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少阳病和小柴胡汤证共20页

合集下载

伤寒论PPT(少阳病篇)

伤寒论PPT(少阳病篇)

治法与治禁
禁 利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 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 难是也。”[179]
纲要
2
少阳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口苦—少火被郁,胆火上炎,火胜则苦 主 证 咽干—胆火灼伤津液
目眩—肝开窍于目,胆经起于目锐眦,胆火 循经上扰清窍
病机: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
本证
3
小柴胡汤证
•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満,嘿嘿不 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 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 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4大主证,7大或然证
4大主证
往来寒热:正邪交争,邪盛则寒,正盛则热
胸胁苦满:少阳经循胸胁,经气不利
——经枢不利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宜和解以疏郁。
“木郁达之”
治法与治禁
禁汗
治禁
禁吐 禁下
禁利
治法与治禁
禁 汗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 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 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 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治法与治禁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 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 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

心烦:胆腑郁火,上扰心神

——胆热内郁 病
默默不欲饮食:胆失疏泄,木郁克土,胃失受纳 机
喜呕:胆气犯胃,胃失和降
——脾胃失和
7大或然证
去夏、参,加瓜蒌实1枚 胸中烦而不呕—胆热上扰;胆热未犯胃 胆郁化火 胁下痞硬—邪结胁下,气郁较甚 去枣,加牡蛎—4两郁火
去夏,加参4.5两,瓜蒌根4两 渴—胆火灼津化燥

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伤寒论

本方证是小柴胡汤证误用下法后,损 伤脾胃功能,邪气内陷寒热错杂结于 心下之气痞,误下后必然损伤脾胃, 脾胃不运而致痞,故用人参、甘草、 大枣健脾以消痞,这符合《内经》所 说的“塞因塞用”的治疗原则。
此外,方中重用了半夏、干姜辛 开温燥之品,易伤脾胃之阴;又 配伍苦寒之黄芩、黄连易伤脾胃 之阳,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以 佐之,养胃健脾,以护气虚。如 此配伍实为得当。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剂
小柴胡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踞 少
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默默
寒 阳,
上炎--咽干、目眩、心烦
少 阳
胆 胃 不
胆火
犯胃--口苦喜呕、不欲食
证和
苔薄白,脉弦
其它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
方解
君 柴胡
臣 黄芩


生姜
少 佐 半夏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 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 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 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 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 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 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 合病者。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 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 寒热互结者。
3、加减变化 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 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 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 气消痞止呕。
4、因气滞或食积、痰浊所致的心下痞满, 不宜使用。

伤寒论PPT(少阳病篇)

伤寒论PPT(少阳病篇)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宜和解以疏郁。
“木郁达之”
治法与治禁
禁汗
治禁
禁吐 禁下
禁利
治法与治禁
禁 汗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 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 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 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治法与治禁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 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 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
足少阳之正...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 -----《灵枢经》
• 心烦喜呕
少阳之为病,口苦,
咽干,目眩也。
2、手少阳三焦经经络循行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 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 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 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 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1 但见一证便是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101)
3)抓主证 a:明伤寒之理 b:熟读原文,反复背 诵。
1 但见一证便是
• 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 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 2、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 小柴胡汤。
• 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 柴胡汤主之。
•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半夏二合半,人参一两半; • 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甘草一两; • 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 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不同。 • (桂枝汤1/3+麻黄汤1/3 叠加)

