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思想家
[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
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
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
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
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
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世称亭林先生。
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
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
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
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
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
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思想家、史学家。
父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
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
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
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
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清朝思想家(范文7篇)
清朝思想家(范文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清朝思想家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清朝思想家篇一]思想家——庄子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为寓言《庄子》,道家遵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在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主张追求生命的真实意义,保持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比享受任何荣华富贵都更好更为重要。
现实生活充满污秽,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与之相妥协,所以当理想的生活在世间难以实现时,他宁可选择从现实中隐退,于是有了入世的庄子和出世的庄子。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1、庄子对“道”的理解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道”是“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超时空的绝对或无限;“道”无所不在而又无所固定;“道”无法用概念说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人之认识境界。
2、庄子三辩小大之辩: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无小大之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观之,则万物莫不小。
是非之辩:庄子认为是与非本来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认为的设计和安排,万物生而平等,没有是非之别。
为解决人世间的是非问题,庄子提出了“两行”的处理是非立场:既要看到是与非的对立和冲突,又要超越这种是与非的对立,用一种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将是非混合起来是大自然和人都能各得其所,这样才能悠然自得的生活。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② 哲学思想:
(3)、王夫之思想的评价 A、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 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 ①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 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 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 会史观(典型唯物主义); 解;
B、“天地之化日新”,主 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 ②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 提出趋时更新。 哲学发展的顶峰。
儒学创立
确立正统 发展到理学新 阶段,成为官 方哲学 批判继承
演变规律
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浩 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中,治国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位,其中反腐倡廉又是历代有为的治国者共同关注的一 个重要课题。唐甄用三十年时间写成《潜书》,其中一 些关于反腐倡廉的精辟论述,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以及 他在反腐倡廉方面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都为我们留下 了宝贵的财富。
当时,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 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修正,儒学进一步发展,思想领 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思想 活跃的局面
课程标准
•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 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原因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表现
明清思想影响
明清之际的思想对时代的发生会产生什么影响?
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专制主义的主张,是 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是中国思想界走 向近代化的先声
三、影响 4、局限性: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 1、政治:想的范畴.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起 到了民主政治的思想启蒙作用;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古代文学:清代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清代名词解释1、岭南三大家。
