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国演义》中的“义”

刘家馆子镇中心校刘冠华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间的战争动乱和历史风云。以义为主线贯穿全书的始终,以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三国演义。》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大大的迈进了一部,它标志了了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对后世历史小说的产生了重大影响。

1.1忠与义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变化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肝胆相照、至死不渝的义气一直备后世所称道,“义”在三国演义中是一种最高的道德观念。一提到“义”往往给你的第一感觉是和“忠’相对的,两者忠在前,义在后,忠和义相互映衬描写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或塑造一个充满忠义氛围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一反常态,着重塑造和描写小说和人物中的“义”气,然而对“忠‘的描写已和以往的封建正统观念发生了冲突。在三国演义中虽然也提到了“忠”,并对所有一心不二、不事二主的行为大家颂扬、但在天下分崩、群雄割据的动乱年代,中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三国演义中反复宣扬“良禽择木而栖,县城择主而事”“非但君则臣,臣亦则君”等观念已被当时人广为接受,像张辽投降曹操、赵云几易其主,最后效忠于刘备,黄忠降服于刘备,严颜降顺张飞,作者都对其大家赞赏,并称他们为“义士”在忠于义之间忠是相对的义士绝对的,他已经凌驾于“忠’之上。亮与刘备的

君臣际遇一直为众多后来者所羡慕,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用“如鱼得水”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后世都对这样的形容表示赞同,普遍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不可能创立蜀国,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如果没有刘备的赏识、重用,也只能一辈子躬耕于南阳,以布衣终老,因此,他们的君臣关系是最为融洽不过的。

1.2手足之义

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第一则《祭天地桃园结义》,就开始讲诉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并且特别提出他们的结义的誓言:“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就为扶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诛!这一段誓言正是作品中“义”的总纲。

《三国演义》之中有三绝,即关羽义绝,孔明智绝,曹操奸绝。毛纶、毛宗岗曾品三国时说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长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及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做事如晴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关羽之形象就是三国演义中“义”的典范。《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就写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从此开始,《三国演义》几乎全被这种手足义气所笼罩。作者不但写了他们的结义,而且还反反复复地写了他们的守义,乃至最后的殉义。他们之间的手足情义,在多次考验与折磨中成长,无论千难万险,他们都不违背义的准则。下邳之役,刘备被曹操打得

落花流水,兄弟三人失散。关羽被围困在一座小土山上,弹尽粮绝,无援可待,他正准备以死来殉义的时候,张辽前来劝降。张辽说法关羽的手段不是教关羽背信桃园之义,恰恰是以“义”来说服他。张辽说,你与刘备曾经誓同生死,今刘备生死未明,而你先死,假若刘备没死,将来知道此事,怎能独活?这岂不是要误了刘备?因此劝你不如留有用之身,等待刘备的消息。张辽又指出,刘备的妻小现正寄托在关羽处,如果你关羽死了,那他们将靠谁来照顾,这不是有背于桃园之盟?关羽最终被折服了,提出降汉不降曹,有条件地投降了.降汉不降曹,显然连关羽本人也知道这是虚伪的,其实是要等待刘备,并保护刘备的妻小。这时,为了守义,关羽可以说是隐忍而生了。关羽投降以后,“义”受到了严重的考验.曹操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拉拢他,软化他。拜爵封侯,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还有送美女,赐锦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关羽忘掉刘备,破坏刘关张而历久不忘的地方。破坏刘关张兄弟之义。可是关羽始终恪守桃园的盟誓,做到了“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后来当他知道了刘备的消息后,立即挂印封金,过关斩将,千里走单骑,去与刘备古城相会。我认为这可以说是书中最动人的情节,也是关羽这个艺术形象使人感受深刻震撼的所在。关羽的这种“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行为,即使奸邪,狡诈的曹操也是钦佩不已,“事主而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关羽这种讲义气,重然诺、共患难、称兄弟的行为,不愧为义绝千古典型形象。

刘、关、张三人虽结义于艰难困苦之际,但他们之间名为君臣、情同兄弟的情谊确至死不渝。关羽惨遭东吴杀害之后,刘备“刘备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不进水食”痛苦不已,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张飞也是“旦夕号泣”血湿衣襟。每醉忘南切齿睁目,怒恨甚急”他们念念不忘桃园结义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执意要为关羽报仇。即使刘备称帝以后,也不改初衷,并且说:“朕不与弟报仇,虽有万里河山,何足为贵/?”关公与朕尤为一体,大义尚在,岂可忘耶?“他们以义始,以义终,从而实践了他们桃园结义时的誓言。”

1.3天下大义

三国时期是一个龙腾虎跃的年代,风云变幻的时代,汉末,以黄巾起义为故事的出发点,之后群雄割据,诸侯纷争,人名罹难,以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繁复杂的斗争为主线,中间穿插着各种势力、人物,之间的斗争。

曹魏政权以曹操为代表,曹操行使的是霸道,曹操心怀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决心。尽管曹操多奸诈,但他统一北方,征吕布伐张绣战袁绍,都是为了他心中统一天下结束战乱的大义,曹操在56岁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其中有言:“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在这份《述志令》中,曹操透露出希望结束天下动荡战乱的局面,希望百姓都能过上安宁的生活的愿望。曹操集团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做是

一种推崇严酷法家类的暴力管理手段,实行强权高压的“霸道”来施行统治。在军队中,曹操甚至有“校事”这样的特务机构,“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在社会上,曹魏士族都在“清谈”,这和政治上的不开明乃至黑暗是很有关系的。生命没有保障,政治抱负没有施展空间,稍有不慎就有杀头之祸,所以士族往往选择归隐和不谈国是,只能清谈了。我们看待曹操集团,不能只看到黑暗面,我们要承认他对结束乱世做出的贡献,这正是曹操心中的天下“大义”。

蜀汉政权以刘备为代表,他行使的是“仁义”,以匡扶汉室恢复正统为目标。刘备政权的政治核心是:“汉室倾颓,奸人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刘备躬行以“仁义”,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己任,是一位人君的典范。他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所以“远得人心,近得名望”。他宽厚仁德,、爱子如民,每到一处,都深为百姓爱戴。尤其是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谁他渡江,虽然情势万分紧急,他也不舍百姓,最终携民渡江。他视仁义重与生命,“宁死,而不为不义之事,”因而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而不忍取。“义”是刘备个人行动的准则,同时也是刘备最高的理想准则。

刘备和曹操在动乱纷争的年代,群雄涿鹿的时期,以自己各自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准则,努力的实现自己的“天下大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展现一幅独特沧桑的历史画卷,向我们真实而生动的回放三国时期那段独特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