从少阳病及柴胡汤类ppt课件

从少阳病及柴胡汤类ppt课件

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临床中,
二、正确理解少阳病及病变部位是辨 治少阳病的前提
1、六经病的概念
“六经”实质学说很多,但是探讨六经病,
离不开中医的整体观,六经既有经络脏腑, 气血津液的物质基础及其功能活动(气化), 又有病程、病位、病性及邪正斗争,阴阳消 长的病变规律。在这个大前提下,每经病的 概念就很清楚了,即:每经病的生理发生了 病理改变才能称某某经病。
仲景何以单在少阳病证治中提“但见一证便
是”呢,正如前所述少阳病病位特殊,外连 太阳,内涉阳明,为“游部”、“主枢机”, 所枢之气无所不到,见证不是正邪交争在表 的表证,也不是正邪亢争在里的阳明证,少 阳病病面涉广,临症复杂多变,故仲景在96 条中除论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 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又论七个或然证, 并又论及了太少并病的柴胡桂枝汤证,兼阳 明里热的柴胡加芒硝汤证,兼热结气分的大 柴胡汤证,兼夹有水饮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兼邪火内扰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论中少阳
病提纲三症和小柴胡汤四症(除外心烦) 均为多见症状,说明历代医家是遵从仲 师原旨辨证施治的,验之病案,如此应 用确是丝丝入扣,行之有效的。此七症 作为多见症状且有本方证症状诊断指标 意义,反映了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枢 机不利、疏泄失调、胆火上炎、脾胃失 和的病理机制。


a、首见于《内经》:太阳——开 阳明——合 少阳——枢
b、人体的阴阳升降出入靠开合把 持,开合的作用由枢机来维系调节, 调节枢机便能调节开合,调节开合 便能调节升降出入,所以枢机对整 体来说可谓触一发而动全身。历史 上有许多善用柴胡剂的医家,人称 “柴胡派”,善用一个方即成一派, 多不简单。为什么柴胡剂化裁能治 那么多的疾病?根本的一个原因就 在于它对枢机的特殊作用。

少阳病≠小柴胡汤

少阳病≠小柴胡汤

少阳病≠小柴胡汤作者 / 何健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代表方之一,但是并不能与少阳病划等号。

小柴胡汤是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的一首经方,无论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都对小柴胡汤情有独钟。

经方派根据六经辨证诊断疾病,如果辨证为少阳病,往往会选择小柴胡汤,但是少阳病的方子并不是只有小柴胡汤,为了避免不滥用小柴胡汤,需要弄清楚少阳病的本质以及小柴胡汤的病理基础。

胡希恕先生的六经八纲方证体系认为少阳病的本质是半表半里的阳证,这种提法感觉还是比较概括和模糊。

六经是对疾病类型的划分,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临床上还有一些情况并不能完全概括,如瘀血、水饮,把它们归属于哪一类都显得有些牵强。

而李冠杰老师的十二字病理辨证体系能很好的将它们纳入进来,而且能对每一种方证的病理更加细化。

疾病类型有表、里、半表半里、气、血、水六大类,疾病性质有阴、阳、寒、热、虚、实六大类,疾病类型与疾病性质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各种类型的不同方证,单一的疾病类型或者疾病性质没有任何意义。

例如麻黄汤证是阳性的表实证,疾病性质是阳证、实证,疾病类型为表证;桂枝汤证是阳性的表虚证,小青龙汤证是阳性的表实证兼水实证等等,其他方剂依此类推。

太阳病是阳性的表证,具体分为阳性的表实证和阳性的表虚证。

太阳病没有寒热之分,关于这一点,在之前发表的文章《太阳病之再认识》中有论述,具体可以在“经方医学”微信公众号往期文章中查看。

所以表寒和表热的提法都是不准确的,经方的概念里只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

少阴病是阴性的表证,和太阳病相对,一阴一阳,也分为表实证和表虚证。

阳明病和太阴病都是里证,里证有寒热和虚实之分,实证、热证属阳明,虚证、寒证属太阴。

少阳病和厥阴病都是半表半里证,阳性的半表里证为少阳病,阴性的半表半里证为厥阴病,半表半里也有寒热虚实之分,半表半里的实证、热证属少阳,半表半里的虚证、寒证属厥阴。

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再去分析《伤寒论》中的方剂,就可以将每个经方的病理进行细化。

少阳病就是阳性的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属于阳性的半表半里热证兼里虚证,大柴胡汤属于阳性的半表半里热证兼里实证,四逆散属于阳性的半表半里实证兼血虚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属于阳性的半表半里的热证兼里虚寒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属于阳性的半表半里的热证兼里实证、水实证,半夏泻心汤汤属于阳性的半表半里的热证兼里虚寒证。

《伤寒悬解》伤寒中风,但见一证——小柴胡汤

《伤寒悬解》伤寒中风,但见一证——小柴胡汤

《伤寒悬解》伤寒中风,但见一证——小柴胡汤少阳四: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总结上二章柴胡诸证言。