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合称。
王隼编选三家之诗成《岭南三家集》,始有“岭南三家”之称。
屈大均的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他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
陈恭尹的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长七律。
在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屈、陈有共同的民族思想,胸怀一股郁愤不平之气;梁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风格较平淡。
唯在反映岭南的山川风貌、人情世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方面,三家则有共同之处。
2、清初三大家。
指清初写作文学散文的三大古文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魏禧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要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散文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大铁椎传》是其名篇。
汪琬则散文力主纯正,偏于保守所作原本六经,叙事有法,受到后世正统文土的推崇,代表作品为《周忠介公遗事》。
侯方域的影响最大,他的散文继承韩、欧传统,融人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被推为第一,代表作品有《马伶传》、《李姬传》。
“清初三大家”是桐城派的嚆矢。
3、易堂九子。
指清初魏禧等九个文学家。
魏禧的父亲魏兆凤,明朝灭亡后削发隐居于江西宁都县翠微峰,名其居室日“易堂”。
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讲学于此,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
道光年间,彭玉雯编有《易堂九子文钞》。
4、南施北宋。
指清初诗人施闰章、宋琬的合称。
因二人诗名相况,且都属“尊唐”一派,风格相近,又因施闰章是安徽人,宋琬是山东人,故名。
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著有《愚山诗集》,长于五言诗,写景抒情字句清丽,风格接近王维、韦应物。
有些诗反映民生疾苦,艺术上也比较成熟。
宋琬,字玉叔,号荔裳,其诗多感伤时事之作,风格沉雄奔放,部分诗篇有一定现实意义,佳句亦清丽可诵。
二人在清初诗坛上均有一定地位。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e m p e r o r , o n t h e c o n r t a y r , t h e y a c c e p t t h a t i t i s r e a s o n a b l e t h a t t h e r e a r e e m p e r o r i n t h e c o u n t y r . I n
a n d Q i n g d y n a s t y . A l o t o f p e o p l e w i t h I n 御i d e a l s b e g i n t o c o n s i d e t h e t h o u g h t o f t h e r t a d i t i o n p o l i t i c s a n d t h e f r a m e w o r k o f t h e p o w e r . H u a n g Z o n g x i , G u Y a n w u a n d W a n g F u z i a n n o t a t e
为合理的,而传递出了时代的气息
关键词:公天下 人性 君主制
政 教
Ab s t r a c t
I t i s t e m p e s t u o u s t u r b u l e n c e i n s o c i e t y w h e n t h e d o m i n i o n a l t e n r a t e s b e t w e e n Mi n g d y n a s t y
r t a d i t i o n m o l e p o l i t i c s w i t h e p o c h - e y e s . T h e y a i f r m t h a t i n d i v i d u a l s e l f - d e s i r e i s r a t i o n a l . T h e y e x p l a i n a f r e s t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n t h e p o l i t i c s f u n c t i o n , w h i c h i s G o n g t i a n x i a . I t i s t h e m i x t u r e o f t h e p o l i t i c s b e t w e e n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a n d e x p e r i e n t i a l i s m . I n t h e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 t h e y d o n ' t d e n y
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龙源期刊网 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作者:来源:《广东教学·初中语文》2018年第27期明朝灭亡的时候,有许多知识分子组织军队,拼死抵抗清军,最后都无法抵抗对方的强大军力,而告败。
失败后,清政府用尽一切手段来笼络或压制他们,他们之中仍有许多人不肯屈服,或退隐不仕,或从事著述,以维系民族文化。
在这类知识分子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跟王阳明是同乡。
他是狱中被杀的东林党领袖黄尊素的长子,绝食殉明的阳明学者刘宗周的弟子,也是继东林精神的“复社”社员。
清军南下时,黄宗羲曾组织故乡子弟,占四明山山寨,竭力抵抗,不支而败,遭到清军通缉。
复兴明朝无望后,便开始撰写《明夷待访录》,从政治、经济、制度、军事各方面讨论国家的体制。
他说:“在古代,人民(天下)是主,天子是客,天子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人民,并不是为了自己。
但是后来历代的天子都把天下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实施暴虐的政治。
这样的天子当然可以用革命的形式来放逐他。
做臣子的,也是为天下、为万民才出来做官的,并不是为天子才出来做官。
但现在的臣子都不了解这意义,而成为天子私人的奴隶。
”(见《原君》《原臣》,取其大意)讨论学校的作用时,他又说:“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而且是政治、文化等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须由学校批判。
大学校长地位应和宰相同,或者由退休的宰相担任。
天子每个月须到大学一次,坐在学生席上,听校长论列政治的得失。
学生也有权利罢免不合适的校长跟学官,或者发动学生运动来批评国政。
”(见《学校》篇)这些思想大致说来都是承繼东林党的传统而来的。
在清末革命运动中,颇受革命志士的欢迎,黄宗羲也被称为“中国的卢梭”。
黄宗羲鉴于明末儒学的过分空疏,因而提倡实证的研究,尤其重视史学与礼学的探讨。
清朝设馆编纂《明史》的时候,曾邀他参加,他拒绝,但他认为“国亡,史不可亡”,所以就派他的学生万斯同进入史馆,参与《明史》的编纂。
专升本大学语文必背知识点—清朝文学作品
专升本大学语文必背知识点—清朝文学作品专升本大学语文必背知识点—清朝1.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
