更利于操作。

本节课要注重对学生的组织避免实验时部分学生看热闹,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还不很到位,识图能力还较差。

对实验的分析能力也不足。

这些都有待今后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培养。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篇2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设计(第2课时)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设计(第2课时)

第8章人体的营养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2课时)淮南实验中学刘兵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2.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3.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二)教学难点唾液在淀粉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教学演示文稿、图片,演示实验、探究活动相关材料、用具等。

用鸡的嗉囊来替代透析袋。

选材好处:1.材料容易获得。

2.处理方便,不易破损。

将鸡嗉囊反复搓洗,清除表面、内部组织,得到半透明膜状的结构即可。

(二)学生准备收集适量唾液。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忆消化系统的组成。

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视频或展示多种多样的美食。

问题:食物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回顾。

观看。

思考、回答。

激发学习兴趣,复习巩固,引入新课学习。

消化的概念我们知道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入消化道后会发生微妙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要发生这种变化呢?(板书: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2课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一、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演示实验。

操作步骤实验前现象实验后现象实验一①嗉囊内注入淀粉溶液②烧杯的水中滴加碘液嗉囊内溶液白色嗉囊内溶液变蓝烧杯的水没有变蓝实验二①嗉囊内注入葡萄糖溶液②尿糖试纸插入烧杯的水中尿糖试纸淡绿色尿糖试纸棕褐色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1)你在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2)淀粉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透过鸡嗉囊存在什么差异?(3)怎样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理解实验本质?分析现象,结合人体提出下列问题:(1)你推测淀粉分子能否通过人体的消化管呢?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回答。

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材料的改进,将微观的物质变化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验证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酒精灯、试管、滴管、10%淀粉溶液、碘液、椰胶贴、小刀、生物实验杯、吸管、滴管管,100ml容器、蒸馏水、苏打水、牛奶、咖啡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碘液装入滴管管中,准备酒精灯;在10%淀粉溶液中加入1滴碘液,溶液变成蓝黑色,表示淀粉未消化完成。

将试管标记为“试管A”,将10ml的淀粉溶液倒入试管A中。

将另一个试管标记为“试管B”。

这样可以对照观察是否淀粉有消化。

2.实验操作:通过倒数滴加唾液,进行不同时间段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每隔1分钟倒掉一部分淀粉溶液,然后在实验管中加入适量的新鲜唾液。

在加入唾液后,将试管放入酒精灯中加热2分钟,用以模拟体温。

将实验进行到试管A的淀粉片段开始变透明为止。

定时约30分钟。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淀粉的颜色变化并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在实验开始时,淀粉溶液颜色为蓝黑色。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试管A中的淀粉开始逐渐变透明,说明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起作用,将淀粉分解为糖类。

而与试管A相比,试管B中的淀粉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其他有趣的现象:当淀粉被蒸馏水溶解后,淀粉并没有被完全消化;用牛奶和咖啡代替淀粉,唾液没有起到消化作用。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糖类,从而起到消化作用。

如果唾液没有起到消化作用,淀粉会继续保持蓝黑色。

此外,我们还发现唾液只能消化淀粉,而不能消化其他物质,如牛奶和咖啡。

实验结论:唾液能够分解淀粉为糖类,起到消化作用。

实验拓展:你可以将本实验与其他实验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究唾液对其他食物的消化作用。

例如,你可以尝试将唾液与蛋白质(如鸡蛋)、脂肪(如油脂)等进行反应,观察唾液是否能够消化这些物质。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时要小心使用酒精灯,以防烧伤。

2.实验中的玻璃器皿要小心操作,以免破裂或受伤。

3.使用勺子或吸管时要小心,以免划伤口腔。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1.右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
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试管
1
2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唾液
温度
37℃Leabharlann 0℃加入碘液不变蓝
变蓝
A.需要适宜的pHB.只对一种物质起作用
C.需要适宜的温度D.效率很高
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试管编号馒头碎屑或块馒头块适量碎屑适量碎屑适量唾液有无唾液2ml唾液2ml充分搅拌是否搅拌不搅拌充分搅拌37水浴保温保温10分钟滴加入碘液处应加入a号试管的2在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
4.某同学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①、
②、③。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试管号
123
4
5



加入加入2毫升清水
2毫升加入2毫升唾液
淀粉糊加入2毫升唾液
充分
振荡
放在37℃
水浴中
10分钟
滴碘液
③向3支试管中各滴一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
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①④②③⑤
3.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3支大小
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

唾液消化实验报告

唾液消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效果,并分析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可以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麦芽糖是一种具有甜味的物质,而淀粉本身无味。

当淀粉遇到碘液时,会变蓝,而麦芽糖不会。

因此,通过观察淀粉与碘液反应的颜色变化,可以判断淀粉是否被唾液淀粉酶分解。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材料:馒头碎屑、唾液、清水、碘液、试管、玻璃棒、37℃温水2. 实验器材:电子天平、温度计、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将馒头碎屑加入试管A,加入2ml唾液,加入适量清水作为对照,充分搅拌。

2. 将馒头碎屑加入试管B,加入2ml清水,作为对照组。

3. 将试管A和B放入37℃温水中水浴10分钟。

4. 将水浴后的试管A和B取出,分别滴加碘液。

5. 观察并记录试管A和B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试管A(唾液组):滴加碘液后,颜色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

- 试管B(清水组):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说明清水没有消化淀粉。

2. 实验分析- 试管A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了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颜色不变蓝。

- 试管B中的淀粉没有经过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仍然保持原状,因此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从而使得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七、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结果分析过程中,要结合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4.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八、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浓度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 探究唾液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的活性。

3. 探究唾液淀粉酶在不同pH值下的活性。

4.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其他多糖类物质的消化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

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
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

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

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

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

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
有的知识,主动地探究自然的奥秘,了解生物的习性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小就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得还不够全面,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一节分小组来完成的探究课。

教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课堂结构。

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汇报交流的过程,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