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
血管调节生理学
血管调节生理学血管调节是人体维持血压和循环稳定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神经系统、荷尔蒙和局部调节方式,人体能够自主地调整血管的直径,以适应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血管调节生理学研究着眼于探索人体血管调节的机制、信号通路和调节因素,对于理解和预防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血管调节的神经系统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对于调节血管直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下,血管能够对多种信号做出反应。
交感神经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增加血压。
而副交感神经则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血管扩张,降低血压。
二、血管调节的荷尔蒙调节机制荷尔蒙也是血管调节中的重要调控因素之一。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交感神经终末释放的主要荷尔蒙,能够直接影响并调节血管收缩和扩张。
此外,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荷尔蒙也参与了血管调节的过程。
三、血管调节的局部调节机制除了神经和荷尔蒙调节外,血管调节还包括一些局部调节机制。
例如,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可以促使平滑肌松弛,引起血管扩张。
此外,乳酸、溶血产物和荷尔蒙等局部因子也能够影响血管直径。
四、血管调节在疾病中的意义了解血管调节生理学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是由于血管失去了正常调节能力,导致血压升高。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肾脏疾病等疾病也与血管调节失调有关。
通过深入研究血管调节机制,可以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血管调节生理学研究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神经系统、荷尔蒙和局部调节等多种机制对血管直径的调节作用。
这对于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循环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还发现血管调节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进一步研究血管调节生理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途径。
生理学中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中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血液循环是生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体内部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输送、代谢废物清除以及免疫防御等功能。
本文将从血液循环的基本组成、循环的路径和循环中的关键概念等方面进行解释。
一、血液循环的基本组成血液循环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
心脏是血液的泵,它通过排血和收血的过程将血液推动到全身各个部分。
血管网络则形成了血液在人体内部的运输通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
而血液则是循环系统中的工作介质,携带着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同时也收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
二、血液循环的路径血液循环的路径可以分为两个大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也称为系统循环,是指血液从左心室流出,经动脉进入各个器官和组织,并通过静脉返回右心房的循环过程。
肺循环则是指血液从右心室流出,经肺动脉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通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
这两个循环共同组成了人体内的循环系统,实现了血液的输送和循环。
三、循环中的关键概念1. 心脏收缩: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过程推动血液循环。
心脏收缩时,心室肌肉收缩,推动血液从心脏流出,使动脉血压升高,形成了动脉脉搏。
2. 动脉和静脉:动脉是心脏将血液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血管,其特点是血压较高、血液流速快且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而静脉则是将血液从各个组织和器官回到心脏的血管,其特点是血压较低、血液流速慢且携带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3.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细小的血管,它连接了动脉和静脉,起着物质交换的重要作用。
在毛细血管中,氧气和营养物质会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而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则会从组织细胞流入毛细血管,实现了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4. 血压和循环阻力: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它由心脏收缩时的排血量和血管阻力决定。
循环阻力是指血液通过血管时所受到的阻力,它取决于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血液的黏稠度等因素。
5. 循环调节:体内具有多种调节机制来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完整版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产 生的电信号经传导系统传遍整 个心脏,引起心肌细胞收缩。
心脏工作原理剖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功能。收缩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收缩,将血液泵出; 舒张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舒张,血液回流填充。
心脏收缩与舒张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心脏工作过程中伴随着心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两者紧密相连。
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直径约7.5μm,厚度约 2.5μm。
3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白细胞种类、数量及作用
01
种类
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五种。
02 03
数量
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 5%,嗜碱性粒细胞占1%左右。
将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吸入 氧气,使血液在肺部得到氧合,为体循 环提供富含氧的血液。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组织液生成
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和滤过压共同作用,使血浆中的液体成分通过毛细 血管壁滤出,形成组织液。
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中的水分和溶质通过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回流至静脉系统,维持组织液 的动态平衡。同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回流至血液循 环。
静脉血管类型及功能
容量血管
静脉系统作为容量血管, 可容纳全身约60%-75%的 循环血量,具有较大的可 扩张性。
静脉瓣
静脉内存在静脉瓣,可防 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单 向流动。
