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轮复习
二轮复习 专题一主题二古代中枢管理体系的发展演变
『核心概念阐释』秦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三公九卿的
材料一:九卿中的“奉常、宗正、郎 特点及影响。
中令、将作少府、太仆”等官职为皇室专 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九卿既是皇帝的家
初步奠定、国家统一的巩 固、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 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 要作用。 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
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
成为当时世界大国提供了 制度保障。 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
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中央直接管辖地方 ,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 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体现君臣关系 (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
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
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核心概念阐释』秦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1)贵族政治:官吏选拔及其权力来源均由“世卿世禄”制产生。 (2)官僚政治:官僚事君治民众、治政事的意思。它起源于春秋 战国之际的诸侯国变法,并在秦统一后不断发展演化。官吏选 拔由皇帝任免,由察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权力来源由皇帝 授予。
②三公九卿制度(中枢机构)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监察百官。 太尉:(虚职)管理全国的军务。 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③朝议制度 定义:又称廷议,是秦汉时期兴起的大臣们集体议政的一种方式,主要功能是为皇
2013年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C
纵横联系
2.有人说三省六部制就是西方的三权分立,这种观点依据是 什么?该观点是否正确? 依据:都体现了中央机构的分权与制衡 不正确:前者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后者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 3.三省六部制有无现实意义? 三省六部制体现分工与制衡的原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对于我国现行体制改革有重大借鉴意义。
朝代 制度 元朝 机构职能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内阁: 司礼监: 军机处: 特点 相权有所提高
明朝 内阁制
秦朝 军机处 趋势:
考点升华 1.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实现了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 离,发挥了群臣集体议政的作用。 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 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丞相专权。
D
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 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又行省。比如设置湖广 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南岭,直到今 广西。元代做的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 C.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B.加强专制皇权 D.扩大统治区域
A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 朝代 夏商周 选官 方式 特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一、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 朝代 制度 秦朝 机构职能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特点 皇帝任免,不得 世袭; 分工明确,相互 配合与牵制
汉朝 内外朝制度 内朝(中朝): 外朝(三公): 中书省: 唐朝 门下省: 尚书省:
以内朝牵制外朝, 削弱相权
一、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
知识运用 社科院研究员李和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与古 代的科举制确实在形式上有某些相似之处,这 里“形式上相似之处” 主要指的是: A 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 B 以考试为选拔方式,追求公平公正 C 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 D 侧重于对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上述三节整合如下:(一)、秦朝的统一;1.时间:公元前221年(前3世纪末),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另外:北击匈奴,收河套,设九原郡,修直道、长城;南修灵渠,统岭南,设郡县;治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修五尺道)。
(注意落实到地图 P9)2.疆域:北到长城,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表现为皇权至上、独裁专断;其消极作用主要;中央集权: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听命于中央;其积极作用主要;2、原因: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思想来源:法家思想3、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5、具体表现:(1)中央权力机构:(皇权和相权的关系)①秦: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丞相有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②汉:内外朝制度:内朝决策,外朝执行③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2、六部: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探究: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制的?a、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b、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④宋:二府三司制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军事三司使----财政⑤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朱棣即永乐帝)设内阁职权及特点: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机构;无实权,不能统率六部;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模块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1、秦统一天下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 )A.定期朝觐皇帝B.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3、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4、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人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之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A.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5、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6、秦朝法律《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
这一做法( )A.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C.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D.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7、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记载.只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
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
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巩固君主专制皇权的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8、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
制Hale Waihona Puke 主 义秦中
君
建立
央主
中 央
西汉
集 权
专 制
巩固
集 权
制不
隋唐
度
断 完善
不强
制
断化
度
宋
完
演
善
加强
变
明清
过
顶峰
程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 《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唐
•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 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 强化专制皇权;大兴文字狱加强专制集权。使封建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实战演练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 举措: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
清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 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 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
•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宋
•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 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实战演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专制, 主要是通过 p75 A.省、部之间相互牵制 B.各省之间相互牵制 C.各部门职权分工合作 D.各部门官员都由皇帝任命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表
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概念: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怎样?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积极?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通史复习】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革【文字版】