1伤寒,中风,是太阳外感之义。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重点是太阳外感风寒,是柴胡证之来路。

故但见一证便是。

师言本条为总结上二章柴胡证。

六经少阳病,必从太阳外感之来。

小柴胡证,也是从太阳外感之来路。

2甘草泻心汤,汗后里虚,心下痞硬,此心下痞硬,即是少阳甲木上逆,但不是柴胡证。

故提纲言有柴胡证,而不言有少阳证。

3阳明篇,最后两条提纲,也可以参考本条提纲。

外感伤寒,阳明病,有柴胡证便是。

少阳克戊土,故小柴胡证,在阳明篇,而言阳明病。

少阳五: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颈项强,是太阳之病,而肝胆主司筋脉,相火旺则筋脉燥急,少阳之经,自头下行,而循颈项,故亦有颈项强证。

胁下满者,少阳之病。

手足温者,阳明之病。

四肢秉气于胃,胃阳盛旺,则手足温,而手少阳自手走头,足少阳自头走足,故亦有手足温证。

是宜小柴胡汤也。

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此为太阳表证;颈项强者,太阳表闭,经气上郁,壅塞不降也;颈项强是太阳之表证,也是少阳之经证,肝胆主司筋脉,相火旺则筋脉燥急,少阳之经,自头下行,而循颈项,故也见颈项强。

颈项强,胁下满,此为少阳经病。

手足温者,阳明之病,以四肢秉气于胃,胃阳盛旺,则手足温。

而手足温者,也是少阳之经证,手少阳自手走头,足少阳自头走足,故亦有手足温证,渴者火逆肺燥,故小柴胡汤和解表里。

2太阳外感,而表闭三阳合病,见太阳之寒热,阳明之手足温,少阳之胁下满。

又见太阳少阳之颈项强,阳明少阳之手足温,而见胁下满之柴胡证,此太阳传少阳病也。

3伤寒四五日,当传太阴少阴之时,手足温者,病在三阳而未入三阴也;对比手足寒者,脾胃湿寒。

少阳手足温者,观《金匮》虚劳,小建中汤,手足汗出则知。

胁下满,少阳最典型的证。

论;余论心下痞结之位,胸胁痞结之位,即是甲木之位也。

少阳病证之小柴胡汤证医案(三)

少阳病证之小柴胡汤证医案(三)

少阳病证之小柴胡汤证医案(三)//条文:96、97、98、99、100、101、148、229、230、231、266、379、394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

刺之小差,外不解。

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研究

《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研究


万 方数据
中医药通报2010年2月第9卷第l期 有少阳病之“呕,心下支结”,又见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之“外
病在出现胁满时,也会出现“鞭”与
以上共有七个加减治疗证,亦 称作小柴胡汤的或然证。
2.3治疗他经兼病小柴胡汤不
“满”同时存在。因为经气结滞过
甚,则必致“鲠”。
证”,治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一以
仅能治少阳本经病变,既使兼有他 经疾病时,亦可用作治疗。《伤寒 论》中有四个条文讨论了用小柴胡 汤治疗他经兼病的情况。 《伤寒论》第99条讨论了少阳
病兼有太阳、阳明病时,可用小柴 胡汤治疗。伤寒或中风,经四五日 后,既有身热恶风,颈项强之太阳
卫,解肌祛邪。
3.2
少阳病兼里证——大柴胡 《伤寒论》第
汤、柴胡加芒硝汤
痛必下”的腹满而痛证。
以,张仲景在《伤寒论》第264条中
特别指出:“少阳中风……。不可吐 下,吐下则悸而惊。”及第265条: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那
再从小柴胡汤所治病证来看, 其口苦、咽于、目眩、目赤、两耳无
所闻等,皆胆火上炎,三焦之火内 郁所形成;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么,对少阳病的治疗,就必须在表 里之间以求之,小柴胡就是于表
用,如前所述,柴胡之用,重在取其 升达阳气,疏利气机,运转枢纽,解
之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 其支者会于缺盆,下循胸胁,郁热 之邪既生于少阳之经,就势必循经
上干而扰,发生耳聋无闻,目眦红 赤,胸胁烦满等证。
散郁结,故以为君;黄芩之用,是取 其能清泄肝、胆、三焦和大肠郁结 之火,故以为臣;半夏之作,是取其 能开散肺、胃之气结,降泄肺胃之
或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化裁,或与他
方组合复方而扩大小柴胡汤应用