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受重力影响较小, 主要依赖骨骼肌的挤压作 用和呼吸运动等因素进行 调节。
生理学与循环系统
生理学与循环系统在人体中,生理学与循环系统是密不可分的。
循环系统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从而保持人体的正常运转。
而生理学则研究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理变化及其机制。
本文将围绕生理学与循环系统展开讨论,以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起到泵血的作用。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分布在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形成一个庞大的血管网络。
血液则是循环系统的媒介,负责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气体交换、营养输送、废物清除和调节体温。
在肺部,血液与外界的氧气进行交换,将氧气吸入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同时,循环系统通过血液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细胞,满足身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
同时,废物经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进入到相应的排泄器官,被排出体外。
此外,循环系统还通过调节血流分布和调节出汗等方式来维持稳定的体温。
二、生理学研究与循环系统的关系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其中循环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与生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心脏方面,生理学研究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过程,以及心脏的节律调控。
通过揭示心脏的生理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心脏病的发生和治疗。
此外,生理学还研究血管的收缩与舒张机制,以及血管壁的弹性和通透性等特性,有助于了解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
在血液方面,生理学研究血液的成分、凝固机制和免疫功能等。
通过了解血液的生理特性,可以更好地理解贫血、血栓形成等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在血流调节方面,生理学研究血流对于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调节作用。
通过调节血管的扩张和收缩,可以使血流在各个部位之间保持平衡,维持身体的内稳态。
生理学还研究血压的调节机制,了解高血压和低血压等疾病的发生机制。
在心血管适应方面,生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环境变化等不同条件下,循环系统的适应能力。
通过了解适应机制,可以推测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循环系统表现,为运动员的训练和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提供理论依据。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在心脏的泵血活动中,心 室起主要作用。左右心室的活 动几乎同步,其射血和充盈过 程极为相似,射血量也几乎相 等。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1.左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
(1)等容收缩期:心室在心房收缩结束后开始收缩,此时,室内压迅速升高,在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心室 内血液推动房室瓣使其关闭,防止血液倒流人心房。但在心室内压力未超过主动脉压之前,动脉瓣仍处于关闭 状态,心室暂时成为一个封闭的腔。因此,从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放的这段时间,心室容积不变,故称为 等容收缩期(period ofisovolumic contractiΒιβλιοθήκη n)。等容收缩期历时约0.05s。
(2)快速射血期:随着心室肌的持续收缩,心室内压持续上 升,一旦心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心室的血液将主动脉瓣冲开, 心室内的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心室容积随之缩小,但由于心室 肌强烈收缩,室内压可继续上升达最高值。此期血液射入动脉速 度快、血量多,故称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此期射血量约占搏出量的2/3,快速射血期历时约0.1s。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三)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输 出量约为5 L/min。剧烈运动时可提高5-v7倍,达到25-v35 L/min,说明健康人的心脏泵血功能具有相 当大的储备。心力储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能够提高的程度。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总结
不足)
中心静脉压与动脉血压变化的意义
CVP ABP
↓
↓ 血容量不足
意义
↓
正常 射血功能良好,血容量不足
↑
↓ 射血功能↓,血容量↑(相对)
↑
正常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肺循环阻力过高
正常
↓ 射血功能减退或容量血管过度收缩,可能有血容量不足
The distribution of blood within the circulatory system at rest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血流动力学
(一) 血流量与血流速度:
1. 概念: (1)血流量(Q):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
(容积速度)。 (2)血流速度(V):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
(2)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ABP的决定因素。 ① 心脏射血:释放的能量转化为两部分:
➢ 血液动能(占1/3):推动血液流动(克服外周阻力) ➢ 形成势能(压强能,占2/3):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
(ABP),并扩张大动脉。 ② 外周阻力:小A和微A的血流阻力。
如果未遇到外周阻力,则心脏射血释放的能量——将全 部转化为血液动能(血液流到外周血管,形不成对大A的 侧压(ABP)。
(3)主A与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
1/3 of SV to capillary, 2/3 in large arteries
2/3 of SV to capillary
∴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
① 缓冲心动周期中ABP的波动幅度(缓冲SP——势能贮存, 缓冲DP——势能释放)。
② 使左心室间断的射血——变成动脉内连续的血流。
生理学第四章第3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⑶ 传入N接替站: 孤束核
⑷ 心抑制区: 延髓背核、疑核→引起心迷走紧张
2、延髓以上:脑干、大脑、小脑、
下丘脑等
(三)心血管反射
1、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动 高位中枢 脉 压 力 窦N(舌咽N) 延 髓 感 主动脉N 孤束核 受 器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心肌代谢水平(主) : 代谢↑→ PO2↓→血流量↑ 代谢产物:腺苷、H+、CO2、乳酸等→冠脉舒张
2、神经调节 ⑴ 心迷走N兴奋→先舒张,后收缩 ⑵ 心交感N →先收缩,后舒张 3、体液调节 ⑴ AD、NE、甲状腺激素↑→代谢↑→冠脉 血流↑ ⑶ ADH↑、AngⅡ↑→冠脉血流↓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N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N及其作用
Ach
NA
(NA+β1-R)→心脏各部分
作用: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阻断剂:普萘洛尔
