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羧化活性的测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羧化活性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核酮糖-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是光合作用中一个关键酶,它在Calvin 循环中催化中催化CO2的固定,生成2分子的3-磷酸甘油酸(3-PGA),同时它是一个双功能酶,又能催化将O2加在核桐糖-1,5-二磷酸(RuBP)上生成1分子的磷酸乙醇酸和1分子的PGA ,这两个反应的速率由O2和CO2的浓度调节[1]。
分光光度酶偶联法是根据RuBP 羧化酶催化RuBP 与CO2反应产生的磷酸甘油酸与NADH 的氧化作用相偶联的原理设计的。
当加入ATP 及NADH 后,NADH 在PGK 和GAPDH 的催化下氧化为NAD+,每羧化l mol RuBP 有2 mo1 NADH 被氧化,根据在波长340 nm 处光密度的变化,可测知NADH 的数量,从而算出同化CO2的值。
Rubisco 羧化活性的测定可用酶偶联法将3-PGA 的变化转换为NADH 的变化来测定。
RuBP+CO2+H2O −−−−→−+2
Mg RuBPC ,2(3-PGA)
3-PGA+ATP −−
−−−→−-磷酸甘油激酶
31,3-二磷酸甘油酸+ADP 1,3-二磷酸甘油酸+NADH −−−−−−→−-磷酸脱氢酶
甘油醛-33-磷酸甘油醛
+NAD++PO43+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 2.1实验仪器
研钵、分光光度计、秒表、比色杯、冷冻离心机 2.2实验材料
小麦叶片 三、实验步骤
1.核酮糖-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活性额测定
1.1称取0.1 g 新鲜叶片,放于已经预冷的研钵中。
1.2加入1 mL ,4℃提取缓冲液(50 mM Tricine-NaOH pH 7.9, 0.1% PVP-40, 5 mM MgCl2)冰上研磨,(缓冲液分3次加入,第一次0.5ml ,剩下两次分别0.25ml 将研钵冲洗干净),将研好的样品装入1.5ml 的离心管中,放于冰盒中。
12000 g ,4℃,离心10 min 。
取上清液备用。
1.3 按下表顺序依次加入630 uL 反应液,然后再加10 mmol/L RuBP ,100 mmol/L ATP ,100 mmol/L 磷酸肌酸,40 U/ml 肌酸磷酸激酶,80 U/mL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80 U/mL 3-磷酸甘油酸激酶各50 uL ,将分光光度计波长调至340 nm 调零。
最后加20 uL 酶提取液,50 uL 4 mmol/L NADH 启动反应,立即每隔5s 测定吸光度。
1.4 酶活力计算公式
RuBPC
酶
活
力
[umol
CO 2
min -1mg -1
Chl(a+b)]=Fw
)b a (Chl t V d 2V A ⨯+⨯∆⨯⨯ξ⨯⨯⨯∆反
ΔA 为1 min 内吸光度的变化值, V 反 为反应总体积1 mL , d 为光径cm ,
ξ为NADH 的消光系数 6.22, V 为加样体积0.02 mL , Δt 为时间1 min,
Chl(a+b)为叶绿素a 与b 的含量之和mg/g , Fw 为叶片鲜重g 。
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1 称取0.1g 新鲜叶片,加入少量纯的丙酮研磨,棕色容量瓶定容至10mL 。
2.2置于黑暗处过滤备用。
2.3以纯丙酮做参比,测定663/645nm 处的吸光值。
2.4叶绿素含量计算公式。
Ca=12.72A 663-2.59A 645 Cb=22.88A 645-4.67A 663
C T =Ca+Cb 叶绿素含量=
样品鲜重
提取液体积
)色素的浓度( T C (mg/g )
四、实验结果
1叶绿素吸光度测定结果
2.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
3.酶活力吸光度测定结果
2 酶活力测定结果
结果表明,小麦RuBPC酶活力比玉米RuBPC酶活力大,这是因为C4植物固定CO2的酶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与C3作物中RuBPCase相比,PEPCase对CO2的亲和力高。
C4植物是从C3植物进化而来的一种高光效种类。
与C3植物相比,它具有在高光强,高温及低CO2浓度下,保持高光效的能力。
五、注意事项
1、RuBP很不稳定,特别是在碱性环境下,因而要使用不超过2~4周,在pH 5~6条件下,以10 mmol/L浓度保存于-20℃冰箱中。
2、反应液和比色杯保持温度在30℃左右,冬天可在分光光度计样品室内放入装有温水的瓶子,保温。
3、在比色杯内添加试剂和样液时,必须要匀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