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兼表证1例

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兼表证1例

小柴胡汤 是张仲景 《 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病 的名方 ,由 柴胡、党参 、半夏、黄芩 、生姜、甘草组成 。柴胡味苦微寒 , 少 阳主药 ,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 芩苦寒 ,以养 阴退 热为 臣。 半夏辛温 ,能健脾和 胃 ,以散逆气而 止呕。甘草 ,以补正气
花粉 ,口干 加沙参 、天 门冬 ,呕 吐恶 C , / J I 1 代赭 石 ( 后下) 、 竹茹 ,胃胀消化 不 良加厚 朴 、木香 、白术 、陈皮 、焦 山植、 麦芽 、枳壳、神 曲。小柴胡汤 的加减治疗 以和为 主,心平气 和则 自然 而安 。
药学 知识 。 3 . 2. 3 创 办 院 内刊 物 ,提 供 药 品 信 息 每 一 季 度 出 一 期
进合 理 用 药 。 3 . 2 . 4 实 行 病 区药 房 医 嘱 审 核 制 度 对 护 士 进 行 专 业 培
训 ,使 她 们 在 录 入 医 嘱 时 能 及 时 发 现 用 药 错 误 ,立 即 与 医
2 O 1 4 年 9 月第 2 1 卷第 1 7 期
小柴胡汤治 疗少阳病兼表证 1 例
杜希 荣
1 病 例 资料
患者 张某 , 女, 3 6岁 , 受 风寒 出现 头 痛头 晕 ,口苦 咽干 , 胸 胁 痞 满 ,不 欲 饮 食 ,身 痛 四肢 痛 ,咳 嗽 ,脉 弦 紧 ,舌 苔 微
而和 中,使 邪不得 复 传入里 为佐 。邪在 半里半 表 ,则 营卫 争 ,用姜之 辛甘 ,以和营卫 。 伤寒论》日 , 伤寒五六 日, 寒 热往来 ,胸胁痞满 , 不欲饮食 , 心烦喜呕 ,胸 中不烦 热 或渴 或不渴或腹 中痛或心下痞鞭 ,或心下悸 , 小 便不利 ,自身微
热 或 渴 者 ,小 柴 胡 汤 主 之 。 本 例 外 感 风寒 ,邪 气 侵 入 少 阳 ,因病 在 半 表 半 里 之 间 ,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邪侵犯少阳, 出现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为主证的疾病。

病机:胆气内郁,三焦失枢病位:半表半里病性:热证少阳病治则:和解少阳代表方:小柴胡汤兼夹证:随证加减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一、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火气为病”火胜则苦,胆气上逆——-口苦灼伤津液——-咽干循经上扰清窍——-目眩二、少阳病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提要】论少阳中风证的症状、治禁及误治后的变证。

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走于耳中,下胸中,贯膈;手少阳之脉上耳后,人耳中,出耳前,止于目锐眦,其支者布胸中,络心包,下膈。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提要】论少阳病禁用汗法以及误汗后的变证与转归。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一、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少阳病的证治病程:五六日往来寒热——正邪分争,邪胜则寒,正胜则热胸胁苦满——少阳经气不利神情默默——肝胆气郁,疏泄失职心烦——胆郁,胆热扰心不欲饮食——胆热胃虚,胃气上逆喜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或然证:胸中烦而不呕——痰热结聚于胸渴——津液不足腹中痛——脾虚肝旺胁下痞硬——水饮结聚于胸胁心下悸,小便不利——水饮停留,影响及心不渴,身有微热——表证仍在咳——寒饮伤肺处理:小柴胡汤随证加减【辨治要点】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用小柴胡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余秋平讲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二)

余秋平讲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二)

余秋平讲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二)引言:在少阳本证篇中已经讲过,少阳本证只是单纯的少阳郁火循经上攻,而出现头面五官诸窍的急性炎症,治疗方以柴芩草汤,清透少阳郁火。