学者称虞山先生。
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
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主要作品:《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
2.黄宗羲: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等。
3.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其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或被称为康熙词坛三鼎足。
4.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
达州(属四川省)人,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论家。
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列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
代表作《潜书》5.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6.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明清时期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
周敦颐的教育主张以"学为圣人"为宗旨,认为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使人们善恶归善,求得"仁义中正"。
他尤其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是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
在教育和学习方法上,他主张要靠自己的学习和思索,也要有教师和朋友的指导作用。
他的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被后人编为《周子全书》和《周濂溪集》。
邵雍(1001—1077)字尧夫,谥号康节。
是北宋中期一位重要思想家,也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宋史》卷427《邵雍传》述其学渊源说:“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
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颐索隐。
妙悟神契。
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李之才是宋初著名道士陈抟(字希夷)的三传弟子,南宋初朱震《汉上易解》:“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宋史》卷435《朱震传》)陈抟之学对宋代士大夫影响极大,对宋代理学的形成有很大关系,虽然大多数理学家否认这种关系,但邵雍却并不讳言对陈抟的景仰之情。
他称陈抟为“珍重至人”,(《击壤集》卷10)承认陈抟对他的影响。
柳诒征先生说:“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
”(《中国文化史》第2编第18章,希夷吸取老子的某些思想,当然并不全袭老氏。
邵雍本人受老子、主子以及其他道家代表人物的影响颇深,往往祖述老、庄。
他说:“《老子》五千言。
大抵皆明物理。
”(《观物外篇》)又称赞老子“知《易》之体”。
(同上)邵雍称赞庄子为“雄辨数千年一人而已”,“善通物”等,(同上)可见其推崇老、庄之一斑。
宋儒喜研《易》学,邵雍便是一个衍《易》大师,其著《皇极经世书》如朱熹所说,是一部“易外别传”。
周予同先生在谈到宋代理学之徒时指出:“《易》”与道通,由来已久,于是有意无意之间,潜受老庄学说之影响。
明清文学常识精选
明清文学常识精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学常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明清文学常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代1、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2、宋濂,字景濂,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浙江青田人,时称刘青田。
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著有《郁离子》、《诚意伯文集》3、“前七子”、“后七子”是明中叶的文学流派。
“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后七子”以李攀龙与王世贞为代表。
其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4、唐宋派是明代中叶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道合一”。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有《震川先生集》。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
5、“公安三袁”(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明代晚期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其文学主张是“性灵说”。
6、徐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游记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记》,是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
作者在书中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被称为“古今纪游第一”。
《游黄山记》出自本书。
7、张溥,字天如,明末复社领袖。
著有《七录斋集》。
8、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9、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施耐庵《水游传》、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与清代曹雪芹《红楼梦》。
10、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主要作品为《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1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代表作《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
12、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主要作品《西游记》是著名长篇章回神魔小说,是古典文学中最辉煌的神话作品,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峰。
13、话本产生于南宋,是说话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拟话本是模拟话本而作的小说,著名作品有“三言”、“二拍”。