◎左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房室交界、心房心室肌 ◎右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
作用: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 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 体结合,使心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 增高对K+的通透性降低,促进Ca2+内流, 使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 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加强,分别 称为正性变时、正性变传导、正性变力 作用。
血管
α-R β2-R
骨骼肌肝 肾上腺素能N末梢 脏血管
β1-R
α-R 加强/整体? 绝大多数血管收缩
效应
心脏
加强 骨骼肌肝脏血管舒张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循环系统
目录•循环系统概述•心脏结构与功能•血管结构与功能•血液成分与功能•循环系统调节机制•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循环系统概述功能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血液,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定义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定义与功能组成与结构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能力。
心脏内部被分隔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管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的运输介质,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维持生命活动循环系统通过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和代谢底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调节内环境循环系统通过运输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防御保护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具有免疫功能的物质,能够识别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起到防御保护的作用。
调节体温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在流经皮肤血管时,能够通过散热或保温的方式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的恒定。
生理意义心脏结构与功能01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在正中线左侧,1/3在右侧。
02心脏呈倒置的圆锥形,前后略扁,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03心脏表面有三条沟,分别为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心脏表面分界的标志。
心脏位置与形态心脏内部被心间隔和房室瓣分为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由房间隔分开,左心房接收肺静脉的血液,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静脉的血液。
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由室间隔分开,左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右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肺动脉。
血液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肾上腺皮质 球状带
醛固酮
保钠排钾
血 压 回 升
循环血量↑
血Na+↓ / 血K+ ↑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血压
颈动脉窦 舌咽神经 主动脉弓 迷走神经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心迷走神经 Ach ↑+ M受体 心脏
心交感神经
NE↓-β1受体
心脏
交感 缩血管中枢
交感缩血管神经 血管平滑肌
NE↓-α受体
延髓心血管中枢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血管紧张素Ⅰ通过可以刺激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 血管紧张素Ⅱ缩血管作用强,主要表现 :①直接促进全身微动脉收缩,使外周阻力
增大;促进静脉收缩,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故使血压升高。②作用于交感缩血管中枢, 使其紧张性加强,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③促进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 上腺素,增强交感缩血管效应,使血压升高。④与血管紧张素Ⅲ共同刺激肾上腺皮质球 状带分泌醛固酮,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和排出钾,具有保钠、排钾、保水的作 用,使血量增多,动脉血压上升。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髓质激素及RAAS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对比
作用
肾上腺素(Adr)
对心脏的作用 β1受体
对血管的作用
临床应用
Adr+β1受体 → 心率加快 心内传导加速
心肌收缩力加强
Adr+ α受体→血管收缩 (皮肤、内脏血管)
Adr+β2受体→血管舒张 (心、骨骼肌血管)
血液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目录
contents
01 心脏功能 02 血管功能 03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04 器官循环
目录
contents
01 心脏功能 02 血管功能 03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04 器官循环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调节。 熟悉:心血管中枢;血管紧张素、血管升压素作用;冠脉循环特点。 了解:化学感受性反射、心房钠尿肽的作用;肺循环和脑循环特点。
冠脉收缩→冠脉血流量↓。 缓激肽和前列腺素
扩张冠脉→冠脉血流量↑。
二、肺循环
(一)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1. 血流阻力小、血压低 肺动脉管壁薄,其分支短而管径较粗,具有较大的可扩张性,总横截面积大,且肺血管全部被 胸内负压所包绕,故肺循环的血流阻力很小,使肺动脉压远比主动脉压低。
2. 血容量大,变化也大 肺循环的血容量约为450ml,占全身血量的9%。由于肺组织和肺血管的可扩张性大,肺部血 容量的变化范围也较大。
心肌负变时负变力↓ 负变传导↑→耗氧量↓→代谢产物↓ 冠脉↓收缩
在整体条件下,冠脉血流量主要是有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来调节
一、冠脉循环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3.体液调节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促心肌代谢→代谢产物↑→扩张冠脉→冠脉血流量↑
(肾上腺素的作用为强)。 甲状腺素
促心肌代谢→代谢产物↑→扩张冠脉→冠脉血流量↑。 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Ⅱ
技能目标
能运用本章所学心血管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运用本章所学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知识,分析临床常用抢救药的作用机制。
素质目标
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和整体观。 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生理学课件循环-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c.同一部位的不同类型血管其分布密度不同
A高于V,微A最密, Cap前括约肌最低
(2)舒血管神经纤维 vasodilator fiber 部分血管受缩、舒血管N的双重支配.