【通史复习】2021届⾼考历史⼆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字版】【阶段特征】唐宋时期是指从618年唐朝建⽴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时期(本专题题上延到魏晋,下延⾄元朝)。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①君主制进⼀步发展,中枢权⼒机构由三省向⼀省制发展;②中央集权进⼀步强化,汉、唐、宋监察区转为⾏政区的现象;③国家统⼀到民族政权并⽴,再到逐步⾛向国家统⼀,农牧⽂化逐渐融合;④科举制度创⽴并不断完善,⽂官制度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①宽松的经济政策:唐中期均⽥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发达;经济重⼼南移。
②紧张的政府财政:巨额的军费开⽀;⽂官政府的形成。
③活跃的商业经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宋代“商业⾰命”出现;唐宋城市功能转变。
④成长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
思想⽂化⾛向全⾯繁荣。
①三教合⼀的理学:宋代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②科技创新的⾼峰:科学技术发展出现⾼峰,印刷术、指南针和⽕药发明与外传。
③⾛向⼤众的⽂学艺术:⽂学艺术世俗性增强,多元发展,出现了⽂⼈的世界。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政权并⽴;民族交流加快;民族空间压缩;民族意识增强。
对外交往:航海技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基础梳理】⼀、隋唐时期(⼀)政治【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演变:确⽴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下设吏、户、礼、兵、刑、⼯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政的场所。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相职。
(2)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效率;③协商政务,集思⼴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3)影响①在当时的作⽤:相权⼀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了⾏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量。
高考复习资料:必考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高考复习资料:必考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到店铺学习吧!下面店铺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文章《高考复习资料:必考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必考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产生及维持的原因(1)理论基础: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2)经济根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4)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2,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②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④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历史影响)(3)巩固——西汉:①内容:实行刺史制度;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②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4)完善——隋唐: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和科举制(选官制度),唐朝继承并完备,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还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军制).②特点:用分权(相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三省六部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5)加强——北宋:①内容: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集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②特点:强干弱枝,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注意: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6)新发展——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还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7)强化(或顶峰)——明清:①明初调整中央官制,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空前提高;调整地方官制,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充分体现君主的专制意志;设厂卫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专制主义强化的极端表现);采取八股取士.明特点: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②前清沿用明制,雍正时增设军机处,使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专题01 中外政治制度-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部编版)
(四)世界近现代的社会主义制度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 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2.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 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由理 想变成了现实。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 波兰等;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 。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5.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 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1.在我们中国某些地名会有别的美称,如山东有“齐鲁
③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 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 出的文治局面。
4)僵化 明清八股取士。
①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答题格式是八股文。
②影响: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社会发展。
5)废除 清末废除科举制(1905)。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 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 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 了约1300年。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商 鞅变法确立县制,初步确立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1)中央: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威。皇帝之 下,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统领,分别掌 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2)地方:实行郡县制
高中历史解密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义)(下)-【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解密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下)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角度难度2020山东卷,3题,3分唐朝内部权力分配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中等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2题,4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等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2题,4分唐朝的藩镇割据以学者的研究切入考查藩镇割据较难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41,12分,北宋时期的基层治理以文献史料切入考查北宋时的基层治理中等分析解读该知识点在山东卷中考查频率比较高高,知识点比较重要。
多以文献记载、考古遗存等形式出现;考查秦汉至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备考复习时要加强对文言文史料的解读能力的训练及史学素养能力的提升。
核心考点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解密】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线索一: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线索二: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权分三司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线索三: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它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定位
调动知识
元代——行省制度——基础识记
宣政院管辖今西藏地区,中书省为元代最高行政机
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排除B、C两项; 根据基础知识可知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琉球地区,答案选D。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 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 而 ——丁韪良《西学考略》
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 法、 美均已见端, 将来必至推广。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
知识定位
商代——甲骨文、宗法制
辨析选项 由题干中的“‘宗’是一个会意字”“像宫室屋宇之形”等 信息可知,“宗”最有可能与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 宗庙有关,故A项正确。 “皇帝”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 期,而甲骨文出现于商代,B、D两项错误; 青铜兵器与宫室无关,C项错误。