三大思想家简介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生平简介:1、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2、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与陕西周至李顒、直隶容城孙奇峰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3、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
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
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如何看待清初三先生在中国思想界引起的波澜
如何看待清初三先生在中国思想界引起的波澜清朝初年出现了许多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与民主色彩的先进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们常把他们合称为“清初三先生”。
他们三人都曾经参加过反清复明的爱国行动,失败后,拒绝同满清权贵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黄宗羲黄宗羲(公元1610年—公元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他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黄竹浦人。
他的父亲是明朝御史黄尊素。
黄尊素是有名的东林党人之一,因为他挺身而出弹劾祸国殃民的宦官魏忠贤,被魏忠贤陷害,关进了大牢,被活活折磨而死。
崇祯初年,黄宗羲到北京城,替父亲鸣冤叫屈,积极参加反对庵党的斗争。
后来在著名的“南都防乱揭”上签名时,他被推为“天启被难诸家”之首。
黄宗羲的忠君爱国思想十分强烈。
清兵入关后,黄宗羲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投入抗清斗争,熊汝霖等人拥戴明朝的宗室鲁王作监国,与清政权对抗时,黄宗羲组织了家乡黄竹浦数百名青壮年积极响应,被称为“世忠营”。
在鲁王政权中,他先后任职方郎、御史、左副都御史等职,并曾奉鲁王之命,与冯京第一起出使日本。
鲁王政权覆灭后,他回家过起了隐居生活。
康熙元年,南明永历政权崩溃,复明化为泡影,黄宗羲转而走向以著述救世的道路。
康熙时地方官员推荐黄宗羲去应博学鸿儒试,他坚决拒绝。
清政府还想聘请他入《明史》馆任事,他又坚决推辞。
清政府只好下令把他所写的有关史事的书查抄送入北京,直至康熙三十四年去世,他也没做过清朝一天的官。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
他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最先从“民主”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堪称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他的政治思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所谓“明夷”是《易经》中的一个卦名,意思是“明入地中”,象征着太阳落山的黄昏时刻在西方却光芒犹在,而且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
他用明夷的意思是暗指明朝虽已灭亡,但典章制度依然留存,也还有复兴的可能。
民末清初三大儒
民末清初三大儒黄宗羲(1610年—1695年)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
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年9月24日),黄宗羲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其地现名浦口村,属浙江省余姚市明伟乡。
降生前夕,母亲姚氏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宗羲乳名“麟儿”。
父黄尊素,万历进士,天启中官御史,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下狱,受酷刑而死。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等已除,天启朝冤案获平反。
黄上书请诛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
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出袖中锥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人称“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及其后开始草创,并由后人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宋元学案》这两部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
学案体以学派分类的方式介绍一定时代的学术史,这种体裁被清人取用,成为编写中国古代学术史的主要方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清初三大家
清初三大家编辑概念简介清初散文,时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则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推为第一。
“三家”是桐城派的嚆矢。
目录1社会背景2代表人物3文学评价1社会背景唐宋古文的传统,在明代受到了复古派学秦汉文和公安派、竟陵派抒写性灵的冲击。
明末清初,天崩地解,学者们倡经世致用,以振兴民族。
顺应时代的要求,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都对散文写作提出了一些要求,散文在清初大致上回到了讲求“载道”的唐宋古文传统上,并对“道”及其他方面作了修正和扩展。
清初的论说文多为学者所为,他们留心世务,研经治史,发表意见,作品不仅是优秀的散文,也有学术和思想上的价值,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王夫之的《黄书》、顾炎武的《生员论》、《形势论》等。
这时期明末的小品文处于衰落与蜕变期,作者仍然有人,如张岱、尤侗、廖燕等。
由于时代的变化,他们的作品内容或沿袭晚明小品的文风,而以沧桑之思代替闲情之趣,或趋向严肃,如“匕首寸铁,刺人尤透”(廖燕《选古文小品序》),随着文网日密,也就逐渐消歇。
[1]2代表人物侯方域(1618~1654)少有才名,入清未仕。
早期为文流于华藻,功力欠深,自述“仆少年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有“春花烂漫,柔脆飘扬,转目便萧索可怜”之弊,后学八大家,转益多师,臻于成熟。
《壮悔堂文集》10卷,体裁多样,内容广泛,议论而指斥权贵的如《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答田中丞书》等,抒情而摅写怀抱的如《与方密之书》、《祭吴次尾文》等,评说而论功罪的如《朋党论》、《王猛论》、《太子丹论》等,或义正词严,酣畅饱满,或缠绵悱恻,声情并茂,或雄辩汪洋,纵横奔放,有唐宋八大家的遗风。
敢于打破文体壁垒,以小说为文,则是写掾吏、伶人、名伎、军校等下层人物的作品,如《赠丁掾序》,歌颂丁掾廉洁正直,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马伶传》用艺人马伶为求演技精进,投身为仆三年艺成的事迹;《任源邃传》赞扬平民出身的任源邃抗清被捕,宁死不屈的高贵精神;《李姬传》再现风尘女子李香识大义、辨是非的品德和节操,都“以小说为古文辞”,提炼细节,揣摩说话,刻画神情,像《李姬传》所选的三个典型事件,精择李香对话组成,切合身份与心境,曲折生动,使人物个性鲜明,堪称性格化的语言,突破陈规,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
戊戌百廿年之清初三大家