小柴胡汤不是少阳本证的代表方,误用会导致少阳邪热未去,阳明里热复炽。

那么,小柴胡汤的病机究竟是什么呢?本节提要:1、小柴胡汤证的核心病机。

2、“往来寒热”的真正含义。

3、少阳胆郁犯胃的机制及见症。

4、胃虚停饮的机制。

5、医案示例。

6、今天的内容前半部分跟上节重复,大家可复习一下,读起来更连贯。

▼▼▼《伤寒论》里的“伤寒”或“中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指起病的病因(寒邪或风邪),并不是指太阳伤寒证或太阳中风证。

伤寒而起病者,经过五六日的表闭,就容易阳郁化热,传入少阳或阳明经。

中风而起病者,因胆为风木之腑,外风伤人后,同气相求,风邪易很快传入少阳经,不必经过三五日的表闭阳郁过程。

所以伤寒五六日,或中风当日,外邪均可传入少阳经。

总要看是否有少阳证的脉症出现,才可以判断是否已邪传少阳经。

“往来寒热”的真正含义对于“往来寒热”,教科书的解释是:“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讲得还不够到位。

细而言之,它是指病人先有恶寒的感觉,轻则冷飕飕欲多加衣物,重则打寒战,此时体温可能升高,但病人并不觉得发热,也不怕热。

(元气尚弱,尚在蓄积能量,邪气为胜);随后只觉发热,怕热,却不再恶寒,反欲去衣被,(正气已足,正与邪争,欲祛邪外出)。

“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特有的热型,也反映出小柴胡汤证的病人,多有中气素虚的体质特点。

如果是太阳病的发热,他一方面觉得怕冷欲加衣被,一方面自己还觉得发烧,恶寒发热一直并见。

临床注意鉴别这两种热型。

“胸胁苦满”:是自觉胸部或者胁肋处有胀满不适的感觉,叩诊也常有右胁或后背肩胛处的叩痛,这是邪结少阳经的特征之一。

“嘿嘿”和“心烦”:是邪热郁结于少阳经,胆郁不舒,影响情志不畅的反应。

轻者,情志不舒,见表情“默默”,重者,“心烦”易怒。

临床发现,少阳证的病人,往往都有心情不舒或易怒的倾向。

少阳病之小柴胡汤

少阳病之小柴胡汤

少阳病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一个包治万病的千古神方有人说人为什么会患病,总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又为什么会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呢,那是气机不畅所致。

何谓气机不畅?答曰:肺气不宣则咳。

心气不畅则悸,失眠,健忘。

脾气滞则运化无力。

肝则主疏泄。

疏泄失常则情志失常,消化停滞,不能运行气血。

三焦滞,元气无法运行,水道运行失常,则生万病。

肾主纳气,气机不畅,纳气之功则受阻,则累,呼多吸少。

脏与腑为表里。

脏病及腑,所以大肠小肠胆胃膀胱无一能免气机失调之乱。

小柴胡汤为三焦枢杻之剂,少阳首方,外可治表,内可治脏,中可和半表半里。

其方药方:柴胡,黄苓,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散敛并用,非杂乱无法也,正法之妙也”。

“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逆谓之和”。

临床应用中可据寒热,虚实,表里,来调阴阳,和气血。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表者解之,里者清之。

总之以三焦疏利为准则。

元气行则万病终经云,但见一症即可用之,其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又有口苦,目眩,咽干。

舌为白腻,脉弦为准。

古有战乱时期,食不裹腹,从内经中分出脾胃论,多用四君,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治百病。

今可是小康,温饱则思淫欲,思字当头用气机论,也可加减变通治疗万病。

有形来自于无形,无形来自于热,热不足,无形又转化为有形。

人体的阳气足够,无形之气盛于有形之体(骨肉血脉),则身轻健;阳气不足,有形之体盛于无形之气,则身重。

病皆由无形之阳气衰,则体寒,而生诸有形之病物(痰,饮,肿瘤-又叫癌症,骨质增生,血脂,痘痘,色斑,痤疮,疤痕,湿疹,疱疹,病毒—包括艾滋,非典,乙肝----等等)化诸般万象,其由不过一:阳热之气虚。