舒血管Nf主要有: a.交感舒血管Nf:递质Ach,作用于骨骼 肌微A的 M受体
机械牵拉 化学物质
心肺感受器→迷走N→中枢→ 迷交走感NN紧紧张张↑↓>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BP↓ 肾血流量↑,排水↑,排钠↑
ADH释放↓→排水↑
心肺感受器反射对血量及体液的量和成分的 调节有重要意义。
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生理学课件循环-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交感神经Cardiac sympathetic nerve 心交感Nf→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β1受体 正性变时作用 (心率加快) 作用 正性变力作用 (收缩力增强) 正性变传导作用 (房室交界传导加快)
机制: Ca2+内流↑ ①增强窦房结细胞4期T型 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和If电流,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心 率加快; ②增加房室交界Ca2+通道开放和钙的内流,AP 0期去极化幅度和速度增加,传导加快; ③心肌膜钙通道开放概率↑,平台期Ca2+内 流↑,肌质网释放Ca2+↑→收缩力加强 增强肌质网Ca2+泵活动,加快肌质网对Ca2+ 的回收,促进心肌舒张。
b.副交感舒血管Nf:递质ACh, 分布于少数 器官 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沁腺,外生殖器等
生理学教材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Circulation)本章导读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
生命不息,循环不止。
机体内的血液通过周而复始的循环,运送营养物质、内分泌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和靶细胞,同时携带其代谢终产物经由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实现了体液调节和血液的免疫防卫功能,进而维持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循环系统是一套连续、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组成。
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实现是以其特定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
按照心肌细胞不同的电生理活动特点,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构成心房和心室壁的普通心肌细胞,即工作心肌细胞;另一类是具有自动节律性或起搏功能的心肌细胞,即特殊传导系统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具有的一般生理特性是: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正常心律的自律性兴奋由窦房结发出,传播到右心房和左心房,然后经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纤维传播到左、右心室,引起心房、心室先后有序的节律性收缩。
心脏泵血的过程即是心脏进行节律性有序舒缩的过程。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即为心动周期,它可以作为分析心脏机械活动、研究其泵血机制的基本单位,对心脏泵血功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其常用指标有心输出量、心脏作功量等。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按照各类血管不同的功能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类: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液由左心室泵出后,循动脉系统分配至各器官组织,在毛细血管网处进行物质交换后,又经静脉系统收集回流至右心房,继续新一轮的心肺循环。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血压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的条件,即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
动脉血压是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可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
凡参与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动脉血压。
血流动力学生理学探究血流的流速与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流动力学生理学探究血流的流速与血液循环的调节血液循环是人体内血液在血管系统内运输、循环的过程,它通过维持血液的流动,确保氧气和养分的输送,从而维持身体各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血流动力学生理学主要研究血流的性质和调节机制,其中流速是影响血液循环的重要参数之一。
本文将探究血流的流速与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一、血流速度的定义及意义血流速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血液在血管中通过的距离。
在人体的动脉和静脉中,血流速度是不同的。
通常情况下,动脉血流速度较高,而静脉血流速度较低。
血流速度的测量可以用于评估血管的狭窄程度、血液循环的状态以及疾病的进展情况。
血流速度的改变可以反映血管阻力的变化。
当血管狭窄或收缩时,血流速度增加,反之则减少。
血流速度的调节与身体的代谢需求紧密相关,通过改变血管直径和收缩程度,机体可以调节血流速度,以适应不同的生理环境和需要。