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
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C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知识定位 封建专制主义中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影响
辨析选项
材料反映了皇帝的权力被外戚、宦官、权
臣、割据势力等控制,这些人实质上还是君主专制的
部百官,由此即可排除A、C、D三项。
特别强调
1.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演变趋势 (1)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 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氾水高级中学2013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2)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专题讲解】一、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朝代制度机构职能特点秦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与牵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内朝(中朝):外朝(三公):以内朝牵制外朝,削弱相权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三司: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相权有所提高明朝内阁制内阁:司礼监:秦朝军机处军机处:趋势:二、地方行政制度变化时间特点作用分封制西周——战国血缘分封,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在诸侯国拥有世袭统治权,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贵族统治)巩固了西周统治。
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秦朝——清朝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绝对服从于中央。
垂直管理,官僚政治。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
郡国并行制西汉封国和郡县并存,相互牵制造成西汉初年王国问题行省制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民政受制于中书省,军政受制于呈报枢密院。
加强了中央集权。
趋势:三、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朝代夏商周两汉魏晋隋唐以后选官方式世袭自上而下推举中正官推举考试选拔特点贵族子弟世代继承(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封闭性)公开选拔,公开考试(公开公平开放)选拔依据血缘前期:德、才(孝廉)后期:门第门第考试成绩(才干)作用贵族垄断前期利于人才选拔后期豪门把持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巩固儒学地位【史论必记】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将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公开考试、公平录取,形成了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
【尝试练习】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归纳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战国时期起源(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
(2)商鞅变法时,秦国采取废分封、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措施:①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③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秦朝的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1)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创立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有调兵权而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各地军队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
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两者互相牵制。
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规定地方税收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规定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中央。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措施
秦朝
郡县制,中央直接管理。全国36郡(行政长官为郡守),郡下设 县(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开创了我国历代 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西汉 宋朝 元朝 明朝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 名,监视地方。
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皇帝
军机处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部部部部
军机处值房
清世宗胤禛雍正帝
1678.12.13~1735.9.28 1722~1735在位 康熙帝第四子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 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记, 然后传达给中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 一步强化。
治者(C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秦 朝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人治色 彩浓厚
皇帝制度
影响: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 随意性,影响着国家决策。是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 义制度
中考二轮复习课件
2023 年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奴隶制社会) (前2070年—前476年)
夏、商、周
禅让制 分封制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
(封建制社会) (前221年—1912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_二轮复习
宋 二府三司
皇帝
削财政弱宰行相政 权力军事 度支(皇三盐铁司帝)户 部总参 知 政 事揽中 书 门 下大(二权府枢密院)
内阁制的设立
材料①一历:史明上太宰祖相说专:权“乱自政秦、始妨置碍丞皇相帝,行不使旋权踵力而的亡教。训; 汉、唐②、明宋朝因进之行,地虽方有体贤制相改,革然后其,间地所方用权者力多集有中小到人中,央, 专权乱政宰。相我职朝权罢随相之,扩设大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③頏丞,相不胡敢惟相庸压擅。权事专皆恣朝(庭直总接之因,素所)以;稳当。”
34吏、 、分 君工 主明 专户确制、权相力互在礼合一作定,程提度兵高上行受政到刑效 三率 省的制工约
官
户
礼
军
刑
工
吏
籍仪政来自狱程任
赋
建
免
税
设
考
财
核
政
贞观之治(627-649)
1、概念(表现):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 强盛,文化发达,贞观是唐太宗年 号,历史上把唐太宗时期的繁荣局 面称为“贞观之治”。
思考:材料一、二说明明太
•
2019/8/5
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职位?
皇帝
明太祖与奏章
明太祖朱元璋于明洪武十三
据史料记载,从年明正太月祖十洪一武(十13七80年.2九.17月)十,
皇帝很忙!! 废除丞了相中书省和丞相制度,
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并天宣内布,成内为外定诸制司。送到皇宫的
奏章共16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
吏吏
户户
礼礼
兵兵
邢邢
工工
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
要处理207件文件,411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
二府三司
皇帝
削弱宰相权力 枢 中 参 度 盐 户 皇帝总揽大权 密 书 知 支 铁 部
院 政 门 (三司) 事 下 (二府)
影响 强化的产物
2018/1/2
2018/1/2
内阁官员
宰相
内阁职权(特点):
1.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3.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 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 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设于康熙十六年,光绪二十四年撤 销,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 方。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 皇太极 康熙 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 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它完全 议政王大臣 议政王大 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 会议 臣会议 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 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 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 备于雍正朝。奏折运转处理程序, 因“阁臣不得与闻”,而避开阁臣 干预,特别是官员之间互相告密、 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
2018/1/2
2018/1/2
清朝十二帝
入关之前: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皇太极 入关之后: (1) 清世祖 顺治 (1644-1661) (2) 清圣祖 康熙 (1661-1722) (3) 清世宗 雍正 (1723-1735) (4) 清高宗 乾隆 (1736-1795) (5) 清仁宗 嘉庆 (1796-1820) (6) 清宣宗 道光 (1821-1850) (7) 清文宗 咸丰 (1850-1861) (8) 清穆宗 同治 (1861-1875) (9) 清德宗 光绪 (1875-1908) (10) 溥仪 宣统 (1908-1912)
贞观之治(627-649)
1、概念(表现):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 强盛,文化发达,贞观是唐太宗年 号,历史上把唐太宗时期的繁荣局 面称为“贞观之治”。
2、原因(措施):
2、原因(措施):
⑴政治方面: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
皇位世袭、终身:“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 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为什么、凭什么称皇帝?
