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名词解释(修订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美学: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它以丰富的现实的审美活动和集中体现审美活动的最典型和最高级的艺术活动为研究对象。美学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总之,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型生存”又可以称之为人的“非理想性的人生实践”。它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人生实践。

4、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生存”,也可以称之为“理想性的人生实践”。它是指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又叫主客关系。就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它物为客体,主体凭借着认识客体的本质、规律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异化生存方式:

7、功利性:

8、审美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进行主动审美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

9、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被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注意、关照、欣赏的客观实体为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

10、审美关系: 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审美惊异: 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在这里,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正是在

主客体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兴趣。/审美惊异,它是一种充满生命感,以主体对客体强烈的感受、兴趣、深情期待为特征的主体对对象地极富热情、极为活跃的关注和指向。

12、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审美体验是对与现实不同的意义世界的进入。审美体验的瞬间,主体的各种心里因素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紧张和亢奋的活跃状态。

13、审美澄明: (1)指在审美活动中达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了人与人、人与对象,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2)在这种境界中,审美主体的精神与情感都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中,而审美对象的意义也充分地显现出来,最真实的自我和最真实的对象交融在一起,从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去。/所谓审美澄明就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呈现出的一种活动境界。它是人在活动中达到的对世界的清晰把握,是实践主体揭开遮蔽、去除迷雾、走向光明之域的人生境界。是主体东西和掌握世界的本真过程中的特殊生存状态。

14、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审美形态是指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

15、审美经验: 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它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16、审美感知

17、移情说: 是主观论者对于情感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是审美情感并非

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18、同构说

19、审美的感官直观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不是通过抽象思维,直接而非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献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和获得的审美经验也因而具有感性直观性。

20、审美静观

21、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式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里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又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22、审美境界: 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情境。它具体地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种情境的有机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