二、血流速度的调节机制1. 血管直径的调节血管直径的改变是调节血流速度的主要机制之一。
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控制下,机体可以通过舒张或收缩血管来调节血流速度。
当机体需要增加血流速度时,血管收缩,导致血管截面积减小,从而提高了血流速度。
相反,当机体需要降低血流速度时,血管舒张,血管截面积增大,血流速度减小。
2. 心脏泵血能力的调节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泵,它的收缩和舒张决定了血液的排出量和血液在血管中的流速。
通过改变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机体可以调节血流速度。
当心脏收缩力增加或心率加快时,心脏泵血能力增强,血液流速加快。
相反,心脏收缩力减弱或心率减慢,则血流速度下降。
3. 血液黏度的影响血液黏度是指血液流动阻力的大小,它受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形态和血液流态的影响。
当血液黏度增加时,血流速度减慢;当血液黏度减小时,血流速度加快。
因此,机体通过调节血液的黏度,也可以间接影响血流速度。
4.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对血管的舒张和收缩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可以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增加血流速度。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引言:生理学血液循环是指人体内心脏将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并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重新输送回心脏的过程。
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之一。
本文将从血液循环的起点、心脏结构、心脏循环的步骤、动脉和静脉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调节等方面,详细介绍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正文:一、血液循环的起点1.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起点之一;2. 心脏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实现血液的泵动;3. 血液循环起点同时也包括肺血循环和体循环。
二、心脏的结构1. 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2. 心房和心室之间通过心瓣膜相隔;3. 心房和心室各自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4. 心脏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实现血液的泵送。
三、心脏循环的步骤1. 心脏舒张期:心脏室壁松弛,心室内充满血液;2. 心房收缩期:心房肌收缩,将血液推到心室;3. 心室收缩期:心室肌逐渐收缩,将血液从心室推入动脉;4. 心脏舒张期:心室肌松弛,血液充满心脏。
四、动脉和静脉的功能1.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的血管;2. 动脉具有弹性壁和一定的收缩能力;3. 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的血管;4. 静脉具有较大的容量和较低的压力。
五、血液循环的调节1. 自主神经系统对血液循环的调节;2. 神经调节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3. 具体的调节机制包括血压调节、心率调节等。
总结:生理学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起始于心脏,通过心脏结构的收缩和舒张实现血液泵动,进而完成心脏循环和体循环。
动脉和静脉在血液输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功能各不相同。
此外,血液循环还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维持铺设全身的血流稳定。
深入了解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对于护理人员和医学研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与压力调节
血液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与压力调节血液循环和压力调节是血液生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血液循环指的是血液在人体内不断循环的过程,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氧气、养分以及废物等物质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起到营养供应和废物代谢的作用。
而压力调节则是指机体通过调节血液管腔内的压强,保持血液循环的平稳和正常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循环和压力调节的机制和重要性。
一、血液循环的过程血液循环是体内输送物质的重要途径,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共同完成。
心脏作为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不断的收缩和舒张,将氧气和养分富含的血液推送到全身。
血液通过血管网络覆盖全身,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由于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压差,血液能够顺利地流动。
具体来看,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两个循环: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是指将血液从右心室泵入肺动脉,经过肺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同时吸收氧气,然后再由肺静脉回到左心房。