一、结束分裂,统一六国
1、过程:
①先灭弱韩:前230年 ②离间灭赵:前228年 ③水灌灭魏:前225年
为什么首先灭韩?过程特点?
④王翦灭楚:前223年
⑤北灭燕国:前222年 ⑥完胜灭齐:前221年
(特点:先弱后强、先近后远)
皇
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九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卿
中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
唐
三省六部制
皇帝
(宰相)
中 尚 门 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书 书 下
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 (草拟诏令)(执行) (审批) 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官 军 刑 工 户 礼 吏 政 狱 程 籍 仪 任 建 赋 免 设 税 考 财 核 政
形成背景
经济:春秋战国以来,生产力的进步,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分散性和落后性)
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新兴地 主阶级产生。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地主 土地所有制。 思想:法家思想。
客观原因:社会需要。
中央官制的演变(皇权与相权)
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4.经济上:①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②统一度量衡制度 5.交通上: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驰道、直道、灵渠、人工渠道)
6.思想上:焚书坑儒
◆总体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1、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体现在帝位
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 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 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 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指管理方式,是相对于地方分 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 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绝对 服从中央。
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 承旨遵办 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 内阁、六部 处理国政的制度。它创建 于皇太极崇德二年,撤销 南书房 于乾隆五十六年。 进一步加
皇权扩大
2018/1/2
2018/1/2
强君主专 制
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始设军需房 材料四 军机处 ……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 材料二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 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 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 (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 (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 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 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清史稿 · 军机大臣年序表》 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 军机处》 ——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 赵翼《檐曝杂记 · 军机处》 设置原因: 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财政
行政
军事
内阁制的设立
材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①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②明朝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 ……分理天下庶务, 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③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直接因素);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④根本原因? 巩固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 材料二: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总揽 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 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 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 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 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⑵经济方面: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存百姓)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⑶文化方面:
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⑷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羁縻府州,都护府,和亲 ⑸对外关系:友好开放,鸿胪寺
材料(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 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3、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远交近攻”
2、秦国为什么能顺利统一六国?
(1)客观条件:(历史趋势;秦国实力)
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 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长期频繁的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主观条件: (嬴政的雄才大略)
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
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
明成祖 设立内阁 时期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7
参与军国 大事的商 讨
可以“票 拟”对奏 疏的处理 意见
地位逐渐上升
首辅权压群臣,六 部几乎变成其下属机 构
明宣宗 以后 2018/1/2
2018/1/2
内阁
5、内阁制的特点(p17-18)
• 材料一: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 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 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 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思维点拨: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 方的矛盾; • 三种制度——行政制度(中央官制与地方政 治)、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 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 • 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 (汉至元)、强化(明清)。
2018/1/2
2018/1/2
思考:材料一、二说明明太 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职位?
明太祖与奏章
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于明洪武十三 年正月十一(1380.2.17),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 丞相 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 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 并宣布成为定制。 奏章共16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
②亲重大臣,人员精干(精)
军机处的特点: ①地处内廷,减少中间环节,办事效率高(速) 军机处
③机构简单 (简)
④严禁外官擅入,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密)
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018/1/2
2018/1/2
地方 大员
密折制 制定法规章程
(有章可循)
康熙大帝
清圣祖仁皇帝 名爱新觉罗· 玄烨 (1654-1722) 8岁登基 14岁亲政 69岁驾崩 在位61年 年号 康熙 (康,安宁;熙,兴盛) 万民康宁,天下兴盛
巩固统一
⑴由来: 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1、平定“三藩”⑵经过: 康熙亲征,起用汉将,重用绿营 ⑶影响: 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 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