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万病之法,不是预防针.打预防针,打免疫疫苗,不是“杀”菌“灭”毒,不是“消”炎“降”火,更不是以毒“攻”毒——上天有好“生”之德!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阳,助阳,行阳刚之气,柄光明之胸怀,仁德之于心,好生之于念。

冯世纶医案:三、少阳病 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

冯世纶医案:三、少阳病 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

冯世纶医案:三、少阳病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案一、肝脾肿大魏某,男,72岁,2004年9月14日初诊发现肝脾肿大3年。

患者60年代时曾患有胆嚢炎,灰指甲,1969年因灰指甲吃灰黄霉素而损伤肝功,2001年仍因灰指甲严重而吃伊曲康唑几个月,虽然灰指甲好转,但出现肝功异常,血小板下降,诊断爲药物性肝炎,肝脾综合征,经西医治疗无效。

就诊前的西医检查结果:血常规:WBC4.6X 109 / L,RBC3.93 X 1012/L,PLT59 X 109 / L。

B超示:脂肪肝,肝大,脾大(肝肋间厚156mm,脾肋间厚70mm)。

肝功能示:AST45U / L,TP84g/L,ALT76U/L,TBA37Immoj/L.现症见:乏力,早起口干,常胸闷,矢气多,舌苔白根腻,脉弦细。

胸闷爲少阳。

口干爲阳明。

乏力兼合太阴。

以小柴胡加石膏汤加味。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生姜12g,大枣4枚,炙甘草6g,茵陈15g,丹参15g,天花粉12g,鳖甲10g,五味子10g,生石膏(同煎)45g,7 剂。

问:古时的人参是党参或白晒参、高丽参之属?答:观仲景方中人参应用较多,应该是党参才能满足如此大的需求。

问:一诊用小柴胡汤,日本也每用小柴胡汤治肝炎,是否其对肝炎有特效?答:否,中医治病有其自身体系,并不受西医诊断的影响,日本滥用小柴胡汤治肝炎,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小柴胡汤风波,就是因爲他们不是据证用药,而是根据西医诊断来用药,从正统中医角度来看,这是他们用错了药,是误治,而非小柴胡汤的副作用,这个病例用了这麽久的小柴胡汤,也没有见到所谓的副作用,也可作爲证明,这一点我已发表了多篇文章以正视听。

这是中西医结合医师们所应吸取的教训。

2004年9月21日二诊。

胸闷不明显,仍乏力,矢气多。

上方去生石膏,加陈皮30g。

【柴胡证】小柴胡汤(二)──辨证技法:太阳病中的少阳

【柴胡证】小柴胡汤(二)──辨证技法:太阳病中的少阳

「往來寒熱,熱多寒少」,這個是柴胡湯的特徵之一,柴胡湯的特徵就是人會燒一燒又不燒,燒一燒又不燒,因為這樣燒燒停停的,那個人會真的發冷嗎?其實也還好,雖然瘧疾的打擺子,還是有機會用柴胡湯醫;但是少陽病的「往來寒熱」的「寒」,並不是像瘧疾打擺子那樣的冷到發抖,通常頂多冷到桂枝湯證等級的怕冷而已。基本上少陽證是一個比較偏熱的症,寒熱比並不均等,它是熱一熱、不熱;「燒一燒又不燒」的這一種,所以比較偏到熱症這一邊。
不過啊,現在我們在臨床上看到的狀況,眼睛紅,西醫說是急性角、結膜炎的病人,有的時候把脈,不是太陽、陽明、少陽的脈,他的肝脈是很沉很沉的,那是肝裡面太寒,所以肝裡面的陽氣被擠出來,上到眼睛裡面燒,這個時候我們要破他的肝陰實,這樣陽氣才能重新回家,這是吳茱萸湯證,所以看老經方家出手治眼睛紅、腫,用吳茱萸湯,他們在辨證的時候,能夠發現這個人具有肝陰實的狀態──就是陰寒之氣佔據肝的狀態──反而是吳茱萸湯比較有效。一吃下去,一般說的什麼睫膜角膜炎就退了;一般中醫照常規開,清肝解熱的藥吃一堆還醫不好。
不過,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了:同樣是暈眩,有可能是五苓散證、真武湯證、苓桂朮甘湯證、澤瀉湯證……這怎麼辦?這就只好抓各個湯不同的、屬於自己的辨證點,也就是遇到暈眩的時候,最好是能找到「另一個證明它是少陽病」的辨證點,如果找不到的話,柴胡湯用下去也未必會有效。
之前教暈眩的時候,苓桂朮甘湯、真武湯、澤瀉湯、防眩湯的辨證點都有講過了,除了這些之外,當我們認識了少陽區塊之後,就要多曉得:有一種暈眩可能會伴隨其他明顯的少陽證,比方說又暈眩、又口苦;或者又暈眩、脈又弦──當然苓桂朮甘湯的脈也會弦,但它是沉弦,但柴胡湯的脈是不沉的──所以,暈眩是一個可以用、但要找到其他證才能用的辨證點,不然沒辦法開柴胡湯的。如果不該開而開,還是可能會吃壞的,所以柴胡湯儘量不要開錯。因為啊,柴胡湯喝起來,往往會給人一種錯覺,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它很溫和,所以就以為吃不對沒關係,但實際上柴胡湯吃錯了對身體還是會有影響的,雖然它的殺傷力不像麻黃那麼明顯,但也不輕,我們之後會講到。