而体循环则是指将血液从左心室泵入主动脉,将富含氧气和养分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然后通过静脉回流至右心房。
二、血液循环的调节为了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人体会对血液循环进行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来实现。
1. 神经系统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来调节血液循环。
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脏加快收缩,增加心脏的泵血能力,从而增加血液的供应量;而副交感神经则会使心脏减慢收缩,降低心脏的泵血能力,从而减少血液的供应量。
2. 激素系统调节激素系统主要由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抗利尿激素等激素参与血液循环的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交感神经的神经递质,对心脏具有兴奋作用,能够使心脏加快收缩,增加心输出量,从而提高血压和血流速度。
抗利尿激素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水分的平衡,影响体循环的血容量和压力。
三、血液循环与压力调节的重要性血液循环和压力调节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oroughfare capillaries
2.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 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 用
迂回通路
直捷通路
微A→后微A→Cap前括约 肌→真Cap网→微V
微A→后微A→通血Cap→ 微V
血流缓慢
血流较快
物质交换主要 场所
利血回流
A-V短路
微A→A-V吻合支→微V
2. 泊肃叶定律:
公式:Q=ΔP/R =πr4ΔP/ 8ηL (ΔP=P1-P2)
3. 层流和湍流:
(1)层流:液体中每个质点流动方向一致,与血管长轴平行,
轴心流速最快,周边流速慢。 Q∝ΔP/R
Properties:
parabolic
no vibration no sound
Velocity=Max
(二)动脉脉搏
1. 概念:心动周期中,ABP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动脉血管搏
动。 2. 脉搏实质:是随心室缩舒所形成的大 A压力波,沿血管壁 传布的能量表现,非血液流到所摸A对A壁的冲击波动。 主A瓣关闭
(降中峡)
快速射血期 减慢 射血 期 心室舒张期
四、静脉血压与血流
(一)静脉血压:分CVP和PVP
Velocity=0
(2)湍流:血液各质点流动方向不一而出现漩涡。
Q∝(ΔP/R)∧(1/2)
C, constriction; A, anterograde; R, retrograde
湍流形成条件:
Reynolds公式:Re=VDρ/η
(V—平均流速,D—管径,ρ—血液密度,η—血粘度)
Re值>2000时就发生湍流。可见:在流速快、管径大血粘 度低的情况下(如心室腔和大A),容易发生湍流。
例:
①患肢抬高→有利于V回流,防水肿 ②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V回心量↓→CO↓→ABP↓→脑、视 网膜供血不足→暂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
五、微循环:是指微A和微V之间的血液循环(血液—组
织液物质交换场所)。
(一)组成及功能
1. 组成:典型的微循环由7个
部分组成。
微A(总闸门) 后微A(分闸门) Cap前括约肌(分闸门) 真Cap(交换血管) 通血Cap(直捷通路) A-V吻合支(调节体热) 微V(后阻力血管)。
中心静脉压与动脉血压变化的意义
CVP
↓
↓ ↑ ↑ 正常
ABP
↓
正常 ↓ 正常 ↓
意
血容量不足
射血功能良好,血容量不足 射血功能↓,血容量↑(相对)
义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肺循环阻力过高 射血功能减退或容量血管过度收缩,可能有血容量不足
2.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的静脉压。 特点: (1)静脉血压和血流阻力低 (2)受静水压的影响(重力)
(一)动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压:
1. 动脉血压的形成: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 周R以及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是ABP形成的基本条件。 (1)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ABP的前提条件。 其血液充盈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表示。 ① 平均充盈压:心脏停止跳动,血流暂停后,循环系统
各处压力相等,此时测得的压力值。
(3)通常是塌陷的:静脉充盈
度受跨壁压影响较大(跨壁压
=血压-血管外组织对管壁压力)。
∵静脉跨壁压常为负值,∴静脉 通常是塌陷的
(二)静脉血流
1. 静脉血流阻力:
(1)特点: 阻力低(从微V—右心房的血压降仅为15mmHg) 微静脉作为 Cap 的后阻力血管:可调节Cap 内压,影响 组织液的生成(见后)。
意义:反映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② 正常值:7mmHg(狗)。人MCFP相似。
(2)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ABP的决定因素。 ① 心脏射血:释放的能量转化为两部分: 血液动能(占1/3):推动血液流动(克服外周阻力) 形成势能(压强能,占2/3):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
(ABP),并扩张大动脉。