戊戌百廿年之清初三大家“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以上这首《狱中题壁》,乃是谭嗣同题写于戊戌年(西元1898年)的绝命诗,就在该年,慈禧太后捕杀了主持于晚清仍有一线希望的维新变法的六君子,彻底粉碎了维新变法的希望,为风雨飘摇的晚清王朝掘好了坟墓。
如今,又到戊戌之年,此时此刻,许多人不禁想起了一百二十年前的那场轰烈一时的维新变法,并且开始对近、现代的中国社会进行反思,并且获益颇多。
那么,今时今日的我们,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又应该从那段历史中得出什么样的经验和结论?(三)清初三大家纵观有清一代,是中国君主专制最为严重的时代,该时代开创了中国君主专制的最后“盛世”,也为处于炽热的满清王朝敲响丧钟。
满清王朝丧钟的敲响不无道理,正如前面提到,在西方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进行得热火朝天之时,满清王朝正搞着一系列的白色恐怖行为,镇压敢言、敢为者,不惜一切代价禁锢国人的思想,使其不能自由、健康地发展。
那么,在满清专制下的中国难道就真的没有一个思想启蒙家吗?当然不是!在明末清初之际,中国就诞生了三位伟大的思想启蒙家,他们分别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被后世尊为清初三大家,这三位大家生卒年大致相当,他们均生活于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时。
三大家的思想成熟,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不无关系,他们亲历亡明之殇,明朝的覆灭激发了他们对社会制度的思考、论证,使他们在一个君主专制最为严重的时代拥有非常前卫的思想,他们著书立说,宣扬宗旨,阐述本末,成为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思想启蒙家,在我国的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局限,使得三大家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十七世纪的中国来说,三大家的思想却绝对算得上是中国思潮的最前端。
三大家思想的主要性质,就是提倡民本思想、实用主义,抨击君主专制、浮夸主义,所以当我们今天再读三大家的著作,就不难发现其字里行间,凡以经世致用者必扬之,凡花拳绣腿者必抑之。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目前瑞士流通的最高面值货币是1000瑞郎,印在货币上的人物名字叫雅各·布克哈特。
他是瑞士乃至欧洲19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也还是他最先将文艺复兴的观念系统化,今天流行的个人主义、人的觉醒等等观点,都是他的观点。
文艺复兴对应同时代的中国,正好是明朝。
而且文艺复兴基本上贯穿了这个明朝。
紧接着文艺复兴的启蒙运动,将人们开始往科学及理性方向引导,无独有偶,中国此时也出现了迥然于之前的价值观和人文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就是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
黄宗羲,明清之际他曾起兵抗清,甚至还曾东渡日本,关于他去日本的真实目的,有人说是为了抗清,有的人说是为了避祸。
满清定鼎中原之后,黄宗羲隐居著述讲学。
后来修明史,这可能是为大明尽忠的最后机会,所以他到北京负责明史统筹工作。
黄宗羲学术渊博,在经史方面颇有建树,他所撰写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虽然为思想家做传,同时也是宋元明三代史料的补充。
思想方面,黄宗羲的代表作品就是《明夷待访录》。
自秦之后,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人们对于皇帝的存在都认为是理所应当。
黄宗羲直接指出,皇帝是中国最大的毒瘤,“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能引起轰动,却直接影响了清末的思想革新。
当西方学者了解到黄宗羲的思想之后,称他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将他与卢梭并举。
顾炎武最著名的思想就是“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脱胎于顾炎武的这段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三大思想家基本信息
人物
王夫之
顾炎武
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特点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
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上),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他否定了“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思问录·内篇》)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把被程朱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他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恶劣风气,提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同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思想。
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
黄宗羲以恢复井田制为口号,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的主张。王夫之、顾炎武也反对土地兼并,力主自占自耕与均田。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对立,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与普通地主的要求与愿望。
作者:马克锋,何本方(共1595字)
2三大思想家的特点
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
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
1三大思想家基本信息
人物
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中国17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思潮的代表。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思想家、史学家。父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世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
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3,《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他认为治学就是求治道,强调“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他注重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开辟了清代治学方法和学术门类新途径,为考据学派宗师。王夫之、黄宗羲也都力主学以“救世”救民。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都与黄氏的思想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