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伤寒论》小柴胡汤《伤寒论》少阳病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伤寒论》从主治来讲,有四个症是最重要的。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这几个症充分体现出邪在少阳特点。

胆胃不和的特点。

所以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归纳,往往讲两条。

一个是邪聚少阳,一个是胆胃不和。

《伤寒论》上讲,“血弱气尽,凑理开,这主要指的已经有一定的正气损伤,凑理,体表表气不足,不能御邪,因者顺也,病邪趁势,趁血弱气尽,趁势入里了,与正气相搏,邪正相争居于胁下,我刚才说了,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这个部位。

那正邪分争,在这个特定部位,是造成寒热往来,这种特殊热型的一个基础。

因为在这个地方,正气略有损伤,不能够像体表一样的,持续抗邪。

邪正相争就发热,正气退缩,那就邪正脱离接触,不发热,不能温煦体表,反而畏寒,因此造成发热、畏寒,往来交作。

就是往来寒热。

所以这一段描述,实际上就是描述邪症相争在半表半里阶段的特殊热型。

由于少阳三焦,手足少阳经气相通,涉及到半里有热,影响到胆热。

所以发生胆热犯胃,胆胃不和。

胆胃之气上逆,内热发生可以引起心烦,喜呕是胆胃肢气上逆,喜呕、口苦,胆热循经上炎,可以咽干目眩,作为肝胆疏泄之气,经气不利,疏泄受影响,可以默默,神情默默,抑郁不舒,神情默默,胆胃不和那不欲饮食。

伤寒少阳证正邪分争─往来寒热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嘿嘿胆热循经上炎─咽干、目眩、心烦犯胃失和─口苦喜呕,不欲食苔薄白、脉弦其它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痢疾,黄胆,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前提是见少阳证)从小柴胡汤证的主治来看,它反应出来的正邪分争、气机阻滞、胆热上犯以及胆胃不和。

从表现来归纳,它是属于邪聚少阳特殊这个病位。

引起脏腑之间的关系,胆胃不和。

至于小柴胡汤主治后面,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痢疾,黄胆,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前提是见少阳证),有邪聚少阳的特点,或胆胃不和的相应症状,相应症候。

《伤寒悬解》少阳经病——小柴胡汤(三)

《伤寒悬解》少阳经病——小柴胡汤(三)

《伤寒悬解》少阳经病——小柴胡汤(三)附;李高君医案,小儿夜哭李某,男,3岁,2019年8月26日,节气,处暑。

初诊,其母代述,每晚11点至零晨1点,左右必啼哭,持续半月余。

患者醒后不愿去原卧处睡觉,频换地方,伴食欲不振,舌淡苔白滑,地图舌,舌体中点无苔,如成人拇指肚大小,面色无光,萎黄,精神不佳,平素吃水果便溏。

脉浮弦细,六经辩证,小柴胡汤证柴胡5克,黄芩2克,姜半夏5克,生姜5克,大枣3枚,人参3克,一剂水煎,临睡前服,次日其母喜告知,诸症消失,不在哭泣,且面色有红光,形态活泼喜动,地图舌也消失过半,要求再开中药。