(2)心率:HR↑→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 ↓ ↓ DP↑(明显) 回心血量↓ ↓ 搏出量↓→SP↑(不明显)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 ↓ ↓ 心缩期血流速↑ 管壁侧压力↑ ↓ ↓ DP↑(明显) SP↑(不明显)
(4)大动脉弹性↓→缓冲SP和维持DP的作用↓→SP↑(明 显)DP↓→脉压↑
静脉扩张状态对血流阻力影响大:扩张时阻力小,塌
陷时阻力大。
2.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 Q=( PVP-CVP )/R ,因此,凡影响外周 V压、中心V压和静脉R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压:平均充盈压↑→V回流量↑
如:循环血量↑、血管容量↓→V回流量↑。
Metarteriole
随温度变化
thoroughfare capillaries
调节体温
(二)Cap壁的结构特点
1. 特点: 管壁由单层内皮C构成(厚度0.5μ),管壁无平滑肌。 内皮C之间存在裂隙,构成Cap内外的物质交换通路。
Left: Continuous Capillary
Right: Fenestrated Capillary
(二) 血流阻力:
1. 概念: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离子、分子间的
摩擦力)。湍流阻力比层流时大。 R=8ηL/πr4 可见,血流阻力主要由血管口径和血液粘滞度决定 (π常数,L变化不大)
(1)血管口径是形成血流R的主要因素。对器官来说,阻力
血管口径缩小,则器官血流量减少。(控制器官阻力血管 口径,实现血流量在器官间的分布)
3. Cap前阻力血管——小A和微A:半径小、阻力大。
4. Cap前括约肌————真Cap起始部环形肌:控制Cap开闭 。 5. 交换血管——Cap:薄、透性好。 6. Cap后阻力血管——微V:影响Cap压→组织液生成 7. 容量血管—— V:容纳循环血量60-70%
8. 短路血管——如:A-V吻合支:参与体温调节
②立正久站→下肢V回心量↓+
精神紧张→虚脱。
(4)呼吸运动(呼吸泵):
吸气 ↓ 胸廓↑ ↓ 内 负
胸
↓ 肺血管扩张 ↓ 肺V回流左室↓ ↓ 左室CO↓ ↓ ABP↓
压 ↑ ↓ 心房+大V扩张 ↓ 心房与V压差↑ ↓ V回心量↑ ↓ 右室CO↑
(5)体位改变:
直立→下肢V回心量↓(约多容纳500ml) 卧位→下肢V回心量>直立 卧位突然立位→总V回心量↓(头部回流↓,下肢回流↑) 立位突然卧位→总V回心量↑(头部回流↑,下肢回流↓)
(三)血压
1. 概念: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
2. 血压:分动脉血压、Cap压、静脉血压。
各段血管的血压不同,平常说的血压一般指ABP。
Blood pressures in the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
① 缓冲心动周期中ABP的波动幅度(缓冲SP——势能贮存,缓 冲DP——势能释放)。
② 使左心室间断的射血——变成动脉内连续的血流。
2. ABP的正常值:一般指主A压(用肱A压代替)
收缩压(SP):室缩时,ABP升高达到的最高值(100~ 120mmHg)
舒张压(DP):室舒时,ABP降低到的最低值(60~80mmHg)
正常时Cap前、后阻力比值=5:1。∵前阻力>后阻力, ∴微A阻力是控制微循环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2. 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1)微循环的血管舒缩活动:后微A和Cap前括约肌不断发生 5-10次/分的交替性收缩和舒张活动。 特点:后微A和Cap前括约肌收缩时,Cap关闭,舒张时开 放。
安静状态下,只有少部分Cap处于开放状态(如骨骼肌2035%),不同部位的Cap交替开放和关闭。 这些活动导致微循环血量的变动——潮汐学说 (2)微循环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
The distribution of blood within the circulatory system at rest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血流动力学
(一) 血流量与血流速度:
1. 概念: (1)血流量(Q):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
(容积速度)。
(2)血流速度(V):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 度。•V=Q/S
(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1. 微循环的血流阻力:微循环中的血流一般为层流,由于阻力
存在,血压逐渐降低(微A阻力最大,血压降落也最大)。 Cap压取决于前、后阻力比值: Cap Cap A端:30~40mmHg V端:10~15mmHg
Cap 中间:25mmHg Cap 平均:20mmHg
脉搏压:SP-DP(30 ~40mmHg ) 平均动脉压(MAP):=DP + 脉压/3 (100mmHg)
Pulse pressure
MAP
MAP: Mean arterial pressure
3.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搏出量:SV↑→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 ↓ ↓ 血流速↑ SP↑(明显) ↓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
1. 中心静脉压: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1)正常值:4~12cmH2O。
(2)特点:
受重力影响较小 高低取决:心射血力、V回流速度和血量:与射血力呈 负相关;与V回流速和量呈正相关。 (3)意义: 反映心功能和V回流量之间的关系。 控制补液速和量的指标(如CVP低,常提示输液的量不 足)
2. 数量(密度):人体Cap总数约400亿根。 心脑肝肾:Cap密度高(2500-3000根/mm3) 骨骼肌:密度低(100-400根/mm3 ) 骨、脂肪、结蹄组织:更低。 交换面积大:Cap半径3μ,平均长度750μ,则每根 Cap面积约14000μm2 ,加上微静脉交换面积,每根可 达22000μm2。 全身Cap交换面积约1000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