回曰;药已中的,多用无益,不必再服,合理饮食,勿食物冷,以善后。

按;子时营气运行之时,肝胆同气,胆气上逆,肝气必下陷,肝属乙木,脾属已土,木克土必腹痛,腹痛则哭泣,醒衙多动,频换地方,木郁风动,欲疏泄所致。

此与《四圣心源-精遗》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同出一理。

地图舌,舌中无苔,胃气弱也。

肝主五色,肝郁故面色无华。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清泄半表,使不入阳明,人参甘草温补半里,使不入太阴,则邪解于本经。

熟读《伤寒论》者,可能有怀疑,地图舌也就是无苔,不能用小柴胡。

依据阳明八十三,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舌上白苔这段讲的是阳明少阳合病。

本案的幼儿是少阳将入太阴而未入证。

如果四诊离太阴证更近的话,可以直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论;本条病例,俗称小儿夜哭证,李老师用小柴胡汤,也给治愈了,并且非常严谨,药已中的,多用无益。

我个人的理解是小柴胡之所以治愈夜哭,主要是起到了建中的作用,也就是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甘草,补肝脾之升,降胆胃之逆的作用。

中气升降,阴阳相交,夜哭也就好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儿,都有过夜哭,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这个病例,比较典型,之所以余个人理解与李老师不同,就因为此舌象者是地图舌,余分析一下,供大家参考。

舌上苔生者,是肺中之津液,心火之薰蒸也,也就是上焦如雾,舌上苔生。

余秋平讲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三)

余秋平讲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三)

余秋平讲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三)回顾:小柴胡汤的病机特点有二:一是邪热郁结于少阳经。

常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心烦”等表现;二是胆热犯胃,胃虚停饮。

轻者,不欲饮食,食难下行;重者,恶心、喜呕。

故治疗主以柴胡、黄芩清透少阳郁热,生姜、半夏化痰饮,参草枣补胃和中。

▼▼▼七大或然症,提示外感之邪,郁结于少阳经之外,还可以累及肺系、胸心系、胃肠系、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

仲景列举了七个或然证,只是要告诉大家,少阳病可影响全身多个系统。

在辨明少阳郁火兼胃虚停饮之后,还须根据所兼脉症,考虑可能累及到哪个系统,再据所兼夹的病机而适当加减。

其所列七个或然症,也只是示例说明而已。

不可完全机械照套。

1、兼“胸中烦而不呕”:为少阳邪热,郁阻于胸,导致胸中痰气火郁阻,故加全瓜蒌,以涤痰宽胸、清热散结。

因为无胃虚停饮,所以少阳郁火,无犯胃致呕之症,故去苦温化痰之半夏(因其性温燥,易燥液助火),因为胃气不虚,故去升补之人参(人参雍补,不利于气结)。

2、兼“渴”:单纯的少阳郁火,灼伤津液,而致口渴者,宜加天花粉,清热以生津,因半夏辛温性燥,易助热燥液,故去之。

由于临床上邪热伤津致渴者,常兼元气虚损,气不升津的因素,故应更加人参,益气生津,以加强止渴。

临床上,如症兼面赤、唇红干,舌苔黄干、高热、口渴、前额热甚、右脉滑大等阳明里热者,自当以小柴胡汤合白虎加人参汤治之。

因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张仲景在书中已作单独阐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关于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证在往后文章中会有详细讲解)总之,小柴胡汤证兼口渴,临床常见两种情况:(1)少阳郁火,灼伤津气:脉症上仅见少阳郁火证,如左关脉弦滑数有力、口干苦等,并无明显的阳明里热脉症。

故仅加天花粉配人参以生津止渴。

(2)兼有阳明里热,热盛津伤:患者常有阳明里热之脉症,如右脉滑大、面红、唇红、前额烫、全身烫、高烧等,只要见到其中一二个依据即可提示阳明里热已起。

应以小柴胡汤加石膏或合白虎加人参汤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